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又能了解他們的實情,那樣百姓才能聽從安排。
【原文】 “故世舉①則民親之,政均②則民無怨。
故君子莅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③民之所不為,不強④民之所不能。
以明⑤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⑥而不從。
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⑦,疾則僻⑧矣。
【注釋】 ①舉:興旺發達。
②政均:政策公正合理。
③責:責怪,責備。
④強:強迫,強求。
⑤明:顯示。
⑥引:隐藏,不表達真實情感。
⑦疾:憎恨。
⑧僻:邪僻。
【譯文】 “所以國家興旺發達,百姓才能敬仰君王。
政治清明,百姓才能沒有怨恨。
君子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要高高在上脫離百姓,不要讓百姓做虛妄的事情,不要因為百姓不想去做而責備他們,不要強迫百姓做他們沒有能力做的事情。
為了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不依據百姓的實情行動,那麼百姓就會表裡不一;為了建立自己的百年基業,不依據百姓的能力行動,百姓就會藏起來不再聽從君王的命令。
如果百姓不願意做事情而去責怪他們,強迫他們做自己能力不濟的事情,百姓就會産生憎恨,産生憎恨後,百姓就會不務正業。
【原文】 “古者聖主冕而前旒①,所以蔽明也,纮紞②充耳,所以掩聰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枉而直之③,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④,使自索之。
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
民有大罪,必原⑤其故,以仁輔化⑥。
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
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⑦。
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
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禦之。
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
内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
”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注釋】 ①冕:我國古代君王、諸侯、大夫所戴的帽子,後來特指君王所戴的皇冠。
這裡名詞用作動詞,戴着帽子。
旒:帝王皇冠前後垂下來的玉串。
②纮紞:懸垂在帽子兩邊的帶子。
③枉而直之:将彎曲的東西變直,這裡是百姓做錯事幫助他們認識到錯誤。
④揆而度之:仔細思考認真揣摩。
揆,揣摩、揣度。
⑤原:最初、本來。
這裡用作動詞,引申為追溯、探究。
⑥以仁輔化:用仁德來輔助感化他們。
⑦化流而不蘊:形容治國之道如同流水一樣,流動而不聚積。
【譯文】 “古代賢明的君主戴着前面裝飾着玉串的帽子,因此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帽子兩側懸垂的帶子遮住了耳朵,因此阻塞了他們的聽覺。
水太過清澈就不會有遊魚,人太過明察秋毫就不會有跟随的人。
百姓做錯事,幫助他們認識到錯誤,讓他們自己加以改正,仁慈寬厚地對待百姓,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美德,仔細思考認真對待他們,讓他們自覺遵紀守法。
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到他們的優點,以便赦免他們小的過錯。
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查清楚事情原委,用仁德來輔助教化他們。
如果百姓犯下死罪,一定要想辦法為他找到生路,這就是一樁善事了。
因此君王與百姓親近而互不離棄,治國之道的實施就會如同流水一樣,得到全面施行而不會發生聚積。
因此,有良好德行的君王才是國家政治措施良好的開端,如果政治不清明和諧,百姓就不會聽從君主的教化,百姓不聽從教化,那麼民衆就會不遵守君主政令,不按政令行事那麼君主就沒辦法統治百姓了。
君子想要讓百姓相信自己的做法,不外乎先對内虛心受教,想要迅速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外乎先從自身做起。
想要百姓盡快服從自己的命令,不外乎是按照自然法則辦事。
因此,就算用強迫的方式使百姓服從政令,也不會有忠信,也沒辦法獲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
上下、内外不能積極響應政令,君主便沒有可以取信于民的辦法了。
這是治理百姓的最高準則,是擔任官員的訣竅。
”子張聽完孔子的這番話,退下後記錄了下來。
困誓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困于道矣,願息①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詩》雲:‘溫恭②朝夕,執事有恪③。
’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賜願息而事親。
”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匮④,永錫爾類。
’事親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請願息于妻子⑤。
”孔子曰:“《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⑥于家邦。
’妻子之難也,焉可以息哉?” 【注釋】 ①息:停下來。
②恭:恭敬,謙和。
③恪:謹慎,小心。
④匮:匮乏,窮盡。
⑤妻子:妻子和子女。
⑥禦:治理。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我在學習的時候感到厭倦,在研究道義的時候感到困擾,我想停下來去侍奉君王,這樣可以嗎?”孔子說:“《詩經》上說:‘侍奉君王的時候必須從早上到晚上都要溫和恭敬,為君王辦事情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侍奉君王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侍奉父母。
”孔子說:“《詩經》上說:‘孝子的孝心是沒有窮盡的,永遠要把孝心給予和你一類的人。
’侍奉父母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幫助妻子和子女。
”孔子說:“《詩經》上說:‘做榜樣給妻子,然後把這種榜樣擴大到兄弟,用這樣來治理國家。
’幫助妻子和子女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 【原文】 曰:“然則賜願息于朋友。
”孔子曰:“《詩》雲:‘朋友攸攝①,攝以威儀。
’朋友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于耕②矣。
”孔子曰:“《詩》雲:‘晝爾于茅③,宵爾索绹④,亟⑤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耕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将無所息者也。
”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⑥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注釋】 ①攸攝:相互幫助。
②耕:耕種。
③茅:茅草,雜草。
④索绹:搓線擰繩。
⑤亟:急忙,緊急。
⑥睪如:高大的樣子。
【譯文】 子貢說:“那我想停止學習去結交朋友。
”孔子說:“《詩經》上說:‘朋友之間要相互幫助,按威嚴的禮節來扶持。
’侍奉朋友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耕種田地。
”孔子說:“《詩經》上說:‘白天的時候去割草,晚上的時候搓線擰繩,急忙爬上房頂修葺房屋,又要開始耕種田地了。
’耕種田地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我就沒有可以停止學習的時候了嗎?”孔子說:“有啊,遠遠地看那裡的墳墓,高高的,看它那麼高,好像山巅,從側面看又相隔而不相從,那個地方就可以停止學習而休息了。
”子貢說:“死亡的意義真是很重大啊!君子是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休息的,小人也是在這個地方休息的,死亡的意義真是很重大啊!” 【原文】 孔子自衛将入晉,至河①,聞趙簡子殺窦犨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②此,命也夫。
”子貢趨③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窦犨鳴犢、舜華,晉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二人而後從政。
及其已得志也,而殺之。
丘聞之刳胎殺夭④,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破卵,則凰凰不翔其邑。
何則?君子違⑤傷其類者也。
鳥獸之于不義尚知避之,況于人乎?”遂還,息于鄒,作《槃操》以哀之。
【注釋】 ①河:黃河。
②濟:渡河。
③趨:小步快走。
④刳胎殺夭:剖腹取胎,殺害幼兒。
⑤違:害怕。
【譯文】 孔子将要從衛國到晉國去,到了黃河邊上,聽說趙簡子殺害了窦犨鳴犢以及舜華,就對着河水感歎道:“黃河水啊,你是這麼的壯大盛美啊!我不能渡河,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貢快步走到孔子面前,問道:“敢問您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說:“窦犨鳴犢和舜華都是晉國賢良的大夫,在趙簡子還沒有得志的時候,需要依靠這兩個人才能得以治政,而當他得志了以後,卻殺害了這兩個人。
我聽說,如果剖腹取胎兒,殺死幼獸的話,麒麟就不會來到郊外;如果涸澤而漁的話,蛟龍是不會在深淵中居住的;如果弄翻鳥巢打破鳥卵的話,鳳凰是不會飛翔到他的都邑的。
為什麼?因為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樣的傷害呀!鳥獸對于那些不義之人,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是人呢?”于是就返回到鄒地休息,并作《槃操》這首曲子來哀悼他們。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芸樹藝,手足胼胝①,以養其親,然而名不稱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②?辭不順③與?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人與己與不汝欺。
’今盡力養親而無三者之阙④,何謂無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⑤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而不能自舉其身,非力之少,勢⑥不可矣。
夫内行⑦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行修而名自立。
故君子入則笃行,出則交賢,何為無孝名乎?” 【注釋】 ①胼胝:手腳上的繭子。
②意:料想。
身:行動。
③順:溫順、謙恭。
④阙:通“缺”,缺點。
⑤志:記。
⑥勢:情勢,形勢。
⑦内行:内在的修行。
【譯文】 子路向孔子問道:“有一種這樣的人,他很早就起來很晚才睡覺,每日辛勞地耕地植樹,緻使手腳都磨出了繭子,以此來奉養雙親,然而他卻沒有得到孝子的美名,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想來是因為他行動不恭敬吧?言辭不謙恭吧?面色不溫和吧?古人說過這樣的話:‘别人的心靈和自己的心靈都是相通的,是不會欺騙你的。
’如今盡了全力奉養雙親并且沒有上面所說的三個缺點的人,怎麼會沒有孝子的名聲呢?”孔子又說:“子路你要記住,我告訴你,即便是聞名全國的勇士,也不能将自己舉起來,并非是因為力氣小,而是因為情勢不許可。
内在的德行不修的話,是自身的過錯;如果修養了德行而名聲卻沒有得以彰顯,那就是友人的過錯了。
修養了德行的話名聲自然會樹立。
因此君子在内要行為淳厚,在外要和賢良的人相交,這樣的話怎麼會沒有孝子的名聲呢?” 【原文】 孔子遭厄①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弟子餒病②,孔子弦歌。
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弗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語汝,君子好③樂,為無驕④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
其誰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悅,援戚⑤而舞,三終而出。
明日,免于厄。
子貢執辔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遭此難也,其弗忘矣。
”孔子曰:“善惡何也?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
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
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⑥,烈士不困行不彰。
庸知⑦其非激憤厲志之始于是乎在?” 【注釋】 ①遭厄:遭受困苦。
②餒病:饑餓并且筋疲力盡。
③好:喜好,喜歡。
④無驕:不驕縱。
⑤援戚:援,執,拿。
戚,一種兵器,形狀像斧子。
⑥成王:成就王業。
⑦庸知:豈知。
【譯文】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斷糧了七天,弟子都餓得筋疲力盡,孔子卻依然鼓弦而歌。
子路走到孔子跟前說道:“老師您現在歌唱,符合禮嗎?”孔子沒有回應,一曲完結了以後說道:“仲由,你過來,我告訴你,君子喜好音樂是為了不自我驕縱,小人喜好音樂是為了消除膽怯,哪個人不理解我卻又跟從我呢?”子路聽了很高興,拿起兵器揮舞起來,幾個樂曲停止了才出去。
第二天圍困結束了。
子貢拉着馬缰繩說道:“弟子們追随老師所遭受到的這次危難,恐怕是不能忘記的了。
”孔子說道:“善和惡是什麼呢?這次被困在陳、蔡之間,是我的幸運,你們追随我一并遇此難,也是你們的幸運。
我聽說,君王不經曆困難就不能成就王業,勇士不經曆危難他的聲名也不會彰顯。
哪裡知道發憤勵志的開始就在于此呢?” 【原文】 孔子之①宋,匡人簡子以甲士②圍之。
子路怒,奮③戟将與戰。
孔子止之曰:“惡④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者乎?夫《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
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為咎⑤者,則非丘之罪也。
命夫!歌,予和汝。
”子路彈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
孔子曰:“不觀高崖,何以知颠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則無累⑥于身矣。
” 【注釋】 ①之:到、去。
②甲士:兵士。
③奮:揮舞。
④惡:哪裡。
⑤咎:過錯,罪責。
⑥累:受累,牽累。
【譯文】 孔子前往宋國,匡人簡子派士兵圍住了他們。
子路十分惱怒,揮舞戰戟想要和他們交戰。
孔子制止了子路,對他說:“哪裡有修行仁義的人不原諒世俗中的人的呢?如果說是不講習《詩》、《書》,不練習禮樂,那就是我的過錯。
如果将宣揚先王美德、喜好古法當作一種罪責的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大概就是命了。
仲由,你來歌唱,我應和你。
”子路于是彈琴歌唱,孔子在旁邊應和,唱了幾首曲子以後,匡人解圍散去了。
孔子說道:“不看高崖,如何能知道從高崖上墜下來的禍患?不到達深泉處,如何能知道被淹沒溺水的禍患?不觀看大海,如何能得知波濤所引起的禍患?造成過失的原因不就在這些地方嗎?士人應當謹慎地對待這三件事,那樣的話就不會讓自身得到牽累了。
”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既為人下①矣,而未知為人下之道,敢問之。
”子曰:“為人下者,其猶土乎。
汨之深則出泉②,樹其壤則百谷滋焉③,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出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意④,恢弘其志而無不容⑤,為人下者以此也。
” 【注釋】 ①人下:為人謙遜。
②汨之深則出泉:挖掘得很深就可以湧出甘泉。
汨,挖掘。
③樹其壤則百谷滋焉:在土壤上種植,谷類就會生長茂盛。
樹,種植。
④多其功而不意:這裡指土地有很多功勞卻從來不在乎自己。
⑤恢弘其志而無不容:志向、氣量洪大能夠容納一切。
【譯文】 子貢詢問孔子說:“我待人接物已經很謙遜了,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謙遜的真正方法,因此請先生指教。
”孔子說:“為人謙遜,就如同土地一樣。
挖掘很深就會挖到甘泉,在土壤上播種,百谷就會生長旺盛,草木生長在土地上,動物生活在土地上,草木、動物都是從土地而生的,死後又重新回歸到土地之中,土地有這樣多的功勞卻從來不在意自己,它寬大的胸懷能容納萬物,我們想要做到待人謙遜就要做到這樣。
” 【原文】 孔子适①鄭,與弟子相失②,獨立東郭門外。
或人③謂子貢曰:“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④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⑤,其頭似堯,其頸似臯繇,其肩似子産,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⑥如喪家之狗。
”子貢以告,孔子欣然而歎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⑦乎哉!然乎哉!” 【注釋】 ①适:到。
②相失:互相失去聯絡,失散。
③或人:有人。
④長:身高。
⑤河目:形容眼眶上下平正而長的眼睛。
隆颡:高而隆起的額頭。
⑥累然:疲倦狼狽的樣子。
⑦然:這樣。
【譯文】 孔子到了鄭國以後,和弟子們走散了,獨自一個人在東城門外站立。
有人看到後告訴子貢說:“東門外面站立着一個人,身高有九尺六寸,眼睛平正而長,額頭很高并且隆起,他的頭像堯,脖頸像臯繇,肩膀像子産,但是從腰部以下,比大禹要短三寸,樣子狼狽,像是一條喪家之犬。
”子貢将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感歎道:“形貌未必如此,但是他所說的像一條喪家之犬,卻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原文】 孔子适衛,路出于蒲,會①公叔氏以蒲叛衛,而止之。
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為人賢長有勇力,以私車五乘從夫子行,喟然曰:“昔吾從夫子遇難于匡,又伐樹于宋,今遇困于此,命也夫!與其見夫子仍遇于難,甯我鬥死②。
”挺劍而合衆③,将與之戰。
蒲人懼,曰:“苟無适衛,吾則出④子。
”以盟孔子,而出之東門。
孔子遂适衛。
子貢曰:“盟可負乎?”孔子曰:“要⑤我以盟,非義也。
”衛侯聞孔子來,喜而于郊迎之。
問伐蒲,對曰:“可哉。
”公曰:“吾大夫以為蒲者,衛之所以恃晉、楚也,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過四五人矣。
”公曰:“善!”卒不果伐。
他日,靈公又與夫子語,見飛雁過而仰視之,色不悅。
孔子乃逝⑥。
【注釋】 ①會:适逢。
②鬥死:拼命戰死。
③合衆:集合衆人。
④出:放出。
⑤要:要挾。
⑥逝:離去,離開。
【譯文】 孔子前往衛國,途經蒲地時,适逢公叔氏背叛了衛國
【原文】 “故世舉①則民親之,政均②則民無怨。
故君子莅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③民之所不為,不強④民之所不能。
以明⑤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⑥而不從。
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⑦,疾則僻⑧矣。
【注釋】 ①舉:興旺發達。
②政均:政策公正合理。
③責:責怪,責備。
④強:強迫,強求。
⑤明:顯示。
⑥引:隐藏,不表達真實情感。
⑦疾:憎恨。
⑧僻:邪僻。
【譯文】 “所以國家興旺發達,百姓才能敬仰君王。
政治清明,百姓才能沒有怨恨。
君子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不要高高在上脫離百姓,不要讓百姓做虛妄的事情,不要因為百姓不想去做而責備他們,不要強迫百姓做他們沒有能力做的事情。
為了展示自己的豐功偉績,不依據百姓的實情行動,那麼百姓就會表裡不一;為了建立自己的百年基業,不依據百姓的能力行動,百姓就會藏起來不再聽從君王的命令。
如果百姓不願意做事情而去責怪他們,強迫他們做自己能力不濟的事情,百姓就會産生憎恨,産生憎恨後,百姓就會不務正業。
【原文】 “古者聖主冕而前旒①,所以蔽明也,纮紞②充耳,所以掩聰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枉而直之③,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④,使自索之。
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
民有大罪,必原⑤其故,以仁輔化⑥。
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
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⑦。
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
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禦之。
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于百姓者矣。
内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
”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注釋】 ①冕:我國古代君王、諸侯、大夫所戴的帽子,後來特指君王所戴的皇冠。
這裡名詞用作動詞,戴着帽子。
旒:帝王皇冠前後垂下來的玉串。
②纮紞:懸垂在帽子兩邊的帶子。
③枉而直之:将彎曲的東西變直,這裡是百姓做錯事幫助他們認識到錯誤。
④揆而度之:仔細思考認真揣摩。
揆,揣摩、揣度。
⑤原:最初、本來。
這裡用作動詞,引申為追溯、探究。
⑥以仁輔化:用仁德來輔助感化他們。
⑦化流而不蘊:形容治國之道如同流水一樣,流動而不聚積。
【譯文】 “古代賢明的君主戴着前面裝飾着玉串的帽子,因此擋住了他們的視線,帽子兩側懸垂的帶子遮住了耳朵,因此阻塞了他們的聽覺。
水太過清澈就不會有遊魚,人太過明察秋毫就不會有跟随的人。
百姓做錯事,幫助他們認識到錯誤,讓他們自己加以改正,仁慈寬厚地對待百姓,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美德,仔細思考認真對待他們,讓他們自覺遵紀守法。
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到他們的優點,以便赦免他們小的過錯。
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查清楚事情原委,用仁德來輔助教化他們。
如果百姓犯下死罪,一定要想辦法為他找到生路,這就是一樁善事了。
因此君王與百姓親近而互不離棄,治國之道的實施就會如同流水一樣,得到全面施行而不會發生聚積。
因此,有良好德行的君王才是國家政治措施良好的開端,如果政治不清明和諧,百姓就不會聽從君主的教化,百姓不聽從教化,那麼民衆就會不遵守君主政令,不按政令行事那麼君主就沒辦法統治百姓了。
君子想要讓百姓相信自己的做法,不外乎先對内虛心受教,想要迅速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外乎先從自身做起。
想要百姓盡快服從自己的命令,不外乎是按照自然法則辦事。
因此,就算用強迫的方式使百姓服從政令,也不會有忠信,也沒辦法獲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
上下、内外不能積極響應政令,君主便沒有可以取信于民的辦法了。
這是治理百姓的最高準則,是擔任官員的訣竅。
”子張聽完孔子的這番話,退下後記錄了下來。
困誓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困于道矣,願息①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詩》雲:‘溫恭②朝夕,執事有恪③。
’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曰:“然則賜願息而事親。
”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匮④,永錫爾類。
’事親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請願息于妻子⑤。
”孔子曰:“《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⑥于家邦。
’妻子之難也,焉可以息哉?” 【注釋】 ①息:停下來。
②恭:恭敬,謙和。
③恪:謹慎,小心。
④匮:匮乏,窮盡。
⑤妻子:妻子和子女。
⑥禦:治理。
【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道:“我在學習的時候感到厭倦,在研究道義的時候感到困擾,我想停下來去侍奉君王,這樣可以嗎?”孔子說:“《詩經》上說:‘侍奉君王的時候必須從早上到晚上都要溫和恭敬,為君王辦事情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侍奉君王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侍奉父母。
”孔子說:“《詩經》上說:‘孝子的孝心是沒有窮盡的,永遠要把孝心給予和你一類的人。
’侍奉父母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幫助妻子和子女。
”孔子說:“《詩經》上說:‘做榜樣給妻子,然後把這種榜樣擴大到兄弟,用這樣來治理國家。
’幫助妻子和子女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 【原文】 曰:“然則賜願息于朋友。
”孔子曰:“《詩》雲:‘朋友攸攝①,攝以威儀。
’朋友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于耕②矣。
”孔子曰:“《詩》雲:‘晝爾于茅③,宵爾索绹④,亟⑤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耕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将無所息者也。
”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⑥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貢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注釋】 ①攸攝:相互幫助。
②耕:耕種。
③茅:茅草,雜草。
④索绹:搓線擰繩。
⑤亟:急忙,緊急。
⑥睪如:高大的樣子。
【譯文】 子貢說:“那我想停止學習去結交朋友。
”孔子說:“《詩經》上說:‘朋友之間要相互幫助,按威嚴的禮節來扶持。
’侍奉朋友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麼我想停止學習去耕種田地。
”孔子說:“《詩經》上說:‘白天的時候去割草,晚上的時候搓線擰繩,急忙爬上房頂修葺房屋,又要開始耕種田地了。
’耕種田地是件困難的事情,怎麼能夠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那我就沒有可以停止學習的時候了嗎?”孔子說:“有啊,遠遠地看那裡的墳墓,高高的,看它那麼高,好像山巅,從側面看又相隔而不相從,那個地方就可以停止學習而休息了。
”子貢說:“死亡的意義真是很重大啊!君子是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休息的,小人也是在這個地方休息的,死亡的意義真是很重大啊!” 【原文】 孔子自衛将入晉,至河①,聞趙簡子殺窦犨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②此,命也夫。
”子貢趨③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窦犨鳴犢、舜華,晉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二人而後從政。
及其已得志也,而殺之。
丘聞之刳胎殺夭④,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破卵,則凰凰不翔其邑。
何則?君子違⑤傷其類者也。
鳥獸之于不義尚知避之,況于人乎?”遂還,息于鄒,作《槃操》以哀之。
【注釋】 ①河:黃河。
②濟:渡河。
③趨:小步快走。
④刳胎殺夭:剖腹取胎,殺害幼兒。
⑤違:害怕。
【譯文】 孔子将要從衛國到晉國去,到了黃河邊上,聽說趙簡子殺害了窦犨鳴犢以及舜華,就對着河水感歎道:“黃河水啊,你是這麼的壯大盛美啊!我不能渡河,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貢快步走到孔子面前,問道:“敢問您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說:“窦犨鳴犢和舜華都是晉國賢良的大夫,在趙簡子還沒有得志的時候,需要依靠這兩個人才能得以治政,而當他得志了以後,卻殺害了這兩個人。
我聽說,如果剖腹取胎兒,殺死幼獸的話,麒麟就不會來到郊外;如果涸澤而漁的話,蛟龍是不會在深淵中居住的;如果弄翻鳥巢打破鳥卵的話,鳳凰是不會飛翔到他的都邑的。
為什麼?因為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樣的傷害呀!鳥獸對于那些不義之人,尚且知道躲避,何況是人呢?”于是就返回到鄒地休息,并作《槃操》這首曲子來哀悼他們。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芸樹藝,手足胼胝①,以養其親,然而名不稱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②?辭不順③與?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人與己與不汝欺。
’今盡力養親而無三者之阙④,何謂無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⑤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而不能自舉其身,非力之少,勢⑥不可矣。
夫内行⑦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行修而名自立。
故君子入則笃行,出則交賢,何為無孝名乎?” 【注釋】 ①胼胝:手腳上的繭子。
②意:料想。
身:行動。
③順:溫順、謙恭。
④阙:通“缺”,缺點。
⑤志:記。
⑥勢:情勢,形勢。
⑦内行:内在的修行。
【譯文】 子路向孔子問道:“有一種這樣的人,他很早就起來很晚才睡覺,每日辛勞地耕地植樹,緻使手腳都磨出了繭子,以此來奉養雙親,然而他卻沒有得到孝子的美名,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想來是因為他行動不恭敬吧?言辭不謙恭吧?面色不溫和吧?古人說過這樣的話:‘别人的心靈和自己的心靈都是相通的,是不會欺騙你的。
’如今盡了全力奉養雙親并且沒有上面所說的三個缺點的人,怎麼會沒有孝子的名聲呢?”孔子又說:“子路你要記住,我告訴你,即便是聞名全國的勇士,也不能将自己舉起來,并非是因為力氣小,而是因為情勢不許可。
内在的德行不修的話,是自身的過錯;如果修養了德行而名聲卻沒有得以彰顯,那就是友人的過錯了。
修養了德行的話名聲自然會樹立。
因此君子在内要行為淳厚,在外要和賢良的人相交,這樣的話怎麼會沒有孝子的名聲呢?” 【原文】 孔子遭厄①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弟子餒病②,孔子弦歌。
子路入見曰:“夫子之歌,禮乎?”孔子弗應,曲終而曰:“由,來,吾語汝,君子好③樂,為無驕④也;小人好樂,為無懾也。
其誰之子不我知而從我者乎?”子路悅,援戚⑤而舞,三終而出。
明日,免于厄。
子貢執辔曰:“二三子從夫子而遭此難也,其弗忘矣。
”孔子曰:“善惡何也?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
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也。
吾聞之,君不困不成王⑥,烈士不困行不彰。
庸知⑦其非激憤厲志之始于是乎在?” 【注釋】 ①遭厄:遭受困苦。
②餒病:饑餓并且筋疲力盡。
③好:喜好,喜歡。
④無驕:不驕縱。
⑤援戚:援,執,拿。
戚,一種兵器,形狀像斧子。
⑥成王:成就王業。
⑦庸知:豈知。
【譯文】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斷糧了七天,弟子都餓得筋疲力盡,孔子卻依然鼓弦而歌。
子路走到孔子跟前說道:“老師您現在歌唱,符合禮嗎?”孔子沒有回應,一曲完結了以後說道:“仲由,你過來,我告訴你,君子喜好音樂是為了不自我驕縱,小人喜好音樂是為了消除膽怯,哪個人不理解我卻又跟從我呢?”子路聽了很高興,拿起兵器揮舞起來,幾個樂曲停止了才出去。
第二天圍困結束了。
子貢拉着馬缰繩說道:“弟子們追随老師所遭受到的這次危難,恐怕是不能忘記的了。
”孔子說道:“善和惡是什麼呢?這次被困在陳、蔡之間,是我的幸運,你們追随我一并遇此難,也是你們的幸運。
我聽說,君王不經曆困難就不能成就王業,勇士不經曆危難他的聲名也不會彰顯。
哪裡知道發憤勵志的開始就在于此呢?” 【原文】 孔子之①宋,匡人簡子以甲士②圍之。
子路怒,奮③戟将與戰。
孔子止之曰:“惡④有修仁義而不免世俗者乎?夫《詩》《書》之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
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為咎⑤者,則非丘之罪也。
命夫!歌,予和汝。
”子路彈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
孔子曰:“不觀高崖,何以知颠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則無累⑥于身矣。
” 【注釋】 ①之:到、去。
②甲士:兵士。
③奮:揮舞。
④惡:哪裡。
⑤咎:過錯,罪責。
⑥累:受累,牽累。
【譯文】 孔子前往宋國,匡人簡子派士兵圍住了他們。
子路十分惱怒,揮舞戰戟想要和他們交戰。
孔子制止了子路,對他說:“哪裡有修行仁義的人不原諒世俗中的人的呢?如果說是不講習《詩》、《書》,不練習禮樂,那就是我的過錯。
如果将宣揚先王美德、喜好古法當作一種罪責的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大概就是命了。
仲由,你來歌唱,我應和你。
”子路于是彈琴歌唱,孔子在旁邊應和,唱了幾首曲子以後,匡人解圍散去了。
孔子說道:“不看高崖,如何能知道從高崖上墜下來的禍患?不到達深泉處,如何能知道被淹沒溺水的禍患?不觀看大海,如何能得知波濤所引起的禍患?造成過失的原因不就在這些地方嗎?士人應當謹慎地對待這三件事,那樣的話就不會讓自身得到牽累了。
”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既為人下①矣,而未知為人下之道,敢問之。
”子曰:“為人下者,其猶土乎。
汨之深則出泉②,樹其壤則百谷滋焉③,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出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意④,恢弘其志而無不容⑤,為人下者以此也。
” 【注釋】 ①人下:為人謙遜。
②汨之深則出泉:挖掘得很深就可以湧出甘泉。
汨,挖掘。
③樹其壤則百谷滋焉:在土壤上種植,谷類就會生長茂盛。
樹,種植。
④多其功而不意:這裡指土地有很多功勞卻從來不在乎自己。
⑤恢弘其志而無不容:志向、氣量洪大能夠容納一切。
【譯文】 子貢詢問孔子說:“我待人接物已經很謙遜了,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謙遜的真正方法,因此請先生指教。
”孔子說:“為人謙遜,就如同土地一樣。
挖掘很深就會挖到甘泉,在土壤上播種,百谷就會生長旺盛,草木生長在土地上,動物生活在土地上,草木、動物都是從土地而生的,死後又重新回歸到土地之中,土地有這樣多的功勞卻從來不在意自己,它寬大的胸懷能容納萬物,我們想要做到待人謙遜就要做到這樣。
” 【原文】 孔子适①鄭,與弟子相失②,獨立東郭門外。
或人③謂子貢曰:“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④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⑤,其頭似堯,其頸似臯繇,其肩似子産,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⑥如喪家之狗。
”子貢以告,孔子欣然而歎曰:“形狀未也,如喪家之狗,然⑦乎哉!然乎哉!” 【注釋】 ①适:到。
②相失:互相失去聯絡,失散。
③或人:有人。
④長:身高。
⑤河目:形容眼眶上下平正而長的眼睛。
隆颡:高而隆起的額頭。
⑥累然:疲倦狼狽的樣子。
⑦然:這樣。
【譯文】 孔子到了鄭國以後,和弟子們走散了,獨自一個人在東城門外站立。
有人看到後告訴子貢說:“東門外面站立着一個人,身高有九尺六寸,眼睛平正而長,額頭很高并且隆起,他的頭像堯,脖頸像臯繇,肩膀像子産,但是從腰部以下,比大禹要短三寸,樣子狼狽,像是一條喪家之犬。
”子貢将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感歎道:“形貌未必如此,但是他所說的像一條喪家之犬,卻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原文】 孔子适衛,路出于蒲,會①公叔氏以蒲叛衛,而止之。
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為人賢長有勇力,以私車五乘從夫子行,喟然曰:“昔吾從夫子遇難于匡,又伐樹于宋,今遇困于此,命也夫!與其見夫子仍遇于難,甯我鬥死②。
”挺劍而合衆③,将與之戰。
蒲人懼,曰:“苟無适衛,吾則出④子。
”以盟孔子,而出之東門。
孔子遂适衛。
子貢曰:“盟可負乎?”孔子曰:“要⑤我以盟,非義也。
”衛侯聞孔子來,喜而于郊迎之。
問伐蒲,對曰:“可哉。
”公曰:“吾大夫以為蒲者,衛之所以恃晉、楚也,伐之無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過四五人矣。
”公曰:“善!”卒不果伐。
他日,靈公又與夫子語,見飛雁過而仰視之,色不悅。
孔子乃逝⑥。
【注釋】 ①會:适逢。
②鬥死:拼命戰死。
③合衆:集合衆人。
④出:放出。
⑤要:要挾。
⑥逝:離去,離開。
【譯文】 孔子前往衛國,途經蒲地時,适逢公叔氏背叛了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