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備進攻,中行氏雖然不想滅亡,怎麼能行呢?” 【原文】 孔子閑處,喟然而歎曰:“向使①銅鞮伯華無死,則天下其有定矣。

    ”子路曰:“由願聞其人也。

    ”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

    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子路曰:“幼而好學,壯而有勇,則可也。

    若夫有道下人,又誰下哉?”子曰:“由不知,吾聞以衆攻寡,無不克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

    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猶下白屋之士②,日見百七十人,斯豈以無道也?欲得士之用也,惡有有道而無下天下君子哉?” 【注釋】 ①向使:假如,假使。

     ②白屋之士:指寒士。

    白屋,草屋。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深深感歎說:“以前假使銅鞮伯華不死的話,那麼天下大概可以安定了。

    ”子路說:“我希望聽您說說他。

    ”孔子說:“他幼小的時候聰敏并且愛好學習,長大了勇敢不屈,年老的時候有道并且甘居人下。

    有這三種品質,安定天下又有什麼難的呢?”子路說:“幼小的時候聰敏并且愛好學習,長大了勇敢不屈,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有道并且甘居人下,又有誰受得起呢?”孔子說:“仲由,你不知道,我聽說憑借人數衆多攻打人數少的,沒有不成功的。

    身處尊貴的地位卻能卑下待人,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以前周公身處冢宰這樣的高位,控制着國家的政權,仍然能自處于貧窮的讀書人之下。

    一天接見一百七十個人,這樣做算是沒有道德嗎?想要任用士人,怎麼能有有道的人卻不處于天下君子之下呢?” 【原文】 齊景公來适魯,舍于公館,使晏嬰迎孔子。

    孔子至,景公問政焉。

    孔子答曰:“政在節财。

    ”公悅,又問曰:“秦穆公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孔子曰:“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其舉也果,其謀也和,法無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①,爵之大夫,與語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其霸少矣。

    ”景公曰:“善哉。

    ” 【注釋】 ①五羖:指百裡奚。

    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回了他,所以稱為五羖大夫。

     【譯文】 齊景公來到魯國,住在公館裡。

    讓晏嬰迎接孔子。

    孔子到了,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

    孔子回答說:“治理政事在于節約财物。

    ”齊景公很高興。

    又問道:“秦穆公的國家很小并且地方偏僻,但是可以稱霸,為什麼呢?”孔子說:“他的國家雖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卻很大,國家雖然地處偏僻,但是政策合理。

    他做事果斷,計謀恰到好處,法令不偏政令不荒疏。

    選拔百裡奚,讓他做大夫,和他談論了三天就把政治交給他,這樣做的話就可以稱王了,稱霸還在其次。

    ”齊景公說:“很好。

    ” 【原文】 哀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

    ”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

    ”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

    ”孔子曰:“《詩》雲:‘恺悌①君子,民之父母。

    ’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

    ” 【注釋】 ①恺悌:平易近人的樣子。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

    孔子回答說:“國家的政事沒有比使百姓富裕并且長壽重要了。

    ”魯哀公說:“怎樣才能做到呢?”孔子說:“減少勞役,減少賦稅,那麼百姓就富裕了;推行禮義教化,避免罪惡疾病,百姓就長壽了。

    ”魯哀公說:“我想要按照您的話執行,但是我恐怕我的國家會貧窮。

    ”孔子說:“《詩經》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

    ’沒有子女富裕了而父母卻貧窮的道理。

    ” 【原文】 衛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①寡人:有國家者,計之于廟堂之上,則政治矣。

    何如?”孔子曰:“其可也。

    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則知得之人。

    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②之謂也。

    ” 【注釋】 ①語:告訴。

     ②反己:反思自己得到啟發。

     【譯文】 衛靈公問孔子說:“有人告訴我:擁有國家的人,在朝廷中讨論國家的計策,那麼國家就可以治理好了。

    是這樣嗎?”孔子說:“可以。

    喜愛别人的人别人也喜愛他,厭惡别人的别人也厭惡他,知道從自己身上得到啟發的就知道從别人身上得到啟發。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不出家門就知道天下的大事,說的就是知道從自己身上得到啟發。

    ” 【原文】 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聖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

    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

    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聖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

    ”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①,不足以緻之也。

    ”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雲耳。

    ” 【注釋】 ①不佞:不才,沒有才能。

     【譯文】 孔子拜見宋國君主,宋君問孔子說:“我想長期擁有國家并且得到很多都城,我想要百姓不困惑,想使士人竭力為國效力,我想要使天地保佑,我想使聖賢的人自己到來,想使官府得到治理,怎樣才能做到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的君主,向我請教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人像您一樣發問的。

    您問得太詳細了。

    但是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

    我聽說,和鄰國和睦,就可以長久地擁有國家政權了;國君實行恩惠,臣子忠誠,就可以得到很多都城了;不濫殺無辜,不釋放有罪的人,百姓就不會困惑了;給士人增加俸祿,他們就會竭力為國了;尊敬天地敬畏鬼神,天地就會保佑了;尊崇道德,聖人就會到來;任用有才能的人,廢黜無能的人,官府就可以得到治理了。

    ”宋君說:“太好了!難道不是這樣嗎?可是我沒有才能,我怕做不到這些。

    ”孔子說:“隻要您想要做的話并不難做到。

    ” 辯政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①于夫子,夫子曰政在節财②。

    魯君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③臣。

    葉公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乎?” 【注釋】 ①政:治理國家。

     ②節财:節省财力。

     ③谕:了解。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曾經齊君向您詢問治國的道理,您說治國之道在于節省财力。

    魯國國君問您怎樣治國,您說治國重在了解大臣。

    葉國國君問您治國之道,您說治國重在使近鄰高興,使遠客歸順。

    三個人問的是同一個問題,然而您的回答卻不相同,那麼治理國家有不同的方法嗎?” 【原文】 孔子曰:“各因①其事也。

    齊君為國,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樂,不解于時。

    一旦②而賜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财。

    魯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③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

    夫荊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④安其居,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

     【注釋】 ①因:依據。

     ②一旦:一個早晨。

     ③距:通“拒”,拒絕。

     ④莫:不,沒有。

     【譯文】 孔子說:“是依據各國的現實情況來處理。

    齊國國君治理國家,大量修建亭台樓榭,過多地修建宮殿園林,宮女、歌舞藝人不分時間地作樂,一個早上就三次賜給他人擁有千輛馬車的城市,因此,他治理國家重在節約财物。

    魯國國王有三位大臣,在朝内結黨營私,愚弄國君,對外拒絕接納諸侯的賓客,蒙蔽君主的英明,因此,他治理國家重在了解大臣。

    楚國的土地非常廣闊,國都卻很狹小,百姓有背叛的想法,不安分地生活在那裡,因此說,治國的重點在于使近鄰的百姓滿意,使遠方的百姓歸順。

    這就是三個國君治理國家方法不同的原因。

     【原文】 “《詩》雲:‘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

    ①’此傷奢侈不節,以為亂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②’此傷奸臣蔽主以為亂也;又曰:‘亂離瘼矣,奚其适歸。

    ③’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

    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義焉。

    一曰谲谏④,二曰戆谏⑤,三曰降谏⑥,四曰直谏⑦,五曰風谏⑧。

    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谏乎。

    ”子曰:“夫道不可不貴⑨也。

    中行文子倍道失義⑩,以亡其國,而能禮賢,以活其身?,聖人轉禍為福,此謂是與?。

    ” 【注釋】 ①“喪亂”兩句:國家内亂,百姓沒有财産,君王竟然不給我們任何恩惠。

    源自《詩經·大雅·闆》。

    師,百姓民衆。

     ②“匪其”兩句:臣子不能忠于職守,就會讓君王受到損害。

    源自《詩經·小雅·巧言》。

    匪,非,不是、不能。

    共,通“恭”,忠于職守的意思。

    邛,勞累、疾病。

     ③“亂離”兩句:兵荒馬亂處處疾苦,哪裡才是可以留下的地方呢?源自《詩經·小雅·四月》。

    瘼,疾苦、疾病。

     ④谲谏:含蓄委婉的勸谏,讓聽的人自己悟出其中的含義。

     ⑤戆谏:剛直勸谏。

     ⑥降谏: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和顔悅色、心平氣和地勸谏。

     ⑦直谏:直接說明,直言勸谏。

     ⑧風谏:教化式的勸谏。

     ⑨貴:重視。

     ⑩中行文子:荀寅,晉國貴族,是中行氏卿族的最後代表,後來背叛君主,被晉國君主打敗。

    倍:通“背”,背叛。

     ?活其身:使自己得以存活。

    活,使動用法。

     ?與:同“欤”,語氣助詞,無實義。

     【譯文】 “《詩經》中說:‘國家内讧百姓沒有資财,君主又不給百姓施加任何恩惠。

    ’這是感慨統治者生活奢侈浪費最終導緻國家大亂。

    《詩經》中又說:‘不能忠于職守,隻會讓君主受到傷害。

    ’這是感慨亂臣賊子因為欺騙君主而導緻國家内亂。

    《詩經》中還說:‘國家處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知道哪裡才适合停駐。

    ’這是感傷百姓妻離子散而導緻國家内亂。

    如果能仔細考察這三種情況,想要治理好國家,手段能完全相同嗎!” 孔子說:“忠誠的大臣規勸君王,有五種方法。

    第一種是委婉勸谏,第二種是剛直勸谏,第三種是降低自己身份和顔悅色地勸谏,第四種是直言進谏,第五種是用教化的方法來勸谏。

    這些勸谏方法使用之前都要仔細揣摩君主的心思,然後再決定使用哪種方法,我采取的是教化式的勸谏。

    ”孔子說:“不可以不重視道。

    中行文子曾經違背道義失去信義,因此導緻國破家亡,但是因為後來他能夠禮賢下士所以得以使自己活下來,聖明的人可以将災禍轉化成福祉,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原文】 楚王将遊荊台①,司馬子祺②谏,王怒之,令尹子西③賀于殿下,谏曰:“今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