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
關燈
小
中
大
,與隱、桓、定、哀之一統,莊、僖、襄、昭之一匡、夾輔,情形不同。
九世異辭,有三、五、七、九之分。
故傳曰「三亦有中」、「五亦有中」,總括之曰三世異辭,細分之則爲九世異辭。
五與七爲小變。
今立爲五圖,所謂五變;文、成分,則爲七變;莊、僖、襄、昭再分,爲九變。
傳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者,此也。
如上中下分九等,天地人别九候,三三而九之義。
三世以同盟見八伯,《經》書晉十四同盟,三世中共九見。
晉會北諸侯,《經》書同盟以外楚,其實楚會南方諸侯亦爲同盟,特《經》不書。
又,從國不詳敘,以爲隱見例,可由北以推南。
中分天下,仿《帝典》羲和顓頊,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詩》之魯、商、周、召,《易》之乾、坤、坎、離,《莊子》鯤魚鵬鳥、南帝北帝。
又,當時楚稱王,《史記》言晉爲天子,其間實事如後世南北朝,問鼎、請隧、觀兵,皆其起文。
《春秋》當王伯世,乃以二伯託之,貶晉爲侯、楚稱子;是則當日晉、楚皆以王自居,傳記于二國皆以二伯説之,緣經立説。
《春秋》撥亂世反之正,託晉、楚爲二伯,化分争爲一統,撥亂反正之初功。
五、襄昭晉楚夾輔治邦國二伯八方伯七卒正圖 二伯如■注,方伯如○,卒正如□。
入襄世,二伯不交兵;宋盟以後,晉、楚之從者交相見,與一統、一匡同。
二公同治天下,雖分統,彼此各得幹預。
南北交通。
故公如晉,亦如楚、漷與申注。
楚獨召諸侯,南北諸侯亦同至。
此世爲昇平世,南北雖通,未能如太平世之一統、大小遠近若一。
北方之國,楚得召之;南方之國,晉亦得治之。
襄世以後,晉、楚無戰事,晉之同盟爲外楚,宋盟以後,惟一見同盟于平丘,從此諸侯遂亂,故一言「同」,非同盟正辭,惟分争之世乃言同盟。
六、定哀内六相外都鄙十二諸侯圖 隱、桓治官府,莊以下治邦國,用八伯例,定、哀治都鄙,用十二諸侯例,爲《周禮》十二土十二教。
隱、桓鄭統之,六國二公四侯,皆在中國;定、哀秦統之,六官二公二侯二子,陳、鄭、蔡、衛反居四方,爲都鄙。
即南北遷封,天下太平,赤道之國移居黑道,黑道之國移居赤道,彼此往來,周遊六虛,故邊鄙之國反居王畿,王畿之國反居邊鄙。
由莊以下,八小國或爲卒正,或爲附庸。
鄭、陳、衛、蔡本屬大國,今乃合八小國同爲十二諸侯。
所謂太平之世,大小若一,故定、哀録小國甚詳,與昭以上之方伯體裁相同。
鄭、秦同見《國風》,《春秋》稱伯,又爲方伯,從王臣例;以外諸侯爲卿士,秦居守,鄭從行。
定、哀之世,秦葬、卒不名,純待注以内臣禮。
鄭如今世界之中國,秦如英國,各統六國,居甸服,所以爲九世異辭。
七、春秋法二後中分天下各統四時十二月圖 《傳》以「元年春王正月」爲大一統,以年爲皇,春秋爲注二後,四時爲四嶽,八節爲八伯。
《帝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五節。
《洪範》:「王省維歲,卿士維月,師尹維日。
」 《三統曆》:《春秋》之元年,《易》太極也;春秋,《易》之陰陽;四首時,《易》之四象;八節,《易》之八卦。
《緯》法:太乙爲皇,陰陽爲帝,四時爲王,節候爲伯。
皇輻以方千裡爲一日,《緯》「日徑千裡」,良馬一日千裡。
從地中中分天下,每分得方千裡者四百五十;以五分之,各得九十日。
中央黃道,黃帝居之,其外四方,各得方千裡九十,爲一時三月之數。
《經》以年爲皇,春秋爲天地,二公象陰陽兩儀;王以配年,晉、楚以配春秋,爲天皇、地皇;四首時之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如羲和四子,各分司三月,合爲一年。
《經》則以四方伯當四帝四子,各司三月;北伯晉爲北黃道,魯東勾芒,衛南祝融,鄭西蓐收,齊北禺彊。
此中分,以法北半球四時合歲。
至于南半球主楚,又以一伯統四嶽,楚居南黃道,爲坤,吳東,秦西,蔡北,陳南,亦如四帝分司四極,春秋各爲一年,四時是有二年,二十中已包春秋十一倍,故《春秋》之王尚不及大州之伯,僅與大卒正相比,合大地五十大注卒正,即五十《春秋》之王雲。
地球《百國春秋》,何以謂之二伯?合天下二百人也。
何以謂之八伯?合天下八百人也。
《詩》之「百兩」、「百身」、「百君子」、「百憂」、「百祿」,以「百」見者數十例,皆指《百春秋》而言。
《春秋》初見邾儀父,以全球言,《春秋》三千裡之王僅足爲大統之邾儀父。
故孔子修《春秋》,即包大統而言。
微文隱義,在學者之自悟。
八、天下百春秋圖 《春秋》治禹九州,方三千裡,南服州舉荊、徐、梁,漢儒所謂三千裡不治夷狄是也。
考《大行人》九州之外爲藩國,合九畿爲九州,每州方三千裡,合禹九州爲一州,鄒衍所謂九九八十一州者,即合九畿爲九州之帝制。
五帝内九州,外十二州,一帝二十一州,合五帝爲百零五州,因每帝以方千裡者九十九立外十二州,每帝溢出一州,故百零五州。
以實地計之,則九百方千裡隻得
九世異辭,有三、五、七、九之分。
故傳曰「三亦有中」、「五亦有中」,總括之曰三世異辭,細分之則爲九世異辭。
五與七爲小變。
今立爲五圖,所謂五變;文、成分,則爲七變;莊、僖、襄、昭再分,爲九變。
傳曰「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者,此也。
如上中下分九等,天地人别九候,三三而九之義。
三世以同盟見八伯,《經》書晉十四同盟,三世中共九見。
晉會北諸侯,《經》書同盟以外楚,其實楚會南方諸侯亦爲同盟,特《經》不書。
又,從國不詳敘,以爲隱見例,可由北以推南。
中分天下,仿《帝典》羲和顓頊,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詩》之魯、商、周、召,《易》之乾、坤、坎、離,《莊子》鯤魚鵬鳥、南帝北帝。
又,當時楚稱王,《史記》言晉爲天子,其間實事如後世南北朝,問鼎、請隧、觀兵,皆其起文。
《春秋》當王伯世,乃以二伯託之,貶晉爲侯、楚稱子;是則當日晉、楚皆以王自居,傳記于二國皆以二伯説之,緣經立説。
《春秋》撥亂世反之正,託晉、楚爲二伯,化分争爲一統,撥亂反正之初功。
五、襄昭晉楚夾輔治邦國二伯八方伯七卒正圖 二伯如■注,方伯如○,卒正如□。
入襄世,二伯不交兵;宋盟以後,晉、楚之從者交相見,與一統、一匡同。
二公同治天下,雖分統,彼此各得幹預。
南北交通。
故公如晉,亦如楚、漷與申注。
楚獨召諸侯,南北諸侯亦同至。
此世爲昇平世,南北雖通,未能如太平世之一統、大小遠近若一。
北方之國,楚得召之;南方之國,晉亦得治之。
襄世以後,晉、楚無戰事,晉之同盟爲外楚,宋盟以後,惟一見同盟于平丘,從此諸侯遂亂,故一言「同」,非同盟正辭,惟分争之世乃言同盟。
六、定哀内六相外都鄙十二諸侯圖 隱、桓治官府,莊以下治邦國,用八伯例,定、哀治都鄙,用十二諸侯例,爲《周禮》十二土十二教。
隱、桓鄭統之,六國二公四侯,皆在中國;定、哀秦統之,六官二公二侯二子,陳、鄭、蔡、衛反居四方,爲都鄙。
即南北遷封,天下太平,赤道之國移居黑道,黑道之國移居赤道,彼此往來,周遊六虛,故邊鄙之國反居王畿,王畿之國反居邊鄙。
由莊以下,八小國或爲卒正,或爲附庸。
鄭、陳、衛、蔡本屬大國,今乃合八小國同爲十二諸侯。
所謂太平之世,大小若一,故定、哀録小國甚詳,與昭以上之方伯體裁相同。
鄭、秦同見《國風》,《春秋》稱伯,又爲方伯,從王臣例;以外諸侯爲卿士,秦居守,鄭從行。
定、哀之世,秦葬、卒不名,純待注以内臣禮。
鄭如今世界之中國,秦如英國,各統六國,居甸服,所以爲九世異辭。
七、春秋法二後中分天下各統四時十二月圖 《傳》以「元年春王正月」爲大一統,以年爲皇,春秋爲注二後,四時爲四嶽,八節爲八伯。
《帝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五節。
《洪範》:「王省維歲,卿士維月,師尹維日。
」 《三統曆》:《春秋》之元年,《易》太極也;春秋,《易》之陰陽;四首時,《易》之四象;八節,《易》之八卦。
《緯》法:太乙爲皇,陰陽爲帝,四時爲王,節候爲伯。
皇輻以方千裡爲一日,《緯》「日徑千裡」,良馬一日千裡。
從地中中分天下,每分得方千裡者四百五十;以五分之,各得九十日。
中央黃道,黃帝居之,其外四方,各得方千裡九十,爲一時三月之數。
《經》以年爲皇,春秋爲天地,二公象陰陽兩儀;王以配年,晉、楚以配春秋,爲天皇、地皇;四首時之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如羲和四子,各分司三月,合爲一年。
《經》則以四方伯當四帝四子,各司三月;北伯晉爲北黃道,魯東勾芒,衛南祝融,鄭西蓐收,齊北禺彊。
此中分,以法北半球四時合歲。
至于南半球主楚,又以一伯統四嶽,楚居南黃道,爲坤,吳東,秦西,蔡北,陳南,亦如四帝分司四極,春秋各爲一年,四時是有二年,二十中已包春秋十一倍,故《春秋》之王尚不及大州之伯,僅與大卒正相比,合大地五十大注卒正,即五十《春秋》之王雲。
地球《百國春秋》,何以謂之二伯?合天下二百人也。
何以謂之八伯?合天下八百人也。
《詩》之「百兩」、「百身」、「百君子」、「百憂」、「百祿」,以「百」見者數十例,皆指《百春秋》而言。
《春秋》初見邾儀父,以全球言,《春秋》三千裡之王僅足爲大統之邾儀父。
故孔子修《春秋》,即包大統而言。
微文隱義,在學者之自悟。
八、天下百春秋圖 《春秋》治禹九州,方三千裡,南服州舉荊、徐、梁,漢儒所謂三千裡不治夷狄是也。
考《大行人》九州之外爲藩國,合九畿爲九州,每州方三千裡,合禹九州爲一州,鄒衍所謂九九八十一州者,即合九畿爲九州之帝制。
五帝内九州,外十二州,一帝二十一州,合五帝爲百零五州,因每帝以方千裡者九十九立外十二州,每帝溢出一州,故百零五州。
以實地計之,則九百方千裡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