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八
關燈
小
中
大
而宗武王。
’此四祖四宗,或乃異代,或其考祖之有功德,其廟可也。
若有虞宗堯,夏祖颛顼,皆異代之有功德者也,亦可以存其廟乎?”孔子曰:“善,如汝所問也。
如殷周之祖宗,其廟可以不毀,其他祖宗者,功德不殊③,雖在殊代,亦可以無疑④矣。
《詩》雲:‘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憩⑤。
’周人之于召公也,愛其人猶敬其所舍之樹,況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廟焉!” 【注釋】 ①祭典:古代記載祭祀相關事宜的典籍。
②契:人名,相傳他是商代人的祖先。
③殊:顯著。
④無疑:無需懷疑,無需猶豫。
這裡指應該毀廟這件事。
⑤“蔽芾”三句:茂盛的甘棠樹啊,請不要損傷它,那是召伯曾經休息的地方。
召伯,即後文的召公,為人有德行,廉政愛民,經常在甘棠樹下為百姓斷案。
這首詩表達了百姓對召公的愛戴和懷念之情,詩句源自《詩經·召南·甘棠》。
【譯文】 子羔詢問說:“祭典中說:‘過去有虞氏以颛顼為祖卻以帝堯為宗,夏後氏也以颛顼為祖卻以大禹為宗,殷商人以契為祖卻以商湯為宗,周代人以文王為祖卻以武王為宗。
’這四祖四宗,有的不是一個時代,有的是他們的祖宗立下功德,他們的廟可以不毀。
如果有虞氏以堯帝為宗,夏後氏以颛顼為祖,則都是不同時代的有功德之人,他們的廟也可以保存嗎?”孔子說:“是的,正如你所聽說的那樣。
像殷商及周代人的祖宗,他們的廟可以不毀,其他的祖宗,他們的功德不夠顯著,盡管是在不同的時代,也應該被毀。
《詩經》中說:‘茂盛的甘棠樹啊,請不要毀壞它,召公曾經在樹下休息。
’周代人對召公,因為敬愛召公這個人,所以連他房屋附近的樹木都一并喜愛,更何況祖宗有功德,怎麼能不尊奉他的廟呢!” 辯樂解 【原文】 孔子學琴于師襄子。
襄子曰:“吾雖以擊磬①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數③也。
”有間④,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 【注釋】 ①磬:古代的一種樂器。
②益:增加,加上。
③數:技巧,技能。
④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說:“我雖然是因為磬擊打得好才做官的,但是我還會彈琴。
現在你的琴藝已經很娴熟了,可以增加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學習到彈琴的技巧。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彈琴的技巧了,現在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得到彈琴的要點呢。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學習到彈琴的要點了,可以增加一點新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了解到作曲人的為人呢。
” 【原文】 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
曰:“丘迨①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颀然長②,曠③如望羊,掩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
”師襄子避席葉拱④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 學琴師襄 孔子二十九歲時,向師襄子學習彈琴。
他長時間練習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樂曲的内涵,進而領悟到作者是周文王。
師襄子很佩服,告訴他樂曲名叫《文王操》。
【注釋】 ①迨:才,剛剛。
②颀然長:這裡特指身體修長。
③曠:遠遠地看上去。
④葉拱:以兩手撫于胸前為禮。
【譯文】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穆然深思,一副志向高遠的樣子,眺望着高遠處,說:“我現在才了解到作曲人的為人。
他皮膚很黑,身體修長,看上去擁有了四方的土地,不是周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從席子上起來向孔子拱手行禮說:“你真是聖賢的人,這個曲子傳說就是《文王操》。
” 【原文】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①!由之不才也。
夫先王之制②音也,奏中聲以為節,入于南,不歸于北。
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
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③于心也,暴厲④之動不在于體也。
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
【注釋】 ①甚矣:嚴重得很。
②制:創制。
③加:存在于。
④暴厲:劇烈。
【譯文】 子路在彈琴,孔子聽到以後對冉有說:“真是很嚴重啊!仲由的琴彈得不是很好啊。
先王創制音樂,并用彈奏中音作為節制,這種音樂流傳到南方,但是不流傳到北方。
因為南方是生長發育的地方,北方則是充滿戰争殺戮的地方。
所以君子的音樂溫和适中,從而用來調養生育氣息,憂愁的感覺不會存在心中,劇烈的運動不存在體内。
像這樣的聲音,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盛世安樂之音。
【原文】 “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①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于心,溫和之動不存于體。
夫然者,乃所以為亂②之風。
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③《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④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⑤吾民之财兮。
’唯修此化,故其興也勃焉。
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⑥而弗忘。
【注釋】 ①亢麗:滄桑悲涼。
②亂:擾亂。
③造:創造,作出。
④愠:不高興。
⑤阜:鞏固,增加。
⑥述:叙述,陳述。
【譯文】 “小人的音樂就不是這樣的,滄桑悲涼而且很瑣碎,心中好像有殺戮的氣息。
溫和适中的感情,不存在他的心中;溫和的舉動,不存在他的體内。
像這樣的聲音就是擾亂國家的聲音。
先前的舜帝彈奏五弦琴,創造出《南風》的詩篇,詩中說:‘南方的風真溫馨啊!它可以消去百姓們的憤怒;南風吹來的時間正是時候啊!它可以讓百姓們的錢财更加富足。
’因為講究這樣的音樂教化,舜帝的國家才能如此的興盛。
品德就好像泉水一樣,一直流到現在,王公大臣們還能叙述出來而沒有忘記。
【原文】 “殷纣好為北鄙①之聲,其廢②也忽焉。
至于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
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
纣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緻③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④于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
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 【注釋】 ①鄙:邊遠的地方。
②廢:衰敗,荒廢。
③緻:導緻,緻使。
④無意:沒有考慮。
【譯文】 “纣王喜歡北方的音樂,他的國家很快就衰敗了。
現在王公大臣都經常以此為戒。
舜帝是從百姓中起家的,他積累品德性情溫和,最終稱帝。
纣王執政的時候,荒淫無度,殘暴地對待百姓,最終導緻了滅亡。
難道他們的遭遇不是各自不同修為的結果嗎?仲由,現在隻是個平常的人,但是沒有思考先王的教導,演奏這種亡國之音,怎麼能夠保全六七尺的身體呢?”冉有将這些話告訴了子路,子路很恐懼并且暗自悔恨,每天靜坐反思并且不進食,以至于到了形銷骨立的地步。
孔子說道:“有了錯誤而能夠改正,這就是進步了。
” 【原文】 周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誡之以久,何也?”對曰:“病①不得其衆。
”“詠歎②之,淫液③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④。
”“發揚蹈厲之已蚤⑤,何也?”對曰:“及時事。
”“《武》坐緻右而軒左⑥,何也?”對曰:“非《武》坐。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
”孔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⑦也。
”孔子曰:“唯丘聞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⑧矣。
” 【注釋】 ①病:擔心、害怕。
②詠歎:長聲歌唱。
③淫液:樂聲連綿悠長。
④事:戰事。
⑤發揚蹈厲:舉起手以表示奮發,頓足以表示勇猛。
蚤:通“早”。
⑥坐:跪。
緻右:右膝着地。
軒左:提起左膝。
⑦傳:傳授。
⑧荒:迷亂。
【譯文】 周人賓牟賈在孔子一旁陪侍而坐。
孔子和他談論到了音樂:“《武》舞剛開始時擊鼓警示衆人的時間很長,這是什麼原因啊?”賓牟賈回答說:“那是在模仿武王,因為他擔心衆人不肯擁護他。
”孔子問道:“為什麼歌聲拖得那麼長,樂聲又那麼連綿不絕呢?”賓牟賈回答說:“恐怕是為了模仿當時武王還不能集合諸侯共同起事吧。
”孔子問:“很早就開始劇烈地手舞足蹈,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是在模仿當時的時機很适合,要趁機發動征伐。
”孔子問道:“《武》舞時右膝跪着地,左膝提起,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并不是《武》舞的跪。
”孔子問道:“歌聲中充滿了殺氣,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并不是《武》舞應有的歌聲。
”孔子問道:“如果不是《武》舞的歌聲,那又是什麼歌聲呢?”賓牟賈回答說:“那是由于樂官們的錯誤傳授緻使失去了原來的面目。
”孔子說:“我在苌弘先生那裡所聽到的,也和你所說的相似。
如果不是樂官傳授錯了的話,那就是武王意志迷亂了。
” 【原文】 賓牟賈起,免席①而請曰:“夫《武》之備誡②之以久,則既聞命③矣。
敢問遲矣而又久立于綴④,何也?”子曰:“居⑤,吾語爾。
夫樂者,象成⑥者也。
總幹而山立⑦,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⑧皆坐,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成而北出⑨,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⑩,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複綴?,以崇其天子焉。
衆夾振之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國?;分夾而進,所以事蚤濟?;久立于綴,所以待諸侯之至也。
今汝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車,則封黃帝之後于薊?,封帝堯之後于祝?,封帝舜之後于陳?。
下車又封夏後氏之後于杞?,封殷之後于宋?,封王子比幹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舊?,以複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既濟河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複服?。
車甲則釁之?,而藏之諸府庫,以示弗複用。
倒載幹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為諸侯,命之鞬橐?,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複用兵也。
散軍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脫劍?;郊祀後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觐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民知所以敬親。
六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如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
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注釋】 ①免席:離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而起,表示恭敬的态度。
②備誡:同“備戒”,防備警戒。
③聞命:恭敬接受命令。
④遲:
’此四祖四宗,或乃異代,或其考祖之有功德,其廟可也。
若有虞宗堯,夏祖颛顼,皆異代之有功德者也,亦可以存其廟乎?”孔子曰:“善,如汝所問也。
如殷周之祖宗,其廟可以不毀,其他祖宗者,功德不殊③,雖在殊代,亦可以無疑④矣。
《詩》雲:‘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憩⑤。
’周人之于召公也,愛其人猶敬其所舍之樹,況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廟焉!” 【注釋】 ①祭典:古代記載祭祀相關事宜的典籍。
②契:人名,相傳他是商代人的祖先。
③殊:顯著。
④無疑:無需懷疑,無需猶豫。
這裡指應該毀廟這件事。
⑤“蔽芾”三句:茂盛的甘棠樹啊,請不要損傷它,那是召伯曾經休息的地方。
召伯,即後文的召公,為人有德行,廉政愛民,經常在甘棠樹下為百姓斷案。
這首詩表達了百姓對召公的愛戴和懷念之情,詩句源自《詩經·召南·甘棠》。
【譯文】 子羔詢問說:“祭典中說:‘過去有虞氏以颛顼為祖卻以帝堯為宗,夏後氏也以颛顼為祖卻以大禹為宗,殷商人以契為祖卻以商湯為宗,周代人以文王為祖卻以武王為宗。
’這四祖四宗,有的不是一個時代,有的是他們的祖宗立下功德,他們的廟可以不毀。
如果有虞氏以堯帝為宗,夏後氏以颛顼為祖,則都是不同時代的有功德之人,他們的廟也可以保存嗎?”孔子說:“是的,正如你所聽說的那樣。
像殷商及周代人的祖宗,他們的廟可以不毀,其他的祖宗,他們的功德不夠顯著,盡管是在不同的時代,也應該被毀。
《詩經》中說:‘茂盛的甘棠樹啊,請不要毀壞它,召公曾經在樹下休息。
’周代人對召公,因為敬愛召公這個人,所以連他房屋附近的樹木都一并喜愛,更何況祖宗有功德,怎麼能不尊奉他的廟呢!” 辯樂解 【原文】 孔子學琴于師襄子。
襄子曰:“吾雖以擊磬①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數③也。
”有間④,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
” 【注釋】 ①磬:古代的一種樂器。
②益:增加,加上。
③數:技巧,技能。
④有間:過了一段時間。
【譯文】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
師襄子說:“我雖然是因為磬擊打得好才做官的,但是我還會彈琴。
現在你的琴藝已經很娴熟了,可以增加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學習到彈琴的技巧。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彈琴的技巧了,現在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得到彈琴的要點呢。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學習到彈琴的要點了,可以增加一點新的内容了。
”孔子說:“我還沒有了解到作曲人的為人呢。
” 【原文】 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
曰:“丘迨①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颀然長②,曠③如望羊,掩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
”師襄子避席葉拱④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 學琴師襄 孔子二十九歲時,向師襄子學習彈琴。
他長時間練習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樂曲的内涵,進而領悟到作者是周文王。
師襄子很佩服,告訴他樂曲名叫《文王操》。
【注釋】 ①迨:才,剛剛。
②颀然長:這裡特指身體修長。
③曠:遠遠地看上去。
④葉拱:以兩手撫于胸前為禮。
【譯文】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穆然深思,一副志向高遠的樣子,眺望着高遠處,說:“我現在才了解到作曲人的為人。
他皮膚很黑,身體修長,看上去擁有了四方的土地,不是周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子從席子上起來向孔子拱手行禮說:“你真是聖賢的人,這個曲子傳說就是《文王操》。
” 【原文】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①!由之不才也。
夫先王之制②音也,奏中聲以為節,入于南,不歸于北。
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
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③于心也,暴厲④之動不在于體也。
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
【注釋】 ①甚矣:嚴重得很。
②制:創制。
③加:存在于。
④暴厲:劇烈。
【譯文】 子路在彈琴,孔子聽到以後對冉有說:“真是很嚴重啊!仲由的琴彈得不是很好啊。
先王創制音樂,并用彈奏中音作為節制,這種音樂流傳到南方,但是不流傳到北方。
因為南方是生長發育的地方,北方則是充滿戰争殺戮的地方。
所以君子的音樂溫和适中,從而用來調養生育氣息,憂愁的感覺不會存在心中,劇烈的運動不存在體内。
像這樣的聲音,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盛世安樂之音。
【原文】 “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①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于心,溫和之動不存于體。
夫然者,乃所以為亂②之風。
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③《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④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⑤吾民之财兮。
’唯修此化,故其興也勃焉。
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⑥而弗忘。
【注釋】 ①亢麗:滄桑悲涼。
②亂:擾亂。
③造:創造,作出。
④愠:不高興。
⑤阜:鞏固,增加。
⑥述:叙述,陳述。
【譯文】 “小人的音樂就不是這樣的,滄桑悲涼而且很瑣碎,心中好像有殺戮的氣息。
溫和适中的感情,不存在他的心中;溫和的舉動,不存在他的體内。
像這樣的聲音就是擾亂國家的聲音。
先前的舜帝彈奏五弦琴,創造出《南風》的詩篇,詩中說:‘南方的風真溫馨啊!它可以消去百姓們的憤怒;南風吹來的時間正是時候啊!它可以讓百姓們的錢财更加富足。
’因為講究這樣的音樂教化,舜帝的國家才能如此的興盛。
品德就好像泉水一樣,一直流到現在,王公大臣們還能叙述出來而沒有忘記。
【原文】 “殷纣好為北鄙①之聲,其廢②也忽焉。
至于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
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
纣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緻③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④于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
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 【注釋】 ①鄙:邊遠的地方。
②廢:衰敗,荒廢。
③緻:導緻,緻使。
④無意:沒有考慮。
【譯文】 “纣王喜歡北方的音樂,他的國家很快就衰敗了。
現在王公大臣都經常以此為戒。
舜帝是從百姓中起家的,他積累品德性情溫和,最終稱帝。
纣王執政的時候,荒淫無度,殘暴地對待百姓,最終導緻了滅亡。
難道他們的遭遇不是各自不同修為的結果嗎?仲由,現在隻是個平常的人,但是沒有思考先王的教導,演奏這種亡國之音,怎麼能夠保全六七尺的身體呢?”冉有将這些話告訴了子路,子路很恐懼并且暗自悔恨,每天靜坐反思并且不進食,以至于到了形銷骨立的地步。
孔子說道:“有了錯誤而能夠改正,這就是進步了。
” 【原文】 周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誡之以久,何也?”對曰:“病①不得其衆。
”“詠歎②之,淫液③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④。
”“發揚蹈厲之已蚤⑤,何也?”對曰:“及時事。
”“《武》坐緻右而軒左⑥,何也?”對曰:“非《武》坐。
”“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也。
”孔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對曰:“有司失其傳⑦也。
”孔子曰:“唯丘聞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⑧矣。
” 【注釋】 ①病:擔心、害怕。
②詠歎:長聲歌唱。
③淫液:樂聲連綿悠長。
④事:戰事。
⑤發揚蹈厲:舉起手以表示奮發,頓足以表示勇猛。
蚤:通“早”。
⑥坐:跪。
緻右:右膝着地。
軒左:提起左膝。
⑦傳:傳授。
⑧荒:迷亂。
【譯文】 周人賓牟賈在孔子一旁陪侍而坐。
孔子和他談論到了音樂:“《武》舞剛開始時擊鼓警示衆人的時間很長,這是什麼原因啊?”賓牟賈回答說:“那是在模仿武王,因為他擔心衆人不肯擁護他。
”孔子問道:“為什麼歌聲拖得那麼長,樂聲又那麼連綿不絕呢?”賓牟賈回答說:“恐怕是為了模仿當時武王還不能集合諸侯共同起事吧。
”孔子問:“很早就開始劇烈地手舞足蹈,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是在模仿當時的時機很适合,要趁機發動征伐。
”孔子問道:“《武》舞時右膝跪着地,左膝提起,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并不是《武》舞的跪。
”孔子問道:“歌聲中充滿了殺氣,是什麼緣故呢?”賓牟賈回答說:“那并不是《武》舞應有的歌聲。
”孔子問道:“如果不是《武》舞的歌聲,那又是什麼歌聲呢?”賓牟賈回答說:“那是由于樂官們的錯誤傳授緻使失去了原來的面目。
”孔子說:“我在苌弘先生那裡所聽到的,也和你所說的相似。
如果不是樂官傳授錯了的話,那就是武王意志迷亂了。
” 【原文】 賓牟賈起,免席①而請曰:“夫《武》之備誡②之以久,則既聞命③矣。
敢問遲矣而又久立于綴④,何也?”子曰:“居⑤,吾語爾。
夫樂者,象成⑥者也。
總幹而山立⑦,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⑧皆坐,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成而北出⑨,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⑩,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複綴?,以崇其天子焉。
衆夾振之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國?;分夾而進,所以事蚤濟?;久立于綴,所以待諸侯之至也。
今汝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車,則封黃帝之後于薊?,封帝堯之後于祝?,封帝舜之後于陳?。
下車又封夏後氏之後于杞?,封殷之後于宋?,封王子比幹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舊?,以複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既濟河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複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複服?。
車甲則釁之?,而藏之諸府庫,以示弗複用。
倒載幹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為諸侯,命之鞬橐?,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複用兵也。
散軍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脫劍?;郊祀後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觐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民知所以敬親。
六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于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如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
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注釋】 ①免席:離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而起,表示恭敬的态度。
②備誡:同“備戒”,防備警戒。
③聞命:恭敬接受命令。
④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