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八
關燈
小
中
大
冠頌
【原文】
邾隐公①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②問禮于孔子。
子曰:“其禮如世子③之冠。
冠于阼④者,以著代也⑤,醮⑥于客位,加其有成⑦,三加彌尊⑧,導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⑨。
雖天子之元子⑩,猶士也,其禮無變,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
行冠事必于祖廟,以祼享?之,禮以将?之,以金石之樂節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
” 【注釋】 ①邾隐公:春秋時期諸侯國邾國的君主,曹姓,名益。
②孟懿子:春秋時魯國貴族,名何忌。
③世子:周代時,稱天子與諸侯的長子為世子。
④阼:大堂前面東側的台階,暗指主人身份。
⑤以著代也:以顯示代替自己的父親。
⑥醮:古代冠禮上的一個儀式,尊者給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以後要一飲而盡,不需要回敬。
⑦加其有成:對有成就的人要采用厚于常規的禮儀。
⑧三加彌尊:三次加禮更顯出身份的尊貴。
⑨敬其名也:這是對字的尊敬。
因為古人的字是由父母所取,所以尊敬字,也就是尊重他的父母。
⑩元子:長子。
?祼享:古代的一種祭祀禮儀,指灌香酒來祈求神明降臨。
?将:行。
?金石之樂:鐘磬等樂器演奏的樂曲,常指廟堂之樂。
節:節制、限制。
?擅:擅越,僭越。
【譯文】 邾隐公即位以後,準備行冠禮,派遣大夫通過孟懿子詢問孔子相關禮數問題。
孔子說:“他的冠禮應該與世子的冠禮相同。
在堂前的東面台階加冠,以此來顯示代替父親成為一家之長。
然後在客位向身份低微的人敬酒,如果是有成就的人就要采用厚于常規的禮儀,加一次冠敬一次酒,三次加冠更能顯出身份的尊貴,教導他要守住自己的志向,加冠以後,人們要用字來稱呼他,這是對他父母所取字的尊重。
盡管是天子的長子,仍然與士的冠禮是一樣的,天下沒有誰一出生就是高貴的人。
一定要在祖廟中舉行冠禮,用祼享的禮儀來舉行儀式,用廟堂之樂來加以節制,這樣能讓加冠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從而更加尊敬祖先,不敢擅自越過祖先的禮制。
” 【原文】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長亦冠也?”孔子曰:“古者王世子雖幼,其即位則尊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則諸侯之冠,異天子與?”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喪①,是亦冠也已,人君無所殊也。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禮也。
”孔子曰:“諸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②也,有自來矣,今無譏焉。
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③居冢宰,攝政④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見諸侯,示有君也。
周公命祝雍⑤作頌曰:‘祝王達而未幼。
’祝雍辭曰:‘使王近于民,遠于年⑥,啬于時⑦,惠于财,親賢而任能。
’其《頌》曰:‘令月吉日⑧,王始加元服⑨,去王幼志,服衮職⑩,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
’此周公之制也。
” 【注釋】 ①薨:古代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臣死去稱為薨。
②造:制訂、創制。
③周公:姬旦,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④攝政:代理君主處理政事。
⑤祝雍:周代大夫名。
⑥年:年齡、年壽。
⑦啬于時:愛護百姓,讓他們按時耕種。
⑧令月吉日:吉利的好日子。
⑨元服:古代男子行冠禮的儀式。
⑩衮職:古代的一種官職,特指帝王的職事,借代帝王。
?欽若昊天:恭敬地順應上天的命令。
?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合稱六合,泛指宇宙、天地。
式:範式。
【譯文】 孟懿子說:“天子年幼的時候登上帝位,等到他長大了以後也行冠禮嗎?”孔子說:“過去帝王的世子盡管年幼,隻要即位便被人尊稱為國君,國君治理的都是成年人該治理的事情,還需要什麼冠禮呢?”孟懿子說:“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冠禮,與天子有什麼不同嗎?”孔子說:“諸侯死去,世子主管喪事,這也就是說,世子已經成年了,即使貴為人君,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孟懿子說:“現在邾國國君要舉行冠禮,是不合于禮的。
”孔子說:“諸侯舉行冠禮這件事,在夏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行為有它的來源,因此現在沒必要譏諷他。
為天子舉行冠禮這件事,始于周成王。
武王駕崩後,周成王隻有十三歲就繼位成為天子,周公擔任冢宰,代君王處理朝政,治理天下。
第二年夏季六月,埋葬好周武王後,為成王舉行了冠禮并且朝拜了祖先,以此向諸侯顯示,周朝也有國君了。
周公命令祝雍作頌辭,頌辭說:‘敬祝我王通達天下并且逐漸長大。
’祝雍作辭說:‘讓我王得民心,不論年齡大小,愛護百姓,讓他們按時耕種,愛惜财物取之有道,親近賢臣任用能臣。
’祝雍又作《頌》辭說:‘在這大吉的日子裡,我王開始成為成年人,摒棄那些年幼的念頭,穿上華麗的衣服登上帝位,恭敬地承接上天的使命,效法六合,偉大的祖先啊,請保佑君王長壽到永遠!’這就是周公創制的禮制。
” 【原文】 懿子曰:“諸侯之冠,其所以為賓主①,何也?”孔子曰:“公冠則以卿為賓,無介公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則如士,飨之以三獻之禮,既醴,降自阼階。
諸侯非公而自為主者,其所以異,皆降自西階②,玄端與皮弁③,異朝服素畢,公冠四,加玄冕④祭,其酬币⑤于賓,則束帛乘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為主,其禮與士無變,飨食賓也,皆同。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⑥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齋則缁之,其緌⑦也吾未之聞,今則冠而敝之,可也。
”懿子曰:“三王⑧之冠,其異何也?”孔子曰:“周弁⑨,殷冔,夏收,一也。
三王共皮弁素績。
委貌⑩,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 【注釋】 ①為賓主:在賓位上舉行儀式。
②西階:賓客的階梯,與東階相對。
③玄端:古人穿的一種黑色禮服。
皮弁:用皮革制作的一種帽子。
④玄冕:古代一種禮帽的名字。
⑤酬币:酬謝賓客的禮物。
⑥缁布:古代士人及平民行冠禮的時候常用的一種冠。
⑦緌:古人帽帶打結後下垂的部分。
⑧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⑨弁:同後文的“冔”、“收”,都是不同時刻禮帽的名字。
⑩委貌:用黑色絲織品織成的周代禮帽。
?章甫:殷商時一種禮帽的名字。
?毋追:夏時的一種禮帽名稱。
【譯文】 孟懿子說:“諸侯舉行冠禮的時候,一定要在賓位上舉行,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公爵舉行冠禮就要以卿為賓,不需要中間人,由公爵自己主持,他們在東階上迎接賓客向賓客作揖,自己站立在北面,他們敬酒的環節,與普通士人沒有區别,三次敬酒招待客人。
敬酒以後,返回自己在東面的台階上。
諸侯不屬于公爵的也要自己主持冠禮,這也是差異所在,他們全都從賓客階梯回到自己的台階上,穿着黑色禮服戴着皮革帽子,所以朝代有所不同但是都穿着沒有花紋的服裝,公爵加冠四次,頭戴玄冕進行祭祀,他們先拿出酬謝賓客的一束帛和四匹馬,君主的太子、庶子舉行冠禮全都與此相同。
都是天子親自主持,與士人沒什麼兩樣,招待賓客,也都相同。
”孟懿子說:“剛開始舉行冠禮的時候一定要加缁布冠,這是為什麼?”孔子說:“以顯示自己不忘記古人禮制,上古時冠禮的帽子就是缁布做成的,它的帽帶我也沒聽說過,現在舉行冠禮,隻要酬謝賓客就可以了。
”孟懿子說:“夏、商、周三代國君的冠禮,有什麼不同嗎?”孔子說:“周朝以弁為冠,殷商以冔為冠,夏朝以收為冠,實際上是一樣的。
三代君王都戴皮革制成的帽子穿着樸素的禮服。
委貌是周朝人常佩戴的帽子;章甫,是殷商人常戴的帽子;毋追,是夏代人常戴的帽子。
” 廟制 【原文】 衛将軍文子将立先君之廟于其家①,使子羔②訪于孔子。
子曰:“公廟③設于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
”子羔曰:“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可得而聞乎?”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
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④,與太祖之廟而七,太祖⑤近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⑥,有二祧⑦焉,享嘗⑧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⑨,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曰皇考廟⑩,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于寝。
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
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 【注釋】 ①文子:衛國将軍,名彌牢。
家:古時稱大夫統治的地方為家。
②子羔:齊國人,姓高,名柴,子羔是他的字,他是孔子的一個弟子。
③公廟:諸侯國君的廟。
④三昭三穆:左右各三廟。
昭、穆,古代貴族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位于中間,下按父子輩分分列,左為昭,右為穆。
⑤太祖:指各朝代的開國皇帝。
⑥祧:遠祖之廟。
⑦二祧:古代帝王功七廟,其中兩位功德顯著,因而得以保留不遷的遠祖廟。
⑧享嘗:四時的祭祀活動。
⑨祖考廟:太祖廟。
⑩皇考廟:曾祖廟。
?考廟:父廟。
?有虞:中國古代舜帝部落的名稱。
【譯文】 衛國将軍文子想要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先代君主的廟宇,派子羔前去詢問孔子。
孔子說:“公廟建立在私人的領土上,并不符合古代的禮制,我不知道該用什麼禮。
”子羔說:“請問有關建立宗廟尊卑輩分的規則,我能夠聆聽一下嗎?”孔子說:“天下有君主以後,分封土地建立國家,設立宗廟,于是親疏、貴賤之間就有了區别。
因此天子設立七廟,左側三座昭廟,右側三座穆廟,加上位于中間的太祖的廟,一共七廟。
太祖廟是近親之廟,因此應該每月祭祀,遠祖之廟稱為祧,有二祧,按四時祭祀就可以了。
諸侯設立五廟,左右各兩座廟,與位于中間的太祖廟一共是五廟,稱為祖考廟,祖考廟按四時祭祀;大夫設立三廟,左右各一座廟,加上太祖的廟一共三廟,稱為皇考廟,按四時祭祀即可;士人設立一廟,稱為考廟,沒有祖廟,父祖一起祭祀,按四時祭祀即可;普通百姓沒有廟,四季都在家中寝室祭祀。
這些都是自舜帝以來一直到周代都沒有改變的禮儀。
凡是四代帝王所謂的郊祀,都是配天祭祀,他們所說的祭天,都是五年一次的盛大祭祀。
貴為太祖的,他的廟不毀掉,地位不及太祖的,盡管受到郊祀,他的廟可以毀掉。
古人将祖先有功宗室有德行的,稱之為祖宗,這些廟都不能毀掉。
” 【原文】 子羔問曰:“祭典①雲:‘昔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②而宗湯,周人祖文王
子曰:“其禮如世子③之冠。
冠于阼④者,以著代也⑤,醮⑥于客位,加其有成⑦,三加彌尊⑧,導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⑨。
雖天子之元子⑩,猶士也,其禮無變,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
行冠事必于祖廟,以祼享?之,禮以将?之,以金石之樂節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
” 【注釋】 ①邾隐公:春秋時期諸侯國邾國的君主,曹姓,名益。
②孟懿子:春秋時魯國貴族,名何忌。
③世子:周代時,稱天子與諸侯的長子為世子。
④阼:大堂前面東側的台階,暗指主人身份。
⑤以著代也:以顯示代替自己的父親。
⑥醮:古代冠禮上的一個儀式,尊者給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以後要一飲而盡,不需要回敬。
⑦加其有成:對有成就的人要采用厚于常規的禮儀。
⑧三加彌尊:三次加禮更顯出身份的尊貴。
⑨敬其名也:這是對字的尊敬。
因為古人的字是由父母所取,所以尊敬字,也就是尊重他的父母。
⑩元子:長子。
?祼享:古代的一種祭祀禮儀,指灌香酒來祈求神明降臨。
?将:行。
?金石之樂:鐘磬等樂器演奏的樂曲,常指廟堂之樂。
節:節制、限制。
?擅:擅越,僭越。
【譯文】 邾隐公即位以後,準備行冠禮,派遣大夫通過孟懿子詢問孔子相關禮數問題。
孔子說:“他的冠禮應該與世子的冠禮相同。
在堂前的東面台階加冠,以此來顯示代替父親成為一家之長。
然後在客位向身份低微的人敬酒,如果是有成就的人就要采用厚于常規的禮儀,加一次冠敬一次酒,三次加冠更能顯出身份的尊貴,教導他要守住自己的志向,加冠以後,人們要用字來稱呼他,這是對他父母所取字的尊重。
盡管是天子的長子,仍然與士的冠禮是一樣的,天下沒有誰一出生就是高貴的人。
一定要在祖廟中舉行冠禮,用祼享的禮儀來舉行儀式,用廟堂之樂來加以節制,這樣能讓加冠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從而更加尊敬祖先,不敢擅自越過祖先的禮制。
” 【原文】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長亦冠也?”孔子曰:“古者王世子雖幼,其即位則尊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則諸侯之冠,異天子與?”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喪①,是亦冠也已,人君無所殊也。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禮也。
”孔子曰:“諸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②也,有自來矣,今無譏焉。
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年十有三而嗣立,周公③居冢宰,攝政④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見諸侯,示有君也。
周公命祝雍⑤作頌曰:‘祝王達而未幼。
’祝雍辭曰:‘使王近于民,遠于年⑥,啬于時⑦,惠于财,親賢而任能。
’其《頌》曰:‘令月吉日⑧,王始加元服⑨,去王幼志,服衮職⑩,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
’此周公之制也。
” 【注釋】 ①薨:古代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臣死去稱為薨。
②造:制訂、創制。
③周公:姬旦,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④攝政:代理君主處理政事。
⑤祝雍:周代大夫名。
⑥年:年齡、年壽。
⑦啬于時:愛護百姓,讓他們按時耕種。
⑧令月吉日:吉利的好日子。
⑨元服:古代男子行冠禮的儀式。
⑩衮職:古代的一種官職,特指帝王的職事,借代帝王。
?欽若昊天:恭敬地順應上天的命令。
?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合稱六合,泛指宇宙、天地。
式:範式。
【譯文】 孟懿子說:“天子年幼的時候登上帝位,等到他長大了以後也行冠禮嗎?”孔子說:“過去帝王的世子盡管年幼,隻要即位便被人尊稱為國君,國君治理的都是成年人該治理的事情,還需要什麼冠禮呢?”孟懿子說:“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冠禮,與天子有什麼不同嗎?”孔子說:“諸侯死去,世子主管喪事,這也就是說,世子已經成年了,即使貴為人君,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孟懿子說:“現在邾國國君要舉行冠禮,是不合于禮的。
”孔子說:“諸侯舉行冠禮這件事,在夏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行為有它的來源,因此現在沒必要譏諷他。
為天子舉行冠禮這件事,始于周成王。
武王駕崩後,周成王隻有十三歲就繼位成為天子,周公擔任冢宰,代君王處理朝政,治理天下。
第二年夏季六月,埋葬好周武王後,為成王舉行了冠禮并且朝拜了祖先,以此向諸侯顯示,周朝也有國君了。
周公命令祝雍作頌辭,頌辭說:‘敬祝我王通達天下并且逐漸長大。
’祝雍作辭說:‘讓我王得民心,不論年齡大小,愛護百姓,讓他們按時耕種,愛惜财物取之有道,親近賢臣任用能臣。
’祝雍又作《頌》辭說:‘在這大吉的日子裡,我王開始成為成年人,摒棄那些年幼的念頭,穿上華麗的衣服登上帝位,恭敬地承接上天的使命,效法六合,偉大的祖先啊,請保佑君王長壽到永遠!’這就是周公創制的禮制。
” 【原文】 懿子曰:“諸侯之冠,其所以為賓主①,何也?”孔子曰:“公冠則以卿為賓,無介公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則如士,飨之以三獻之禮,既醴,降自阼階。
諸侯非公而自為主者,其所以異,皆降自西階②,玄端與皮弁③,異朝服素畢,公冠四,加玄冕④祭,其酬币⑤于賓,則束帛乘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為主,其禮與士無變,飨食賓也,皆同。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⑥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齋則缁之,其緌⑦也吾未之聞,今則冠而敝之,可也。
”懿子曰:“三王⑧之冠,其異何也?”孔子曰:“周弁⑨,殷冔,夏收,一也。
三王共皮弁素績。
委貌⑩,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 【注釋】 ①為賓主:在賓位上舉行儀式。
②西階:賓客的階梯,與東階相對。
③玄端:古人穿的一種黑色禮服。
皮弁:用皮革制作的一種帽子。
④玄冕:古代一種禮帽的名字。
⑤酬币:酬謝賓客的禮物。
⑥缁布:古代士人及平民行冠禮的時候常用的一種冠。
⑦緌:古人帽帶打結後下垂的部分。
⑧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⑨弁:同後文的“冔”、“收”,都是不同時刻禮帽的名字。
⑩委貌:用黑色絲織品織成的周代禮帽。
?章甫:殷商時一種禮帽的名字。
?毋追:夏時的一種禮帽名稱。
【譯文】 孟懿子說:“諸侯舉行冠禮的時候,一定要在賓位上舉行,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公爵舉行冠禮就要以卿為賓,不需要中間人,由公爵自己主持,他們在東階上迎接賓客向賓客作揖,自己站立在北面,他們敬酒的環節,與普通士人沒有區别,三次敬酒招待客人。
敬酒以後,返回自己在東面的台階上。
諸侯不屬于公爵的也要自己主持冠禮,這也是差異所在,他們全都從賓客階梯回到自己的台階上,穿着黑色禮服戴着皮革帽子,所以朝代有所不同但是都穿着沒有花紋的服裝,公爵加冠四次,頭戴玄冕進行祭祀,他們先拿出酬謝賓客的一束帛和四匹馬,君主的太子、庶子舉行冠禮全都與此相同。
都是天子親自主持,與士人沒什麼兩樣,招待賓客,也都相同。
”孟懿子說:“剛開始舉行冠禮的時候一定要加缁布冠,這是為什麼?”孔子說:“以顯示自己不忘記古人禮制,上古時冠禮的帽子就是缁布做成的,它的帽帶我也沒聽說過,現在舉行冠禮,隻要酬謝賓客就可以了。
”孟懿子說:“夏、商、周三代國君的冠禮,有什麼不同嗎?”孔子說:“周朝以弁為冠,殷商以冔為冠,夏朝以收為冠,實際上是一樣的。
三代君王都戴皮革制成的帽子穿着樸素的禮服。
委貌是周朝人常佩戴的帽子;章甫,是殷商人常戴的帽子;毋追,是夏代人常戴的帽子。
” 廟制 【原文】 衛将軍文子将立先君之廟于其家①,使子羔②訪于孔子。
子曰:“公廟③設于私家,非古禮之所及,吾弗知。
”子羔曰:“敢問尊卑上下立廟之制,可得而聞乎?”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設祖宗,乃為親疏貴賤多少之數。
是故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④,與太祖之廟而七,太祖⑤近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⑥,有二祧⑦焉,享嘗⑧乃止;諸侯立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曰祖考廟⑨,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曰皇考廟⑩,享嘗乃止;士立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合而享嘗乃止;庶人無廟,四時祭于寝。
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變也。
凡四代帝王之所謂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謂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
應為太祖者,則其廟不毀,不及太祖,雖在禘郊,其廟則毀矣。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 【注釋】 ①文子:衛國将軍,名彌牢。
家:古時稱大夫統治的地方為家。
②子羔:齊國人,姓高,名柴,子羔是他的字,他是孔子的一個弟子。
③公廟:諸侯國君的廟。
④三昭三穆:左右各三廟。
昭、穆,古代貴族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位于中間,下按父子輩分分列,左為昭,右為穆。
⑤太祖:指各朝代的開國皇帝。
⑥祧:遠祖之廟。
⑦二祧:古代帝王功七廟,其中兩位功德顯著,因而得以保留不遷的遠祖廟。
⑧享嘗:四時的祭祀活動。
⑨祖考廟:太祖廟。
⑩皇考廟:曾祖廟。
?考廟:父廟。
?有虞:中國古代舜帝部落的名稱。
【譯文】 衛國将軍文子想要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先代君主的廟宇,派子羔前去詢問孔子。
孔子說:“公廟建立在私人的領土上,并不符合古代的禮制,我不知道該用什麼禮。
”子羔說:“請問有關建立宗廟尊卑輩分的規則,我能夠聆聽一下嗎?”孔子說:“天下有君主以後,分封土地建立國家,設立宗廟,于是親疏、貴賤之間就有了區别。
因此天子設立七廟,左側三座昭廟,右側三座穆廟,加上位于中間的太祖的廟,一共七廟。
太祖廟是近親之廟,因此應該每月祭祀,遠祖之廟稱為祧,有二祧,按四時祭祀就可以了。
諸侯設立五廟,左右各兩座廟,與位于中間的太祖廟一共是五廟,稱為祖考廟,祖考廟按四時祭祀;大夫設立三廟,左右各一座廟,加上太祖的廟一共三廟,稱為皇考廟,按四時祭祀即可;士人設立一廟,稱為考廟,沒有祖廟,父祖一起祭祀,按四時祭祀即可;普通百姓沒有廟,四季都在家中寝室祭祀。
這些都是自舜帝以來一直到周代都沒有改變的禮儀。
凡是四代帝王所謂的郊祀,都是配天祭祀,他們所說的祭天,都是五年一次的盛大祭祀。
貴為太祖的,他的廟不毀掉,地位不及太祖的,盡管受到郊祀,他的廟可以毀掉。
古人将祖先有功宗室有德行的,稱之為祖宗,這些廟都不能毀掉。
” 【原文】 子羔問曰:“祭典①雲:‘昔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②而宗湯,周人祖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