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三

關燈
于柯,始及齊平也。

    」 何以不日?據公與盟例日。

    易也。

    日,重記之,詳時則畧之,故雲易。

    易與難對。

    其易奈何?問其條例。

    桓之盟不日,不日,例月。

    其會不緻,凡緻,皆危之。

    信之也。

    信之,故不日緻。

    其不日何以始乎此?據前盟皆日,以下月。

    此獨時者,著其始也。

    莊公將會乎桓,爲桓所迫。

    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有報仇之志。

    曹子曰:「然則君請當敵也。

    其君,齊桓。

    臣請當其臣。

    」管子。

    莊公曰:「諾。

    」于是會乎桓。

    莊公升壇,盟皆爲壇。

    曹子手劍而從之。

    司馬從行之例。

    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

    」管子顧曰:「君許諾。

    」桓公曰:「諾。

    」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

    已盟,曹子摽劍而去之。

    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

    《呂覽·貴信》:桓公盟歸而欲勿與,管仲曰:「不可。

    人特刼君而要盟,君不知,不可謂知;臨難而不能守,不可謂勇;許之而不與,不可謂信。

    不知、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

    予之,雖亡其地,而以百裡之國見信于天下,君猶得也。

    」莊公,仇也;曹劌,賊也。

    信于仇、賊,又況非仇、賊者乎!夫桓公九合一匡之業,由于聽仲。

    仲因物矣。

    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貫澤爲偏緻辭。

    自柯之盟始焉。

    故不月注,以著其信之始。

    即月,則意不顯著,故于其始時。

     十有四年 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三國會約侵伐,下何以言單伯?明齊桓初伯,復古制也。

    天子使三大夫居閒田,爲方伯監,凡方伯政事,皆三監掌之。

    強幹弱枝,征伐所以自天子出也。

    天子失政,則方伯私臣奪監者權而專兵事,征伐所以自諸侯出也。

    桓公初伯,亟明時制,收監者之專,反之天子,此二伯之大義也。

    以下不言大夫掌兵、伐國、會諸侯矣。

     夏,單伯會伐宋。

    疏《宋世家》:「桓公二年,諸侯會伐宋,至郊而去。

    」 其言會伐宋何?據翬帥師敘諸侯言伐,此言會,不敘。

    後會也。

    翬同齊、鄭伐宋,故敘而言伐,此上已見伐文。

    諸國師在先,單伯在後會,故與書翬文異。

    疏單伯者何?監者也。

    其祿視諸侯之卿,其爵視次國之君,其祿取之于方伯之地。

    制詳《王制》。

     秋,七月,荊入蔡。

    今赤道以南無名國,但以州舉。

    《春秋》之初,江、淮以南亦無名國,但以州舉。

    疏《楚世家》:楚文王六年伐蔡,虜哀侯以歸而釋之。

     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外會再見監者,明會鄄爲王事也。

    宋未服,故伐之;宋服而爲此會,會敘諸侯也。

     十有五年疏《年表》:鄭厲公元年。

    厲公亡後十七年復入。

     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

    此諸侯同在之辭也。

    不敘晉、蔡者,陜以東國,時蔡從楚,晉未伯也。

    此會二大國三方伯參錯之,以見中國皆在也。

    疏《齊世家》:「桓公七年,諸侯會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 夏,夫人姜氏如齊。

     秋,宋人、齊人、邾婁人伐兒注。

    兒即郳,小邾婁國名。

    宋敘齊上者,宋主兵也。

    此皆諸侯,其以人言者,爲伐小國微之。

     鄭人侵宋。

    方同會,乃背約侵宋,故下有伐同會而相侵,桓伯未盛也。

    疏《左傳》:「秋,諸侯爲宋伐郳,鄭人間之而侵宋。

    」 冬,十月。

     十有六年 春,王正月。

     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鄭侵宋,爲宋報之,故以宋敘齊上。

    疏《左傳》:「諸侯伐鄭,宋故也。

    」 秋,荊伐鄭。

    鄭以中國背楚,故荊伐之。

    詳録夷狄之強,以見伯之難成,而桓績偉矣。

    疏《王制》每州方千裡,《周禮》皇帝之制,州有數等。

    三皇:天用九,共九州,每州方萬裡;地數六,地皇六千裡一州,六六三十六州;人皇五千裡一州,五五二十五州。

    鄒衍説三千裡一州,乃五帝分司五極之制。

    内方九千裡立九州,外立十二州,如《典》、《謨》,共爲爲方萬三千四百裡。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中國皆在之辭。

    許男、曹伯、滕子皆卒正,此何以異稱?《春秋》伯子男一也。

    滑者,不敘者也。

    敘者一見例。

    疏滑伯者,豫州卒正也。

    敘者一見,以起外卒正皆在而《春秋》不書也。

    敘在曹下者,以伯相次也。

     同盟者何?同欲也。

     邾婁子克卒。

    卒不日、月,不卒者也。

    不卒而卒,明進之爲小國也,其子,進之也。

    孰進之?《春秋》進也。

    吳、楚爲方伯曰子,卒正何以亦曰子?貴賤不嫌,則同號也。

     十有七年《年表》:秦德公元年。

    德公,武公弟。

     春,齊人執鄭瞻。

    鄭瞻事實,三《傳》不詳;《傳》以爲甚佞者,師説相傳如此。

    前鄄會、鄭背約伐宋,皆出于瞻之蠱惑,故于事平後討而執之。

    《論語》雲「遠佞人」,《春秋》所以書也。

    疏瞻,二《傳》作詹。

     鄭瞻者何?據鄭方伯,大夫宜氏。

    鄭之微者也。

    微,故不氏。

    此鄭之微者,何言乎齊人執之?非執政大臣無因見執,且執亦例所不書。

    書甚佞也。

    佞爲大惡也。

    甚,故特書齊執以見之。

     夏,齊人瀸于遂。

    不言遂人殲齊人,而以自殲爲文者,與鄭棄其師梁亡同意,所以示玩敵之禍。

     瀸者何?瀸,積也,衆殺戍者也。

    義詳《解詁》。

     秋,鄭瞻自齊逃來。

     何以書?據微者不書。

    書甚佞也,曰:「佞人來矣!佞人來矣!」 冬,多麋。

    疏魯舊無麋,今不惟有,而且多,故《傳》以異言之。

     何以書?記異也。

     十有八年《年表》:楚堵敖囏元年,周惠王元年,晉獻公詭諸元年。

     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五行志》:「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

    《公羊傳》曰食晦,董子以爲宿在東壁,魯象也。

    後公子慶父、叔牙果通于夫人而刼公。

    」 夏,公追戎于濟西。

    戎者何?曹也。

    何以知爲曹?以地濟知之。

    曹侵我,取濟西田,諱其事,故以追言之也。

    《春秋》不言魯、曹侵伐,知此曹取之也。

     此未有言伐者,其言追何?據公追齊師先言齊侵,此不言戎伐我。

    大其爲中國追也。

    中國非天下,爲一國一王之事。

    《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以中國爲國,以海外爲四裔。

    此未有伐中國者,狄戎侵伐齊、鄭、衛、邢等國爲伐中國,此不見《經》。

    則其言爲中國追何?亦不得言爲中國追。

    大其未至而豫禦之也。

    戎將有所侵,事未行而我禦之,故不得舉所伐也。

    其言于濟西何?濟西,與河陽同。

    凡濟水西皆在所指,不似酅爲定也。

    大之也。

    言溫小諸侯,言河陽大天子;言酅小追齊師,言濟西是大追戎也。

     秋,有。

    一有一亡曰有,不常有之辭。

     何以書?記異也。

    非常有之物,地氣使然。

    《周禮》五土五植五動,各有土宜,所生遷,地弗良。

     冬,十月。

     十有九年《年表》:秦宣公元年。

    燕、衛伐王,王奔溫,立子頹。

     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鄄,内邑。

     媵者何?諸侯娶一國,伯姬歸于宋是也。

    則二國往媵之,衛、晉同姓之國,來媵是也。

    來媵爲王者後,故有異姓媵。

    以姪、娣從。

    姪娣,二國媵女于夫人爲姪、娣。

    説詳《白虎通》。

    姪者何?兄之子也。

    與男子同稱。

    女子從夫,不分昭穆尊卑,故姪與姑同嫁。

    娣者何?弟也。

    如紀季姬、鄫季姬是。

    疏古人異姓不論班輩。

    諸侯一聘九女,言聘者,非一時娶九女,故有待年之禮。

    董子説:公侯立一夫人、一世婦、左右婦、三姬、二良人,伯子男同立一夫人、一世婦、左右婦、三良人、三孺人。

    三等皆九女也。

    諸侯不再娶。

    《春秋》改制,所以絶亂原。

    媵不書,此何以書?媵爲小事,雖嫁内女,非有所見,不書。

    爲其有遂事書。

    因盟追録媵事。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結奉命媵,未奉命盟二國,在途遇二國來伐,因矯命,如弦高之事而與之盟。

    矯命爲生事。

    聘禮:聘禮,今《儀禮》六禮注義同,故引以爲説。

    大夫受命不受辭,《儀禮》聘記文。

    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論語》所謂專對。

    可也。

    義詳董子。

     夫人姜氏如莒。

    夫人不外如,外如,譏之。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言鄙者何?以爲邊鄙之事,不以難邇我也,所以遠恥辱而爲内諱。

    至于用兵深入者,舉戰敗爲文,不言侵、伐。

    外侵、伐不書,惟書齊、莒、邾婁者,以三國皆接壤注我也。

    齊在西北,莒在東南,邾婁在南。

    疏鄙,如今泰西屬地,與本封不必相連屬。

     二十年《年表》:蔡穆公肹元年。

    疏《蔡世家》:楚虜蔡侯以歸。

    哀侯留楚九年,死于楚,凡立二十年卒。

    蔡人立其子肸,是爲穆公。

     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夏,齊大災。

    齊記災者,二伯也。

    晉亦二伯,何以不記災?西伯也。

    疏陜以西國通不記災,故西伯亦不記。

     大災者何?大瘠也。

    大瘠者何?也。

    疫疾流行,傳染者多,衛生之學不修也。

    何以書?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

    以近故。

     秋,七月。

     冬,齊人伐戎。

    戎,《穀梁》作我。

    疏此伐我也,何爲託之戎?爲齊桓諱也。

    方有大災,比年伐我,故託之戎。

    此避伐我,稱戎伐我西鄙者,狄齊也。

     二十有一年《年表》:齊、鄭誅頹,入惠王。

     春,王正月。

     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

    小國稱伯,方伯何以亦稱伯?貴賤不嫌,則同號也。

     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婦人薨不地。

    何以不地?無外事也。

    疏夫人薨有定地,不地爲正,地爲變。

    公薨有注定地,地爲正,不地爲變。

    男女異例也。

     冬,十有二月,葬鄭厲公。

    月葬,正也。

    七月,過時。

     二十有二年《年表》:鄭文公捷元年。

    楚惲殺堵敖注自立。

     春,王正月,肆大省。

    《尚書》曰:「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言過犯無心,從寬不治,此用刑之要法,非情真罪當,博仁厚之名而赦之也。

    省與眚通。

    疏省,《左》、《穀》作眚。

     肆者何?一見,無所起。

    跌也。

    跌,當作佚。

    《穀梁傳》曰:「肆,佚也。

    」《傳》一本:肆,佚,謂赦遣之也。

    大省者何?文與大飢、大有年同。

    災眚也。

    《穀梁傳》:「眚,災也。

    」災眚,謂過失之罪。

    大眚,過犯之大者耳。

    肆大省,何以書?赦過常事。

    譏。

    何譏爾?譏始忌省也。

    魯因有夫人喪乃大赦,如後世因喪大赦之事。

    眚災本不宜治,孔子曰「赦小過」,是也;至于大省,則與小過不同,因喪概從寬免,豈合道哉!故書以譏之,所以明赦過之義,兼杜後世輕赦之風也。

     癸醜,葬我小君文姜。

    文者,諡也;姜者,氏也,葬以氏配諡。

    婦人從夫之諡,無外事可言,宋共姬是也,此特諡,譏之。

    文姜惡,有美諡,其譏之意自明。

     文姜者何?莊公之母也。

    不言桓夫人,義已絶也。

    言莊母,譏莊之念母。

    元年夫人入齊,此如别一夫人者然。

     陳人殺其公子禦寇。

    《經》特書陳人殺公子,當言大夫,不言公子,而不言大夫者,非公子也。

    世子于父世見,公子于父世不見;此見者,明爲太子,非公子也。

    所謂微而顯也。

    疏《魯世家》:「廿年春,陳人殺其太子禦寇。

    」 夏,五月。

    以五月首時者,明殷正建醜。

    一見,以明通三統之義。

     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于防。

     齊高傒者何?據下稱高子,此爲名字。

    貴大夫也。

    據下稱高子知其貴。

    《左傳》雲:「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焉。

    」齊爲上卿,大國大夫下于其國君一等,二伯比于天子之公,則其大夫可比于天子之卿。

    故《經》稱大夫,以方伯爲正辭;至于大國卿,則與方伯同尊,故《傳》以貴别之。

    曷爲就吾微者而盟?據不出其人,微者之辭。

    公也。

    公盟例日。

    公則曷爲不言公?據敗乃不出公。

    諱與大夫盟也。

    大夫不敵君,大國大夫尊與公逼,故盟不出公。

    小國大夫有出公者,貴賤不嫌也。

    此屬嫌疑之例也。

     冬,公如齊納幣。

    公立已久,何以始聘夫人?再娶也。

    諸侯不再娶,兼譏之也。

    此娶齊女,何以不諱與仇婚?齊襄已死也。

    疏《春秋》常事不書,凡娶,得禮者皆不見於《經》,故書皆有所譏。

    諸侯不再娶,此再娶者,書之,兼以明齊女之禍。

    其父爲娶齊女而死,己又娶齊,故深惡之也。

     納幣不書,常事。

    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納幣,禮文。

    親納幣,書以明禮制。

    非禮也。

    時公入齊,與齊女淫而謀婚,如鄫季姬事。

    納幣者,諱辭也。

     二十有三年《年表》:楚武王惲元年。

     春,公至自齊。

     桓之盟不日,其會不緻,信之也。

    此爲大例。

    此之桓國何以緻?之國與會同。

    危之也。

    危之,緻國與緻會同。

    何危爾?公,一陳佗也。

    陳佗淫于蔡,蔡人殺之。

    公行不正,故爲公危而録之。

     祭叔來聘。

    祭氏三見監者,祭伯、仲、叔皆是也。

    在王朝言祭公,必以同氏言者,起爲天子使監。

    言來聘則是王臣,内不得純臣之;内不得純臣,則方伯不可以私事使之也,故書以明之。

    一説祭叔來與祭伯同,有「聘」者,誤衍字。

     夏,公如齊觀社。

    觀者非常之辭,觀社者,託詞也。

    公入齊,與齊女淫,不可言,故託詞于觀社耳。

     何以書?譏。

    何譏爾?諸侯越竟觀社,非禮也。

    《左傳》:「公如齊觀社,非禮也。

    」忘仇事齊,惡之深,故如齊三繫事以目之。

     公至自齊。

    桓會不緻,此緻者,危之也。

     荊人來聘。

    言聘者稱君稱使,此何以稱人來聘?言聘者方伯,書荊人來聘,明爲荊州方伯也。

    何以不稱使?以州見,不可以稱使也。

    疏聘者方伯以上之禮,楚爲新建州伯,未離夷狄,如今新疆、臺灣巡撫雖同内官,禮儀未備也,文以後乃有大夫。

    此先言聘者,著其爲荊州方伯,以下稱子者,進之也。

     荊《春秋》方三千裡立九州,三皇則方三萬裡立九州,加百倍。

    以《春秋》法天皇,《詩》、《鄘》、《衛》、《王》爲九洛九主,每州方萬裡;黃帝畫井,提封萬裡。

    萬國,就一州言之。

    何以稱人?據上州舉不稱人。

    始能聘也。

    初聘稱人,後聘不稱氏大夫,再則稱氏,漸進之序。

    此外州聘之始,故一見以明之。

     公及齊侯遇于穀。

    穀,内地。

    公至齊言如,齊侯至魯,以遇注言之,不言來者,尊卑之義也。

     蕭叔朝公。

    蕭叔者,附庸國;字者,三十裡。

    此宋附庸。

    《春秋》以爲魯附庸者,王後不爲方伯。

     其言朝公何?内如不言朝,在外乃言朝于王所。

    公在外也。

    來行禮于廟外,故目公,以譏叔字也。

    《傳》曰:「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如字,字不如子。

    」凡四等,名曰附庸,三代共之。

    然則其地奈何?曰:天子圻内方千裡,公、侯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附庸字者方三十裡,名者方二十裡,人、氏者方十裡。

    疏言朝,非朝也。

    嘉禮不野合,兩譏之。

     秋,丹桓宮楹。

    目桓宮者,起女禍也。

    文姜方葬,哀姜即來,故書以傷之。

     何以書?事微不足録。

    譏。

    何譏爾?丹桓宮楹,非禮也。

    疏禮:諸侯不用丹。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

    初卒已日,此何以月?以漸而降也。

    何爲降之?嫌與方伯同也。

    《春秋》惟内方伯正例日,餘國皆以日、月升降也。

    鄭、秦稱伯,小國何以亦稱伯?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也。

    疏詳《曹世家》。

     十有二月,甲辰,公會齊侯,盟于扈。

    扈者,晉之邑也。

    盟于扈,則晉在也。

    不言晉者,晉未伯也。

     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

    何危爾?我貳也。

    盟于扈,有晉也。

    貳注者,謂公貳心于晉,事齊不專也。

    魯子曰:此釋上《傳》之詞,則魯子爲後師。

    《傳》有前後積合而成之證。

    「我貳者,非彼然,我然也。

    」晉時未伯,我自以爲足以抗齊,故有貳心也。

     二十有四年《年表》:曹僖公夷元年。

     春,王三月,刻桓宮桷。

     何以書?譏。

    何譏爾?刻桓宮桷,非禮也。

    與《左》同。

     葬曹莊公。

    小國葬亦稱公。

    諸侯于其國中稱公,從臣子辭也。

     夏,公如齊逆女。

    公如齊三繫事,以下不繫者何也?明三事納幣、觀社、逆女皆非禮,爲女禍詳之也。

    莊三如齊獨繫事者,彙見之例也。

     何以書?内娶不盡記逆。

    親迎,禮也。

    《春秋》新制,特開冕而親迎,書以明禮。

    《經》示後書之法,當時實未行此禮。

    爲正婚姻,乃制六禮。

    疏如係舊禮,則注爲常事,在不書之例。

    莊公未娶先淫,《經》以逆女書淫也。

    録之既以明禮,亦爲内諱。

     秋,公至自齊。

    先緻公者何?義不外公也。

    公親迎,當與夫人同至,又先淫,必不先歸。

    因欲難齊女之入,不可難公,故别至之,實同一日也。

     八月,丁醜,夫人姜氏入。

    入者,内弗受也。

    日者,危之也。

    何以危之?魯之禍自是起也已。

    疏公娶仇國淫女,緻殺二子、亂魯國,故日以危之。

     其言入何?據當言至,不言入。

    難也。

    娶仇女不可緻於宗廟,故言入。

    其言日何?緻不必日。

    難也。

    因不同至,故言日以别之。

    其難奈何?夫人不僂,不可使入。

    僂謂特至,與公不同文。

    言入者,内拒之詞。

    内不可言拒公,故分别之,一言入,一言至也。

    與公有所約,親迎,公與夫人當同緻,《經》分别書之,有似遲之,又久而要約者,故别書入。

    然後入。

    實同時至。

    文如與公不同時,有所約而後入也。

     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

    《左傳》:「公使宗婦覿,用幣,非禮也。

    」疏事詳《魯語》。

     宗婦者何?禮稱世婦。

    宗者,同姓之命婦。

    大夫之妻也。

    大夫者,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中士也。

    言大夫者,以卿統之也。

    宗婦者,大夫妻,三世婦、九妻、廿七妾、八十一女也。

    言宗婦者,以宗婦統之也。

    《昏義》大夫輔公、宗婦輔夫人助祭事是也。

    天子三夫人、九嬪注、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亦百二十官之妻也。

    舊説誤爲天子妾媵。

    覿者何?國内相見,與朝聘異。

    見也。

    禮以見統朝覲聘問,《論語》私覿爲朝聘節目之事。

    用者何?覿以幣,應不言用。

    用者,不宜用也。

    言用,皆譏非禮。

    疏《傳》例「用者不宜用者也」,義與《穀傳》同。

    見用幣,非禮也。

    用幣男女無别。

    大夫者,牙與慶父也。

    時有無别之事,爲内辭,特以用幣見之。

    後二叔淫于夫人,再有弑禍,此其前見者也,故重日之。

    然則曷用?專問宗婦之贄。

    棗栗雲乎?腶脩雲乎?此皆婦人之贄。

    此明大夫雖男,見夫人亦當以女贄,不能男。

    用幣小事,日者,有辟,不盡言。

     大水。

    董子説:夫人哀姜淫亂不制,陰氣盛也。

     冬,戎侵曹。

    《春秋》諸侯之事多有戎狄在内,善事則目諸侯,惡則目戎狄。

    疏夷狄小國不書,惟大國乃書之。

    此何以書?我侵之也。

    何爲託之戎?有大災而伐曹,故書戎侵以諱之也。

     曹覊出奔陳。

     曹覊者何?據莒世子。

    公子出奔不日,但以國氏,疑此爲世子。

    曹大夫也。

    據射姑言世子,上繫國、不稱世子,知爲大夫。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據盟會正辭,大夫稱曹人不名。

    賢也。

    因賢出覊。

    曹爲卒正上等例,得見不氏大夫。

    疏大夫,見覊爲賢耳。

    例不得見,因賢乃見也。

    何賢乎曹覊?戎將侵曹,順《經》立説。

    曹覊諫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

    」三諫不從,遂去之,以去就争之,不言戰因是而止。

    諫義詳《白虎通》。

    故君子以爲得君臣之義也。

    言此以明諫諍之道當以覊爲正,不與洩冶也。

     赤歸于曹郭公。

    如曹爲州公,此歸曹爲郭公。

    疏赤歸于楚,與州公如曹相比。

    湘潭王氏説:郭公二字,先師記識之文,後混入經文。

     赤者何?州公入曹不名。

    赤歸于楚,上繫戎曼子,此無所繫。

    曹無赤者,據《譜牒》,曹君無赤名。

    疏杜解《左傳》,以赤爲曹僖公。

    《世本》、《世家》皆無其説。

    蓋郭公也。

    蓋,疑詞。

    以赤爲郭公,是《傳》者據記識爲説。

    使《經》「赤歸于曹」、「郭公」連文,則弟子當先問郭公,師答亦不得雲「蓋」也。

    郭公者何?州公《經》言如,此乃言歸。

    失地之君也。

    與州公同。

    郭即齊桓公所見亡國之墟,此蓋齊滅郭也。

    赤歸于曹,如申侯仕于鄭。

     二十有五年 春,陳侯使女叔來聘。

    女叔者何?天子之大夫,爲監于陳者也。

    言使者何?監者統于方伯也,聘者爲方伯事,若逆女則私事,不可以使監者矣。

    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言使言監者,明陳爲方伯也。

    方伯惟陳言聘最早。

    又,一言聘而已。

    疏《左傳》:「使女叔來聘,始結陳好也。

    嘉之,故不名也。

    」 夏,五月,癸醜,衛侯朔卒。

    朔何以不葬?絶也。

    曷爲絶之?逆天子之命也。

    傳曰:「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受命于君。

    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

    」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注之。

    鼓用牲于社。

    《春秋大傳》:「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

    」故將封于東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黃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爲社。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

    此之爲主土,主者立社而奉之也。

    董子説:宿在畢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