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八
關燈
小
中
大
等待。
綴:指自己表演時所站的位置。
⑤居:坐下。
⑥象成:象征已經成功的事迹。
⑦總幹:拿着盾牌。
山立:像山峰一樣站立在那裡。
⑧《武》亂:《武》舞将要跳完的時候。
⑨北出:指周武王出兵北伐,征戰商纣王。
⑩成:指舞蹈的每個階段。
分陝:舞蹈表演人員分成左右兩隊,這裡指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
?複綴:重新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
?夾振:《武》舞中兩邊有人夾着跳舞的人搖動金铎。
這裡象征武王伐纣時鼓舞軍隊士氣。
四伐:舞者根據铎聲的節奏展開擊刺。
表示武王帶領軍隊南征北伐,東征西戰,聲名威震四方。
?中國:上古時期,華夏族在黃河流域建立國家,他們認為黃河流域是天下正中的位置,因此自稱中國。
?蚤濟:很早就有所成。
蚤,通“早”。
?牧野之語:關于牧野之戰的傳說。
?薊:地名,今位于北京市西南部。
?祝:國名,今在山東省長清縣東北部地區。
?陳: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與安徽省亳縣一帶。
?杞:國名,位于今河南省杞縣内。
?宋:國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縣境内。
?封:建立墳墓。
王子比幹:商纣王的叔父,他為人清廉,一生忠君愛國。
相傳他多次向纣王進谏,最後被挖心而死。
?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被譽為中華第一哲人,相傳曾因勸谏纣王而入獄。
?行:巡查、巡視。
商容:人名,相傳是殷商的丞相,因不滿纣王暴政而辭官回鄉。
?弛政:除去暴政、苛政。
?倍祿:俸祿加倍。
?既濟河西:武王伐纣以後,渡過黃河,向西返回鎬京。
濟河,渡過黃河。
?華山之陽:華山的南面。
弗複乘:不再騎乘。
?桃林:地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與河南省靈寶縣之間。
服:使用。
?車甲:戰車和铠甲。
釁:将祭祀的犧牲之血塗抹在武器上。
?鞬橐:盛裝武器的器具和口袋。
?左射:指東郊習射。
《狸首》:逸詩篇名。
舉行射禮的時候,演奏這首詩。
?右射:西郊習射。
《驺虞》:《詩經》中的一首詩,帝王在舉行射禮的時候演奏這首詩。
?貫革:穿透皮革制成的盔甲。
息:停止。
這裡指不再使用武力。
?裨冕:古時,臣子朝見君王的時候所穿的服裝和佩戴的帽子。
搢笏:将笏闆插在禮服的腰帶上。
搢,插入。
笏,古時臣子朝見帝王時手持一個狹長的闆子,用以記事,防止遺忘。
?虎贲之士:勇猛的武士。
脫劍:解下腰間的佩劍,這裡指不再作戰。
?明堂:周文王的廟。
?耕藉:一作“耕籍”。
古人每年春耕前,天子、諸侯都要舉行一種儀式,親自耕藉田地,播種谷物,以此來勉勵農民。
?食:通“飼”,準備食物給人吃,供養。
三老五更:相傳古代帝王設置三老五更職位,以示供養和尊重老者。
太學:我國古代的大學。
?執醬而饋:端着肉醬親自向老者進獻食物。
饋,進獻食物。
?執爵而酳:舉着酒杯向他們敬酒。
爵,古代一種酒器的名稱。
酳,古代酒宴或祭祀上的一種禮節,飲食完畢以後用酒來漱口。
?弟:通“悌”,孝悌之道。
?周道:周朝的政治狀況即教化水平。
?交通:相互連通。
【譯文】 賓牟賈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席位恭敬地說:“那《武》舞已經警戒觀衆很長時間,您已經提問過了。
請問演出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候這麼長時間,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你坐下,我來告訴你。
那音樂,是象征已經成功的事情。
手裡拿着盾牌像高山一樣站立在那裡,象征武王帶領軍隊讨伐纣王的事情;音樂振奮,鬥志昂揚,象征太公雄偉的志向;《武》舞第一節即将跳完時,表示周武王帶兵北伐商纣王;再到下一節的時候表示消滅商朝;第三節表示武王滅商後南還;第四節表示武王在南方确定國家邊疆界限;第五節表示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第六節隊列重新返回原位,以此來表示對周天子的尊敬之情。
衆人在周圍搖着鈴铎,以此來表示武王帶領軍隊四處征戰,因此武王用強大的武力征服了中國。
軍隊分成兩路前進,因此戰争很早就取得勝利。
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立很長時間,是在等待諸侯的到來。
到現在你難道還沒有聽過牧野之戰的傳說嗎?武王戰勝殷商以後,将政權重新交還給商朝人,還沒下車的時候,就将黃帝的後人分封在薊地,将帝堯的後人分封在祝國,将帝舜的後人封在陳國。
等到下車後,又将夏後氏的後人封到杞國,将殷商的後人封在宋國,為王子比幹修建墳墓,釋放了箕子等被囚禁的人,讓他們仍然沿用商容的舊政,恢複商容的官位,百姓則免除徭役,普通士人的俸祿加倍。
武王大軍渡過黃河來到西部以後,将戰馬驅散到華山的南面,再也沒有騎乘過,将牛驅散到桃林的田野,再也沒有使用過。
戰車和铠甲全都裝到袋子裡,儲藏在府庫之中,以告示天下再也不會使用。
将武器倒放并且用虎皮包裹好,任命将軍士兵為諸侯,将武器全都封存起來稱為鞬橐,這樣以後,全天下的百姓就都知道周武王不會再用兵作戰了。
解散軍隊,舉行郊射之禮,東郊習射時演奏《狸首》;西郊習射時演奏《驺虞》,大家不再穿着铠甲習射。
穿着禮服,戴着帽子,腰帶中别着笏闆,勇士卸下佩劍;郊祀周的始祖,這樣百姓就知道要尊敬父親;設置明堂祭祀文王,百姓由此知道孝道;接受諸侯的定期觐見,由此讓諸侯明白如何做臣子;親自耕藉,這樣才能讓百姓知道尊敬親近君主。
以上六件事情,正是治理天下的大教化。
在太學裡供養三老和五更,天子袒露左肩親自為他們分割肉食,拿着肉醬進獻給他們,舉着酒杯向他們敬酒。
天子頭戴禮帽,手持盾牌,以此來教導諸侯學會孝悌之道。
這樣一來,周朝的政治和教化就會通達四海,禮樂彼此相通。
那《武》舞持續的時間長一些,不也是很适合的嗎?” 問玉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①,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②,智也;廉而不刿③,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诎④然,樂也;瑕不掩瑜⑤,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故君子貴之也。
” 【注釋】 ①珉:像玉一樣的石頭。
②栗:堅硬。
③廉而不刿:廉,棱角。
刿,劃傷。
④诎:斷絕。
⑤瑕:玉上的斑點。
瑜:玉煥發的光彩。
⑥孚尹:玉的顔色。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請問您君子以玉為貴而鄙薄像玉一樣的珉石,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珉的數量多嗎?”孔子說:“不是的,人們并不是因為玉少而認為它珍貴,因為珉多而鄙薄它。
以前君子曾将德行比作玉,玉溫潤而有光澤就像仁者的德行;玉的紋理細緻缜密并且質地堅硬,這就像智者的德行;玉有棱角又不傷人,這就像義者的德行;佩戴的玉垂着向下,這就像知禮的君子;敲打它時,發出的聲音清亮而悠長,結束時則是驟然而止,這就像君子對樂始終如一的态度一樣;玉上的斑點不會遮掩玉煥發的光彩,玉煥發的光彩也不會遮掩玉上的斑點,這就像忠誠的人不加掩飾;它的色彩明亮晶瑩,就像人心的誠信;它的光彩像白色的長虹,就像上天一樣氣勢非凡,無所不包;玉的精氣顯現在高山大川之間,就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朝廷也以玉制成珪璋作為信物,這就像有德之人的品德遠揚;而天下人沒有不以它為貴的原因,就在于它代表了人民所崇尚的大道啊。
《詩經》上說:‘每當想起君子,他的性格溫和,如同一塊美玉一樣。
’因此君子都以玉為貴。
”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①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②,《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③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時者,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地載神氣,吐納④雷霆,流形庶物,無非教也。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是故,天地之教與聖人相參。
其在《詩》曰:‘嵩高惟嶽,峻極于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
‘弛其文德,協此四國。
’此太王之德也。
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問。
《詩》雲:‘明明天子,令問不已。
’三代之德也。
” 【注釋】 ①教:教化。
②屬辭比事:連綴文辭,排比史事。
③失:不足。
④吐納:包容。
【譯文】 孔子說:“進入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教化就能夠知道了。
民衆性情溫和敦厚的話,就是《詩經》教化的結果;民衆對政事通達,并通曉古今的話,就是《書經》教化的結果;民衆心胸寬廣胸懷博大、平易善良的話,就是《樂經》教化的結果;民衆純潔淡泊并且義理精微的話,就是《易經》教化的結果;民衆謙恭勤儉并且莊重謹慎的話,就是《禮經》教化的結果;出口就能連綴文辭、排比史事的話,就是《春秋》教化的結果。
然而,《詩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愚鈍,《書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誇誕不實,《樂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奢侈浮華,《易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悖謬,《禮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繁缛瑣碎,《春秋》的不足就在于容易導緻叛亂。
如果民衆能夠做到溫柔敦厚而又不愚鈍的話,就是深知《詩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疏通知遠而不誣的話,就是深知《書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廣博易良而不奢浮的話,就是深知《樂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潔靜精微而不悖謬,就是深知《易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恭儉莊敬而不煩瑣的話,就是深知《禮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屬辭比事而不亂的話,就是深知《春秋》的教化之義了。
天有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風雨霜露都在滋潤着萬物,無不是教化。
大地顯現着萬物的精氣,風雨雷電出現在天地間,世間萬物都在生長孕育,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來教化百姓。
聖人自身的德行清淨光明,志氣意向變化微妙,有聖人出現的話,就一定會出現先兆。
因此天地的教化和聖人的教化是相合相參的。
《詩經》上說:‘巍峨的高山,高聳入雲,那山嶽降下神靈,生下申侯和甫侯,他們是周朝的賢人。
各諸侯國都以他們為屏障,天下的百姓都以他們為城牆。
’這說的就是文王和武王的德行。
‘廣泛地施行德政,平定四方。
’這說的就是周文王的德行。
但凡三代的君王,一定是先有了
綴:指自己表演時所站的位置。
⑤居:坐下。
⑥象成:象征已經成功的事迹。
⑦總幹:拿着盾牌。
山立:像山峰一樣站立在那裡。
⑧《武》亂:《武》舞将要跳完的時候。
⑨北出:指周武王出兵北伐,征戰商纣王。
⑩成:指舞蹈的每個階段。
分陝:舞蹈表演人員分成左右兩隊,這裡指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
?複綴:重新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
?夾振:《武》舞中兩邊有人夾着跳舞的人搖動金铎。
這裡象征武王伐纣時鼓舞軍隊士氣。
四伐:舞者根據铎聲的節奏展開擊刺。
表示武王帶領軍隊南征北伐,東征西戰,聲名威震四方。
?中國:上古時期,華夏族在黃河流域建立國家,他們認為黃河流域是天下正中的位置,因此自稱中國。
?蚤濟:很早就有所成。
蚤,通“早”。
?牧野之語:關于牧野之戰的傳說。
?薊:地名,今位于北京市西南部。
?祝:國名,今在山東省長清縣東北部地區。
?陳: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與安徽省亳縣一帶。
?杞:國名,位于今河南省杞縣内。
?宋:國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縣境内。
?封:建立墳墓。
王子比幹:商纣王的叔父,他為人清廉,一生忠君愛國。
相傳他多次向纣王進谏,最後被挖心而死。
?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被譽為中華第一哲人,相傳曾因勸谏纣王而入獄。
?行:巡查、巡視。
商容:人名,相傳是殷商的丞相,因不滿纣王暴政而辭官回鄉。
?弛政:除去暴政、苛政。
?倍祿:俸祿加倍。
?既濟河西:武王伐纣以後,渡過黃河,向西返回鎬京。
濟河,渡過黃河。
?華山之陽:華山的南面。
弗複乘:不再騎乘。
?桃林:地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與河南省靈寶縣之間。
服:使用。
?車甲:戰車和铠甲。
釁:将祭祀的犧牲之血塗抹在武器上。
?鞬橐:盛裝武器的器具和口袋。
?左射:指東郊習射。
《狸首》:逸詩篇名。
舉行射禮的時候,演奏這首詩。
?右射:西郊習射。
《驺虞》:《詩經》中的一首詩,帝王在舉行射禮的時候演奏這首詩。
?貫革:穿透皮革制成的盔甲。
息:停止。
這裡指不再使用武力。
?裨冕:古時,臣子朝見君王的時候所穿的服裝和佩戴的帽子。
搢笏:将笏闆插在禮服的腰帶上。
搢,插入。
笏,古時臣子朝見帝王時手持一個狹長的闆子,用以記事,防止遺忘。
?虎贲之士:勇猛的武士。
脫劍:解下腰間的佩劍,這裡指不再作戰。
?明堂:周文王的廟。
?耕藉:一作“耕籍”。
古人每年春耕前,天子、諸侯都要舉行一種儀式,親自耕藉田地,播種谷物,以此來勉勵農民。
?食:通“飼”,準備食物給人吃,供養。
三老五更:相傳古代帝王設置三老五更職位,以示供養和尊重老者。
太學:我國古代的大學。
?執醬而饋:端着肉醬親自向老者進獻食物。
饋,進獻食物。
?執爵而酳:舉着酒杯向他們敬酒。
爵,古代一種酒器的名稱。
酳,古代酒宴或祭祀上的一種禮節,飲食完畢以後用酒來漱口。
?弟:通“悌”,孝悌之道。
?周道:周朝的政治狀況即教化水平。
?交通:相互連通。
【譯文】 賓牟賈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席位恭敬地說:“那《武》舞已經警戒觀衆很長時間,您已經提問過了。
請問演出者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候這麼長時間,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你坐下,我來告訴你。
那音樂,是象征已經成功的事情。
手裡拿着盾牌像高山一樣站立在那裡,象征武王帶領軍隊讨伐纣王的事情;音樂振奮,鬥志昂揚,象征太公雄偉的志向;《武》舞第一節即将跳完時,表示周武王帶兵北伐商纣王;再到下一節的時候表示消滅商朝;第三節表示武王滅商後南還;第四節表示武王在南方确定國家邊疆界限;第五節表示周公、召公分陝而治;第六節隊列重新返回原位,以此來表示對周天子的尊敬之情。
衆人在周圍搖着鈴铎,以此來表示武王帶領軍隊四處征戰,因此武王用強大的武力征服了中國。
軍隊分成兩路前進,因此戰争很早就取得勝利。
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立很長時間,是在等待諸侯的到來。
到現在你難道還沒有聽過牧野之戰的傳說嗎?武王戰勝殷商以後,将政權重新交還給商朝人,還沒下車的時候,就将黃帝的後人分封在薊地,将帝堯的後人分封在祝國,将帝舜的後人封在陳國。
等到下車後,又将夏後氏的後人封到杞國,将殷商的後人封在宋國,為王子比幹修建墳墓,釋放了箕子等被囚禁的人,讓他們仍然沿用商容的舊政,恢複商容的官位,百姓則免除徭役,普通士人的俸祿加倍。
武王大軍渡過黃河來到西部以後,将戰馬驅散到華山的南面,再也沒有騎乘過,将牛驅散到桃林的田野,再也沒有使用過。
戰車和铠甲全都裝到袋子裡,儲藏在府庫之中,以告示天下再也不會使用。
将武器倒放并且用虎皮包裹好,任命将軍士兵為諸侯,将武器全都封存起來稱為鞬橐,這樣以後,全天下的百姓就都知道周武王不會再用兵作戰了。
解散軍隊,舉行郊射之禮,東郊習射時演奏《狸首》;西郊習射時演奏《驺虞》,大家不再穿着铠甲習射。
穿着禮服,戴着帽子,腰帶中别着笏闆,勇士卸下佩劍;郊祀周的始祖,這樣百姓就知道要尊敬父親;設置明堂祭祀文王,百姓由此知道孝道;接受諸侯的定期觐見,由此讓諸侯明白如何做臣子;親自耕藉,這樣才能讓百姓知道尊敬親近君主。
以上六件事情,正是治理天下的大教化。
在太學裡供養三老和五更,天子袒露左肩親自為他們分割肉食,拿着肉醬進獻給他們,舉着酒杯向他們敬酒。
天子頭戴禮帽,手持盾牌,以此來教導諸侯學會孝悌之道。
這樣一來,周朝的政治和教化就會通達四海,禮樂彼此相通。
那《武》舞持續的時間長一些,不也是很适合的嗎?” 問玉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①,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②,智也;廉而不刿③,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诎④然,樂也;瑕不掩瑜⑤,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故君子貴之也。
” 【注釋】 ①珉:像玉一樣的石頭。
②栗:堅硬。
③廉而不刿:廉,棱角。
刿,劃傷。
④诎:斷絕。
⑤瑕:玉上的斑點。
瑜:玉煥發的光彩。
⑥孚尹:玉的顔色。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請問您君子以玉為貴而鄙薄像玉一樣的珉石,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珉的數量多嗎?”孔子說:“不是的,人們并不是因為玉少而認為它珍貴,因為珉多而鄙薄它。
以前君子曾将德行比作玉,玉溫潤而有光澤就像仁者的德行;玉的紋理細緻缜密并且質地堅硬,這就像智者的德行;玉有棱角又不傷人,這就像義者的德行;佩戴的玉垂着向下,這就像知禮的君子;敲打它時,發出的聲音清亮而悠長,結束時則是驟然而止,這就像君子對樂始終如一的态度一樣;玉上的斑點不會遮掩玉煥發的光彩,玉煥發的光彩也不會遮掩玉上的斑點,這就像忠誠的人不加掩飾;它的色彩明亮晶瑩,就像人心的誠信;它的光彩像白色的長虹,就像上天一樣氣勢非凡,無所不包;玉的精氣顯現在高山大川之間,就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朝廷也以玉制成珪璋作為信物,這就像有德之人的品德遠揚;而天下人沒有不以它為貴的原因,就在于它代表了人民所崇尚的大道啊。
《詩經》上說:‘每當想起君子,他的性格溫和,如同一塊美玉一樣。
’因此君子都以玉為貴。
”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①可知也。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②,《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③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時者,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地載神氣,吐納④雷霆,流形庶物,無非教也。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是故,天地之教與聖人相參。
其在《詩》曰:‘嵩高惟嶽,峻極于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
‘弛其文德,協此四國。
’此太王之德也。
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問。
《詩》雲:‘明明天子,令問不已。
’三代之德也。
” 【注釋】 ①教:教化。
②屬辭比事:連綴文辭,排比史事。
③失:不足。
④吐納:包容。
【譯文】 孔子說:“進入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教化就能夠知道了。
民衆性情溫和敦厚的話,就是《詩經》教化的結果;民衆對政事通達,并通曉古今的話,就是《書經》教化的結果;民衆心胸寬廣胸懷博大、平易善良的話,就是《樂經》教化的結果;民衆純潔淡泊并且義理精微的話,就是《易經》教化的結果;民衆謙恭勤儉并且莊重謹慎的話,就是《禮經》教化的結果;出口就能連綴文辭、排比史事的話,就是《春秋》教化的結果。
然而,《詩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愚鈍,《書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誇誕不實,《樂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奢侈浮華,《易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悖謬,《禮經》的不足在于容易導緻繁缛瑣碎,《春秋》的不足就在于容易導緻叛亂。
如果民衆能夠做到溫柔敦厚而又不愚鈍的話,就是深知《詩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疏通知遠而不誣的話,就是深知《書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廣博易良而不奢浮的話,就是深知《樂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潔靜精微而不悖謬,就是深知《易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恭儉莊敬而不煩瑣的話,就是深知《禮經》的教化之義了;如果能夠屬辭比事而不亂的話,就是深知《春秋》的教化之義了。
天有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風雨霜露都在滋潤着萬物,無不是教化。
大地顯現着萬物的精氣,風雨雷電出現在天地間,世間萬物都在生長孕育,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來教化百姓。
聖人自身的德行清淨光明,志氣意向變化微妙,有聖人出現的話,就一定會出現先兆。
因此天地的教化和聖人的教化是相合相參的。
《詩經》上說:‘巍峨的高山,高聳入雲,那山嶽降下神靈,生下申侯和甫侯,他們是周朝的賢人。
各諸侯國都以他們為屏障,天下的百姓都以他們為城牆。
’這說的就是文王和武王的德行。
‘廣泛地施行德政,平定四方。
’這說的就是周文王的德行。
但凡三代的君王,一定是先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