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小
中
大
緻思
【原文】
孔子北遊于農山,子路、子貢、顔淵侍側。
孔子四望,喟然①而歎曰:“于斯緻思,無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将擇焉。
”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②,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③缤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裡,搴旗執聝④,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勇哉!”子貢複進曰:“賜⑤願使齊、楚合戰于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
賜着缟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辯哉!”顔回退而不對。
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顔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
”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
”對曰:“回聞熏莸⑥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⑦,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⑧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薮⑨,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⑩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财,不害民,不繁詞,則顔氏之子有矣。
” 農山言志 孔子遊于農山,讓弟子們談自己的志向,子路志在開擴疆土,孔子說是勇敢。
子貢志在遊說,孔子說是雄辯。
顔淵志在推行儒家教化,孔子特别贊賞顔淵,認為他不傷害人民,不多說話。
【注釋】 ①喟然:感歎、歎息的樣子。
②由:子路名由。
羽:旗幟。
③旍旗:同“旌旗”。
④聝:割下的敵人的左耳。
⑤賜:子貢名賜。
⑥熏莸:熏,一種香草。
莸,一種臭草。
⑦堯:古代的賢君。
桀:夏代最後一個君王,是個暴君。
⑧溝池:護城河。
⑨原薮:平原。
⑩抗手:拱手。
【譯文】 孔子向北遊覽農山,子路、子貢、顔淵在旁邊陪着他。
孔子四處張望,然後深深地感歎說:“在這兒凝神思慮,沒有什麼是想不通的。
你們都談一下你們的志向吧,我好做出選擇。
”子路走上前說:“我想要得到像月亮一樣潔白的将帥令旗,像太陽一樣的紅色戰旗,鐘鼓的聲音響徹雲霄,戰旗飄飛,像地上盤旋的飛龍一樣。
這種情況下,我帶領一隊人馬來抵抗敵人,一定可以奪取上千裡的土地。
奪取敵人的戰旗、手執割下的敵人的左耳,這些隻有我能做到。
讓他們兩個人跟着我吧。
”孔子說:“子路真是勇敢。
”子貢上前一步說:“當齊楚兩國在廣闊的野外交戰的時候,兩軍針鋒相對,戰場揚起的灰塵連成一片,士兵們短兵相接。
這時候,我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兩軍之間進行勸說,陳述各種利害,然後排除兩國的憂患。
這種事隻有我可以做到,讓他們兩個人跟着我吧。
”孔子說:“子貢真有辯才。
”顔回不說話。
孔子說:“顔回,你過來,隻有你沒有什麼志願嗎?”顔回回答說:“文武二事,他們兩個人都已經說過了,我還能說什麼呢?”孔子說:“即使這樣,也是各自說各自的志願,你說吧。
”顔淵回答說:“我聽說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一個容器中,堯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不是同類的。
我希望輔佐賢明的君主聖王,推廣五教,用禮樂來引導人民,使百姓不加固城牆,不越過護城河,把劍、戟這些兵器熔鑄成農具使用,在平原上放牧。
家家都沒有離别相思之苦,千年沒有戰争的憂患。
那麼子路就沒辦法施展他的勇猛,子貢也沒法施展他的辯才了。
”孔子神情肅穆地說:“太好了。
顔回真是有德行的人。
”子路拱手說:“老師會選擇誰呢?”孔子說:“不破費财物,不傷害百姓,不費太多的口舌,顔回做到了啊!” 【原文】 魯有儉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進孔子。
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②之饋。
子路曰:“瓦甂③,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
吾非以馔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 【注釋】 ①瓦鬲:用粗陶瓷做成的鍋。
②大牢:太牢,古代牛、羊、豬都具備的祭祀。
③瓦甂:小瓦盆。
【譯文】 魯國有一個非常吝啬的人,他吃用瓦鬲煮成的飯,自認為很好吃。
于是他把食物裝進小瓦盆,進獻給孔子。
孔子接受了,非常高興,就像接受了太牢這樣的饋贈一樣。
子路說:“瓦盆是很簡陋的容器,它煮出來的食物沒有什麼味道,您為什麼這樣喜歡呢?”孔子說:“喜愛勸谏的人處處為君主着想,得到美食的人總會想到親人。
我沒有考慮食物、食器的好壞,我隻是考慮到他吃好東西的時候想到了我。
”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
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将以享祭。
門人曰:“彼将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①,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注釋】 ①腐?:變質的食物。
?,熟食。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有個打魚的人,給孔子送來了魚,孔子不接受。
打魚的人說:“天熱市場又遠,我不能賣出去,想着與其扔到糞土裡,還不如送給您呢,所以我才敢來獻給您。
”于是孔子拜過漁人之後接受了,并且讓弟子把地打掃幹淨準備祭祀。
弟子說:“漁人将要把魚丢掉,而您卻要用它祭祀,為什麼呢?”孔子說:“我聽說因為愛惜的食物将要變質,而想要把它們贈給别人的人,是和仁人一樣的人。
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饋贈而不祭祀的呢?” 【原文】 季羔為衛之士師①,刖②人之足。
俄而③,衛有蒯聩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
謂季羔曰:“彼有缺。
”季羔曰:“君子不逾。
”又曰:“彼有窦④。
”季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于此有室。
”季羔乃入焉。
既而⑤追者罷,季羔将去,謂刖者:“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
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
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
見君顔色,臣又知之。
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
”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
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
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 【注釋】 ①季羔:孔子的弟子,也稱子羔。
士師:官名,專管斷獄判刑。
②刖:砍腳的刑罰。
③俄而:不久。
④窦:洞。
⑤既而:一會兒。
【譯文】 季羔在衛國做士師,按刑罰砍掉了别人的腳。
不久衛國就出現了蒯聩引起的動亂,季羔逃走了,逃到城門的時候,正好遇到被他砍腳的人守門。
這個人對季羔說:“那邊有一個缺口。
”季羔說:“君子是不會跳牆的。
”這個人又說:“那邊有一個洞。
”季羔說:“君子是不鑽洞的。
”這個人又說:“這兒有一間房子。
”季羔于是進去了。
一會兒追兵趕到了,季羔要離開,對被砍掉腳的守門人說:“我因為不能損害國君的法令而砍了你的腳,現在我遇難了,這是你報仇的時候,但是你卻給了我三次逃跑的機會,為什麼呢?”被砍腳的人說:“被砍腳本來就是罪有應得,我是沒有辦法的。
以前你按照國家的法令懲罰我,先處罰别人然後才輪到我,是想要我免于刑罰,這我是知道的。
等到我的判決已經确定的時候,就在行刑的時候,你的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看見了你的神色,我知道了你心裡的想法。
你難道是偏愛我?這是君子本來就有的德行,這就是我欣賞你的原因。
”孔子聽說之後說:“季羔做官做得真好!他堅持法的一貫原則,心懷仁義寬恕之心就會樹立恩德,用刑嚴酷就會與人結怨。
季羔是公正地執法啊!” 【原文】 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鐘也①,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
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
微夫二子之贶②财,則丘之道殆将廢矣。
” 【注釋】 ①粟:小米。
鐘:古代的容量單位。
②贶:贈。
【譯文】 孔子說:“季孫賜給我一千鐘小米之後,與我交往的人就更加親近了。
自從南宮敬叔坐了我的車子之後,我的主張就更容易施行了。
所以我的主張雖然是很好的,必定要等到一定的時候才會被人看重,借助一定的勢力然後才能施行。
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人的恩賜,那麼我的學說就會被廢棄了。
” 【原文】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為父,以太任為母,以太姒為妃,以武王、周公為子,以太颠、闳夭為臣,其本①美矣。
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正其國以正天下。
伐②無道,刑有罪,一動而天下正,其事成矣。
春秋緻其時而萬物皆及,王者緻其道而萬民皆治。
周公載己行化而天下順之,其誠至矣。
” 【注釋】 ①本:本質。
②伐:讨伐。
【譯文】 孔子說:“當君王的人就像是植物春種秋收一樣。
文王的父親是王季,母親是太任,妻子是太姒,又有兒子武王、周公,太颠、闳夭是他的大臣,他的根基本來就是很好的。
武王以身作則,用正道治理國家,從而使天下都走上正道。
誅伐無道昏君,處罰有罪的人,他行動起來天下就得到了治理,他的王業也就完成了。
萬物随着季節的變換而生長,君王緻力于治國之法,人民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周公用自己的仁德教化天下,而天下的百姓歸順他,這是因為他的誠心達到了極點啊。
” 【原文】 曾子曰:“入是國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則仕可也;澤施于百姓,則富可也。
”孔子曰:“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
”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渎,以①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箪食一壺漿。
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
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匮餓者,是以②箪食壺漿而與之。
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③于君,發④倉廪以赈之?而私以爾食饋⑤之,是汝明⑥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
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
” 【注釋】 ①以:因為。
②是以:因此。
③白:告訴。
④發:打開。
⑤饋:饋贈。
⑥明:動詞,表明。
【譯文】 曾子說:“到一個國家,如果自己的言論被群臣接受的話,那麼就可以留下來了;如果得到卿大夫的信任,那麼就可以做官了;如果施恩于百姓,那麼就可以在那裡發家緻富了。
”孔子說:“曾參能說出這樣的話可以說是懂得安身立命的道理。
”子路在蒲地做縣令,為防禦水災做準備,和百姓一起修築溝渠。
因為百姓非常辛苦,就一人發給他們一箪食物一瓢水。
孔子聽說了,讓子貢去阻止子路。
子路非常不高興,來見孔子,說:“我認為暴雨将要來臨,恐怕發生水災,因此和百姓一起修築溝渠以做防備。
百姓很多人都又累又餓,因此我給他們一人一箪食物一瓢水。
老師讓子貢制止我,是老師阻止了我施行仁道啊。
您教給我仁道卻阻止我實行仁政,我不接受。
”孔子說:“你認為百姓餓了,為什麼不告訴君王呢?讓他打開府庫救濟百姓。
你把你的糧食贈給百姓,是表明君王沒有德行恩惠而彰顯自己的德行啊。
你快快停下來吧,不然就一定會招緻罪責的。
”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①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醜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
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
孔子四望,喟然①而歎曰:“于斯緻思,無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将擇焉。
”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②,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③缤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裡,搴旗執聝④,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勇哉!”子貢複進曰:“賜⑤願使齊、楚合戰于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
賜着缟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辯哉!”顔回退而不對。
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顔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
”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
”對曰:“回聞熏莸⑥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⑦,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⑧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薮⑨,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⑩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财,不害民,不繁詞,則顔氏之子有矣。
” 農山言志 孔子遊于農山,讓弟子們談自己的志向,子路志在開擴疆土,孔子說是勇敢。
子貢志在遊說,孔子說是雄辯。
顔淵志在推行儒家教化,孔子特别贊賞顔淵,認為他不傷害人民,不多說話。
【注釋】 ①喟然:感歎、歎息的樣子。
②由:子路名由。
羽:旗幟。
③旍旗:同“旌旗”。
④聝:割下的敵人的左耳。
⑤賜:子貢名賜。
⑥熏莸:熏,一種香草。
莸,一種臭草。
⑦堯:古代的賢君。
桀:夏代最後一個君王,是個暴君。
⑧溝池:護城河。
⑨原薮:平原。
⑩抗手:拱手。
【譯文】 孔子向北遊覽農山,子路、子貢、顔淵在旁邊陪着他。
孔子四處張望,然後深深地感歎說:“在這兒凝神思慮,沒有什麼是想不通的。
你們都談一下你們的志向吧,我好做出選擇。
”子路走上前說:“我想要得到像月亮一樣潔白的将帥令旗,像太陽一樣的紅色戰旗,鐘鼓的聲音響徹雲霄,戰旗飄飛,像地上盤旋的飛龍一樣。
這種情況下,我帶領一隊人馬來抵抗敵人,一定可以奪取上千裡的土地。
奪取敵人的戰旗、手執割下的敵人的左耳,這些隻有我能做到。
讓他們兩個人跟着我吧。
”孔子說:“子路真是勇敢。
”子貢上前一步說:“當齊楚兩國在廣闊的野外交戰的時候,兩軍針鋒相對,戰場揚起的灰塵連成一片,士兵們短兵相接。
這時候,我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兩軍之間進行勸說,陳述各種利害,然後排除兩國的憂患。
這種事隻有我可以做到,讓他們兩個人跟着我吧。
”孔子說:“子貢真有辯才。
”顔回不說話。
孔子說:“顔回,你過來,隻有你沒有什麼志願嗎?”顔回回答說:“文武二事,他們兩個人都已經說過了,我還能說什麼呢?”孔子說:“即使這樣,也是各自說各自的志願,你說吧。
”顔淵回答說:“我聽說熏草和莸草不能放在一個容器中,堯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不是同類的。
我希望輔佐賢明的君主聖王,推廣五教,用禮樂來引導人民,使百姓不加固城牆,不越過護城河,把劍、戟這些兵器熔鑄成農具使用,在平原上放牧。
家家都沒有離别相思之苦,千年沒有戰争的憂患。
那麼子路就沒辦法施展他的勇猛,子貢也沒法施展他的辯才了。
”孔子神情肅穆地說:“太好了。
顔回真是有德行的人。
”子路拱手說:“老師會選擇誰呢?”孔子說:“不破費财物,不傷害百姓,不費太多的口舌,顔回做到了啊!” 【原文】 魯有儉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進孔子。
孔子受之,歡然而悅,如受大牢②之饋。
子路曰:“瓦甂③,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
吾非以馔具之為厚,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 【注釋】 ①瓦鬲:用粗陶瓷做成的鍋。
②大牢:太牢,古代牛、羊、豬都具備的祭祀。
③瓦甂:小瓦盆。
【譯文】 魯國有一個非常吝啬的人,他吃用瓦鬲煮成的飯,自認為很好吃。
于是他把食物裝進小瓦盆,進獻給孔子。
孔子接受了,非常高興,就像接受了太牢這樣的饋贈一樣。
子路說:“瓦盆是很簡陋的容器,它煮出來的食物沒有什麼味道,您為什麼這樣喜歡呢?”孔子說:“喜愛勸谏的人處處為君主着想,得到美食的人總會想到親人。
我沒有考慮食物、食器的好壞,我隻是考慮到他吃好東西的時候想到了我。
”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
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将以享祭。
門人曰:“彼将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①,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注釋】 ①腐?:變質的食物。
?,熟食。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有個打魚的人,給孔子送來了魚,孔子不接受。
打魚的人說:“天熱市場又遠,我不能賣出去,想着與其扔到糞土裡,還不如送給您呢,所以我才敢來獻給您。
”于是孔子拜過漁人之後接受了,并且讓弟子把地打掃幹淨準備祭祀。
弟子說:“漁人将要把魚丢掉,而您卻要用它祭祀,為什麼呢?”孔子說:“我聽說因為愛惜的食物将要變質,而想要把它們贈給别人的人,是和仁人一樣的人。
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饋贈而不祭祀的呢?” 【原文】 季羔為衛之士師①,刖②人之足。
俄而③,衛有蒯聩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
謂季羔曰:“彼有缺。
”季羔曰:“君子不逾。
”又曰:“彼有窦④。
”季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于此有室。
”季羔乃入焉。
既而⑤追者罷,季羔将去,謂刖者:“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
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
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
見君顔色,臣又知之。
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悅君也。
”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
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
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 【注釋】 ①季羔:孔子的弟子,也稱子羔。
士師:官名,專管斷獄判刑。
②刖:砍腳的刑罰。
③俄而:不久。
④窦:洞。
⑤既而:一會兒。
【譯文】 季羔在衛國做士師,按刑罰砍掉了别人的腳。
不久衛國就出現了蒯聩引起的動亂,季羔逃走了,逃到城門的時候,正好遇到被他砍腳的人守門。
這個人對季羔說:“那邊有一個缺口。
”季羔說:“君子是不會跳牆的。
”這個人又說:“那邊有一個洞。
”季羔說:“君子是不鑽洞的。
”這個人又說:“這兒有一間房子。
”季羔于是進去了。
一會兒追兵趕到了,季羔要離開,對被砍掉腳的守門人說:“我因為不能損害國君的法令而砍了你的腳,現在我遇難了,這是你報仇的時候,但是你卻給了我三次逃跑的機會,為什麼呢?”被砍腳的人說:“被砍腳本來就是罪有應得,我是沒有辦法的。
以前你按照國家的法令懲罰我,先處罰别人然後才輪到我,是想要我免于刑罰,這我是知道的。
等到我的判決已經确定的時候,就在行刑的時候,你的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看見了你的神色,我知道了你心裡的想法。
你難道是偏愛我?這是君子本來就有的德行,這就是我欣賞你的原因。
”孔子聽說之後說:“季羔做官做得真好!他堅持法的一貫原則,心懷仁義寬恕之心就會樹立恩德,用刑嚴酷就會與人結怨。
季羔是公正地執法啊!” 【原文】 孔子曰:“季孫之賜我粟千鐘也①,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
故道雖貴,必有時而後重,有勢而後行。
微夫二子之贶②财,則丘之道殆将廢矣。
” 【注釋】 ①粟:小米。
鐘:古代的容量單位。
②贶:贈。
【譯文】 孔子說:“季孫賜給我一千鐘小米之後,與我交往的人就更加親近了。
自從南宮敬叔坐了我的車子之後,我的主張就更容易施行了。
所以我的主張雖然是很好的,必定要等到一定的時候才會被人看重,借助一定的勢力然後才能施行。
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人的恩賜,那麼我的學說就會被廢棄了。
” 【原文】 孔子曰:“王者有似乎春秋,文王以王季為父,以太任為母,以太姒為妃,以武王、周公為子,以太颠、闳夭為臣,其本①美矣。
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正其國以正天下。
伐②無道,刑有罪,一動而天下正,其事成矣。
春秋緻其時而萬物皆及,王者緻其道而萬民皆治。
周公載己行化而天下順之,其誠至矣。
” 【注釋】 ①本:本質。
②伐:讨伐。
【譯文】 孔子說:“當君王的人就像是植物春種秋收一樣。
文王的父親是王季,母親是太任,妻子是太姒,又有兒子武王、周公,太颠、闳夭是他的大臣,他的根基本來就是很好的。
武王以身作則,用正道治理國家,從而使天下都走上正道。
誅伐無道昏君,處罰有罪的人,他行動起來天下就得到了治理,他的王業也就完成了。
萬物随着季節的變換而生長,君王緻力于治國之法,人民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周公用自己的仁德教化天下,而天下的百姓歸順他,這是因為他的誠心達到了極點啊。
” 【原文】 曾子曰:“入是國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則仕可也;澤施于百姓,則富可也。
”孔子曰:“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
”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渎,以①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箪食一壺漿。
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
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匮餓者,是以②箪食壺漿而與之。
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③于君,發④倉廪以赈之?而私以爾食饋⑤之,是汝明⑥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
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
” 【注釋】 ①以:因為。
②是以:因此。
③白:告訴。
④發:打開。
⑤饋:饋贈。
⑥明:動詞,表明。
【譯文】 曾子說:“到一個國家,如果自己的言論被群臣接受的話,那麼就可以留下來了;如果得到卿大夫的信任,那麼就可以做官了;如果施恩于百姓,那麼就可以在那裡發家緻富了。
”孔子說:“曾參能說出這樣的話可以說是懂得安身立命的道理。
”子路在蒲地做縣令,為防禦水災做準備,和百姓一起修築溝渠。
因為百姓非常辛苦,就一人發給他們一箪食物一瓢水。
孔子聽說了,讓子貢去阻止子路。
子路非常不高興,來見孔子,說:“我認為暴雨将要來臨,恐怕發生水災,因此和百姓一起修築溝渠以做防備。
百姓很多人都又累又餓,因此我給他們一人一箪食物一瓢水。
老師讓子貢制止我,是老師阻止了我施行仁道啊。
您教給我仁道卻阻止我實行仁政,我不接受。
”孔子說:“你認為百姓餓了,為什麼不告訴君王呢?讓他打開府庫救濟百姓。
你把你的糧食贈給百姓,是表明君王沒有德行恩惠而彰顯自己的德行啊。
你快快停下來吧,不然就一定會招緻罪責的。
”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①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醜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
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