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三

關燈
,畢爲邊兵,兵,秋象也。

    是後狄滅邢、衛。

    疏《左傳》:「非常也。

    」杜雲:非常鼓之月。

    《長曆》推之辛未,實七月朔。

    置閏失所,故緻月錯焉。

     日食則曷爲鼓用牲于社?日食本可以計算,聖人定曆授時,非不知,知則不必言救護。

    求乎陰之道也。

    聖人法天,日屬世界,日既有變,人物不能不有所變動,故設此象,以爲陰盛而抑之。

    牲在用下,不分别,鼓爲禮;用牲非禮者,不以用爲例。

    《穀梁》説以用爲例。

    以朱絲營社,班雲:「社者衆陰之主,以朱絲營之,鳴鼓攻之,以陽責陰也。

    」或曰脅之,與董子説同。

    或曰爲闇,恐人犯之,故營之。

    存異説也,義詳《解詁》。

    按,《傳》所稱「或曰」亦先師也。

    義可並存,則不能單持一説,故《穀梁》同此例。

    知説經當兼采,不專主一家。

     伯姬歸于杞。

    伯姬者,魯之長女也。

    以有娣從,故稱伯。

     秋,大水。

    鼓用牲于社、于門。

    以大水比日食,明災異一也。

     其言于社、于門何?據上言于社,此加言于門。

    于社,禮也;大水與日食皆爲陰盛,故可鼓之。

    鼓、牲竝見,不可言鼓牲,故必言用以别之;則用不爲例,非言用不宜用之比。

    故言于社爲禮。

    于門,非禮也。

    再加于門,直書而意見。

     冬,公子友如陳。

    此内臣書如之始。

    言如陳者,正也,因正以見乎變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明正也,以起下如陳。

    葬爲變,欲言其變,故先言正以起之。

     二十有六年《年表》:衛懿公元年。

     春,公伐戎。

    此伐曹,與戰也。

    不言戰者,辟公而不言也。

    疏伐戎者曹也。

    何以不言伐曹?《春秋》不言魯、曹兵事,故皆託之戎也。

    以下又託諸狄。

     夏,公至自伐戎。

    前戎侵曹,此伐戎,彼此一戎之。

     曹殺其大夫。

    言大夫不言名氏,非大夫也。

    《經》稱列國卿爲大夫,惟方伯爲正稱;宋尊則爲卿,曹卑則爲士。

    故宋、曹殺大夫同有不名例,他國無之,以見惟方伯之卿得比于天子大夫。

     何以不名?據曹以下大夫皆不氏以名。

    衆也。

    此舊《傳》。

    衆謂八十一元士,以三輔一,多于二十七大夫。

    曷爲衆殺之?此後弟子以衆爲人,非尊卑辭。

    不死於曹君者也。

    即上公伐戎事。

    曹戰不力,敗後討罪,殺之。

    君死乎位曰滅,據胡子髠言滅,大夫生死皆曰獲,諸侯生曰獲,死曰滅。

    曷爲不言其滅?君臣同死,何以言殺大夫而不言君滅。

    疏據《世家》,曹僖公無戰死事。

    師言戰陣不用死力,弟子疑以爲曹君戰死。

    但當問何以不言敗。

    爲曹覊諱也。

    此亦權答。

    疏曹覊奔在二十四年,戰敗君死,不應遲至二年乃討其罪。

    《世本》、《世家》竝無曹君死事。

    此蓋戰也,君臣同死于戰。

    何以不言戰?爲曹覊諱也。

    曹覊諫輕注戰,今戰而死,言戰則觸死事,故不言之。

    疏按,曹君死于戎事,《左傳》、《史記》皆無其説,當由《經》辟魯、曹兵事,故一切託之于戎;《經》既目戎,故《左》、《史》因亦不詳其事,惟師説尚存于《傳》耳。

     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徐者,州舉之也。

    州舉何?以不爲方伯。

    徐不言使者,有夷狄辭也,故以蔡爲徐伯。

    蔡不在徐,何以主之?爲其遷于州來也。

    荊以州封爲方伯,徐何以主蔡?與秦、鄭同也。

    秦在雍州而爲梁州伯,鄭在豫州而爲冀州伯,不拘國地也。

    蔡以中國浸入夷狄,故《春秋》外之于徐。

    蔡以遷州來見,鄭以伯見,秦以滅梁見也。

    秦滅梁,故知爲梁州伯。

    疏《春秋》九州制同《禹貢》,于東南多置一州,故舉徐以明之。

    宋在齊上,宋主兵、王後,二伯皆公,故無次序。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日食必在朔,記曆之正。

    疏董子説:宿在心,心爲明堂,文武之道廢,中國不絶若綫之應也。

     二十有七年 春,公會杞伯姬于洮。

    婦人無外事,與兄弟不饗會。

    内言夫人會齊侯,外言公會杞伯姬;内外互見,交譏之。

     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

    齊桓一匡。

    言同者,天下諸侯皆在。

    晉分伯,同指北方諸侯;故《穀梁》齊同曰「尊周」注,晉同曰「外楚」。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如,聘詞,文下不繫事。

    原仲,天子大夫,爲監于陳者也。

    不名者,天子大夫也;葬者,以王臣例。

    此不書者,其書之,以見葬例也。

    監者死于閒田,則葬于閒田已耳,不歸于京師也。

    目陳者,以陳主之也。

     原仲者何?據不名,原又畿内國。

    陳大夫也。

    天子大夫爲監者亦從大夫稱。

    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據内外大夫通不書葬,又不先書卒。

    通乎季子之私行也。

    《傳》以言如爲公行,以言葬爲私事。

    私不敵公,不能以私行見于《經》,今《經》于如下記葬,是通其私行之事。

    疏如下不繫事,繫者惟此一見。

    何通乎季子之私行?《左傳》:「原仲,季友之舊也。

    」謂通其私行,如朋友臨喪之義。

    辟内難也。

    《穀傳》:「不卒而書葬注,諱出奔也。

    」君子辟内難而不辟外難。

    内則親親,外則當不畏強禦。

    内難者何?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齊世家》:「哀姜淫于魯公子慶父」,不言通牙。

    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如下以酖飲牙之事。

    則不得與于國政;下《傳》雲莊公召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

    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

    不忍見骨肉相殘。

    故于是復請至于陳二十五年已如陳。

    而葬原仲也。

    此出奔也。

    下書季子來歸,是從陳歸之詞,閔弑復之陳注,出入皆不書也。

    葬陳原仲得爲私行者,大夫不敵君,君不使乎大夫,故不言公事,而以季子主之,爲私行也。

     冬,杞伯姬來。

     其言來何?直來曰來,此爲嫁叔姬來。

    《詩》雲「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也。

    禮:嫁女姑姊得往相焉。

    不月者,禮也,記此以明婚禮。

    獨言杞伯姬者,春會洮,今又來,並譏之。

    大歸曰來歸。

    《左傳》:「凡諸侯之女歸寧注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與《傳》同。

     莒慶來逆叔姬。

     莒慶者何?莒大夫也。

    莒無大夫,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大夫越竟逆女,非禮也。

    叔姬者,次女也。

    嫁于諸侯者必長女,大夫娶者多爲叔、季。

    《傳》: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同姓大夫主之。

    此譏非禮。

     杞伯來朝。

    王者之後稱公,杞何以稱伯?《春秋》上黜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

    《春秋》當新王奈何?曰:王者之法必正號。

    黜王謂之帝,封其後爲小國以奉祀;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

    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瑞、通三統也。

    疏董子説:「周,今王也,尚推神農爲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黜虞爲號舜曰帝舜,録五帝以小國。

    存禹之後于杞、湯之後于宋,以方百注裡爵號公。

    皆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注統。

    而殷、周注爲王者之後,黜夏改號禹謂之帝禹,録其後以小國,故曰黜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

    」又注言:「杞注侯弗同王者之後也,稱子又稱伯何?見殊之小國也。

    」 公會齊侯于城濮。

    城濮者衛邑,會于城濮,謀伐衛也。

    按:自此以後,公不會方伯,惟會大國矣。

     二十有八年 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此戰齊大衛小,常例不分主客,通得以大及小;因善衛,乃以衛及齊。

     伐不日,日爲戰出,伐通不日。

    此何以日?至之日也。

    兵至之日而戰,故伐、戰同日。

    先伐而後戰,則戰獨日。

    戰不言伐,言戰,則伐可知。

    此其言伐何?舊傳通例。

    至之日也。

    《春秋》伐者爲客,凡大小相同,以伐人者敘下,爲客。

    伐者爲主,大小相同,見伐之國敘上,爲主。

    故使衛主之也。

    因有所起,乃使衛主之。

    《春秋》大者爲主,小者爲客;齊大衛小,齊當及衛,此因衛無罪,乃以衛及齊。

    《春秋》惡戰,凡大小相同,則以被伐者爲主,伐人者爲客。

    此《春秋》通例也。

    説詳董子《竹林》篇。

    曷爲使衛主之?據齊大衛小,爲二伯主天下諸侯,不分主客,非注與齊大小同乃得言主客也。

    《穀梁傳》曰:「衛小齊大,其以衛及之何也?」與《傳》例同。

    衛未有罪爾。

    衛無罪,故使序上。

    疏伐衛之事,《左傳》以爲取賂而還,《穀梁》雲:今授之諸侯而後有侵伐之事,《傳》又以爲衛無罪,言各一端,合觀乃全。

    此參差見例之義也。

    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據桓十二年戰稱人、敗稱師也。

    未得乎師也。

    言不以師敗乎人也。

    齊不稱師,《春秋》三十六戰,未有以師敗于人者也。

     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邾婁小國,此何以卒?明進之也。

    進之者何?進之爲卒正也。

    卒正在莊世不日,此何以日?不言日則進不明。

    初稱字,不嫌爲方伯也。

     秋,荊伐鄭。

    荊何以不稱人?反其狄道也。

    伐,惡事也,故仍州舉,不稱人。

    與上聘稱人有異。

     公會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

    善救鄭也。

    救者善,則伐者不善矣。

    疏一本無公會字。

     冬,築微。

    微,《左》作郿。

    疏《傳》以爲造邑,與《左》同。

    《左》雲:「築郿,非都也。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邑曰築,都曰城。

    」《穀梁》以爲虞山林藪澤之利,當是築微以邑之注。

     大無麥禾。

    董子説:哀姜淫亂,陰氣盛注,故大水也。

    疏此《春秋》先後顛倒之例,不能盡依時月次序。

     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爲先言築微而後言無麥禾?麥禾皆冬以前事,有災則當書于秋,不然,亦當首冬事。

    諱以兇年造邑也。

    先書災而後書造邑,則不恤民之惡顯著,故後先以諱之也。

     臧孫辰告糴于齊。

    桓公之盟,無遏糴救災、恤鄰爲國之道也。

    疏事詳《魯語》。

     告糴者何?請糴也。

    内避請言告。

    請,乞辭。

    何以不稱使?内大夫言如,爲使文。

    以爲臧孫辰之私行也。

    大夫以君命行當言如,不言如,則是私行也。

    曷爲以臧孫辰之私行?國事必有公命。

    君子之爲國也,必有三年之委,義詳《王制》「國無九年之蓄」篇。

    一年不熟上大無麥禾。

    告糴,譏也。

    一災告糴,其無備災之道可知。

    不可直言,故託之私行,爲内諱也。

    疏《左傳》:「冬,臧孫辰告糴于齊,禮也。

    」蓋專言告糴,古之制也。

     二十有九年 春,新延廐。

     新延廐者何?據或言作。

    修舊也。

    言新者,明有舊。

    不言作,未加工也。

    修舊不書,凡歲修之事,二百年中多矣,《經》皆不書。

    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兇年不修。

    修舊雖不譏,特不可與告糴並見,《經》特書此,以明使民恤災之道。

    修一廐猶譏,餘可以類推矣。

    疏《左》雲:「春,新作延廐,書不時也。

    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 夏,鄭人侵許。

    言鄭人者,貶也。

    鄭侵伐許亟矣,故貶之。

    疏《左傳》:「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 秋,有蜚。

    《周禮》「土會」五土,動物各異,《考工記》「貉渡汶而死」。

    蜚非魯地所有,今有,記物變。

    古今物産即關氣侯,泰西之物産學也。

     何以書?記異也。

    《左》雲:「爲災也。

    凡物,不爲災不書。

    」與《傳》小異。

     冬,十有二月,紀叔姬卒。

    内女爲夫人卒例日,不日者,國亡矣。

     城諸及防。

    言及者,以大及小也。

    疏《左》雲:「書,時也。

    」 三十年 春,王正月。

     夏,師次于成。

    成,魯北境也。

     秋,七月,齊人降鄣。

     鄣者何?不繫,疑爲國。

    紀之遺邑也。

    其國已亡,故不繫紀。

    遺邑,如齊即墨、臨淄之比。

    降之者何?一見降文。

    取之也。

    與遷之同。

    取之則曷爲不言取之?邑但言取,不以入、滅爲文。

    爲桓公諱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盡也。

    言齊取紀已盡,所以申紀臣子忠藎之思。

    一説盡者,詳也。

    謂《經》記齊滅紀事甚詳,一事十數書。

    特詳其事以見例,餘皆從畧,可由此推之。

     八月,癸亥,葬紀叔姬。

    月卒日葬,不葬者也。

     外夫人不書葬,通例。

    此何以書?隱之也。

    内女惟紀二姬。

    何隱爾?其國已亡矣,大去。

    見上。

    疏宋共姬有諡,紀伯姬、叔姬何以不言諡?國已亡矣。

    有土乃有諡,以見大夫妻無諡也。

    婦人無爵何以諡?從夫爵也。

    夫尊于朝,妻貴于室。

    弋氏何以有諡?子已立也。

    仲子何以無諡?子未立也。

    隱雖爲桓祭,桓實未立,故母不能貴稱諡。

    徒葬乎叔爾。

    伯姬言齊侯葬者,無喪主,此有喪主,故不言齊侯也。

    以明喪禮爲主之儀。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用牲唯此九月。

     冬,公及齊侯遇于魯濟。

    齊約公伐山戎,而公不從也。

    以遇言者,親齊,以爲相得之辭。

    疏魯濟者何?以水地也。

    魯濟者,濟水之在魯境。

     齊人伐山戎。

    稱人者尊桓,不使親伐,如使人然。

    爲貶者,司馬子一家之説。

    疏《左傳》:「冬,遇于魯濟。

    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 此齊侯也,其稱人何?侯尊人賤。

    貶。

    《穀梁》以爲「愛齊侯乎?山戎也注」,《傳》引子司馬子爲説,明司馬一家之言。

    曷爲貶?齊侯攘夷狄,人皆許其功。

    子司馬子曰:上貶爲一師之説,非通義,故引先師氏。

    「蓋以操之爲已蹙矣。

    」齊侯之求諸侯,操持迫切,急欲圖功,不如周公「四國是皇」。

    伐山戎是其大事,故先師特著其説。

    《左傳》「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畧,北伐山戎,西爲此會」雲雲,即此意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有獲必戰。

    《春秋》敵者言戰,必尊卑大小相同者乃言戰。

    凡大國于小國、中國于外夷、大夷于小夷,皆不言戰。

    桓公之與戎狄,驅之爾。

    齊侯尊賢于中國,方伯以上皆及之。

    直以敗山戎者,以山繫戎也,《春秋》不治要荒,不見四裔之國,凡中國戎狄皆以地繫之,如山戎、北戎、伊戎、赤狄、白狄之類是也。

     三十有一年秦成公元年。

     春,築臺于郎。

    《異義》:「《公羊》説:囿臺以觀鳥獸魚鼈」,魯伯得一臺。

    疏天子乃有三臺,諸侯尊者二,卑者一。

    此三臺,僭天子,不可言,故分三見,辟僭天子也。

     何以書?譏。

    何譏爾?一臺爲禮。

    臨民之所潄浣也。

    此年三築臺見譏,非每事各見譏文。

    始不臨民潄浣,則不譏也。

    《傳》就地郎爲之説耳。

     夏,四月,薛伯卒。

    何以不名?微也。

    卒正例名,何以微之?在卒正之末也已。

    疏滕、薛前稱侯,託爲八方伯注,故隱、桓之世稱侯,至于莊世,則稱伯以卒。

    薛卒何以不名?不名皆不卒。

    滕、薛大小同,皆月而不名以見例也。

    滕以宣九年月卒,薛以三十一年月卒,互見以相起。

     築臺于薛。

    此時臺也,《公羊》説:時臺以觀四時施化。

    諸公得二臺以觀四時。

    薛,内地名,與薛音近,因書薛,如薛築臺者然。

    薛小國,本止一臺。

     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二臺僭諸公,不可言,故託之薛。

     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疏《左》雲「非禮也」。

    戎捷者,山戎之捷也。

    前曰山戎,此曰戎,别種也。

     齊大國也,齊爲二伯,故爲大國,魯猶朝之。

    疏獻捷皆以小獻大,以卑獻尊,未有以上行于下者,《傳》言若此。

    足見《春秋》以尊卑儀節爲主,先明各國尊卑大小,然後其文可説。

    自來談《春秋》皆失其旨,今于《傳》中舊説特明著之。

    曷爲親來獻戎捷?齊、晉及方伯以下絶來文,惟小國于魯言來。

    兵事則有言來者,來戰是也。

    威我也。

    齊以戎捷威我,直以武事相臨,非恭敬貢獻之比。

    魯被脅以後齊,故言來也。

    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

    説詳《説苑》。

     秋,築臺于秦。

    此靈臺也,《公羊》説:「天子有靈臺以觀天文。

    」秦,内地,音與秦近,因目名,避僭天子,故言秦。

    秦居西京,以見惟西京乃得有靈臺耳,非諸侯所有。

     何以書?不類書而分。

    譏。

    文無加損。

    何譏爾?臨國也。

    何譏爾?譏僭天子也。

    禮:天子三臺,侯二臺。

    疏《異義》:「《公羊》説:天子三臺,諸侯二臺。

    天子有靈臺以觀天文,有時臺以觀四時施化,有囿臺以觀鳥獸魚鼈。

    諸侯有時臺囿臺,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靈臺。

    」 冬,不雨。

    雨之多寡地度各有尺寸,不雨則異。

    皇帝平天下,寒暑雨露皆得其平,故不雨記異,以明造化。

     何以書?記異也。

    《五行志》:「不傷二穀,謂之不雨。

    」一曰不雨而五穀皆熟,異也。

    按:《傳》即後説,以不雨爲異。

     三十有二年 春,城小穀。

    此諸侯城,以封管仲也。

    何以不言封?不與諸侯專地也。

    疏《左》雲:「春城小穀,爲管仲也。

    」 夏,宋公、齊侯遇于梁丘。

    《穀梁》之説詳矣。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卒在公,不在夫人。

    此卒,不卒者也。

    曰牙卒,所以見殺。

     何以不稱弟?據母弟稱弟。

    殺也。

    有罪見討,故去其弟。

    慶父出奔,亦不稱弟。

    殺則曷爲不言刺?據内殺則當言刺。

    爲季子諱殺也。

    爲諱故,使如飲藥卒,非實殺。

    曷爲爲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爲國獄,《傳》所謂不直誅而酖之也。

    不以正刑誅、示諸市。

    緣季子之心而爲之諱。

    親親之義。

    季子之遏惡奈何?莊公病將死,以病召季子。

    時季子在陳避内難。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不緻者,辟下來歸。

    疏《左傳》、《世家》不詳召季子事。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緻乎魯國?」季子曰:「般也存,世子。

    君何憂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當作一世一及。

    隱世,桓及,莊世,今又當及也。

    君已知之矣。

    慶父兄弟相及。

    也存。

    」季子曰:「夫何敢!是將爲亂乎?夫何敢!」《世家》:莊公有三弟,以死奉般。

    俄而牙弑械成,弑械之説,《左》、《史》未詳。

    季子和藥而飲之,曰:「公子從吾言而飲此,則必可以無爲天下戮笑,隱其罪。

    必有後乎魯國。

    立其後。

    不從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爲天下戮笑,《大學》「辟則爲天下戮」。

    必無後乎魯國。

    」于是從其言而飲之。

    飲之無傫氏,至乎王堤而死。

    《公羊》記事詳。

    公子牙今將爾,將,未成之辭。

    辭曷爲與親弑者同?《春秋》成美不成惡。

    將,不當以親科。

    君親無將,將而誅焉。

    凡他罪未成,則從輕斷;至叛逆大惡,不待其事之成,然後科以其罪。

    但其弑械已成,則與親弑者等,無輕重之分。

    其重之,所以絶亂源。

    然則善之與?曰:「然。

    」以大義得討。

    殺世子母弟,牙于莊公爲母弟。

    直稱君者,甚之也。

    親親之道,親相殺,君猶目以惡之甚。

    季子殺母兄,何善爾?疑未得親親之道。

    誅不得辟兄,雖兄尊猶得討,如周公之于管、蔡。

    君臣之義也。

    《春秋》不以家事辭王事。

    母兄,親也;君,尊也。

    至于義不兩全,則屈兄伸君。

    尊卑之義,得討母兄,周公大義滅親之義是也。

    然則曷爲不直誅張明緻討。

    而酖之?託之自斃注。

    行誅乎兄,疏按季子此時能以酖酒直討牙,獨不討慶父者,以爲齊所立,季子初不能討之也。

    隱而逃之,隱謂隱諱,逃謂緩追逸賊。

    明季子雖爲尊討親,而其討親之中,又有道焉。

    凡有以大義滅親,當以爲法。

    使託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

    《春秋》因其事以明其義。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

    《左》雲:「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于黨氏。

    」 路寢者何?正寢也。

    《説苑》雲:「《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寢。

    』《傳》曰:『高寢者何?正寢也。

    曷爲或言高寢?或言路寢?曰:諸侯正寢三,一曰高寢,二曰左路寢,三曰右路寢。

    高寢者,始封君之寢也;二路寢者,繼體君之寢也。

    其二何?曰:子不居父之寢也,故二寢。

    繼體君世世不可居高祖之寢,故有高寢之名也。

    高寢路寢,其立奈何?高寢立中,路寢左右。

    』《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

    』《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

    』然則天子之寢奈何?曰:亦三。

    承明繼體守文之君之寢,曰左右之路寢。

    謂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後者也。

    故天子諸侯三寢立而名實正,父子之義彰,尊卑之事别,大小之德異矣。

    」 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左》以乙未爲己未,《傳》雲:「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于黨氏。

    」 子卒雲子卒,子野卒不稱野。

    此其稱子般卒何?君存稱世子,内無稱世子之文,此借外爲比。

    君薨稱子某,如子般。

    既葬稱子,如子卒。

    踰年稱公。

    此内稱之例,外不拘此。

    子般卒,以未葬稱名。

    何以不書葬?據立宜記葬。

    未踰年之君也。

    未踰年君例不書葬。

    未成君,不如閔。

    有子猶言討賊。

    則廟,如考仲子之宮是也。

    廟則書葬。

    弑君不葬,無臣子之辭。

    有子無子,即討賊不討賊之變文。

    師引此以相比,不可拘文以相解。

    疏如弋氏葬。

    按:此二句乃舊《傳》説妾母禮,文見定十五年《傳》説弋氏葬事。

    無子猶不討賊。

    不廟,下《傳》以閔爲臣子辭。

    不廟則不書葬。

    猶雲不討賊不書葬。

    以未討以緻再弑。

    疏妾母無子則不書卒、葬與廟。

    此二句後師引妾母傳,而推例以説子般是也。

    《傳》「母以子貴」,乃以子爲説;未踰年君不繫于子,不因子以爲進退,況下《傳》繼弑君,是未踰年君以繼立者爲子,不必實爲所生。

    引彼《傳》説此事,在善會之。

     公子慶父如齊。

    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

    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狄伐邢。

    狄不言伐,此其言伐何?滅也。

    何以不言滅?爲桓公諱也。

    狄者何?晉也。

    何以不言晉?方以之爲二伯,故亦爲之諱也。

    與下圍衛同。

    疏《韓非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