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驗推補證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以《周禮》官府邦國都鄙爲之緯。
舊解全用邦國一例,于官府都鄙變文少所究心,必分九世,而伯、王、帝、皇前後之故可明也。
今以「補證」爲名,凡佚傳則補傳,師説則補例,《解詁》未備者務詳之,其所已明者則概從略。
自注、自疏,以自信精粹者爲注,餘文爲疏;疏義别出,不定解注。
與古注疏體小有異同。
《公羊》與二《傳》異禮、異例二事,先師多主分説,遂至歧異。
今立《參差》、《詳略》二例以統之,悉歸一律。
至於異事一條,則如《釋文》例,附記各傳之下。
《春秋》義例,有必須圖、表方能明悉者,舊刊有《圖》、《表》二卷。
今于本《傳》大統獨有之説别爲十圖五表,列之卷首。
先讀圖表,則綱領注易尋。
又,改制大統利益問題及《大統春秋凡例》,皆附于卷首。
中外開闢情形大抵相同,中國至春秋,文明略同今西國。
孔子作經以明制度,爲大例,於春秋時事進以新禮新制,如親迎、三年喪、不内娶、譏世卿之類是也。
今以中法推之全球,亦引《春秋》以譏西人之等親迎事、三年喪注、不立廟、人皆主天之誤。
《春秋》如良藥,中國病已愈,則藥可廢,故中外有廢經之議,不知留《春秋》以醫外證。
昔止一人服之,今則九十九人專望此藥,非惟不可廢,且當廣行。
《春秋》以謹禍亂、辨存亡爲要義。
所有安危禍福,舊説多闕,今悉採録,以明得失成敗之數。
《春秋》爲外交之基礎。
《傳》文出于授受,實爲孔子所傳。
唐宋諸儒好出新意,號爲棄傳從經,實則師心自用而已。
其風半開於範注,所有攻擊二《傳》,皆範倡之。
今彙爲一卷,名曰《删例》。
凡後世盛行之説,間于疏中明其謬誤,以端趨向。
此編推廣《春秋》,以包舉百代、總括六經。
宗旨與漢、唐以下多所不合,故不盡採用。
其有同者亦係偶合,不敢攘人之美。
至于師友舊聞,亦録姓氏焉。
通經緻用爲立學本根。
近今文學愚人,害貽王國,大抵經説不能折中一尊、明白切實,人才所以日卑。
今以中外分畫典制,務求切實詳明,間列異同,以相印證,使不至採異説以相難。
言此編者,須于此三緻意焉。
董子之説,精美過于邵公,又詳于陰陽五行,即《公羊》大一統師説,文義深奧,未能詳細徵引。
又,《傳》善于讖,今亦從略。
擬約同人專撰董子及緯説,葢非著專書,不能深入推闡。
此本門彙既繁,不能再詳二學,亦勢所必然。
又,《傳》以大統歸之年、時,推盡其義文,當與人事相埓。
此學新起,亦如西人化、電,非百年後不能美備。
大羹玄注酒,將來大明精進,以此篇爲識途老馬可也。
漢師所有遺説,其明條散見史傳各書者,多至數十百見,如悉採附經傳之下,殊嫌瑣碎。
今不盡録,倣陳左海例,别爲《先師遺説》四卷,以取簡要。
《公羊》日月例爲唐、宋以後所詬病,譏者固不知本義,而説者亦殊失修理,穿鑿遊移,何以爲定?今分爲三表,一《不爲例表》,一《有正無變表》,一《正日正時表》。
去前二表,則以例説者不過百條。
事既簡明,義亦精審。
《公羊》舊多可駭之論、影響之説,今力注求本義,務歸平實。
凡舊有爲詬病、與義未安者,十不存一焉。
近來學派,守舊者空疏支離,時文深入骨髓,尤難滌拔;維新者變本加厲,廢經非聖、革命平權,三綱尊尊不便其私,尤所切齒。
不知「禮失求野」專指生養而言,至於綱常名教,乃我專長。
血氣尊親,文倫一緻,舍長學短,不知孰甚!卷中于諸條詳加駁正。
趨向必端,方足言學。
孔子繙經創制,以空言垂教。
自亂法者依託《傳》義,海内因噎廢食,羣詬《公羊》作俑,甚至以爲教亂之書。
今于卷首刊《改制宗旨三十問題》,以明旨趣。
舊刊《春秋圖表》,大統天道、地球皇輻帝域與配歲月、官府、六合、都鄙、十二風、九旨、異辭之類,既爲新義,非特表不明,故别以大統專圖十附卷首。
又,「撥亂世,反之正」於今日時務最爲深切,既以政治範圍中外,倫理、教宗、風俗、性情,凡足以引導外人開通中智者,亦發皇帝學補救利益百問題。
先得全書綱領,庶得迎刄而解。
校讎之難,昔人比于掃落葉。
此本倉卒付梓,鈔胥之誤,未盡釐正。
思誤書是一適,維乞高明加以校正,竝糾其謬誤,所切禱焉。
注 曆:原作「歷」,清人避乾隆諱改,今回改。
下同。
注 王:原無,據文意補。
注 中土:原作「中士」。
注 九州:原無「九」字,據文意擬補。
注 齊家:原作「國家」,據文意擬改。
注 其中:原作「中學」,據文意擬改。
注 者:原脫,據文意補。
注 綱領:原誤作「剛領」。
注 喪:原誤作「表」。
注 玄:原作「元」,避康熙諱改,今回改。
後文徑改,不再出校。
注 力:原誤作「立」。
舊解全用邦國一例,于官府都鄙變文少所究心,必分九世,而伯、王、帝、皇前後之故可明也。
今以「補證」爲名,凡佚傳則補傳,師説則補例,《解詁》未備者務詳之,其所已明者則概從略。
自注、自疏,以自信精粹者爲注,餘文爲疏;疏義别出,不定解注。
與古注疏體小有異同。
《公羊》與二《傳》異禮、異例二事,先師多主分説,遂至歧異。
今立《參差》、《詳略》二例以統之,悉歸一律。
至於異事一條,則如《釋文》例,附記各傳之下。
《春秋》義例,有必須圖、表方能明悉者,舊刊有《圖》、《表》二卷。
今于本《傳》大統獨有之説别爲十圖五表,列之卷首。
先讀圖表,則綱領注易尋。
又,改制大統利益問題及《大統春秋凡例》,皆附于卷首。
中外開闢情形大抵相同,中國至春秋,文明略同今西國。
孔子作經以明制度,爲大例,於春秋時事進以新禮新制,如親迎、三年喪、不内娶、譏世卿之類是也。
今以中法推之全球,亦引《春秋》以譏西人之等親迎事、三年喪注、不立廟、人皆主天之誤。
《春秋》如良藥,中國病已愈,則藥可廢,故中外有廢經之議,不知留《春秋》以醫外證。
昔止一人服之,今則九十九人專望此藥,非惟不可廢,且當廣行。
《春秋》以謹禍亂、辨存亡爲要義。
所有安危禍福,舊説多闕,今悉採録,以明得失成敗之數。
《春秋》爲外交之基礎。
《傳》文出于授受,實爲孔子所傳。
唐宋諸儒好出新意,號爲棄傳從經,實則師心自用而已。
其風半開於範注,所有攻擊二《傳》,皆範倡之。
今彙爲一卷,名曰《删例》。
凡後世盛行之説,間于疏中明其謬誤,以端趨向。
此編推廣《春秋》,以包舉百代、總括六經。
宗旨與漢、唐以下多所不合,故不盡採用。
其有同者亦係偶合,不敢攘人之美。
至于師友舊聞,亦録姓氏焉。
通經緻用爲立學本根。
近今文學愚人,害貽王國,大抵經説不能折中一尊、明白切實,人才所以日卑。
今以中外分畫典制,務求切實詳明,間列異同,以相印證,使不至採異説以相難。
言此編者,須于此三緻意焉。
董子之説,精美過于邵公,又詳于陰陽五行,即《公羊》大一統師説,文義深奧,未能詳細徵引。
又,《傳》善于讖,今亦從略。
擬約同人專撰董子及緯説,葢非著專書,不能深入推闡。
此本門彙既繁,不能再詳二學,亦勢所必然。
又,《傳》以大統歸之年、時,推盡其義文,當與人事相埓。
此學新起,亦如西人化、電,非百年後不能美備。
大羹玄注酒,將來大明精進,以此篇爲識途老馬可也。
漢師所有遺説,其明條散見史傳各書者,多至數十百見,如悉採附經傳之下,殊嫌瑣碎。
今不盡録,倣陳左海例,别爲《先師遺説》四卷,以取簡要。
《公羊》日月例爲唐、宋以後所詬病,譏者固不知本義,而説者亦殊失修理,穿鑿遊移,何以爲定?今分爲三表,一《不爲例表》,一《有正無變表》,一《正日正時表》。
去前二表,則以例説者不過百條。
事既簡明,義亦精審。
《公羊》舊多可駭之論、影響之説,今力注求本義,務歸平實。
凡舊有爲詬病、與義未安者,十不存一焉。
近來學派,守舊者空疏支離,時文深入骨髓,尤難滌拔;維新者變本加厲,廢經非聖、革命平權,三綱尊尊不便其私,尤所切齒。
不知「禮失求野」專指生養而言,至於綱常名教,乃我專長。
血氣尊親,文倫一緻,舍長學短,不知孰甚!卷中于諸條詳加駁正。
趨向必端,方足言學。
孔子繙經創制,以空言垂教。
自亂法者依託《傳》義,海内因噎廢食,羣詬《公羊》作俑,甚至以爲教亂之書。
今于卷首刊《改制宗旨三十問題》,以明旨趣。
舊刊《春秋圖表》,大統天道、地球皇輻帝域與配歲月、官府、六合、都鄙、十二風、九旨、異辭之類,既爲新義,非特表不明,故别以大統專圖十附卷首。
又,「撥亂世,反之正」於今日時務最爲深切,既以政治範圍中外,倫理、教宗、風俗、性情,凡足以引導外人開通中智者,亦發皇帝學補救利益百問題。
先得全書綱領,庶得迎刄而解。
校讎之難,昔人比于掃落葉。
此本倉卒付梓,鈔胥之誤,未盡釐正。
思誤書是一適,維乞高明加以校正,竝糾其謬誤,所切禱焉。
注 曆:原作「歷」,清人避乾隆諱改,今回改。
下同。
注 王:原無,據文意補。
注 中土:原作「中士」。
注 九州:原無「九」字,據文意擬補。
注 齊家:原作「國家」,據文意擬改。
注 其中:原作「中學」,據文意擬改。
注 者:原脫,據文意補。
注 綱領:原誤作「剛領」。
注 喪:原誤作「表」。
注 玄:原作「元」,避康熙諱改,今回改。
後文徑改,不再出校。
注 力:原誤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