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九

關燈
莫大焉,必速殺之。

    ”遂殺豎牛。

    孔子曰:“叔孫昭子之不勞,不可能⑥也。

    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昭子有焉。

    ” 【注釋】 ①通:私通。

     ②豎:宮中傳達命令的小吏。

     ③饋:饋贈,這裡指飯食。

     ④嫡:指長子。

     ⑤披:把城池分給别人。

     ⑥不可能:不能這樣做。

     【譯文】 叔孫穆子逃難到了齊國,在庚宗的邑地上寄宿。

    庚宗有個寡婦和他私通,生下了牛。

    叔孫穆子回到魯國的時候,讓牛做了傳令的小官,後來又讓他當了家臣。

    牛經常對叔孫說他兒子的壞話,并殺了叔孫穆子的兒子。

    叔孫穆子生病的時候,牛不給他飯吃,叔孫就這樣餓死了。

    牛于是輔佐叔孫穆子的庶子昭。

    等到昭當政的時候,他就召集家人和臣子說:“牛禍害了叔孫父子,導緻了禍亂的發生,殺掉嫡系長子而立庶子,還想把城池分給别人,想使自己的罪行得以免除,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罪行更大的了,必須盡快把他殺死。

    ”于是就把牛給殺死了。

    孔子說:“昭沒有給牛記功勞,是因為不能這樣做。

    周任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執政的人不賞賜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懲罰與自己有怨恨的人。

    ’《詩經》上說:‘品德高尚的國家,其他周邊的國家也會跟着這樣做。

    ’昭子就是這樣的人。

    ” 【原文】 晉邢侯與雍子争田①,叔魚攝理②,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于叔魚,叔魚弊獄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于朝。

    韓宣子問罪于叔向③,叔向曰:“三奸同罪,施生戮死④可也。

    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鲋也鬻獄⑤,邢侯專殺,其罪一也。

    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默,殺人不忌為賊。

    《夏書》⑥曰:‘昏⑦,默⑧,賊⑨,殺。

    ’咎陶⑩之刑也,請從之。

    ”乃施邢侯,而屍雍子叔魚于市。

    孔子曰:“叔向古之遺直也。

    治國制刑,不隐于親,三數叔魚之罪不為末?,或曰義,可謂直矣。

    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

    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由義也夫。

    ” 【注釋】 ①晉邢侯:晉國大夫。

    雍子:晉國大夫。

     ②攝理:代理。

     ③叔向:叔魚的兄長,春秋時晉國的政治家、外交家。

     ④施生戮死:将活着的人斬首示衆,已經死去的人要将屍體枭首示衆。

     ⑤鲋:這裡指叔魚。

    鬻獄:因受賄而枉斷官司。

     ⑥《夏書》:《尚書》中的《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等原本合稱《夏書》。

     ⑦昏:殺人。

     ⑧默:貪污受賄。

     ⑨賊:搶劫盜竊。

     ⑩咎陶:一作“咎繇”,即臯陶,他是帝舜的賢臣。

     ?末:輕、微。

     【譯文】 晉邢侯和雍子争奪田地,叔魚代理審判這件案子,罪過在雍子一方,雍子将自己的女兒嫁給叔魚,因此叔魚徇私舞弊,判晉邢侯有罪,晉邢侯很憤怒,在朝堂上殺了叔魚和雍子。

    韓宣子問叔魚的兄長叔向該如何處理此案,叔向說:“三個人都應該治罪,應該将活着的人斬首示衆,将已死的人枭首示衆。

    雍子自己知道所犯下的罪行,卻賄賂叔魚,讓他置正直于不顧。

    叔魚因受賄而枉斷案情,晉邢侯自作主張殺死二人,他們的罪行都一樣的嚴重。

    自己有罪惡卻想要奪得美好的名聲,這種做法叫作昏;貪得無厭,敗壞了官員的名聲這種行為稱為默;殺人無所顧忌這種行為稱為賊。

    《夏書》中說:‘昏、默、賊,全都論罪當斬。

    ’這就是帝舜時咎陶創立的刑罰。

    ”于是殺死了晉邢侯,并且将雍子、叔魚的屍首擡到集市上示衆。

    孔子說:“叔向,有古人遺留的正直之風,治理國家用典制刑罰,不因為是自己的親屬就有所隐瞞。

    三次說出叔魚的罪過,不為他請求減刑,有人稱贊他的義。

    可以說是正直無私了。

    平丘盟會,多次責備衛國貪财受賄,進而又寬宥衛國,這表明晉國并不是殘暴成性。

    讓魯國的季孫氏返回,并且指出季孫氏的奸詐,繼而又寬宥魯國,表明晉國并沒有淩虐小國。

    晉邢侯的案件,說他貪财,對他們三人依法處置,表明晉國在處理問題上不偏頗。

    三次說話避免了三種罪惡,并且增加了三種好處。

    雖然殺死自己的親人卻更顯他的名聲,這就是講究義的結果。

    ” 【原文】 鄭有鄉校,鄉校之士,非論①執政。

    鬷明欲毀鄉校,子産曰:“何以毀為也?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②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則改之。

    若之何其毀也?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③怨。

    防怨猶防水也,大決④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導之,不如吾所聞而藥⑤之。

    ”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

    ” 【注釋】 ①非論:議論的時候有指責的言語。

     ②善:好的地方。

     ③防:堵塞,防治。

     ④決:決堤,決口。

     ⑤藥:治理好。

     【譯文】 鄭國有鄉校,鄉校的人讨論的時候非議執政者。

    鬷明想把鄉校給毀掉,子産說:“為什麼要毀掉呢?百姓早上和晚上空閑的時候經常來這裡遊玩,在這裡議論執政的好和壞。

    他們說好的地方,我們就實行這些措施;他們說壞的地方,我們就改正。

    為什麼要摧毀它呢?我聽說誠實的話語能夠減少怨恨,沒有聽說過用樹立威風來防止怨恨的。

    防止怨恨就好像防止洪水一樣,堤岸決口的時候,受到傷害的人就會很多,我們沒有辦法救援。

    還不如小規模地使堤岸決口,防水并且加以引導。

    堵塞怨恨還不如我們聽從了他們的言論并加以整治。

    ”孔子聽了這番話說:“從這件事情觀察子産,百姓說子産不仁愛,我不相信。

    ” 【原文】 晉平公會①諸侯于平丘,齊侯及②盟。

    鄭子産争貢賦之所承③,曰:“昔者天子班貢④,輕重以列尊卑,而貢,周之制也。

    卑而貢重者甸服⑤。

    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

    ”自日中⑥争之,以至于昏。

    晉人許⑦之。

    孔子曰:“子産于是行也,是以為國也。

    《詩》雲:‘樂隻君子,邦家之基。

    ’子産,君子之于樂者。

    ”且曰:“合諸侯而藝⑧貢事,禮也。

    ” 【注釋】 ①會:會盟。

     ②及:參與。

     ③承:承擔的貢賦。

     ④班貢:确定好進貢的多少。

     ⑤甸服:天子附近的地區。

     ⑥日中:指中午。

     ⑦許:同意。

     ⑧藝:制定準則。

     【譯文】 晉平公和諸侯在平丘會盟,齊侯參加了這次盟會。

    鄭國的子産在盟會上争論起了向霸主進貢物品的多少,他說道:“以前天子确定進貢物品的多少時,是根據地位的尊卑決定的,貢賦源于周代的制度。

    地位低下而貢物多的是天子都城周圍的封國。

    鄭國是所有諸侯國中地位最低微的,如果讓我們按照公侯的貢賦标準來進貢的話,恐怕是無法如數貢給的,因此我鬥膽提出這些請求。

    ”諸侯之間互相争論,從中午一直争論到了晚上,最終晉國同意了子産的要求。

    孔子說:“子産在這次盟會中,擔當了國家基石的作用。

    《詩經》上說:‘很高興能夠得到君子的幫助,他是國家的中流砥柱。

    ’子産的行為就是君子所追求的快樂啊。

    ”接着又說道:“和各國諸侯盟會,一同定下貢賦的标準,這就是禮。

    ” 【原文】 鄭子産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

    唯有德者能以寬①服民,其次莫如②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③之,故鮮④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子産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

     【注釋】 ①寬:寬容的政策。

     ②莫如:還不如。

     ③畏:敬畏,害怕。

     ④鮮:數量很少。

     【譯文】 鄭國的子産生病,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後,你一定要當政。

    隻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采用寬容的政治使百姓信服,如果不能這樣做的話還不如用嚴厲的政策治理國家。

    就好像在兇猛的火勢面前,百姓害怕就不敢接近他們,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中。

    水生性柔弱,人們經常疏忽輕慢它,因此死在水中的人就很多。

    所以采用寬容的政策是很難的。

    ”子産死後,子太叔當政,他不忍心用嚴厲的政策,就采用了寬容的政策,但是卻導緻鄭國出現了很多搶劫的盜賊。

     【原文】 太叔悔之,曰:“吾早從①夫子,必不及此。

    ”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②,慢則糾③于猛。

    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注釋】 ①從:聽從。

     ②慢:怠慢。

     ③糾:糾正,使改正。

     【譯文】 太叔後悔地說:“我如果早聽從先生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是啊。

    政事太寬容的話,百姓就會怠慢;百姓怠慢後,糾正就要使用嚴厲的政策;政策嚴厲了百姓就會受到傷害;百姓受到傷害後就需要用寬容的政策來治理。

    用寬容來調劑嚴厲,用嚴厲來調劑寬容,寬容和嚴厲是相輔相成的,這樣國家的政治就能平和安穩。

     【原文】 “《詩》雲:‘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施之以寬①。

    ‘毋縱詭随,以謹無良。

    式遏寇虐,慘不畏明。

    ’糾之以猛②也。

    ‘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③。

    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和之至也。

    ”子産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

    ” 【注釋】 ①寬:寬容。

     ②猛:嚴厲。

     ③平:平定,安定。

    和:溫和。

     【譯文】 “《詩經》上說:‘老百姓很辛勞啊,應該讓他們休息了。

    愛護中原的百姓,就能安定四方。

    ’這是實施寬容的政治。

    ‘不放縱詭詐欺騙,防止不良的行為。

    要阻止那些殘暴的人,他們殘忍不怕天理。

    ’這是用嚴厲來予以糾正。

    ‘安撫遠方,善待近處,使君王安定。

    ’這是以溫和來安定國家。

    《詩經》上又說:‘不争強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施政寬容,福祿就會到來。

    ’這是和的極緻。

    ”子産死了以後,孔子聽到這個消息,流着淚說道:“子産身上的仁愛,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大愛啊。

    ” 【原文】 孔子适①齊,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于野者而哀。

    夫子式②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③有憂者。

    ”使子貢往問之。

    而曰:“昔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④。

    ”子貢以告孔子。

    子曰:“小子識⑤之,苛政猛于暴虎。

    ” 【注釋】 ①适:去,到。

     ②式:通“轼”,車前的橫木。

     ③重:多個。

     ④苛政:苛刻的政令。

     ⑤識:記住。

     【譯文】 孔子去齊國,從泰山經過的時候,看見有個婦人在野外很悲傷地哭。

    孔子扶着車前的橫木聽了一段時間說:“這個婦人好像有很多悲傷的事情。

    ”于是派子貢去詢問婦人。

    婦人回答道:“我的公公死在老虎的口下,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子貢說:“既然這樣,為什麼你還沒有離開呢?”婦人說:“因為這個地方沒有苛刻的政令。

    ”子貢把事情的緣由告訴孔子。

    孔子說:“你們要記住這件事,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厲害啊。

    ” 【原文】 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以賞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賢舉①也。

    又謂賈辛曰:“今汝有力于王室,吾是以舉汝,行乎敬之哉,毋堕②乃力。

    ”孔子聞之曰:“魏子之舉也,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又聞其命賈辛,以為忠。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忠也。

    魏子之舉也義,其命③也忠,其長有後于晉國乎!” 【注釋】 ①舉:提拔。

     ②堕:破壞。

    力:功勞。

     ③命:任命。

     【譯文】 晉國的魏獻子執政,分割了祁氏及羊舌氏的封地,賞賜每個大夫以及他自己的兒子成,這些人都是因為賢良而被提拔的。

    他又對賈辛說:“如今你對王室有功,因此我提拔了你,你要敬重你所享有的榮譽,不要破壞了你原有的功勞。

    ”孔子聽說了以後,說道:“魏子這次提拔人才,既提拔了親近的人又沒有忽略疏遠的人,可以稱得上合乎道義了。

    ”孔子又聽說他任命賈辛為大夫,認為他很忠誠,說道:“《詩經》上說:‘永遠順從天命,自己謀求福祿多多。

    ’這就是忠誠。

    魏子的提拔合乎于義,對官員的任命又體現了忠誠。

    他的後人應當能長久地在晉國存在吧!” 【原文】 趙簡子賦晉國一鼓①鐘,以鑄刑鼎,著範宣子所為刑書。

    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②矣。

    夫晉國将守唐叔③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者也。

    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④而守其業。

    貴賤不愆⑤,謂度也。

     【注釋】 ①一鼓:古以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四石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

     ②度:法度。

     ③唐叔:晉國的始祖,周成王之弟。

     ④道:道義。

     ⑤愆:錯亂。

     【譯文】 趙簡子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鐵,用來鑄造刑鼎,并在上面刻上範宣子制定的刑書。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說:“晉國快要滅亡了,因為他失去了應有的法度。

    晉國應該用唐叔制定的法度來治理百姓。

    公卿大夫按照各自的次序遵守那些法度,百姓能夠遵守道義,守住家業。

    貴和賤秩序不錯亂,這才是平常所說的法度。

     【原文】 “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①被廬之法,以為盟主。

    今棄②此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何業之守也?貴賤無序,何以為③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亂制,若之何其為法乎?” 【注釋】 ①為:制定。

     ②棄:放棄。

     ③為:治理。

     【譯文】 “晉文公因此設置執掌法度的官員,又在被廬制定法令,成為了盟主。

    但是現如今卻廢棄了這些做法,而制造刑鼎,百姓能夠看到這個刑鼎上的條文,怎麼能夠顯示出尊貴,怎麼能夠守護家業呢?貴賤沒有了原有的次序,怎麼能夠治理國家呢?況且範宣子的刑書是在夷地閱兵的時候制定的,是晉國混淆的制度,怎麼能稱作法呢?” 【原文】 楚昭王有疾,蔔曰:“河神為祟①。

    ”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

    王曰:“三代命②祀,祭不越望③。

    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谷④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

    ”遂不祭。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

    《夏書》曰:‘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

    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滅而亡。

    ’又曰:‘允出茲在茲。

    ’由己率常可矣。

    ” 【注釋】 ①祟:鬼神在作怪。

     ②命:規定。

     ③越:超過。

    望:古代稱祭祀山川為“望”,因為是望而祭之。

     ④不谷:諸侯對自己的謙稱。

     【譯文】 楚昭王生了病,占蔔的人說:“是黃河神在作祟。

    ”楚昭王并沒有去祭祀黃河神,大夫們請求在郊外祭祀。

    楚昭王說:“夏、商、周三代所制定的祭祀制度中,祭祀的對象是不能超過本國的山川的,長江、漢水、沮水以及漳水才是楚國應當祭祀的大川。

    禍福的到來,不是應當經過它們的嗎?我雖然德行不夠,但是并沒有得罪黃河神。

    ”因此就沒有去祭祀黃河神。

    孔子說:“楚昭王是懂得大道的人,他沒有失去國家也是應該的了。

    《夏書》上說:‘那古代君王陶唐,遵循天道,據有中原這地方。

    現在失去了治國之道,綱紀混亂,于是走向滅亡。

    ’又說:‘付出與收獲是相稱的。

    ’因此,讓自己服從于常道就可以了。

    ” 【原文】 衛孔文子使太叔疾出①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誘其初妻②之娣,為之立宮③,與文子女如二妻之禮。

    文子怒,将攻之。

    孔子舍蘧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訪焉。

    孔子曰:“簠簋④之事,則嘗聞學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

    ”退而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⑤也豈敢度其私哉,亦訪衛國之難⑥也。

    ”将止,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冉求既對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⑦,用之則有名。

    ”康子言于哀公,以币⑧迎孔子,曰:“人之于冉求,信之矣,将大用之。

    ” 【注釋】 ①出:休妻。

     ②初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