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且蘭草生長在深山老林中,不會因為沒有人贊賞就沒有香氣。

    君子修身養性樹立道德,不會因為貧困就會改變氣節的。

     【原文】 “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①也。

    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于②曹衛。

    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于會稽。

    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③不遠,處身而常逸④者,則志⑤不廣。

    庸知其終始乎?” 【注釋】 ①命:天命。

     ②生于:在……産生。

     ③思:思想,思慮。

     ④逸:安逸。

     ⑤志:志氣,志向。

     【譯文】 “事在人為,但是生死就要聽從天命了。

    所以,晉文公重耳在曹國、衛國的時候就有了稱霸天下的願望。

    越王勾踐在會稽的時候就産生了稱雄天下的決心。

    所以,處在下位又沒有憂患的人,他的想法就不長遠,安身立命喜歡貪圖安逸的人,他的志向就不會遠大。

    為什麼一定要知道他一生的經曆呢?” 【原文】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

    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①,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盍少貶②焉?”子曰:“賜,良農能稼③,不必能穑④,良工能巧,不能為順⑤。

    君子能修其道,綱⑥而紀之,不必其能容⑦。

    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

    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

    ” 【注釋】 ①道:道理,主張。

    至大:很大,博大精深。

     ②貶:降低。

     ③稼:種植。

     ④穑:收獲莊稼。

     ⑤順:順理,修理。

     ⑥綱:綱要,大綱。

     ⑦容:接受,接納。

     【譯文】 子路退下,孔子又把子貢找來,把同樣的問題向子貢問了一遍。

    子貢說:“您的學問博大精深,天下的人都不能容納。

    您為什麼不稍微降低自己主張的标準呢?”孔子說:“子貢啊,有經驗的農民知道怎麼種植,但是不一定知道怎麼收獲莊稼,技術熟練的工匠雖然會做出精巧的器具,但是不一定知道怎麼修理。

    君子能夠修養道德行為,掌握綱要,梳理好頭緒,不一定會被别人接受。

    現在不修正自身的道德,卻隻要求他人接受。

    子貢,你的志向不是很遠大,你的思慮不是很長遠啊!” 【原文】 子貢出,顔回入,問亦如之。

    顔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雖然,夫子推而行之①,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②也,夫子何病③焉?不容然後見④君子。

    ”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顔氏之子。

    使爾多财,吾為爾宰⑤。

    ” 【注釋】 ①推:推行主張。

    行:實施,實行。

     ②醜:恥辱。

     ③病:過錯,錯誤。

     ④見:顯現,顯示。

     ⑤宰:管理,掌管。

     【譯文】 子貢退下,顔回進來,也問了同樣的問題。

    顔回說:“您的學識實在是博大精深,天下沒有人能夠接受。

    既然是這種情況,您仍然推行,世人沒有采納我們的主張,是國君們的恥辱,您怎麼會有錯誤呢?不被接受才更表明是君子。

    ”孔子聽了以後很高興,發出感慨:“太有學識了,顔家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你發達了,我會為你做管家。

    ”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曰:“無也。

    君子之修行①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

    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

    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②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 【注釋】 ①修行:修養品行。

     ②患:擔心,害怕。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憂慮的時候嗎?”孔子說:“沒有啊!君子修身養性,品德沒有全部養成,但他會為自己的思想感到高興;養成良好品德之後,他又會為自己的成功高興。

    所以君子的一生都很快樂,沒有一天是憂慮的。

    小人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在沒有得到的時候,擔心會得不到;一旦擁有了,又擔心會失去。

    所以,小人的一生都是在憂慮的日子中度過的,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 【原文】 曾子弊衣①而耕于魯,魯君聞之而緻②邑焉。

    曾子固辭不受。

    或曰:“非子之求,君自緻之,奚固辭③也?”曾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④人,與人者常驕⑤人。

    縱君有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⑥其節也。

    ” 【注釋】 ①敝衣:破舊的衣服。

     ②緻:贈送,給予。

     ③辭:推辭,拒絕接受。

     ④畏:敬畏。

     ⑤驕:驕傲,傲慢。

     ⑥全:保全。

     【譯文】 曾子穿着破舊的衣服在魯國境内種地,魯國的國君聽說這件事後就要送給他封地。

    曾子很堅決地推辭了。

    有人不理解地問:“不是你自己要求的,況且又是國君主動邀請你的,為什麼你堅決地推辭掉啊?”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别人的東西就會害怕他,而贈送給别人東西的人又經常地怠慢别人。

    即使君主主動贈送給我,又沒有傲慢地對我,我怎麼能不害怕呢?”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以後說:“曾子的言語足以保全自己的氣節了。

    ” 【原文】 孔子厄①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

    子貢以所赍②貨,竊犯圍而出,告籴于野人③,得米一石焉。

    顔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④堕飯中,顔回取而食之。

    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

    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⑤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

    汝止,吾将問之。

    ”召顔回曰:“疇昔⑥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⑦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将進⑧焉。

    ”對曰:“向有埃墨堕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⑨也。

    ”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顔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注釋】 ①厄:受困。

     ②赍:攜帶。

     ③籴:買。

    野人:鄉野之人,即當地的村民。

     ④埃墨:煙熏的黑塵。

     ⑤改節:改變氣節。

     ⑥疇昔:以前。

     ⑦啟佑:開啟,誘導。

     ⑧進:進奉(祭祀品)。

     ⑨祭:祭祀。

     【譯文】 孔子被困在了陳、蔡,跟從他的人也一連七天都沒有吃到東西了。

    子貢攜帶着東西,偷偷地從包圍圈中跑了出去,向當地的村民央求,換回了一石米。

    顔回和子路兩個人在土屋下面煮飯,有塊煙熏的黑塵掉進了飯中,顔回就把那塊被黑塵弄髒的米飯拿起來吃了。

    子貢從井邊看到了,心中很不高興,以為顔回是在偷吃東西,就走進屋中,向孔子問道:“那些仁人和廉潔之士,有因為窮困而改變了氣節的嗎?”孔子說道:“改變了氣節的話又怎麼能稱得上仁人和廉潔之士呢?”子貢說道:“那像顔回這樣的人,大概是不會改變氣節的吧?”孔子說:“是的。

    ”子貢便把顔回偷吃米飯的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道:“我向來相信顔回屬于仁人之列,雖然你說了這樣的事,我也不會懷疑他,這中間必定是有緣故的。

    你先不要說話,我來問一問他。

    ”于是便招來顔回說道:“之前我夢到了祖先,難道是祖先在開導我嗎?你快去煮好飯,我要去向祖先進奉祭祀。

    ”顔回回答說:“之前有黑塵落到了飯中,将飯弄髒,我想要把飯丢掉,又覺得可惜,自己便把那部分吃掉了,因此不适合再用來祭祀了。

    ”孔子說:“這種情況的話,我也會吃掉它。

    ”顔回出去後,孔子扭頭對别的幾個弟子說:“我對顔回的信任是由來已久的,并非隻是今天。

    ”弟子們因此才都對顔回信服。

     入官 【原文】 子張問入官于孔子。

    孔子曰:“安身取譽①為難。

    ”子張曰:“為之如何②?”孔子曰:“己有善勿專③,教不能勿怠④,已過勿發,失言勿掎⑤,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且夫忿⑥數者,官獄之所由生也;拒谏者,慮之所以塞⑦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⑧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

    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⑨矣。

     【注釋】 ①譽:聲譽,榮譽。

     ②如何:怎麼辦? ③專:獨自,一個人。

     ④怠:怠慢。

     ⑤掎:曲意。

     ⑥忿:憤怒,不忿。

     ⑦塞:阻塞,阻礙。

     ⑧後:推遲。

     ⑨從:從事。

     【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有關為官之道的事情。

    孔子說:“要想自己的官位安穩并且取得良好的稱譽是很難的。

    ”子張說:“依您的見解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自己有了好處不要獨自享受,教授沒有才幹學識的人不要怠慢,出現失誤以後不要曲意為自己辯解,不好的事情不要做,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半途而廢。

    君子在為官的時候能夠做到這六點,就可以使官位安穩,獲得良好的聲譽,百姓也能服從政令了。

    此外,心裡時常有憤怒的情緒會産生犯罪的念頭;不聽從别人的勸谏,常常會使考慮問題的深度受到阻礙;行為輕慢,常常會使人缺乏應有的禮節;懶惰松懈,常常緻使時機遲遲不來;奢侈浪費,往往使财富不是很充足;專制獨裁,往往使事情不容易辦成。

    君子在做官的時候能夠把這些缺點改正的話,就可以官位安穩,獲得良好的稱譽,百姓也能服從政令了。

     【原文】 “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①,精智而略行之。

    合是忠信,考②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

    夫臨之無抗③民之惡,勝之無犯④民之言,量之無佼⑤民之辭,養之無擾于其時,愛之無寬于刑法。

    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⑥得也。

     【注釋】 ①南面:古代南面是君王臨朝的方向,表示尊貴。

    公:公道,秉公執法。

     ②考:考慮,想到。

     ③抗:欺壓。

     ④犯:冒犯,觸犯。

     ⑤佼:欺騙。

     ⑥民:民心,民意。

     【譯文】 “所以君子身居要職,管理廣袤的土地,就要秉公執法,辦事公道,精心地思考而簡要地推行。

    考慮忠實和誠信,思索倫理道德,考察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推廣有利的主張,清除有害的做法,不要求得到回報,那麼就可以獲得民情了。

    如果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欺壓百姓的想法,說服百姓的時候沒有冒犯百姓的言論,考慮問題的時候沒有欺騙百姓的言辭,供養百姓的時候不擾亂農事節氣,愛護百姓的時候不縱容他們而置法律于不顧。

    如果官員都這樣做的話,那麼就會獲得安穩的官位,赢得百姓的美譽,得到百姓的支持了。

     【原文】 “君子以臨官,所見則迩①,故明不可蔽②也。

    所求于迩,故不勞而得也。

    所以治者約③,故不用衆而譽立。

    凡法象在内,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④,是以天下積而本⑤不寡。

    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

    德貫乎心,藏⑥乎志,形⑦乎色,發乎聲。

    若此,而身安譽至民鹹⑧自治矣。

     【注釋】 ①迩:附近,身邊的事情。

     ②蔽:蒙蔽,蒙騙。

     ③約:簡約,不費力。

     ④竭:竭盡。

     ⑤本:根源,根本。

     ⑥藏:隐藏,遮掩。

     ⑦形:顯露。

     ⑧鹹:都。

     【譯文】 “君子做官的時候,所看見的就仿佛在自己的身邊,所以清楚的不可掩飾。

    所追求的就像在自己眼前,所以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

    先從自己身邊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樣得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很省事而不費力。

    治理國家的時候方式要簡約,這樣就可以不用役使很多的百姓,同時得到美譽。

    君王在執政的過程中要仿效這些法規,那麼禮儀規範就不會遠離自己,就如同泉水不會幹涸一樣。

    所以,治理國家會有很多人才幫助自己,就像泉水有衆多源頭一樣。

    根據每一個人的才能任用,百姓就會治理好,政治也不會混亂。

    好的德行貫徹在心中,隐藏在心靈深處,流露在表情上,透露在言談裡。

    如果這樣的話,官位就會安穩,就能獲得良好的聲譽,百姓都很自覺地服從君王的治理了。

     【原文】 “是故臨官①不治則亂,亂生則争之者至。

    争之至又于亂,明君必寬裕以容②其民,慈愛優柔之,而民自得③矣。

    行④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⑤也。

    善政行易⑥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

    法在身則民象⑦之,明在己則民顯⑧之。

     【注釋】 ①臨官:在官職上。

     ②容:接納,容納。

     ③自得:自覺地遵守。

     ④行:實踐。

     ⑤導:疏導,疏通。

     ⑥行易:簡單明了容易實施。

     ⑦象:效法,跟着做。

     ⑧顯:顯揚。

     【譯文】 “照此推測,身居要職但是不善于治理國家就會造成混亂的狀況,百姓的生活混亂就會招來争權逐利的小人,那樣百姓的生活就會更加混亂不堪。

    聖賢的君主一定要寬容地對待百姓,關愛百姓的種種困苦,那麼百姓就會自覺地服從君王的治理了。

    實踐是治理國家的開端,言論是疏導情緒的方法。

    治理國家大事的時候政策得當,百姓就不會有怨怒;言語平和,語氣委婉,百姓就會很忠心;法規自己帶頭執行,百姓就會仿效君王的做法;自己辦事英明,百姓就會頌揚你。

     【原文】 “若乃供己而不節①,則财利之生者微矣;貪②以不得,則善政必簡③矣;苟以亂④之,則善言必不聽也。

    詳以納之,則規谏日至。

    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

     【注釋】 ①供:供養,供奉。

    節:節制。

     ②貪:不知滿足。

     ③簡:被忽略。

     ④亂:國家混亂。

     【譯文】 “如果隻是供奉自己而不加節制,那樣就會少了很多生财之道;不知滿足的追求而又無所得,即使是很好的措施也會被忽略;如果國家混亂不堪,那麼好的建議也就不能聽從。

    詳細地審查建議再采納,那麼每天就會有很多的人來進谏。

    言論想要正确無誤,就要每天都聽從建議;行為要想端正,就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

     【原文】 “故君上者,民之儀①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②也;迩臣便僻者,群仆之倫③也。

    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迩臣便僻④則群臣污矣。

    是以人主不可不敬⑤乎三倫。

    君子修身反道,察裡言而服之⑥,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

     【注釋】 ①儀:儀表。

     ②表:表率,标準。

     ③倫:榜樣。

     ④便僻:曲意逢迎。

     ⑤敬:恭敬,敬重。

     ⑥裡言:事情的本質。

    服:遵守,按照。

     【譯文】 “所以,君王是子民的表率;治理國家的官員是子民的标準;君王身邊的大臣是群臣們的榜樣。

    如果儀表不端正,百姓就沒有法度,表率不端正的話,百姓就會混亂,君王身邊的大臣逢迎,群臣就會奸邪。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王不能不恭敬地對待這三種情況。

    君子修身養性,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德,明察事理以後按照規律行事,那樣就可以使地位安穩,赢得百姓的稱贊,從而受益一生。

     【原文】 “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

    勞①于取人,佚②于治事。

    君子欲譽,則必謹③其左右。

    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

    六馬之乖離④,必于四達之交衢⑤。

    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

    愛之則存⑥,惡⑦之則亡。

    長民者⑧必明此之要。

     【注釋】 ①勞:辛勞,受累。

     ②佚:安逸。

     ③謹:謹慎,慎重。

     ④乖離:離散,分開。

     ⑤交衢:交叉口。

     ⑥存:鞏固,存在。

     ⑦惡:厭惡。

     ⑧長民者:指統治者,君王。

     【譯文】 “所以女子織布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挑選材料,技能好的工匠一定要自己選擇好材料,賢明的君王一定要自己挑選輔佐自己的大臣。

    在選擇人才的時候辛苦一點,就能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安逸一點。

    君王要想赢得天下的敬仰,一定要對下面的大臣嚴格要求。

    獲得高位的人,就像爬樹一樣,爬得越高就越害怕摔下來。

    拉車的六匹馬分散,一定是在路的交叉口。

    百姓叛亂,一定是君王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措施不得力。

    君王有威信卻時刻有危機感,百姓地位卑賤卻可以擁有神力。

    愛護百姓,自己的地位就會鞏固。

    厭惡百姓,自己的地位就會喪失。

    做君王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原文】 “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①,修事而能建業②,久居而不滞③,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④乎多。

    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為本者也。

    君子莅民⑤,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⑥。

    既知其性,又習⑦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

     【注釋】 ①末:這裡指其他的事情。

     ②建業:建功立業。

     ③滞:不暢通。

     ④貫:貫穿,由此及彼。

     ⑤莅民:管理百姓。

     ⑥性:性情,性格。

    情:事情的本來面目。

     ⑦習:熟悉,知曉。

     職司乘田 孔子二十一歲,當季氏的乘田吏,即管理牛羊。

    結果牛羊肥壯,數量增加。

     【譯文】 “所以,身居要職但不驕傲蠻橫,富貴但能舉止得體,看到事情的根本卻能夠顧及其他,既能修治舊事又能夠建功立業,長期處于官位卻不會停滞不前,近于實情而又能夠暢達長遠,觀察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聯想到其他很多事情。

    聚精會神地做一件事情,不會被其他的事情所幹擾,這是因為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這件事情上了。

    君王管理百姓,不可以不了解他們的品質,知曉他們的實情。

    知道百姓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