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本
【原文】
孔子曰:“行①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也。
立身有義②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③為本;生财有時矣,而力為本。
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
是故反本修迩④,君子之道也。
” 【注釋】 ①行:立身行事。
②義:道義。
③嗣:子嗣,此指選定繼位之君。
④迩:近的。
【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點,做好了這六點之後就能成為君子了。
立身要講究道義,孝順是根本;料理喪事要講究禮儀,哀痛是根本;作戰要講究陣列,勇敢是根本;治國要有道理,農業是根本;擁有國家要講道義,繼承是根本;發财要遵循時機,努力是根本。
放棄根本而不鞏固它,就沒有必要緻力于農桑了;不能使親戚高興,就沒有必要緻力于外交了;行事做不到有始有終,就沒有必要做更多的事情了;道聽途說的言論,就不要多說;近鄰都不能安生,就不要讓遠方的人來歸附。
所以,返回事理的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才是君子的做法。
” 【原文】 孔子曰:“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湯、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
君無争臣,父無争子,兄無争弟,士無争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國無危亡之兆③,家無悖亂④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 【注釋】 ①谔谔:正直之言。
②唯唯:随聲應和的言語。
③兆:預兆,兆頭。
④悖亂:違背常理。
【譯文】 孔子說:“好藥吃起來雖然苦澀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衷心的話語聽起來雖然不好聽但是有利于立身行事。
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夠聽進直言勸谏而使國家繁榮昌盛,夏桀和商纣王因為隻聽别人的随聲附和而導緻國家滅亡。
君王沒有直言勸谏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勸谏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勸谏的弟弟,讀書人沒有直言勸谏的朋友,想要不犯錯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君王有過失,大臣可以補救;父親有過失,兒子可以補救;兄長有過失,弟弟可以補救;自己有過失,朋友可以補救。
’所以,國家就沒有危險滅亡的征兆,家庭就沒有犯上作亂、違背道德的惡行,兄弟父子之間沒有過失,而朋友也不會跟你絕交。
” 【原文】 孔子見齊景公。
公悅焉,請置廪丘之邑以為養①。
孔子辭而不受。
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受賞②,今吾言于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
”于是遂行。
孔子在齊,舍于外館③,景公造④焉。
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⑤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廟災。
”景公覆問⑥:“災何王之廟也。
”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廟。
”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詩》雲:‘皇皇上天,其命不忒。
’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
夫釐王變⑦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⑧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
以是占之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
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⑨乎?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
”俄頃⑩,左右報曰:“所災者,釐王廟也。
”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 【注釋】 ①養:奉養。
②當功受賞:功成受賞。
③外館:旅館。
④造:到,前往。
⑤白:報告。
⑥覆問:又問。
覆,通“複”。
⑦變:更改。
⑧振:同“赈”,挽救。
⑨殄:滅絕。
⑩俄頃:一小會兒。
【譯文】 孔子去拜見齊景公,齊景公很高興,便準備将廪丘城封給孔子作為供養之地。
孔子推辭沒有接受。
進到屋中對弟子們說:“我聽說君子是功成而受賞,現在我隻是和齊君說了話,他并沒有按照我的話去實施什麼行動,就要将城邑賜賞給我,他這麼做實在是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就離開了。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在旅店中住宿。
景公親自前去拜訪,賓主之間互相緻辭問候以後,景公左右侍奉的人上報說:“周國的使者剛剛到來了,說先王的宗廟遭到了火災。
”景公聽了以後問道:“是哪位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孔子回答說:“那必定是釐王的宗廟。
”景公問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孔子說:“《詩經》上說:‘廣袤偉大的上天,他所下達的命令一定不會錯。
’上天對那些行善的人,必定會以美德回報他。
而災禍也是一樣的。
釐王更改了文王和武王所制定的制度,并且制作各種色彩豔麗華美的飾品,宮殿的房屋也都建造得高大聳峻,車馬用度十分奢侈,并且不可挽救。
所以上天便降災難到他的宗廟中,因此我這樣預測。
”景公說:“為什麼天災沒有直接降臨到他身上,卻降臨到他的宗廟中呢?”孔子說:“這大概是由于文王和武王的緣故吧。
如果天災降臨其身,那文王和武王的後嗣不就又絕了嗎?因此就降臨到他的宗廟,以彰顯他的過錯。
”過了一小會,左右侍奉的人就上報說:“受到火災的是釐王的宗廟。
”景公驚訝地站了起來,拜了兩拜說道:“太好了!聖人的智慧就是遠遠地超出了常人啊。
” 【原文】 子夏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
子曰:“與之琴,使之弦①。
”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
”子曰:“君子也。
” 闵子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
孔子與之琴,使之弦。
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弗敢過也。
”子曰:“君子也。
” 子貢曰:“闵子哀未盡。
夫子曰君子也。
子夏哀已盡,又曰君子也。
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惑敢問之。
”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斷②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③之及禮。
雖均④之君子,不亦可乎。
” 【注釋】 ①弦:彈奏。
②斷:斬斷。
③引:牽引、約束。
④均:比較。
【譯文】 子夏服喪三年期滿,回來拜見孔子。
孔子說:“将琴給他,讓他彈奏。
”子貢操起琴從容地彈奏,然後站起來說:“先王所制定的禮儀,我不敢不遵守。
”孔子說:“你是君子啊。
” 闵子服喪三年期滿,回來拜見孔子。
孔子将琴給他,讓他彈奏。
闵子操起琴彈奏,樂聲悲涼,然後站起來說:“先王所制定的禮儀,我不敢超過。
”孔子說:“你是君子啊。
” 子貢問道:“以前闵子的哀痛沒有散盡的時候,您說他是君子,現在子夏的哀痛已經消失了,您也稱他為君子。
這兩種情況很不相同,您都稱他們為君子,我有疑惑,所以敢問老師其中的緣故。
”孔子回答說:“闵子的哀痛沒有散盡,但是他卻能用禮來斬斷它。
子夏雖然已經不再悲傷了,卻能夠在歡樂的時候用禮來加以約束。
即便是将他們和君子相比,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原文】 孔子曰:“無體①之禮,敬也;無服②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也。
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③。
夫鐘④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
其志變者,聲亦随之。
故志誠感之,通于金石⑤,而況人乎!” 【注釋】 ①體:形式。
②服:喪服。
③志:心志。
④鐘:古時的一種樂器。
⑤金石:樂器。
【譯文】 孔子說:“沒有形式的禮儀,是恭敬的;不穿喪服的喪禮,是哀痛的;沒有聲音的音樂是快樂的。
不用言語表達卻能讓人信服,不用行動卻能讓人感受到威嚴,不用施舍卻能讓人感受到仁愛,這是心志使然。
編鐘的聲音,當你憤怒時敲擊它,它就會發出猛烈的聲音,憂傷時敲擊它,就會發出悲傷的聲音。
敲打它的人心志變了,它的聲音也就會随之而變。
因此,心裡有所感觸,能和樂器相通,何況是人呢!” 【原文】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①小雀。
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黃口從②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③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獨以所從為禍福。
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④,随小者之戆⑤,而有危亡之敗也。
” 【注釋】 ①黃口:指幼鳥,幼鳥的嘴角呈黃色。
②從:跟從。
③遠:遠離。
④階:憑借。
⑤戆:癡傻。
【譯文】 孔子看到捕鳥的人所捕捉到的都是黃嘴的小鳥,就問道:“大雀獨獨捉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捉鳥的人回答說:“大雀容易警覺所以不容易捕捉到,小鳥貪吃食物所以就容易抓獲。
小鳥跟從着大雀的不容易被抓到,大雀跟着小鳥的也不容易被抓到。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道:“容易警覺就可以遠離災禍,貪吃食物就容易忘掉禍患,這是因為其不同的内心所導緻的。
并且因為他跟從的對象而決定禍福。
因此君子對待跟從他的人一定要謹慎。
跟從年紀大的長者,就有了保全自身的憑借,跟從癡傻無知的小兒,就有危險敗亡的禍患。
” 【原文】 孔子讀《易》①,至于損、益,喟②然而歎。
子夏避③席問曰:“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④,自益者⑤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
”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⑥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
道彌⑦益而身彌損。
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也!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
讀《易》有感 孔子說,學問越高越謙虛,如果謙虛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見,所以才能不斷進步。
【注釋】 ①《易》:《周易》。
②喟:歎息的樣子。
③避:離開。
④自損者:謙虛的人。
益:好處,利益。
⑤自益者:驕傲自滿的人。
⑥益:增加,彌補。
⑦彌:程度副詞,越。
【譯文】 孔子讀到《周易》損、益兩卦時,不由自主地長聲歎息。
子夏離開座位問孔子:“先生為什麼歎息呢?”孔子說:“謙虛的人必定會得到好處,驕傲自滿的人必定會有損失,我是因此而歎息啊。
”子夏說:“難道通過不斷的學習不可以增長嗎?”孔子說:“并不是說天道的增長。
學問越增加,自身就應該越謙虛,謙虛的學者有很多,能夠虛心接受别人,所以才能使自己知識豐富。
天道形成後就必定會變化。
凡是驕傲自滿的人能夠長久的,還從來沒有過。
【原文】 “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
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①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②;夏桀、昆吾③,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④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
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⑤,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
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
”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 【注釋】 ①克讓:謙讓克己。
②彰:顯露,彰顯。
③昆吾:夏商之間部落名。
④斬刈:砍伐,斬殺。
⑤輿: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
【譯文】 “所以說:認為自己有才能的人,天下的良言他一句也沒聽到。
過去堯治理天下時,能夠公允謙恭待人,對待下人克己謙讓,所以在千年以後更加興盛,到現在更加彰顯自
立身有義②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③為本;生财有時矣,而力為本。
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
是故反本修迩④,君子之道也。
” 【注釋】 ①行:立身行事。
②義:道義。
③嗣:子嗣,此指選定繼位之君。
④迩:近的。
【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點,做好了這六點之後就能成為君子了。
立身要講究道義,孝順是根本;料理喪事要講究禮儀,哀痛是根本;作戰要講究陣列,勇敢是根本;治國要有道理,農業是根本;擁有國家要講道義,繼承是根本;發财要遵循時機,努力是根本。
放棄根本而不鞏固它,就沒有必要緻力于農桑了;不能使親戚高興,就沒有必要緻力于外交了;行事做不到有始有終,就沒有必要做更多的事情了;道聽途說的言論,就不要多說;近鄰都不能安生,就不要讓遠方的人來歸附。
所以,返回事理的根本,從近處做起,這才是君子的做法。
” 【原文】 孔子曰:“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湯、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
君無争臣,父無争子,兄無争弟,士無争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國無危亡之兆③,家無悖亂④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 【注釋】 ①谔谔:正直之言。
②唯唯:随聲應和的言語。
③兆:預兆,兆頭。
④悖亂:違背常理。
【譯文】 孔子說:“好藥吃起來雖然苦澀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衷心的話語聽起來雖然不好聽但是有利于立身行事。
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夠聽進直言勸谏而使國家繁榮昌盛,夏桀和商纣王因為隻聽别人的随聲附和而導緻國家滅亡。
君王沒有直言勸谏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勸谏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勸谏的弟弟,讀書人沒有直言勸谏的朋友,想要不犯錯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君王有過失,大臣可以補救;父親有過失,兒子可以補救;兄長有過失,弟弟可以補救;自己有過失,朋友可以補救。
’所以,國家就沒有危險滅亡的征兆,家庭就沒有犯上作亂、違背道德的惡行,兄弟父子之間沒有過失,而朋友也不會跟你絕交。
” 【原文】 孔子見齊景公。
公悅焉,請置廪丘之邑以為養①。
孔子辭而不受。
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受賞②,今吾言于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
”于是遂行。
孔子在齊,舍于外館③,景公造④焉。
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⑤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廟災。
”景公覆問⑥:“災何王之廟也。
”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廟。
”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詩》雲:‘皇皇上天,其命不忒。
’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
夫釐王變⑦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⑧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
以是占之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
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⑨乎?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
”俄頃⑩,左右報曰:“所災者,釐王廟也。
”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 【注釋】 ①養:奉養。
②當功受賞:功成受賞。
③外館:旅館。
④造:到,前往。
⑤白:報告。
⑥覆問:又問。
覆,通“複”。
⑦變:更改。
⑧振:同“赈”,挽救。
⑨殄:滅絕。
⑩俄頃:一小會兒。
【譯文】 孔子去拜見齊景公,齊景公很高興,便準備将廪丘城封給孔子作為供養之地。
孔子推辭沒有接受。
進到屋中對弟子們說:“我聽說君子是功成而受賞,現在我隻是和齊君說了話,他并沒有按照我的話去實施什麼行動,就要将城邑賜賞給我,他這麼做實在是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就離開了。
孔子在齊國的時候,在旅店中住宿。
景公親自前去拜訪,賓主之間互相緻辭問候以後,景公左右侍奉的人上報說:“周國的使者剛剛到來了,說先王的宗廟遭到了火災。
”景公聽了以後問道:“是哪位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孔子回答說:“那必定是釐王的宗廟。
”景公問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孔子說:“《詩經》上說:‘廣袤偉大的上天,他所下達的命令一定不會錯。
’上天對那些行善的人,必定會以美德回報他。
而災禍也是一樣的。
釐王更改了文王和武王所制定的制度,并且制作各種色彩豔麗華美的飾品,宮殿的房屋也都建造得高大聳峻,車馬用度十分奢侈,并且不可挽救。
所以上天便降災難到他的宗廟中,因此我這樣預測。
”景公說:“為什麼天災沒有直接降臨到他身上,卻降臨到他的宗廟中呢?”孔子說:“這大概是由于文王和武王的緣故吧。
如果天災降臨其身,那文王和武王的後嗣不就又絕了嗎?因此就降臨到他的宗廟,以彰顯他的過錯。
”過了一小會,左右侍奉的人就上報說:“受到火災的是釐王的宗廟。
”景公驚訝地站了起來,拜了兩拜說道:“太好了!聖人的智慧就是遠遠地超出了常人啊。
” 【原文】 子夏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
子曰:“與之琴,使之弦①。
”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
”子曰:“君子也。
” 闵子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
孔子與之琴,使之弦。
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弗敢過也。
”子曰:“君子也。
” 子貢曰:“闵子哀未盡。
夫子曰君子也。
子夏哀已盡,又曰君子也。
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惑敢問之。
”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斷②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③之及禮。
雖均④之君子,不亦可乎。
” 【注釋】 ①弦:彈奏。
②斷:斬斷。
③引:牽引、約束。
④均:比較。
【譯文】 子夏服喪三年期滿,回來拜見孔子。
孔子說:“将琴給他,讓他彈奏。
”子貢操起琴從容地彈奏,然後站起來說:“先王所制定的禮儀,我不敢不遵守。
”孔子說:“你是君子啊。
” 闵子服喪三年期滿,回來拜見孔子。
孔子将琴給他,讓他彈奏。
闵子操起琴彈奏,樂聲悲涼,然後站起來說:“先王所制定的禮儀,我不敢超過。
”孔子說:“你是君子啊。
” 子貢問道:“以前闵子的哀痛沒有散盡的時候,您說他是君子,現在子夏的哀痛已經消失了,您也稱他為君子。
這兩種情況很不相同,您都稱他們為君子,我有疑惑,所以敢問老師其中的緣故。
”孔子回答說:“闵子的哀痛沒有散盡,但是他卻能用禮來斬斷它。
子夏雖然已經不再悲傷了,卻能夠在歡樂的時候用禮來加以約束。
即便是将他們和君子相比,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原文】 孔子曰:“無體①之禮,敬也;無服②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也。
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③。
夫鐘④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
其志變者,聲亦随之。
故志誠感之,通于金石⑤,而況人乎!” 【注釋】 ①體:形式。
②服:喪服。
③志:心志。
④鐘:古時的一種樂器。
⑤金石:樂器。
【譯文】 孔子說:“沒有形式的禮儀,是恭敬的;不穿喪服的喪禮,是哀痛的;沒有聲音的音樂是快樂的。
不用言語表達卻能讓人信服,不用行動卻能讓人感受到威嚴,不用施舍卻能讓人感受到仁愛,這是心志使然。
編鐘的聲音,當你憤怒時敲擊它,它就會發出猛烈的聲音,憂傷時敲擊它,就會發出悲傷的聲音。
敲打它的人心志變了,它的聲音也就會随之而變。
因此,心裡有所感觸,能和樂器相通,何況是人呢!” 【原文】 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①小雀。
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黃口從②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③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獨以所從為禍福。
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④,随小者之戆⑤,而有危亡之敗也。
” 【注釋】 ①黃口:指幼鳥,幼鳥的嘴角呈黃色。
②從:跟從。
③遠:遠離。
④階:憑借。
⑤戆:癡傻。
【譯文】 孔子看到捕鳥的人所捕捉到的都是黃嘴的小鳥,就問道:“大雀獨獨捉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捉鳥的人回答說:“大雀容易警覺所以不容易捕捉到,小鳥貪吃食物所以就容易抓獲。
小鳥跟從着大雀的不容易被抓到,大雀跟着小鳥的也不容易被抓到。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道:“容易警覺就可以遠離災禍,貪吃食物就容易忘掉禍患,這是因為其不同的内心所導緻的。
并且因為他跟從的對象而決定禍福。
因此君子對待跟從他的人一定要謹慎。
跟從年紀大的長者,就有了保全自身的憑借,跟從癡傻無知的小兒,就有危險敗亡的禍患。
” 【原文】 孔子讀《易》①,至于損、益,喟②然而歎。
子夏避③席問曰:“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④,自益者⑤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
”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⑥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
道彌⑦益而身彌損。
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也!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
讀《易》有感 孔子說,學問越高越謙虛,如果謙虛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見,所以才能不斷進步。
【注釋】 ①《易》:《周易》。
②喟:歎息的樣子。
③避:離開。
④自損者:謙虛的人。
益:好處,利益。
⑤自益者:驕傲自滿的人。
⑥益:增加,彌補。
⑦彌:程度副詞,越。
【譯文】 孔子讀到《周易》損、益兩卦時,不由自主地長聲歎息。
子夏離開座位問孔子:“先生為什麼歎息呢?”孔子說:“謙虛的人必定會得到好處,驕傲自滿的人必定會有損失,我是因此而歎息啊。
”子夏說:“難道通過不斷的學習不可以增長嗎?”孔子說:“并不是說天道的增長。
學問越增加,自身就應該越謙虛,謙虛的學者有很多,能夠虛心接受别人,所以才能使自己知識豐富。
天道形成後就必定會變化。
凡是驕傲自滿的人能夠長久的,還從來沒有過。
【原文】 “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
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①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②;夏桀、昆吾③,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④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
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⑤,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
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
”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 【注釋】 ①克讓:謙讓克己。
②彰:顯露,彰顯。
③昆吾:夏商之間部落名。
④斬刈:砍伐,斬殺。
⑤輿: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泛指車。
【譯文】 “所以說:認為自己有才能的人,天下的良言他一句也沒聽到。
過去堯治理天下時,能夠公允謙恭待人,對待下人克己謙讓,所以在千年以後更加興盛,到現在更加彰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