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子路 以政事見稱,曾跟随孔子周遊列國。

     【原文】 子路曰:“由請終身奉①之。

    敢問親交取親若何②?言寡③可行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孔子曰:“汝所問,苞在五者中矣。

    親交取親,其忠④也;言寡可行,其信⑤乎;長為善士而無犯⑥,其禮也。

    ” 【注釋】 ①奉:記住,信奉。

     ②若何:怎麼辦? ③言寡:說很少的話。

     ④忠:忠心,忠誠。

     ⑤信:信任。

     ⑥犯:違背。

     【譯文】 子路說:“我會永遠記住的。

    請問怎麼樣才能讓剛認識的人信任你呢?說很少的語言,怎麼樣才能夠行得通呢?怎麼樣才能真正長久地做一個仁慈的人而不違反禮儀呢?”孔子說:“你剛才問的話,包含在我剛才講的五點中,要想取得剛認識的朋友的信任就要對别人忠心;要想說很少的話又行得通就要誠信;要想長久地做一個仁慈的人而不違反禮儀就要講究禮節。

    ” 【原文】 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①,康子不悅。

    孔子又見之。

    宰予進②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③。

    ’今夫子之于④司寇也日少,而屈節⑤數矣,不可以已乎?” 【注釋】 ①季康子:春秋時魯國大夫。

     ②進:上前說話。

     ③聘:聘請。

    弗動:不會去行動。

     ④之于:當,擔任。

     ⑤屈節:降低節氣。

     【譯文】 孔子在任魯國司寇的時候,前去拜見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高興。

    孔子又一次拜見季康子。

    宰予走上前對孔子說:“從前我常聽先生說:‘如果君王大臣們不邀請我的話,我是不會主動前去拜見他們的。

    ’但是現在先生擔任司寇沒有多久時間,就多次降下自己的節氣,您能不能不再這麼做了?” 【原文】 孔子曰:“然①,魯國以衆相陵②,以兵相暴③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将亂也。

    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魯人聞之曰:“聖人将治,何不先自遠④刑罰。

    ”自此之後,國無争者。

    孔子謂宰予曰:“違⑤山十裡,蟪蛄之聲,猶在于耳,故政事莫如應之⑥。

    ” 【注釋】 ①然:是,确實。

     ②以:憑借。

    相陵:相互欺侮。

     ③相暴:相互傷害。

     ④自遠:自己遠離。

    自覺不做違法的事情。

     ⑤違:隔着,距離。

     ⑥政事:治理國家大事。

    應:迎合,适應。

     【譯文】 孔子說:“是的,我是說過,但是現在魯國的百姓仗着人多相互欺侮,互相用武力傷害對方,這樣的情況已經很久了,如果當官的再不過問這件事的話,魯國将會發生動亂,他們沒有邀請我,我就去拜見他們解決這件事,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嗎?”魯國的百姓聽說了這番言論後,說:“聖明的人将要治理我們的國家了,我們為什麼不主動遠離那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呢?”從此以後,魯國的百姓沒有相互争鬥的人了。

    孔子對宰予說:“隔着山十裡遠,蟪蛄的鳴聲還是如在耳邊一樣,社會的動亂局面也是如此。

    所以治理政事與其聽之任之,不如主動應對。

    ” 【原文】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皆仕①。

    孔子往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學焉③得習,是學不得明④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骨肉益疏⑤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阙⑥也。

    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

    ” 【注釋】 ①皆仕:一起做官。

     ②何得何亡: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③焉:怎麼。

     ④明:明了,清楚。

     ⑤疏:生疏,疏遠。

     ⑥阙:通“缺”,丢失、失去。

     【譯文】 孔子的兄長有個兒子叫孔篾,和宓子賤一起做官。

    孔子路過的時候去看他并且問他說:“你當官,收獲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孔篾說:“我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卻失去了三樣東西。

    官場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學過的東西怎麼能有時間去溫習,所以越學越不明了;俸祿少得可憐,粥飯不能接濟親戚,所以親人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公事很多且大部分都很緊迫,就沒有時間吊問死者,慰問生病的朋友,所以朋友之間感情逐漸失去了。

    我所失去的東西就是這三樣。

    ” 【原文】 孔子不悅,往過①子賤,問如孔篾。

    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②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③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④以吊死問疾,是朋友笃⑤也。

    ”孔子喟⑥然,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

    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 【注釋】 ①過:看望。

     ②誦:背誦。

     ③益:更加。

     ④兼:抽出時間。

     ⑤笃:感情深厚。

     ⑥喟:感慨。

     【譯文】 孔子聽了這些話,很不高興。

    接着孔子去看望宓子賤,問了和孔蔑同樣的問題。

    宓子賤回答說:“自從我做官以來,沒有失去過什麼,但是卻得到了三樣東西。

    曾經學過的東西,如今得到了貫徹實行,所以學過的東西就更加深刻;俸祿的供給送給親戚,親人們的感情更加親近了;雖然公務繁忙,但仍能抽出時間去吊問死者,慰問病人,所以朋友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了。

    ”孔子很感慨,對宓子賤說:“你是一個君子啊!魯國如果沒有君子,那麼子宓賤是從什麼地方學到這麼優良的品質呢?”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賜之桃與黍焉。

    哀公曰:“請食。

    ”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

    公曰:“黍者所以雪桃①,非為食之也。

    ”孔子對曰:“丘知之矣。

    然夫黍者,五谷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

    果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

    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

    今以五谷之長,雪果之下者,是從上雪下。

    臣以為妨于教,害于義,故不敢。

    ”公曰:“善哉。

    ” 【注釋】 ①雪桃:擦拭桃子。

     【譯文】 孔子在哀公身旁陪坐,哀公将桃子和黍賜予孔子,然後說:“請先生進食。

    ”孔子先把黍吃掉了然後才去吃桃子,侍奉在左右的人都捂着嘴笑話他。

    哀公說道:“黍是用來擦拭桃子,并不是用來吃的。

    ”孔子回答說:“我知道,但是黍是五谷中最為尊貴的,在郊外祭祀宗廟的時候它是最上等的祭品。

    而水果的種類有六種,桃子是最低下的,祭祀時也不會用它,它是不能擺在祭祀的宗廟中的。

    我聽說君子都是用卑賤的東西去擦拭貴重的東西,沒有聽過用貴重的東西去擦拭卑賤的東西。

    如今卻用五谷中最為尊貴的去擦拭水果中最為低下的,這就是以上等擦拭下等。

    我認為這是妨礙于禮義的,所以我不敢這麼做。

    ”哀公說道:“您說得很對啊。

    ” 【原文】 子貢曰:“陳靈公宣①淫于朝,洩治正谏而殺之,是與比幹谏而死同②,可謂仁乎?”子曰:“比幹于纣,親則諸父③,官則少師④,忠報之心在于宗廟⑤而已,固必以死争之。

    冀⑥身死之後,纣将悔悟,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洩治之于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于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⑦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狷矣。

    《詩》雲:‘民之多辟⑧,無自立辟。

    ’其洩冶之謂乎?” 【注釋】 ①宣:宣揚。

     ②同:相同,一樣。

     ③親:親戚。

    諸父:叔父。

     ④少師:官名,同少保、少傅合稱三孤,輔佐君主。

     ⑤宗廟:先輩,祖先。

     ⑥冀:希望。

     ⑦正:糾正,改正。

     ⑧辟:邪僻。

     【譯文】 子貢說:“陳靈公在朝堂上宣揚淫亂的事情,洩治向他勸谏,但是靈公卻殺死了他。

    這種做法和比幹勸谏而被商纣王所殺是一樣的,能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比幹對于纣王來說,要是論親的話是他的叔父,論官職的話是少師,他的行為是為了自己的先輩和國家大計,因此必定以死觐見,希望借自己的死能讓纣王醒悟,他本來是為了仁義道德;洩治對于陳靈公,論官職是大夫,沒有親戚之間的關系,受到了寵信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度,在混亂不堪的朝廷裡當官,想用自己的微薄之身去糾正一個國家的淫亂和黑暗,死了也沒有什麼益處,可以說性格耿直。

    《詩經》說:‘邪僻的百姓很多,自己卻不能生活在其中。

    ’說的就是洩冶這樣的人。

    ” 因膰去魯 齊國聽說孔子執政,害怕魯國強盛,于是用黎彌的計策,選了女樂和好馬送給魯公。

    魯公耽于女樂,怠于政事。

    孔子不忍心自己辭官而宣揚國君的過錯,但是魯君連祭祀的肉也沒有按禮的規定分送大臣們,孔子隻好辭官周遊列國。

     【原文】 孔子相①魯,齊人患其将霸,欲敗其政,乃選好②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飾而舞容玑③,及文馬④四十驷,以遺⑤魯君。

    陳⑥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

    季桓子微服⑦往觀之再三,将受焉,告魯君為周道⑧遊觀。

    觀之終日,怠于政事。

    子路言于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魯今且郊⑨,若緻膰⑩于大夫,是則未廢其常,吾猶可以止也。

    ”桓子既受女樂,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政,郊又不緻膰俎。

    孔子遂行,宿于郭屯?。

    師已送,曰:“夫子非罪?也。

    ”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谒,可以死敗。

    優哉遊哉,聊以卒歲。

    ” 【注釋】 ①相:輔助。

     ②好:貌美。

     ③文飾:漂亮的裝飾。

    容玑:齊國的舞曲名。

     ④文馬:毛色錯綜豔麗的馬匹。

     ⑤遺:贈送。

     ⑥陳:陳列。

     ⑦微服:百姓的衣服。

     ⑧周道:大道,官道。

     ⑨郊:郊祀。

     ⑩緻膰:送來膰肉。

    膰,祭祀用的烤肉。

     ?郭屯:城外的村莊。

     ?罪:過錯。

     【譯文】 孔子在魯國輔佐魯王,齊國人害怕魯國會成為霸主,想要敗壞魯國的政事,就挑選了八十名貌美的女子,讓她們穿上漂亮的衣服精心修飾,并訓練她們跳齊國的容玑舞,又挑選了一百六十匹精良的好馬,用來送給魯國的國君。

    在魯國城南的大門外,那些女子排列着起舞,馬匹也都陳列在那裡。

    季桓子穿着平民的衣服前往那裡再三觀看,将要接受這些贈送,上報給魯君,一起到官道上觀賞遊玩。

    就這樣終日觀賞,荒怠了政事。

    子路對孔子說:“您應當離開這裡了。

    ”孔子說:“魯國現在就要舉行郊祀了,如果魯君能給大夫送去膰肉以便進行祭祀,那就還不算廢掉常禮,那樣的話我還可以留在這裡。

    ”桓子接受了女樂以後,君臣全都沉溺于淫樂之中,一連三天都不上朝聽政,到了郊祀的時候又不給大夫送膰肉,于是孔子就離開了魯國的都城,在城外的村莊中留宿。

    子路送走了孔子以後,說道:“我的老師是沒有過錯的。

    ”孔子說:“我可以唱歌嗎?”接着唱歌道:“那些婦人的嘴可以讓賢人出走,那些婦人的請求可以導緻國家敗亡。

    還是悠閑自得地生活吧,以此來度過我的餘生。

    ” 【原文】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①,而行不勝②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③。

    孔子曰:“裡語雲:‘相馬以輿④,相士以居。

    ’弗可廢⑤矣。

    以容取⑥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

    故君子長⑦人之才,小人抑⑧人而取勝焉。

    ” 【注釋】 ①容:容貌。

     ②勝:超過,比不上。

     ③辯:辯解,辯論。

     ④輿:車。

     ⑤廢:廢除。

     ⑥取:選擇,挑選。

     ⑦長:推崇,欣賞。

     ⑧抑:抑制。

     【譯文】 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容貌,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比不上他的容貌;宰予有着文雅的言辭,但是他的智慧卻趕不上他的善辯。

    孔子說:“俗語說:‘識别馬的好壞要看它拉車的情況,辨别一個人的好壞要看他平時的表現。

    ’這些準則是不能廢除的。

    憑借着相貌識别人,對子羽來說就是錯的。

    憑借言辭辨别人,對宰予來說就是錯的。

    ”孔子說:“君子因為自己沒有才幹才敬畏别人,小人因為自己沒有才幹而不相信人。

    所以君子能夠推崇别人的才能,小人卻靠壓制别人來取得勝利。

    ” 【原文】 孔篾問行己①之道。

    子曰:“知而弗為,莫如②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

    樂之方至,樂而勿驕;患之将至,思③而勿憂。

    ”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④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

    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

    終日言,無遺己憂;終日行,不遺己患,唯智者有之。

    ” 【注釋】 ①行己:修身處世。

     ②莫如:還不如。

     ③思:思慮。

     ④攻:學習,攻克。

     【譯文】 孔篾問有關為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道了但是不去實施,還不如不知道;接近别人但是不信任,還不如不接近。

    高興的事情來到時不得意忘形;憂患來到時深思卻不過于憂慮。

    ”孔篾說:“那我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努力學習自己不會的,不斷彌補自己不具備的技能。

    不能因為自己不會做而懷疑别人,同時也不要因為自己會做而小瞧别人。

    每天說話的時候,不要給自己留下後患;每天做事情的時候,也不要給自己留下後患。

    隻有智慧的人才能具備。

    ” 在厄 【原文】 楚昭王聘①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②出于陳、蔡。

    陳、蔡大夫相與③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④于楚,則陳、蔡危矣。

    ”遂使徒兵距⑤孔子。

     【注釋】 ①聘:聘請,邀請。

     ②路:動詞。

    途經,路過。

     ③相與:一起,相互。

     ④用:被任用。

     ⑤距:阻擋,攔截。

     【譯文】 楚昭王聘請孔子到他的國家,孔子就前去拜見,路過陳國和蔡國。

    陳國和蔡國的大夫一起商量說:“孔子是聖賢的人,他做出的每一次對政事的評論都切中諸侯失誤的地方。

    如果他真的被楚國任用的話,那麼陳國和蔡國就會很危險了。

    ”于是他們派兵去攔截孔子。

     【原文】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①,藜羹不充,從者②皆病。

    孔子愈慷慨③講誦,弦歌不衰。

    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雲:‘匪兕④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乎,奚⑤為至于此?” 【注釋】 ①外無所通:和外面失去聯系。

    通,聯系。

     ②從者:随從,跟随的人。

     ③慷慨:慷慨激昂。

     ④兕:犀牛。

     ⑤奚:什麼,何。

     【譯文】 孔子不能通過他們的阻截,斷糧七天,和外界失去了聯系,連一點兒粗劣的糧食都吃不到了,跟随孔子的人都餓壞了。

    孔子卻越挫越勇,慷慨激昂地給随從們講誦禮儀,彈琴唱歌不停歇。

    孔子把子路找來說:“《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都跑在荒野中。

    ’我的理解不是正确的嗎?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不堪的狀況呢?” 【原文】 子路愠①,作色②而對曰:“君子無所困③,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④,人之弗吾行也。

    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⑤,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⑥。

    ’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注釋】 ①愠:生氣,不高興。

     ②作色:臉上有不高興的神色。

     ③困:困擾,擾亂。

     ④智與:足夠的智慧。

    與,非常,極其。

     ⑤福:幸福。

     ⑥禍:災難,禍害。

     【譯文】 子路聽完這些話後心裡很是生氣,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說:“沒有什麼是可以困擾君子的。

    可能您還不是太仁德,别人沒有理由去相信您;可能您還不是太智慧,别人也沒有理由去執行您的主張。

    況且我也聽您說過:‘做好事的人,上天就會降下好運來報答他,做壞事的人,上天就會降下災難來懲罰他。

    ’現在您正在積累仁義道德,心裡裝着道義,推行您的主張已經很久了,為什麼還落得如此的下場呢?” 作《漪蘭操》 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在山谷中見到蘭草,作《漪蘭操》說:“山谷中風習習吹着,天陰就要下雨了,這個人要歸去,遠遠地送往郊野,世人真愚昧呀,不認識賢者,歲月消逝得真快,我要老了。

    ”于是又返回衛國。

     【原文】 子曰:“由未之識①也,吾語②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③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④也,則王子比幹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⑤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谏者為必聽⑥也,則伍子胥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⑦者衆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注釋】 ①識:理解。

     ②語:告訴。

     ③信:信任。

     ④用:任用,受到重視。

     ⑤報:報答。

     ⑥聽:聽從。

     ⑦時:機遇,時機。

     【譯文】 孔子說:“你還是沒有完全理解啊。

    讓我來告訴你。

    你認為仁德的人一定會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這樣的話,那伯夷和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你認為智慧的人一定會得到别人的任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比幹就不會被剖心了;你認為忠心的人一定會得到别人的報答,如果這樣的話,那關龍逢就不會被施以刑罰了;你認為進谏的話一定會被别人聽從,如果這樣的話,那伍子胥就不會被殺害了。

    能否遇見賢明的君主,是由天時來決定的,是否賢能,是由自己的才幹決定的。

    君子知識淵博、深謀遠慮卻得不到明君的人很多,并不是隻有我一個人。

    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