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關燈
小
中
大
義相稱是最好的。
所以說:‘我征戰就可以獲勝,我祭祀就可以得到賜福。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在季氏家吃飯,飯前以酒食祭祀先人。
主人沒有辭謝客人,孔子不吃東西也不喝酒就開始贊美主人的飯食。
子夏詢問說:“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不符合禮法,隻是跟主人一緻。
我在少施氏家裡吃飯能吃飽,是因為少施氏用禮來招待我。
我在用酒食祭祀先人時,主人起身辭謝說:‘粗茶淡飯,不足以進獻。
’我吃飯,主人起身繼續說:‘粗茶淡飯,不敢傷了您的胃口。
’主人不用禮來招待客人,客人也不敢還禮;主人用禮招待客人,那麼客人也不敢不對主人盡禮了。
” 【原文】 子夏問曰:“官于大夫,既升于公,而反為之服,禮與?”孔子曰:“管仲①遇盜,取二人焉,上之為臣,曰:‘所以遊辟者②,可人③也。
’公許,管仲卒,桓公使為之服。
官于大夫者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子貢問居父母喪。
孔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而下,顔色稱情④,戚容稱服⑤。
”曰:“請問居兄弟之喪。
”孔子曰:“則存乎書筴⑥矣。
”子貢問于孔子曰:“殷人既窆而吊于圹⑦,周人反哭而吊于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吊也,喪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為甚,故吊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悫⑧,吾從周。
殷人既練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⑨,吾從殷。
” 子貢問曰:“聞諸晏子少連、大連善居喪⑩,其有異稱乎?”孔子曰:“父母之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達于禮者也。
”子遊問曰:“諸侯之世子,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
昔魯孝公少喪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喪之。
有司曰:‘禮,國君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
若終行之,則有司将書之,以示後世,無乃不可乎。
’公曰:‘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
’遂練以喪慈母。
喪慈母如母,始則魯孝公之為也。
” 【注釋】 ①管仲:史稱管子,名夷吾,齊國上卿,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譽。
②遊辟者:結交品行不正的人。
③可人:可以任用的人才。
④顔色稱情:臉色要與内心的悲傷相稱。
⑤戚容稱服:表情要與喪服相配。
⑥書筴:一作“書策”,指書籍。
⑦窆:下葬、落葬。
圹:指墳墓、墓地。
⑧悫:誠實而謹慎。
⑨戚:急速、倉促。
⑩居喪:守喪,在服喪期間停止一切對外交流和娛樂活動。
?東夷:這并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而是古時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合稱。
?慈母:古時對撫養自己的庶母或者保姆的稱呼。
?傅父:老師、師傅。
?練冠:用粗麻做成的帽子。
古喪服之一,親人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戴練冠。
燕居:閑居。
【譯文】 子夏詢問說:“曾經給大夫做過家臣,後來升遷到公爵還要返回去為大夫服喪,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管仲曾經路遇強盜,他從盜賊中選出兩個人做自己的家臣,後來又推薦給齊桓公做大臣,他說:‘他們是結交了品德不端正的人才會淪為強盜,是可用之才。
’齊桓公答應了。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命令二人為管仲服喪。
曾經為大夫家臣升遷後仍然為大夫服喪,從管仲開始就有這種情況了。
這是有君主命令的。
”子貢詢問如何處理父母的喪事。
孔子說:“虔誠尊敬是第一位的,心痛哀傷是第二位的,過度哀痛憔悴最不可取。
臉色與感情相稱,神情與喪服的等級相配。
”子貢說:“請問如何處理兄弟的喪事。
”孔子說:“這些問題書籍上都有記錄。
”子貢詢問孔子說:“殷商人下葬以後在墳墓處吊唁,周人返回家中開始哭泣并在家中吊唁,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返回家中哭泣并且在家中吊唁,是服喪的最哀痛表現。
返回家中看到親人不在了,一切都消失了,這是最悲痛的時候,因此吊唁。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件事。
殷商人最誠實,但我贊同周人的做法。
殷商人練祭以後,第二天便在祖廟舉行祔祭,而周人在停止哭泣後,第二天舉行祔祭。
祔祭,是祭祀神明的大事。
周朝祔祭太倉促了,我贊同殷商的做法。
” 子貢詢問說:“我聽那晏子曾說少連、大連二人十分擅長守喪,他們有什麼特别之處嗎?”孔子說:“為父母守喪,三天不可以怠慢,三個月不可以懈怠,一年仍然悲痛哀傷,三年時常憂愁不忘。
少連、大連是東夷人,是懂得禮數的人。
”子遊詢問說:“諸侯的嫡長子為如同親生母親一樣的慈母服喪,合乎禮法嗎?”孔子說:“不合乎禮法。
古代男子在外有老師,在家有慈母,是君主命令他們教導男子的,又何必要穿什麼喪服呢?過去魯孝公年幼喪母,他的慈母待他很好。
等到慈母去世,魯孝公不忍心,想要服喪。
掌管典禮的相關官員說:‘從禮法來說,國君的慈母是沒有喪服的。
現在國君想要為慈母服喪,是違背古代的禮法擾亂國家法紀。
如果最終服喪了,就要讓掌管禮法的官員記錄下來,向後世人公示,這恐怕不合适吧?’魯孝公說:‘古代天子為慈母服喪,閑居時戴着練冠。
’于是戴着練冠為慈母服喪。
像給親生母親服喪一樣為慈母服喪,從魯孝公時就開始了。
” 【原文】 孔子适衛,遇舊館人①之喪,入而哭之哀。
出,使子貢脫骖②以贈之。
子貢曰:“于所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于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③,吾惡夫涕而無以将④之,小子行焉!” 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⑤,禮也?”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
”子貢曰:“子所問何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杖,禮與?夫子曰:‘吾不知也。
’”子貢曰:“止,吾将為子問之。
”遂趨而進曰:“練而杖,禮與?”孔子曰:“非禮也。
”子貢出,謂子路曰:“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無所不知也,子問非也。
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
” 叔孫武叔⑥之母死,既小斂⑦,舉屍者出戶,武叔從之出戶,乃袒,投其冠而括發⑧。
子路歎之。
孔子曰:“是禮也。
”子路問曰:“将小斂則變服,今乃出戶,而夫子以為知禮,何也?”孔子曰:“由,汝問非也。
君子不舉人以質事。
”齊晏桓子⑨卒,平仲粗衰斬苴绖帶、杖⑩,以菅屦?,食粥居傍廬?,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
”晏子曰:“唯卿大夫。
”曾子以問孔子。
孔子曰:“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
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 【注釋】 ①舊館人:以前居住的館舍的主人。
②骖:古時馬車前面兩側的馬。
③遇一哀而出涕:觸動哀痛之處而流下眼淚。
涕,眼淚。
④将:表達、傳達、表示。
⑤練而杖:服喪期間拿着喪杖。
⑥叔孫武叔:東周時期魯國司馬,名州仇。
⑦小斂:一作“小殓”,古時的一種喪禮,給死者沐浴、穿衣等。
⑧投其冠:扔掉帽子。
括發:束起頭發,指服喪。
⑨晏桓子:晏弱,晏嬰的父親,春秋時齊國的一個賢臣。
⑩平仲:晏嬰,字仲,谥号平。
粗衰斬:粗布縫制的斬衰。
苴绖:喪服中用麻布做成的帽子或腰帶。
?菅屦:用菅草編制的鞋子,古人服喪時的穿着。
?食粥:古時先人未下葬前孝子隻能吃粥果腹。
居傍廬:居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之中。
?其老:這裡指主管晏氏家庭事務的家臣。
?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不用自己知道的正确的事情去反駁别人的錯誤。
駁,反駁。
?遜辭:謙恭的言語。
避咎:躲避責備。
【譯文】 孔子來到衛國,遇到以前居住館舍的主人的喪事,于是進去吊唁,放聲哭泣十分哀傷。
出來後,孔子讓子貢将馬車的骖馬送給喪家。
子貢說:“對于隻是相識一場的人的喪事,不需要贈送禮物。
您贈送給過去館舍主人馬匹,不是太貴重了嗎?”孔子說:“我進去吊唁,觸動哀傷忍不住哭了出來。
我厭惡隻哭泣卻沒什麼表示的行為,你盡管照我說的話做吧!” 子路請教孔子說:“魯國大夫在服喪期間拿着喪杖,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我不知道。
”子路出來,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是無所不知的,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子貢說:“你問的是什麼事?”子路說:“我問先生魯國大夫在服喪時拿着喪杖,這合乎禮法嗎?先生說:‘我不知道。
’”子貢說:“你等等,我去為你問一下。
”于是子貢恭敬地走到殿内,說:“服喪時拿着喪杖,符合禮法嗎?”孔子說:“不符合禮法。
”子貢出來,對子路說:“你問先生的問題先生怎麼會不知道呢?先生是無所不知的,是你問錯了。
從禮法來說,居住在這個國家,就不應該議論這個國家大夫的是非。
” 叔孫武叔的母親去世,小殓以後,擡着屍體走出房門,武叔跟随在後面,出房間後,将衣服敞開,扔掉帽子,束起頭發,子路看見後發出感歎。
孔子說:“是符合禮法的。
”子路詢問說:“即将小殓的時候就應該改變喪服,現在已經走出房間了才換,而先生認為這是合乎禮法,為什麼呢?”孔子說:“仲由,你問得不對。
君子不随便拿具體人名來詢問事情。
”齊國的晏桓子去世,晏嬰穿着衰斬,頭上戴着苴绖,腰間系着喪帶,拿着喪杖,穿着草鞋,吃着稀粥,居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裡,睡在草席上以幹草為枕。
晏氏家臣說:“這不是大夫為父親服喪的禮節。
”晏嬰說:“是卿大夫的禮節。
”曾子将這件事問孔子。
孔子說:“晏嬰可以說是能遠離禍害了。
不用自己知道的對的事情去反駁别人的錯誤的事情,為人謙遜以避免責備。
可以說是個仁義的人啊。
” 【原文】 季平子①卒,将以君之玙璠斂②,贈以珠玉。
孔子初為中都③宰,聞之曆級而救焉④,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曝屍于中原也⑤,其示民以奸利⑥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
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乃止。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魯友。
衛齊豹見宗魯于公子孟絷⑦,孟絷以為參乘⑧焉,及齊豹将殺孟絷,告宗魯,使行。
宗魯曰:“吾由子而事之,今聞難而逃,是僭⑨子也。
子行事乎,吾将死,以周事子⑩,而歸死于公孟可也。
”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中公孟、宗魯皆死。
琴張聞宗魯死,将往吊之。
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絷之賊?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不受亂,不為利病于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吊焉?”琴張乃止。
【注釋】 ①季平子:季孫意如,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
②玙璠:古代的一種美玉,後以此比喻美好的事物。
③中都:中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汶上縣。
④曆級:登階、跨上台階。
救:阻止。
⑤曝屍:将屍體暴露在外,沒有收屍殓葬。
中原:野外。
⑥奸利:一己私利。
⑦見:推舉、介紹。
公子孟絷:公孟絷,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的兄長。
⑧參乘:一作“骖乘”,古時乘車坐在右邊擔任警衛工作的陪乘之人。
⑨僭:虛假、不真實。
⑩以周事子:為您保守秘密。
周,保密。
?肱:胳膊。
?齊豹之盜:衛齊豹變成壞人。
盜,壞人。
?孟絷之賊:公子孟絷遇害。
賊,殺害。
?食奸:食用壞人的俸祿。
?不為利病于回:不因為一己私利而助纣為虐。
回,奸邪、邪僻。
?不以回事人:不以奸邪待人。
【譯文】 季平子去世,準備用玙璠給他陪葬,并且還有很多珠寶美玉等殉葬品。
孔子當時擔任中都宰,得知這件事立即跨上台階去阻止,說:“用珠寶美玉送葬,是相當于讓屍體暴露在野外。
這是在向百姓顯示一己私利,同時對死者有害,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呢?而且孝順的兒子不會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危害親人,忠誠的臣子不會用奸計來陷害君主。
”于是停止用玙璠和珠玉陪葬。
孔子的弟子琴張與宗魯是好朋友。
衛國的齊豹向公子孟絷推舉宗魯,孟絷任命宗魯為骖乘。
等到齊豹想要殺死公子孟絷的時候,将這件事告訴宗魯讓宗魯離開。
宗魯說:“我是在您的推薦下才能事奉公子孟絷的,如今知道有難就逃跑,這是讓您失信啊。
您一定要做這件事嗎?我準備為此而死,我會為您保守秘密的,我為公子孟絷而死,可以嗎?”齊豹用戈攻擊公子孟絷,宗魯用自己的背部替公子孟絷擋住,宗魯斷了一條胳膊。
後來公子孟絷和宗魯都被戈擊中,全都死了。
琴張得知宗魯去世的消息,想要前去吊唁他。
孔子說:“齊豹變成壞人,公子孟絷遇害,都是因為宗魯,你為什麼前去吊唁?君子不食用壞人的俸祿,不默默忍受暴亂的發生,不因為一己私利而助纣為虐,不以奸邪待人,不做掩蓋不義行為的事,不做違背禮法的事,你為什麼要去吊唁?”于是琴張沒有去吊唁宗魯。
【原文】 郕人子蒲卒①,哭之呼滅。
子遊曰:“若哭,其野②哉。
孔子惡野哭者。
”哭者聞之遂改之。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敬姜③戒之曰:“吾聞好外者士死之,好内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惡其以好内聞也,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④,無揮涕,無拊膺⑤,無哀容,無加
所以說:‘我征戰就可以獲勝,我祭祀就可以得到賜福。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在季氏家吃飯,飯前以酒食祭祀先人。
主人沒有辭謝客人,孔子不吃東西也不喝酒就開始贊美主人的飯食。
子夏詢問說:“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不符合禮法,隻是跟主人一緻。
我在少施氏家裡吃飯能吃飽,是因為少施氏用禮來招待我。
我在用酒食祭祀先人時,主人起身辭謝說:‘粗茶淡飯,不足以進獻。
’我吃飯,主人起身繼續說:‘粗茶淡飯,不敢傷了您的胃口。
’主人不用禮來招待客人,客人也不敢還禮;主人用禮招待客人,那麼客人也不敢不對主人盡禮了。
” 【原文】 子夏問曰:“官于大夫,既升于公,而反為之服,禮與?”孔子曰:“管仲①遇盜,取二人焉,上之為臣,曰:‘所以遊辟者②,可人③也。
’公許,管仲卒,桓公使為之服。
官于大夫者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子貢問居父母喪。
孔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而下,顔色稱情④,戚容稱服⑤。
”曰:“請問居兄弟之喪。
”孔子曰:“則存乎書筴⑥矣。
”子貢問于孔子曰:“殷人既窆而吊于圹⑦,周人反哭而吊于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吊也,喪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為甚,故吊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悫⑧,吾從周。
殷人既練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⑨,吾從殷。
” 子貢問曰:“聞諸晏子少連、大連善居喪⑩,其有異稱乎?”孔子曰:“父母之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達于禮者也。
”子遊問曰:“諸侯之世子,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
昔魯孝公少喪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喪之。
有司曰:‘禮,國君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
若終行之,則有司将書之,以示後世,無乃不可乎。
’公曰:‘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
’遂練以喪慈母。
喪慈母如母,始則魯孝公之為也。
” 【注釋】 ①管仲:史稱管子,名夷吾,齊國上卿,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譽。
②遊辟者:結交品行不正的人。
③可人:可以任用的人才。
④顔色稱情:臉色要與内心的悲傷相稱。
⑤戚容稱服:表情要與喪服相配。
⑥書筴:一作“書策”,指書籍。
⑦窆:下葬、落葬。
圹:指墳墓、墓地。
⑧悫:誠實而謹慎。
⑨戚:急速、倉促。
⑩居喪:守喪,在服喪期間停止一切對外交流和娛樂活動。
?東夷:這并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而是古時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合稱。
?慈母:古時對撫養自己的庶母或者保姆的稱呼。
?傅父:老師、師傅。
?練冠:用粗麻做成的帽子。
古喪服之一,親人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戴練冠。
燕居:閑居。
【譯文】 子夏詢問說:“曾經給大夫做過家臣,後來升遷到公爵還要返回去為大夫服喪,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管仲曾經路遇強盜,他從盜賊中選出兩個人做自己的家臣,後來又推薦給齊桓公做大臣,他說:‘他們是結交了品德不端正的人才會淪為強盜,是可用之才。
’齊桓公答應了。
管仲去世後,齊桓公命令二人為管仲服喪。
曾經為大夫家臣升遷後仍然為大夫服喪,從管仲開始就有這種情況了。
這是有君主命令的。
”子貢詢問如何處理父母的喪事。
孔子說:“虔誠尊敬是第一位的,心痛哀傷是第二位的,過度哀痛憔悴最不可取。
臉色與感情相稱,神情與喪服的等級相配。
”子貢說:“請問如何處理兄弟的喪事。
”孔子說:“這些問題書籍上都有記錄。
”子貢詢問孔子說:“殷商人下葬以後在墳墓處吊唁,周人返回家中開始哭泣并在家中吊唁,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返回家中哭泣并且在家中吊唁,是服喪的最哀痛表現。
返回家中看到親人不在了,一切都消失了,這是最悲痛的時候,因此吊唁。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一件事。
殷商人最誠實,但我贊同周人的做法。
殷商人練祭以後,第二天便在祖廟舉行祔祭,而周人在停止哭泣後,第二天舉行祔祭。
祔祭,是祭祀神明的大事。
周朝祔祭太倉促了,我贊同殷商的做法。
” 子貢詢問說:“我聽那晏子曾說少連、大連二人十分擅長守喪,他們有什麼特别之處嗎?”孔子說:“為父母守喪,三天不可以怠慢,三個月不可以懈怠,一年仍然悲痛哀傷,三年時常憂愁不忘。
少連、大連是東夷人,是懂得禮數的人。
”子遊詢問說:“諸侯的嫡長子為如同親生母親一樣的慈母服喪,合乎禮法嗎?”孔子說:“不合乎禮法。
古代男子在外有老師,在家有慈母,是君主命令他們教導男子的,又何必要穿什麼喪服呢?過去魯孝公年幼喪母,他的慈母待他很好。
等到慈母去世,魯孝公不忍心,想要服喪。
掌管典禮的相關官員說:‘從禮法來說,國君的慈母是沒有喪服的。
現在國君想要為慈母服喪,是違背古代的禮法擾亂國家法紀。
如果最終服喪了,就要讓掌管禮法的官員記錄下來,向後世人公示,這恐怕不合适吧?’魯孝公說:‘古代天子為慈母服喪,閑居時戴着練冠。
’于是戴着練冠為慈母服喪。
像給親生母親服喪一樣為慈母服喪,從魯孝公時就開始了。
” 【原文】 孔子适衛,遇舊館人①之喪,入而哭之哀。
出,使子貢脫骖②以贈之。
子貢曰:“于所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于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③,吾惡夫涕而無以将④之,小子行焉!” 子路問于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⑤,禮也?”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
”子貢曰:“子所問何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杖,禮與?夫子曰:‘吾不知也。
’”子貢曰:“止,吾将為子問之。
”遂趨而進曰:“練而杖,禮與?”孔子曰:“非禮也。
”子貢出,謂子路曰:“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無所不知也,子問非也。
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
” 叔孫武叔⑥之母死,既小斂⑦,舉屍者出戶,武叔從之出戶,乃袒,投其冠而括發⑧。
子路歎之。
孔子曰:“是禮也。
”子路問曰:“将小斂則變服,今乃出戶,而夫子以為知禮,何也?”孔子曰:“由,汝問非也。
君子不舉人以質事。
”齊晏桓子⑨卒,平仲粗衰斬苴绖帶、杖⑩,以菅屦?,食粥居傍廬?,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
”晏子曰:“唯卿大夫。
”曾子以問孔子。
孔子曰:“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
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 【注釋】 ①舊館人:以前居住的館舍的主人。
②骖:古時馬車前面兩側的馬。
③遇一哀而出涕:觸動哀痛之處而流下眼淚。
涕,眼淚。
④将:表達、傳達、表示。
⑤練而杖:服喪期間拿着喪杖。
⑥叔孫武叔:東周時期魯國司馬,名州仇。
⑦小斂:一作“小殓”,古時的一種喪禮,給死者沐浴、穿衣等。
⑧投其冠:扔掉帽子。
括發:束起頭發,指服喪。
⑨晏桓子:晏弱,晏嬰的父親,春秋時齊國的一個賢臣。
⑩平仲:晏嬰,字仲,谥号平。
粗衰斬:粗布縫制的斬衰。
苴绖:喪服中用麻布做成的帽子或腰帶。
?菅屦:用菅草編制的鞋子,古人服喪時的穿着。
?食粥:古時先人未下葬前孝子隻能吃粥果腹。
居傍廬:居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之中。
?其老:這裡指主管晏氏家庭事務的家臣。
?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不用自己知道的正确的事情去反駁别人的錯誤。
駁,反駁。
?遜辭:謙恭的言語。
避咎:躲避責備。
【譯文】 孔子來到衛國,遇到以前居住館舍的主人的喪事,于是進去吊唁,放聲哭泣十分哀傷。
出來後,孔子讓子貢将馬車的骖馬送給喪家。
子貢說:“對于隻是相識一場的人的喪事,不需要贈送禮物。
您贈送給過去館舍主人馬匹,不是太貴重了嗎?”孔子說:“我進去吊唁,觸動哀傷忍不住哭了出來。
我厭惡隻哭泣卻沒什麼表示的行為,你盡管照我說的話做吧!” 子路請教孔子說:“魯國大夫在服喪期間拿着喪杖,這符合禮法嗎?”孔子說:“我不知道。
”子路出來,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是無所不知的,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子貢說:“你問的是什麼事?”子路說:“我問先生魯國大夫在服喪時拿着喪杖,這合乎禮法嗎?先生說:‘我不知道。
’”子貢說:“你等等,我去為你問一下。
”于是子貢恭敬地走到殿内,說:“服喪時拿着喪杖,符合禮法嗎?”孔子說:“不符合禮法。
”子貢出來,對子路說:“你問先生的問題先生怎麼會不知道呢?先生是無所不知的,是你問錯了。
從禮法來說,居住在這個國家,就不應該議論這個國家大夫的是非。
” 叔孫武叔的母親去世,小殓以後,擡着屍體走出房門,武叔跟随在後面,出房間後,将衣服敞開,扔掉帽子,束起頭發,子路看見後發出感歎。
孔子說:“是符合禮法的。
”子路詢問說:“即将小殓的時候就應該改變喪服,現在已經走出房間了才換,而先生認為這是合乎禮法,為什麼呢?”孔子說:“仲由,你問得不對。
君子不随便拿具體人名來詢問事情。
”齊國的晏桓子去世,晏嬰穿着衰斬,頭上戴着苴绖,腰間系着喪帶,拿着喪杖,穿着草鞋,吃着稀粥,居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裡,睡在草席上以幹草為枕。
晏氏家臣說:“這不是大夫為父親服喪的禮節。
”晏嬰說:“是卿大夫的禮節。
”曾子将這件事問孔子。
孔子說:“晏嬰可以說是能遠離禍害了。
不用自己知道的對的事情去反駁别人的錯誤的事情,為人謙遜以避免責備。
可以說是個仁義的人啊。
” 【原文】 季平子①卒,将以君之玙璠斂②,贈以珠玉。
孔子初為中都③宰,聞之曆級而救焉④,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曝屍于中原也⑤,其示民以奸利⑥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
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乃止。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魯友。
衛齊豹見宗魯于公子孟絷⑦,孟絷以為參乘⑧焉,及齊豹将殺孟絷,告宗魯,使行。
宗魯曰:“吾由子而事之,今聞難而逃,是僭⑨子也。
子行事乎,吾将死,以周事子⑩,而歸死于公孟可也。
”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中公孟、宗魯皆死。
琴張聞宗魯死,将往吊之。
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絷之賊?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不受亂,不為利病于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吊焉?”琴張乃止。
【注釋】 ①季平子:季孫意如,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
②玙璠:古代的一種美玉,後以此比喻美好的事物。
③中都:中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汶上縣。
④曆級:登階、跨上台階。
救:阻止。
⑤曝屍:将屍體暴露在外,沒有收屍殓葬。
中原:野外。
⑥奸利:一己私利。
⑦見:推舉、介紹。
公子孟絷:公孟絷,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的兄長。
⑧參乘:一作“骖乘”,古時乘車坐在右邊擔任警衛工作的陪乘之人。
⑨僭:虛假、不真實。
⑩以周事子:為您保守秘密。
周,保密。
?肱:胳膊。
?齊豹之盜:衛齊豹變成壞人。
盜,壞人。
?孟絷之賊:公子孟絷遇害。
賊,殺害。
?食奸:食用壞人的俸祿。
?不為利病于回:不因為一己私利而助纣為虐。
回,奸邪、邪僻。
?不以回事人:不以奸邪待人。
【譯文】 季平子去世,準備用玙璠給他陪葬,并且還有很多珠寶美玉等殉葬品。
孔子當時擔任中都宰,得知這件事立即跨上台階去阻止,說:“用珠寶美玉送葬,是相當于讓屍體暴露在野外。
這是在向百姓顯示一己私利,同時對死者有害,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呢?而且孝順的兒子不會放縱自己的情感來危害親人,忠誠的臣子不會用奸計來陷害君主。
”于是停止用玙璠和珠玉陪葬。
孔子的弟子琴張與宗魯是好朋友。
衛國的齊豹向公子孟絷推舉宗魯,孟絷任命宗魯為骖乘。
等到齊豹想要殺死公子孟絷的時候,将這件事告訴宗魯讓宗魯離開。
宗魯說:“我是在您的推薦下才能事奉公子孟絷的,如今知道有難就逃跑,這是讓您失信啊。
您一定要做這件事嗎?我準備為此而死,我會為您保守秘密的,我為公子孟絷而死,可以嗎?”齊豹用戈攻擊公子孟絷,宗魯用自己的背部替公子孟絷擋住,宗魯斷了一條胳膊。
後來公子孟絷和宗魯都被戈擊中,全都死了。
琴張得知宗魯去世的消息,想要前去吊唁他。
孔子說:“齊豹變成壞人,公子孟絷遇害,都是因為宗魯,你為什麼前去吊唁?君子不食用壞人的俸祿,不默默忍受暴亂的發生,不因為一己私利而助纣為虐,不以奸邪待人,不做掩蓋不義行為的事,不做違背禮法的事,你為什麼要去吊唁?”于是琴張沒有去吊唁宗魯。
【原文】 郕人子蒲卒①,哭之呼滅。
子遊曰:“若哭,其野②哉。
孔子惡野哭者。
”哭者聞之遂改之。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敬姜③戒之曰:“吾聞好外者士死之,好内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惡其以好内聞也,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④,無揮涕,無拊膺⑤,無哀容,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