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關燈
服,有降服。

    從禮而靜,是昭⑥吾子也。

    ”孔子聞之曰:“女智無若婦,男智莫若夫。

    ⑦公父氏之婦智矣!剖情損禮,欲以明⑧其子為令德也。

    ” 子路與子羔仕于衛,衛有蒯聩之難⑨。

    孔子在魯,聞之曰:“柴⑩也其來,由也死矣。

    ”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

    ”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

    ”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季桓子死,魯大夫朝服而吊。

    子遊問于孔子曰:“禮乎?”夫子不答。

    他日,又問。

    夫子曰:“始死則已,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注釋】 ①郕:我國古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範縣一帶地區。

    子蒲:名滅。

     ②野:粗鄙無禮的。

     ③敬姜:魯國大夫公孫文伯的母親。

     ④瘠色:哀痛傷心的臉色。

     ⑤拊膺:捶胸,形容悲憤傷心到了極點。

     ⑥昭:彰顯、昭明。

     ⑦“女智”二句:幼女的智慧比不上婦人,幼兒的智慧比不上成年男子。

     ⑧明:表明、顯明。

     ⑨蒯聩之難:用典。

    衛國太子蒯聩因為與衛靈公夫人南子有嫌隙,所以逃亡到宋國。

    等到衛靈公死後,蒯聩帶兵回國發動叛亂。

    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死在這次叛亂中。

    蒯聩,衛靈公的兒子,即後來的衛莊公。

     ⑩柴:高柴,字子羔。

     ?醢:古時的一種酷刑,将犯人殺死後剁成肉醬。

     ?羔裘玄冠:羊皮制成的大衣,黑色的帽子。

     【譯文】 郕人子蒲去世,有人哭嚎着呼喊他的名字滅。

    子遊說:“如果像這樣哭泣,就太過粗鄙無禮了。

    孔子厭惡這樣無禮哭泣的人。

    ”哭的人聽到他這麼說,就改正過來了。

    公父文伯去世,他的妻子都一邊送葬一邊痛哭失聲。

    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告誡她們說:“我聽說喜歡結交朋友的人,士人會願意為他而死;喜歡女色的人,女人會願意為他而死。

    現在我的兒子英年早逝,我厭惡他會以喜歡女色而為外人所知。

    你們幾個婦人想要祭祀供奉先人,就不要臉上有過分哀痛的神色,不要抽泣,不要捶胸,不要有哀痛的容貌,不要加服,要降服。

    遵從禮法保持安靜,這才是彰顯我兒子的德行啊。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說:“幼女的智慧比不上婦人,幼兒的智慧比不上成年男子。

    公父文伯的母親有智慧啊!為女子們剖析問題表明兒女私情會損害禮法,想要彰顯他兒子美好的德行。

    ” 子路與子羔在衛國為官,衛國蒯聩發動叛亂。

    孔子在魯國得知這件事,說:“子羔會返回魯國,子路要死在衛國了。

    ”不久衛國使者趕到,說:“子路死了。

    ”孔子在中庭裡大哭起來。

    有人前來吊唁,孔子拜謝回禮。

    哭過之後,讓使者進來并詢問發生什麼變故。

    使者說:“子路被人剁成了肉醬。

    ”于是命令身邊的人将所有的肉醬都倒掉了,說:“我還怎麼忍心吃這些東西呢?”季桓子去世,魯國大夫身穿朝服前去吊唁。

    子遊詢問孔子說:“這合乎禮法嗎?”孔子沒有回答。

    幾天後,子遊又詢問孔子。

    孔子說:“人剛死就什麼都結束了,穿着羊皮制作的大衣戴着黑色帽子,隻要将這些改變下就可以了,你有什麼要懷疑的呢?” 【原文】 子罕問于孔子曰:“始死之設重①也,何為?”孔子曰:“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人徹重②焉。

    ”“請問喪朝③。

    ”子曰:“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故至于祖考,廟而後行。

    殷朝而後殡于祖,周朝而後遂葬。

    ”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④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

    吾聞弊帏⑤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

    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⑥,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

    ” 【注釋】 ①重:古代喪禮中,暫代主牌位的物體。

     ②徹重:将“重”位撤掉。

    徹,同“撤”。

     ③喪朝:将下葬時帶靈柩朝拜祖廟。

     ④路馬:古時專指為君主駕車的馬匹。

     ⑤弊帏:破舊的帷幔。

     ⑥于其封也:埋葬狗的時候。

     【譯文】 子罕請教孔子說:“人剛死的時候會設置重,這是為什麼?”孔子說:“重,相當于神主牌位。

    殷商的神主牌位與重連結在一起,周人做了神主牌位後就将重撤了下去。

    ”子罕說:“請問關于喪朝的事情。

    ”孔子說:“帶死去的人的靈柩朝拜祖廟,這是順從已死之人的孝心,所以先擡靈柩到祖廟然後再離開。

    殷商朝于祖廟後就殡葬在祖廟裡,周人朝于祖廟後擡出來下葬。

    ” 孔子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對子貢說:“替國君駕車的馬匹死了,就用帷幔包裹好埋葬它,狗死了就用車蓋包好埋葬,你去把它埋了吧。

    我聽說破舊的帷幔不要丢棄,因為可以用來埋葬馬匹;破舊的車蓋不要丢棄,因為可以用來埋狗。

    現在我很窮,沒有車蓋,你在埋狗的時候,用一張席子把它裹起來,不要讓它的頭直接埋到泥土裡。

    ” 曲禮公西赤問 【原文】 公西赤問于孔子曰:“大夫以罪免①,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夫廢其事②,終身不仕,死則葬之以士禮,老而緻事③者,死則從其列④。

    ” 【注釋】 ①免:免官,罷官。

     ②廢其事:指被免官。

     ③緻事:辭官退休。

     ④列:次序,位次。

     【譯文】 公西赤向孔子問道:“士大夫因為犯了罪而被免官,死了以後應該按照什麼等級的葬禮來安葬他呢?”孔子回答說:“士大夫被免官以後,終身不再出來做官的,死了以後應當以士的禮儀來安葬,如果是因為年紀大了而辭官的,死了以後則應當按照他生前所處的官位的級别來舉行葬禮。

    ” 【原文】 公儀仲子嫡子①死,而立其弟。

    檀弓謂子服伯子曰②:“何居③?我未之前聞也。

    ”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④,微子舍其孫腯⑤,立其弟衍。

    ”子遊以問諸孔子。

    子曰:“否,周制立孫。

    ” 【注釋】 ①嫡子:正室所生的長子。

     ②檀弓:人名,是魯國知禮儀之人。

    子服伯子:也就是子服景伯,是孔子的弟子,魯國的大夫。

     ③何居:何故,什麼原因。

     ④舍:舍棄。

    伯邑考:周文王的長子。

     ⑤孫腯:微子的嫡孫。

     【譯文】 公儀仲子的嫡長子死了,公儀仲子便立了他的庶子做繼承人。

    檀弓向子服伯子問道:“這是什麼原因啊?這種情況我以前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子服伯子回答說:“仲子這麼做行的也是古人之道,以前周朝的時候,文王就舍棄了立長子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微子舍棄了立嫡孫孫腯而立了其庶子衍。

    ”子遊聽到了這件事,便請教孔子,孔子說道:“不對,周代的禮制是立其嫡孫。

    ” 【原文】 孔子之母既喪,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①,為不忍先死者之複見也。

    《詩》雲:‘死則同穴。

    ’自周公已來祔葬矣。

    故衛人之祔也,離之②,有以間焉;魯人之祔也,合之③,美夫,吾從魯。

    ”遂合葬于防④。

    曰:“吾聞之:古者墓而不墳。

    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⑤,不可以弗識⑥也。

    吾見封之若堂者矣⑦,又見若坊者⑧矣,又見若履夏屋者⑨矣,又見若斧形者⑩矣,吾從斧者焉。

    ”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虞?,門人後。

    雨甚至墓崩,修之而歸。

    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對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三雲,孔子泫然?而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注釋】 ①祔葬:合葬。

     ②離之:指夫妻二人的棺椁分别埋葬在兩個墓穴中。

     ③合之:指夫妻二人的棺椁埋葬在同一個墓穴中。

     ④防:防山,地名,位于今山東省曲阜市東二十裡處。

    孔子父母的墳墓建在此處。

     ⑤東西南北之人:指居無定所、四處周遊的人。

     ⑥識:同“記”,這裡作動詞,做标記的意思。

     ⑦封:墓上築起的土堆。

    若堂者:在墓上築起四四方方,如同堂屋樣子的土堆。

     ⑧若坊者:在墓上建造起如同堤防一樣狹長樣子的土堆。

     ⑨履夏屋者:建造得如同夏代屋頂的墳。

     ⑩若斧形者:建造得如同斧頭形狀的墳。

     ?崇:高。

     ?反:通“返”,返回。

    虞:古代死人下葬後祭祀稱為虞。

     ?泫然:淚流滿面的樣子。

     ?禫:祭名。

    古時喪家由喪服改為常服之間的一個月所穿的服制稱為禫。

     【譯文】 孔子的母親死了以後,孔子準備要将母親和已故的父親合葬,說道:“古代的人不合葬,是因為不忍心再看到先故去的親人。

    《詩經》說:‘死則同穴。

    ’所以自從周公以來就開始實行合葬了。

    衛國人的合葬方式是将夫妻二人的棺椁分别埋葬在兩個墓穴中,魯國人的合葬方式是将夫妻二人的棺椁埋葬在同一個墓穴中,我認為魯國人的合葬方式好,将按照魯國的方式來舉行。

    ”于是就将父母合葬在防山。

    孔子說:“我聽說,古代的墓地沒有墳頭,我孔丘,是一個居無定所、四處遊曆的人,不可以不在父母的墳墓上做下标記,我看見有的墓上築起四四方方,如同堂屋一樣的墳;又看見有的墳墓建造成狹長得如同堤防的樣子;還有的墳墓建造得如同夏代的房屋一樣;也有的墳墓建造得像斧頭的形狀,我贊同像斧子的形狀。

    ”于是在墓上造出高四尺的标記。

    孔子先返回進行虞祭,門人處理好墓地事宜後回來的。

    當時雨很大,墳墓崩塌,門人修好後才返回。

    孔子詢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回來這麼晚?”回答說:“防地墳墓崩塌了。

    ”孔子沒有回應。

    門人說了三次,孔子淚流滿面哭着說:“我聽說,古人不修築墓地。

    ”等到二十五個月時舉行大祥之祭,整整五天仍然彈琴沒有聲調,十天以後,過了禫祭才吹起笙曲。

     【原文】 子遊問于孔子曰:“葬者塗車刍靈①,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②,是無益于喪。

    ”孔子曰:“為刍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顔淵之喪既祥③,顔路饋祥肉于孔子。

    孔子自④出而受之,入彈琴以散情,而後乃食之。

     【注釋】 ①塗車:用泥土所做的車。

    刍靈:用稻草紮成的人和馬等。

     ②偶:用土木等制成的人像。

     ③祥:喪祭之名。

     ④自:親自。

     【譯文】 子遊向孔子問道:“舉行葬禮的時候,用泥土所做的車和稻草紮成的人和馬去殉葬,這是古時候就有的了。

    然而現在有的人卻用木偶去殉葬,這對喪事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孔子說:“用草紮的人和馬去殉葬,是心地仁慈的,用木偶去殉葬的卻很殘忍,那樣和用活人去殉葬沒有什麼區别。

    ”顔淵死了以後,他的喪事在舉行過祥祭之後,顔路給孔子送來了大祥的祭肉,孔子親自出門迎接。

    進入到房内以後,先彈琴以排遣憂傷之情,然後才吃祭肉。

     【原文】 孔子嘗奉薦而進①,其親也悫,其行也趨趨以數②。

    已祭,子貢問曰:“夫子之言祭也,濟濟漆漆焉③,今夫子之祭,無濟濟漆漆,何也?”孔子曰:“濟濟漆漆者,容也遠也,漆漆者,以自反。

    容以遠,若容以自反,夫何神明之及交?必如此,則何濟濟漆漆之有?反饋樂成,進則燕俎④,序其禮樂,備其百官,于是君子緻其濟濟漆漆焉。

    夫言豈一端而已哉?亦各有所當。

    ” 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

    有司跛倚以臨,其為不敬也大矣。

    他日祭,子路與⑤焉,室事交于戶⑥,堂事⑦當于階,質明⑧而始行事,晏朝而徹⑨。

    孔子聞之曰:“以此觀之,孰為由也而不知禮?” 【注釋】 ①嘗:嘗祭,古代秋季祭祀名。

    薦:獻上祭品。

     ②趨趨以數:步履頻繁而急促的樣子。

     ③濟濟:莊嚴而恭敬的樣子。

    漆漆:專注而莊重的樣子。

     ④燕俎:祭祀時盛裝食品用的器具,引申為祭品。

     ⑤與:參與、參加。

     ⑥室事交于戶:在室内舉行正祭的時候,室外的人負責将飯食送到戶内。

     ⑦堂事:正祭過後,在廳堂舉行的款待屍的祭祀。

     ⑧質明:天剛亮的時候。

     ⑨晏朝:黃昏。

    徹:撤去、撤除。

     【譯文】 孔子舉行嘗祭的時候,端着祭品到祖廟進獻,對待親人的态度十分謹慎小心,步履頻繁并急促。

    嘗祭完成後,子貢問道:“先生曾說祭祀的時候,要恭敬而專注。

    現在您舉行嘗祭,并不是莊重而恭敬的,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莊重而恭敬,儀容是很疏遠的,所說的漆漆,是說神情是自我矜持的。

    儀容疏遠,神情自我矜持,那麼又如何與神明互相感應呢?一定是如此的話,那又有什麼莊重恭敬可言呢?天子諸侯祭祀完成後,返回舉行饋食禮,舞樂相伴,進獻祭品,有序地奏起禮樂,讓百官準備好,這樣一來,君子才會表現出莊嚴而恭敬的态度。

    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嗎?也應該各自有所不同的。

    ” 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季氏舉行祭祀,天還沒亮就開始祭奠,一整天還不夠,到了晚上點上蠟燭繼續祭奠,就算是有強壯有力量的身體,有嚴肅而恭敬的心情,也都會感到疲倦懈怠了。

    負責掌管典禮的人單腳倚靠着物體站在那裡,這對祭祀來說實在是太不敬了。

    還有一天,子路參與了祭祀,在室内舉行祭祀的時候,有人将飯食送到戶内來,在正堂殡屍的時候,有人将飯食送上台階,天剛亮就開始舉行祭祀,到黃昏就結束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從這件事來看,誰說子路不懂得禮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