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占據了蒲地,孔子因此被滞留在那裡。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公良儒的人,他身材高大,賢良而又有勇力,他以自己的五輛車子跟從孔子遊曆,感慨道:“以前我跟從您在匡地遇過難,在宋國受到過伐樹之難,現在又被困在這裡,這都是命啊!與其看着您還在這裡遇難,我甯可和他們拼命。
”于是就拿起劍,召集衆人,将要和蒲人抗戰。
蒲人感到害怕,說道:“如果你們不去衛國,我就放你們走。
”于是就和孔子訂立了盟約,将孔子等人從東門放了出去。
孔子最終還是去了衛國。
子貢問道:“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要挾我訂立盟約,這本身就是不義之事。
”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非常高興,并親自到郊外迎接他。
向孔子詢問讨伐蒲地的事,孔子回答說:“可以。
”靈公說:“我的大夫們認為,蒲地是我們衛國用來對付晉國和楚國的屏障,讨伐它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們有保家衛國、甯死不屈的志向,我所說的讨伐,不過隻是讨伐那幾個叛亂的人罷了。
”靈公說道:“很好。
”但最終還是沒有去讨伐蒲地。
過了一些天,靈公又和孔子談論,看到空中有大雁飛過就擡起頭觀看,面有不快。
孔子于是就離開了衛國。
五乘從遊 孔子路過蒲,遇上公叔氏叛亂,不讓孔子通過。
公良儒帶着自己的五輛車随行。
蒲人害怕了,與孔子訂立了盟約後放他們走了。
【原文】 衛蘧伯玉①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②,史魚③驟谏而不從。
史魚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④蘧伯玉,退⑤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⑥也!生而不能正君,則死無以成禮⑦,我死,汝置屍牖下,于我畢矣⑧。
”其子從之。
靈公吊焉,怪而問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⑨。
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
孔子聞之曰:“古之列谏⑩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謂直乎?” 【注釋】 ①蘧伯玉:蘧瑗,字伯玉,谥号成子,春秋時衛國賢者。
②彌子瑕:名瑕,衛國下大夫。
肖:賢能。
③史魚:也作史,字子魚,名佗,春秋衛靈公時曾出任祝史,史稱祝佗。
④進:推薦。
⑤退:罷免、罷黜。
⑥正君:匡直君主,扶正君王。
⑦成禮:舉行儀式。
⑧于我畢矣:對我來說就算是完成了自己做臣子的使命。
⑨殡于客位:将靈柩停放在正堂。
⑩列谏:直言進谏。
?屍谏:用自己的屍體來向君主谏言,後泛指以死谏君。
【譯文】 衛國蘧伯玉十分賢能衛靈公卻不肯任用,彌子瑕不賢能反而得到重用,史魚多次進谏衛靈公都沒有聽從,史魚因病即将去世,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在衛國的朝廷上不能舉薦蘧伯玉,不能罷免彌子瑕,這是我身為人臣不能匡正君主啊!我活着的時候無法匡正君王,那麼死後就不必舉行任何儀式。
我死以後,你将我的屍體放在窗戶下,我也算完成了我身為人臣的最後使命了。
”他的兒子遵從了父親的遺願。
衛靈公前來吊唁的時候,看見史魚屍體放在窗子下面,感到很奇怪,于是詢問史魚的兒子。
史魚兒子将父親的話轉達給衛靈公,衛靈公十分驚訝,動容地說:“這是我的過錯啊!”于是命人将史魚的靈柩擡到正堂上。
衛靈公任用史魚舉薦的蘧伯玉,罷免并遠離了彌子瑕。
孔子得知這件事說:“自古以來直言敢谏的人,到死也就算完結了,沒有像史魚這樣以死進谏的,史魚的忠誠感化了衛靈公,這樣的人能不說正直嗎?” 五帝德 【原文】 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①三百年。
’請問黃帝者,人也,抑②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③,不可勝④以觀也,而上世⑤黃帝之問,将謂先生難言之故乎。
”宰我曰:“上世之傳,隐微之說,卒采之辯⑥,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予之問也固矣。
”孔子曰:“可也,吾略聞其說。
黃帝者,少典⑦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睿莊⑧,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⑨,設五量⑩,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
始垂衣裳?,作為黼黻?。
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
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
考?日月星辰,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
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 【注釋】 ①黃帝: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五帝之一。
②抑:還是、或者。
③禹:姒姓,名文命,禹是他的号,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曾奉舜帝之命前去治水,後世尊稱為大禹。
湯:商湯,他是商朝的建立者。
文:周文王,即姬昌。
武:周武王,即姬發,他是周文王的次子。
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西周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
④勝:完、盡。
⑤上世:古代、先代。
⑥卒采之辯:過去的封地存在争論。
卒,最終、結果。
采,古時士大夫的封邑。
⑦少典:相傳是華胥氏的孫子,伏羲氏的兒子,皇帝和炎帝的父親。
⑧睿莊:明智而莊重。
⑨五氣:指五行之氣,古人認為五氣是生養萬物之源。
⑩五量:五種量器的合稱。
?服牛乘馬:騎着牛馬。
?擾馴:飼養、馴服。
?炎帝: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姜姓,後與黃帝結盟,才有了如今的炎黃子孫。
戰于阪泉之野:指的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
?始垂衣裳:開始制作禮服。
謂定衣服之制,以示天下之禮。
後來引申為帝王無為而治。
?黼黻:古代的衣服上,邊緣繡着有規律的黑白、黑青相間的花紋,看起來如同青銅器上的花紋,多指官服。
後來泛指飾有華美花紋的禮服。
?天地之紀:天地的倫理、綱常。
?幽明:指晝夜、陰陽。
?考:觀察、考量。
【譯文】 宰我詢問孔子說:“過去我聽榮伊說:‘黃帝活了三百年。
’請問老師,黃帝是人呢,還是并不是人類?為什麼能活三百年?”孔子說:“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這些賢君名臣尚且說不完道不盡。
而關于那上古之世的黃帝的問題,就算是所說的老師也很難說得清楚吧?”宰我說:“上古時的傳說,隐晦的傳聞,關于過去封地的争論,隐晦而飄忽不定的含義,并不是君子該說的,因此我的問題顯得固陋了。
”孔子說:“說吧,我大概聽說過這種說法。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名軒轅,他天生神力,具有靈氣,很小的時候就能說話,等到稍大一些為人聰穎莊重,敦厚機敏而又誠實可信。
長大後黃帝更加聰明,治理五行之氣,設置了五種量器,安撫天下百姓,測量四方的土地,黃帝乘坐着牛車馬車,馴服飼養兇猛的野獸,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展開戰鬥,一共經過三次戰役終于打敗了炎帝。
從此,黃帝開始制作禮服,人們穿上了繡有華美花紋的衣服。
黃帝治理百姓順應天地綱紀倫常,了解晝夜、陰陽的原因所在,通曉生死存亡的道理。
黃帝适時播種谷物,鑒别良草佳木,對鳥獸昆蟲都充滿仁愛之心。
他親自考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凡事親力親為,費盡心力,用水火财物養育了他的子民。
百姓依賴黃帝所帶來的利益,足足有一百年;等到黃帝死後,百姓敬畏黃帝的神靈,又過了一百年;後來,百姓沿用他的教化,又過了一百年才有所改變。
因此有‘黃帝三百年’的說法。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颛顼①。
”孔子曰:“五帝②用說,三王③有度,汝欲一日遍聞遠古之說,躁哉予也。
”宰我曰:“昔予也聞諸夫子曰:‘小子毋或宿④。
’故敢問。
” 孔子曰:“颛顼,黃帝之孫,昌意⑤之子,曰高陽,淵而有謀⑥,疏通以知遠,養财以任地⑦,履時以象天,依鬼神而制義⑧。
治氣性⑨以教衆,潔誠以祭祀,巡四海以甯民,北至幽陵⑩,南暨交趾?,西抵流沙?,東極蟠木?,動靜之類,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注釋】 ①颛顼:上古帝王名字,五帝之一,号高陽氏,相傳颛顼是昌意的兒子,黃帝的孫子。
②五帝:關于五帝的說法,因史料不同,共有六種說法。
此處以《史記》為準,包括黃帝、颛顼、帝喾、堯帝以及舜帝。
③三王:指夏禹、商湯以及周武王。
④小子毋或宿:弟子有疑問不要隔夜。
小子,弟子、年幼的人。
⑤昌意:上古時代的人物,相傳他是黃帝與嫘祖的兒子。
⑥淵而有謀:胸懷寬廣而有謀略。
⑦任地: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而選擇種植品種,指因地制宜。
⑧制義:判斷是否适合。
⑨氣性:性情。
⑩幽陵:地名,即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
?交趾:地名,一名交阯,故址位于今越南。
?流沙:古代特指我國西北部的沙漠地區。
?蟠木:“扶桑”,指日出之地。
【譯文】 宰我說:“請先生為我說一下颛顼的事情。
”孔子說:“五帝的事隻是傳說,而三王的事則有法度,你想要一天之内将遠古的帝王之事全都聽個遍,宰予啊,你太急躁了。
”宰我說:“以前我也曾聽先生說:‘弟子請教問題不要隔夜。
’因此才鬥膽向先生請教。
” 孔子說:“颛顼,他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他為胸懷寬廣而有謀略,通達而有遠見,他根據土地情況因地制宜,依天象履行職責,根據鬼神之說判定是否适合。
陶冶性情以教化百姓,他祭祀的時候純潔而虔誠,他巡遊四方以讓百姓安甯,向北至幽陵,向南到交趾,向西抵達流沙,向東到達蟠木,事物不分動靜,不分大小,隻要太陽和月亮能照射到的地方,沒有不歸附颛顼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喾①。
”孔子曰:“玄枵②之孫,喬極③之子,曰高辛,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
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節用焉,撫教萬民而誨利之④,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⑤,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春夏秋冬育護天下。
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 【注釋】 ①帝喾: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
②玄枵:一名玄嚣,号青陽,上古傳說中的人物,黃帝的兒子。
③喬極:一名蟜極,玄枵的兒子。
④誨:教誨。
利:使百姓獲得好處。
⑤曆:觀察。
朔:農曆每月初一。
【譯文】 宰我說:“請教老師關于帝喾的事情。
”孔子說:“帝喾是玄枵的孫子,喬極的兒子,名叫高辛,天生具有神力與衆不同,剛出生自己就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對他人十分博愛,廣泛施行仁厚之道,從來都不考慮自身。
帝喾為人聰明有遠見,能洞察到微小的事情,仁慈而威嚴,對百姓實施恩惠又很有誠信。
帝喾能夠順應天地之道,了解百姓迫切需要什麼,不斷修養自身而使全天下都臣服于他。
帝喾從土地之中獲得财物的同時又講究節約有道,安撫教化百姓讓他們聽從自己的教誨并從中獲得好處,帝喾仔細觀察,在每月朔日迎送日月,通曉鬼神之事并且恭敬地祭祀他們。
他面色和藹可親,德高望重,行為舉措符合時宜,穿喪服則表示哀悼,一年四季都養育守護着天下萬物。
太陽和月亮照射到的地方,風雨到達的地方,沒有不受到帝喾的教化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堯①。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②之如日,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③,夔龍④典樂。
舜時而仕,趨視四時⑤。
務先民始之⑥,流四兇而天下服⑦。
其言不忒⑧,其德不回。
四海之内,舟輿所及,莫不夷說⑨。
” 【注釋】 ①帝堯:帝喾的兒子,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
②就:接近、靠近。
③伯夷:堯舜時期人,帝堯時擔任輔政大臣,負責掌管禮儀制度。
典:掌管。
④夔龍:相傳是堯舜時的樂官。
⑤四時:四季。
⑥務先民始之:一定要在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
⑦流:流放。
四兇:上古的四大兇獸,分别代表四大惡人三苗、驩兜、共工與鲧。
⑧忒:差錯。
⑨夷說:心悅誠服。
【譯文】 宰我說:“請老師講述一下帝堯的事情。
”孔子說:“帝堯是高辛氏的兒子,名叫陶唐,帝堯就如同上天一樣仁慈,如同神明一樣有智慧,靠近他如同渴望太陽的溫暖一樣,遠望他,如同期待祥雲一樣。
帝堯富有而不驕橫,高貴卻也能屈能伸,伯夷為他掌管禮制儀式,夔、龍是他的樂官。
适時地推舉出舜來做官,四處巡視作物四季的生長狀況。
一定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流放四大惡人的舉措讓天下人都歸服。
他的話從來沒出現過差錯,他的德行從不違背倫理綱常。
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凡是車船可以到達的地方,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舜①。
”孔子曰:“喬牛②之孫,瞽瞍③之子也,曰有虞。
舜孝友聞于四方,陶漁④事親,寬裕而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
承受大命,依于二女⑤。
睿明智通,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堯歸職,恭己而已,天平地成。
巡狩四海,五載一始。
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嶽⑥,死于蒼梧⑦之野而葬焉。
” 【注釋】 ①帝舜:五帝之一,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姚姓,名重華。
②喬牛:也作橋牛,傳說我國上古人物,颛顼的玄孫。
③瞽瞍:也作瞽叟,帝舜的父親,相傳他雙目失明。
④陶漁:用陶器捕魚。
⑤二女:指帝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和女英,他們都是帝堯的女兒。
⑥陟:登高。
方嶽:四方的高山。
⑦蒼梧:蒼梧山,也叫九疑山,在今湖南省甯遠縣南部。
【譯文】 宰我說:“請老師講述一下帝舜的事情。
”孔子說:“帝舜是喬牛的孫子,瞽瞍的兒子,名叫有虞。
帝舜以孝順和友善而聞名四方,他曾經用陶器為雙親捕魚,性情寬厚溫和、善良敦厚,聰敏并了解時節變化,敬畏上天愛惜百姓,體恤遠方民族又親近身邊的人。
後來舜得以繼承重大使命,與兩個女子的幫忙密不可分。
舜聰明機智,成為天下的君主後,對二十二個大臣委以重任,他們都是帝堯時的大臣,隻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已。
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大地收成頗豐。
帝舜四方巡遊狩獵,每五年一次。
三十歲時繼位,在位一共五十年。
他登上四方高山,最終在蒼梧山死去并埋葬在那裡。
” 【原文】 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陽之孫,鲧①之子也,曰夏後,敏給克齊②,其德不爽③,其仁可親,其言可信。
聲為律,身為度。
亹亹穆穆④,為紀為綱,其功為百神之主,其惠為民父母。
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任臯繇伯益⑤,以贊⑥其治。
興六師以征不序⑦,四極之民,莫敢不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悅至矣。
予也,非其人也。
”宰我曰:“予也不足以戒,敬承矣。
”他日,宰我以語子貢,子貢以複孔子,子曰:“吾欲以顔狀取人也,則于滅明⑧改之矣;吾欲以言辭取人也,則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則于子張⑨改之矣。
”宰我聞之,懼,弗敢見焉。
【注釋】 ①鲧:相傳是大禹的父親,他是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首領。
②敏給克齊:行事敏捷機警能成大事。
敏給,敏捷機警。
克,能夠、可以。
齊,通“濟”,成就、完成。
③不爽:沒有差錯。
④亹亹穆穆:孜孜不倦、勤勤懇懇而又儀态端莊肅穆的樣子。
⑤臯繇:一作“臯陶”,他是帝舜時的賢臣,負責掌管刑罰獄法之事。
伯益:也作柏益等,一名大費。
相傳他是颛顼的後代,嬴姓的始祖。
⑥贊:輔佐、幫助。
⑦六師:六路軍隊,泛指軍隊。
不序:不按照次列,指叛逆作亂者。
⑧滅明:澹台滅明,字子羽,他是孔子的弟子,著名教育家。
⑨子張:颛孫師,子張是他的字,孔子的門生,他出身低微,并且曾犯下罪行,在孔子的教導下,終成大器。
【譯文】 宰我說:“請教關于大禹的事情。
”孔子說:“大禹是帝高陽的孫子,鲧的兒子,名叫夏後。
他行事機敏能成大事,德行沒有什麼差錯,他仁慈而親切,言辭誠懇可信。
他說的話即是規章,他自身的行為即是百姓效仿的準則。
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而又舉止莊嚴,是人們的榜樣,他所立下的功業使他成為百神之主,他的恩惠可以稱得上是百姓父母,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百姓行為的準繩和榜樣。
他不違背四時之宜,平定了四方,任命賢臣臯繇、伯益,讓他們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
他發動軍隊征讨逆賊,天下百姓,沒有人不臣服于他的。
”孔子說:“宰予,大禹的功德比上天還要大,從小的方面來說,就算是他的一句話,百姓都會開心到極點。
宰予啊,你并不是一個了解三皇五帝事迹的人。
”宰我說:“弟子不足以恭敬地聽從您的教誨。
”一天,宰我将這些話告訴了子貢,子貢又将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想要以貌取人,是澹台滅明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言辭來判斷人,是宰我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容顔來判斷人,是子張改變了我。
”宰我得知這些話,十分害怕,不敢前去見孔子。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公良儒的人,他身材高大,賢良而又有勇力,他以自己的五輛車子跟從孔子遊曆,感慨道:“以前我跟從您在匡地遇過難,在宋國受到過伐樹之難,現在又被困在這裡,這都是命啊!與其看着您還在這裡遇難,我甯可和他們拼命。
”于是就拿起劍,召集衆人,将要和蒲人抗戰。
蒲人感到害怕,說道:“如果你們不去衛國,我就放你們走。
”于是就和孔子訂立了盟約,将孔子等人從東門放了出去。
孔子最終還是去了衛國。
子貢問道:“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要挾我訂立盟約,這本身就是不義之事。
”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非常高興,并親自到郊外迎接他。
向孔子詢問讨伐蒲地的事,孔子回答說:“可以。
”靈公說:“我的大夫們認為,蒲地是我們衛國用來對付晉國和楚國的屏障,讨伐它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們有保家衛國、甯死不屈的志向,我所說的讨伐,不過隻是讨伐那幾個叛亂的人罷了。
”靈公說道:“很好。
”但最終還是沒有去讨伐蒲地。
過了一些天,靈公又和孔子談論,看到空中有大雁飛過就擡起頭觀看,面有不快。
孔子于是就離開了衛國。
五乘從遊 孔子路過蒲,遇上公叔氏叛亂,不讓孔子通過。
公良儒帶着自己的五輛車随行。
蒲人害怕了,與孔子訂立了盟約後放他們走了。
【原文】 衛蘧伯玉①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②,史魚③驟谏而不從。
史魚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衛朝不能進④蘧伯玉,退⑤彌子瑕,是吾為臣不能正君⑥也!生而不能正君,則死無以成禮⑦,我死,汝置屍牖下,于我畢矣⑧。
”其子從之。
靈公吊焉,怪而問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過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⑨。
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
孔子聞之曰:“古之列谏⑩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謂直乎?” 【注釋】 ①蘧伯玉:蘧瑗,字伯玉,谥号成子,春秋時衛國賢者。
②彌子瑕:名瑕,衛國下大夫。
肖:賢能。
③史魚:也作史,字子魚,名佗,春秋衛靈公時曾出任祝史,史稱祝佗。
④進:推薦。
⑤退:罷免、罷黜。
⑥正君:匡直君主,扶正君王。
⑦成禮:舉行儀式。
⑧于我畢矣:對我來說就算是完成了自己做臣子的使命。
⑨殡于客位:将靈柩停放在正堂。
⑩列谏:直言進谏。
?屍谏:用自己的屍體來向君主谏言,後泛指以死谏君。
【譯文】 衛國蘧伯玉十分賢能衛靈公卻不肯任用,彌子瑕不賢能反而得到重用,史魚多次進谏衛靈公都沒有聽從,史魚因病即将去世,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在衛國的朝廷上不能舉薦蘧伯玉,不能罷免彌子瑕,這是我身為人臣不能匡正君主啊!我活着的時候無法匡正君王,那麼死後就不必舉行任何儀式。
我死以後,你将我的屍體放在窗戶下,我也算完成了我身為人臣的最後使命了。
”他的兒子遵從了父親的遺願。
衛靈公前來吊唁的時候,看見史魚屍體放在窗子下面,感到很奇怪,于是詢問史魚的兒子。
史魚兒子将父親的話轉達給衛靈公,衛靈公十分驚訝,動容地說:“這是我的過錯啊!”于是命人将史魚的靈柩擡到正堂上。
衛靈公任用史魚舉薦的蘧伯玉,罷免并遠離了彌子瑕。
孔子得知這件事說:“自古以來直言敢谏的人,到死也就算完結了,沒有像史魚這樣以死進谏的,史魚的忠誠感化了衛靈公,這樣的人能不說正直嗎?” 五帝德 【原文】 宰我問于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①三百年。
’請問黃帝者,人也,抑②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③,不可勝④以觀也,而上世⑤黃帝之問,将謂先生難言之故乎。
”宰我曰:“上世之傳,隐微之說,卒采之辯⑥,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予之問也固矣。
”孔子曰:“可也,吾略聞其說。
黃帝者,少典⑦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睿莊⑧,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⑨,設五量⑩,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
始垂衣裳?,作為黼黻?。
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
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
考?日月星辰,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
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 【注釋】 ①黃帝: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五帝之一。
②抑:還是、或者。
③禹:姒姓,名文命,禹是他的号,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曾奉舜帝之命前去治水,後世尊稱為大禹。
湯:商湯,他是商朝的建立者。
文:周文王,即姬昌。
武:周武王,即姬發,他是周文王的次子。
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西周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
④勝:完、盡。
⑤上世:古代、先代。
⑥卒采之辯:過去的封地存在争論。
卒,最終、結果。
采,古時士大夫的封邑。
⑦少典:相傳是華胥氏的孫子,伏羲氏的兒子,皇帝和炎帝的父親。
⑧睿莊:明智而莊重。
⑨五氣:指五行之氣,古人認為五氣是生養萬物之源。
⑩五量:五種量器的合稱。
?服牛乘馬:騎着牛馬。
?擾馴:飼養、馴服。
?炎帝: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姜姓,後與黃帝結盟,才有了如今的炎黃子孫。
戰于阪泉之野:指的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
?始垂衣裳:開始制作禮服。
謂定衣服之制,以示天下之禮。
後來引申為帝王無為而治。
?黼黻:古代的衣服上,邊緣繡着有規律的黑白、黑青相間的花紋,看起來如同青銅器上的花紋,多指官服。
後來泛指飾有華美花紋的禮服。
?天地之紀:天地的倫理、綱常。
?幽明:指晝夜、陰陽。
?考:觀察、考量。
【譯文】 宰我詢問孔子說:“過去我聽榮伊說:‘黃帝活了三百年。
’請問老師,黃帝是人呢,還是并不是人類?為什麼能活三百年?”孔子說:“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這些賢君名臣尚且說不完道不盡。
而關于那上古之世的黃帝的問題,就算是所說的老師也很難說得清楚吧?”宰我說:“上古時的傳說,隐晦的傳聞,關于過去封地的争論,隐晦而飄忽不定的含義,并不是君子該說的,因此我的問題顯得固陋了。
”孔子說:“說吧,我大概聽說過這種說法。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名軒轅,他天生神力,具有靈氣,很小的時候就能說話,等到稍大一些為人聰穎莊重,敦厚機敏而又誠實可信。
長大後黃帝更加聰明,治理五行之氣,設置了五種量器,安撫天下百姓,測量四方的土地,黃帝乘坐着牛車馬車,馴服飼養兇猛的野獸,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展開戰鬥,一共經過三次戰役終于打敗了炎帝。
從此,黃帝開始制作禮服,人們穿上了繡有華美花紋的衣服。
黃帝治理百姓順應天地綱紀倫常,了解晝夜、陰陽的原因所在,通曉生死存亡的道理。
黃帝适時播種谷物,鑒别良草佳木,對鳥獸昆蟲都充滿仁愛之心。
他親自考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凡事親力親為,費盡心力,用水火财物養育了他的子民。
百姓依賴黃帝所帶來的利益,足足有一百年;等到黃帝死後,百姓敬畏黃帝的神靈,又過了一百年;後來,百姓沿用他的教化,又過了一百年才有所改變。
因此有‘黃帝三百年’的說法。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颛顼①。
”孔子曰:“五帝②用說,三王③有度,汝欲一日遍聞遠古之說,躁哉予也。
”宰我曰:“昔予也聞諸夫子曰:‘小子毋或宿④。
’故敢問。
” 孔子曰:“颛顼,黃帝之孫,昌意⑤之子,曰高陽,淵而有謀⑥,疏通以知遠,養财以任地⑦,履時以象天,依鬼神而制義⑧。
治氣性⑨以教衆,潔誠以祭祀,巡四海以甯民,北至幽陵⑩,南暨交趾?,西抵流沙?,東極蟠木?,動靜之類,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注釋】 ①颛顼:上古帝王名字,五帝之一,号高陽氏,相傳颛顼是昌意的兒子,黃帝的孫子。
②五帝:關于五帝的說法,因史料不同,共有六種說法。
此處以《史記》為準,包括黃帝、颛顼、帝喾、堯帝以及舜帝。
③三王:指夏禹、商湯以及周武王。
④小子毋或宿:弟子有疑問不要隔夜。
小子,弟子、年幼的人。
⑤昌意:上古時代的人物,相傳他是黃帝與嫘祖的兒子。
⑥淵而有謀:胸懷寬廣而有謀略。
⑦任地: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而選擇種植品種,指因地制宜。
⑧制義:判斷是否适合。
⑨氣性:性情。
⑩幽陵:地名,即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
?交趾:地名,一名交阯,故址位于今越南。
?流沙:古代特指我國西北部的沙漠地區。
?蟠木:“扶桑”,指日出之地。
【譯文】 宰我說:“請先生為我說一下颛顼的事情。
”孔子說:“五帝的事隻是傳說,而三王的事則有法度,你想要一天之内将遠古的帝王之事全都聽個遍,宰予啊,你太急躁了。
”宰我說:“以前我也曾聽先生說:‘弟子請教問題不要隔夜。
’因此才鬥膽向先生請教。
” 孔子說:“颛顼,他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他為胸懷寬廣而有謀略,通達而有遠見,他根據土地情況因地制宜,依天象履行職責,根據鬼神之說判定是否适合。
陶冶性情以教化百姓,他祭祀的時候純潔而虔誠,他巡遊四方以讓百姓安甯,向北至幽陵,向南到交趾,向西抵達流沙,向東到達蟠木,事物不分動靜,不分大小,隻要太陽和月亮能照射到的地方,沒有不歸附颛顼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喾①。
”孔子曰:“玄枵②之孫,喬極③之子,曰高辛,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
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節用焉,撫教萬民而誨利之④,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⑤,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春夏秋冬育護天下。
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化。
” 【注釋】 ①帝喾: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
②玄枵:一名玄嚣,号青陽,上古傳說中的人物,黃帝的兒子。
③喬極:一名蟜極,玄枵的兒子。
④誨:教誨。
利:使百姓獲得好處。
⑤曆:觀察。
朔:農曆每月初一。
【譯文】 宰我說:“請教老師關于帝喾的事情。
”孔子說:“帝喾是玄枵的孫子,喬極的兒子,名叫高辛,天生具有神力與衆不同,剛出生自己就能說出自己的名字,對他人十分博愛,廣泛施行仁厚之道,從來都不考慮自身。
帝喾為人聰明有遠見,能洞察到微小的事情,仁慈而威嚴,對百姓實施恩惠又很有誠信。
帝喾能夠順應天地之道,了解百姓迫切需要什麼,不斷修養自身而使全天下都臣服于他。
帝喾從土地之中獲得财物的同時又講究節約有道,安撫教化百姓讓他們聽從自己的教誨并從中獲得好處,帝喾仔細觀察,在每月朔日迎送日月,通曉鬼神之事并且恭敬地祭祀他們。
他面色和藹可親,德高望重,行為舉措符合時宜,穿喪服則表示哀悼,一年四季都養育守護着天下萬物。
太陽和月亮照射到的地方,風雨到達的地方,沒有不受到帝喾的教化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堯①。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②之如日,望之如雲。
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③,夔龍④典樂。
舜時而仕,趨視四時⑤。
務先民始之⑥,流四兇而天下服⑦。
其言不忒⑧,其德不回。
四海之内,舟輿所及,莫不夷說⑨。
” 【注釋】 ①帝堯:帝喾的兒子,中國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
②就:接近、靠近。
③伯夷:堯舜時期人,帝堯時擔任輔政大臣,負責掌管禮儀制度。
典:掌管。
④夔龍:相傳是堯舜時的樂官。
⑤四時:四季。
⑥務先民始之:一定要在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
⑦流:流放。
四兇:上古的四大兇獸,分别代表四大惡人三苗、驩兜、共工與鲧。
⑧忒:差錯。
⑨夷說:心悅誠服。
【譯文】 宰我說:“請老師講述一下帝堯的事情。
”孔子說:“帝堯是高辛氏的兒子,名叫陶唐,帝堯就如同上天一樣仁慈,如同神明一樣有智慧,靠近他如同渴望太陽的溫暖一樣,遠望他,如同期待祥雲一樣。
帝堯富有而不驕橫,高貴卻也能屈能伸,伯夷為他掌管禮制儀式,夔、龍是他的樂官。
适時地推舉出舜來做官,四處巡視作物四季的生長狀況。
一定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流放四大惡人的舉措讓天下人都歸服。
他的話從來沒出現過差錯,他的德行從不違背倫理綱常。
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凡是車船可以到達的地方,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 【原文】 宰我曰:“請問帝舜①。
”孔子曰:“喬牛②之孫,瞽瞍③之子也,曰有虞。
舜孝友聞于四方,陶漁④事親,寬裕而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
承受大命,依于二女⑤。
睿明智通,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堯歸職,恭己而已,天平地成。
巡狩四海,五載一始。
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嶽⑥,死于蒼梧⑦之野而葬焉。
” 【注釋】 ①帝舜:五帝之一,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姚姓,名重華。
②喬牛:也作橋牛,傳說我國上古人物,颛顼的玄孫。
③瞽瞍:也作瞽叟,帝舜的父親,相傳他雙目失明。
④陶漁:用陶器捕魚。
⑤二女:指帝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和女英,他們都是帝堯的女兒。
⑥陟:登高。
方嶽:四方的高山。
⑦蒼梧:蒼梧山,也叫九疑山,在今湖南省甯遠縣南部。
【譯文】 宰我說:“請老師講述一下帝舜的事情。
”孔子說:“帝舜是喬牛的孫子,瞽瞍的兒子,名叫有虞。
帝舜以孝順和友善而聞名四方,他曾經用陶器為雙親捕魚,性情寬厚溫和、善良敦厚,聰敏并了解時節變化,敬畏上天愛惜百姓,體恤遠方民族又親近身邊的人。
後來舜得以繼承重大使命,與兩個女子的幫忙密不可分。
舜聰明機智,成為天下的君主後,對二十二個大臣委以重任,他們都是帝堯時的大臣,隻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已。
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大地收成頗豐。
帝舜四方巡遊狩獵,每五年一次。
三十歲時繼位,在位一共五十年。
他登上四方高山,最終在蒼梧山死去并埋葬在那裡。
” 【原文】 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陽之孫,鲧①之子也,曰夏後,敏給克齊②,其德不爽③,其仁可親,其言可信。
聲為律,身為度。
亹亹穆穆④,為紀為綱,其功為百神之主,其惠為民父母。
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任臯繇伯益⑤,以贊⑥其治。
興六師以征不序⑦,四極之民,莫敢不服。
”孔子曰:“予,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悅至矣。
予也,非其人也。
”宰我曰:“予也不足以戒,敬承矣。
”他日,宰我以語子貢,子貢以複孔子,子曰:“吾欲以顔狀取人也,則于滅明⑧改之矣;吾欲以言辭取人也,則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則于子張⑨改之矣。
”宰我聞之,懼,弗敢見焉。
【注釋】 ①鲧:相傳是大禹的父親,他是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首領。
②敏給克齊:行事敏捷機警能成大事。
敏給,敏捷機警。
克,能夠、可以。
齊,通“濟”,成就、完成。
③不爽:沒有差錯。
④亹亹穆穆:孜孜不倦、勤勤懇懇而又儀态端莊肅穆的樣子。
⑤臯繇:一作“臯陶”,他是帝舜時的賢臣,負責掌管刑罰獄法之事。
伯益:也作柏益等,一名大費。
相傳他是颛顼的後代,嬴姓的始祖。
⑥贊:輔佐、幫助。
⑦六師:六路軍隊,泛指軍隊。
不序:不按照次列,指叛逆作亂者。
⑧滅明:澹台滅明,字子羽,他是孔子的弟子,著名教育家。
⑨子張:颛孫師,子張是他的字,孔子的門生,他出身低微,并且曾犯下罪行,在孔子的教導下,終成大器。
【譯文】 宰我說:“請教關于大禹的事情。
”孔子說:“大禹是帝高陽的孫子,鲧的兒子,名叫夏後。
他行事機敏能成大事,德行沒有什麼差錯,他仁慈而親切,言辭誠懇可信。
他說的話即是規章,他自身的行為即是百姓效仿的準則。
他孜孜不倦、勤勤懇懇而又舉止莊嚴,是人們的榜樣,他所立下的功業使他成為百神之主,他的恩惠可以稱得上是百姓父母,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百姓行為的準繩和榜樣。
他不違背四時之宜,平定了四方,任命賢臣臯繇、伯益,讓他們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
他發動軍隊征讨逆賊,天下百姓,沒有人不臣服于他的。
”孔子說:“宰予,大禹的功德比上天還要大,從小的方面來說,就算是他的一句話,百姓都會開心到極點。
宰予啊,你并不是一個了解三皇五帝事迹的人。
”宰我說:“弟子不足以恭敬地聽從您的教誨。
”一天,宰我将這些話告訴了子貢,子貢又将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想要以貌取人,是澹台滅明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言辭來判斷人,是宰我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容顔來判斷人,是子張改變了我。
”宰我得知這些話,十分害怕,不敢前去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