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九

關燈
妻。

     ③立宮:建造宮殿。

     ④簠簋:古代的食器,這裡是指祭祀之事。

     ⑤圉:對自己的謙稱。

     ⑥難:禍患。

     ⑦無憾:完美,無可挑剔。

     ⑧币:财物。

     【譯文】 衛國的孔文子讓太叔疾休掉他的妻子,而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太叔疾又引誘了他前妻的妹妹,并為她建造了一座宮殿,讓她和文子的女兒住在一起,對待她們都以妻子之禮。

    文子惱怒,想要出兵攻打太叔疾。

    當時孔子正居住在蘧伯玉家中,文子就前往去拜訪孔子。

    孔子說道:“祭祀的事情,我曾經聽說并學習過,但是打仗的事,我卻從來都不知道的。

    ”然後孔子退下,讓人駕起馬車就要走,說道:“鳥兒能夠選擇栖息的樹木,樹木哪裡能選擇鳥呢?”文子急忙攔住,對孔子說道:“我怎麼敢為自己打算呢?這也是為了防止衛國的禍患發生啊。

    ”孔子這才準備留下。

    恰好碰到季康子向冉求詢問用兵之事,冉求用孔子的話回複了他,并且說道:“我先生名聲遠揚于百姓之中,即便是求證于鬼神也無可挑剔,能夠運用得當就可以名聲遠揚。

    ”季康子就将這些話告訴給魯哀公,魯哀公便派人攜帶着财物前去迎接孔子,說道:“人們對于冉求所說的都予以信任,我要将孔子的知識和智慧都盡可能地運用。

    ” 【原文】 齊陳恒弒①其君簡公,孔子聞之,三日沐浴而适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伐之。

    ”公弗②許,三請,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也,将若之何?”對曰:“陳恒弒其君,民之不與③者半。

    以魯之衆,加齊之半,可克④也。

    ”公曰:“子告季氏。

    ”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 【注釋】 ①弒:殺戮,殺害。

     ②弗:沒有。

     ③不與:不歸附。

     ④克:攻克。

     【譯文】 齊國的大夫陳恒殺了齊國的國君簡公。

    孔子聽說這件事情後,沐浴三天然後才上朝,對魯哀公說:“陳恒殺了自己的國君,我請求您出兵去征讨他。

    ”魯哀公沒有應允。

    孔子再三請求。

    魯哀公說:“齊國欺淩魯國已經很長時間了,你想要我去攻打他們,那要怎麼辦呢?”孔子說:“陳恒殺了他的國君,有一半的百姓是不會依附他的。

    憑借魯國的軍隊和一半齊國的百姓,這樣就可以打敗齊國。

    ”魯哀公說:“你告訴季孫氏吧!”孔子告辭,出來後告訴别人說:“我原先當過大夫,所以不敢不報告。

    ” 【原文】 子張問曰:“《書》雲,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①。

    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②,則世子委政③于冢宰三年。

    成湯既沒,太甲聽于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于周公。

    其義一也。

    ” 【注釋】 ①雍:和諧。

     ②崩:駕崩,指君王去世。

     ③委政:把政事委托給大臣。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尚書》上說:‘高宗三年都不議論政事,一主持政事政事就很和順。

    ’有沒有這件事呢?”孔子說:“怎麼不能有這樣的事情呢?過去天子駕崩的時候,長子把國家大事交給冢宰托管,自己守孝三年。

    商湯死的時候,太甲讓伊尹執政;周武王死的時候,成王讓周公執政。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 【原文】 衛孫桓子侵齊,遇,敗焉。

    齊人乘之①,執②。

    新築大夫仲叔于奚以其衆救桓子,桓子乃免。

    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③,繁纓以朝④,許之,書⑤在三官。

    子路仕衛,見其政,以訪孔子。

    孔子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惟器與名不可以假⑥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

    ” 【注釋】 ①乘之:乘勝追擊。

     ②執:捉拿。

     ③曲懸之樂:一種諸侯才有資格用的禮樂用器。

     ④繁纓以朝:諸侯朝見君王之禮。

    繁纓,馬的裝飾。

     ⑤書:記載。

     ⑥假:借給。

     【譯文】 衛國的孫桓子對齊國發動侵略,兩軍相交時,衛國戰敗,齊國的軍隊乘勝追擊,要捉拿孫桓子。

    新築大夫仲叔于奚率領衆人去援救孫桓子,桓子才免于被齊人捉獲。

    衛國人拿城邑去獎賞仲叔于奚,仲叔于奚辭謝了城邑,而請求用曲懸之樂以及繁纓這樣的諸侯之禮去朝見君王。

    衛國的君王答應了,并且由三官記載了這件事。

    子路當時在衛國做官,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以此事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道:“遺憾啊,還不如多給他一些城邑。

    唯有禮器和爵位是不可以借給他人,而是由國君所執掌的。

    爵位是威信的象征,威信可以保護禮器;禮器又是禮制的體現,禮制可以使道義得以推行;道義又能産生利益,有了利益百姓才能得以安定,這是為政的關鍵。

    如果将它們借給他人,就等于是将政權送給别人,政權失去了,國家也就會跟着滅亡,這種情勢是不可以阻擋的。

    ” 【原文】 公父文伯①之母,紡績不解②。

    文伯谏焉。

    其母曰:“古者王後親織玄紞③,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④,卿之内子⑤為大帶,命婦⑥成祭服,列士⑦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⑧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賦事⑨,烝而獻功⑩,男女紡績,愆則有辟?,聖王之制也,今我寡也,爾又在位,朝夕恪勤?,猶恐亡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

    ” 【注釋】 ①公父文伯:一名歜,也叫公父歜,谥号文,魯國大夫。

     ②紡績:古時将絲或者麻紡織成線。

    不解:不懈,堅持不懈。

    解,通“懈”。

     ③玄紞:古代帽子上用來系玉瑱的黑色帶子。

     ④纮綖: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帶子。

     ⑤内子:古代卿大夫稱自己的嫡妻為内子。

     ⑥命婦:大夫的妻子稱為命婦。

    後來泛指有封号的婦女。

     ⑦列士:為了與諸侯的士相區别,古時稱天子的上士為列士,也稱元士。

     ⑧庶士:普通的士。

     ⑨社而賦事:春季祭祀社神的時候負責分工,安排勞力。

     ⑩烝而獻功:冬季祭祀的時候要獻上自己的功績。

     ?愆:過錯、錯誤。

    辟:刑、法。

     ?恪勤:恭敬而勤懇。

     【譯文】 公父文伯的母親,常年堅持紡織,從不懈怠。

    文伯勸她休息。

    他的母親說:“古代王後親自紡織玄紞,公侯的夫人還要額外紡織纮綖,卿的妻子紡織大帶,命婦制作祭祀用的服裝,列士的妻子,額外還要縫制朝服,自一般的士往下,妻子們都要為自己的丈夫縫制衣服,春季祭祀社神的時候安排勞力,冬季祭祀的時候獻上自己的功績。

    男女争相立功,有過錯就要依法處置,這是聖明先王制定的制度。

    現在我一個人,你又在當官,每天早晚恭敬而又勤懇,擔心丢掉先人的功業,況且萬一有懈怠和懶惰的心理,又怎麼能逃避刑法的懲治呢?”孔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弟子們要牢記,公父文伯的母親,可以說沒有一點過錯啊!” 【原文】 樊遲問于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①,可謂忠矣,而君刖②之,其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

    今鮑莊子食③于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 【注釋】 ①不撓:行為不屈不撓。

     ②刖:古代的一種刑罰,受刑的人被砍去雙腳。

     ③食:這裡是在朝廷上做官。

     【譯文】 樊遲問孔子說:“鮑牽侍奉齊國的國君,治理國家的時候不屈不撓,可以稱得上忠誠。

    但是國君卻把他的腳砍掉了。

    這樣看來齊國的國君真是昏庸到極點嗎?”孔子說:“古代有才能的人,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盡力地輔佐,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就退身避開。

    現在鮑牽在昏暗淫亂的朝廷上做官,侍奉昏庸的君王,沒有考慮到君王是不是賢明,所以才遭此大難被砍去了雙腳。

    他的智力還不如葵菜,葵苗雖然被掐,但是卻知道保護根部。

    ” 不對田賦 季孫想就田稅的事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沒有回答,而私下裡對冉求說,君子應按照禮的标準,多給一些,少征一些。

    如果貪得無厭,雖然多征了田稅,也不會滿足。

    何必問我呢? 【原文】 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①孔子。

    子曰:“丘弗識也。

    ”冉有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②于冉有曰:“求,汝來。

    汝弗聞乎,先王制土,藉③田以力,而底④其遠近;賦裡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⑤,而議其老幼。

    于是鳏寡孤疾老者,有軍旅之出,則征之,無則已。

    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秉缶米刍藁⑥不是過,先王以為之足。

    君子之行必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⑦,斂從其薄。

    若是其已,丘亦足矣。

    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将有不足。

    且季孫若以行之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

    若欲犯法,則苟行之,又何訪焉?” 【注釋】 ①訪:請教。

     ②私:私下裡。

     ③藉:憑借。

     ④底:平衡。

     ⑤夫:勞動力的計算單位。

     ⑥稯禾秉缶米刍藁:用于糧食的數量詞。

     ⑦中:适度。

     【譯文】 季康子想要按照一井田來征收賦稅,派冉有前去請教于孔子。

    孔子說:“我不懂得這些。

    ”冉有又問了好幾次,最後說:“您是國家的德高望重者,就等着您發表意見去施行了,您為什麼不說話呢?”孔子還是沒有當面回答他,而是私下對冉有說道:“求,你過來,你難道沒有聽過嗎?先王制定土地制度時,是根據勞動力和田地的多少來分配的,并且根據遠近來進行平衡調整,根據征收的賦稅去估算居民收入的多少,派勞動力的時候以夫為計算單位,根據夫的标準來商議對老人幼兒的減免。

    于是那些鳏寡孤疾老者就可以得以減免。

    有戰争發生的時候,就征收賦稅,沒有戰事發生的時候就不去征收。

    有戰事發生的年歲,一份井田,出一稯禾,一秉牲口草料,一缶米,并不過分,先王覺得這些就足夠了。

    君子的舉動,要根據禮來衡量,施舍時要力求厚實,做事情時要适中,征斂賦稅時要盡可能地微薄。

    如果能做到這些,我也就覺得足夠了。

    如果不根據禮來衡量,而是貪婪無度的話,那麼即便是按照田畝來征收賦稅也不行。

    況且季康子想要行事符合法度的話,周公的典章制度可以用來作為依照。

    如果想違反法度,随便行事的話,那請教我又有什麼用呢?” 【原文】 子遊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産之惠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惠在愛民而已矣。

    ”子遊曰:“愛民謂之德教,何翅②施惠哉?”孔子曰:“夫子産者,猶衆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

    ”子遊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産以所乘之車濟冬涉者,是愛而無教也。

    ” 哀公問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于高年③,何也?”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将天下實賴之,豈唯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

    年者,貴于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錯則随,斑白之老不以其任于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匮,強不犯弱,衆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④,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⑤矣;軍旅什伍,同列則尚齒,而悌達乎軍旅矣。

    夫聖王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軍旅,則衆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

    ”公曰:“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

    ”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東益不祥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⑦焉。

    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釋賢而任不肖⑧,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⑨,愚者擅權,天下不祥。

    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

    ” 孔子适季孫,季孫之宰谒⑩曰:“君使求假?于田,将與之乎?”季孫未言。

    孔子曰:“吾聞之君取于臣謂之取,與于臣謂之賜,臣取于君謂之假,與于君謂之獻。

    ”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

    ”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之,一切不得複言假也。

    ” 【注釋】 ①惠:恩惠、仁愛。

     ②何翅:何啻,何止,怎麼會。

     ③隆敬:崇敬、敬重。

     ④甸役:與田獵有關的差事,古時天子每出行狩獵,便要征發徒役。

     ⑤蒐狩:指春天的狩獵活動。

    蒐,同“獀”。

     ⑥東益:在東側擴建房屋。

    祥:吉利的。

     ⑦不與:不包括在内,不囊括其中。

     ⑧不肖:不賢能。

     ⑨伏匿:躲藏起來、隐藏起來。

     ⑩谒:禀報、報告。

     ?假:借用。

     【譯文】 子遊詢問孔子說:“先生盛贊子産的仁愛,我可以聽聽嗎?”孔子說:“子産的仁愛體現在對百姓呵護有加。

    ”子遊說:“愛護百姓是道德教化的結果,又怎麼會叫作仁愛呢?”孔子說:“子産,如同衆人的父母一樣,能夠供養他們,卻不能教化他們。

    ”子遊說:“這些事可以說說嗎?”孔子說:“子産讓冬天徒步跋涉的人乘坐自己的車,這就是仁愛之舉而不是教化啊。

    ” 哀公詢問孔子說:“有幾個大夫都勸我,讓我要敬重老人,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大王如果能做到他們所說的那樣,天下人将從中獲得切實的好處,又怎麼會隻有魯國百姓受益呢!”魯哀公說:“為什麼這麼說?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孔子說:“過去有虞氏,以德行為重并且尊敬長者,夏後氏以爵位為重并且尊敬長者,殷商人以富貴為重并且尊敬長者,周人以雙親為重并且尊敬長者,有虞氏、夏、殷商、周,都是天下最興盛的王朝,從來沒有遺忘年長的人。

    德高望重的長者,在天下受到重視由來已久了,事奉他們僅次于事奉雙親,因此朝廷中爵位相同的以長者為尊。

    七十歲的長者拄着拐杖上朝,如果君王想要請教治國之道,就要為他在朝堂上備好坐席,八十歲的長者不在朝廷為官,如果君王想要請教治國之道,就要親自去長者的家中請教,這樣一來,孝敬長者的美好德行就會在朝廷中流行起來;與長者同行,肩膀不要與他并排,也不要錯開應該緊随其後,頭發斑白的老人不必背着重物在道路上前行,這樣一來,孝順長者這一美好德行就在道路上流傳開來;居住鄉裡,以老者為尊,使貧窮的長者生活物資不匮乏,強者不欺負弱者,人多不欺負人少,這樣一來孝順長者的美好德行就在州巷中流傳開來;按照古人的道理,不征發五十歲的人擔任甸役,分發獵物将最多最好的一份留給長者,這樣一來,孝順長者的美好德行就會在狩獵中流傳開來;行軍作戰中,同等爵位的要以長者為尊。

    這樣,孝順長者的美好德行就在軍隊中流傳開來了。

    聖明的君王所教導的孝順,要從朝廷本身發起,在道路上流行,到達州巷,适用于狩獵,在行軍作戰中也被遵循,如此,衆人就會感受到孝悌的道理,就算是死也不敢去違背它。

    ”魯哀公說:“太好了!我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卻沒做到。

    ” 魯哀公詢問孔子說:“我聽說在東邊擴建房屋是不吉利的,真的有這種說法嗎?”孔子說:“不吉利的情況一共有五種,在東邊擴建房屋不在五種之内。

    為了一己私利損害他人利益,是個人身心不吉利;遺棄老人的建議而聽從年幼的人的建議,是家庭的不吉利;放置賢能的人而任用不賢能的人,是國家的不吉利;老人不教育後人,年輕人不學習,是社會風氣的不吉利;聖明的人躲藏起來,愚昧的人擅自利用權力,是天下的不吉利。

    因此,不吉利的情況有五種,在東邊擴建房屋不囊括其中。

    ” 孔子到季孫氏家裡,季孫氏的管家報告說:“君王請求将狩獵的田地借給他,我們要借嗎?”季孫沒有說話,孔子說:“我聽說,君王從臣子那裡拿東西,稱為取;君王給予臣子東西,稱為賜;臣子從君王那裡拿東西,稱為借,臣子給予君王東西,稱為獻。

    ”季孫氏臉色一變,立即領悟說:“我真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于是命令他的管家說:“從今往後,君王如果要來取什麼東西,一律不要說是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