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驗推補證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六經象六合,《易》爲天,《春秋》爲地。
《三統曆》注以《易》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比《春秋》元年、春秋、四時、八節,以《易》與《春秋》爲天人之道,人事屬小統,爲王、伯;年月屬大統,爲皇、帝。
《傳》以「元年春王正月」爲大一統,小中見大,藉年、時、月、日以明天道。
《三統曆》蓋本傳説。
《傳》曰:《春秋》「撥亂世,反諸正」。
今之世界,説者比于大統,《春秋》、《詩》、《易》皇、帝之説,皆在昇平以後,文明程度未能及此;惟《公羊》借方三千裡之禹迹以寓皇、帝規模,與今世界情形巧合。
撥亂反正,小大相同。
欲考全球學術政治,故莫切于《公羊》也。
經學傳於齊、魯。
魯學謹嚴,《穀梁》、《魯詩》,篤信謹守,多就中國立説;齊學恢宏,《公羊》與《齊詩》多主緯候,詳皇、帝大一統治法。
《公羊》多借用《詩》説。
鄭君所雲「《穀梁》善經,《公羊》善讖」,皇、帝説于《詩》爲本義,于《春秋》爲假借,然本《傳》就時令一門推論皇、帝,如《三統曆》,則《春秋》本自有大統義,專明本《傳》天道,竝非假《詩》、《易》以立異。
鄒子遊學於齊,傳海外九州之學,與《公羊》家法同源。
由中國以推海外,人所不睹,由當時上推天地之始,所謂驗小推大,即由王注、伯以推皇、帝,由《春秋》以推《詩》、《易》。
《公羊》以伯、王爲本義,故凡推衍皇帝、商榷實事者,悉見于疏正,注多同《穀梁》。
推驗之説,實與《詩》、《易》相通,以「驗推」名書,齊學家法本來如此,所以與《穀梁》竝行不悖。
《公羊》舊有「新周」、「王魯」、「故宋」、「黜杞」、「通三統」、「改文從質」諸説。
中國無所謂質家,所雲「親親」、「尚白」,凡事與中制相反者,惟泰西爲然,故以中、西比文、質。
又,泰西文明程度與中國春秋以前政教風俗曲折相同,諸國會盟、征伐尤爲切合。
《春秋》撥中國之亂反之正,中國不足以爲世界,《傳》所謂亂世者,正謂今日世界。
春秋之際,天生孔子,由《春秋》推《詩》、《易》,爲萬世法。
今日世界,但以撥中國小統舊法施覃全球,進退維谷,其基礎不外《公羊》矣。
古文家以史讀經,芻狗糟粕,爲《列》、《莊》所預防。
古難治今,小不可治大,故廢經之説,中土注亦倡言不諱。
本《傳》特表《春秋》之作非樂道堯舜,特爲後之堯舜作,與西人先蠻野後文明、進步改良諸説符合。
知六經專爲俟聖而作,非古皇帝、王伯之舊文。
所有譏世卿、不親迎、同姓婚、喪娶、君臣上下名分混淆、弑殺奔逐不絶于史,古爲中國言者,今乃爲西人言之。
推方三千裡之制于三萬裡,此《春秋》所以爲六經託始也。
《論語》論因革損益百世可知,先儒以《春秋》爲救文從質,質敝之後,必再作救質從文之《春秋》而後可。
蓋《春秋》所言典制綱常皆百世不改者,所有文質循環,皆在其外。
立《春秋》以撥亂,名教昭著于禹州。
以《春秋》統全球三萬裡,中爲《春秋》王國者百,諸侯家者百萬,卿大夫身者不可縷數;由中推外,其王、伯各用一《春秋》以自治,脩身齊家治國,一以《春秋》收其功。
所有《大學》裁成損益、顛倒反覆,乃皇、帝無爲無不爲,以道德爲平天下作用。
必世界九十九禹州皆如中國,用《春秋》改良進步,方足以盡《春秋》之量而躋太平。
學堂古分小大,皆治平事。
王伯爲小統,屬小學,故《春秋》以内九州注爲中國,外四州爲夷狄,疆宇不出三千裡。
推之《尚書》三王五千裡,皆爲小學;至皇、帝四表,《詩》、《易》土圭三萬裡,爲大學平天下事。
諸經年代最久,惟《春秋》僅二百餘年,故古學堂以王伯爲小學、蒙學,至于脩身齊家注治人之法,皆屬小學,皇、帝乃爲大學學堂立法,宋人誤以大學爲入德之門。
今以《王制》、《春秋》爲小學,《詩》、《易》、《周禮》爲大學,必小學已明,然後可讀大學。
先詳小近,然後推之大遠,故孔子經説惟《春秋》最詳,漢儒經學亦惟《公羊》獨盛。
以皇、帝、王、伯分配六藝,則齊、晉屬伯,然未出皇、王,先詳二佐。
齊、晉早在三王之先,周公已詳《尚書》之末,皇統之周公,即《春秋》之齊、晉。
《春秋》人事詳伯、王,而天道屬皇、帝,《尚書》詳三王而及堯、舜、周公,皆帝也,往來行志爲小大之分,而《尚書》周公篇《閒居》以通其意。
據周公以讀《詩》,而後託比有準則;據周公以讀《春秋》,而後德力有比較。
所有皇、帝、王、伯之説,或錯出,或蟬聯,或屬專篇,或備本末。
此旨明,羣經迎刄而解。
天下天子爲大統正名,小統借用其説,久假不歸,每多蒙混。
如中國對海外言,爲禹服定名,非指魯;舊説每以中國爲天下。
又,《傳》之諸夏,指南方四州。
内本國而外諸夏,爲《春秋》説;内諸夏而外夷狄,則爲《尚書》説。
凡屬此類,悉於《疏》中分
《三統曆》注以《易》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比《春秋》元年、春秋、四時、八節,以《易》與《春秋》爲天人之道,人事屬小統,爲王、伯;年月屬大統,爲皇、帝。
《傳》以「元年春王正月」爲大一統,小中見大,藉年、時、月、日以明天道。
《三統曆》蓋本傳説。
《傳》曰:《春秋》「撥亂世,反諸正」。
今之世界,説者比于大統,《春秋》、《詩》、《易》皇、帝之説,皆在昇平以後,文明程度未能及此;惟《公羊》借方三千裡之禹迹以寓皇、帝規模,與今世界情形巧合。
撥亂反正,小大相同。
欲考全球學術政治,故莫切于《公羊》也。
經學傳於齊、魯。
魯學謹嚴,《穀梁》、《魯詩》,篤信謹守,多就中國立説;齊學恢宏,《公羊》與《齊詩》多主緯候,詳皇、帝大一統治法。
《公羊》多借用《詩》説。
鄭君所雲「《穀梁》善經,《公羊》善讖」,皇、帝説于《詩》爲本義,于《春秋》爲假借,然本《傳》就時令一門推論皇、帝,如《三統曆》,則《春秋》本自有大統義,專明本《傳》天道,竝非假《詩》、《易》以立異。
鄒子遊學於齊,傳海外九州之學,與《公羊》家法同源。
由中國以推海外,人所不睹,由當時上推天地之始,所謂驗小推大,即由王注、伯以推皇、帝,由《春秋》以推《詩》、《易》。
《公羊》以伯、王爲本義,故凡推衍皇帝、商榷實事者,悉見于疏正,注多同《穀梁》。
推驗之説,實與《詩》、《易》相通,以「驗推」名書,齊學家法本來如此,所以與《穀梁》竝行不悖。
《公羊》舊有「新周」、「王魯」、「故宋」、「黜杞」、「通三統」、「改文從質」諸説。
中國無所謂質家,所雲「親親」、「尚白」,凡事與中制相反者,惟泰西爲然,故以中、西比文、質。
又,泰西文明程度與中國春秋以前政教風俗曲折相同,諸國會盟、征伐尤爲切合。
《春秋》撥中國之亂反之正,中國不足以爲世界,《傳》所謂亂世者,正謂今日世界。
春秋之際,天生孔子,由《春秋》推《詩》、《易》,爲萬世法。
今日世界,但以撥中國小統舊法施覃全球,進退維谷,其基礎不外《公羊》矣。
古文家以史讀經,芻狗糟粕,爲《列》、《莊》所預防。
古難治今,小不可治大,故廢經之説,中土注亦倡言不諱。
本《傳》特表《春秋》之作非樂道堯舜,特爲後之堯舜作,與西人先蠻野後文明、進步改良諸説符合。
知六經專爲俟聖而作,非古皇帝、王伯之舊文。
所有譏世卿、不親迎、同姓婚、喪娶、君臣上下名分混淆、弑殺奔逐不絶于史,古爲中國言者,今乃爲西人言之。
推方三千裡之制于三萬裡,此《春秋》所以爲六經託始也。
《論語》論因革損益百世可知,先儒以《春秋》爲救文從質,質敝之後,必再作救質從文之《春秋》而後可。
蓋《春秋》所言典制綱常皆百世不改者,所有文質循環,皆在其外。
立《春秋》以撥亂,名教昭著于禹州。
以《春秋》統全球三萬裡,中爲《春秋》王國者百,諸侯家者百萬,卿大夫身者不可縷數;由中推外,其王、伯各用一《春秋》以自治,脩身齊家治國,一以《春秋》收其功。
所有《大學》裁成損益、顛倒反覆,乃皇、帝無爲無不爲,以道德爲平天下作用。
必世界九十九禹州皆如中國,用《春秋》改良進步,方足以盡《春秋》之量而躋太平。
學堂古分小大,皆治平事。
王伯爲小統,屬小學,故《春秋》以内九州注爲中國,外四州爲夷狄,疆宇不出三千裡。
推之《尚書》三王五千裡,皆爲小學;至皇、帝四表,《詩》、《易》土圭三萬裡,爲大學平天下事。
諸經年代最久,惟《春秋》僅二百餘年,故古學堂以王伯爲小學、蒙學,至于脩身齊家注治人之法,皆屬小學,皇、帝乃爲大學學堂立法,宋人誤以大學爲入德之門。
今以《王制》、《春秋》爲小學,《詩》、《易》、《周禮》爲大學,必小學已明,然後可讀大學。
先詳小近,然後推之大遠,故孔子經説惟《春秋》最詳,漢儒經學亦惟《公羊》獨盛。
以皇、帝、王、伯分配六藝,則齊、晉屬伯,然未出皇、王,先詳二佐。
齊、晉早在三王之先,周公已詳《尚書》之末,皇統之周公,即《春秋》之齊、晉。
《春秋》人事詳伯、王,而天道屬皇、帝,《尚書》詳三王而及堯、舜、周公,皆帝也,往來行志爲小大之分,而《尚書》周公篇《閒居》以通其意。
據周公以讀《詩》,而後託比有準則;據周公以讀《春秋》,而後德力有比較。
所有皇、帝、王、伯之説,或錯出,或蟬聯,或屬專篇,或備本末。
此旨明,羣經迎刄而解。
天下天子爲大統正名,小統借用其説,久假不歸,每多蒙混。
如中國對海外言,爲禹服定名,非指魯;舊説每以中國爲天下。
又,《傳》之諸夏,指南方四州。
内本國而外諸夏,爲《春秋》説;内諸夏而外夷狄,則爲《尚書》説。
凡屬此類,悉於《疏》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