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顔回 【原文】 魯定公問于顔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禦①乎?”對曰:“善則善矣。

    雖然②,其馬将必佚③。

    ”定公色不悅,謂左右曰:“君子固④有誣人也。

    ” 【注釋】 ①善禦:擅長駕馭。

    禦,通“馭”。

     ②雖然:即使這樣,雖然這樣。

     ③佚:丢失。

     ④固:原來。

     【譯文】 魯定公向顔回問道:“你是不是也聽過東野畢擅長駕馭馬車?”顔回回答道:“他确實擅長駕馭馬車,雖然是這樣,他的馬還是會走丢。

    ”魯定公聽了以後,臉上的神色顯得不高興,他對身邊的人說:“原來君子也會誣蔑别人啊。

    ” 【原文】 顔回退,後三日,牧①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骖曳②兩服入于廄。

    ”公聞之,越③席而起,促④駕召顔回。

     【注釋】 ①牧:養馬的人。

     ②曳:帶領。

     ③越:跳躍。

     ④促:督促。

     【譯文】 顔回走了。

    三天以後,飼養馬的人過來告訴魯定公說:“東野畢的馬丢失了,兩匹骖馬帶着兩匹服馬回到馬廄。

    ”定公聽到以後,從席子上跳起來立即讓仆人駕車去請顔回回來。

     【原文】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禦,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将佚。

    ’不識吾子奚①以知之?”顔回對曰:“以政②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

    今東野畢之禦也,升馬執辔③,銜體正矣,步驟馳騁④,朝禮畢矣,曆險緻遠,馬力盡矣,然而猶⑤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

    ” 【注釋】 ①奚:為何。

     ②政:政事。

     ③辔:拴馬的缰繩。

     ④步驟馳騁:步,緩行。

    驟,急走。

    馳騁,縱馬狂奔。

     ⑤猶:還。

     【譯文】 顔回回來後,定公說:“前些天我問您東野畢擅長駕馭馬車的事情,您說:‘他确實是擅長駕馭馬車,但是他的馬還是會走失。

    ’我不知道您是怎麼預料到的?”顔回回答說:“我是從政事中知曉的。

    以前舜帝擅長治理百姓,造父精通使喚馬匹。

    舜帝不讓百姓的精力用光,造父也不讓馬匹的力氣竭盡,所以舜帝沒有逃亡的子民,造父也沒有走失的馬匹。

    現在東野畢駕馭馬車,蹬上馬車,手裡拿着缰繩,擺正馬嚼子,抽打着馬緩行、急走或縱馬狂奔,置朝廷禮儀于不顧,曆盡千辛萬苦,縱馬于峻險之地,馬的精力都用盡了,但還是不讓馬休息,我是根據他的這些行為知道他的馬會丢失的。

    ” 【原文】 公曰:“善!誠①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②乎?”顔回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③,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④者也。

    ”公悅,遂以告孔子。

    孔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顔回者,此之類⑤也,豈足多哉。

    ” 【注釋】 ①誠:确實。

     ②少進:少,稍微。

    進,闡釋,引申。

     ③攫:争奪。

     ④危:危險,禍害。

     ⑤類:相似,一樣的事情。

     【譯文】 定公說:“很好,真的像您說的一樣。

    您的一番話語,意義深遠、耐人尋味啊。

    您能不能更加精确地解釋一下呢?”顔回答道:“我聽說小鳥餓了就會啄樹木,野獸餓了就會争搶食物,人窮了就會欺詐,馬累了就會跑散。

    從古到今,沒有讓下級貧困而自身沒有危險的。

    ”定公十分高興,就把這番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他之所以叫顔回,就是他經常有這樣的表現,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

    ” 聖門四科 孔門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顔淵、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擅長言辭的有子我、子貢;擅長處理政務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遊、子夏。

     【原文】 孔子在衛,昧旦晨興①,顔回侍側②,聞哭者之聲甚哀。

    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别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于此,謂其往而不返也。

    回竊以音類③知之。

    ”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決④。

    ”子曰:“回也,善于識音矣。

    ” 【注釋】 ①昧旦:天還未完全明。

    晨興:大早上就起床。

     ②侍側:在一旁侍奉。

     ③類:類似。

     ④長決:同“長訣”,永久地分開、訣别。

     【譯文】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每天天還沒有完全亮就起床,顔回在一旁侍奉,聽到了一陣十分哀切的哭聲。

    孔子問道:“顔回,你知道這哭聲是因何而起的嗎?”顔回回答說:“我認為這哭聲并不隻是因為死去的親人,還因為在世的人卻要活生生地被分開。

    ”孔子說:“你是從哪裡知道的呢?”顔回回答說:“我聽說桓山上有一種鳥,它生了四隻小鳥,這四隻小鳥羽翼長成以後,就要各自分開,分布于四海。

    母鳥會悲切地鳴叫着為它們送行,那種哀切之聲和這哭聲有些相似,都是所謂的一去不複返的意思。

    我是因為他們的哀切之聲很相似而得知的。

    ”孔子派人去詢問痛哭的人,哭泣的人果然回答說:“我的父親死了,家中又十分貧困,隻好賣了兒子以埋葬父親,現在正在和兒子訣别啊。

    ”孔子說道:“顔回真的是善于識别聲音啊。

    ” 【原文】 顔回問于孔子曰:“成人之行①若何?”子曰:“達②于情性之理,通③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原。

    若此可謂成人矣。

    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

    若乃窮④神知禮,德之盛⑤也。

    ” 【注釋】 ①成人:德才兼備之人。

    行:品行,品德。

     ②達:通達。

     ③通:知曉,了解。

     ④窮:研究,更深層次的理解。

     ⑤盛:高大,崇高。

     【譯文】 顔回向孔子問道:“德才兼備之人的品行是什麼樣的?”孔子說:“他們通達性情,知曉天地萬物變化,知曉暗明的緣由,看得見浮遊雲氣的本源。

    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德才兼備。

    既然稱得上德才兼備,又能知曉仁義禮樂,這就可以說是他們有德行的表現了。

    如果能夠探究通曉萬物變化和道理,那樣的話他的德行就很高了。

    ” 【原文】 顔回問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賢?”孔子曰:“武仲賢哉。

    ”顔回曰:“武仲世稱聖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稱①也;好言兵讨②,而挫銳于邾,是智不足名③也。

    夫文仲其身雖殁④而言不朽,惡有未賢?”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為文仲也。

    然猶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則不及武仲也。

    ”回曰:“可得聞乎?”孔子曰:“下展禽⑤,置六關⑥,妾織蒲⑦,三不仁;設虛器⑧,縱逆祀⑨,祠海鳥⑩,三不智。

    武仲在齊,齊将有禍,不受其田,以避其難,是智之難也。

    夫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魯,抑?有由焉。

    作而不順,施而不恕也夫。

    《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

    ’” 【注釋】 ①稱:稱贊、稱道。

     ②兵讨:武力征讨。

     ③名:稱道。

     ④殁:死。

     ⑤下展禽:使展禽在下位任職。

    下,使……下。

    展禽,即柳下惠。

     ⑥六關:第六道關卡。

     ⑦織蒲:編織蒲席。

     ⑧虛器:為蔔龜設置豪華的處所。

     ⑨逆祀:颠倒祭祀。

     ⑩祠海鳥:為海鳥設立祠堂。

     ?抑:大概。

     【譯文】 顔回向孔子問道:“臧文仲和臧武仲這兩個人誰更為賢能?”孔子回答說:“武仲更為賢能。

    ”顔回問道:“武仲雖然被世人稱之為聖人,自身卻沒能免受罪責,這是因為他的智慧不值得人稱許;他喜歡以武力征讨,卻在邾國受到了挫敗,這說明他的智慧不值得人稱道。

    而文仲雖然死掉了,他的言論卻流傳不朽,怎麼能說他不如武仲賢能呢?”孔子回答說:“身死而言論得以流傳,這正是文仲被稱之為文仲的原因,但是他依然還有三件不仁德的事和三件不明智的事,這是他比不上武仲的地方。

    ”顔回問道:“我能夠聽一聽是什麼事嗎?”孔子回答說:“将賢能的柳下惠置于下位,設置不應當設立的第六道關卡,讓自己的妻妾也去編織蒲席販賣,這是三件不仁德之事;為蔔龜設置豪華的處所,任由手下人颠倒祭祀的次序,為海鳥設立祠堂,這是三件不明智的事。

    武仲在齊國的時候,齊國将要面臨禍事,武仲便不接受齊國封給他的田地,故此避免自己和齊國一同遭難,這是明智中最不容易做到的。

    武仲雖然很聰慧卻不能容于魯國,大概是有原因的吧。

    做事情卻不順應它的發展,施行起來不合仁愛之道。

    《夏書》上說過:‘在這裡就要一心想着這裡,順應事情變化并且合乎寬恕之道。

    ’” 【原文】 顔回問君子。

    孔子曰:“愛近仁①,度近智②,為己不重,為人不輕,君子也夫。

    ”回曰:“敢問其次③。

    ”子曰:“弗學④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⑤之。

    ” 【注釋】 ①愛近仁:愛護關心他人達到仁愛的程度。

     ②度近智:事情先考慮再做,達到明智的程度。

     ③其次:不如君子。

     ④弗學:不學習。

    弗,不,沒有。

     ⑤勉:嘉勉,努力。

     【譯文】 顔回向孔子問什麼樣的人能夠稱得上君子。

    孔子說:“關心愛護他人達到仁愛的程度,做事前深思熟慮達到明智的程度,替自己考慮的遠沒有替别人考慮的多,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君子。

    ”顔回說:“冒昧地問一下如何叫不如君子呢?”孔子說:“沒有學習就去做,沒有思考就想獲得,你好好努力吧。

    ” 【原文】 仲孫何忌問于顔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①,可得聞②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預’;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③’。

    夫知其所不可由④,斯⑤知所由矣。

    ” 【注釋】 ①仁智:仁義道德和智慧。

     ②聞:解釋,說清楚。

     ③恕:推己及人,為别人考慮。

     ④由:應該做的事情。

     ⑤斯:語氣詞,那樣的話。

     【譯文】 仲孫何忌向顔回問道:“仁者說的每一個字都有利于仁德、智慧,您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是什麼原因?”顔回說:“說的每一個字都有利于智慧,什麼都不如‘預’字;說的每一個字都有利于仁義道德,什麼都不如‘恕’字。

    那麼,就知道什麼不能做,什麼事情可以做。

    ” 【原文】 顔回問小人。

    孔子曰:“毀①人之善以為辯,狡讦②懷詐以為智,幸③人之有過,恥學而羞④不能,小人也。

    ” 【注釋】 ①毀:诋毀,诽謗。

     ②狡讦:内心狡詐,邪惡。

     ③幸:慶幸。

     ④羞:認為是羞恥,瞧不起。

     【譯文】 顔回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小人。

    孔子說:“攻擊别人的長處反而認為是會辯解,滿心欺詐反而認為是聰明,别人有過失的時候他幸災樂禍,認為學習是可恥的,反而瞧不起沒有才能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小人。

    ” 【原文】 顔回問子路曰:“力猛①于德而得其死者,鮮②矣,盍慎③諸焉?”孔子謂顔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禦④也,莫之為也,何居為⑤聞者?盍日思也夫?” 【注釋】 ①猛:勝過,超越。

     ②鮮:很少。

     ③慎:謹慎,小心。

     ④莫之禦:指不能抵制的意思。

     ⑤何居為: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人。

     【譯文】 顔回向子路問道:“勇力勝過品德的人,死得真正有價值的很少,這些人為什麼不知道謙虛謹慎的好處啊?”孔子對顔回說:“人不是不知道謹慎為人的好處,而是控制不住自己,沒有認真去這樣做。

    為什麼人往往都是空坐着去做一個隻聽不做的人呢?為什麼每天不多點思考呢?” 【原文】 顔回問于孔子曰:“小人之言①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②也。

    ”孔子曰:“君子以行③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為義之上相疾④也,退而相愛;小人于為亂⑤之上相愛也,退而相惡。

    ” 【注釋】 ①言:言論,話語。

     ②察:明察。

     ③行:行動。

     ④疾:批評。

     ⑤亂:混亂。

     【譯文】 顔回問孔子說:“小人的話也有和君子相同的地方,不能不有所察覺。

    ”孔子說:“君子是用自己的行動說話,小人隻是在用自己的舌頭說話。

    所以君子追求道義上互相批評,在别的方面相互友愛;小人在制造混亂的問題上和别人相互友愛,在别的方面相互憎恨。

    ” 【原文】 顔回問朋友之際如何。

    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①焉,而弗能謂②吾不知,其仁人也。

    不忘久德③,不思久怨,仁矣夫。

    ” 【注釋】 ①非:不對,不正确。

     ②謂:動詞,說出來。

     ③久德:以往的仁德。

     【譯文】 顔回問孔子如何處理朋友之間的關系。

    孔子說:“君子對待朋友,心中一定知道他有不對的地方,但是他不能說我不知道,這才是仁德的人。

    不會忘記以往的仁德,也不計較之前的怨恨,這樣才能稱得上仁德。

    ” 【原文】 叔孫武叔見于顔回,回曰:“賓①之。

    ”武叔多稱人之過而己評論之,顔回曰:“固②子之來辱也,宜有得于③回焉,吾聞諸孔子曰:‘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④,非所以正己。

    ’故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 【注釋】 ①賓:動詞,用賓客的禮節。

     ②固:本來。

     ③有得于:從……中得到。

     ④枉:不正直。

     【譯文】 叔孫武叔去拜見顔回,顔回說:“用賓客之禮對待他。

    ”武叔喜歡探讨别人的過失并且做出評論,顔回說:“本來您是屈尊來到這裡,應該是想從我這裡領悟到一些東西吧。

    我聽先生說:‘讨論别人的壞處,并不能使自己顯得多麼美好;說别人不正直,也并不能使自己的品德正直。

    ’所以君子隻批評自己的缺點,但不會攻擊别人不正确的地方。

    ” 【原文】 顔回謂子貢曰:“吾聞諸夫子:身不用禮而望①禮于人,身不用德②而望德于人,亂③也。

    夫子之言,不可不思④也。

    ” 【注釋】 ①望:指望,想讓别人這樣。

     ②德:品德,道德。

     ③亂:混亂。

     ④思:思考。

     【譯文】 顔回對子貢說:“我曾經聽先生說過:自己不在意禮儀但是想讓别人講究禮儀,自己不講究仁德但是想讓别人講究仁德,如果是這樣的話,社會的秩序就會亂套。

    先生說的話,我們不能不考慮啊。

    ” 子路初見 【原文】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①?”對曰:“好長劍。

    ”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②哉?”子路曰:“學豈益③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谏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

    禦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④。

    木受繩則直⑤,人受谏則聖。

    受學重問,孰不順⑥哉?毀仁惡士⑦,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學。

    ” 【注釋】 ①好樂:喜歡的事,愛好。

     ②及:達到。

     ③益:益處。

     ④檠:矯正弓弩的器具。

     ⑤直:正直。

     ⑥順:做成功,順利。

     ⑦毀:诽謗,诋毀。

    惡:憎恨,怨恨。

     【譯文】 子路第一次見到孔子,孔子說:“你的愛好是什麼?”子路回答道:“我很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指的不是這個,是依靠你的能力再加上你的學習,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子路說:“難道學習真的有益處嗎?”孔子說:“賢明的君王如果沒有直谏的臣子就會有失正道,士人如果沒有值得結交的良友就會犯錯,駕馭狂亂的馬不能沒有鞭子,射箭的時候不能沒有矯正的工具,木頭用墨繩的時候就會鋸直,人聽從了别人給他的建議就會聖明。

    熱愛學習愛好提問,有什麼事情不能做成?謗毀仁者憎惡士人,就和犯刑罰差不多了。

    所以君子不能不學習。

    ” 【原文】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①自直,斬而用之,達②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③之,镞而砺④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敬而受教。

     【注釋】 ①揉:矯正。

     ②達:穿過,穿透。

     ③羽:羽毛。

     ④砺:打磨得更加鋒利。

     【譯文】 子路說:“南山的竹子,不用矯正就很挺直,砍下來用來做箭杆,可以穿透犀牛的皮。

    如果這樣說的話,怎麼還用得着學習呢?”孔子說:“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頭再磨得更鋒利些,那它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嗎?”子路向孔子拜了兩拜,恭敬地接受教誨指導。

     【原文】 子路将行①,辭②于孔子。

    子曰:“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

    ”孔子曰:“不強③不達,不勞無功④,不忠無親,不信無複,不恭⑤失禮,慎⑥此五者而矣。

    ” 【注釋】 ①将行:将要出遠門。

     ②辭:告辭。

     ③強:強大。

     ④功:成果,收獲。

     ⑤恭:恭敬。

     ⑥慎:慎重,注意。

     【譯文】 子路将要出遠門,臨走的時候向孔子辭行,孔子說:“你是要我贈送馬車呢?還是要贈送忠告呢?”子路說:“請您送給我忠告。

    ”孔子說:“如果不強大就達不到你想要的,不辛勤勞動就得不到收獲的喜悅,不忠誠就沒有人願意成為你的朋友,不誠信的話就沒有人願意和你往來,不恭謹就會失去禮節,在這五個方面一定要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