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關燈
小
中
大
節,孔子依照殷人喪禮的禮節安葬了司徒敬子。
子遊問道:“君子主持禮儀的時候,不要求改變風俗,您現在卻改變了。
”孔子說道:“我所做的并不是你說的這樣。
辦喪事隻是從儉而已。
” 魯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日,魯宣公在太廟舉行了禘祭。
這時候,東門襄仲去世了。
壬午那天,宣公舉行繹祭。
子遊看到以後就向孔子問道:“這樣做符合禮嗎?”孔子回答說:“不符合禮,卿士死了以後,是不用舉行繹祭的。
” 季桓子死了以後,季康子在練祭的時候沒有穿衰服。
子遊向孔子問道:“已經能穿練服了,可以脫去衰服了嗎?”孔子回答道:“沒有穿衰服的人,是不能去會見客人的,怎麼能脫去衰服呢?” 邾國有個人的同母異父的兄弟死了,将要給他穿喪服。
他通過顔克向孔子請教有關這方面的禮儀,孔子說道:“和繼父一同生活在一起的話,即便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應當為他服喪。
假若不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即便是繼父死了也不會服喪,何況是他的兒子呢?” 【原文】 齊師侵魯,公叔務人遇人入保①,負杖而息。
務人泣曰:“使②之雖病,任③之雖重,君子弗能謀④,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則既言之矣,敢不勉⑤乎?”與其鄰嬖童汪锜乘往奔敵,死焉。
皆殡,魯人欲勿殇童汪锜,問于孔子。
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乎?” 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不赴⑥于諸侯。
孔子既緻仕⑦,而往吊焉。
适于季氏,季氏不绖⑧,孔子投绖而不拜。
子遊問曰:“禮與?”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則吊者不绖焉,禮也。
”公父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
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
愛而無私,上下有章⑨。
” 南宮縚之妻,孔子兄之女。
喪其姑而誨之髽⑩,曰:“爾毋從從?爾,毋扈扈?爾。
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
” 【注釋】 ①保:通“堡”,小城。
②使:役使、徭役。
③任:賦稅。
④謀:謀劃。
⑤勉:勉力、盡力。
⑥赴:同“訃”,訃告。
⑦緻仕:辭官。
⑧绖:用麻布做成的喪服。
⑨章:别。
⑩髽:婦人服喪期間所梳的發髻。
?從從:高高的樣子。
?扈扈:大大的樣子。
?總:束發。
【譯文】 齊國的軍隊進犯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遇到一個拄着兵杖的人進到城中休息。
公叔務人哭泣着說:“雖然徭役讓百姓生活很艱苦,賦稅也很沉重,而卿大夫不去好好謀劃,戰士又做不到為國而死,這樣不行啊。
我既然這樣說了别人,自己又怎麼敢不盡力去做?”于是就和他鄰裡的兒童汪锜一起沖向了敵人的軍隊,兩個人都死了。
兩人的靈柩在出殡的時候,魯國人不想使用兒童的喪禮去安葬汪锜,向孔子詢問,這樣是不是合适。
孔子說道:“能拿起武器去保衛國家是可貴的,因此可以不用兒童的喪禮。
” 魯昭公的夫人吳孟子死了以後,沒有向諸侯國發訃告。
當時孔子已經辭官了,但還是前去吊唁。
孔子到了季氏家以後,看到季氏沒有穿喪服,自己也就脫下了喪服,也沒有答拜。
子遊向孔子問道:“這符合禮嗎?”孔子說道:“主人沒有穿喪服,那麼前往吊唁的人也可以不按照喪禮執行,這符合禮。
”公父穆伯死了以後,敬姜在白天哭,她的兒子文伯死了以後,她白天夜晚都在哭。
孔子說道:“季氏之婦可以說得上懂得禮了,愛而無私,上下之間有分别。
” 南宮縚的妻子是孔子哥哥的女兒。
她的婆婆死了以後,孔子就教她做喪髻的方法,并說道:“不要将頭發弄得高高的,也不要将頭發弄得大大的,所用的簪子要用榛木,長度為一尺,束在發根的帶子垂下來的隻能有八寸。
” 【原文】 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①焉。
問稽颡②于孔子。
孔子曰:“拜而後稽颡,頹乎其順③也,稽颡而後拜,颀④乎其至也。
三年之喪,吾從其至也。
”孔子在衛,衛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
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⑤也,小子識⑥之。
”子貢問曰:“夫子何善⑦爾也?”曰:“其往也如慕⑧,其返也如疑。
”子貢曰:“豈若速返而虞⑨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
小子識之,我未之能也。
”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
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繼也。
夫禮為可傳⑩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而變除有期?。
” 孟獻子禫?,懸而不樂,可禦而不處内。
子遊問于孔子曰:“若是則過禮也?”孔子曰:“獻子可謂加于人一等矣。
”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孔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以久矣。
”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則其善也。
” 【注釋】 ①相:擔任禮相。
②稽颡:以額觸地,表示極度哀傷。
③順:恭順。
④颀:誠懇。
⑤法:法則,效法。
⑥識:記。
⑦善:贊美。
⑧慕:依戀。
⑨虞:下葬了以後舉行的祭祀。
⑩傳:傳揚。
?除:去除。
期:期限。
?禫:從喪服換回吉服之間的一個月的禮制。
?笑:嘲笑。
【譯文】 子張的父親死了,公明儀擔任禮相,他向孔子詢問如何進行跪拜之禮。
孔子說:“首先兩膝着地,拱手而拜,然後兩手也着地,俯首以頭叩地,這是十分恭順的。
先兩手着地,俯首以頭叩地,然後兩膝着地,拱手而拜,這是十分誠懇的。
守喪要守三年,我贊同最為誠懇的跪拜之禮。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衛國有人在送葬,孔子看了以後說道:“這樣的喪禮辦得很好啊,可以用來作為準則了,你們都要記住啊。
”子貢問道:“老師您為何這樣稱贊呢?”孔子回答說:“他們送喪的時候就像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後啼哭一樣,送喪回來時就像不知道神靈會不會來一樣遲疑而不盡快返回。
”子貢問道:“這樣還不如盡快回去準備葬後的拜祭好吧?”孔子說:“這是感情的最高表現,你們要記住這些,我自己也還不能做到呢。
” 卞邑有個人母親死了,他哭得像小孩子一樣傷心。
孔子說:“哀痛是很哀痛的了,可是很難有人能夠和他一樣。
禮是為了可以宣揚,是讓人親自去做。
因此啼哭和跺腳都要有一定的節制,除去喪服也需要一定的時期限定。
” 孟獻子在禫祭的時候,挂起了樂器卻沒有奏樂,能夠接受妻妾的侍奉了卻不進入内室。
子遊向孔子問道:“像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超過了禮儀的規定了呢?”孔子回答說:“孟獻子真的可以說是高人一等啊。
” 魯國有一個人,早上除掉了喪服,晚上就開始唱歌了。
子路嘲笑了他。
孔子說:“仲由,你怎麼總是這麼沒有終止地責怪别人呢?守了三年喪,已經是很久的了。
”子路出去以後,孔子說道:“那個人要再過多長時間才能唱歌呢?再過一個月再唱歌那就很好了。
” 題季劄墓 季劄是吳王壽夢的幼子,有讓國之賢。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作為吳國使者去齊國,兒子死在途中,就按照旅途中的葬儀埋葬在嬴、博之間。
孔子看後贊揚說,延陵季子的行為合乎禮的規定。
季劄死後,孔子遊吳,為他的墓題寫了“延陵季子之墓”。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傷哉!貧也。
生而無以供養,死則無以為禮①也。
”孔子曰:“啜菽②飲水,盡其歡心,斯謂之孝。
斂③手足形,旋葬而無椁④,稱其财,斯謂之禮。
貧何傷乎?”吳延陵季子聘于上國⑤,适齊,于其返也,其長子死于嬴、博之間。
孔子聞之曰:“延陵季子,吳之習⑥于禮者也。
往而觀其葬焉。
”其斂以時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⑦;其葬無明器⑧之贈。
既葬,其封廣輪掩坎,其高可肘隐⑨也;既封,則季子乃左袒,右還其封,且号⑩者三,曰:“骨肉歸于土,命也。
若?魂氣則無所不之,無所不之。
”而遂行。
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禮,其合矣。
” 【注釋】 ①禮:指喪禮。
②菽:豆類的總稱。
③斂:通“殓”。
④椁:棺材的外層。
古代的棺材有兩層,裡面的稱棺,外層的稱椁。
⑤上國:齊國。
⑥習:熟知。
⑦圹:墓地。
坎:坑穴。
⑧明器:冥器。
⑨隐:倚靠。
⑩号:号哭。
?若:你。
【譯文】 子路向孔子請教說:“貧窮可真可悲啊!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能好好奉養,死了以後也不能辦好喪事。
”孔子說道:“即便是食豆飲水,隻要讓父母感到快樂,也就是盡孝了。
舉辦喪禮的時候,即便是衣服被單隻能遮住身體,很快就下葬并且隻有椁沒有棺,隻要是和自己的财力相當,也就符合禮了,有沒有錢有什麼重要的呢?”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到齊國,在他返回的時候,他的長子在嬴、博兩邑之間死了。
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後說:“延陵季子是吳國熟知禮的人,我要前往觀看他如何舉辦喪禮。
”延陵季子給兒子下葬時,裝殓時隻有日常的衣服,墓穴的深度沒有達到泉水處,并且下葬的時候沒有冥器殉葬。
埋葬了以後,墓地上所堆的土,長度和墓穴長度一樣,高度是可以讓人倚靠。
墳墓封好以後,季子袒露着左臂,向右繞着墳墓走,大哭了三遍,說道:“骨肉回到土裡,是命中注定的。
你的靈魂卻是無處不在的,無處不在的。
”然後就回去了。
孔子說道:“延陵季子的禮是符合禮的。
” 【原文】 子遊問喪之具①。
孔子曰:“稱②家之有亡焉。
”子遊曰:“有亡惡③乎齊?”孔子曰:“有也,則無過禮。
苟亡矣,則斂手足形,還④葬,懸棺而封,人豈有非⑤之者哉。
故夫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 伯高死于衛,赴⑥于孔子。
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⑦,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之寝⑧,朋友吾哭之寝門之外,所知⑨,吾哭之諸野。
今于野則已疏,于寝則已重,夫由⑩賜也而見我,吾哭于賜氏。
”遂命子貢為之主。
曰:“為爾哭也,來者汝拜之。
知伯高而來者,汝勿拜。
”既哭,使子張往吊焉。
未至,冉求在衛,攝束帛乘馬而以将之。
孔子聞之曰:“異哉!徒使我不成禮于伯高者,是冉求也。
” 【注釋】 ①具:喪葬用具。
②稱:相稱。
③惡:哪裡,疑問代詞。
④還:通“旋”,馬上。
⑤非:非議,責怪。
⑥赴:通“訃”,訃告。
⑦廟:祖廟。
⑧寝:内室。
⑨所知:有交情,互相知道姓名。
⑩由:通過。
【譯文】 子遊向孔子詢問喪葬用具的事。
孔子說:“和自己家境的富有以及貧窮相稱就行。
”子遊說:“由家境的貧富來決定,這哪裡能符合禮呢?”孔子說:“富有的話,不要超越禮,如果貧窮的話,殓葬的時候衣服隻能遮掩住身體,很快就下葬,用繩子拉着棺材下葬,也不會有人責難的。
因此辦喪事的時候,與其哀痛不夠而财物禮儀很完備,倒不如物資禮儀缺少而感情很悲痛的好。
舉行祭祀的時候,與其缺少敬意而祭品豐厚、禮儀完備,倒不如祭品陋薄禮儀不足而充滿了敬意的好。
” 伯高在衛國死了,發訃告給孔子。
孔子說:“我要到哪裡去哭他呢?如果是兄弟的話,我要在祖廟中哭他;如果是父親的朋友的話,我要在廟門外面哭他;如果是老師的話,我要在内室哭他;如果是朋友的話,我要在内室門外哭他;如果是互相知道姓名的話,我就在郊外哭他。
現在對伯高來說,在野外哭他的話就過于疏遠,在内室哭他的話又過于禮重。
伯高是通過子貢而認識我的,我就到子貢那裡哭他吧。
”于是就讓子貢代做主人,對他說:“為了你來哭的,你要拜謝。
為了和伯高的情分來哭的,你就不用拜謝。
”哭完了以後,派子張前往衛國吊喪。
子張還沒到衛國之前,冉求當時正在衛國,就代孔子準備了一束帛和四匹馬,以孔子的名義前去吊喪。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說道:“這樣做是不對的,白白讓我失禮于伯高的人是冉求啊。
” 【原文】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①之矣,而弗除。
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孔子曰:“行道之人②皆弗忍,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③,不至者企而望之④。
”子路聞之,遂除之。
伯魚之喪母也,期⑤而猶哭。
夫子聞之曰:“誰也?”門人曰:“鯉⑥也。
”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衛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⑦,桓子問禮于孔子。
子曰:“同姓為宗,有合族⑧之義,故系⑨之以姓而弗别,啜⑩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
”桓子曰:“魯衛之先,雖寡兄弟,今已絕遠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禮也,夫上治祖祢?,以尊尊?之,下治子孫,以親親?之,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 有若問于孔子曰:“國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世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
雖于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
” 【注釋】 ①除:除去喪服。
②行道之人:履行道義的人。
③俯而就之:簡稱俯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服從。
④企而望之:希望趕上,努力達到更高的水準。
⑤期:古時稱滿一年為期年。
⑥鯉:孔鯉,字伯魚。
他是孔子的兒子,先孔子而亡。
子遊問道:“君子主持禮儀的時候,不要求改變風俗,您現在卻改變了。
”孔子說道:“我所做的并不是你說的這樣。
辦喪事隻是從儉而已。
” 魯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日,魯宣公在太廟舉行了禘祭。
這時候,東門襄仲去世了。
壬午那天,宣公舉行繹祭。
子遊看到以後就向孔子問道:“這樣做符合禮嗎?”孔子回答說:“不符合禮,卿士死了以後,是不用舉行繹祭的。
” 季桓子死了以後,季康子在練祭的時候沒有穿衰服。
子遊向孔子問道:“已經能穿練服了,可以脫去衰服了嗎?”孔子回答道:“沒有穿衰服的人,是不能去會見客人的,怎麼能脫去衰服呢?” 邾國有個人的同母異父的兄弟死了,将要給他穿喪服。
他通過顔克向孔子請教有關這方面的禮儀,孔子說道:“和繼父一同生活在一起的話,即便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應當為他服喪。
假若不和繼父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即便是繼父死了也不會服喪,何況是他的兒子呢?” 【原文】 齊師侵魯,公叔務人遇人入保①,負杖而息。
務人泣曰:“使②之雖病,任③之雖重,君子弗能謀④,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則既言之矣,敢不勉⑤乎?”與其鄰嬖童汪锜乘往奔敵,死焉。
皆殡,魯人欲勿殇童汪锜,問于孔子。
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殇乎?” 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不赴⑥于諸侯。
孔子既緻仕⑦,而往吊焉。
适于季氏,季氏不绖⑧,孔子投绖而不拜。
子遊問曰:“禮與?”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則吊者不绖焉,禮也。
”公父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
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
愛而無私,上下有章⑨。
” 南宮縚之妻,孔子兄之女。
喪其姑而誨之髽⑩,曰:“爾毋從從?爾,毋扈扈?爾。
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
” 【注釋】 ①保:通“堡”,小城。
②使:役使、徭役。
③任:賦稅。
④謀:謀劃。
⑤勉:勉力、盡力。
⑥赴:同“訃”,訃告。
⑦緻仕:辭官。
⑧绖:用麻布做成的喪服。
⑨章:别。
⑩髽:婦人服喪期間所梳的發髻。
?從從:高高的樣子。
?扈扈:大大的樣子。
?總:束發。
【譯文】 齊國的軍隊進犯魯國的時候,公叔務人遇到一個拄着兵杖的人進到城中休息。
公叔務人哭泣着說:“雖然徭役讓百姓生活很艱苦,賦稅也很沉重,而卿大夫不去好好謀劃,戰士又做不到為國而死,這樣不行啊。
我既然這樣說了别人,自己又怎麼敢不盡力去做?”于是就和他鄰裡的兒童汪锜一起沖向了敵人的軍隊,兩個人都死了。
兩人的靈柩在出殡的時候,魯國人不想使用兒童的喪禮去安葬汪锜,向孔子詢問,這樣是不是合适。
孔子說道:“能拿起武器去保衛國家是可貴的,因此可以不用兒童的喪禮。
” 魯昭公的夫人吳孟子死了以後,沒有向諸侯國發訃告。
當時孔子已經辭官了,但還是前去吊唁。
孔子到了季氏家以後,看到季氏沒有穿喪服,自己也就脫下了喪服,也沒有答拜。
子遊向孔子問道:“這符合禮嗎?”孔子說道:“主人沒有穿喪服,那麼前往吊唁的人也可以不按照喪禮執行,這符合禮。
”公父穆伯死了以後,敬姜在白天哭,她的兒子文伯死了以後,她白天夜晚都在哭。
孔子說道:“季氏之婦可以說得上懂得禮了,愛而無私,上下之間有分别。
” 南宮縚的妻子是孔子哥哥的女兒。
她的婆婆死了以後,孔子就教她做喪髻的方法,并說道:“不要将頭發弄得高高的,也不要将頭發弄得大大的,所用的簪子要用榛木,長度為一尺,束在發根的帶子垂下來的隻能有八寸。
” 【原文】 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①焉。
問稽颡②于孔子。
孔子曰:“拜而後稽颡,頹乎其順③也,稽颡而後拜,颀④乎其至也。
三年之喪,吾從其至也。
”孔子在衛,衛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
曰:“善哉為喪乎,足以為法⑤也,小子識⑥之。
”子貢問曰:“夫子何善⑦爾也?”曰:“其往也如慕⑧,其返也如疑。
”子貢曰:“豈若速返而虞⑨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
小子識之,我未之能也。
”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
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繼也。
夫禮為可傳⑩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而變除有期?。
” 孟獻子禫?,懸而不樂,可禦而不處内。
子遊問于孔子曰:“若是則過禮也?”孔子曰:“獻子可謂加于人一等矣。
” 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孔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以久矣。
”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則其善也。
” 【注釋】 ①相:擔任禮相。
②稽颡:以額觸地,表示極度哀傷。
③順:恭順。
④颀:誠懇。
⑤法:法則,效法。
⑥識:記。
⑦善:贊美。
⑧慕:依戀。
⑨虞:下葬了以後舉行的祭祀。
⑩傳:傳揚。
?除:去除。
期:期限。
?禫:從喪服換回吉服之間的一個月的禮制。
?笑:嘲笑。
【譯文】 子張的父親死了,公明儀擔任禮相,他向孔子詢問如何進行跪拜之禮。
孔子說:“首先兩膝着地,拱手而拜,然後兩手也着地,俯首以頭叩地,這是十分恭順的。
先兩手着地,俯首以頭叩地,然後兩膝着地,拱手而拜,這是十分誠懇的。
守喪要守三年,我贊同最為誠懇的跪拜之禮。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衛國有人在送葬,孔子看了以後說道:“這樣的喪禮辦得很好啊,可以用來作為準則了,你們都要記住啊。
”子貢問道:“老師您為何這樣稱贊呢?”孔子回答說:“他們送喪的時候就像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後啼哭一樣,送喪回來時就像不知道神靈會不會來一樣遲疑而不盡快返回。
”子貢問道:“這樣還不如盡快回去準備葬後的拜祭好吧?”孔子說:“這是感情的最高表現,你們要記住這些,我自己也還不能做到呢。
” 卞邑有個人母親死了,他哭得像小孩子一樣傷心。
孔子說:“哀痛是很哀痛的了,可是很難有人能夠和他一樣。
禮是為了可以宣揚,是讓人親自去做。
因此啼哭和跺腳都要有一定的節制,除去喪服也需要一定的時期限定。
” 孟獻子在禫祭的時候,挂起了樂器卻沒有奏樂,能夠接受妻妾的侍奉了卻不進入内室。
子遊向孔子問道:“像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超過了禮儀的規定了呢?”孔子回答說:“孟獻子真的可以說是高人一等啊。
” 魯國有一個人,早上除掉了喪服,晚上就開始唱歌了。
子路嘲笑了他。
孔子說:“仲由,你怎麼總是這麼沒有終止地責怪别人呢?守了三年喪,已經是很久的了。
”子路出去以後,孔子說道:“那個人要再過多長時間才能唱歌呢?再過一個月再唱歌那就很好了。
” 題季劄墓 季劄是吳王壽夢的幼子,有讓國之賢。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作為吳國使者去齊國,兒子死在途中,就按照旅途中的葬儀埋葬在嬴、博之間。
孔子看後贊揚說,延陵季子的行為合乎禮的規定。
季劄死後,孔子遊吳,為他的墓題寫了“延陵季子之墓”。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傷哉!貧也。
生而無以供養,死則無以為禮①也。
”孔子曰:“啜菽②飲水,盡其歡心,斯謂之孝。
斂③手足形,旋葬而無椁④,稱其财,斯謂之禮。
貧何傷乎?”吳延陵季子聘于上國⑤,适齊,于其返也,其長子死于嬴、博之間。
孔子聞之曰:“延陵季子,吳之習⑥于禮者也。
往而觀其葬焉。
”其斂以時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⑦;其葬無明器⑧之贈。
既葬,其封廣輪掩坎,其高可肘隐⑨也;既封,則季子乃左袒,右還其封,且号⑩者三,曰:“骨肉歸于土,命也。
若?魂氣則無所不之,無所不之。
”而遂行。
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禮,其合矣。
” 【注釋】 ①禮:指喪禮。
②菽:豆類的總稱。
③斂:通“殓”。
④椁:棺材的外層。
古代的棺材有兩層,裡面的稱棺,外層的稱椁。
⑤上國:齊國。
⑥習:熟知。
⑦圹:墓地。
坎:坑穴。
⑧明器:冥器。
⑨隐:倚靠。
⑩号:号哭。
?若:你。
【譯文】 子路向孔子請教說:“貧窮可真可悲啊!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能好好奉養,死了以後也不能辦好喪事。
”孔子說道:“即便是食豆飲水,隻要讓父母感到快樂,也就是盡孝了。
舉辦喪禮的時候,即便是衣服被單隻能遮住身體,很快就下葬并且隻有椁沒有棺,隻要是和自己的财力相當,也就符合禮了,有沒有錢有什麼重要的呢?”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到齊國,在他返回的時候,他的長子在嬴、博兩邑之間死了。
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後說:“延陵季子是吳國熟知禮的人,我要前往觀看他如何舉辦喪禮。
”延陵季子給兒子下葬時,裝殓時隻有日常的衣服,墓穴的深度沒有達到泉水處,并且下葬的時候沒有冥器殉葬。
埋葬了以後,墓地上所堆的土,長度和墓穴長度一樣,高度是可以讓人倚靠。
墳墓封好以後,季子袒露着左臂,向右繞着墳墓走,大哭了三遍,說道:“骨肉回到土裡,是命中注定的。
你的靈魂卻是無處不在的,無處不在的。
”然後就回去了。
孔子說道:“延陵季子的禮是符合禮的。
” 【原文】 子遊問喪之具①。
孔子曰:“稱②家之有亡焉。
”子遊曰:“有亡惡③乎齊?”孔子曰:“有也,則無過禮。
苟亡矣,則斂手足形,還④葬,懸棺而封,人豈有非⑤之者哉。
故夫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
” 伯高死于衛,赴⑥于孔子。
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⑦,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之寝⑧,朋友吾哭之寝門之外,所知⑨,吾哭之諸野。
今于野則已疏,于寝則已重,夫由⑩賜也而見我,吾哭于賜氏。
”遂命子貢為之主。
曰:“為爾哭也,來者汝拜之。
知伯高而來者,汝勿拜。
”既哭,使子張往吊焉。
未至,冉求在衛,攝束帛乘馬而以将之。
孔子聞之曰:“異哉!徒使我不成禮于伯高者,是冉求也。
” 【注釋】 ①具:喪葬用具。
②稱:相稱。
③惡:哪裡,疑問代詞。
④還:通“旋”,馬上。
⑤非:非議,責怪。
⑥赴:通“訃”,訃告。
⑦廟:祖廟。
⑧寝:内室。
⑨所知:有交情,互相知道姓名。
⑩由:通過。
【譯文】 子遊向孔子詢問喪葬用具的事。
孔子說:“和自己家境的富有以及貧窮相稱就行。
”子遊說:“由家境的貧富來決定,這哪裡能符合禮呢?”孔子說:“富有的話,不要超越禮,如果貧窮的話,殓葬的時候衣服隻能遮掩住身體,很快就下葬,用繩子拉着棺材下葬,也不會有人責難的。
因此辦喪事的時候,與其哀痛不夠而财物禮儀很完備,倒不如物資禮儀缺少而感情很悲痛的好。
舉行祭祀的時候,與其缺少敬意而祭品豐厚、禮儀完備,倒不如祭品陋薄禮儀不足而充滿了敬意的好。
” 伯高在衛國死了,發訃告給孔子。
孔子說:“我要到哪裡去哭他呢?如果是兄弟的話,我要在祖廟中哭他;如果是父親的朋友的話,我要在廟門外面哭他;如果是老師的話,我要在内室哭他;如果是朋友的話,我要在内室門外哭他;如果是互相知道姓名的話,我就在郊外哭他。
現在對伯高來說,在野外哭他的話就過于疏遠,在内室哭他的話又過于禮重。
伯高是通過子貢而認識我的,我就到子貢那裡哭他吧。
”于是就讓子貢代做主人,對他說:“為了你來哭的,你要拜謝。
為了和伯高的情分來哭的,你就不用拜謝。
”哭完了以後,派子張前往衛國吊喪。
子張還沒到衛國之前,冉求當時正在衛國,就代孔子準備了一束帛和四匹馬,以孔子的名義前去吊喪。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說道:“這樣做是不對的,白白讓我失禮于伯高的人是冉求啊。
” 【原文】 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①之矣,而弗除。
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孔子曰:“行道之人②皆弗忍,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③,不至者企而望之④。
”子路聞之,遂除之。
伯魚之喪母也,期⑤而猶哭。
夫子聞之曰:“誰也?”門人曰:“鯉⑥也。
”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衛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⑦,桓子問禮于孔子。
子曰:“同姓為宗,有合族⑧之義,故系⑨之以姓而弗别,啜⑩之以食而弗殊,雖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
”桓子曰:“魯衛之先,雖寡兄弟,今已絕遠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禮也,夫上治祖祢?,以尊尊?之,下治子孫,以親親?之,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 有若問于孔子曰:“國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世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
雖于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
” 【注釋】 ①除:除去喪服。
②行道之人:履行道義的人。
③俯而就之:簡稱俯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服從。
④企而望之:希望趕上,努力達到更高的水準。
⑤期:古時稱滿一年為期年。
⑥鯉:孔鯉,字伯魚。
他是孔子的兒子,先孔子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