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關燈
小
中
大
⑦季氏:這裡指的是季桓子,春秋時魯國大夫。
⑧合族:聚合族人。
⑨系:連結。
⑩啜:嘗、喝。
?祖祢:古人對已經去世并且在宗廟中立下牌位的亡父的尊稱。
?尊尊:尊敬尊親。
前一個“尊”作動詞,後一個“尊”作名詞。
?親親:親近親人。
前一個“親”作動詞,後一個“親”作名詞。
?宗道:宗法制度。
?戚君:用親戚關系來對待國君。
【譯文】 子路為姐姐服喪,到了可以除去喪服的日子,并沒有除去。
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除去喪服?”子路說:“我家兄弟少,不忍心除去喪服。
”孔子說:“履行道義的人都不忍心除去喪服,這是先王制定的禮制,如果有人做得更好就降低自己的标準去服從,如果有人沒做到就努力達到這個标準。
”子路聽完,就除去了喪服。
伯魚的母親去世了,滿一年伯魚仍然在哭泣。
孔子聽說這件事,問:“是誰在哭?”他的學生說:“是孔鯉。
”孔子說:“嘻!這實在太過分了。
并不符合禮制。
”伯魚知道後,就除去喪服不再哭泣。
衛公派大夫向季桓子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詢問關于婚禮禮制的問題。
孔子說:“同一個姓氏的人是同一宗族,有聚合族人的意思,因此用同一個姓氏連結起來的人沒有差别,在同一宗廟裡吃飯也沒有不同,就算是過了一百世,也不可以通婚,這是周朝就建立起來的制度。
”季桓子說:“魯國衛國兩國的祖先,雖然兄弟很少,距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
這樣可以通婚嗎?”孔子說:“其實也是不合乎禮法的。
那先王向上制定祖祢的次序,是為了尊敬尊者;向下訂立後世子孫關系,是為了親近親人;在旁者來說确定兄弟之間的關系,是為了教導兄弟和睦。
這正是先王不能輕易更改的制度要求啊。
” 有若問孔子說:“國君應該如何對待疏遠的宗族呢?”孔子說:“都是有宗法制度要求的。
因此就算是身份尊貴的國君,也像尋常百姓一樣不可以遺棄自己的親人,這就是推崇仁愛的原因;雖然族人同國君有親屬關系,也不可以像對待其他親戚那樣來對待國君,這就是謙遜的緣故。
” 曲禮子夏問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幹①,不仕,弗與共天下也。
遇于朝市,不返兵而鬥②。
”曰:“請問居昆弟③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曰:“請問從父昆弟④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⑤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後。
” 子夏問:“三年之喪⑥既卒哭,金革之事⑦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夏後氏之喪,三年既殡,而緻事⑧,殷人既葬而緻事,周人既卒哭而緻事。
《記》⑨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奪故也。
’”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⑩。
’今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 【注釋】 ①寝苫枕幹:睡在草席上以盾牌為枕,形容時刻不忘父母之仇。
②不返兵而鬥:不返回家取兵器就展開決鬥。
兵,名詞作動詞,取兵器。
③昆弟:兄弟。
④從父昆弟:堂兄弟。
⑤主人:堂兄弟的直系親屬、家人。
⑥三年之喪:古代喪服中一種最重的居喪制度,多用于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
這裡指的是父母的三年之喪。
⑦金革之事:指戰争兵役之類的事情。
⑧緻事:緻力于政事,即處理政事。
⑨《記》:記載以前所發生的事情的書。
⑩魯公伯禽: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公旦的長子。
有為為之:因為這樣做有所作為才這樣做的,也就是這樣做是有理由的。
?從利者:做一些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對殺害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處理?”孔子說:“睡在草席上,枕着盾牌,時刻不忘父母之仇。
不做官,與仇人不共戴天。
在朝堂或市集上遇到仇人,不返回家取兵器就立即展開決鬥。
”子夏說:“請問兄弟之仇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做官,不與仇人在同一個國家為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可以展開決鬥。
”子夏說:“殺害堂兄弟的仇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不需要帶頭報仇,如果堂兄弟的家人能夠報仇,就拿着兵器跟随在堂兄弟家人的後面。
” 子夏問:“為父母服喪三年,等到期滿後就停止哭泣,倘若遇到戰争等事都不回避,這符合禮法嗎?符合最初相關官員制定的條例嗎?”孔子說:“夏後氏為父母守喪三年,等到舉行殡葬以後就開始處理政事,殷商人是父母埋葬以後就開始處理政事,周代人是不再哭泣後開始處理政事。
古《記》上說:‘君子不剝奪對親人的恩情,也不剝奪對故人的感情。
’”子夏說:“戰争之類的事情不回避,對不對?”孔子說:“我聽老子曾經說:‘魯國伯禽停止哭泣後便出兵征戰,這樣做是有他的理由的。
’現今用三年服喪的身份去做一些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記》雲:‘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
’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①,周公攝政而治,抗②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
夫知為子者,然後可以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
凡君之于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齒于學之謂也③,世子齒于學,則國人觀之。
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臣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君臣之義矣。
其三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④也,則禮然。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⑤為子,君在斯為臣,居子與臣之位,所以尊君而親親⑥也。
在學,學之為父子焉⑦,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後國治。
語曰:‘樂正司業⑧,父師司成⑨,一有元良⑩,萬國以貞?。
’世子之謂也。
聞之曰:‘為人臣者,曰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
’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也。
” 【注釋】 ①莅阼:帝王登基處理政事。
莅,統治。
②抗:施用。
③“唯世子”句:這就是在學校裡世子接受教育是按年齡論尊卑而不是按身份論尊卑。
④長長:尊敬長輩。
前一個“長”作動詞,後一個“長”作名詞。
⑤斯:代詞,指代“他”。
⑥親親:親近父母。
前一個“親”作動詞,後一個“親”作名詞。
⑦“學之”句:學習為人父為人子的道理。
⑧樂正司業:樂正負責傳授好自己的教育。
⑨父師司成:太子的師傅負責培養德行。
父師,太子的老師。
⑩一有元良:這些教育全都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一個最好的國君。
?萬國以貞:所有諸侯國走上正軌,從此一片太平。
貞:正道、正軌。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古《記》上說:‘周公輔佐成王,用教導太子的方法來教導成王。
’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說:“從前成王繼位成國君時,尚且年幼不能親臨朝政,周公代為治理朝政,用教導世子的方法來教導伯禽,想要成王知道為人父子,為人君臣的道理,這樣做是為了成王好。
成王知道了先為人子,然後才能成為人父;知道了為人臣的道理,然後才能成為一個國君;知道如何事奉他人,然後才能知道如何使喚别人。
因此,用教育世子的方法來教導伯禽,能讓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
國君對于世子來說,從親緣關系上講是父親,從尊卑身份來講就是國君,有父親的親密,又有君主的尊貴,同時還擁有整個天下,因此一定要慎重。
做一件事可以獲得三種好處,隻有世子在學校裡按年齡而分尊卑才能做到。
世子在學校按年齡來分尊卑,整個國家的人知道後,就會說:‘這個即将成為我們國君的人,卻能夠按年齡來謙讓我,這是為什麼呢?’有人回答說:‘有父親在,他就是兒子,禮應如此。
’這樣衆人就會明白父子之道了。
又有人問:‘這個人即将成為我們的君主,卻能按年齡謙讓于我,這是為什麼?’有人回答說:‘有君主在,他還是臣子,禮應如此。
’然後衆人就會知道君臣之道了。
其三說:‘這個人是即将成為我們國君的人,卻能與我按年齡來謙讓,這是為什麼呢?’又有人回答說:‘尊敬長者,他是小輩,禮應如此。
’這樣,衆人就會知道長幼尊卑的道理了。
因此有父親在,他就是兒子;有君主在,他就是臣子。
身處在兒子和臣子的位置,就要尊重國君并親愛父母。
在學校,學習為父為子、做君做臣、長幼有序的道理,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全都學會了,這樣國家就可以治理好了。
有句話說:‘樂正負責傳授學業,父師負責培養道德,這些教育都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一個優秀的君主,才能讓天下走上正軌,一片太平。
’說的正是世子的教育啊。
我聽說:‘身為人臣,如果自己的死對國君有益,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
’更何況自己的做法是對國君有好處的呢?周公在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居處、言語、飲食衎爾,于喪所①,則稱其服而已。
”“敢問伯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踴不絕地②,姑、姊妹之大功③,踴絕于地,若知此者,由文④矣哉。
”子夏問于夫子曰:“凡喪小功⑤已上,虞、祔、練、祥之祭皆沐浴⑥。
于三年之喪,子則盡其情矣。
”孔子曰:“豈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身有瘍則浴,首有瘡則沐⑦;病則飲酒食肉,毀瘠而病⑧,君子不為也,毀則死者,君子為之無子,且祭之,沐浴為齊潔⑨也,非為飾也。
” 子夏問于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館⑩。
’客死無所殡矣。
夫子曰:‘于我乎殡。
’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館人,使若有之,惡有有之而不得殡乎。
’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孔子食于季氏,食祭?,主人不辭,不食亦不飲而餐,子夏問曰:“禮也?”孔子曰:“非禮也,從主人也。
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吾食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
’吾餐,而作辭曰:‘疏食不敢以傷吾子之性。
’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
” 【注釋】 ①居處:日常生活。
衎爾:一作“衎而”,安定自得的樣子。
②踴不絕地:連續不斷地跺腳痛哭。
踴,跺腳痛哭。
③大功:古時喪服的名字,五服之一,要穿九個月。
④文:這裡指的是禮樂制度。
⑤小功:古時喪服的名字,位于五服當中的第四等。
⑥虞:古代的一種祭祀名稱,安葬以後又祭祀。
祔:一種祭祀名稱,指後死者神位依附于先祖旁邊,泛指附祭。
練:祭祀名,父母去世後第十一個月,在家廟中進行祭祀,這時要穿練過的喪服。
祥:古時喪祭名,分大祥、小祥。
周年祭稱為小祥,兩周年祭稱為大祥。
⑦“身有”二句:身上、頭上生出膿瘡就要及時沐浴。
⑧毀瘠而病:過度哀傷憔悴而患重病。
⑨齊潔:通“齋戒”。
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沐浴更衣,以顯示自己的虔誠之心。
⑩生于我乎館:住在我家裡。
?省:檢查、查看。
?食祭:古代禮儀,吃飯前用少量的酒食來祭祀先人。
?少施氏:魯國惠公施父的後人。
?作:起身。
?疏食:古時主人待客時的謙辭,粗茶淡飯。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遇到國君母親及妻子的喪事應該怎麼辦?”孔子說:“日常生活,話語、飲食全都适度,在舉辦喪事的地方,要穿與場合相稱的喪服。
”“請問伯母的喪事應該怎麼辦?”孔子說:“伯母、叔母的喪事要穿喪服,并且要接連跺腳哭泣;姑姑、姊妹的喪事,要穿大功喪服九個月,痛哭時要交替跺腳。
如果知道這些,就是一個懂得禮樂制度的人了。
”子夏詢問孔子說:“隻要是服小功以上喪事的人,每逢虞、祔、練、祥祭祀都要洗澡,而所說的三年之喪,隻是身為人子,想要盡自己的孝心罷了。
”孔子說:“難道隻是在那四個祭祀中才能洗澡嗎?那些服三年之喪的人,如果身上、頭上生出膿瘡,也可以洗澡;生病了就要喝酒吃肉。
過度哀傷憔悴而患上重病,君子是不會這麼做的。
過度哀傷憔悴以緻失去性命,君子認為這是讓死去的父親絕後。
因此,祭祀前齋戒沐浴,并不是為了修飾容貌。
” 子夏詢問孔子說:“有客人來到,沒有居住的地方,先生說:‘住在我家裡。
’客人死去,沒有舉行殡葬的地方,先生說:‘在我家舉行殡葬。
’請問這符合禮法嗎?還是出于仁愛之心呢?”孔子說:“我聽老子曾經說過:‘招待客人,如果有地方住,為什麼不讓他住?如果住在你那,客人去世了為什麼不能在你家舉行殡葬?’那是仁愛之人制定的禮法。
因此關于禮法,一定要仔細查看。
禮,有所不同,又有相同之處,不過度奢侈也不過分簡樸,與道
⑧合族:聚合族人。
⑨系:連結。
⑩啜:嘗、喝。
?祖祢:古人對已經去世并且在宗廟中立下牌位的亡父的尊稱。
?尊尊:尊敬尊親。
前一個“尊”作動詞,後一個“尊”作名詞。
?親親:親近親人。
前一個“親”作動詞,後一個“親”作名詞。
?宗道:宗法制度。
?戚君:用親戚關系來對待國君。
【譯文】 子路為姐姐服喪,到了可以除去喪服的日子,并沒有除去。
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除去喪服?”子路說:“我家兄弟少,不忍心除去喪服。
”孔子說:“履行道義的人都不忍心除去喪服,這是先王制定的禮制,如果有人做得更好就降低自己的标準去服從,如果有人沒做到就努力達到這個标準。
”子路聽完,就除去了喪服。
伯魚的母親去世了,滿一年伯魚仍然在哭泣。
孔子聽說這件事,問:“是誰在哭?”他的學生說:“是孔鯉。
”孔子說:“嘻!這實在太過分了。
并不符合禮制。
”伯魚知道後,就除去喪服不再哭泣。
衛公派大夫向季桓子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詢問關于婚禮禮制的問題。
孔子說:“同一個姓氏的人是同一宗族,有聚合族人的意思,因此用同一個姓氏連結起來的人沒有差别,在同一宗廟裡吃飯也沒有不同,就算是過了一百世,也不可以通婚,這是周朝就建立起來的制度。
”季桓子說:“魯國衛國兩國的祖先,雖然兄弟很少,距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
這樣可以通婚嗎?”孔子說:“其實也是不合乎禮法的。
那先王向上制定祖祢的次序,是為了尊敬尊者;向下訂立後世子孫關系,是為了親近親人;在旁者來說确定兄弟之間的關系,是為了教導兄弟和睦。
這正是先王不能輕易更改的制度要求啊。
” 有若問孔子說:“國君應該如何對待疏遠的宗族呢?”孔子說:“都是有宗法制度要求的。
因此就算是身份尊貴的國君,也像尋常百姓一樣不可以遺棄自己的親人,這就是推崇仁愛的原因;雖然族人同國君有親屬關系,也不可以像對待其他親戚那樣來對待國君,這就是謙遜的緣故。
” 曲禮子夏問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幹①,不仕,弗與共天下也。
遇于朝市,不返兵而鬥②。
”曰:“請問居昆弟③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
”曰:“請問從父昆弟④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⑤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後。
” 子夏問:“三年之喪⑥既卒哭,金革之事⑦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夏後氏之喪,三年既殡,而緻事⑧,殷人既葬而緻事,周人既卒哭而緻事。
《記》⑨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奪故也。
’”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⑩。
’今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 【注釋】 ①寝苫枕幹:睡在草席上以盾牌為枕,形容時刻不忘父母之仇。
②不返兵而鬥:不返回家取兵器就展開決鬥。
兵,名詞作動詞,取兵器。
③昆弟:兄弟。
④從父昆弟:堂兄弟。
⑤主人:堂兄弟的直系親屬、家人。
⑥三年之喪:古代喪服中一種最重的居喪制度,多用于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
這裡指的是父母的三年之喪。
⑦金革之事:指戰争兵役之類的事情。
⑧緻事:緻力于政事,即處理政事。
⑨《記》:記載以前所發生的事情的書。
⑩魯公伯禽: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公旦的長子。
有為為之:因為這樣做有所作為才這樣做的,也就是這樣做是有理由的。
?從利者:做一些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對殺害父母的仇人,應該怎麼處理?”孔子說:“睡在草席上,枕着盾牌,時刻不忘父母之仇。
不做官,與仇人不共戴天。
在朝堂或市集上遇到仇人,不返回家取兵器就立即展開決鬥。
”子夏說:“請問兄弟之仇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做官,不與仇人在同一個國家為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可以展開決鬥。
”子夏說:“殺害堂兄弟的仇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不需要帶頭報仇,如果堂兄弟的家人能夠報仇,就拿着兵器跟随在堂兄弟家人的後面。
” 子夏問:“為父母服喪三年,等到期滿後就停止哭泣,倘若遇到戰争等事都不回避,這符合禮法嗎?符合最初相關官員制定的條例嗎?”孔子說:“夏後氏為父母守喪三年,等到舉行殡葬以後就開始處理政事,殷商人是父母埋葬以後就開始處理政事,周代人是不再哭泣後開始處理政事。
古《記》上說:‘君子不剝奪對親人的恩情,也不剝奪對故人的感情。
’”子夏說:“戰争之類的事情不回避,對不對?”孔子說:“我聽老子曾經說:‘魯國伯禽停止哭泣後便出兵征戰,這樣做是有他的理由的。
’現今用三年服喪的身份去做一些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記》雲:‘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
’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①,周公攝政而治,抗②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
夫知為子者,然後可以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
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
凡君之于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齒于學之謂也③,世子齒于學,則國人觀之。
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臣在,則禮然。
’然而衆知君臣之義矣。
其三曰:‘此将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④也,則禮然。
’然而衆知長幼之節矣。
故父在斯⑤為子,君在斯為臣,居子與臣之位,所以尊君而親親⑥也。
在學,學之為父子焉⑦,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後國治。
語曰:‘樂正司業⑧,父師司成⑨,一有元良⑩,萬國以貞?。
’世子之謂也。
聞之曰:‘為人臣者,曰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
’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也。
” 【注釋】 ①莅阼:帝王登基處理政事。
莅,統治。
②抗:施用。
③“唯世子”句:這就是在學校裡世子接受教育是按年齡論尊卑而不是按身份論尊卑。
④長長:尊敬長輩。
前一個“長”作動詞,後一個“長”作名詞。
⑤斯:代詞,指代“他”。
⑥親親:親近父母。
前一個“親”作動詞,後一個“親”作名詞。
⑦“學之”句:學習為人父為人子的道理。
⑧樂正司業:樂正負責傳授好自己的教育。
⑨父師司成:太子的師傅負責培養德行。
父師,太子的老師。
⑩一有元良:這些教育全都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一個最好的國君。
?萬國以貞:所有諸侯國走上正軌,從此一片太平。
貞:正道、正軌。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古《記》上說:‘周公輔佐成王,用教導太子的方法來教導成王。
’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說:“從前成王繼位成國君時,尚且年幼不能親臨朝政,周公代為治理朝政,用教導世子的方法來教導伯禽,想要成王知道為人父子,為人君臣的道理,這樣做是為了成王好。
成王知道了先為人子,然後才能成為人父;知道了為人臣的道理,然後才能成為一個國君;知道如何事奉他人,然後才能知道如何使喚别人。
因此,用教育世子的方法來教導伯禽,能讓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
國君對于世子來說,從親緣關系上講是父親,從尊卑身份來講就是國君,有父親的親密,又有君主的尊貴,同時還擁有整個天下,因此一定要慎重。
做一件事可以獲得三種好處,隻有世子在學校裡按年齡而分尊卑才能做到。
世子在學校按年齡來分尊卑,整個國家的人知道後,就會說:‘這個即将成為我們國君的人,卻能夠按年齡來謙讓我,這是為什麼呢?’有人回答說:‘有父親在,他就是兒子,禮應如此。
’這樣衆人就會明白父子之道了。
又有人問:‘這個人即将成為我們的君主,卻能按年齡謙讓于我,這是為什麼?’有人回答說:‘有君主在,他還是臣子,禮應如此。
’然後衆人就會知道君臣之道了。
其三說:‘這個人是即将成為我們國君的人,卻能與我按年齡來謙讓,這是為什麼呢?’又有人回答說:‘尊敬長者,他是小輩,禮應如此。
’這樣,衆人就會知道長幼尊卑的道理了。
因此有父親在,他就是兒子;有君主在,他就是臣子。
身處在兒子和臣子的位置,就要尊重國君并親愛父母。
在學校,學習為父為子、做君做臣、長幼有序的道理,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全都學會了,這樣國家就可以治理好了。
有句話說:‘樂正負責傳授學業,父師負責培養道德,這些教育都是為了給國家培養一個優秀的君主,才能讓天下走上正軌,一片太平。
’說的正是世子的教育啊。
我聽說:‘身為人臣,如果自己的死對國君有益,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做。
’更何況自己的做法是對國君有好處的呢?周公在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原文】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居處、言語、飲食衎爾,于喪所①,則稱其服而已。
”“敢問伯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踴不絕地②,姑、姊妹之大功③,踴絕于地,若知此者,由文④矣哉。
”子夏問于夫子曰:“凡喪小功⑤已上,虞、祔、練、祥之祭皆沐浴⑥。
于三年之喪,子則盡其情矣。
”孔子曰:“豈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身有瘍則浴,首有瘡則沐⑦;病則飲酒食肉,毀瘠而病⑧,君子不為也,毀則死者,君子為之無子,且祭之,沐浴為齊潔⑨也,非為飾也。
” 子夏問于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館⑩。
’客死無所殡矣。
夫子曰:‘于我乎殡。
’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館人,使若有之,惡有有之而不得殡乎。
’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
”孔子食于季氏,食祭?,主人不辭,不食亦不飲而餐,子夏問曰:“禮也?”孔子曰:“非禮也,從主人也。
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吾食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
’吾餐,而作辭曰:‘疏食不敢以傷吾子之性。
’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
” 【注釋】 ①居處:日常生活。
衎爾:一作“衎而”,安定自得的樣子。
②踴不絕地:連續不斷地跺腳痛哭。
踴,跺腳痛哭。
③大功:古時喪服的名字,五服之一,要穿九個月。
④文:這裡指的是禮樂制度。
⑤小功:古時喪服的名字,位于五服當中的第四等。
⑥虞:古代的一種祭祀名稱,安葬以後又祭祀。
祔:一種祭祀名稱,指後死者神位依附于先祖旁邊,泛指附祭。
練:祭祀名,父母去世後第十一個月,在家廟中進行祭祀,這時要穿練過的喪服。
祥:古時喪祭名,分大祥、小祥。
周年祭稱為小祥,兩周年祭稱為大祥。
⑦“身有”二句:身上、頭上生出膿瘡就要及時沐浴。
⑧毀瘠而病:過度哀傷憔悴而患重病。
⑨齊潔:通“齋戒”。
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沐浴更衣,以顯示自己的虔誠之心。
⑩生于我乎館:住在我家裡。
?省:檢查、查看。
?食祭:古代禮儀,吃飯前用少量的酒食來祭祀先人。
?少施氏:魯國惠公施父的後人。
?作:起身。
?疏食:古時主人待客時的謙辭,粗茶淡飯。
【譯文】 子夏詢問孔子說:“遇到國君母親及妻子的喪事應該怎麼辦?”孔子說:“日常生活,話語、飲食全都适度,在舉辦喪事的地方,要穿與場合相稱的喪服。
”“請問伯母的喪事應該怎麼辦?”孔子說:“伯母、叔母的喪事要穿喪服,并且要接連跺腳哭泣;姑姑、姊妹的喪事,要穿大功喪服九個月,痛哭時要交替跺腳。
如果知道這些,就是一個懂得禮樂制度的人了。
”子夏詢問孔子說:“隻要是服小功以上喪事的人,每逢虞、祔、練、祥祭祀都要洗澡,而所說的三年之喪,隻是身為人子,想要盡自己的孝心罷了。
”孔子說:“難道隻是在那四個祭祀中才能洗澡嗎?那些服三年之喪的人,如果身上、頭上生出膿瘡,也可以洗澡;生病了就要喝酒吃肉。
過度哀傷憔悴而患上重病,君子是不會這麼做的。
過度哀傷憔悴以緻失去性命,君子認為這是讓死去的父親絕後。
因此,祭祀前齋戒沐浴,并不是為了修飾容貌。
” 子夏詢問孔子說:“有客人來到,沒有居住的地方,先生說:‘住在我家裡。
’客人死去,沒有舉行殡葬的地方,先生說:‘在我家舉行殡葬。
’請問這符合禮法嗎?還是出于仁愛之心呢?”孔子說:“我聽老子曾經說過:‘招待客人,如果有地方住,為什麼不讓他住?如果住在你那,客人去世了為什麼不能在你家舉行殡葬?’那是仁愛之人制定的禮法。
因此關于禮法,一定要仔細查看。
禮,有所不同,又有相同之處,不過度奢侈也不過分簡樸,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