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樂,不可失也。
”王喜拊④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
”子西步馬十裡,引辔而止,曰:“臣願言有道⑤,王肯聽之乎?”王曰:“子其言之。
”子西曰:“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谀⑥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
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願王賞忠而誅谀焉。
”王曰:“我今聽司馬之谏,是獨能禁我耳,若後世遊之,何也?”子西曰:“禁後世易耳,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于荊台之上,則子孫必不忍遊于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
”王曰:“善。
”乃還。
孔子聞之曰:“至哉子西之谏也,入之于十裡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後者也。
” 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産晏子⑦,可為至矣。
敢問二大夫之所為目,夫子之所以與⑧之者。
”孔子曰:“夫子産于民為惠主,于學為博物;晏子于君為忠臣,于行為恭敏⑨。
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
” 【注釋】 ①荊台:古時候楚國的一個著名高台,故址位于今湖北省江陵縣。
②司馬子祺:楚國大夫。
③令尹子西:芈姓,熊氏,名申,字子西,春秋時楚國令尹,他是楚平王的庶子,也是楚昭王的哥哥。
令尹,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
④拊:輕撫。
⑤願言有道:希望說些治國用人的道理。
願,希望。
道,這裡指的是經國之道、用人之道。
⑥谀:谄媚、阿谀。
⑦子産:鄭國貴族,名僑,子産是他的字,又字子美。
晏子:字仲,谥号平,世稱平仲,春秋後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⑧與:贊頌、贊許。
⑨恭敏:謙恭而勤勉。
【譯文】 楚王想要遊覽荊台,司馬子祺勸谏阻止楚王,楚王很生氣,令尹子西卻在大殿上恭賀楚王,子西說:“大王今天的荊台之行,一定不可以不去。
”楚王高興地輕撫着子西的背說:“我将與你一同去遊玩。
”子西騎馬走了大約十裡路的時候,拉住缰繩停了下來,對楚王說:“微臣希望能說一下關于治國用人的道理,大王您願意聽嗎?”楚王說:“你盡管說。
”子西說:“我聽說身為人臣并且能對君王忠誠不二,就算是再多的爵位和俸祿也不足以賞賜他;而那些阿谀奉承的臣子,再多的刑罰也不足以懲罰他。
司馬子祺,是忠臣,而我,是阿谀之臣,希望大王賞賜忠臣,懲罰谄媚之臣。
”楚王說:“我現在聽從了司馬子祺的勸谏,是隻能禁止我一個人前去遊玩罷了,如果後世的君王前去遊玩,又如何呢?”子西說:“想要禁止後世前去遊玩很容易,等到大王歸天之後,可以在荊台之上建立陵墓,那麼子孫後代一定不忍心在父祖的墳墓附近遊玩,這就可以控制子孫後代不去遊玩了。
”楚王說:“好!”于是回國了。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子西的勸谏真是精妙之極!這就是十裡之上的勸谏被采讷,也阻止了後代子孫的遊玩啊!”楚王說:“好!”于是返回。
孔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子西的勸谏真是達到極緻了!這真是十裡之上的勸谏被采納,也阻止了百世之後的人們啊!” 子貢問孔子說:“像子産、晏子那樣的賢人,可以說是臣子中的極緻了。
我想請問對于這兩位大夫的行為,先生您稱贊他們的原因。
”孔子說:“那子産是一個對百姓恩惠有加的管理者,并且在學問上又博古通今;而晏子在君主來看是個忠誠臣子,并且他處事行為謙恭而勤勉。
所以我把他們二人都當成兄長一樣看待,而且比兄長更加敬重。
” 【原文】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
齊侯大怪之,使使①聘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②也。
昔童兒有屈③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征④矣。
” 【注釋】 ①使使:派遣使者。
第一個“使”是動詞,派遣。
第二個“使”是名詞,使者。
②水祥:大水的征兆。
祥,吉兇的征兆。
③屈:彎曲。
④征:應驗。
【譯文】 齊國有一種一隻腳的鳥,飛聚在宮殿,然後飛落在大殿前面,舒展着翅膀蹦跳着。
齊國的諸侯感到很奇怪,派遣使者到魯國,向孔子咨詢這件事。
孔子說:“這種鳥名字為商羊,是大水将要到來的征兆。
以前有些孩子彎起一隻腳,抖動兩眉并且跳着唱起歌謠:‘天将下大雨,商羊來跳舞。
’現在齊國出現這種鳥,大雨也将要到來了。
應當趕緊告訴民衆,讓他們快速修理溝渠,修築防水的堤壩,大水就要到來造成災害。
”很快天就下起了大雨,大水泛濫,淹沒了很多國家,各國的百姓都深受其害,隻有齊國提前做好了準備,沒有受到破壞。
齊景公說道:“聖人說的話,真實并且靈驗呀。
”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衆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①所以為之者。
”對曰:“不齊②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
”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③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
中節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
” 【注釋】 ①丘:孔子謙稱。
②不齊:子賤謙稱自己。
③悌:尊敬兄長。
【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這個地方時,老百姓都很滿意,你是怎樣做到這些的呢?請告訴我你的方法吧。
”子賤回答說:“我治理單父時,讓父親體恤兒子,兒子同情所有的孤兒,并且為喪事而悲痛。
”孔子說:“好,小小的禮節使老百姓歸附,但還不夠。
”子賤說:“我以父親的禮節侍奉的有三個人,以兄弟的禮節對待的有五個人,以朋友的禮節對待的有十一人。
”孔子說:“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三人,能夠教導百姓孝順;像對待兄弟一樣侍奉五人,能夠教百姓尊敬兄長;像對待朋友一樣侍奉十一人,可以教人友善。
這些都符合禮節,具有中等才能和品德的人也來依附你,這還不夠啊。
” 【原文】 曰:“此地民有賢①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齊之道。
”孔子歎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
昔堯舜聽②天下,務求賢以自輔。
夫賢者,百福之宗③也,神明之主也。
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
” 【注釋】 ①賢:賢明。
②聽:治理國家。
③宗:根本。
【譯文】 子賤說:“這個地方百姓中有比我賢能的五個人,我侍奉他們,并從他們那裡受教,他們都教給我道義。
”孔子感歎說:“那些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就在這了。
過去堯舜治理國家,必定會尋求有才能的人來輔助自己。
賢能的人是幸福的源泉,是神明的主宰。
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 【原文】 子貢為信陽宰①,将行,辭于孔子。
孔子曰:“勤之慎之,奉②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
”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③哉?”孔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
盜非竊财之謂也。
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
治官莫若平,臨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
匿人之善,斯謂蔽賢。
揚人之惡,斯為小人。
内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
” 【注釋】 ①信陽宰:信陽的長官。
信陽,地名,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部。
宰,官名,地方性長官。
②奉:遵從。
③累:擔憂、擔心。
【譯文】 子貢擔任信陽長官,臨行前,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一定要勤勉謹慎,遵從天子賞賜的大好機會,不要與人争奪,不要四處讨伐,不要殘暴,不要盜取。
”子貢說:“我也是很小的時候就侍奉老師您了,您怎麼會擔心我會偷盜呢?”孔子說:“你知道得不夠詳盡啊,用賢人來替代賢人,這就是奪取;用不賢能的人來代替賢能的人,這就是讨伐;可以延緩執行的命令卻加速下達,就是所說的殘暴;為自己取得好處,就是盜取。
我所說的盜并不是偷取錢物的說法啊。
我聽說懂得為官之道的人,會奉公守法,執法為民,不知道為官之道的人,會枉顧法紀侵犯百姓,這就是民怨産生的原因。
管理官員不外乎公平二字,面對巨額财物誘惑不外乎廉潔二字,廉潔而公平的操守,一定不要改變。
隐藏起别人的優點,這就是蒙蔽賢者。
四處宣揚他人的缺點,這就是小人的行為。
對内不互相訓誡,在外卻彼此诽謗,這就是不親近和睦。
說起他人的優點如同說自己的優點一樣,說到他人的缺點如同自己也有這些缺點一樣。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任何事都謹慎有加。
” 過蒲贊政 子路為蒲宰,孔子到了蒲地,再三稱贊,子貢很奇怪。
孔子說,一入蒲地,田地溝渠治理得好,說明子路為政恭敬,講信用,人民才這樣盡力;進了城,房屋堅固,樹木茂盛,說明子路忠恕待人,人民安居樂業。
【原文】 子路治①蒲三年。
孔子過之,入其境②,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入其邑③,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
”至庭④,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子貢執辔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吾見其政矣。
入其境,田疇盡易⑤,草萊甚辟⑥,溝洫⑦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牆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寬,故其民不偷⑧也;至其庭,庭甚清閑,諸下用命⑨,此其言明察以斷,故其政不擾也。
以此觀之,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 【注釋】 ①治:治理。
②境:邊境。
③邑:城鎮。
④庭:地方官理政事的廳堂。
⑤易:整治。
⑥萊:雜草。
辟:清除,清理。
⑦洫:田間的水渠。
⑧偷:苟且。
⑨用命:聽從、執行命令。
【譯文】 子路在蒲地治理了三年,孔子經過蒲地,進入到邊境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恭敬并且講信用。
”進入到城邑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忠信并且寬厚。
”到了官廳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明察并且果斷。
”子貢拉住馬辔頭問道:“您還沒有見到子路處理政事,卻已經三次稱贊了他,他的優點您能講給我聽一聽嗎?”孔子說道:“我已經看到了他的為政了。
進入到邊境,看到田地都被整治,雜草被清理,田間的溝渠也都挖得很深,這是因為他恭敬誠信,所以老百姓全力以赴;進入到城邑,看到城中牆堅屋固,樹木茂盛,這是因為他忠信寬厚,所以老百姓不苟且營生;到了官廳以後,看到廳堂清淨悠閑,手下人都聽從他的命令,這是因為他英明果斷,所以為政沒有受到幹擾。
從這些來觀察,即便是三次予以贊美,又哪裡能說得盡他的優點呢!”
”王喜拊④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
”子西步馬十裡,引辔而止,曰:“臣願言有道⑤,王肯聽之乎?”王曰:“子其言之。
”子西曰:“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谀⑥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
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願王賞忠而誅谀焉。
”王曰:“我今聽司馬之谏,是獨能禁我耳,若後世遊之,何也?”子西曰:“禁後世易耳,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于荊台之上,則子孫必不忍遊于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
”王曰:“善。
”乃還。
孔子聞之曰:“至哉子西之谏也,入之于十裡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後者也。
” 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産晏子⑦,可為至矣。
敢問二大夫之所為目,夫子之所以與⑧之者。
”孔子曰:“夫子産于民為惠主,于學為博物;晏子于君為忠臣,于行為恭敏⑨。
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愛敬。
” 【注釋】 ①荊台:古時候楚國的一個著名高台,故址位于今湖北省江陵縣。
②司馬子祺:楚國大夫。
③令尹子西:芈姓,熊氏,名申,字子西,春秋時楚國令尹,他是楚平王的庶子,也是楚昭王的哥哥。
令尹,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
④拊:輕撫。
⑤願言有道:希望說些治國用人的道理。
願,希望。
道,這裡指的是經國之道、用人之道。
⑥谀:谄媚、阿谀。
⑦子産:鄭國貴族,名僑,子産是他的字,又字子美。
晏子:字仲,谥号平,世稱平仲,春秋後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⑧與:贊頌、贊許。
⑨恭敏:謙恭而勤勉。
【譯文】 楚王想要遊覽荊台,司馬子祺勸谏阻止楚王,楚王很生氣,令尹子西卻在大殿上恭賀楚王,子西說:“大王今天的荊台之行,一定不可以不去。
”楚王高興地輕撫着子西的背說:“我将與你一同去遊玩。
”子西騎馬走了大約十裡路的時候,拉住缰繩停了下來,對楚王說:“微臣希望能說一下關于治國用人的道理,大王您願意聽嗎?”楚王說:“你盡管說。
”子西說:“我聽說身為人臣并且能對君王忠誠不二,就算是再多的爵位和俸祿也不足以賞賜他;而那些阿谀奉承的臣子,再多的刑罰也不足以懲罰他。
司馬子祺,是忠臣,而我,是阿谀之臣,希望大王賞賜忠臣,懲罰谄媚之臣。
”楚王說:“我現在聽從了司馬子祺的勸谏,是隻能禁止我一個人前去遊玩罷了,如果後世的君王前去遊玩,又如何呢?”子西說:“想要禁止後世前去遊玩很容易,等到大王歸天之後,可以在荊台之上建立陵墓,那麼子孫後代一定不忍心在父祖的墳墓附近遊玩,這就可以控制子孫後代不去遊玩了。
”楚王說:“好!”于是回國了。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子西的勸谏真是精妙之極!這就是十裡之上的勸谏被采讷,也阻止了後代子孫的遊玩啊!”楚王說:“好!”于是返回。
孔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子西的勸谏真是達到極緻了!這真是十裡之上的勸谏被采納,也阻止了百世之後的人們啊!” 子貢問孔子說:“像子産、晏子那樣的賢人,可以說是臣子中的極緻了。
我想請問對于這兩位大夫的行為,先生您稱贊他們的原因。
”孔子說:“那子産是一個對百姓恩惠有加的管理者,并且在學問上又博古通今;而晏子在君主來看是個忠誠臣子,并且他處事行為謙恭而勤勉。
所以我把他們二人都當成兄長一樣看待,而且比兄長更加敬重。
” 【原文】 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
齊侯大怪之,使使①聘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②也。
昔童兒有屈③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
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征④矣。
” 【注釋】 ①使使:派遣使者。
第一個“使”是動詞,派遣。
第二個“使”是名詞,使者。
②水祥:大水的征兆。
祥,吉兇的征兆。
③屈:彎曲。
④征:應驗。
【譯文】 齊國有一種一隻腳的鳥,飛聚在宮殿,然後飛落在大殿前面,舒展着翅膀蹦跳着。
齊國的諸侯感到很奇怪,派遣使者到魯國,向孔子咨詢這件事。
孔子說:“這種鳥名字為商羊,是大水将要到來的征兆。
以前有些孩子彎起一隻腳,抖動兩眉并且跳着唱起歌謠:‘天将下大雨,商羊來跳舞。
’現在齊國出現這種鳥,大雨也将要到來了。
應當趕緊告訴民衆,讓他們快速修理溝渠,修築防水的堤壩,大水就要到來造成災害。
”很快天就下起了大雨,大水泛濫,淹沒了很多國家,各國的百姓都深受其害,隻有齊國提前做好了準備,沒有受到破壞。
齊景公說道:“聖人說的話,真實并且靈驗呀。
”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衆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①所以為之者。
”對曰:“不齊②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
”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③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
中節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
” 【注釋】 ①丘:孔子謙稱。
②不齊:子賤謙稱自己。
③悌:尊敬兄長。
【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這個地方時,老百姓都很滿意,你是怎樣做到這些的呢?請告訴我你的方法吧。
”子賤回答說:“我治理單父時,讓父親體恤兒子,兒子同情所有的孤兒,并且為喪事而悲痛。
”孔子說:“好,小小的禮節使老百姓歸附,但還不夠。
”子賤說:“我以父親的禮節侍奉的有三個人,以兄弟的禮節對待的有五個人,以朋友的禮節對待的有十一人。
”孔子說:“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三人,能夠教導百姓孝順;像對待兄弟一樣侍奉五人,能夠教百姓尊敬兄長;像對待朋友一樣侍奉十一人,可以教人友善。
這些都符合禮節,具有中等才能和品德的人也來依附你,這還不夠啊。
” 【原文】 曰:“此地民有賢①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齊之道。
”孔子歎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
昔堯舜聽②天下,務求賢以自輔。
夫賢者,百福之宗③也,神明之主也。
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
” 【注釋】 ①賢:賢明。
②聽:治理國家。
③宗:根本。
【譯文】 子賤說:“這個地方百姓中有比我賢能的五個人,我侍奉他們,并從他們那裡受教,他們都教給我道義。
”孔子感歎說:“那些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就在這了。
過去堯舜治理國家,必定會尋求有才能的人來輔助自己。
賢能的人是幸福的源泉,是神明的主宰。
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 【原文】 子貢為信陽宰①,将行,辭于孔子。
孔子曰:“勤之慎之,奉②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
”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③哉?”孔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
盜非竊财之謂也。
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
治官莫若平,臨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
匿人之善,斯謂蔽賢。
揚人之惡,斯為小人。
内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
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
” 【注釋】 ①信陽宰:信陽的長官。
信陽,地名,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部。
宰,官名,地方性長官。
②奉:遵從。
③累:擔憂、擔心。
【譯文】 子貢擔任信陽長官,臨行前,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一定要勤勉謹慎,遵從天子賞賜的大好機會,不要與人争奪,不要四處讨伐,不要殘暴,不要盜取。
”子貢說:“我也是很小的時候就侍奉老師您了,您怎麼會擔心我會偷盜呢?”孔子說:“你知道得不夠詳盡啊,用賢人來替代賢人,這就是奪取;用不賢能的人來代替賢能的人,這就是讨伐;可以延緩執行的命令卻加速下達,就是所說的殘暴;為自己取得好處,就是盜取。
我所說的盜并不是偷取錢物的說法啊。
我聽說懂得為官之道的人,會奉公守法,執法為民,不知道為官之道的人,會枉顧法紀侵犯百姓,這就是民怨産生的原因。
管理官員不外乎公平二字,面對巨額财物誘惑不外乎廉潔二字,廉潔而公平的操守,一定不要改變。
隐藏起别人的優點,這就是蒙蔽賢者。
四處宣揚他人的缺點,這就是小人的行為。
對内不互相訓誡,在外卻彼此诽謗,這就是不親近和睦。
說起他人的優點如同說自己的優點一樣,說到他人的缺點如同自己也有這些缺點一樣。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任何事都謹慎有加。
” 過蒲贊政 子路為蒲宰,孔子到了蒲地,再三稱贊,子貢很奇怪。
孔子說,一入蒲地,田地溝渠治理得好,說明子路為政恭敬,講信用,人民才這樣盡力;進了城,房屋堅固,樹木茂盛,說明子路忠恕待人,人民安居樂業。
【原文】 子路治①蒲三年。
孔子過之,入其境②,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
”入其邑③,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寬矣。
”至庭④,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斷矣。
”子貢執辔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吾見其政矣。
入其境,田疇盡易⑤,草萊甚辟⑥,溝洫⑦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牆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寬,故其民不偷⑧也;至其庭,庭甚清閑,諸下用命⑨,此其言明察以斷,故其政不擾也。
以此觀之,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 【注釋】 ①治:治理。
②境:邊境。
③邑:城鎮。
④庭:地方官理政事的廳堂。
⑤易:整治。
⑥萊:雜草。
辟:清除,清理。
⑦洫:田間的水渠。
⑧偷:苟且。
⑨用命:聽從、執行命令。
【譯文】 子路在蒲地治理了三年,孔子經過蒲地,進入到邊境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恭敬并且講信用。
”進入到城邑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忠信并且寬厚。
”到了官廳以後說道:“仲由做得很好啊!明察并且果斷。
”子貢拉住馬辔頭問道:“您還沒有見到子路處理政事,卻已經三次稱贊了他,他的優點您能講給我聽一聽嗎?”孔子說道:“我已經看到了他的為政了。
進入到邊境,看到田地都被整治,雜草被清理,田間的溝渠也都挖得很深,這是因為他恭敬誠信,所以老百姓全力以赴;進入到城邑,看到城中牆堅屋固,樹木茂盛,這是因為他忠信寬厚,所以老百姓不苟且營生;到了官廳以後,看到廳堂清淨悠閑,手下人都聽從他的命令,這是因為他英明果斷,所以為政沒有受到幹擾。
從這些來觀察,即便是三次予以贊美,又哪裡能說得盡他的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