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

關燈
一、年統春秋配皇王大一統圖注每格方六千裡。

    中爲《春秋》九州。

     開方三萬裡,立二十五州,每州方六千裡。

    六六三十六,爲《春秋》九州者四;四九三十六,合二十五大州,爲《春秋》九州者百。

     春、秋象兩儀,爲天皇、地皇,中分天下。

    年則配皇,《大統春秋》之一統,一匡也。

    考晉、楚分伯,象天、地二皇,皇王一統,則以天地二皇爲二公,兩四嶽爲八伯,如《易》之四象八卦。

    考五帝五分天下,即《大行人》九畿、九州,鄒衍之九九八十一州,以方三千裡一《春秋》爲一州,每帝之京爲一《春秋》;方三千裡分之,爲方千裡者九。

    以千裡比一旬,則九旬爲三月,每隅九州,象三月,《采葛》所謂「如三月兮」,以象羲和四子,各司一時三月。

    皇一統,京畿則方六千裡,合四帝四京爲一京,六六三十六,以象三百六旬,故皇爲一歲。

    就京畿三十六方千裡,合得四帝畿之十二月也。

    皇一統五分,則皇得一分,四帝得四分,各得百八十方千裡,爲兩三月,所謂六月。

    今合南北四小帝爲八伯,各得方千裡者九十,八九七百二十,以合七十二候;皇居中得百八十,乃二九之數。

    考周天三百六十度,南極北極各爲一蓋天,得百八十度,故五帝合數象之。

    每百六旬爲大年,中分之年則三百六十度,爲小年,二統合爲七十二候注,居中尚有百八十,爲六月黃統,故《詩》以《六月》象黃帝,故爲三統三歲,二黃爲一歲,《詩·六月》南北各三百六十,爲二歲。

    《詩》、《易》屢以「三歲」爲説,三歲即三皇也。

    何注以元年之「元」象皇,按:四時象四季,則年即合統之皇。

    年可造推,元惟在始,則「王省惟歲」。

    皇之義在年不在元,必以元爲皇,則由二年以至三十三年之年,皆不得法太極矣。

    元可爲大始,而皇必屬年,則元年不過如始皇之自號,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則二年三年以至千萬年之義也。

    《春秋》以年爲皇者,象王與齊桓之一匡;晉、楚之交相見,以春、秋象晉、楚中分,各君其國,各子其民,紛争而不相通。

    此爲合統分統之二義。

     二、隱桓官府内六官外八牧圖每格爲皇一州。

    每格方六千裡。

     隱、桓不治都鄙。

    中心一州爲官府,内八州爲邦國,外十六州爲都鄙。

    中州爲皇極,六國如《周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鄭居中統之,如黃帝之統六相。

    《大學》「絜矩之道」有上下前後左右,皇居中,以爲六合之主。

    上下前後左右皆由中得名:中爲泰皇,上爲天皇,下爲地皇,左爲春帝,右爲秋帝,前爲赤帝,後爲黑帝。

    《尚書》「七政」:天、地、人、春、夏、秋、冬。

     六藝爲六相,一《孝經》以貫之;六官爲六合,一中人以主之。

    黃帝有六相,爲治官府之六聯六法;再以八小國分居於外,爲八伯。

    《論語》:「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所謂廣魯樂於天下,以魯容天下也。

    方伯乃稱侯,隱、桓之世,杞、滕、薛皆稱侯,蓋以八小國託於方伯。

    《左傳》鄭莊公爲王左卿士,亦如齊桓一匡大伯,文、宣乃立二伯,爲晉、楚分伯。

    隱、桓之世,鄭爲伯。

    《經》見「以璧假許田」。

    惟二伯泰山下乃得有湯沐邑,進退方伯閒田。

    《左傳》王命齊桓爲左卿士,蓋即代鄭爲大伯,鄭一匡,故齊桓亦一匡。

    隱、桓七大國皆在中州,不及秦。

    伯由京師,再推邦國都鄙。

     三、莊僖齊桓一匡治邦國八伯七卒正圖 北方見晉,南方見楚、秦,合爲十大國、一大伯、一王後。

    加以冀之晉、荊之楚、梁之秦,以陳、蔡居東南,不見吳;不可見,以見則有九牧矣。

    當時吳不見《經》。

    以晉、楚、魯、衛、陳、蔡、秦、鄭爲八伯,故《左傳》稱晉爲叔父。

    晉在北,楚、秦在南,初見《經》,爲方伯,文以下,乃以晉、楚爲二伯,夾輔周室。

    齊桓一匡,故會有江、黃,屈完來盟。

    齊本在中國,一伯中立,天下諸侯徧至,與大統同例;故傳記惟齊桓言一匡,晉、楚則中分天下,不言一匡。

    齊二同盟即一匡。

    從莊至昭,皆治邦國,用八伯例。

    由隱元至莊十六年齊同盟,共四十六年,由獲麐逆數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注,爲四十四年,不書同盟之世,合爲九十年,爲帝制。

    四帝分司三月,各得方千裡者九十,所謂一日千裡,《詩》曰:「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九十其儀」。

     四、文宣成三世爲伯辭中分天下圖 始、終爲皇世,故官府爲天下之心。

    文、宣、成伯世,二伯平分,侵伐争戰,地中反爲戰場,邊鄙爲南北分争戰地。

    晉主北方,統齊、魯、衛、鄭東伯四牧;楚主南方,統西南陳、蔡、秦、吳西伯四牧。

    南北諸侯勢同水火,不通往來,不見盟會,惟尚幹戈,以争諸侯,故公與大夫皆無如楚之文。

    蜀之會,南北諸侯皆在,惟晉不與,故《左傳》以爲竊盟。

    非在伯世,則南北相見爲常事。

    二百四十二年,以宣六、七年爲中;城濮之戰移在文世,與邲、鄢陵爲三世大戰。

    邊鄙爲中心,以鄭、陳中心二國爲邊鄙。

    陳、鄭居禹州之中,時北時南,故晉、楚争伯,兵事多在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