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七
關燈
小
中
大
觀鄉射
【原文】
孔子觀于鄉射①,喟然歎曰:“射之以②禮樂也。
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不失正鹄③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将安能以求飲④?《詩》雲:‘發彼有的,以祈爾爵。
’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⑤。
酒者,所以養⑥老,所以養病也。
求中以辭爵,辭其養也。
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⑦,懸弧⑧之義。
”于是退而與門人習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焉。
試射至于司馬⑨,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⑩,謂射之者曰:“奔?軍之将,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得入,其餘皆入。
”蓋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觯?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老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
”蓋去者半。
序點又揚觯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耄期稱道而不亂者?,在此位。
”蓋僅有存焉。
射既阕?,子路進曰:“由與二三子者之為司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 【注釋】 ①鄉射:古代的射禮,此指在鄉間舉行的射禮。
②以:配以。
③鹄:箭靶的中心,也叫作“的、質”等。
④求飲:射中的人讓射不中的人飲下被罰的酒。
⑤辭爵:推辭所罰之酒。
⑥養:奉養。
⑦病:患病。
⑧懸弧:懸挂木弓,古代的風俗中,如果生了男孩,就在家門的左上邊懸挂一張弓表示祝賀,這裡是說射箭是男子所能從事的事情。
⑨司馬:官名,這裡是指子路,當時他正擔任司馬一職。
⑩延:延請,邀請。
?奔:毀敗。
?人後:過繼給别人成為其後嗣。
?揚觯:揚,舉起。
觯,古代的酒器名,和現在所用的酒杯相似。
?耆:古代稱六十歲為耆。
?耄:古代稱八十、九十歲為耄。
期:年紀。
?阕:結束。
?用命:這裡是勝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觀看鄉射,歎着氣說道:“射箭要配以禮樂,射箭的人怎麼可以一邊聽一邊射呢?根據樂聲的節奏放箭,并且能夠射中目标的,估計隻有賢良的人了吧。
如果是那些不肖的人,又怎麼能夠射中并且要求别人飲下罰酒呢?《詩經》上說:‘射出你的箭直中目标,以求你免受罰酒。
’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射中以辭掉罰酒。
酒是用來奉養老人和病人的。
祈求射中而辭掉罰酒就等于是推辭掉别人的奉養。
因此,士人射箭的時候如果不能射中的話,就應當以有病來推辭。
因為男子生下來就是應該會射箭的。
”于是孔子回來以後就和門人在矍相的園圃中練習射箭,觀看的人圍得滿滿的,如同一堵牆一樣。
當射禮輪到子路的時候,孔子讓子路拿着弓箭從隊列中出來邀請射箭的人說:“敗軍之将,失去國土的大夫和過繼成為别人後嗣的人都不準進入園圃中,其他的人可以進來。
”圍觀的人聽了這些話走了一半。
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序點舉起酒杯說道:“在年輕的時候就懂得孝悌之禮,到了年老時還愛好禮儀,不随流俗,修養身心一直到死的人,請留在這裡。
”圍觀的人又走了一半。
序點又舉起酒杯說道:“愛好學習而不厭倦,愛好禮儀而永遠不改變,到了八九十歲仍然陳述道義而不為外物迷亂的人,請留在這裡。
”這時留下來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射箭結束以後,子路走向前對孔子說:“我和公罔之裘、序點他們幾個人做司馬這個官職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是可以勝任的。
” 【原文】 孔子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①。
主人親速賓及介②,而衆賓從之。
至于正門之外,主人拜賓及介,而衆賓自入。
貴賤之義别矣,三揖③至于階,三讓以賓升④。
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⑤,及介升則省矣。
至于衆賓升而受爵⑥,坐祭立飲⑦,不酢⑧而降,隆殺之義辨矣⑨。
工入升歌三終⑩,主人獻賓。
笙?入三終,主人又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阕,工告樂備?而遂出。
一人揚觯?,乃立司正?焉。
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少長以齒?,終于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降脫履?,升座修爵無算?。
飲酒之節,旰不廢朝?,暮不廢夕。
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
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貴賤既明,降殺既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
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矣。
故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 【注釋】 ①王道:君王以仁政統治天下的政策。
易易:這裡是說推行王道政策十分容易。
前一個“易”是改變的意思,引申為推行。
後一個“易”是容易的意思。
②親速:親自邀請。
介:陪客。
③三揖:三次作揖。
④三讓:三次謙讓。
升:登上台階。
⑤拜至:感謝客人賞光前來。
獻酬:主人向客人敬酒及勸酒。
⑥受爵:客人接受獻酒。
⑦祭:古代的一種禮儀,祭酒。
立飲:站着将杯中酒喝完。
⑧酢:客人用酒向主人回敬,後來引申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應酬。
⑨降:應為“隆”,隆重的意思。
殺:減少、降低。
⑩工:樂工,古代的特定稱謂。
升歌三終:連唱三首歌曲才停下。
?笙:演奏笙樂的人。
?間歌:樂工與演奏笙樂的人一歌一曲,輪換演奏。
?合樂:樂工與演奏笙樂的人一起表演。
?樂備:歌曲演奏完畢。
?揚觯:古代人宴飲時的一種禮節,舉起手中的酒器。
?司正:古代鄉飲酒禮或者在賓主宴會的時候,負責監察飲酒的人。
?和樂:和諧而快樂。
流:有失禮數。
?齒:指代年齡。
?沃洗者:服侍賓客盥洗的人。
?弟:指年紀輕的人。
?降脫履:賓客走下廳堂,脫下鞋子。
?升座:登上廳堂就座。
修爵:行觞,依次敬酒。
無算:無法計算杯數,形容數量很多。
?旰:早上。
廢:耽誤。
朝:指官員的早朝。
?節文:指禮儀、禮節。
?安:安閑、閑适。
燕:通“宴”,宴會、宴飲。
?正身安國:修正自身,安定國家。
【譯文】 孔子說:“我從觀看鄉宴飲酒禮的習俗中,就能知道王道的推行十分容易。
主人親自邀請賓客和陪客,然後衆位賓客應邀前往。
等賓客來到主人家正門外面的時候,主人感謝賓客和陪客的到來,然後衆人自行進入府内。
這時,身份高低的客人之間的禮儀就有明顯差别了。
賓主三次作揖然後來到廳前的台階處,賓主三次謙讓然後登上台階。
主人拜謝客人的到來,勸酒謙讓的禮節十分繁瑣,等到陪客登上台階,這個過程就省略了很多。
對于所有賓客,一起登上台階接受主人的獻酒,坐下祭酒而後站立飲酒,不用回敬主人,而這時,隆重還是簡單就看得很明顯了。
樂工進入廳堂連唱三首歌曲才停下來,主人接着向賓客獻酒。
演奏笙樂的人來到廳堂,吹奏三首停下來,主人又向賓客獻酒。
中間樂工和吹笙人一歌一曲,輪換表演,然後又一起表演三首歌曲,這時樂工告訴賓客樂曲演奏完畢,然後退出大堂。
這時,一個人舉起手中的酒杯,這人正是此次宴飲中的司正。
司正知道宴飲時要保持和諧歡樂,這樣才能不失禮節。
賓客酬謝主人,主人酬謝陪客,陪客酬謝諸位賓客,賓客按照長幼年紀排序飲酒,一直到事奉賓客盥洗的人來到廳堂為止。
這樣一來,無論年齡大小,都不會有所遺漏。
賓客走下廳堂,脫下鞋子,登上廳堂,重新就座,依次敬酒,記不清喝了多少杯。
喝酒的禮節,以清晨不要耽誤早朝,傍晚不要耽誤回家為準。
賓客起身離開,主人出門送别,這時,所有的飲酒禮節都完畢了。
知道鄉宴飲酒能夠讓衆人獲得安樂并且毫不混亂。
身份貴賤都分明了,禮節的隆重或簡單就能分辨出來,彼此和樂并且不失禮數,年幼年長都沒有遺漏,宴請閑适而有序。
這五種行為,足夠修養自身進而安定國家了。
國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
所以說:‘我從觀看鄉飲酒禮的習俗裡,就知道王道的推行非常容易。
’” 觀蠟論俗 子貢觀看年終祭祀,孔子說,隻有既緊張又放松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道理。
【原文】 子貢觀①于蠟。
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②,賜未知其為樂也。
”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③,非爾所知也。
張而不弛④,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⑤也。
” 【注釋】 ①觀:參觀。
觀看。
②狂:瘋狂。
③澤:受到國君的恩澤。
④弛:松弛,放松。
⑤道:道理,主張。
【譯文】 子貢觀看了蠟祭。
孔子說:“端木賜,你快樂嗎?”子貢說:“現在整個國家的百姓都像瘋子一樣,我不知道這樣算什麼快樂。
”孔子說:“長年累月辛苦勞作,一天快樂,一天享受國君的恩澤,這其中的樂趣你是無法了解的。
隻是緊張而不放松,文王和武王都不能這樣做;隻是放松而不緊張,文王和武王也不會這樣做。
緊張的同時又有放松,這種觀點才是文王和武王所主張的。
” 郊問 【原文】 定公①問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
天垂象④,聖人則⑤之,郊所以明天道也⑥。
” 公曰:“寡人聞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⑦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⑧,故周之始郊⑨,其月以日至⑩,其日用上辛,至于啟蟄?之月,則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
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于天子?,是以不同也。
” 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陽位也?,于郊,故謂之郊焉。
”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繭栗?,必在滌三月?,後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與人鬼也。
牲用骍?,尚赤也。
用犢,貴誠也;掃地而祭貴其質?也。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萬物無可稱?之者,故因其自然之體?也。
” 【注釋】 ①定公:魯定公姬宋,他是春秋諸侯國魯國的一個君王。
②郊祀:古人在郊外祭祀天地。
配天:指在郊祀的時候同時也祭祀上天。
③大報本反始:大規模報答上天賜予的恩惠。
④天垂象:上天顯示征兆。
⑤則:效法、仿效。
⑥郊:郊祀。
明:發揚。
天道:自然循環之道。
⑦長日:冬至日,因為自冬至日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⑧大報天:用盛大的儀式來報答上天的恩惠。
主日:把日當作祭祀的主體。
配以月:把月當作祭祀的配享者。
⑨始郊:開始進行郊祀。
⑩日至:指冬至。
?啟蟄:驚蟄。
冬季蟄伏的蟲類到了這個時候開始活動。
?祈谷:祈求獲得豐收。
?大郊之事:舉行大規模的郊祀活動。
降殺:降低、減少。
古時,不同身份的人郊祀禮儀也不相同。
魯國是諸侯國,舉行郊祀的時候不應該用天子的禮儀。
?兆丘于南:在南面的山丘上祭天。
兆,指祭天。
丘,小山。
?就:靠近、挨着。
陽位:古時,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通稱為陽,因此,這裡指的是山南。
?牲器: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
?繭栗:形容初生牛犢的牛角很小。
?在:飼養。
滌:古人有專門用來飼養祭祀用的牲畜的地方。
?後稷:周的始祖,擅長播種百谷,因此奉為谷神。
唯具:祭祀用的牛一定要形體完整,毫發無傷。
?骍:赤色馬。
?質:質樸。
?陶匏:古代的一種陶制禮器。
?稱:相稱、匹配。
?自然之體:天然的、本來的形狀。
【譯文】 魯定公詢問孔子說:“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的時候一定要祭祀上天,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萬物都來源于天,而人來源于他的祖先,郊外舉行祭祀,正是為了大規模地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啊,所以也祭祀上天。
上天顯示征兆,聖明的人效法這些征兆,郊祀就是為了發揚天地循環之道。
” 魯定公說:“我聽說同樣是郊祀,形式也有所不同,是什麼原因?”孔子說:“郊外的祭祀,為了迎接長日的到來。
大規模地報答上天的恩惠,以日當作祭祀主體,以月為配享者。
因此,從周朝開始郊祀,月份選在冬至,日子選在上旬的初八。
等到春天蟲類出來活動的月份時,又要向上天祈求新年獲得豐收。
這兩種祭祀,都是用天子的祭祀禮儀。
魯國沒有冬至到郊外舉行大祭祀的活動,因為魯國是諸侯國,隻能減低祭祀的禮儀,這就是郊祀的不同。
” 魯定公說:“這種行為被稱為郊祀,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在南面山丘舉行祭天活動,因為山的南面日照充足,接近陽位。
因為這種活動要到郊外去進行,所以稱之為郊祀。
”魯定公說:“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是什麼樣的呢?”孔子說:“祭祀上天用的牛角要用初生牛犢的如繭似栗的小牛角,一定要在飼養祭祀牲畜的地方飼養三個月。
祭祀後稷用的牛,一定要用形體無損的全牛,這是因為事奉天神與人鬼所用的牲畜和器皿有所不同。
祭祀要用紅色毛皮的牛,是因為崇尚紅色;要用小牛犢,是因為珍視誠信。
清掃幹淨再祭祀,是出于質樸。
祭祀的器皿用陶匏,以此來象征天地之間的自然本性。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能與之相匹配,是因為它是最天然、最本來的形狀。
” 【原文】
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不失正鹄③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将安能以求飲④?《詩》雲:‘發彼有的,以祈爾爵。
’祈,求也,求所中以辭爵⑤。
酒者,所以養⑥老,所以養病也。
求中以辭爵,辭其養也。
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則辭以病⑦,懸弧⑧之義。
”于是退而與門人習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焉。
試射至于司馬⑨,使子路執弓矢,出列延⑩,謂射之者曰:“奔?軍之将,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得入,其餘皆入。
”蓋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觯?而語曰:“幼壯孝悌,耆?老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
”蓋去者半。
序點又揚觯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耄期稱道而不亂者?,在此位。
”蓋僅有存焉。
射既阕?,子路進曰:“由與二三子者之為司馬,何如?”孔子曰:“能用命?矣。
” 【注釋】 ①鄉射:古代的射禮,此指在鄉間舉行的射禮。
②以:配以。
③鹄:箭靶的中心,也叫作“的、質”等。
④求飲:射中的人讓射不中的人飲下被罰的酒。
⑤辭爵:推辭所罰之酒。
⑥養:奉養。
⑦病:患病。
⑧懸弧:懸挂木弓,古代的風俗中,如果生了男孩,就在家門的左上邊懸挂一張弓表示祝賀,這裡是說射箭是男子所能從事的事情。
⑨司馬:官名,這裡是指子路,當時他正擔任司馬一職。
⑩延:延請,邀請。
?奔:毀敗。
?人後:過繼給别人成為其後嗣。
?揚觯:揚,舉起。
觯,古代的酒器名,和現在所用的酒杯相似。
?耆:古代稱六十歲為耆。
?耄:古代稱八十、九十歲為耄。
期:年紀。
?阕:結束。
?用命:這裡是勝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觀看鄉射,歎着氣說道:“射箭要配以禮樂,射箭的人怎麼可以一邊聽一邊射呢?根據樂聲的節奏放箭,并且能夠射中目标的,估計隻有賢良的人了吧。
如果是那些不肖的人,又怎麼能夠射中并且要求别人飲下罰酒呢?《詩經》上說:‘射出你的箭直中目标,以求你免受罰酒。
’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射中以辭掉罰酒。
酒是用來奉養老人和病人的。
祈求射中而辭掉罰酒就等于是推辭掉别人的奉養。
因此,士人射箭的時候如果不能射中的話,就應當以有病來推辭。
因為男子生下來就是應該會射箭的。
”于是孔子回來以後就和門人在矍相的園圃中練習射箭,觀看的人圍得滿滿的,如同一堵牆一樣。
當射禮輪到子路的時候,孔子讓子路拿着弓箭從隊列中出來邀請射箭的人說:“敗軍之将,失去國土的大夫和過繼成為别人後嗣的人都不準進入園圃中,其他的人可以進來。
”圍觀的人聽了這些話走了一半。
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序點舉起酒杯說道:“在年輕的時候就懂得孝悌之禮,到了年老時還愛好禮儀,不随流俗,修養身心一直到死的人,請留在這裡。
”圍觀的人又走了一半。
序點又舉起酒杯說道:“愛好學習而不厭倦,愛好禮儀而永遠不改變,到了八九十歲仍然陳述道義而不為外物迷亂的人,請留在這裡。
”這時留下來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射箭結束以後,子路走向前對孔子說:“我和公罔之裘、序點他們幾個人做司馬這個官職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是可以勝任的。
” 【原文】 孔子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①。
主人親速賓及介②,而衆賓從之。
至于正門之外,主人拜賓及介,而衆賓自入。
貴賤之義别矣,三揖③至于階,三讓以賓升④。
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⑤,及介升則省矣。
至于衆賓升而受爵⑥,坐祭立飲⑦,不酢⑧而降,隆殺之義辨矣⑨。
工入升歌三終⑩,主人獻賓。
笙?入三終,主人又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阕,工告樂備?而遂出。
一人揚觯?,乃立司正?焉。
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少長以齒?,終于沃洗者?焉。
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降脫履?,升座修爵無算?。
飲酒之節,旰不廢朝?,暮不廢夕。
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焉。
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貴賤既明,降殺既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
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矣。
故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 【注釋】 ①王道:君王以仁政統治天下的政策。
易易:這裡是說推行王道政策十分容易。
前一個“易”是改變的意思,引申為推行。
後一個“易”是容易的意思。
②親速:親自邀請。
介:陪客。
③三揖:三次作揖。
④三讓:三次謙讓。
升:登上台階。
⑤拜至:感謝客人賞光前來。
獻酬:主人向客人敬酒及勸酒。
⑥受爵:客人接受獻酒。
⑦祭:古代的一種禮儀,祭酒。
立飲:站着将杯中酒喝完。
⑧酢:客人用酒向主人回敬,後來引申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應酬。
⑨降:應為“隆”,隆重的意思。
殺:減少、降低。
⑩工:樂工,古代的特定稱謂。
升歌三終:連唱三首歌曲才停下。
?笙:演奏笙樂的人。
?間歌:樂工與演奏笙樂的人一歌一曲,輪換演奏。
?合樂:樂工與演奏笙樂的人一起表演。
?樂備:歌曲演奏完畢。
?揚觯:古代人宴飲時的一種禮節,舉起手中的酒器。
?司正:古代鄉飲酒禮或者在賓主宴會的時候,負責監察飲酒的人。
?和樂:和諧而快樂。
流:有失禮數。
?齒:指代年齡。
?沃洗者:服侍賓客盥洗的人。
?弟:指年紀輕的人。
?降脫履:賓客走下廳堂,脫下鞋子。
?升座:登上廳堂就座。
修爵:行觞,依次敬酒。
無算:無法計算杯數,形容數量很多。
?旰:早上。
廢:耽誤。
朝:指官員的早朝。
?節文:指禮儀、禮節。
?安:安閑、閑适。
燕:通“宴”,宴會、宴飲。
?正身安國:修正自身,安定國家。
【譯文】 孔子說:“我從觀看鄉宴飲酒禮的習俗中,就能知道王道的推行十分容易。
主人親自邀請賓客和陪客,然後衆位賓客應邀前往。
等賓客來到主人家正門外面的時候,主人感謝賓客和陪客的到來,然後衆人自行進入府内。
這時,身份高低的客人之間的禮儀就有明顯差别了。
賓主三次作揖然後來到廳前的台階處,賓主三次謙讓然後登上台階。
主人拜謝客人的到來,勸酒謙讓的禮節十分繁瑣,等到陪客登上台階,這個過程就省略了很多。
對于所有賓客,一起登上台階接受主人的獻酒,坐下祭酒而後站立飲酒,不用回敬主人,而這時,隆重還是簡單就看得很明顯了。
樂工進入廳堂連唱三首歌曲才停下來,主人接着向賓客獻酒。
演奏笙樂的人來到廳堂,吹奏三首停下來,主人又向賓客獻酒。
中間樂工和吹笙人一歌一曲,輪換表演,然後又一起表演三首歌曲,這時樂工告訴賓客樂曲演奏完畢,然後退出大堂。
這時,一個人舉起手中的酒杯,這人正是此次宴飲中的司正。
司正知道宴飲時要保持和諧歡樂,這樣才能不失禮節。
賓客酬謝主人,主人酬謝陪客,陪客酬謝諸位賓客,賓客按照長幼年紀排序飲酒,一直到事奉賓客盥洗的人來到廳堂為止。
這樣一來,無論年齡大小,都不會有所遺漏。
賓客走下廳堂,脫下鞋子,登上廳堂,重新就座,依次敬酒,記不清喝了多少杯。
喝酒的禮節,以清晨不要耽誤早朝,傍晚不要耽誤回家為準。
賓客起身離開,主人出門送别,這時,所有的飲酒禮節都完畢了。
知道鄉宴飲酒能夠讓衆人獲得安樂并且毫不混亂。
身份貴賤都分明了,禮節的隆重或簡單就能分辨出來,彼此和樂并且不失禮數,年幼年長都沒有遺漏,宴請閑适而有序。
這五種行為,足夠修養自身進而安定國家了。
國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
所以說:‘我從觀看鄉飲酒禮的習俗裡,就知道王道的推行非常容易。
’” 觀蠟論俗 子貢觀看年終祭祀,孔子說,隻有既緊張又放松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道理。
【原文】 子貢觀①于蠟。
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②,賜未知其為樂也。
”孔子曰:“百日之勞,一日之樂,一日之澤③,非爾所知也。
張而不弛④,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⑤也。
” 【注釋】 ①觀:參觀。
觀看。
②狂:瘋狂。
③澤:受到國君的恩澤。
④弛:松弛,放松。
⑤道:道理,主張。
【譯文】 子貢觀看了蠟祭。
孔子說:“端木賜,你快樂嗎?”子貢說:“現在整個國家的百姓都像瘋子一樣,我不知道這樣算什麼快樂。
”孔子說:“長年累月辛苦勞作,一天快樂,一天享受國君的恩澤,這其中的樂趣你是無法了解的。
隻是緊張而不放松,文王和武王都不能這樣做;隻是放松而不緊張,文王和武王也不會這樣做。
緊張的同時又有放松,這種觀點才是文王和武王所主張的。
” 郊問 【原文】 定公①問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
天垂象④,聖人則⑤之,郊所以明天道也⑥。
” 公曰:“寡人聞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⑦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⑧,故周之始郊⑨,其月以日至⑩,其日用上辛,至于啟蟄?之月,則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
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于天子?,是以不同也。
” 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陽位也?,于郊,故謂之郊焉。
”曰:“其牲器?何如?”孔子曰:“上帝之牛角繭栗?,必在滌三月?,後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與人鬼也。
牲用骍?,尚赤也。
用犢,貴誠也;掃地而祭貴其質?也。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萬物無可稱?之者,故因其自然之體?也。
” 【注釋】 ①定公:魯定公姬宋,他是春秋諸侯國魯國的一個君王。
②郊祀:古人在郊外祭祀天地。
配天:指在郊祀的時候同時也祭祀上天。
③大報本反始:大規模報答上天賜予的恩惠。
④天垂象:上天顯示征兆。
⑤則:效法、仿效。
⑥郊:郊祀。
明:發揚。
天道:自然循環之道。
⑦長日:冬至日,因為自冬至日以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⑧大報天:用盛大的儀式來報答上天的恩惠。
主日:把日當作祭祀的主體。
配以月:把月當作祭祀的配享者。
⑨始郊:開始進行郊祀。
⑩日至:指冬至。
?啟蟄:驚蟄。
冬季蟄伏的蟲類到了這個時候開始活動。
?祈谷:祈求獲得豐收。
?大郊之事:舉行大規模的郊祀活動。
降殺:降低、減少。
古時,不同身份的人郊祀禮儀也不相同。
魯國是諸侯國,舉行郊祀的時候不應該用天子的禮儀。
?兆丘于南:在南面的山丘上祭天。
兆,指祭天。
丘,小山。
?就:靠近、挨着。
陽位:古時,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通稱為陽,因此,這裡指的是山南。
?牲器: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
?繭栗:形容初生牛犢的牛角很小。
?在:飼養。
滌:古人有專門用來飼養祭祀用的牲畜的地方。
?後稷:周的始祖,擅長播種百谷,因此奉為谷神。
唯具:祭祀用的牛一定要形體完整,毫發無傷。
?骍:赤色馬。
?質:質樸。
?陶匏:古代的一種陶制禮器。
?稱:相稱、匹配。
?自然之體:天然的、本來的形狀。
【譯文】 魯定公詢問孔子說:“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的時候一定要祭祀上天,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萬物都來源于天,而人來源于他的祖先,郊外舉行祭祀,正是為了大規模地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啊,所以也祭祀上天。
上天顯示征兆,聖明的人效法這些征兆,郊祀就是為了發揚天地循環之道。
” 魯定公說:“我聽說同樣是郊祀,形式也有所不同,是什麼原因?”孔子說:“郊外的祭祀,為了迎接長日的到來。
大規模地報答上天的恩惠,以日當作祭祀主體,以月為配享者。
因此,從周朝開始郊祀,月份選在冬至,日子選在上旬的初八。
等到春天蟲類出來活動的月份時,又要向上天祈求新年獲得豐收。
這兩種祭祀,都是用天子的祭祀禮儀。
魯國沒有冬至到郊外舉行大祭祀的活動,因為魯國是諸侯國,隻能減低祭祀的禮儀,這就是郊祀的不同。
” 魯定公說:“這種行為被稱為郊祀,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在南面山丘舉行祭天活動,因為山的南面日照充足,接近陽位。
因為這種活動要到郊外去進行,所以稱之為郊祀。
”魯定公說:“祭祀用的牲畜和器具是什麼樣的呢?”孔子說:“祭祀上天用的牛角要用初生牛犢的如繭似栗的小牛角,一定要在飼養祭祀牲畜的地方飼養三個月。
祭祀後稷用的牛,一定要用形體無損的全牛,這是因為事奉天神與人鬼所用的牲畜和器皿有所不同。
祭祀要用紅色毛皮的牛,是因為崇尚紅色;要用小牛犢,是因為珍視誠信。
清掃幹淨再祭祀,是出于質樸。
祭祀的器皿用陶匏,以此來象征天地之間的自然本性。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能與之相匹配,是因為它是最天然、最本來的形狀。
”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