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關燈
小
中
大
法而用刑,民必流④,國必亡。
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⑤,民無修則迷惑失道。
如此,上帝必以其為亂天道也。
苟亂天道,則刑罰暴,上下相谀,莫知⑥念患,俱無道故也。
【注釋】 ①棄:放棄,丢棄。
②刑辟:殘酷的刑罰。
③敗:毀壞,損害。
④流:流失,出走。
⑤修:此處指修養。
⑥知:知曉,了解。
【譯文】 “不善于管理百姓的人抛棄仁德和禮法,隻用殘酷的刑罰,就像駕馬不用籠頭和嚼子,而是專用馬鞭,一定是沒有辦法治理好的。
不用籠頭和嚼子而專用馬鞭,馬匹一定會受到傷害,那麼馬車也會受到毀壞;不用仁德和禮法而用刑罰,百姓一定會跑到别的地方去,那麼國家也就會滅亡。
治理國家不用仁德和禮法而用刑罰,那麼百姓就不能被治理好,這樣他們就會失去道義感到迷惑。
這樣上天會認為他們違背天地的規律。
如果違背了天地應有的規律,那麼刑罰就會更加殘暴,上下之間相互阿谀奉承,沒有人擔心禍患,這都是沒有遵循道義的緣故。
【原文】 “今人言惡①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聽②,其德不厚,故民惡其殘虐③,莫不籲嗟,朝夕祝④之,升聞于天。
上帝不蠲⑤,降之以禍罰,災害并生,用殄厥世。
故曰德法者,禦民之本。
【注釋】 ①惡:壞人,惡人。
②聽:聽從,接受。
③殘虐:殘酷暴虐。
④祝:通“詛”,詛咒。
⑤蠲:減免,免除。
【譯文】 “現在的人說到殘暴的人,一定會把他們比作是夏桀和商纣,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不實施好的禮法,同時仁德也不厚重,所以百姓會憎惡他們的殘酷暴虐,沒有不歎氣的,早晚都詛咒他們,讓天帝聽到了。
天帝也不減免他們的罪過,降下災難用來懲罰他們,災難連年降臨,因此滅絕了他們的朝代。
所以說仁德和禮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原文】 “古之禦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
冢宰①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②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
六官在手以為辔,司會③均仁以為納。
故曰:禦四馬者執六辔,禦天下者正六官。
是故善禦馬者,正身以總辔,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
故可以取④長道,可赴急疾。
此聖人所以禦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
【注釋】 ①冢宰:周官名,為百官之長。
②司寇:官名。
掌管刑獄。
③司會:官名。
為冢宰的副職。
④取:達到,獲得。
【譯文】 “古代統治天下的君王,用六官來治理國家。
冢宰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道,司徒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德,宗伯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仁,司馬之類的官用來成就聖,司寇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義,司空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禮。
掌控了六類官員就好像手裡掌握了缰繩,司會使仁義均齊就好像擁有了内側的缰繩。
所以說:駕馭四馬的人掌握六條缰繩,統治國家的人端正六官。
所以善于駕馭馬匹的人,使身體正直,掌握馬的缰繩,使馬的力氣均衡,讓馬協調一緻,即使道路回旋曲折,也可以到想到的地方。
因此可以走很遠的路,也可以應付緊急的事件。
這就是聖明的君王用來統治天地和百姓的法則。
【原文】 “天子以内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辔,已而與三公為執六官,均五教①,齊五法。
故亦唯其所引②,無不如志③;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④;以之禮,則國安;以之義則國義。
此禦政之術⑤。
【注釋】 ①教:教化。
②引:指引,引導。
③志:志向。
④平:平定,平和。
⑤術:方法。
【譯文】 “國君用内史作為左膀右臂,用六官作為缰繩,然後和三公一起來掌管六官,使五教均勻,使五法齊備。
所以隻要有所指引,沒有不如願的;用道義來治理國家,國家就能治理好;用德行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國泰民安;用仁義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團結和諧;用聖明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安定;用禮儀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安定;用信義治理國家,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這些就是治理國家的辦法。
【原文】 “過失,人之情莫不有焉,過而改之,是為不過。
故官屬①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亂則饬冢宰②;地而不殖,财物不蕃③,萬民饑寒,教訓不行,風俗淫僻④,人民流散曰危,危則饬司徒⑤;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乖離異志⑥曰不和,不和則饬宗伯⑦;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饬司馬⑧;刑罰暴亂,奸邪不勝曰不義,不義則饬司寇⑨;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⑩不修,财物失所曰貧,貧則饬司空?。
故禦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裡,或不及數百裡,其所謂進退緩急,異也。
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緻平,或以緻亂者,亦其所以為進退緩急異也。
【注釋】 ①官屬:主官的屬吏。
②饬:整治、整頓。
冢宰:官名,即太宰,主要負責掌管君王财物及内宮事務。
③不蕃:不多。
蕃,茂盛、繁多。
④風俗淫僻:民風淫亂不正。
淫僻,即淫辟,行為放蕩淫亂,邪惡不正。
⑤司徒:官名,與司馬、司寇、司士、司空合稱五官,主要掌管徭役的征發,此外,兼管土地耕種以及其他勞役。
⑥乖離異志:乖張跋扈,互相背離。
⑦宗伯:我國古代官名,六卿之一,主要負責掌管國家禮治之事。
⑧司馬:我國古代官職名稱,與六卿職位等級相當,主要負責掌管軍政及軍賦。
⑨司寇:古代官名,職位與六卿相當,主要負責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務。
⑩都鄙:京城與邊邑。
以此來指代全國。
?司空:古代官職名,與六卿等級相當,主要負責掌管水利、工程營建等事。
【譯文】 “過失和錯誤,是人之常情,沒有人可以避免,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不算是錯誤。
因此主官的屬吏不理政務,職責不明,法律政令不統一,所有事情都會失去綱紀,這種情況叫作混亂,出現混亂則要整治冢宰;田地不種植,财物不豐盛,百姓饑寒交迫,教化訓誡不能得到有力實行,民風淫亂不正,人民流離失所,這叫作危險,出現危險就要整治司徒;父親兒子不親密,長幼次序混亂,君臣上下乖張跋扈,離心離德,這種情況叫作不和,出現不和就整治宗伯;賢能之人失去官位爵位,有功勞的人沒有得到賞賜,士兵們怨聲載道,軍隊疲敝不堪,這叫作不平,出現不平就整治司馬;亂用刑罰殘暴混亂,奸邪之事不勝枚舉叫作不義,出現不義的話就要整治司寇;事物的度量沒有經過仔細檢查,全部事情失去條理,都城和邊邑沒有人修整,财物流散,這叫作貧窮,出現貧窮就整治司空。
所以說趕車人駕馭的都是車馬,有的車馬可以日行千裡,有的隻可以走數百裡,這就是所謂的進退緩急不同。
治理國家的官員用的都是一樣的法紀,有的人讓天下太平,有的人卻導緻禍亂橫生,也是因為他們處事的時候進退緩急有所不同。
【原文】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①,以觀治亂。
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亂也。
故天子考德,則天下之治亂,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
夫德盛則法修,德不盛則饬,法與政鹹德而不衰。
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論吏之德及功能②。
能德法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成德法者為有功,能治德法者為有智。
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
” 【注釋】 ①季冬:古代的農曆十二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②孟春:春天的第一個月,即古代農曆的一月。
功能:功勞和才能。
【譯文】 “古時候天子經常在十二月的時候考察德政,端正法紀,以此來觀看天下是太平還是混亂。
德政實施得當的,國家就會治理得很好,德政淺薄的,國家就會一片混亂。
因此天子要考察德政狀況,那麼是天下太平還是一片混亂,隻要坐在朝堂上就能知道了。
德政興盛法紀就會得到修整,德政不興盛就需要加以整治,這樣法紀與德政才能都興盛而不衰敗。
所以說君王又要在每年的一月考察官員的德政、功勞及才能。
能夠考慮到德行與法紀的就是有德行的官員,能夠實施德行法紀的官員就是能幹的官員,能夠施行德政法紀,并且取得良好成績的官員則是有功的官員,能夠治理德政思考法紀的官員就是有智慧的官員。
所以天子考核官員,能夠讓德政法紀得到更好的實施,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建立功勳。
在冬末調整法紀,初春平定官吏的方法,正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所在。
” 【原文】 子夏①問于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②,鳥獸昆蟲,各有奇偶,氣分不同③,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④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⑤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⑥,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鬥⑦,鬥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⑧,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為律⑨,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⑩而生;其餘各從其類矣。
鳥魚生陰而屬于陽,故皆卵生。
魚遊于水,鳥遊于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
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不同。
介鱗?夏食而冬蟄,龁吞?者八竅而卵生,咀嚼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無角無前齒者膏?,有角無後齒者脂?,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
敢問其然乎?” 【注釋】 ①子夏:蔔姓,名商,後人也稱其蔔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
②商:子夏自稱。
易:事物的陰陽兩極變化。
③氣分不同:所受到的元氣的分限不同。
④原:追究、探究。
⑤主:代表。
⑥辰:指日月的交彙點,通常代表一天,古時一天有十二
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⑤,民無修則迷惑失道。
如此,上帝必以其為亂天道也。
苟亂天道,則刑罰暴,上下相谀,莫知⑥念患,俱無道故也。
【注釋】 ①棄:放棄,丢棄。
②刑辟:殘酷的刑罰。
③敗:毀壞,損害。
④流:流失,出走。
⑤修:此處指修養。
⑥知:知曉,了解。
【譯文】 “不善于管理百姓的人抛棄仁德和禮法,隻用殘酷的刑罰,就像駕馬不用籠頭和嚼子,而是專用馬鞭,一定是沒有辦法治理好的。
不用籠頭和嚼子而專用馬鞭,馬匹一定會受到傷害,那麼馬車也會受到毀壞;不用仁德和禮法而用刑罰,百姓一定會跑到别的地方去,那麼國家也就會滅亡。
治理國家不用仁德和禮法而用刑罰,那麼百姓就不能被治理好,這樣他們就會失去道義感到迷惑。
這樣上天會認為他們違背天地的規律。
如果違背了天地應有的規律,那麼刑罰就會更加殘暴,上下之間相互阿谀奉承,沒有人擔心禍患,這都是沒有遵循道義的緣故。
【原文】 “今人言惡①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聽②,其德不厚,故民惡其殘虐③,莫不籲嗟,朝夕祝④之,升聞于天。
上帝不蠲⑤,降之以禍罰,災害并生,用殄厥世。
故曰德法者,禦民之本。
【注釋】 ①惡:壞人,惡人。
②聽:聽從,接受。
③殘虐:殘酷暴虐。
④祝:通“詛”,詛咒。
⑤蠲:減免,免除。
【譯文】 “現在的人說到殘暴的人,一定會把他們比作是夏桀和商纣,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們不實施好的禮法,同時仁德也不厚重,所以百姓會憎惡他們的殘酷暴虐,沒有不歎氣的,早晚都詛咒他們,讓天帝聽到了。
天帝也不減免他們的罪過,降下災難用來懲罰他們,災難連年降臨,因此滅絕了他們的朝代。
所以說仁德和禮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
【原文】 “古之禦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
冢宰①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②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
六官在手以為辔,司會③均仁以為納。
故曰:禦四馬者執六辔,禦天下者正六官。
是故善禦馬者,正身以總辔,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
故可以取④長道,可赴急疾。
此聖人所以禦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
【注釋】 ①冢宰:周官名,為百官之長。
②司寇:官名。
掌管刑獄。
③司會:官名。
為冢宰的副職。
④取:達到,獲得。
【譯文】 “古代統治天下的君王,用六官來治理國家。
冢宰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道,司徒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德,宗伯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仁,司馬之類的官用來成就聖,司寇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義,司空之類的官員用來成就禮。
掌控了六類官員就好像手裡掌握了缰繩,司會使仁義均齊就好像擁有了内側的缰繩。
所以說:駕馭四馬的人掌握六條缰繩,統治國家的人端正六官。
所以善于駕馭馬匹的人,使身體正直,掌握馬的缰繩,使馬的力氣均衡,讓馬協調一緻,即使道路回旋曲折,也可以到想到的地方。
因此可以走很遠的路,也可以應付緊急的事件。
這就是聖明的君王用來統治天地和百姓的法則。
【原文】 “天子以内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辔,已而與三公為執六官,均五教①,齊五法。
故亦唯其所引②,無不如志③;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④;以之禮,則國安;以之義則國義。
此禦政之術⑤。
【注釋】 ①教:教化。
②引:指引,引導。
③志:志向。
④平:平定,平和。
⑤術:方法。
【譯文】 “國君用内史作為左膀右臂,用六官作為缰繩,然後和三公一起來掌管六官,使五教均勻,使五法齊備。
所以隻要有所指引,沒有不如願的;用道義來治理國家,國家就能治理好;用德行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國泰民安;用仁義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團結和諧;用聖明來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安定;用禮儀治理國家,國家就會安定;用信義治理國家,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這些就是治理國家的辦法。
【原文】 “過失,人之情莫不有焉,過而改之,是為不過。
故官屬①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亂則饬冢宰②;地而不殖,财物不蕃③,萬民饑寒,教訓不行,風俗淫僻④,人民流散曰危,危則饬司徒⑤;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乖離異志⑥曰不和,不和則饬宗伯⑦;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饬司馬⑧;刑罰暴亂,奸邪不勝曰不義,不義則饬司寇⑨;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⑩不修,财物失所曰貧,貧則饬司空?。
故禦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裡,或不及數百裡,其所謂進退緩急,異也。
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緻平,或以緻亂者,亦其所以為進退緩急異也。
【注釋】 ①官屬:主官的屬吏。
②饬:整治、整頓。
冢宰:官名,即太宰,主要負責掌管君王财物及内宮事務。
③不蕃:不多。
蕃,茂盛、繁多。
④風俗淫僻:民風淫亂不正。
淫僻,即淫辟,行為放蕩淫亂,邪惡不正。
⑤司徒:官名,與司馬、司寇、司士、司空合稱五官,主要掌管徭役的征發,此外,兼管土地耕種以及其他勞役。
⑥乖離異志:乖張跋扈,互相背離。
⑦宗伯:我國古代官名,六卿之一,主要負責掌管國家禮治之事。
⑧司馬:我國古代官職名稱,與六卿職位等級相當,主要負責掌管軍政及軍賦。
⑨司寇:古代官名,職位與六卿相當,主要負責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務。
⑩都鄙:京城與邊邑。
以此來指代全國。
?司空:古代官職名,與六卿等級相當,主要負責掌管水利、工程營建等事。
【譯文】 “過失和錯誤,是人之常情,沒有人可以避免,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不算是錯誤。
因此主官的屬吏不理政務,職責不明,法律政令不統一,所有事情都會失去綱紀,這種情況叫作混亂,出現混亂則要整治冢宰;田地不種植,财物不豐盛,百姓饑寒交迫,教化訓誡不能得到有力實行,民風淫亂不正,人民流離失所,這叫作危險,出現危險就要整治司徒;父親兒子不親密,長幼次序混亂,君臣上下乖張跋扈,離心離德,這種情況叫作不和,出現不和就整治宗伯;賢能之人失去官位爵位,有功勞的人沒有得到賞賜,士兵們怨聲載道,軍隊疲敝不堪,這叫作不平,出現不平就整治司馬;亂用刑罰殘暴混亂,奸邪之事不勝枚舉叫作不義,出現不義的話就要整治司寇;事物的度量沒有經過仔細檢查,全部事情失去條理,都城和邊邑沒有人修整,财物流散,這叫作貧窮,出現貧窮就整治司空。
所以說趕車人駕馭的都是車馬,有的車馬可以日行千裡,有的隻可以走數百裡,這就是所謂的進退緩急不同。
治理國家的官員用的都是一樣的法紀,有的人讓天下太平,有的人卻導緻禍亂橫生,也是因為他們處事的時候進退緩急有所不同。
【原文】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①,以觀治亂。
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亂也。
故天子考德,則天下之治亂,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
夫德盛則法修,德不盛則饬,法與政鹹德而不衰。
故曰王者又以孟春論吏之德及功能②。
能德法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成德法者為有功,能治德法者為有智。
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
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
” 【注釋】 ①季冬:古代的農曆十二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
②孟春:春天的第一個月,即古代農曆的一月。
功能:功勞和才能。
【譯文】 “古時候天子經常在十二月的時候考察德政,端正法紀,以此來觀看天下是太平還是混亂。
德政實施得當的,國家就會治理得很好,德政淺薄的,國家就會一片混亂。
因此天子要考察德政狀況,那麼是天下太平還是一片混亂,隻要坐在朝堂上就能知道了。
德政興盛法紀就會得到修整,德政不興盛就需要加以整治,這樣法紀與德政才能都興盛而不衰敗。
所以說君王又要在每年的一月考察官員的德政、功勞及才能。
能夠考慮到德行與法紀的就是有德行的官員,能夠實施德行法紀的官員就是能幹的官員,能夠施行德政法紀,并且取得良好成績的官員則是有功的官員,能夠治理德政思考法紀的官員就是有智慧的官員。
所以天子考核官員,能夠讓德政法紀得到更好的實施,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建立功勳。
在冬末調整法紀,初春平定官吏的方法,正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所在。
” 【原文】 子夏①問于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②,鳥獸昆蟲,各有奇偶,氣分不同③,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④其本焉。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⑤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從奇,奇主辰⑥,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鬥⑦,鬥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時,時主豕⑧,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為律⑨,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⑩而生;其餘各從其類矣。
鳥魚生陰而屬于陽,故皆卵生。
魚遊于水,鳥遊于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
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不同。
介鱗?夏食而冬蟄,龁吞?者八竅而卵生,咀嚼者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無角無前齒者膏?,有角無後齒者脂?,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
敢問其然乎?” 【注釋】 ①子夏:蔔姓,名商,後人也稱其蔔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
②商:子夏自稱。
易:事物的陰陽兩極變化。
③氣分不同:所受到的元氣的分限不同。
④原:追究、探究。
⑤主:代表。
⑥辰:指日月的交彙點,通常代表一天,古時一天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