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觀周 【原文】 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将往矣。

    ”對曰:“謹受命。

    ”遂言于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雲孔子聖人之後也。

    滅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

    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偻①,再②命而伛,三命而俯。

    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

    饘③于是,粥于是,以餬其口。

    ’其恭儉也若此。

    臧孫纥有言:‘聖人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德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禮,其将在矣。

    ’屬臣曰:‘汝必師之。

    ’今孔子将适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

    ”公曰:“諾。

    ”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豎子侍禦。

    敬叔與俱至周,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苌弘,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号,請送子以言乎。

    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闳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

    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

    ”孔子曰:“敬奉教。

    ”自周反魯,道彌尊矣。

    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注釋】 ①偻:彎着背。

     ②再:第二次。

     ③饘:稠粥。

     【譯文】 孔子對南宮敬叔說:“我聽說老聃博古通今,知道禮樂的由來,知道道德的歸屬。

    那麼他就是我的老師啊!現在我就要去拜訪他。

    ”南宮敬叔回答說:“我聽從您的命令。

    ”于是南宮敬叔對魯國君主說:“我死去的父親囑咐我說,孔子是聖人的後代,他的先祖在宋國消亡。

    他的祖上弗父何開始擁有宋國,但是把國家讓給了弟弟厲公,等到正考父輔佐戴公、武公、宣公的時候,受到國君三次的任命,他一次比一次謙恭。

    所以正考父的家廟鼎上刻着這樣的銘文:‘第一次受命的時候,彎着背。

    第二次受命的時候,彎着身子。

    第三次受命的時候俯下身軀,沿着牆壁而走,也沒有人欺侮他。

    他在這個鼎裡煮粥吃飯。

    ’他就是這樣恭敬節儉。

    臧孫纥說:‘聖人的後代,如果當世不能成為君王的話,必然遇到賢明的君主從而揚名顯身。

    孔子少年的時候就喜好禮,可能要應驗在他身上吧。

    ’死去的父親又囑咐我說:‘你一定要拜他為師。

    ’現在孔子要到周國去觀看先王遺留的制度,考察禮樂所達到的程度,這是大事業。

    您為什麼不給他車馬資助他呢?我請求您允許我跟他一起前往。

    ”魯君說:“去吧。

    ”魯君給了孔子一輛車,兩匹馬,還有童仆和駕車的人。

    南宮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國,向老聃問禮,向苌弘請教音樂,遊遍舉行郊祀和社祭的地方,考察明堂的規定,考察廟堂的制度。

    之後孔子感歎地說:“我現在才知道周公的聖明以及周朝所以稱王的原因了。

    ”離開周國的時候,老子送行說:“我聽說富有的人送人财物,有仁德的人送給人至理名言。

    我雖然不算富裕,但是僥幸被人冠以仁人的稱号,我送給你幾句話吧。

    現在的士人,他們是聰明善于觀察的人,但是他們都是在死亡邊緣的人,因為他們喜歡譏諷議論别人;知識廣博喜歡辯論的人危害自身,因為他們喜歡揭發别人的缺點。

    為人子女,不要讓父母擔心自己,為人臣子,不要讓國君厭倦自己。

    ”孔子說:“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導。

    ”從周國回到魯國之後,孔子的道更加讓人敬重了。

    遠方來投奔的弟子,有三千人那麼多。

     觀周明堂 孔子觀看周太廟,四門高牆上面畫有堯舜和桀纣的畫像,又有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

    孔子對随從的人說:“這就是周朝所以興盛的原因啊!” 【原文】 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①有堯舜與,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

    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②,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

    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公所以盛也。

    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于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 【注釋】 ①墉:牆壁。

     ②負:背對着。

    斧扆: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像屏風一樣的器具,上面畫着斧頭。

     【譯文】 孔子參觀明堂,看到四面的牆壁上有堯舜和桀纣的畫像,并且都有好與壞的評語,作為國家興盛和衰敗的借鑒。

    又看到周公輔佐成王,周公抱着成王背對着斧扆面向南方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

    孔子來回觀看,對跟從的人說:“這是周朝興盛的原因啊。

    明亮的鏡子是用來觀察形貌的,審察以前的事情可以知道現在的事情,國君如果不遵從讓國家安定的道路,反而讓國家走向危亡,這就像停下腳步的人仍然要跟上前面的人一樣。

    能不疑惑嗎?” 【原文】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無多言,多言多敗。

    無多事,多事多患。

    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勿謂何傷,其禍将長。

    勿謂何害,其禍将大。

    勿謂不聞,神将伺人。

    焰焰①不滅,炎炎若何?涓涓②不壅,終為江河。

    綿綿③不絕,或成網羅。

    毫末不劄,将尋④斧柯。

    誠⑤能慎之,福之根也。

    口是何傷,禍之門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

    知衆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

    溫恭慎德,使人慕之。

    執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趨彼,我獨守此。

    人皆或之,我獨不徙。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于此?江海雖左⑥,長于百川,以其卑也。

    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讀斯文也,顧謂弟子曰:“小人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 【注釋】 ①焰焰:火苗初起的樣子。

     ②涓涓:水流很小的樣子。

     ③綿綿:細小的樣子。

     ④尋:用。

     ⑤誠:如果。

     ⑥左:卑下。

     【譯文】 孔子在周國參觀,進入太祖後稷的宗廟。

    廟堂右邊的台階前有銅鑄的人像,嘴巴被封了三層,銅人的背上刻着:“這是古代言語謹慎的人。

    警戒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多招緻失敗。

    不要多惹是生非,多事就會招緻更多的禍患。

    處于安樂的生活之中一定要警戒,不要做讓人後悔的事情。

    不要說沒有什麼妨害,因為災禍會很長久。

    不要說有什麼害處,禍患會很大。

    不要認為别人聽不到,神靈在看着每一個人。

    火焰小的時候不撲滅的話,那麼等到火勢大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水流小的時候如果不堵住的話,它終究會成為江河。

    細長的絲線如果不斬斷的話,它終究會成為羅網。

    樹苗微小的時候如果不拔掉的話,不久就要用斧頭砍。

    如果能謹慎的話,那将會是祈福的根本。

    嘴巴能招緻什麼傷害呢?它是禍患進入的大門。

    強橫霸道的人不得好死,喜歡争強好勝的人必定會遇到敵手。

    盜賊憎惡所偷盜的主人,人民怨恨他們的統治者,君子知道天下不能治理好,所以就隐居起來。

    君子知道衆人不能超越,于是甘願落在後面。

    溫和恭敬謹慎有德行的人,讓人敬慕。

    甘心居于下位,就沒有人能夠超越他了。

    人們都到别處去了,我獨自守在這裡。

    人們都變化無方,我獨自守住自己的操守。

    把我的智慧掩藏起來,不把技能展示給别人,我即使尊貴,也沒有人加害于我。

    誰能做到這些呢?江海雖然卑下,卻比百川要廣大,正是因為它的低下。

    上天不親近誰,卻能讓人處于它的下面。

    謹慎啊!”孔子讀完這些話之後,回頭對弟子說:“你們記住這些話吧,這些話實在而中肯,真實可信。

    《詩經》說:‘保持小心謹慎,就像面臨着深水,走在薄冰上面一樣。

    ’像這樣立身行事,難道還擔心說錯話招來禍患嗎?” 【原文】 孔子見老聃而問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難行也。

    吾比執道,而今委質①以求當世之君而弗受也。

    道于今難行也。

    ”老子曰:“夫說者流②于辯,聽者亂于辭,如此二者,則道不可以忘也。

    ” 【注釋】 ①委質:獻禮物。

     ②流:失,沉溺。

     【譯文】 孔子見老子問道:“現在實行道真的是太難了。

    我實行道,把治理國家的好方法獻給國君卻沒有人采納,現在實行道真是太難了。

    ”老子說:“那些說話的人喜歡用華麗的語言,而聽衆容易被這些話語迷惑。

    在這種情況下,你更不可以舍棄道了。

    ” 弟子行 【原文】 衛将軍文子問于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導①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

    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餘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②常與學,賢者也,何為不知?”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即難,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難于知人。

    ’是以難對也。

    ” 文子曰:“若夫知賢,莫③不難,今吾子親遊④焉,是以敢問。

    ”子貢曰:“夫子之門人,蓋有三千就焉。

    賜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 子貢 孔子的弟子子貢善于雄辯,是聖門言語科的優異者。

     【注釋】 ①導:引導。

     ②吾子:對人的敬稱,您。

     ③莫:沒有。

     ④遊:遊學。

     【譯文】 衛将軍文子問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育學生,首先教授《詩》、《書》,然後用孝悌來引導學生,用仁義來勸說學生,讓學生觀看禮樂,然後用文學和德行來教育,使他們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大概學問進入高深境界的有七十多個人,誰是最賢能的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

    文子說:“就憑您經常和他們一起學習,您也是賢人,怎麼會不知道呢?”子貢回答說:“賢人是不輕舉妄動的,知道誰是賢能的很難,所以君子說:‘最難的是了解别人。

    ’因此您的問題很難回答。

    ” 文子說:“知道誰賢能有困難,現在您親自跟從孔子學習,因此我才冒昧問您。

    ”子貢說:“先生的弟子大概有三千人,其中有我知道的,也有我不知道的,因此不能了解所有人,所以不能告訴你誰是最賢能的。

    ” 【原文】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請聞其行。

    ”子貢對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①,是顔回之行也。

    孔子說之以《詩》曰:‘媚茲一人,應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則。

    ’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②名,以禦③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

    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

    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衆使也,有刑用也,然後稱怒焉。

    ’孔子告之以《詩》曰:‘靡④不有初,鮮克⑤有終。

    ’匹夫不怒,唯以亡其身。

     【注釋】 ①苟:苟且、随便。

     ②厥:其、他的。

     ③禦:輔助。

     ④靡:沒有。

     ⑤克:能夠。

     【譯文】 文子說:“就談一下您所接觸的人的德行吧。

    ”子貢回答說:“能起早貪黑,背誦經書,崇尚禮儀,同一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