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九

關燈
譯文】 魯哀公緻悼詞:“上天對我不仁慈,不願給我留一位國老,來捍衛我永遠的君王地位,剩我孤零零地一個人發愁。

    嗚呼哀哉!尼父啊!我沒有了學習的榜樣了。

    ”子貢說:“您大概不能在魯國終老了吧?先生有句話說:‘喪失禮儀就會昏暗,失去名分就會有過錯。

    ’人失去了意志就會渾渾噩噩,失去了名分就會逾越本分。

    您在先生在世時不重用他,死後才哀悼他,這不合禮數。

    您隻想到了您自己,沒有考慮到天下百姓,與您君王的身份不相稱。

    您已經喪失了名和禮。

    ” 【原文】 既卒,門人疑所以服①夫子者。

    子貢曰:“昔夫子之喪顔回也,若喪其子而無服②,喪子路亦然。

    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

    ”于是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則由绖③。

    子夏曰:“入宜绖可也,出則不绖。

    ”子遊曰:“吾聞諸夫子喪朋友,居則绖,出則否,喪所尊,雖绖而出可也。

    ”孔子之喪,公西掌殡葬焉。

    唅以疏米三具④,襲衣十有一稱⑤,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環,徑五寸而綦組绶。

    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棺牆,置翣⑥。

    設披,周也,設崇⑦,殷也,綢練設旐⑧,夏也。

    兼用三王⑨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葬于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⑩焉。

    弟子皆家于墓,行心喪之禮。

    既葬,有自燕來觀者,舍于子夏氏。

    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聖人,非聖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吾見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

    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

    ’今徒一日而三斬?闆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二三子三年喪畢,或留或去,惟子貢廬于墓六年。

    自後群弟子及魯人處于墓如家者百有餘家,因名其居曰孔裡焉。

     【注釋】 ①服:喪服,古代的喪服按照等級分為五級。

     ②無服:沒有穿戴喪服。

     ③绖:喪服中用來束頭或者束腰用的麻帶。

     ④三具:三份。

     ⑤稱:一整套衣服。

     ⑥翣:古代出殡時棺材上的裝飾。

     ⑦崇:旌旗上的裝飾。

     ⑧旐:古代的一種旗,這裡是出殡時為靈柩引路的旗,也就是招魂幡。

     ⑨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先王。

     ⑩志:标記。

     ?封:封壘。

     ?三斬:一連如上三次。

     【譯文】 孔子去世以後,門人們決定不好用什麼樣的喪服來哀悼孔子。

    子貢說道:“以前老師吊喪顔回的時候,就像吊喪自己的兒子一樣卻沒有穿喪服,吊子路的時候也一樣。

    如今就讓我們像吊喪父母一樣吊喪我們的老師,但也不穿喪服。

    ”于是孔子的弟子們都将喪服挂在一旁,而戴着麻帶,出門到了什麼地方都束着麻帶。

    子夏說:“回到家裡可以束着麻帶,出去的時候就不用了。

    ”子遊說:“我聽很多人說,吊喪朋友的時候,在家的時候束着麻帶,出去的時候不束;而吊喪尊敬的人的時候,出去的時候也可以戴着麻帶。

    ”孔子的喪禮是公西赤主持的。

    孔子的口中放了三貝殼的粳米,衣服一共有十一套,再加上朝廷的官服一套,頭上戴着章甫帽,腰間佩戴着象牙制的環形佩,象牙環佩的直徑有五寸,用蒼艾色的絲帶系着。

    桐木棺有四寸厚,柏木棺有五寸厚,整理裝飾了用來遮擋棺材的布帏,外面還包着帶有花紋的布。

    并且有按照周朝的禮制所設立的披,有按照殷代的禮制所制作的像旌旗一樣的招魂幡,招魂幡是用綢練做成的,這是按照夏朝的禮儀制作的。

    兼用了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禮儀,這是為了尊敬師長,并使古代的禮儀全都具備。

    弟子們将孔子埋葬到了魯城北部的泗水邊上,埋到了地下但又沒有接觸到地下的泉水,上面封成了半個斧頭的形狀,四尺高,周圍種上了松柏以作為标志。

    孔子的弟子們都将家建到了墳墓的周圍,施以心喪之禮。

    殡葬結束以後,有人從燕國專門趕來觀看孔子的墳墓,并住到了子夏那裡。

    子貢對他說:“我們是普通人安葬聖人,而不是聖人安葬普通人,有什麼好看的呢?從前老師說過:‘我見到的墳墓有的像夏朝的房屋,有的像斧子的形狀。

    像斧子形狀的,就叫馬鬣形墳墓。

    ’而今我們隻是一天換了三次闆子做成了斧形的墳墓,來表達老師在世時的願望而已,有什麼好看的呢?”孔子的弟子服完三年之喪後,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離開了,隻有子貢一直住在孔子的墳墓旁,在那裡住了六年。

    從此以後,孔子的弟子以及魯國的人在孔子的墳墓旁建房居住的,達到了一百多家,後來就将這裡的村居稱為孔裡。

     正論解 【原文】 孔子在齊,齊侯出田①,招虞人②以弓,不進,公使執之。

    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③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

    ”乃舍之。

    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④,君子韪⑤之。

    ” 【注釋】 ①出田:出去打獵。

     ②虞人:管理山裡的官員。

     ③皮冠:皮帽子。

     ④守官:恪守官職。

     ⑤韪:正确的,對的。

     【譯文】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齊侯去野外打獵,在行進過程中用弓箭來召喚管理山林的官員,但是這個官員卻沒有觐見,齊侯派人把他抓起來。

    這個官員對齊侯說:“古代的君王打獵的時候用旌旗召緻大夫,用弓箭召緻士人,用皮帽子來召緻管理山林的官員。

    我現在沒有看見皮帽子,所以不敢前來觐見。

    ”齊侯聽到這番話就把這個官員放了。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很好啊,與其遵守道義還不如恪守職責,君子都認為這是正确的。

    ” 【原文】 齊國書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樊遲為右,師①不逾溝。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請三刻而逾之。

    ”如之。

    衆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②。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孔子聞之曰:“義也。

    ”既戰,季孫謂冉有曰:“子之于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

    ”季孫曰:“從事孔子,惡乎學?”冉有曰:“即學之孔子也。

    夫孔子者,大聖無不該③,文武并用兼通。

    求也适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樊遲以告孔子。

    孔子曰:“季孫于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

    ” 【注釋】 ①師:軍隊。

     ②遁:逃跑。

     ③該:完備。

     【譯文】 齊國國書發動軍隊征伐魯國,季康子派遣冉求率領左軍去抵禦齊軍,派樊遲率領右軍,右軍在壕溝之内迎敵。

    樊遲說道:“不是做不到這樣,而是不相信你的布置,請您号令三次後再讓我沖出壕溝。

    ”季康子聽從了他的話,軍隊就跟随樊遲越過壕溝,沖向齊國的軍隊,齊國的軍隊大敗而逃。

    冉求用的兵器是戈,所以能沖進敵人的陣地。

    孔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這是合乎義的。

    ”戰争結束以後,季康子對冉求說道:“你對于打仗,是學習過呢,還是生性就擅長呢?”冉求回答說:“是學習過的。

    ”季康子問道:“你是跟從孔子學習的,能學到什麼(關于打仗)呢?”冉求回答說:“我正是從孔子那裡學到的。

    對于孔子這個大聖人來說,他是無所不知的,文和武他都兼通并用,我隻是從他那裡學到了一些作戰的方法,還沒有詳細地學習透徹。

    ”季康子聽了很高興。

    樊遲将這件事告訴給孔子。

    孔子說:“季康子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喜歡有才能的人啊。

    ” 【原文】 南宮說、仲孫何忌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①也。

    定公即位,乃命之。

    辭曰:“先臣有遺命②焉,曰:‘夫禮,人之幹也。

    非禮則無以立。

    ’囑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禮,以定③其位。

    ”公許之。

    二子學于孔子。

    孔子曰:“能補④過者,君子也。

    《詩》雲:‘君子是則是效。

    ’孟僖子可則效⑤矣。

    懲己所病,以誨其嗣,《大雅》所謂‘贻厥孫謀,以燕翼⑥子’,是類也夫。

    ” 【注釋】 ①命:任命,任職。

     ②遺命:生前的囑托。

     ③定:鞏固。

     ④補:彌補,改正。

     ⑤效:仿效,學習。

     ⑥燕翼:燕子用翅膀保護後代。

     【譯文】 南宮說和仲孫何忌已經把喪服去掉了,但是由于昭公還逃亡在外,就沒有任命他們。

    等到定公坐上王位的時候,讓他們兩個做官。

    他們推辭說:“先父死的時候對我們說:‘禮是人的基礎,不知曉禮的話就不能存活于世間。

    ’他囑咐家裡的仆人,命令我們兩個人一定要去侍奉孔子,跟他學習禮,用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定公應允了這件事。

    兩個人就向孔子學習禮,孔子說:“能夠使自己的缺點得到改正,是君子的作為。

    《詩經》上說:‘君子是仿效的楷模。

    ’孟僖子就可以仿效。

    懲罰自己犯下的過錯,用來警示後代。

    《大雅》上說:‘為自己的子孫出謀劃策,用來保護他們讓他們安樂。

    ’說的就是這類道理吧。

    ” 【原文】 衛孫文子得罪于獻公,居戚。

    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

    延陵季子适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終身不聽琴瑟。

    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①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②矣。

    ”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

    史書趙盾弑君,盾曰:“不然。

    ”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③,返不讨賊,非子而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歎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④法不隐。

    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惜也,越境乃免。

    ” 退修詩書 孔子晚年看不慣禮崩樂壞的局面,無意仕途,專心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

     【注釋】 ①正:糾正。

     ②善改:善于改正自己。

     ③境:國境。

     ④書:記載。

     【譯文】 衛孫文子得罪了獻公,居住在戚地。

    獻公死了以後,還沒有埋葬,文子就擊鼓鳴鐘以歡娛。

    延陵季子前往晉國的時候,經過戚地,聽到這件事以後,說道:“多麼奇怪啊,你住在這兒,就像是燕子将巢穴築到簾幕上一樣危險,恐懼還來不及,還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何況國君的殡葬還沒有完畢,這樣做可以嗎?”文子聽了以後很羞愧,于是就終生不再聽琴瑟之樂。

    孔子聽到這件事以後,說道:“季子能以義理來糾正人,文子能克制住自己去遵從義,這都是所謂的善于改正錯誤以及糾正過失啊。

    ”孔子翻閱晉國的史書的時候,看到史書上這麼記載,晉國的趙穿殺死了晉靈公,趙盾在外逃亡,還沒有翻過國境的山就又回來了。

    史官所寫的是趙盾弑君,趙盾說:“不是這樣的。

    ”史官說:“你身為正卿大夫,逃亡卻又沒有越過邊境,回來以後又不去懲治逆賊,弑君的人不是你又是誰呢?”趙盾說:“唉,《詩經》上所說的‘因為我的擔心,自己找來禍患’,說的就是我啊。

    ”孔子看了以後感歎道:“董狐,是古代的賢良正直的史官啊,他記載史事絲毫不隐諱。

    趙宣子是古代的賢大夫,他因為法度而蒙受惡名,很可惜啊,如果他逃出了國境,那弑君的罪名就可以避免了。

    ” 【原文】 鄭伐①陳,入之,使子産獻捷②于晉。

    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産對曰:“陳亡③周之大德,介恃楚衆,馮陵敝邑④,是以有往年之告。

    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

    當陳隧⑤者,井陻木刊,弊邑大懼。

    天誘其衷,啟敝邑心。

    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獻功。

    ” 【注釋】 ①伐:讨伐,征讨。

     ②捷:戰利品。

     ③亡:通“忘”,忘記。

     ④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⑤隧:道路。

     【譯文】 鄭國出兵讨伐陳國,把陳國占領了,鄭國的國君派子産向晉國獻上戰利品。

    晉人問陳國有什麼過錯,子産回答說:“陳國忘記了當初周朝時候我們給予他們的恩惠,憑借楚國人多勢衆,欺淩我們的國土,所以去年的時候就派人告訴你們要攻打陳國,但是你們沒有答應,後來陳國卻攻打了我國的東門。

    陳國軍隊經過的地方,井被填埋樹木被砍倒,我國的百姓感到十分驚慌。

    上天是想讓我們知道要攻打陳國,陳國十分清楚地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他們應該得到我們的懲罰。

    所以就冒昧地獻上戰利品。

    ” 【原文】 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緻其辟。

    且昔天子一圻①,列國一同,自是以衰②,周之制也。

    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

    ”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有之,言以足志③,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④,行之不遠。

    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

    ” 【注釋】 ①圻:方圓千裡之地。

     ②衰:減少,衰弱。

     ③足志:真實地表達意思。

     ④文:文采,文筆。

     【譯文】 晉人問:“為什麼侵犯小的國家?”子産說:“先王曾經說過,隻要有罪責的地方,就應該受到懲罰。

    況且過去的天子,疆域方圓千裡,各個諸侯國的疆域也都是方圓數百裡,然後都在逐漸減少,這就是周朝的制度。

    今天大國的土地都是數千裡,如果沒有侵占别國的領土,怎麼能夠達到這樣的情況呢?”晉國人說:“你說的話有道理。

    ”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對子貢說:“古書中說語言足以表達意志,文采好的話就能夠增加話語的力量。

    不說話,很少人知道你想的是什麼,語言要是沒有文采,流傳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小。

    晉國成為霸主,鄭國侵占陳國,不善辭令就不能成功,你應該謹慎使用言辭。

    ” 【原文】 楚靈王汰侈①,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②而過。

    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

    而此子以潤辭③為官,不可為良史。

    ”曰:“臣又嘗問焉,昔周穆王欲肆④其心,将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馬迹焉。

    祭公謀父作《祈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殁于文宮。

    臣問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對曰:“能。

    其詩曰:‘祈昭之愔愔⑤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

    ’”靈王揖而入,饋⑥不食,寝不寐,數日則固不能勝⑦其情,以及于難。

    孔子讀其志,曰:“古者有志⑧,克己複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⑨也,稱⑩詩以谏順哉。

    ” 【注釋】 ①汰侈:驕縱。

     ②趨:快走。

     ③潤辭:華麗的言辭。

     ④肆:放縱。

     ⑤愔愔:安詳、和諧。

     ⑥饋:送上的食物。

     ⑦勝:控制。

     ⑧志:記載。

     ⑨風:諷谏。

     ⑩稱:稱引。

     【譯文】 楚靈王是一個驕縱無節制的人。

    一天,右尹子革在一旁陪侍而坐,左史倚相快步從殿下走過。

    靈王說道:“這是個好史官,你要好好待他,他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上古書籍。

    ”子革回答說:“一個好的史官,要能夠記錄君王的缺點,彰揚君王的優點,而他卻隻憑着華美的文辭來做官,這不能稱得上是好的史官。

    ”接着又說:“我曾經聽說過,以前周穆王想要放縱自己的私心,想要周遊天下,讓他的車轍和馬蹄印遍布天下的每一個地方。

    于是祭公謀父就寫了《祈昭》勸谏周穆王,周穆王因此得以消除了危險,在文宮中得以善終。

    我向倚相問過這件事,他卻不知道,如果我向他問更為深遠的問題,他又哪裡能夠知道呢?”靈王說:“那你知道嗎?”子革回答說:“可以。

    這首詩是這樣的:‘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

    ’”楚靈王聽了以後,對子革作了一揖,便進到房中去了,而後送上來的食物不吃,該睡覺的時候也睡不着,一連好多天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遇上禍難。

    孔子看到這段記載以後,說道:“古人有這樣的記載,克制自己的欲求、重新建立禮儀,這就是仁。

    說得多好啊。

    楚靈王如果能夠一直這樣,又怎麼會在乾溪受辱呢?子革不是左史官,所以隻能對靈王進行諷谏,引用詩歌來進行諷谏,是為了讓進谏被順利地采納啊。

    ” 【原文】 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于庚宗之邑。

    庚宗寡婦通①焉而生牛。

    穆子返魯,以牛為内豎②,相家。

    牛讒叔孫二人,殺之。

    叔孫有病,牛不通其饋③,不食而死。

    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

    昭子既立,朝其家衆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嫡④立庶,又披⑤其邑,以求舍罪。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