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①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玉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财不匮,蓋柳下惠之行也。

     【注釋】 ①隐括:矯正木頭彎曲的工具。

     【譯文】 “為人志慮淵深,見識廣博不容易被人欺騙,内心理想可以永世不衰。

    國家清明的時候,他的言論可以治理好國家。

    國家混亂的時候,他保持沉默可以保全性命。

    這大概是銅鞮伯華的德行;對人寬容,内心正直,随時矯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用正直要求自己但不苛求别人。

    努力追求仁德,終身行善,這大概是蘧伯玉的德行;孝順長輩,對人恭敬,對晚輩慈愛,施行仁德,修養品德,遵循仁義,節約财物,摒除怨恨,不重财也不缺乏必要的物資,這大概是柳下惠的德行吧。

     【原文】 “其言曰:‘君雖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

    ’是故君既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命,無道衡命,蓋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①之内,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②,居下不援其上,其親觀于四方也,不忘其親,不盡其樂,以③不能則學,不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子山之行也。

    ” 【注釋】 ①尤:錯誤。

     ②易:改變。

    俟:等待。

     ③以:認為。

     【譯文】 “他說:‘君主雖然不考慮自己的行為,但是臣子不可以對君主不忠誠。

    ’因此君主選擇臣子給他職位,臣子也可以選擇侍奉哪個君主,君主有德行就聽從他的命令,君主錯誤的話就不聽他的,這大概是晏子的德行吧;行為忠實誠信,整天說話也不會出錯,國家混亂的話,他即使身處低賤的地位也不會悶悶不樂,貧窮卻能快樂,這大概是老萊子的德行吧;改變自己等待合适的時機,身處低賤的地位卻不巴結高官。

    到四方遊玩,不會忘記他的父母,不會玩得特别盡興。

    認為自己不會的就要學習,把不學習當成終生的憂患。

    這大概是介子推的德行吧。

    ” 【原文】 子貢曰:“敢問夫子之所知者,蓋盡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謂其然?亦略舉耳目之所及而已。

    昔晉平公問祁奚曰:‘羊舌大夫,晉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辭以不知。

    公曰:‘吾聞子少長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對曰:‘其少也恭而順,心有恥而不使其過宿;其為大夫,悉善而謙其端;其為輿尉①也,信而好直其功。

    至于其為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

    ’公曰:‘曩者②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

    ’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

    ”子貢跪曰:“請退而記之。

    ” 【注釋】 ①輿尉:春秋時候晉國主持征讨服役的官員。

     ②曩者:剛才。

     【譯文】 子貢說:“請問老師知道的,就隻有這些人嗎?”孔子說:“怎麼能這樣說呢?我隻是大概說說人們一般能聽到的這些人罷了。

    以前晉平公問祁奚說:‘羊舌大夫是晉國的好大夫,他的德行怎樣呢?’祁奚回答說不知道。

    晉平公說:‘我聽說你和他同鄉,現在你推說不知道,為什麼呢?’祁奚回答說:‘他年少的時候對人恭敬順從,不讓心裡裝着的恥辱到第二天才解決;他做大夫時,盡其善心而始終謙恭;做輿尉的時候,誠信并且喜歡直接說出他的功績。

    至于他的外表,溫和而有禮,廣泛聽取别人的意見同時說出自己的見解。

    ’晉平公說:‘剛才問你的時候,你為什麼說不知道呢?’祁奚說:‘羊舌大夫每更換一次職位自己的行為就有所改變,我不知道他現在的行為究竟是怎樣的,因此不敢說自己知道羊舌大夫的德行。

    ’這是羊舌大夫的德行。

    ”子貢向孔子行跪拜禮,說:“請讓我回去記下您的話。

    ” 賢君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内無别,而子次①之賢,何也?”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

    ”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

    靈公愛而任之。

    又有士曰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遊放之士。

    靈公賢而尊之。

    又有士曰慶足者,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

    靈公悅而敬之。

    又有大夫史鱿,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禦,必待史鱿之入,而後敢入。

    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

    ” 【注釋】 ①次:排列。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如今的君主,誰最賢明呢?”孔子回答說:“我沒見過。

    如果有的話,是衛靈公嗎?”魯哀公說:“我聽說他的家庭中男女長幼沒有區别,但是你卻把他放在賢明的位置上,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我是說他在朝廷上的行事方式,而不是說他在家裡怎樣處理事情的。

    ”魯哀公說:“他處理事情怎樣呢?”孔子回答說:“衛靈公的弟弟說,衛靈公的弟子渠牟的智慧足以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他的誠信足夠保住國家。

    衛靈公愛惜他的才能就任用了他。

    還有一個叫林國的士人,見到賢能的人就一定推薦,那人被罷官之後一定和他分享自己的俸祿,因此衛靈公的國家沒有沒有職位的士人。

    衛靈公認為人有賢能的話就尊敬他。

    還有一個叫慶足的士人,衛國有大事的話他就一定會挺身而出平息禍亂,國家太平的時候就悠閑地待在家裡,衛靈公很喜歡也很尊敬他。

    還有一個叫史鱿的大夫,遵循道義離開衛國,衛靈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彈奏琴瑟,一定要等待史鱿回來,然後才回到自己的宮中。

    我是贊賞他的這些方面,這樣的話,把他放在賢明的位置,不也是可以的嗎?”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為賢?”子曰:“吾未識也,往者①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

    ”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産?”子曰:“賜,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

    ”子曰:“然,吾聞鮑叔達②管仲,子皮達子産,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

    ” 【注釋】 ①往者:以前。

     ②達:使……顯達。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當今的臣子,誰是最賢能的呢?”孔子說:“我不知道。

    以前齊國的鮑叔、鄭國的子皮是賢能的人。

    ”子貢說:“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産不算是賢能的人嗎?”孔子說:“端木賜,你隻知道一個方面,不知道其他方面。

    你說自己努力的人賢能呢?還是推薦賢能的人賢能呢?”子貢說:“推薦賢能的人賢能。

    ”孔子說:“是這樣的。

    我聽說鮑叔的推薦使管仲顯達,子皮的推薦使子産顯達,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産推薦比自己賢能的人從而讓他們顯達的。

    ”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①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

    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而聞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于淫樂,耽湎于酒。

    佞臣谄谀,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

    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

    ” 【注釋】 ①甚:厲害、嚴重。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非常健忘的人,轉身回來就忘了自己的妻子,這樣的事情有嗎?”孔子回答說:“這還不算是健忘的人呢,最健忘的人會忘了他們自己是誰。

    ”魯哀公說:“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孔子說:“以前夏桀,處于天子這樣尊貴的地位,擁有全國的财富,但是卻忘了他聖明的祖上治國的方法,敗壞他們的法典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的祖祭不能延續下去。

    整日荒淫取樂,沉湎于美酒之中。

    奸臣阿谀奉承,引導他的心智使他走上荒淫的道路,忠誠的臣子不再進谏,逃避罪責不敢說話。

    以至于天下的人們共同讨伐誅滅了夏桀,占領了他的國家。

    這才是忘記自身很厲害的事啊。

    ” 【原文】 顔淵将西遊于宋,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

    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衆,信則人任之。

    勤①斯四者,可以政國,豈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數而比于疏②,不亦遠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慮不先定,臨事而謀,不亦晚乎?” 【注釋】 ①勤:盡力、努力。

     ②比:親近,緊挨。

    數:密集,此處有親密之義。

     【譯文】 顔淵即将到西方的宋國遊曆,他問孔子說:“怎樣才能立身呢?”孔子說:“态度恭敬、忠實誠信就可以了。

    謙恭就能遠離禍患,尊敬别人,别人也會喜愛自己,對人忠誠就會和衆人和睦相處,誠信的話也會取得别人的信任。

    努力做到這四點,就可以處理一個國家的政治事務了,何況是立身呢?因此不親近親密的人卻親近疏遠的人,不就遠離了正道了嗎?不修養德行,而修飾外表,不是違背了常理嗎?不事先考慮清楚,事到臨頭再做主張,不是太晚了嗎?” 【原文】 孔子讀《詩》,于《正月》六章,惕①焉如懼,曰:“彼不達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身危。

    時不興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即妄也。

    故賢也既不遇天,恐不終其命焉。

    桀殺龍逢,纣殺比幹,皆是類也。

    《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此言上下畏罪,無所自容也。

    ” 【注釋】 ①惕:擔驚受怕的樣子。

     【譯文】 孔子讀到《詩經·正月》第六章的時候,非常擔心害怕,他說:“那些不得志的君子,不是很危險嗎?順從君主、随波逐流,自己尊奉的道就廢除了;違背君主遠離世俗自身就危險了。

    時事不倡導善行,自己獨自行善,那麼世人就說你不是反常就是不合法。

    因此自己賢能卻遇不到好的時機,恐怕不得善終。

    夏桀殺害了關龍逢,商纣殺害了比幹,都是這種事情啊。

    《詩經》說:‘誰說天很高,卻不得不彎腰行走。

    誰說地厚,卻不敢不小心翼翼。

    ’這話是說上下都害怕得罪,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 【原文】 子路問于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

    ”子路曰:“由聞晉中行氏①尊賢而賤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賤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國,鄰敵構兵于郊,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乎?” 【注釋】 ①中行氏:荀寅,春秋時晉國卿。

     【譯文】 子路問孔子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國家,首先做什麼呢?”孔子說:“他們尊敬賢能的人而看不起沒有才能的人。

    ”子路說:“我聽說晉國的中行氏尊重有賢能的人而看不起沒有賢能的人,他為什麼滅亡了呢?”孔子說:“中行氏尊重有賢能的人但是卻不能任用他們,看不起沒有賢能的人卻不能撤他們的職。

    有賢能的人知道他不能用自己而怨恨他,沒有才能的人知道他一定看不起自己而仇視他。

    埋怨和仇恨都産生了,鄰國就會在郊外組織軍隊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