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八
關燈
小
中
大
好名聲。
《詩經》上又說:‘聖明的君主,美好的名聲流芳百世。
’這說的就是三代君王的德行。
” 【原文】 子張問聖人之所以教。
孔子曰:“師乎,吾語汝。
聖人明于禮樂,舉而措①之而已。
”子張又問,孔子曰:“師,爾以為必布幾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必行綴兆②,執羽籥③,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可履④,禮也;行而可樂⑤,樂也。
聖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萬民順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
夫禮之所以興,衆之所以治也;禮之所以廢,衆之所以亂也。
目巧⑥之室,則有隩阼⑦,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并随,立則有列序,古之義也。
室而無隩阼,則亂于堂室矣;席而無上下,則亂于席次矣;車而無左右,則亂于車上矣;行而無并随,則亂于階塗矣;列而無次序,則亂于著矣。
昔者明王聖人辯貴賤長幼,正男女内外,序親疏遠近,而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塗出也。
” 【注釋】 ①措:施行。
②綴兆:樂隊的行列。
③羽籥:舞具和樂器。
④履:實現。
⑤樂:高興。
⑥目巧:用眼睛(不拘泥于法度)來測量。
⑦隩阼:房屋和台階。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聖人是如何治理政事的。
孔子說:“子張啊,我來告訴你,聖人明曉禮樂,是為了将它們融合在一起施用到治理政事上而已。
”子張沒有聽明白,便又問了一遍。
孔子說:“子張,你認為非得要大擺筵席,對上對下都作揖作拱,互相間勸酒,才能稱作禮嗎?你認為非得要排列樂隊,揮動舞具,吹起樂器,奏起鐘鼓,才能稱作樂嗎?說出話來并且親自做到,就是禮;去做事并且感到快樂,就是樂。
聖人緻力于這兩方面,并且把自己擺在君王的地位上親自去做,因此天下才得以太平,人民都很順服,百官聽從政令并各司其職,上上下下的人都依禮行事。
禮儀大興的時候,天下能太平;禮儀被廢止的時候,天下就大亂。
設計堂屋的時候,要既有房屋又有台階,排列席位的時候,要有上有下,乘坐車馬的時候,要分左右,走路的時候要分先後,站立的時候要有次序,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道理。
如果堂屋沒有房屋和台階的話,堂和室就混淆了;如果席位沒有上下的話,那些席位就亂了;如果車馬不分左右的話,那麼乘坐人的地位就不分了;如果走路的時候沒有先後的話,那道路上就亂了;如果站立沒有次序的話,那麼位置就亂了。
以前明君和聖人都區分身份的貴賤、年齡的長幼、性别的男女、次序的親疏,沒有誰敢逾越這個界限,而這一切都是從這個道理出發的。
” 屈節解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于物,處貧賤之地①,而不能屈節以求伸②,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于己。
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
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③。
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④,志達而不犯于義⑤。
” 【注釋】 ①地:地位。
②伸:施展才華。
③及時:抓住時機。
④節:名節。
⑤義:義理。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我聽說男子漢大丈夫活在世上,富裕尊貴而不能有益于社會,身處貧困低賤的地位而不能屈節以求施展才華,就不能夠稱之為人了。
”孔子回答道:“君子行事都希望達到一定的目的。
能夠委屈自己就委屈一下,能夠施展才華就施展才華,所以委屈自己的人一定有所期待,尋求施展才華的人一定善于抓住時機。
雖然委屈自己但不能毀壞自己的名節,志向通達但不能違犯義理。
” 【原文】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将欲為亂①,而憚鮑、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魯。
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
二三子誰為使?”于是子路請往焉,孔子弗許。
子張請往,又弗許。
子石請往,又弗許。
三子退,謂子貢曰:“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
此則吾子用辯②之時也,吾子盍請行焉?”子貢請使,夫子許之。
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收功③于魯實難,不若移兵于吳則易。
”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内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令。
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④臣,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于主,而與大臣争。
如此,則子之位危矣。
”田常曰:“善,然兵甲⑤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緩師,吾請救于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以兵迎之。
”田常許諾。
【注釋】 ①亂:叛亂。
②辯:辯才。
③收功:取得功績。
④尊:尊崇。
⑤兵甲:代指軍隊。
【譯文】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聽說齊國的田常想要叛亂,而因其忌憚鮑牧、晏圉等人從中作梗,就想将叛亂的軍隊轉移出去,以攻伐魯國。
孔子便集合了各位弟子并告知他們說:“魯國是我父母親人所居住的地方,不可以不去援救,更不忍心看到他們受到侵犯,因此我想通過委屈于田常的方法以救援魯國,你們幾個人誰願意出使齊國?”于是子路請求前往齊國,孔子沒有允許。
子張也請求前往,孔子又沒有允許,子石也請求前往,孔子也沒有允許。
他們三個人退下來對子貢說:“現在先生想委屈于田常以救援他父母所居住的魯國,我們三個人都請求出使前往卻沒有得到允許,現在正是你展示自己出色的辯才的好時機,你怎麼不去請行呢?”子貢便前去請求出使,孔子允許了。
于是子貢就到了齊國,遊說田常說:“現在你想要在魯國取得功績實在是很難,不如移兵到吳國會很容易。
”田常聽了很不高興。
子貢又說道:“憂患在朝堂之内的人,必定會去攻打強國,憂患在外部的人,方才去攻打弱國。
而今你的憂患是在朝堂之内,我聽說你三次受封都沒有成功,那是因為朝中有大臣反對你。
如果你戰勝了,你的君主會為之驕傲自豪,如果你攻破了敵國,卻隻能讓别的大臣更為顯貴,而你功勞卻沒有在其中。
你和君王的關系會一天天地變得疏遠,如果你再去和那些大臣争奪權力的話,你的處境就會變得很危險了。
”田常說:“你說得很對。
然而我的軍隊已經奔赴魯國了,不可以更改了,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您先停止進兵,請允許我去拜訪吳國,說服他們去攻打齊國以援助魯國,這樣您再趁機發兵攻打他們就好了。
”田常答應了。
【原文】 子貢遂南說吳王曰:“王者①不滅國,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铢兩而移。
今以齊國而私②千乘之魯,與吳争強,甚為王患之。
且夫救魯以顯名,以撫③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晉,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
”吳王曰:“善,然吳常困越,越王今苦身養士,有報④吳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後乃可。
”子貢曰:“越之勁⑤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而王置⑥齊而伐越,則齊以私⑦魯矣。
王方以存亡繼絕之名,棄強齊而伐小越,非勇也。
勇者不計難,仁者不窮約⑧,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
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霸業盛矣。
且王必惡越,臣請見越君,令出兵以從,此則實害越而名從諸侯以伐齊。
”吳王悅,乃遣子貢之越。
【注釋】 ①王者:施行王道的人,和“霸者”相對。
②私:占為己有。
③撫:安撫。
④報:報複。
⑤勁:強。
⑥置:擱置。
⑦私:私吞。
⑧約:纏縛。
【譯文】 子貢于是就向南到了吳國,遊說吳王說:“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自己的諸侯屬國被别人滅掉,施行霸道的人也不允許天下有強于自己的敵人出現。
這正如千鈞相敵的重量,加了一些微小的東西就會改變。
如今齊國想要将千乘之國的魯國占為己有,和吳國争強,我很是為大王您擔憂。
并且如果您去救援魯國的話,您的好名聲也會因此顯揚,泗水一代的諸侯也會因此得到安撫。
誅殺暴虐的齊國,征服強大的齊國,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好處了。
名義上是挽救了将要滅亡的魯國,實際上卻是困厄了強大的齊國,明智的人對這種做法是不會懷疑猶豫的。
”吳王說:“你說得很對。
但是吳國經常和越國作戰,将越王退逼到了會稽山一代。
現在越國苦心經營,養蓄将士,有要報複我的決心,你先等我攻打了越國,再去攻伐齊國吧。
”子貢說:“越國的勢力比不上魯國,吳國的勢力也沒有齊國強大,如果大王您放棄攻打齊國而去攻打越國,那麼齊國就一定占領并私吞魯國了。
而您正是以保全将要滅亡的國家的名義啊,如果您放棄了齊國而去攻伐越國,那就不是勇者的表現了。
勇者是不會計較困難的,仁者是不甘困窘纏縛的,智者是不會錯失時機的,義者是不會拒絕和他人來往的,如今保存了越國可以向天下顯示您的仁慈,救助魯國攻伐齊國,就向晉國展現了您的威儀,那樣各國諸侯就必定會相繼到吳國來朝見您。
這樣一來,您稱霸天下的事業也就得以實現了。
如果大王您真的是害怕越國,那我請求去見越王,讓他也出兵跟随大王您,而這實際上就是讓越國的國力空虛,名義上卻是跟随諸侯以攻伐齊國。
”吳王聽了這些話,十分高興,就派遣子貢到越國去。
【原文】 越王郊迎,而自為子貢禦①,曰:“此蠻夷②之國,大夫何足俨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則破越必矣。
且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報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③乎;事未發而先聞者,危矣。
三者,舉事之患矣。
”勾踐頓首④曰:“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幹舌,徒欲與吳王接踵⑤而死,孤之願也。
今大夫幸告以利害。
”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疲敝,百姓怨上,大臣内變,申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⑥,此則報吳之時也。
王誠能發卒佐之,以邀射⑦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則其伐齊必矣。
此聖人所謂屈節求其達者也。
彼戰不勝,王之福,若勝,則必以兵臨晉,臣還北請見晉君共攻之,其弱吳必矣。
銳兵盡于齊,重甲困于晉,而王制其敝焉。
”越王頓首許諾。
子貢返。
五日,越使大夫文種頓首言于吳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吳。
”吳王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可乎?”子貢曰:“悉人之衆,又從其君,非義也。
”吳王乃受越王卒,謝留勾踐。
遂自發國内之兵以伐齊,敗之。
子貢遂北見晉君,令承其敝,吳晉遂遇于黃池。
越王襲吳之國。
吳王歸與越戰,滅焉。
孔子曰:“夫其亂齊存魯,吾之始願。
若能強晉以敝吳,使吳亡而越霸者,賜之說也。
美言傷信,慎言哉。
” 【注釋】 ①禦:駕車。
②蠻夷:古代對南方各族的含有貶義的稱呼,這裡是越王的自謙。
③殆:危險。
④頓首:叩頭。
⑤接踵:腳後跟連着腳後跟,即一起、一道的意思。
⑥用事:掌握政權。
⑦邀射:投合,求得。
【譯文】 越王到了郊外迎接子貢,并親自為子貢駕車,說道:“我們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國,大夫您為何屈尊
《詩經》上又說:‘聖明的君主,美好的名聲流芳百世。
’這說的就是三代君王的德行。
” 【原文】 子張問聖人之所以教。
孔子曰:“師乎,吾語汝。
聖人明于禮樂,舉而措①之而已。
”子張又問,孔子曰:“師,爾以為必布幾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必行綴兆②,執羽籥③,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可履④,禮也;行而可樂⑤,樂也。
聖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萬民順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禮也。
夫禮之所以興,衆之所以治也;禮之所以廢,衆之所以亂也。
目巧⑥之室,則有隩阼⑦,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并随,立則有列序,古之義也。
室而無隩阼,則亂于堂室矣;席而無上下,則亂于席次矣;車而無左右,則亂于車上矣;行而無并随,則亂于階塗矣;列而無次序,則亂于著矣。
昔者明王聖人辯貴賤長幼,正男女内外,序親疏遠近,而莫敢相逾越者,皆由此塗出也。
” 【注釋】 ①措:施行。
②綴兆:樂隊的行列。
③羽籥:舞具和樂器。
④履:實現。
⑤樂:高興。
⑥目巧:用眼睛(不拘泥于法度)來測量。
⑦隩阼:房屋和台階。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聖人是如何治理政事的。
孔子說:“子張啊,我來告訴你,聖人明曉禮樂,是為了将它們融合在一起施用到治理政事上而已。
”子張沒有聽明白,便又問了一遍。
孔子說:“子張,你認為非得要大擺筵席,對上對下都作揖作拱,互相間勸酒,才能稱作禮嗎?你認為非得要排列樂隊,揮動舞具,吹起樂器,奏起鐘鼓,才能稱作樂嗎?說出話來并且親自做到,就是禮;去做事并且感到快樂,就是樂。
聖人緻力于這兩方面,并且把自己擺在君王的地位上親自去做,因此天下才得以太平,人民都很順服,百官聽從政令并各司其職,上上下下的人都依禮行事。
禮儀大興的時候,天下能太平;禮儀被廢止的時候,天下就大亂。
設計堂屋的時候,要既有房屋又有台階,排列席位的時候,要有上有下,乘坐車馬的時候,要分左右,走路的時候要分先後,站立的時候要有次序,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道理。
如果堂屋沒有房屋和台階的話,堂和室就混淆了;如果席位沒有上下的話,那些席位就亂了;如果車馬不分左右的話,那麼乘坐人的地位就不分了;如果走路的時候沒有先後的話,那道路上就亂了;如果站立沒有次序的話,那麼位置就亂了。
以前明君和聖人都區分身份的貴賤、年齡的長幼、性别的男女、次序的親疏,沒有誰敢逾越這個界限,而這一切都是從這個道理出發的。
” 屈節解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于物,處貧賤之地①,而不能屈節以求伸②,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于己。
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
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③。
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④,志達而不犯于義⑤。
” 【注釋】 ①地:地位。
②伸:施展才華。
③及時:抓住時機。
④節:名節。
⑤義:義理。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我聽說男子漢大丈夫活在世上,富裕尊貴而不能有益于社會,身處貧困低賤的地位而不能屈節以求施展才華,就不能夠稱之為人了。
”孔子回答道:“君子行事都希望達到一定的目的。
能夠委屈自己就委屈一下,能夠施展才華就施展才華,所以委屈自己的人一定有所期待,尋求施展才華的人一定善于抓住時機。
雖然委屈自己但不能毀壞自己的名節,志向通達但不能違犯義理。
” 【原文】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将欲為亂①,而憚鮑、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魯。
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
二三子誰為使?”于是子路請往焉,孔子弗許。
子張請往,又弗許。
子石請往,又弗許。
三子退,謂子貢曰:“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往。
此則吾子用辯②之時也,吾子盍請行焉?”子貢請使,夫子許之。
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收功③于魯實難,不若移兵于吳則易。
”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内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令。
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④臣,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于主,而與大臣争。
如此,則子之位危矣。
”田常曰:“善,然兵甲⑤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緩師,吾請救于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以兵迎之。
”田常許諾。
【注釋】 ①亂:叛亂。
②辯:辯才。
③收功:取得功績。
④尊:尊崇。
⑤兵甲:代指軍隊。
【譯文】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聽說齊國的田常想要叛亂,而因其忌憚鮑牧、晏圉等人從中作梗,就想将叛亂的軍隊轉移出去,以攻伐魯國。
孔子便集合了各位弟子并告知他們說:“魯國是我父母親人所居住的地方,不可以不去援救,更不忍心看到他們受到侵犯,因此我想通過委屈于田常的方法以救援魯國,你們幾個人誰願意出使齊國?”于是子路請求前往齊國,孔子沒有允許。
子張也請求前往,孔子又沒有允許,子石也請求前往,孔子也沒有允許。
他們三個人退下來對子貢說:“現在先生想委屈于田常以救援他父母所居住的魯國,我們三個人都請求出使前往卻沒有得到允許,現在正是你展示自己出色的辯才的好時機,你怎麼不去請行呢?”子貢便前去請求出使,孔子允許了。
于是子貢就到了齊國,遊說田常說:“現在你想要在魯國取得功績實在是很難,不如移兵到吳國會很容易。
”田常聽了很不高興。
子貢又說道:“憂患在朝堂之内的人,必定會去攻打強國,憂患在外部的人,方才去攻打弱國。
而今你的憂患是在朝堂之内,我聽說你三次受封都沒有成功,那是因為朝中有大臣反對你。
如果你戰勝了,你的君主會為之驕傲自豪,如果你攻破了敵國,卻隻能讓别的大臣更為顯貴,而你功勞卻沒有在其中。
你和君王的關系會一天天地變得疏遠,如果你再去和那些大臣争奪權力的話,你的處境就會變得很危險了。
”田常說:“你說得很對。
然而我的軍隊已經奔赴魯國了,不可以更改了,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您先停止進兵,請允許我去拜訪吳國,說服他們去攻打齊國以援助魯國,這樣您再趁機發兵攻打他們就好了。
”田常答應了。
【原文】 子貢遂南說吳王曰:“王者①不滅國,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铢兩而移。
今以齊國而私②千乘之魯,與吳争強,甚為王患之。
且夫救魯以顯名,以撫③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晉,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
”吳王曰:“善,然吳常困越,越王今苦身養士,有報④吳之心,子待我先越,然後乃可。
”子貢曰:“越之勁⑤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而王置⑥齊而伐越,則齊以私⑦魯矣。
王方以存亡繼絕之名,棄強齊而伐小越,非勇也。
勇者不計難,仁者不窮約⑧,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
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霸業盛矣。
且王必惡越,臣請見越君,令出兵以從,此則實害越而名從諸侯以伐齊。
”吳王悅,乃遣子貢之越。
【注釋】 ①王者:施行王道的人,和“霸者”相對。
②私:占為己有。
③撫:安撫。
④報:報複。
⑤勁:強。
⑥置:擱置。
⑦私:私吞。
⑧約:纏縛。
【譯文】 子貢于是就向南到了吳國,遊說吳王說:“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自己的諸侯屬國被别人滅掉,施行霸道的人也不允許天下有強于自己的敵人出現。
這正如千鈞相敵的重量,加了一些微小的東西就會改變。
如今齊國想要将千乘之國的魯國占為己有,和吳國争強,我很是為大王您擔憂。
并且如果您去救援魯國的話,您的好名聲也會因此顯揚,泗水一代的諸侯也會因此得到安撫。
誅殺暴虐的齊國,征服強大的齊國,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好處了。
名義上是挽救了将要滅亡的魯國,實際上卻是困厄了強大的齊國,明智的人對這種做法是不會懷疑猶豫的。
”吳王說:“你說得很對。
但是吳國經常和越國作戰,将越王退逼到了會稽山一代。
現在越國苦心經營,養蓄将士,有要報複我的決心,你先等我攻打了越國,再去攻伐齊國吧。
”子貢說:“越國的勢力比不上魯國,吳國的勢力也沒有齊國強大,如果大王您放棄攻打齊國而去攻打越國,那麼齊國就一定占領并私吞魯國了。
而您正是以保全将要滅亡的國家的名義啊,如果您放棄了齊國而去攻伐越國,那就不是勇者的表現了。
勇者是不會計較困難的,仁者是不甘困窘纏縛的,智者是不會錯失時機的,義者是不會拒絕和他人來往的,如今保存了越國可以向天下顯示您的仁慈,救助魯國攻伐齊國,就向晉國展現了您的威儀,那樣各國諸侯就必定會相繼到吳國來朝見您。
這樣一來,您稱霸天下的事業也就得以實現了。
如果大王您真的是害怕越國,那我請求去見越王,讓他也出兵跟随大王您,而這實際上就是讓越國的國力空虛,名義上卻是跟随諸侯以攻伐齊國。
”吳王聽了這些話,十分高興,就派遣子貢到越國去。
【原文】 越王郊迎,而自為子貢禦①,曰:“此蠻夷②之國,大夫何足俨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心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則破越必矣。
且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矣;有報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③乎;事未發而先聞者,危矣。
三者,舉事之患矣。
”勾踐頓首④曰:“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幹舌,徒欲與吳王接踵⑤而死,孤之願也。
今大夫幸告以利害。
”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疲敝,百姓怨上,大臣内變,申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⑥,此則報吳之時也。
王誠能發卒佐之,以邀射⑦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則其伐齊必矣。
此聖人所謂屈節求其達者也。
彼戰不勝,王之福,若勝,則必以兵臨晉,臣還北請見晉君共攻之,其弱吳必矣。
銳兵盡于齊,重甲困于晉,而王制其敝焉。
”越王頓首許諾。
子貢返。
五日,越使大夫文種頓首言于吳王曰:“越悉境内之士三千人以事吳。
”吳王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可乎?”子貢曰:“悉人之衆,又從其君,非義也。
”吳王乃受越王卒,謝留勾踐。
遂自發國内之兵以伐齊,敗之。
子貢遂北見晉君,令承其敝,吳晉遂遇于黃池。
越王襲吳之國。
吳王歸與越戰,滅焉。
孔子曰:“夫其亂齊存魯,吾之始願。
若能強晉以敝吳,使吳亡而越霸者,賜之說也。
美言傷信,慎言哉。
” 【注釋】 ①禦:駕車。
②蠻夷:古代對南方各族的含有貶義的稱呼,這裡是越王的自謙。
③殆:危險。
④頓首:叩頭。
⑤接踵:腳後跟連着腳後跟,即一起、一道的意思。
⑥用事:掌握政權。
⑦邀射:投合,求得。
【譯文】 越王到了郊外迎接子貢,并親自為子貢駕車,說道:“我們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國,大夫您為何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