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驗推補證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别解明,以還各經師法。
《春秋》禮制盡本《王制》,與《周禮》小大不同,由《王制》以推《周禮》,務使皇、帝之學可藉《公羊》考見,以爲讀《尚書》之先導。
使學者以《書》、《禮》包括海外,非西説所能逮,廢經之説,庶可以息。
將來學堂以王、伯爲小學、蒙學,萬人中入小學者不過五百人,小學五百人中,入大學者不過二三人,故西書詳于蒙學。
小大二學,王、伯、皇、帝,皆在其中注;循序以求,學半功倍。
故學堂章程必須改良。
《春秋》主桓、文爲伯統,以《春秋》立名,即乾坤、陰陽爲二伯之義。
由是以推,合一年爲皇,四首時爲四嶽,月日爲諸小國。
《洪範》以歲、月、日屬王與卿士師尹,《緯》皇法太乙,帝法陰陽,王法四時,此《傳》以年、時、月、日爲大一統之師説。
六經于曆法無所表見,惟《春秋》編年,序次二百四十二年;故《史記》論《春秋譜牒》,以爲凡曆人取其曆法也。
經以《春秋》名書,見比月日食,皆爲明曆法。
皇、帝大統六曆,全球十二小正,藉天道以明大統,兼有皇、帝、王、伯之學,亦如《詩》之兼有興觀羣怨。
《公羊》名家多不詳此義,初開此派,未能詳備。
漢師以《傳》爲今學,《左氏》爲古學,今以《王制》爲王、伯,《周禮》爲皇、帝,不用今古,但别小大。
據《王制》以説人事,據《周禮》以詳皇統。
《公羊》于天時寓皇統之義,必求典制燦明,傳文多借用《詩》、《易》師説,如「大一統」,「王者無外」,「王謂文王」,「二伯」言周、召,「樂道堯舜」之類,皆爲皇、帝之學。
又,《春秋》以天統王,天子、天王皆歸本於天,所有郊祀及記日食星孛災異,皆奉天之事,正如《顧命》之言「皇後」。
小中寓大,所謂「大道不止」、「道不可須臾離」,皇、帝之法,未嘗一日絶於天壤。
皇、帝統天下,王、伯統國家。
《春秋》王爲主,詳其成敗,爲治國立法。
諸侯各有社稷人民,備五長體制,由盟主世守;以及弑、亡、滅、入、奔、走、執、囚,以爲法戒,所謂有國家者注不可不知《春秋》。
内而公卿大夫士,外諸侯之卿大夫,其賢才保家世守,與殺身覆宗,昭明法鑒,即《大學》齊家修身事。
《春秋》爲小學,兼明王、諸侯、公卿、大夫、士得失成敗,凡仕宦學,取材《春秋》無不足。
皇帝專詳大學,庶人專詳蒙學,蒙學統于《容經》,以修身爲主義;凡農工、商賈、伎藝、實業,自謀其身,不與治平者,皆屬蒙學。
故蒙學宜多,大小學宜少;必千蒙學始得立一小學,合天下惟京師立五大學而止。
故仕宦之學全在《春秋》。
讖緯之説,專爲微言。
俟聖之作,不能不言符應。
所有諸讖,皆爲百世以下全球皇、帝言之。
《春秋》小九州,不能言五帝與三皇。
近賢于緯説已通其義,皆知尊奉,唯于讖則未得本義,故説者皆欲存緯去讖。
先師所引讖、緯,凡切合《春秋》者細爲證明;凡爲《詩》、《易》專説,于《春秋》無幹者,皆不引用。
王吉言《春秋》大一統,《騶氏春秋》即《公羊》騶衍之皇帝説。
三《傳》本同,自學人不能兼通,乃閉關自固。
門戶既異,矛盾肇興,先有自異之心,則所見無非異矣。
今於三《傳》同異化其畛域,凡本《傳》文義隱者,時取二《傳》以相發明;舊解互異者,亦取印證,以見滙通。
至于差迕之條,更爲《異同表》以明其事。
《疏》中於此例頗詳。
先儒有「《公》、《穀》詳例,《左傳》詳事」之説,實則二《傳》事實爲《左傳》所無者甚多。
蓋古有事傳,《傳》不言事者,因其事顯著,故弟子不發問。
今按:上下文義可以意起者,於《疏》中用《左氏》、《史記》説以補之;至於與《左氏》異者,亦於《疏》中詳之。
又,傳説非出一師,文字不無脫誤,其有未安者,皆於《疏》中立説以明之;其本《傳》有義未安者多屬細節,則但於《疏》雲「二《傳》以爲」雲雲,以示其意,不加駁斥。
其途雖殊,其歸一也。
自來注不破傳,舊稿採引,但取義長,多與《傳》立異同。
今輯録師説以爲正注,一以本《傳》爲主。
其先師異説與本《傳》相違,及移傳就經、不與本《傳》相次者,别爲《補例》,附於注中;其有先師誤説、本《傳》無文者,則於《疏》中正其得失。
非爲破傳,固自不嫌。
「三世」例舊有「三科九旨」、「亂世、昇平、太平」諸説,今審訂「三世」例,隱、桓爲一世,定、哀爲一世,自莊至昭爲一世;「九旨」例則于有伯百八十年中分爲七等,以前後皇、帝、王、伯爲經。
隱、桓爲古三皇世,莊爲古五帝世,僖爲古三王世,文爲古二伯世,宣十八年爲所立世,成爲俟後伯世,襄爲俟後王世,昭爲俟後帝世,定、哀爲俟後皇世。
九世異辭,爲全經大綱。
今于卷首立《九世異辭表》、《隱桓六合圖》、《定哀六合十二次圖》、《莊僖襄昭八伯圖》、《文成二伯中分圖》。
世居九變,文義各有異同,其中
《春秋》禮制盡本《王制》,與《周禮》小大不同,由《王制》以推《周禮》,務使皇、帝之學可藉《公羊》考見,以爲讀《尚書》之先導。
使學者以《書》、《禮》包括海外,非西説所能逮,廢經之説,庶可以息。
將來學堂以王、伯爲小學、蒙學,萬人中入小學者不過五百人,小學五百人中,入大學者不過二三人,故西書詳于蒙學。
小大二學,王、伯、皇、帝,皆在其中注;循序以求,學半功倍。
故學堂章程必須改良。
《春秋》主桓、文爲伯統,以《春秋》立名,即乾坤、陰陽爲二伯之義。
由是以推,合一年爲皇,四首時爲四嶽,月日爲諸小國。
《洪範》以歲、月、日屬王與卿士師尹,《緯》皇法太乙,帝法陰陽,王法四時,此《傳》以年、時、月、日爲大一統之師説。
六經于曆法無所表見,惟《春秋》編年,序次二百四十二年;故《史記》論《春秋譜牒》,以爲凡曆人取其曆法也。
經以《春秋》名書,見比月日食,皆爲明曆法。
皇、帝大統六曆,全球十二小正,藉天道以明大統,兼有皇、帝、王、伯之學,亦如《詩》之兼有興觀羣怨。
《公羊》名家多不詳此義,初開此派,未能詳備。
漢師以《傳》爲今學,《左氏》爲古學,今以《王制》爲王、伯,《周禮》爲皇、帝,不用今古,但别小大。
據《王制》以説人事,據《周禮》以詳皇統。
《公羊》于天時寓皇統之義,必求典制燦明,傳文多借用《詩》、《易》師説,如「大一統」,「王者無外」,「王謂文王」,「二伯」言周、召,「樂道堯舜」之類,皆爲皇、帝之學。
又,《春秋》以天統王,天子、天王皆歸本於天,所有郊祀及記日食星孛災異,皆奉天之事,正如《顧命》之言「皇後」。
小中寓大,所謂「大道不止」、「道不可須臾離」,皇、帝之法,未嘗一日絶於天壤。
皇、帝統天下,王、伯統國家。
《春秋》王爲主,詳其成敗,爲治國立法。
諸侯各有社稷人民,備五長體制,由盟主世守;以及弑、亡、滅、入、奔、走、執、囚,以爲法戒,所謂有國家者注不可不知《春秋》。
内而公卿大夫士,外諸侯之卿大夫,其賢才保家世守,與殺身覆宗,昭明法鑒,即《大學》齊家修身事。
《春秋》爲小學,兼明王、諸侯、公卿、大夫、士得失成敗,凡仕宦學,取材《春秋》無不足。
皇帝專詳大學,庶人專詳蒙學,蒙學統于《容經》,以修身爲主義;凡農工、商賈、伎藝、實業,自謀其身,不與治平者,皆屬蒙學。
故蒙學宜多,大小學宜少;必千蒙學始得立一小學,合天下惟京師立五大學而止。
故仕宦之學全在《春秋》。
讖緯之説,專爲微言。
俟聖之作,不能不言符應。
所有諸讖,皆爲百世以下全球皇、帝言之。
《春秋》小九州,不能言五帝與三皇。
近賢于緯説已通其義,皆知尊奉,唯于讖則未得本義,故説者皆欲存緯去讖。
先師所引讖、緯,凡切合《春秋》者細爲證明;凡爲《詩》、《易》專説,于《春秋》無幹者,皆不引用。
王吉言《春秋》大一統,《騶氏春秋》即《公羊》騶衍之皇帝説。
三《傳》本同,自學人不能兼通,乃閉關自固。
門戶既異,矛盾肇興,先有自異之心,則所見無非異矣。
今於三《傳》同異化其畛域,凡本《傳》文義隱者,時取二《傳》以相發明;舊解互異者,亦取印證,以見滙通。
至于差迕之條,更爲《異同表》以明其事。
《疏》中於此例頗詳。
先儒有「《公》、《穀》詳例,《左傳》詳事」之説,實則二《傳》事實爲《左傳》所無者甚多。
蓋古有事傳,《傳》不言事者,因其事顯著,故弟子不發問。
今按:上下文義可以意起者,於《疏》中用《左氏》、《史記》説以補之;至於與《左氏》異者,亦於《疏》中詳之。
又,傳説非出一師,文字不無脫誤,其有未安者,皆於《疏》中立説以明之;其本《傳》有義未安者多屬細節,則但於《疏》雲「二《傳》以爲」雲雲,以示其意,不加駁斥。
其途雖殊,其歸一也。
自來注不破傳,舊稿採引,但取義長,多與《傳》立異同。
今輯録師説以爲正注,一以本《傳》爲主。
其先師異説與本《傳》相違,及移傳就經、不與本《傳》相次者,别爲《補例》,附於注中;其有先師誤説、本《傳》無文者,則於《疏》中正其得失。
非爲破傳,固自不嫌。
「三世」例舊有「三科九旨」、「亂世、昇平、太平」諸説,今審訂「三世」例,隱、桓爲一世,定、哀爲一世,自莊至昭爲一世;「九旨」例則于有伯百八十年中分爲七等,以前後皇、帝、王、伯爲經。
隱、桓爲古三皇世,莊爲古五帝世,僖爲古三王世,文爲古二伯世,宣十八年爲所立世,成爲俟後伯世,襄爲俟後王世,昭爲俟後帝世,定、哀爲俟後皇世。
九世異辭,爲全經大綱。
今于卷首立《九世異辭表》、《隱桓六合圖》、《定哀六合十二次圖》、《莊僖襄昭八伯圖》、《文成二伯中分圖》。
世居九變,文義各有異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