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五帝
【原文】
季康子①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②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③,以成萬物。
其神謂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④,亦象其義。
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⑤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 【注釋】 ①季康子:季孫肥,姬姓,名肥,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②老聃:老子李耳,又稱老聃,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③化育:滋養、孕育。
④相生:五行之說的術語,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彼此滋生和助長的關系。
⑤太皞:一作“太昊”,相傳太皞是我國古代華夏族的部落首領。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說:“從前我聽說過五帝的名号,但是并不知道他們的事情,請教老師什麼是五帝?”孔子說:“以前我也曾經聽老子說:‘上天有五行,即水、火、金、木、土。
五行根據不同的時節化生和孕育,進而生成萬物,萬物之神就稱作五帝。
’上古時的帝王,改朝換代更改帝号,都是根據五行。
根據五行運行更替帝王,由始至終循環不已,這也是遵循了五行的規則。
因此那些賢能的君王,死後都與五行相配,因此太皞與木相配,炎帝與火相配,黃帝與土相配,少皞與金相配,颛顼與水相配。
” 【原文】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①,先起于木。
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②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
”康子曰:“吾聞勾芒為木正③,祝融④為火正,蓐收⑤為金正,玄冥⑥為水正,後土⑦為土正,此則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
太皞之屬配焉,亦雲帝,從其号。
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颛顼氏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後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⑧為官職。
生為上公⑨,死為貴神,别稱五祀,不得同帝。
” 【注釋】 ①用事:運行、循環。
②則:取法于、效法。
③勾芒: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木神,主要掌管樹木的成長。
木正:古代五行官之一,與後文的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一起為五行官,分管職責不同。
④祝融:神話傳說中的火神,本名重黎,上古時的神話人物之一,号赤帝。
⑤蓐收: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秋神,即金神,相傳他左耳有蛇,坐騎是兩條龍。
⑥玄冥:神話傳說中的水神。
⑦後土:土神。
⑧業:從事。
⑨上公:指位于太師、太傅、太保之上的爵位。
按周朝禮制,三公為八命,出封時,加一命,即成上公。
【譯文】 季康子說:“為什麼太皞是從五行之中的木開始的?”孔子說:“五行循環不息,首先從木開始。
木,東方萬物都從此産生,因此帝王也應該效法木的秉性,首先要有木的德行才能稱王于天下。
然後再根據不同的五行,傳承下去。
”季康子說:“我聽說勾芒是木正,祝融是火正,蓐收是金正,玄冥是水正,後土是土正,這五行官沒有出現混亂狀況,卻被稱為帝王,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五正是五行官的名字,五行輔佐他們成為帝王因此稱為五帝。
太皞等人也與五行一一相配,也稱為帝,按五行立帝号。
過去少皞一共有四個弟弟,名叫重、該、修、熙,他們的實力可以與五行的金、木及水相配,因此讓重成為木神,讓該擔任金神,讓修及熙擔任水神,颛顼的兒子名叫黎,擔任火神之職,共工的兒子名叫勾龍,擔任土神之職。
這五個官職,各自由他們所擅長的來從事相應官職。
他們活着的時候位居上公,死後成為貴神,也稱為五祀,不可以與帝王等同。
” 【原文】 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統,則其所以相變①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
夏後氏以金德王,色尚黑,大事斂用昏②,戎事乘骊③,牲用玄④;殷人用水德王,色尚白,大事斂用日中⑤,戎事乘翰⑥,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大事斂用日出⑦,戎事乘騵⑧,牲用骍⑨。
此三代之所以不同。
”康子曰:“唐虞⑩二帝,其所尚者何色?”孔子曰:“堯以火德王,色尚黃,舜以土德王,色尚青。
”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後、殷、周獨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衆矣,唯勾龍氏兼食于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益者,明不可與等。
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颛顼,其應?五行而王,數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
” 【注釋】 ①相變:相繼變化。
②大事:喪事。
斂:通“殓”,将死者裝入棺材。
昏:暗色,這裡指黑色。
③戎事:行軍作戰。
骊:純黑色的馬匹。
④牲:祭祀用的豬、牛、羊。
玄:黑色。
⑤日中:指的是白色。
⑥翰:白色的馬匹。
⑦日出:太陽出來的時候是紅色的,因此這裡指紅色。
⑧騵:紅色毛腹部白色的馬匹。
⑨骍:赤色的牛。
⑩唐虞:唐堯與虞舜。
?陶唐:帝王名字,即唐堯。
?稷神:五谷農業之神。
?應:順應、适應。
【譯文】 季康子說:“像這樣說的話,從五行本性來說,帝王更改年号,各自統治不同的地域,是因為五行是相繼變化的,五行主要主管什麼事呢?”孔子說:“他們所推崇的與同他們相配的帝王的德行有關。
夏後氏以金而德天下,因此他崇尚黑色,喪事都用黑色,行軍作戰騎黑色的馬,祭祀用黑色毛皮的牲畜;殷商的人以水而德天下,崇尚白色,喪事用白色,行軍作戰騎白色的馬匹,祭祀用白色毛皮的牲畜;周朝人以木而德天下,崇尚紅色,喪事用紅色,行軍作戰騎毛紅腹白的馬匹,祭祀用紅色毛皮的牲畜。
這就是三代所不同的地方。
”季康子說:“唐堯和虞舜兩位皇帝,崇尚什麼顔色呢?”孔子說:“唐堯以火而德天下,崇尚黃色,虞舜以土而德天下,崇尚青色。
”季康子說:“唐堯、有虞、夏後,以及殷商、周朝并沒有與五帝相配,意思是他們的德行沒有上古帝王的高尚嗎?還是有其他條件限制?”孔子說:“古時候平定治理水土,以及播種百谷的人很多,卻隻有勾龍氏有成為土地神的資格,但他卻不是農神。
改朝換代的時候仍然事奉他們,并且從來不敢增加其他人,是表明自己不可以與上古的帝王相提并論。
因此自太皞以來,一直追溯到颛顼,順應五行之道而稱王的遠不止五個而已,卻與五帝相配,是因為五帝的德行後人無法超越的緣故。
” 執辔 【原文】 闵子骞為費宰,問政①于孔子。
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禦民之具②,猶禦馬之有銜③勒也。
君者人也,吏者辔④也,刑者策⑤也。
夫人君之政,執其辔策而已。
” 【注釋】 ①政:政事。
②具:工具,器具。
③銜:馬嚼子。
④辔:勒馬的缰繩。
⑤策:鞭子。
【譯文】 闵子骞任費地宰的時候,向孔子問有關治理國家政事的方法,孔子說:“治理國家政事要憑借仁德和禮法。
仁德和禮法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好像駕馭馬匹的時候要用馬嚼子和籠頭一樣。
國君是人,官員是缰繩,刑罰則是馬鞭。
國君要想在政事上有所作為,隻需要掌握好缰繩和馬鞭。
” 【原文】 子骞曰:“敢問古之為①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辔,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善禦馬者,正②銜勒,齊③辔策,均④馬力,和馬心。
故口無聲而馬應⑤辔,策不舉而極⑥千裡。
善禦民者,壹⑦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
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
【注釋】 ①為:治理。
②正:端正。
③齊:齊整。
④均:均勻,均衡。
⑤應:響應,應和。
⑥極:到達。
⑦壹:統一。
【譯文】 闵子骞說:“冒昧地問一下古代的人治理國家的方法。
”孔子說:“古代的君王用内史作為身邊駕馭馬車的人,用仁德和禮法作為籠頭和嚼子,用百官作為缰繩,用刑罰作為馬鞭,用百姓作為馬,所以他們能夠治理好國家一直到幾百年都不會有什麼過失。
善于駕馭馬匹,端正馬的籠頭和嚼子,整齊缰繩和馬鞭,均勻馬匹的力量,赢得馬的合作。
所以口中不發出聲音就能讓馬配合,不用舉起馬鞭就能到達千裡之外的地方。
善于治理百姓,統一仁德和禮法,端正文武百官的行為,用來使百姓的力量得到均衡,使百姓的心裡得到安定。
所以不用下達第二次命令就能使百姓順從,不用刑罰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文】 “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①之。
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②,其民而衆稱之。
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③,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俱歆④,用永厥世而豐其年。
【注釋】 ①懷:服從,順從。
②美:美好,井井有條。
③無偶:沒有能夠比得上的。
④歆:信服。
【譯文】 “所以天地認為他們有仁德,百姓就會歸順他們。
天地認為有仁德,百姓都歸順的人,他們的政治是美好的,百姓也受到衆人的稱贊。
現在的人說到五帝、三王的時候,還在稱贊他們的品德獨一無二,威嚴明察,好像他們還活着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們的禮法興盛,恩德厚重,所以提起他們的時候必定稱贊他們,每天都在祝福他們,上天都能夠聽到這種反饋,都對他們稱贊有加,所以使他們國運長久,年年風調雨順。
【原文】 “不能禦民者,棄①其德法,專用刑辟②,譬猶禦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
可必矣。
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③;無德
其神謂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④,亦象其義。
故其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⑤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 【注釋】 ①季康子:季孫肥,姬姓,名肥,春秋時期魯國大夫。
②老聃:老子李耳,又稱老聃,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人,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③化育:滋養、孕育。
④相生:五行之說的術語,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彼此滋生和助長的關系。
⑤太皞:一作“太昊”,相傳太皞是我國古代華夏族的部落首領。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說:“從前我聽說過五帝的名号,但是并不知道他們的事情,請教老師什麼是五帝?”孔子說:“以前我也曾經聽老子說:‘上天有五行,即水、火、金、木、土。
五行根據不同的時節化生和孕育,進而生成萬物,萬物之神就稱作五帝。
’上古時的帝王,改朝換代更改帝号,都是根據五行。
根據五行運行更替帝王,由始至終循環不已,這也是遵循了五行的規則。
因此那些賢能的君王,死後都與五行相配,因此太皞與木相配,炎帝與火相配,黃帝與土相配,少皞與金相配,颛顼與水相配。
” 【原文】 康子曰:“太皞氏其始之木何如?”孔子曰:“五行用事①,先起于木。
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②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
”康子曰:“吾聞勾芒為木正③,祝融④為火正,蓐收⑤為金正,玄冥⑥為水正,後土⑦為土正,此則五行之主而不亂稱曰帝者,何也?”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
太皞之屬配焉,亦雲帝,從其号。
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颛顼氏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後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⑧為官職。
生為上公⑨,死為貴神,别稱五祀,不得同帝。
” 【注釋】 ①用事:運行、循環。
②則:取法于、效法。
③勾芒: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木神,主要掌管樹木的成長。
木正:古代五行官之一,與後文的火正、金正、水正、土正一起為五行官,分管職責不同。
④祝融:神話傳說中的火神,本名重黎,上古時的神話人物之一,号赤帝。
⑤蓐收: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秋神,即金神,相傳他左耳有蛇,坐騎是兩條龍。
⑥玄冥:神話傳說中的水神。
⑦後土:土神。
⑧業:從事。
⑨上公:指位于太師、太傅、太保之上的爵位。
按周朝禮制,三公為八命,出封時,加一命,即成上公。
【譯文】 季康子說:“為什麼太皞是從五行之中的木開始的?”孔子說:“五行循環不息,首先從木開始。
木,東方萬物都從此産生,因此帝王也應該效法木的秉性,首先要有木的德行才能稱王于天下。
然後再根據不同的五行,傳承下去。
”季康子說:“我聽說勾芒是木正,祝融是火正,蓐收是金正,玄冥是水正,後土是土正,這五行官沒有出現混亂狀況,卻被稱為帝王,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五正是五行官的名字,五行輔佐他們成為帝王因此稱為五帝。
太皞等人也與五行一一相配,也稱為帝,按五行立帝号。
過去少皞一共有四個弟弟,名叫重、該、修、熙,他們的實力可以與五行的金、木及水相配,因此讓重成為木神,讓該擔任金神,讓修及熙擔任水神,颛顼的兒子名叫黎,擔任火神之職,共工的兒子名叫勾龍,擔任土神之職。
這五個官職,各自由他們所擅長的來從事相應官職。
他們活着的時候位居上公,死後成為貴神,也稱為五祀,不可以與帝王等同。
” 【原文】 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統,則其所以相變①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則各從其所王之德次焉。
夏後氏以金德王,色尚黑,大事斂用昏②,戎事乘骊③,牲用玄④;殷人用水德王,色尚白,大事斂用日中⑤,戎事乘翰⑥,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大事斂用日出⑦,戎事乘騵⑧,牲用骍⑨。
此三代之所以不同。
”康子曰:“唐虞⑩二帝,其所尚者何色?”孔子曰:“堯以火德王,色尚黃,舜以土德王,色尚青。
”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後、殷、周獨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衆矣,唯勾龍氏兼食于社,而棄為稷神?,易代奉之,無敢益者,明不可與等。
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颛顼,其應?五行而王,數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
” 【注釋】 ①相變:相繼變化。
②大事:喪事。
斂:通“殓”,将死者裝入棺材。
昏:暗色,這裡指黑色。
③戎事:行軍作戰。
骊:純黑色的馬匹。
④牲:祭祀用的豬、牛、羊。
玄:黑色。
⑤日中:指的是白色。
⑥翰:白色的馬匹。
⑦日出:太陽出來的時候是紅色的,因此這裡指紅色。
⑧騵:紅色毛腹部白色的馬匹。
⑨骍:赤色的牛。
⑩唐虞:唐堯與虞舜。
?陶唐:帝王名字,即唐堯。
?稷神:五谷農業之神。
?應:順應、适應。
【譯文】 季康子說:“像這樣說的話,從五行本性來說,帝王更改年号,各自統治不同的地域,是因為五行是相繼變化的,五行主要主管什麼事呢?”孔子說:“他們所推崇的與同他們相配的帝王的德行有關。
夏後氏以金而德天下,因此他崇尚黑色,喪事都用黑色,行軍作戰騎黑色的馬,祭祀用黑色毛皮的牲畜;殷商的人以水而德天下,崇尚白色,喪事用白色,行軍作戰騎白色的馬匹,祭祀用白色毛皮的牲畜;周朝人以木而德天下,崇尚紅色,喪事用紅色,行軍作戰騎毛紅腹白的馬匹,祭祀用紅色毛皮的牲畜。
這就是三代所不同的地方。
”季康子說:“唐堯和虞舜兩位皇帝,崇尚什麼顔色呢?”孔子說:“唐堯以火而德天下,崇尚黃色,虞舜以土而德天下,崇尚青色。
”季康子說:“唐堯、有虞、夏後,以及殷商、周朝并沒有與五帝相配,意思是他們的德行沒有上古帝王的高尚嗎?還是有其他條件限制?”孔子說:“古時候平定治理水土,以及播種百谷的人很多,卻隻有勾龍氏有成為土地神的資格,但他卻不是農神。
改朝換代的時候仍然事奉他們,并且從來不敢增加其他人,是表明自己不可以與上古的帝王相提并論。
因此自太皞以來,一直追溯到颛顼,順應五行之道而稱王的遠不止五個而已,卻與五帝相配,是因為五帝的德行後人無法超越的緣故。
” 執辔 【原文】 闵子骞為費宰,問政①于孔子。
子曰:“以德以法。
夫德法者,禦民之具②,猶禦馬之有銜③勒也。
君者人也,吏者辔④也,刑者策⑤也。
夫人君之政,執其辔策而已。
” 【注釋】 ①政:政事。
②具:工具,器具。
③銜:馬嚼子。
④辔:勒馬的缰繩。
⑤策:鞭子。
【譯文】 闵子骞任費地宰的時候,向孔子問有關治理國家政事的方法,孔子說:“治理國家政事要憑借仁德和禮法。
仁德和禮法是治理百姓的工具,好像駕馭馬匹的時候要用馬嚼子和籠頭一樣。
國君是人,官員是缰繩,刑罰則是馬鞭。
國君要想在政事上有所作為,隻需要掌握好缰繩和馬鞭。
” 【原文】 子骞曰:“敢問古之為①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辔,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失。
善禦馬者,正②銜勒,齊③辔策,均④馬力,和馬心。
故口無聲而馬應⑤辔,策不舉而極⑥千裡。
善禦民者,壹⑦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
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
【注釋】 ①為:治理。
②正:端正。
③齊:齊整。
④均:均勻,均衡。
⑤應:響應,應和。
⑥極:到達。
⑦壹:統一。
【譯文】 闵子骞說:“冒昧地問一下古代的人治理國家的方法。
”孔子說:“古代的君王用内史作為身邊駕馭馬車的人,用仁德和禮法作為籠頭和嚼子,用百官作為缰繩,用刑罰作為馬鞭,用百姓作為馬,所以他們能夠治理好國家一直到幾百年都不會有什麼過失。
善于駕馭馬匹,端正馬的籠頭和嚼子,整齊缰繩和馬鞭,均勻馬匹的力量,赢得馬的合作。
所以口中不發出聲音就能讓馬配合,不用舉起馬鞭就能到達千裡之外的地方。
善于治理百姓,統一仁德和禮法,端正文武百官的行為,用來使百姓的力量得到均衡,使百姓的心裡得到安定。
所以不用下達第二次命令就能使百姓順從,不用刑罰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文】 “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懷①之。
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②,其民而衆稱之。
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③,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俱歆④,用永厥世而豐其年。
【注釋】 ①懷:服從,順從。
②美:美好,井井有條。
③無偶:沒有能夠比得上的。
④歆:信服。
【譯文】 “所以天地認為他們有仁德,百姓就會歸順他們。
天地認為有仁德,百姓都歸順的人,他們的政治是美好的,百姓也受到衆人的稱贊。
現在的人說到五帝、三王的時候,還在稱贊他們的品德獨一無二,威嚴明察,好像他們還活着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們的禮法興盛,恩德厚重,所以提起他們的時候必定稱贊他們,每天都在祝福他們,上天都能夠聽到這種反饋,都對他們稱贊有加,所以使他們國運長久,年年風調雨順。
【原文】 “不能禦民者,棄①其德法,專用刑辟②,譬猶禦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
可必矣。
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③;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