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關燈
曲禮子貢問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晉文公實①召天子,而使諸侯朝②焉。

    夫子作《春秋》,雲:‘天王狩于河陽。

    ’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③。

    亦書其率諸侯事天子而已。

    ”孔子在宋。

    見桓魋自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④。

    夫子愀然⑤曰:“若是其靡也。

    死不如速之朽愈。

    ”冉子仆曰:“《禮》,兇事不豫⑥。

    此何謂也?”夫子曰:“既死而議谥,谥定而蔔⑦葬,既葬而立廟⑧,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屬也,況自為之哉?”南宮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衛。

    衛侯請複⑨之,載其寶以朝。

    夫子聞之曰:“若是其貨⑩也,喪?,不若速貧之愈。

    ”子遊侍,曰:“敢問何謂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

    敬叔以富喪矣,而又弗改,吾懼其将有後患也。

    ”敬叔聞之,驟如?孔氏,而後循?禮施散焉。

     【注釋】 ①實:的确。

     ②朝:朝拜。

     ③訓:規範。

     ④病:憂患。

     ⑤愀然:不高興或者嚴肅的樣子。

     ⑥兇事:喪事。

    豫:提前做準備。

     ⑦蔔:占蔔。

     ⑧廟:宗廟。

     ⑨複:回到。

     ⑩貨:賄賂,行賄。

     ?喪:喪失官職。

     ?殃:遭受災禍。

     ?驟如:驟,立即、馬上。

    如,到。

     ?循:遵循。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晉文公召見了周天子,會合了諸侯,讓天子接受諸侯的朝拜,這件事是确有其事的。

    您在作《春秋》的時候,卻說:‘天子在河陽打獵。

    ’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以臣子的身份召見天子,這是不符合規矩的,因此才這麼寫,也寫作晉文公率領諸侯去朝拜天子。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看到桓魋在為自己設計石椁,三年也沒有做好,工匠們都為此感到憂慮。

    孔子看到了以後很嚴肅地說道:“如果這樣奢侈的話,死了以後還不如迅速腐爛了好。

    ”冉子正在駕車,說道:“《禮經》上說,喪事自己是無法預料的。

    這是什麼說法呢?”孔子說:“死了以後才會議定谥号,議定了谥号以後再去占蔔的時間和地點,下葬了以後,再建宗廟。

    這些事情都是臣子們辦的,而非自己預先料想到的,更何況是自己親自去做呢?”南宮敬叔由于太富有而得罪了魯定公,出逃到衛國。

    衛侯替他向定公請求,允許他回國。

    南宮敬叔回到魯國的時候,載着滿滿的寶物。

    孔子知道了以後,說道:“像這樣用寶物去進行賄賂的話,丢失了官職還不如迅速困窮的好。

    ”子遊在孔子旁邊侍坐,向孔子問道:“請問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假如一個人富有卻不講究禮儀的話,一定會遭到災禍。

    南宮敬叔由于富有而失掉了官職,卻依然不知道悔改,我擔心他以後還會遭遇禍患啊。

    ”南宮敬叔聽到這些以後,馬上駕車到了孔子那裡,拜見了孔子。

    從那以後,便遵循禮儀,并且将錢物施予百姓。

     【原文】 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饑。

    景公問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兇年①則乘驽馬,力役②不興,馳道③不修,祈以币玉④,祭祀不懸⑤,祀以下牲⑥。

    此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 孔子适季氏,康子晝居内寝⑦。

    孔子問其所疾⑧。

    康子出見之。

    言終,孔子退。

    子貢問曰:“季孫不疾而問諸疾,禮與?”孔子曰:“夫禮,君子不有大故⑨,則不宿于外⑩。

    非緻齊?也,非疾也,則不晝處于内。

    是故,夜居外,雖吊?之,可也。

    晝居于内,雖問其疾,可也。

    ” 孔子為大司寇。

    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

    鄉人有自為火來者,則拜之。

    士一,大夫再?。

    子貢曰:“敢問何也?”孔子曰:“其來者,亦相吊?之道也。

    吾為有司,故拜之。

    ” 【注釋】 ①兇年:饑荒之年。

     ②力役:勞役、徭役。

     ③馳道:供君主駕駛車馬的道路。

     ④币玉:用币玉來代替。

     ⑤懸:代指奏樂。

     ⑥下牲:降低對祭祀時所用牲畜的要求,如用太牢的要用少牢。

     ⑦晝居内寝:白天在内室中睡覺。

     ⑧疾:病。

     ⑨大故:代指喪事。

     ⑩外:外室。

     ?齊:通“齋”,齋戒。

     ?吊:吊喪。

     ?廄:馬廄。

     ?再:拜兩次。

     ?吊:慰問。

     【譯文】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齊國遇到了大旱,春季的收成很不好。

    齊景公向孔子問道:“怎麼辦呢?”孔子說道:“遇到饑荒之年,國君就乘坐劣馬,不征勞役,用來馳車的大道也不去修理,祈禱時用币玉去代替牲畜,祭祀時也不奏樂,所用的祭品也是次一等的牲畜。

    這些都是賢明的君主自己主動降低要求,以此來救助百姓的禮。

    ” 孔子去季康子家的時候,季康子白天在内室中睡覺。

    孔子問他得了什麼病。

    季康子出來接待了孔子,說完了以後,孔子就回去了。

    子貢向孔子問道:“季康子沒有生病卻去探問他的病情,這符合禮嗎?”孔子說:“禮是這樣的,君子沒有遇到喪事的話,就不會在外室睡覺。

    如果不是因為齋戒,不是因為疾病的話,就不會在内室睡覺,因此,如果夜裡睡在外面,即便是前去吊唁,也是可以的。

    白天在内室睡覺的話,即便是前去探詢病情的話也是可以的。

    ” 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的時候,馬廄失了火。

    孔子上朝回來以後就立刻趕到了失火的地方,拜謝那些為大火而前來慰問的鄉人。

    孔子對那些士人拜了一次,對大夫則拜了兩次。

    子貢問道:“這是什麼緣故呢?”孔子回答說:“因為他們前來慰問,所以我對他們拜謝,這就是相互慰問。

    我是主管的官員,因此拜謝他們。

    ” 【原文】 子貢問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儉。

    與其俱失也,二者孰賢?”孔子曰:“管仲镂簋①而朱纮,旅樹②而反坫,山節藻棁③,賢大夫也,而難為上。

    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④,一狐裘⑤三十年,賢大夫也,而難為下。

    君子上不僭⑥下,下不偪⑦上。

    ” 冉求曰:“臧文仲知魯國之政,立言垂⑧法,于今不亡,可謂知禮矣?”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⑨而不止,燔柴于竈以祀焉。

    夫竈者,老婦之所祭,盛于甕,尊于瓶,非所祭也。

    故曰:‘禮也者,猶體⑩也。

    體不備?謂之不成人。

    設之不當,猶不備也。

    ’” 子路問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師與邾人戰,于狐鲐遇,敗焉,師人多喪?而無罰,古之道然與?”孔子曰:“凡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謀人之國邑,危則亡之。

    古之道也。

    其君在焉者,有诏?則無讨。

    ” 【注釋】 ①簋:古代用于盛食物的器具。

     ②旅樹:對着門設立屏風牆。

     ③棁:梁上的柱子。

     ④豚:豬。

    掩:掩蓋。

     ⑤狐裘:狐皮大衣。

     ⑥僭:僭越,超越本分。

     ⑦偪:逼迫。

     ⑧垂:流傳。

     ⑨逆祀:祭祀時臣居于君位之上,逆亂了尊卑,稱之為“逆祀”。

     ⑩體:人的身體。

     ?體不備:形體不完備。

     ?多喪:傷亡慘重。

     ?诏:诏書。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管仲的過失在于奢侈,晏子的過失在于節儉,他們兩個人身上都存在不足,那麼他們誰更為賢良一些呢?”孔子說:“管仲使用镂刻了花紋的玉去裝飾盛食物的器具,戴着朱紅色的帽帶,對着門設立了屏風牆,設置擺放酒具的土台,屋頂上面有畫着山形以及水草的柱子。

    他雖然是賢明的大夫,但是身為他的國君是太難了。

    晏子祭祀他的祖先的時候,所用的豬腿還不足以遮住用來盛祭品的器物,一件狐皮制的衣服穿了三十年。

    他雖然是賢明的大夫,但是作為他的下級卻太難了。

    君子對上不僭越,對下也不刻薄。

    ” 冉求問道:“以前文仲主持魯國的政事的時候,所制定的禮法制度,現在還在用,文仲可以稱得上是知禮的人了吧。

    ”孔子說:“文仲怎麼會懂得禮呢?夏父弗綦在祭祀的時候,将僖公的靈位放到了闵公靈位的上面,文仲卻沒有制止。

    而且在爐竈上舉行燔柴之祭是不合禮的,祭社神的時候應當由老婦來主持,祭祀時要用盆來盛祭品,用瓶來做酒樽,而不能用燒柴做祭祀。

    因此說:‘所謂的禮就像是人的身體一樣,身體不完備的話,就不能做人。

    禮安排不恰當的話,就如人身體不完備一樣。

    ’” 子路向孔子問道:“臧武仲帶領軍隊去和邾人打仗,兩軍在狐鲐開戰,結果臧武仲大敗,兵士死傷很嚴重,但他卻沒有受到懲罰。

    古代的制度就是這樣的嗎?”孔子說:“但凡是指揮軍隊的人,戰敗了就會自殺,用來承擔責任;但凡是掌管邦國的,社會危難的話就被放逐到國外,用來承擔責任。

    這是古代的制度。

    假如國君在的話,即便是有诏書,做臣子的就可以免于懲罰。

    ” 【原文】 晉将伐宋,使人觇①之。

    宋陽門之介夫死②,司城③子罕哭之哀。

    觇者反④,言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

    民鹹悅宋,殆未可伐也。

    ”孔子聞之曰:“善哉!觇國乎。

    《詩》雲:‘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子罕有焉,雖非晉國,其天下孰能當⑤之?是以周任有言曰:‘民悅其愛者,弗可敵也。

    ’” 楚伐吳,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

    及之,棄疾曰:“王事也⑥,子手弓而可。

    ”商陽手弓。

    棄疾曰:“子射諸。

    ”射之,斃一人,韔⑦其弓。

    又及,棄疾謂之,又及,棄疾謂之。

    又斃二人,每斃一人辄掩其目,止其禦曰:“吾朝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聞之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

    ”子路怫然⑧進曰:“人臣之節,當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後已。

    夫子何善此?”子曰:“然,如汝言也。

    吾取其有不忍殺人之心而已。

    ” 【注釋】 ①觇:偷偷地察看,即刺探情報。

     ②陽門:宋國國都的城門。

    介夫:守城門的人。

     ③司城:官名,即司空。

     ④反:通“返”,返回。

     ⑤當:抵擋。

     ⑥王事也:君王賦予的使命。

     ⑦韔:用來盛弓箭的套子。

     ⑧怫然:憤怒的樣子。

     【譯文】 晉國将要去攻打宋國,先派了人去宋國刺探情況。

    宋國守衛都城城門的衛士死了,司城子罕哭得很悲傷。

    刺探情況的人返回到晉國以後,對晉侯說道:“守城門的人死了,子罕哭得很悲傷,為此人民都心悅誠服,恐怕是無法去攻打宋國了。

    ”孔子聽到了以後,說道:“這個刺探情況的人真是善于觀察。

    《詩經》中說:‘隻要百姓有死亡,立即前去救援。

    ’子罕就具備了這種品質啊。

    不僅是晉國,天下還有誰敢和宋國為敵呢?因此周任說:‘人民喜好愛護他們的人,這樣的人是不能夠被戰勝的。

    ’” 楚國讨伐吳國的時候,工尹商陽和陳棄疾奉命前去追擊吳軍。

    追上吳軍的時候,陳棄疾對工尹商陽說道:“這是國君賦予的使命。

    您可以将弓放在手裡了。

    ”工尹商陽将弓拿在了手中。

    陳棄疾說道:“現在您可以射箭了。

    ”工尹商陽就将箭射了出去,射死了一個人,就将弓放回了弓袋。

    又一次追上了敵人後,陳棄疾又對他說了相同的話,再一次追上敵人以後,陳棄疾又一次說了相同的話,他又射死了兩個人。

    而每一次射死一個人後,工尹商陽就将眼睛遮住,并讓禦者停車,說道:“在朝見時,我是沒有座位的人,宴會時我是沒有席位的人,現在射殺了三個人也就可以回去複命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道:“殺人也還是有禮節的。

    ”子路很氣憤地說:“身為人臣,禮節就應當是為國君做事,應當盡力而為,死而後已。

    您為何要稱贊他呢?”孔子說:“是的,你說得很對。

    我所贊賞的隻是他不忍心多殺人而已。

    ” 【原文】 孔子在衛,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

    主人不哀,夫子哭不盡聲而退。

    蘧伯玉請曰:“衛,鄙俗不習喪禮,煩吾子辱相①焉。

    ”孔子許之,掘中霤②而浴,毀竈而綴足,襲③于床。

    及葬,毀宗而躐④行。

    出于大門,及墓,男子西面,婦人東面,既封⑤而歸。

    殷道也,孔子行⑥之。

    子遊問曰:“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夫子變之矣。

    ”孔子曰:“非此之謂也。

    喪事則從其質而已矣。

    ”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⑦于太廟,而東門襄仲卒。

    壬午猶繹⑧。

    子遊見其故,以問孔子曰:“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卿卒不繹。

    ” 季桓子喪,康子練而無衰⑨,子遊問于孔子曰:“既服練服,可以除衰乎?”孔子曰:“無衰衣者,不以見賓,何以除焉?” 邾人以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将為之服⑩,因?顔克而問禮于孔子。

    子曰:“繼父同居者,則異父昆弟從為之服;不同居,繼父且猶不服,況其子乎?” 【注釋】 ①相:主持禮儀儀式的人。

     ②中霤:室中央。

     ③襲:穿衣服。

     ④躐:超越。

     ⑤封:堆土築墳。

     ⑥行:實行。

     ⑦有事:祭祀。

     ⑧繹:指當天祭祀了以後,第二天又進行祭祀。

     ⑨衰:喪服。

     ⑩服:穿喪服。

     ?因:通過。

     【譯文】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司徒敬子死了,孔子前去吊唁。

    主人哭得并不怎麼悲傷,孔子沒有大聲哭就回家了。

    蘧伯玉向孔子請求道:“我們衛國人很鄙陋,不懂得如何舉行喪禮,勞煩您擔任禮相。

    ”孔子答應了,讓人在室中央挖了一個坑洗浴屍體,拆毀了爐竈,用竈磚将腳連在了一起,在床上給屍體穿上了衣服。

    下葬時,拆毀了廟牆,超越了行神之位,沒有經過中門就直接将靈車拉出了大道。

    到了墓地以後,男子面向西,婦女面向東,封好了墳墓以後才回來。

    這是殷人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