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二

關燈
十有六年《年表》:莊王元年,衛黔牟元年。

    疏正月不言王,桓無王。

    《公羊》大一統通皇之三統。

    《志》:「《易》『參天兩地而倚數』,天之數始于一,終二十有五,其義紀之以三,故置注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凡二十五置,終天之數得八十一。

    」 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于曹。

    會不月。

    此月,助不正以伐鄭,故謹之。

    疏《年表》:公會曹注,謀伐鄭。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伐鄭以納突。

    宋敘上者,大國也。

    陳、蔡、衛三國次序無定者,三國皆侯。

    《春秋》諸侯次序,實爵者依爵爲敘,故公常在侯上。

    齊、晉常在宋上者,託爲二伯也。

    天子三公稱公,二伯即三公,故在王後上。

    衛、陳、蔡三國皆侯,常在宋下鄭上。

    宋以上曹以下序次有定,而三國次序無定者,則上下有託,義不可亂。

    此唯三國同爲侯,同者,則以無定起異者之有定也。

    此陳、蔡、衛三國次序無定而别國有定之説。

    疏伐而不能入,厲公、祭仲之力。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穀梁》:「桓無會,其緻何也?危之也。

    」《傳》曰不得意緻伐,時納厲公不克故也。

    桓世詳記鄭事,十八年凡一十四見,以下書鄭事畧矣。

     冬,城向。

    《傳》:「名從主人」,「地之與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爲其有矣。

    」此伐莒取向,伐莒不可言,故言城向,爲内諱。

     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朔者,娶子婦姦生之子。

    齊、衛名國,世子娶婦,何等隆禮,乃爲其父所奪;使在今日,勢格形禁,萬不能行,若果有之,萬難成立,何況爲君。

    以今例昔,迥出情理,乃當時安之若故常。

    此昏禮實由孔修,經有六禮,則此等禽獸之行遂絶于世,以禮止亂反正之大功。

    故哀公、子貢皆以冕而親迎爲疑,使周公舊典,則亦不向孔子商之矣。

    疏《衛世家》:「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讒殺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亂,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爲君,惠公奔齊。

    」 衛侯朔何以名?據諸侯不生名,名者卒之辭也。

    絶。

    誅其身,故名;絶其子孫如賤者,故亦名。

    疏朔出、入皆名,大惡。

    出以違命,入以伐王所立。

    曷爲絶之?據出奔無絶義。

    得罪于天子也。

    據下有王人救衛事。

    因得罪天子,故以王法絶之。

    《孟子》曰:「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董子説:「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絶而不得就位,衛侯朔是也。

    」疏凡得公罪者,泰西以爲國事犯,雖叛逆視爲平常;《春秋》撥亂世,故設爲君親無將之法,若由平等後再講尊親之法。

    舊國用輕典,新國用重典。

    其得罪于天子奈何?朔姦生子,宜絶;不以此科者,不教而誅,不可。

    見使守衛謂爲天子召,使監守衛地。

    朔,而不能使《穀梁》:「天子召而不往也。

    」劉向説「周室多禍,衛侯召而不往」,謂朔抗天子命,不聽所使,故《傳》雲得罪于天子。

    疏《穀梁》説與《傳》同。

    《世家》以爲洩職,因朔殺世子伋事不平,逐朔而立黔牟,當是洩職。

    因其得罪天子,不聽天子召,乃謀逐之。

    《傳》但就違召事立説。

    衛小衆,越在岱陰齊。

    謂《經》書出奔者天子討之,辟討,帥小衆奔齊。

    疏按:本二公子逐之,《經》以爲王討之而出奔。

    出,如古放屏之事。

    屬負茲,舍,不即罪爾。

    凡言奔者,如緩追逸賊。

    負茲,諸侯有病之稱;《春秋》託之于因朔有病,故王舍而不誅。

    疏朔本篡立,有誅、絶之罪,又不聽天子命,二公子討之;《經》因絶之,以著極惡。

    大罪當誅,以爲逃竄于岱陰,故舍其罪而不即加刑。

    此書奔書名之義。

     十有七年隱、桓不見南北二州國。

    如全球,桓言溫帶,不及寒熱二帶也。

     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于黃。

    黃,齊地。

    此渝盟,何以日?公會齊侯,日也。

    公以會齊而薨,故于此盟亦危而日之。

    疏孔子曰:「禮失求野」。

    蓋《經》、《傳》爲俟聖之書,六合以内,所有輿地人民及節候風俗皆在所包,海禁大通,皇帝之説故多借外事證明。

    考邦交一事,《左》、《國》所言,如子産、叔向動引先王之法,以爲交涉之準,西人所以輯春秋時事,成注《古時公法》一書,皆取之《左》、《國》而已。

    至于大統交涉,其説皆在《周禮》,如大小行人及六方官。

    由一年以推三十年,其典章制度迥與《左》、《國》所言不同,蓋《左》、《國》爲《春秋》小統之書,《周禮》則皇、帝之學,爲今日環球言之。

    泰西所推行公法出于西儒之手,與聖所作優劣懸殊;近日講外交者數有增補,以私意爲典要,名公而實私。

    擬取《周禮》邦交二門補其私説,再引公法爲之注釋;同者證明之,西書所闕者補之,公法宗旨謬誤,引經説以裁正之。

    燦然明備,可見施行。

    用夏變夷,引而進之,中國享太平之樂利,或者其早發達于世界。

     二月,丙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趡。

    此稱字,下稱子何?紀未亡,附庸正辭稱人,因獨盟加録乃稱字,由字例後乃升子,紀亡後乃補卒正缺也。

    此《春秋》進退黜陟之大法也。

    渝盟不日,此日者,以下伐主宋、衛也。

     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奚。

    《穀梁》:「内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奚者何?内邑也。

    疏五月上無夏,二《傳》有,後師傳寫誤脫也。

    言戰,内敗也;不言其人,爲内諱也。

    今年戰敗,明年親與夫人如齊,明公以玩讎得禍。

     六月,丁醜,蔡侯封人卒。

    卒者終事,先蔡侯而後舉卒者,明卒生者之事,蔡侯自主之。

    《春秋》之義,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今蔡侯已卒而季尚在陳,故危之。

    前在會稱叔,以起蔡季宣立。

    疏《蔡世家》:「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

    」按:隱、桓用六合例,四侯配四時:齊春,陳夏,蔡秋,衛冬。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

    《穀梁》:「蔡季,蔡之貴注者也;自陳,陳有奉焉。

    」《左傳》:「蔡人召蔡季于陳。

    」獻武也;稱字,兄終弟及之辭。

    疏季,兄終弟及辭也。

    無子而立弟,當先教愛,今乃自疑,出之在外,卒已踰月,乃克歸蔡,受命而立。

    故以此危之。

    蔡季即獻武,何君以爲别一人者誤。

    歸者,出入無惡,明得立獻武後獲于楚。

    不預貶者,其立國正也。

     癸巳,葬蔡桓侯。

    《春秋》葬方伯皆稱公,此何以獨侯蔡?以其爲徐州伯也。

    蔡稱侯,正也。

    《春秋》稱侯之國,唯衛、陳、蔡三國爲正,《傳》所謂「其餘大國稱侯」,《曲禮》「在外曰侯」,是也;齊、晉則二伯稱侯,以下則卒正稱侯,故于葬一明其正,以見其餘稱侯之爲假號者也。

    疏不及時而日,渴葬也。

    蔡侯卒,宜立者尚在外,幾不得立,故危而日之。

    不稱公者,一見以明正稱;稱公從臣子辭,且以惡桓也。

    生不稱侯而稱叔,死不稱公而稱侯,皆爲立不明之故。

     及宋人、衛人伐邾婁。

    及者,内微者之辭。

    公本與邾婁盟,爲宋、衛所要,不得已而從,命微者往伐,心不欲及。

    《春秋》貴志,故主外而趡盟日也。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凡日食在朔爲曆之正。

    《山海經》禹曰:六合之内,紀之以日月。

    合大地與七行星爲日,屬世界;日爲天王,八行星如八伯。

    疏班氏雲:《穀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

    」董子以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祻,將不終日也。

     十有八年《年表》:蔡哀侯元年,鄭子亹元年。

    齊殺子亹,昭公弟。

    疏《春秋》千裡一州,大一統有萬裡一州之制,加十倍也。

    《春秋》二百四十年爲終世,《大統春秋》必二千四百年爲終世,又加十倍。

    考《春秋》隱、桓之世祗見《禹貢》中心青、豫二州國,以二方千裡爲中國。

    秦博士説古之皇帝地方不過千裡,至春秋之初,中國亦不過二方千裡,不足以成《禹貢》九州之制;故隱、桓之世荊、徐、冀、兖諸州之國不見于《經》,莊世乃見荊、徐,僖世乃見晉、秦,成、襄以下乃見吳,黃池之會晉、吳盟,爲《春秋》終。

    諸外州地有遠近,化有遲早,徐徐引而進之,九州成而《春秋》備、百功全。

    「獲麐」《傳》曰:《春秋》撥亂世反諸正世,爲世界三十輻共一轂,《周禮》之土圭三萬裡。

    今日瀛海開通,共球畢顯,列邦稱雄,不爲統一,會盟摟伐,亦春秋之時局。

    考今日進化諸國均在赤道以北,以亞、歐、北美亦《春秋》之青、兖、冀、豫。

    如以《春秋》列國相比,中國爲魯,亞、歐、北美爲諸夏,赤道以南爲夷狄,非、澳、南美無國無君。

    當今之世修《大統春秋》,必先求録北美進化諸國,南服國不見于經,此一定之例。

    《春秋》疆域不過方三千裡,用夏變夷,二百四十年而功乃成。

    今大地三萬裡,非遲之又久,不能成功。

    中國開化最早,孔子至今已近三千年,歐洲約後中國千年,北美英國殖民不過二百年,非、澳等洲殖民之政或百年、或數十年,進化深淺早遲不能一律。

    自利瑪竇入中國,至今三百年。

    方今南服各州無君無國,尚在州舉之例,不啻今之世初入莊世;莊十三年後已見荊、徐,數十年而稱君稱國,今則非、澳非數百年後不能開化。

    北服有君有國,故以今十年當《春秋》一年。

    以《春秋》史事言之,由春秋而戰國,由戰國而秦漢;以《春秋》經義言之,則二百四十年分爲三世,初爲亂世,中爲太平世,終爲昇平世,由伯、王而皇,天下大一統,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詩》、《易》皇、帝之極功亦在二千年之後,由孔子後五千年,然後成《公羊》大一統皇帝之極功。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五百年,推之全球地統加十倍,亦當爲五千年。

    地球中分,各有黃、赤、黑三道,隱、桓青、豫爲黃道,莊以下晉、虞、虢、燕爲黑道,荊、徐、梁、揚爲赤道。

     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濼。

    桓無王,此何以有王?于其終,以王治之也。

    疏櫟者何?内邑也。

    此年專記内事,痛公遇讎之禍也。

    不言夫人者,君在例不得稱數夫人。

     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如者朝文,齊、晉二伯,故公得言如。

    言公如齊,不言夫人可也;出夫人者,以夫人之故薨也。

    疏《魯世家》:「十八年春,公將有行,與夫人姜氏如齊。

    申繻諫止,不聽,遂如齊。

    」 公何以不言及夫人?桓公尊,夫人卑,例當言「及」。

    《傳》曰「何以不言及」,敵也,夫人與公抗行。

    妻陵夫之辭。

    夫人外也。

    公外夫人絶不言及。

    夫人外者何?既同如齊,何以言外。

    内辭也,内爲公諱。

    臣子之辭,非實事。

    其實夫人外公也。

    夫人淫于齊侯,挾其勢以脅公。

    不以禮,故不及也,非實公外之。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公弑不地,此其地何也?在外也,桓賊也。

    不以討賊言者,順臣子之文也。

    疏《魯世家》:齊襄公通魯桓公夫人,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侯。

    夏四月丙子,齊侯饗公,公醉,使彭生抱魯桓公上乘,因命彭生拉其脅而殺之。

    公死于車,齊人殺彭生以説魯。

    立太子同,是爲莊公。

     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喪至,殯而即位,此何以不言即位?一年不可二君也。

    疏以生稱公者,未殯以前以生禮事也。

    日者,喪自外至,如初喪之儀文。

    故昭公五日乃殯也。

     秋,七月。

    《三統曆》:「經元一以統始注,《易》太極之首也。

    《春秋》二以目歲,《易》兩儀之中也;于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啟閉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注成敗,《易》吉兇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

    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

    」疏首時者,削之。

    此年專敘桓事,四時四記,若不二事者,蓋皆削之。

     冬,十有二月,己醜,葬我君桓公。

    桓公者,諡也;葬而舉諡,于卒事乎加之矣。

    説詳《白虎通》。

    疏《公羊》三世,大一統爲昇平;今日天下紛紛,三萬裡中分裂各地,自相雄長,如春秋之局,所謂亂世。

    考現在各國等級,有帝,有王,有總統,有獨立自主,有保護半權,有屬國,有殖民地;蓋中西言語各别,文字不同,異者各以己意讀之,故不足以爲典要,然大旨不出強淩弱、衆暴寡,弱肉強食,所謂權利世界而已。

    名不正,言不順;公法雖倡爲息兵平禍,有名無實,徒爲強國魚肉之助。

    按,古今時勢相同,春秋之齊、晉、秦、楚、吳侵滅諸國,橫暴寇虐,大抵與今時勢相同,初無所謂典禮道德。

    孔子欲爲萬世圖長治久安之策,乃尊天扶王以立極,託諸強國爲二伯,尊二伯以申王法;列邦有盛衰,又定爲二伯黜陟之例;其次等之國,因其土地立爲各州牧,再次則以爲卒正,再次則以爲連帥屬長,迄終之以附庸。

    變易弱肉強食之春秋爲尊讓禮樂之天下。

    若齊、晉、吳、楚,其僭越王號,地大數畿,不合經制之事迹,則諱避之,起尊王守約之想像,直表章而懲勸之。

    各小國之統屬強國,不曰畏其勢力,以爲天子所立之二伯,例得專征,統屬列國;尊二伯,即所以尊天王;其會盟侵伐不曰私利優己,以爲明天子之禁戒約,諸侯有罪,二伯方伯專征殺,得緻天王典禮以討之;諸侯之有功德者,奉天子命,得以閒田褒進之。

    凡一切不可爲訓、不合典禮之事實,皆諱莫如深,以爲有天子憲法,絶無此事。

    王法所當創設之典禮法度,或因事表著之,或特筆創制之,名正言順,天道洽,人事畢,撥極亂之禹州,成休明之中國。

    所謂撥亂世反之正者爲《詩》説,非今日之時局,不足以爲世界;非大一統之天下,不足以爲反之正。

    就大一統之義言之,以今之帝國爲二伯,將來如有盛衰,隨時升降;以王國爲方伯,以保護國爲卒正,以半權國爲連帥,以屬國爲屬長,再以諸小國比于百裡七十裡五十裡。

    合天下而立二伯,則二伯爲帝矣。

    崇天以爲皇,皇德配天,未能一統,以天代之。

    大二伯爲天子,大八伯爲天王,大十六牧爲天牧,大三卿爲天吏,再以《春秋》之會盟禮樂征伐組織之,易變勢利之世界爲昇平文明之世界。

    小事大,大字小,小大相維,各有經義典制,以道德仁義爲依歸,易變權詐陰謀之陋習。

    方伯以下,各據一《春秋》以爲典禮行事之楷模。

    二伯奉天道,燮理陰陽,損益調和于其上,而皇道平、帝功成。

    《春秋》爲治天下之基礎,《公羊》驗推之法可以包含皇帝之極功。

    《詩》、《易》由太平以後立説,猶不若《公羊》、《春秋》原始要終,合當今之時局也。

     賊未討,何以書葬?《春秋》賊不討不書葬,以臣子盡從賊也。

    賊多繼立,臣子從之,故不書,非苛辭。

    弟子誤據之。

    讎在外也。

    師以讎易賊,若就賊例説,則誤矣。

    讎與賊異,在外與在内異。

    讎在外則何以書葬?弟子未明所以不葬,責臣子之義,故一例視之。

    君子辭也。

    宣十二年「葬陳靈公」《傳》:「君子辭也。

    楚已討之,臣子雖欲討之,而無所討也。

    」君子辭者,謂寬假之,不責難于臣子也。

    疏弑者繼立,或爲大夫,臣子不討之而與之同類相長,則通國皆賊,悉宜殺無赦。

    初既無忠孝之大節,後復從誅殺之科條,是卒者無臣子,故不葬,以賊在内也。

    若仇人在外,與我異國,一時雖不能報,然其本國臣子與仇無朋黨之情,則自得盡其忠孝之意而葬之。

    寬報仇之日期,所以嚴討賊之科録。

    仇與賊異,無論後之報否必葬,以别于討賊。

    至其不能復仇,則别文以見之。

    《經》所以書葬以寬之。

     注 原刻無「言」字,據淩曙《春秋繁露注》補。

     注 也:原脫,據《春秋公羊傳》補。

     注 形:原作「刑」,據《春秋公羊傳》改。

     注 指:原作「望」,據《十三經注疏》本《春秋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改。

     注 詞:據《春秋公羊傳》,當作「辭」。

    下二句「詞」字同。

     注 輸:原誤作「輪」。

     注 賤桓:原作「桓賊」,據《春秋公羊傳》改。

     注 此謂「越斤」,誤。

    按《考工記》有「宋之斤,魯之削」。

     注 常:原作「嘗」,據《春秋左氏傳·昭公元年》改。

     注 言:原脫,據《春秋繁露》補。

     注 「逆」上原刻衍「此」字,今删。

     注 矣:原作「以」,據文意改。

     注 狩:原誤作「守」,據《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經改。

     注 無事:此二字原脫,據《禮記·王制》補。

     注 殀:原誤作「妖」,據《禮記·王制》改。

     注 八:原作「四」,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三:原作「四」,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百四:右引淩氏《注》作「百二」。

     注 疑衍一「合」字。

     注 大夫:按文意當作「下大夫」,疑原刻脫「下」字。

     注 候:原作「侯」,據文意改。

    下「節候」之「候」同。

     注 欲出其君:《左傳》原作「欲立其出」。

     注 「會」下原有「也」字,據《春秋公羊傳》删。

     注 説:原誤作「記」,據文例改。

     注 焉:原脫,據《春秋繁露》補。

     注 壓:原作「下」,據淩曙《春秋繁露注》改。

     注 而:原脫,據淩曙《春秋繁露注》補。

    下句「而」字同。

     注 義大矣:《春秋繁露注》作「義矣夫」。

     注 建:《漢書》卷二三《刑法志》作「足」。

     注 治兵:上原衍一「治」字,今删。

     注 襄:原作「傳」。

     注 利:原作「厲」,據《史記》卷三六《陳杞世家》改。

     注 陳討:疑當作「陳佗」。

     注 討:原誤作「詩」。

     注 于:原作「乎」,據《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改。

     注 原刻脫此「歸」字,據《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補。

     注 「國」字原刻脫,據《田敬仲完世家》補。

     注 諱:原作「謹」,據文意改。

     注 疏:原作「疏」,據《春秋公羊傳》,此「疏」字係正文,因改。

     注 原刻無「祭」字,據文意補。

     注 公伐邾婁:《十三經注疏》本《春秋公羊傳》作「伐邾婁」,無「公」字。

     注 也:原脫,據《周禮》補。

    下句末「也」字同。

     注 大夫專恣:《漢書》卷二七中《五行志》中之下作「夫人專恣」。

     注 迎:原脫,據文意補。

     注 「遂」下原衍「事」字,據《春秋公羊傳》删。

     注 輕:疑當作「親」。

     注 「地者」下原衍一「者」字,茲删。

     注 原刻脫「惡乎近」二句,據《春秋公羊傳》補。

     注 鄶:原作「鄫」,據《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改。

    下「鄶」字同。

     注 氏:原作「亡」。

    按鄶國妘姓,亡於鄭;鄫國姒姓,亡於莒。

    因改。

     注 密貪侈冒:《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作「崇侈貪冒」,當據改。

     注 古人之:原作「古之人」,據《春秋公羊傳》乙。

     注 原刻脫「道」字。

    據《公羊傳》莊公四年補。

     注 誘殺:原作「有殺」,據《史記》改。

     注 上:原脫,據文意補。

     注 象:原作「衆」,陰失節:原作「時陰節」,均據《漢書》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中之下改。

     注 衛:原作「鄭」,據《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改。

     注 昭二十二年:原作「昭二十年」,據《春秋》經文改。

     注 中:原作「日」,據文意改。

     注 居:原作「君」,于:原作「入」,均據《史記》卷四二《鄭世家》改。

     注 置:原誤作「直」,據《漢書·律曆志》改。

     注 「曹」下原衍一「曹」字,據《史記》删。

     注 原刻無「成」字,據文意擬補。

     注 貴:原作「賢」,據《春秋穀梁傳》改。

     注 始:原作「如」,據嚴可均輯《全漢文》卷四一改。

     注 事:原誤作「四」,據嚴可均輯《全漢文》卷四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