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誤不犯兩次的、不随便說話的人是顔回。

    孔子用《詩經》中的話來稱頌他說:‘服侍君王,應該謹慎地修養德行,永遠講究孝道,遵守孝道的規定。

    ’如果遇到有德行的君主,就會接受君王的任命,不會失去他美好的名聲,輔佐天子。

    他是幫助君王的人。

    處于貧困之中像客人一樣拘謹莊重,役使他的下屬像借用來的一樣小心謹慎。

    不遷怒别人,不深深怨恨誰,不計較别人以前的過失,這是冉雍的為人。

    孔子評價他的才能說:‘擁有土地的君子,有老百姓可以役使,有刑罰施用,然後才可以遷怒于人。

    ’孔子用《詩經》中的話告訴冉雍說:‘什麼都有開始,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堅持到最後。

    一般人不會發怒,因為發怒會傷害身體。

    ’ 【原文】 “不畏強禦,不侮矜寡①,其言循性,其都②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拱大拱,而為下國駿龐,荷天子之龍,不戁不悚,敷奏其勇。

    ’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注釋】 ①矜寡:鳏寡,老年喪妻和喪夫的人。

     ②都:美。

     【譯文】 “不畏懼強暴的人,不欺負無依無靠的人,說話發自本性,容貌堂堂,才能治理一個國家的軍隊,這是子路的才能。

    孔子用文辭贊美他,用《詩經》中的話評論他說:‘接受小拱大拱的朝拜,是國家的俊才,帶領天子的軍隊,不畏懼驚怕,施展他的勇猛。

    ’武力強盛,文飾掩蓋不住他的質樸。

     【原文】 “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①,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笃恭以王天下。

    ’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

    ’ 【注釋】 ①博藝:多才多藝。

     【譯文】 “尊敬長輩憐愛幼小,心裡惦記在旅途之中的人。

    熱愛學習,多才多藝,刻苦體察萬物,這是冉求的德行。

    孔子告訴他說:‘愛好學習就會有智慧,體恤孤寡的人就是仁愛,恭敬别人就接近禮儀的要求,勤奮刻苦就會不斷有收獲。

    堯、舜因為忠誠、恭敬而稱王天下。

    ’老師稱贊冉求說:‘他可以成為國家的大夫。

    ’ 【原文】 “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傧相①兩君之事,笃雅有節,是公西赤之行也。

    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

    ’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傧禮,禮以傧辭,是謂難焉。

    ’衆人聞之,以為成也。

    孔子語人曰:‘當賓客之事,則達矣。

    ’謂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其于赤也。

    ’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

     【注釋】 ①傧相:古代替主人接待賓客、主持贊禮的人,這裡用作動詞。

     【譯文】 “整齊莊重而肅穆,志向通達而且喜好禮儀,擔當兩個國君之間傧相的事情,忠誠典雅并且有所節制,這是公西赤的德行。

    孔子說:‘三百篇禮經可以通過努力學會,但是衆多威嚴的儀式要想學會就很困難了。

    ’公西赤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做傧相要根據不同人的外表來行禮,根據不同的禮節來說話,因此做到是很困難的。

    ’衆人聽到之後,都認為公西赤可以做傧相了。

    孔子告訴别人說:‘對于當傧相來說,公西赤是可以做到了。

    ’孔子對弟子說:‘你們想要學習做傧相的禮儀,那就向公西赤學習吧。

    ’知識充足但不驕傲,為人充實卻像虛空的一樣,想超過他,實際上不能超越他。

    以前的君王都認為這是很困難的。

     【原文】 “博無不學,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

    其驕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壽①,是曾參之行也。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參中夫四德者也。

    ’以此稱之。

     “美功不伐②,貴位不善,不侮不佚③,不傲無告④,是颛孫師之行也。

    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則仁也,《詩》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夫子以其仁為大。

     “學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⑤焉,是蔔商之行也。

    孔子說之以《詩》曰:‘式夷式已,無小人殆。

    ’若商也,其可謂不險矣。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滅明之行也。

    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

    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⑥,欲給則豫⑦,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 【注釋】 ①眉壽:長壽。

     ②伐:誇耀、自誇。

     ③侮:傲慢、輕慢。

    佚:行為放蕩不羁。

     ④傲:驕傲、自大。

    無告:内心疾苦卻無處訴說的人。

     ⑤截:界限。

     ⑥詳:審慎。

     ⑦給:充足、充裕。

    豫:同“預”,事先做好準備。

     【譯文】 “知識廣博無所不知,外表卻恭恭敬敬,德行敦厚,他對别人說話的時候,别人沒有不相信的。

    他志向遠大,胸襟寬廣,因此得以長壽,這就是曾參的德行。

    孔子說:‘孝是德行的起始;悌是德行的次序;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準繩。

    曾參就是具備這四種德行的人。

    ’孔子這樣稱贊曾參。

     “立下大功卻不誇耀,身居高位卻不沾沾自喜,為人不輕慢不放蕩,不在貧苦無依的人面前炫耀自己,這是颛孫師的德行。

    孔子說他:‘他不自誇,他人或許可以做到這點,他還不在貧苦百姓面前炫耀,這就是仁德了,《詩經》中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

    ’老師認為颛孫師的仁愛是很深刻的。

     “送迎賓客一定恭敬有加,與上級和下級交往保持界限,這就是蔔商的德行。

    孔子用《詩經》這樣評價蔔商:‘公平公正地待人處事,就不會有小人的危害。

    ’像蔔商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沒有什麼危險。

     “富有的時候不欣喜,貧賤的時候不憤怒,隻要事情對百姓有好處,他就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廉潔奉公,他事奉君主,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百姓,這就是澹台滅明的德行。

    孔子評價他說:‘一個人富貴,君子認為這是可恥的,澹台滅明就是這樣的人。

    ’ “做事前事先考慮周全,等到事情來臨時按部就班,因此行動就不會有錯,這就是言偃的德行。

    孔子評價他:‘想要有才能就要學習,想要有智慧就要問别人,想要将事情做好就要認真考慮,想要富裕就應該事先做好準備,根據這種原則行事的,言偃做到了。

    ’ 【原文】 “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于《詩》也,則一日三覆白圭之玷①,是宮縚之行也。

    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

     【注釋】 ①白圭之玷:《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可以磨掉,但是說出的話卻不能更改。

     【譯文】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仍然思考仁義,在衆人面前公然宣講仁義。

    用《詩經》上的話說,就是‘一日三覆,白圭之玷’。

    這是宮縚的德行。

    孔子相信他能做到仁義,認為他是個不平常的人。

     【原文】 “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禮。

    往來過之,足不履影。

    啟蟄①不殺,方長不折。

    執親之喪,未嘗見齒。

    是高柴之行也。

    孔子曰:‘柴于親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

    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隮。

    ’凡此諸子,賜之所親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訊賜,賜也固不足以知賢。

    ” 【注釋】 ①啟蟄:指動物冬眠之後,春天出來活動。

     【譯文】 “自從拜見了孔子,出入孔子的家門,沒有做過違背禮儀的事情。

    來往走路,腳不會踩到人們的影子。

    春天不殺害經過冬眠的動物,不攀折剛剛長出的枝條。

    為父母守喪的時候,沒有見他笑過。

    這是高柴的德行。

    孔子說:‘高柴為父母守喪,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春天不殺生,是遵循人倫道德。

    不攀折剛長出的枝條,是愛護植物和仁德的表現。

    成湯态度恭敬并且對人寬容,所以他的德行一天比一天深厚。

    ’以上的這些人,是我親眼看到的。

    您要求我回答,我就簡單說一下。

    我本來是不夠資格談論他們是否賢能的。

    ” 【原文】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①焉,中人用焉乃百姓歸之。

    若吾子之論,既富茂矣。

    壹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 【注釋】 ①興:出現。

     【譯文】 文子說:“我聽說,國家如果太平的話就會出現有賢能的人,即使任用他們之中一般的人百姓也會歸附的。

    像您談論的這些人,都是才能非常好的人,都可以輔助諸侯了。

    或許是因為沒有明君,所以他們沒有做官。

    ” 【原文】 子貢既與衛将軍文子言,适①魯,見孔子曰:“衛将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未知中否,請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

    ” 【注釋】 ①适:到……去。

     【譯文】 子貢和文子談論過賢人之後,到了魯國,拜見孔子說:“衛國的将軍文子問我關于老師的弟子是否賢能,再三請求,我推辭不掉,因此就回答了他。

    不知道是否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所以告訴老師。

    ”孔子說:“說說看。

    ” 【原文】 子貢以其辭狀告孔子。

    子聞而笑曰:“賜,汝次①為人矣。

    ”子貢對曰:“賜也何敢知人,此以賜之所睹也。

    ”孔子曰:“然。

    吾亦語汝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者,豈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

    ”子貢曰:“賜願得聞之。

    ” 【注釋】 ①次:排列次序。

     【譯文】 子貢把之前和文子的談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後笑着說:“賜,你為他們排列了次序。

    ”子貢回答說:“我哪裡了解他們呢,我隻是根據我所看到的說說而已。

    ”孔子說:“是這樣的。

    我也告訴你沒有聽到過的,沒有看到過的事情,這些難道是考慮不到、憑借智力也不能了解的嗎?”子貢說:“我願意聆聽教誨。

    ” 【原文】 孔子曰:“不克①不忌,不念舊怨,蓋伯夷叔齊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從善而教不道,蓋趙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則進而用之,不陳則行而退,蓋随武子之行也。

     【注釋】 ①克:好勝。

     【譯文】 孔子說:“不争強好勝也不嫉妒别人,不追究以前的恩怨,這大概是伯夷和叔齊的德行;思考上天的準則尊敬别人,按照道義做忠信的事情,孝順父母,尊敬兄弟,向好人學習,教育不道德的人,這大概是趙文子的德行;侍奉君主,不吝于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同時不會忘記保護自己,為自己謀福利的同時不會忘記朋友,君王能夠聽從建議就出仕,努力于政治,君王如果不聽從建議就隐居在家,這大概是随武子的德行。

     【原文】 “其為人之淵源也,多聞而難誕,内植足以沒其世。

    國家有道,其言足以治。

    無道,其默足以生,蓋銅鞮伯華之行也;外寬而内正,自極于隐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