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公曰:“天子之郊,其禮儀可得聞乎?”孔子對曰:“臣聞天子蔔郊①,則受命于祖廟②,而作龜于祢宮③,尊祖親考④之義也。
蔔之日,王親立于澤宮⑤,以聽誓命⑥,受教谏之義也。
既蔔,獻命⑦庫門之内,所以戒百官也。
将郊,則供天子皮弁以聽報⑧,示民嚴上也⑨。
郊之日,喪者不敢哭,兇服者不敢入國門⑩。
汜?掃清路,行者畢止,弗命而民聽,敬之至也。
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裘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
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衮以臨燔柴?,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臣聞之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無敢輕議?于禮者也。
” 【注釋】 ①蔔郊:占蔔郊祀。
②祖廟:供奉祖先的廟宇。
③祢宮:為去世的父親建立的廟宇。
④親考:古人對已經去世的父親的稱呼。
⑤澤宮:古代練習射箭,選取官員的場所。
⑥誓命:占蔔所得的結果。
⑦獻命:這裡指君主頒布郊祀的命令。
⑧皮弁:古代貴族所戴的帽子,用獸皮制作而成,很華麗。
聽報:聽取關于郊祀的彙報。
⑨示民:告示百姓。
嚴上:嚴格聽從天子的命令。
⑩兇服者:指穿着喪服、披麻戴孝的人。
國門:國都的城門。
?汜:全部、到處。
?“天子”句:天子穿着黑白花紋相間的大皮衣。
?被裘象天:披上仿效上天圖案的禮服。
被,同“披”,披上。
裘,古代君王的禮服。
?旂十有二旒:有十二個流蘇飾物的旗子。
旂,古代的一種旗幟,上面畫着龍形圖案。
?章:花紋。
?泰壇:古代用來祭天的神壇,在都城的南部。
?燔柴:古代的祭天儀式,将玉帛、犧牲等祭祀物品全都放在堆積的柴火上點燃焚燒。
?藻十有二旒:君王所戴的帽子上有十二條玉璪。
藻,通“璪”,古代垂在君王帽子上的穿玉用的五彩絲縧。
?一獻:古代祭祀或者宴飲的時候,敬酒一次稱為一獻。
?大飨:古人合祀先王的祭祀禮儀。
?大旅:古人祭祀山神的禮儀。
?飨帝:祭祀上天的禮儀。
?輕議:輕率讨論、議論。
【譯文】 魯定公說:“天子舉行郊祀,我可以聽聽祭祀的禮儀嗎?”孔子回答說:“我聽說天子占蔔郊祀,在祖廟那裡接受命令,然後在祢宮占蔔,這是尊重已經去世的父親的含義。
占蔔當天,君王親自站在澤宮,等待占蔔的結果,接受教導和勸谏。
占蔔以後,天子在庫門内頒布即将郊祀的命令,以便告誡百官做好準備。
即将前行時,天子帶着獸皮帽子聆聽有關郊祀的彙報,告示百姓要嚴格聽從天子的命令。
郊祀當天,有喪事的人家不敢哭泣,披麻戴孝的人不敢進入國都的城門。
将道路全部清掃幹淨,不允許任何人在上面行走,沒有命令百姓也會聽從,因為百姓對此極為崇敬。
天子穿着黑白相間花紋的大皮衣,披着效仿上天花紋的禮服,乘坐着沒有裝飾的車子,因為以質樸為貴。
旗子上有十二個流蘇,上面畫着龍形圖案,并且配有太陽和月亮,這是在效法上天的樣子。
來到祭天神壇以後,天子脫下皮衣,穿着禮服來到燔柴附近。
天子戴着有十二條玉璪的帽子,這是上天的數目。
我聽說,就算能誦讀三百首詩,也不足以進行一獻之禮。
學會一獻之禮,也不足以承擔大飨之禮,學會大飨之禮,也不足以承擔大旅之禮。
如果已經學得了大旅之禮,仍然無法承擔祭祀上天的禮儀。
所以,君子不敢輕率讨論郊祀的禮儀。
” 五刑解 【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①,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凡民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
不足生于無度。
無度則小者偷惰,大者侈靡,各不知節。
【注釋】 ①五刑:墨、劓、剕、宮、辟五種很殘忍的刑罰。
【譯文】 冉有問孔子說:“古代的三皇五帝不使用五刑,這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聖人設立防範的目的,重在不讓百姓去犯罪。
制定五刑卻不使用,是為了達到最好的治理。
凡是那些奸詐邪惡偷盜犯法的人,都是因為不滿足。
不滿足是因為沒有限度。
沒有限度,輕的會去偷盜,重的則作惡多端,不知道節制。
【原文】 “是以①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
故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②,而無陷③刑之民。
【注釋】 ①是以:因此,所以。
②獄:官司,罪案。
③陷:觸犯。
【譯文】 “所以,隻有上面制定好了制度,百姓才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也就不會觸犯刑法了。
因此,即使有奸詐邪惡偷盜犯法妄行的牢獄,卻沒有觸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喪祭之無禮也。
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①,祭祀不懈人子饋養之道。
喪祭之禮明,則民孝②矣。
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思慕:思念親人。
②孝:孝順。
【譯文】 “不孝順産生于不仁,不仁又是由于喪葬、祭祀缺少禮儀。
彰明喪葬、祭祀的禮節是用來教導百姓仁愛的。
能夠教導百姓仁愛,那麼失去親人時就會思念他們,祭祀就不會丢掉饋贈、贍養的禮節。
喪葬、祭祀的禮節明确了,那麼百姓也就孝順了。
因此,即便設有不孝的牢獄,卻沒有觸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殺上者生于不義,義所以别貴賤明尊卑也①。
貴賤有别,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
朝聘②之禮者,所以明義也。
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所以:用來……的原因。
别:辨别。
②朝聘:古時諸侯國的君王定期親自或者派使者朝見天子。
【譯文】 “殺君弑父的行為産生于不義,義是用來區分貴賤、明辨尊卑的。
貴賤有别,尊卑有序,那麼百姓中就沒有不尊重天子、敬重長輩的了。
朝拜觐見的禮節,是用來顯示道義的。
道義明确了,人們也就不會犯法了。
因此,即便制定了殺君弑父的刑罰,卻沒有犯罪的百姓。
【原文】 “鬥變①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
鄉飲酒②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
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鬥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鬥變:争鬥和變亂。
②鄉飲酒:鄉射時的一種宴飲風俗,儀式嚴格區分尊卑長幼,升降拜答。
【譯文】 “相互争鬥是因為相互欺淩,相互欺淩是因為長幼的順序沒有被重視,因此就丢掉了恭敬禮讓。
鄉飲酒的禮儀就是用來确定長幼順序,推崇恭敬謙讓的。
長幼次序明确,百姓心中懷有恭敬謙讓,因此,雖然有相互争鬥的牢獄,卻沒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淫亂者生于男女無别,男女無别則夫婦失義①。
婚姻聘享②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男女既别,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失義:失去了恩情。
②聘享:訂婚時男家給女家的定禮和聘禮。
【譯文】 “淫亂是因為男女沒有區别,男女之間沒有區别,那麼夫婦就會失去恩情。
婚嫁聘娶的禮儀就是用來區别男女、表明夫婦之間的情義的。
男女之間有了區别,夫婦的關系清楚,因此,雖然有淫亂的牢獄,卻沒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
不豫①塞其源,而辄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也。
刑罰之源,生于嗜欲不節②。
夫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欲而明好惡。
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③,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④之。
【注釋】 ①豫:通“預”,預先,事先。
②節:節制。
③化:感化,教化。
④固:使牢固。
【譯文】 “這五種,就是刑罰産生的原因,都是有本源的。
如果不先堵塞本源卻濫用刑罰,這就是為百姓設陷阱去陷害他們。
刑罰的本源,是因為嗜好和欲望沒有節制。
禮儀制度就是用來節制百姓的嗜好和貪欲,明确好惡的。
順應天理,禮儀制度已經陳列出來,五教全都修明,百姓中如果還有沒被教化的,就一定要明确法律條令,以便說服教育百姓。
【原文】 “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饬①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獄者,則饬喪祭之禮;有犯殺上之獄者,則饬朝觐之禮;有犯鬥變之獄者,則饬鄉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饬婚聘之禮。
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雖有五刑之用,不亦②可乎!” 【注釋】 ①饬:整頓。
②亦:也。
【譯文】 “如果還有犯奸詐邪惡違法妄行的,就要整頓規則法度;對于觸犯不孝的法令的,就要整頓喪葬祭祀的禮節;有犯殺君弑父罪行的,就要整頓朝拜觐見的禮節;有相互争鬥的百姓,就要整頓鄉飲酒的禮儀;有犯淫亂罪的,就要整頓婚嫁聘娶的禮節。
三皇五帝能教化好百姓的原因就是這些,即便有五刑卻不用,不也可以嗎!” 【原文】 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
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①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②殺人者罪止其身。
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 【注釋】 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②手:親自。
【譯文】 孔子說:“大罪有五種,其中殺人是最下等的。
違逆天地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五世;誣蔑文王、武王的,罪行會延及後代四世;違背倫理道德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三世;算計鬼神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二世;親自殺人的,罪行隻在他本身。
因此說,大罪有五種,而殺人是最輕的。
” 【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先王①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禮不下于庶人②,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③,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禦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④。
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⑤,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饬⑥’;有坐淫亂男女無别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别,則曰‘帷幕不修⑦’也;有坐罔上⑧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⑨’;有坐罷軟⑩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幹國之紀者?,不謂之幹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
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
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阙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縛牽掣而加之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之也?。
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
’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
’凡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
”退而記之。
【注釋】 ①先王:古代君王。
②“使刑”二句:使用刑罰不要加到大夫身上,禮不用到平民身上。
上,加到。
庶人,泛指沒有官位的平民百姓。
③加刑:施加刑罰。
④屬:歸屬。
廉恥之節:廉潔或者恥辱的限制。
⑤坐:犯罪。
退放:撤職流放。
⑥簠簋不饬:指身為官員卻不廉潔。
簠簋,古代的兩種禮器簠和簋,用來盛裝黍稷稻粱的。
⑦帷幕不修:家門淫亂不堪的諱語。
帷幕,帳幔及簾子,以此來隔絕内外。
⑧罔上:欺騙、蒙蔽君王。
⑨臣節未著:身為人臣,個人操守并不明顯。
⑩罷軟:軟弱無能、行為渙散。
罷,通“疲”。
?下官不職:屬下(自稱)不稱職。
下官,下屬官吏。
?幹:觸犯。
紀:法紀。
?行事不請:做事自作主張,不向上級請示。
?諱:避諱、忌諱。
?聞而譴發:知道自己犯下罪行。
譴,罪過、罪責。
?白冠厘纓:摘下帽子,整理好冠帶。
厘,整理。
?盤水加劍:古代大臣請死的一種方法。
如果大臣遭遇天子責問,自己就端着一盤水,上面放上一把劍,以示請君主公平執法,一旦有罪,則自刎而死。
?造乎:抵達、到達。
阙:帝王居住的宮殿。
?有司:相關的司法官吏。
執縛:拘捕、逮捕。
牽掣:束縛。
?再拜:拜兩拜。
?捽引:揪住、揪拉。
刑殺:處死。
?自取:自己造成、自己獲得的。
?不失:不懲罰。
?遽:繁忙于。
充禮:充分學習禮儀之道。
?備禮:完備的禮儀。
?免席:避席,指離開座位。
古人席地而坐,起身時離開自己的席位,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譯文】 冉有詢問孔子說:“先代君王制定法律,使刑罰不加到大夫身上,禮儀不用到平民身上。
既然這樣,那麼大夫犯下罪行,不能施加刑罰,平民百姓犯下刑罰,就不能用禮法來約束了嗎?”孔子說:“不是這樣的。
大凡治理君子,都要用禮來制約他的心,這是因為他們屬于懂得廉恥之節的人。
蔔之日,王親立于澤宮⑤,以聽誓命⑥,受教谏之義也。
既蔔,獻命⑦庫門之内,所以戒百官也。
将郊,則供天子皮弁以聽報⑧,示民嚴上也⑨。
郊之日,喪者不敢哭,兇服者不敢入國門⑩。
汜?掃清路,行者畢止,弗命而民聽,敬之至也。
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裘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
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衮以臨燔柴?,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臣聞之誦詩三百,不足以一獻?,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無敢輕議?于禮者也。
” 【注釋】 ①蔔郊:占蔔郊祀。
②祖廟:供奉祖先的廟宇。
③祢宮:為去世的父親建立的廟宇。
④親考:古人對已經去世的父親的稱呼。
⑤澤宮:古代練習射箭,選取官員的場所。
⑥誓命:占蔔所得的結果。
⑦獻命:這裡指君主頒布郊祀的命令。
⑧皮弁:古代貴族所戴的帽子,用獸皮制作而成,很華麗。
聽報:聽取關于郊祀的彙報。
⑨示民:告示百姓。
嚴上:嚴格聽從天子的命令。
⑩兇服者:指穿着喪服、披麻戴孝的人。
國門:國都的城門。
?汜:全部、到處。
?“天子”句:天子穿着黑白花紋相間的大皮衣。
?被裘象天:披上仿效上天圖案的禮服。
被,同“披”,披上。
裘,古代君王的禮服。
?旂十有二旒:有十二個流蘇飾物的旗子。
旂,古代的一種旗幟,上面畫着龍形圖案。
?章:花紋。
?泰壇:古代用來祭天的神壇,在都城的南部。
?燔柴:古代的祭天儀式,将玉帛、犧牲等祭祀物品全都放在堆積的柴火上點燃焚燒。
?藻十有二旒:君王所戴的帽子上有十二條玉璪。
藻,通“璪”,古代垂在君王帽子上的穿玉用的五彩絲縧。
?一獻:古代祭祀或者宴飲的時候,敬酒一次稱為一獻。
?大飨:古人合祀先王的祭祀禮儀。
?大旅:古人祭祀山神的禮儀。
?飨帝:祭祀上天的禮儀。
?輕議:輕率讨論、議論。
【譯文】 魯定公說:“天子舉行郊祀,我可以聽聽祭祀的禮儀嗎?”孔子回答說:“我聽說天子占蔔郊祀,在祖廟那裡接受命令,然後在祢宮占蔔,這是尊重已經去世的父親的含義。
占蔔當天,君王親自站在澤宮,等待占蔔的結果,接受教導和勸谏。
占蔔以後,天子在庫門内頒布即将郊祀的命令,以便告誡百官做好準備。
即将前行時,天子帶着獸皮帽子聆聽有關郊祀的彙報,告示百姓要嚴格聽從天子的命令。
郊祀當天,有喪事的人家不敢哭泣,披麻戴孝的人不敢進入國都的城門。
将道路全部清掃幹淨,不允許任何人在上面行走,沒有命令百姓也會聽從,因為百姓對此極為崇敬。
天子穿着黑白相間花紋的大皮衣,披着效仿上天花紋的禮服,乘坐着沒有裝飾的車子,因為以質樸為貴。
旗子上有十二個流蘇,上面畫着龍形圖案,并且配有太陽和月亮,這是在效法上天的樣子。
來到祭天神壇以後,天子脫下皮衣,穿着禮服來到燔柴附近。
天子戴着有十二條玉璪的帽子,這是上天的數目。
我聽說,就算能誦讀三百首詩,也不足以進行一獻之禮。
學會一獻之禮,也不足以承擔大飨之禮,學會大飨之禮,也不足以承擔大旅之禮。
如果已經學得了大旅之禮,仍然無法承擔祭祀上天的禮儀。
所以,君子不敢輕率讨論郊祀的禮儀。
” 五刑解 【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①,信乎?”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凡民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
不足生于無度。
無度則小者偷惰,大者侈靡,各不知節。
【注釋】 ①五刑:墨、劓、剕、宮、辟五種很殘忍的刑罰。
【譯文】 冉有問孔子說:“古代的三皇五帝不使用五刑,這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聖人設立防範的目的,重在不讓百姓去犯罪。
制定五刑卻不使用,是為了達到最好的治理。
凡是那些奸詐邪惡偷盜犯法的人,都是因為不滿足。
不滿足是因為沒有限度。
沒有限度,輕的會去偷盜,重的則作惡多端,不知道節制。
【原文】 “是以①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
故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②,而無陷③刑之民。
【注釋】 ①是以:因此,所以。
②獄:官司,罪案。
③陷:觸犯。
【譯文】 “所以,隻有上面制定好了制度,百姓才知道什麼該幹,什麼不該幹,也就不會觸犯刑法了。
因此,即使有奸詐邪惡偷盜犯法妄行的牢獄,卻沒有觸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不孝者生于不仁,不仁者生于喪祭之無禮也。
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①,祭祀不懈人子饋養之道。
喪祭之禮明,則民孝②矣。
故雖有不孝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思慕:思念親人。
②孝:孝順。
【譯文】 “不孝順産生于不仁,不仁又是由于喪葬、祭祀缺少禮儀。
彰明喪葬、祭祀的禮節是用來教導百姓仁愛的。
能夠教導百姓仁愛,那麼失去親人時就會思念他們,祭祀就不會丢掉饋贈、贍養的禮節。
喪葬、祭祀的禮節明确了,那麼百姓也就孝順了。
因此,即便設有不孝的牢獄,卻沒有觸犯刑法的百姓。
【原文】 “殺上者生于不義,義所以别貴賤明尊卑也①。
貴賤有别,尊卑有序,則民莫不尊上而敬長。
朝聘②之禮者,所以明義也。
義必明則民不犯,故雖有殺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所以:用來……的原因。
别:辨别。
②朝聘:古時諸侯國的君王定期親自或者派使者朝見天子。
【譯文】 “殺君弑父的行為産生于不義,義是用來區分貴賤、明辨尊卑的。
貴賤有别,尊卑有序,那麼百姓中就沒有不尊重天子、敬重長輩的了。
朝拜觐見的禮節,是用來顯示道義的。
道義明确了,人們也就不會犯法了。
因此,即便制定了殺君弑父的刑罰,卻沒有犯罪的百姓。
【原文】 “鬥變①者生于相陵,相陵者生于長幼無序而遺敬讓。
鄉飲酒②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而崇敬讓也。
長幼必序,民懷敬讓,故雖有鬥變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鬥變:争鬥和變亂。
②鄉飲酒:鄉射時的一種宴飲風俗,儀式嚴格區分尊卑長幼,升降拜答。
【譯文】 “相互争鬥是因為相互欺淩,相互欺淩是因為長幼的順序沒有被重視,因此就丢掉了恭敬禮讓。
鄉飲酒的禮儀就是用來确定長幼順序,推崇恭敬謙讓的。
長幼次序明确,百姓心中懷有恭敬謙讓,因此,雖然有相互争鬥的牢獄,卻沒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淫亂者生于男女無别,男女無别則夫婦失義①。
婚姻聘享②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男女既别,夫婦既明,故雖有淫亂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注釋】 ①失義:失去了恩情。
②聘享:訂婚時男家給女家的定禮和聘禮。
【譯文】 “淫亂是因為男女沒有區别,男女之間沒有區别,那麼夫婦就會失去恩情。
婚嫁聘娶的禮儀就是用來區别男女、表明夫婦之間的情義的。
男女之間有了區别,夫婦的關系清楚,因此,雖然有淫亂的牢獄,卻沒有犯罪的百姓了。
【原文】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
不豫①塞其源,而辄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也。
刑罰之源,生于嗜欲不節②。
夫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欲而明好惡。
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③,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④之。
【注釋】 ①豫:通“預”,預先,事先。
②節:節制。
③化:感化,教化。
④固:使牢固。
【譯文】 “這五種,就是刑罰産生的原因,都是有本源的。
如果不先堵塞本源卻濫用刑罰,這就是為百姓設陷阱去陷害他們。
刑罰的本源,是因為嗜好和欲望沒有節制。
禮儀制度就是用來節制百姓的嗜好和貪欲,明确好惡的。
順應天理,禮儀制度已經陳列出來,五教全都修明,百姓中如果還有沒被教化的,就一定要明确法律條令,以便說服教育百姓。
【原文】 “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饬①制量之度;有犯不孝之獄者,則饬喪祭之禮;有犯殺上之獄者,則饬朝觐之禮;有犯鬥變之獄者,則饬鄉飲酒之禮;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饬婚聘之禮。
三皇五帝之所化民者如此,雖有五刑之用,不亦②可乎!” 【注釋】 ①饬:整頓。
②亦:也。
【譯文】 “如果還有犯奸詐邪惡違法妄行的,就要整頓規則法度;對于觸犯不孝的法令的,就要整頓喪葬祭祀的禮節;有犯殺君弑父罪行的,就要整頓朝拜觐見的禮節;有相互争鬥的百姓,就要整頓鄉飲酒的禮儀;有犯淫亂罪的,就要整頓婚嫁聘娶的禮節。
三皇五帝能教化好百姓的原因就是這些,即便有五刑卻不用,不也可以嗎!” 【原文】 孔子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
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①者罪及四世,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②殺人者罪止其身。
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 【注釋】 ①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②手:親自。
【譯文】 孔子說:“大罪有五種,其中殺人是最下等的。
違逆天地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五世;誣蔑文王、武王的,罪行會延及後代四世;違背倫理道德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三世;算計鬼神的,罪行會延及後代二世;親自殺人的,罪行隻在他本身。
因此說,大罪有五種,而殺人是最輕的。
” 【原文】 冉有問于孔子曰:“先王①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禮不下于庶人②,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③,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禮乎?”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禦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④。
故古之大夫,其有坐不廉污穢而退放之者⑤,不謂之不廉污穢而退放,則曰‘簠簋不饬⑥’;有坐淫亂男女無别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别,則曰‘帷幕不修⑦’也;有坐罔上⑧不忠者,不謂之罔上不忠,則曰‘臣節未著⑨’;有坐罷軟⑩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有坐幹國之紀者?,不謂之幹國之紀,則曰‘行事不請?’。
此五者,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而猶不忍斥然正以呼之也。
既而為之諱?,所以愧恥之,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阙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縛牽掣而加之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之也?。
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
’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
’凡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
”退而記之。
【注釋】 ①先王:古代君王。
②“使刑”二句:使用刑罰不要加到大夫身上,禮不用到平民身上。
上,加到。
庶人,泛指沒有官位的平民百姓。
③加刑:施加刑罰。
④屬:歸屬。
廉恥之節:廉潔或者恥辱的限制。
⑤坐:犯罪。
退放:撤職流放。
⑥簠簋不饬:指身為官員卻不廉潔。
簠簋,古代的兩種禮器簠和簋,用來盛裝黍稷稻粱的。
⑦帷幕不修:家門淫亂不堪的諱語。
帷幕,帳幔及簾子,以此來隔絕内外。
⑧罔上:欺騙、蒙蔽君王。
⑨臣節未著:身為人臣,個人操守并不明顯。
⑩罷軟:軟弱無能、行為渙散。
罷,通“疲”。
?下官不職:屬下(自稱)不稱職。
下官,下屬官吏。
?幹:觸犯。
紀:法紀。
?行事不請:做事自作主張,不向上級請示。
?諱:避諱、忌諱。
?聞而譴發:知道自己犯下罪行。
譴,罪過、罪責。
?白冠厘纓:摘下帽子,整理好冠帶。
厘,整理。
?盤水加劍:古代大臣請死的一種方法。
如果大臣遭遇天子責問,自己就端着一盤水,上面放上一把劍,以示請君主公平執法,一旦有罪,則自刎而死。
?造乎:抵達、到達。
阙:帝王居住的宮殿。
?有司:相關的司法官吏。
執縛:拘捕、逮捕。
牽掣:束縛。
?再拜:拜兩拜。
?捽引:揪住、揪拉。
刑殺:處死。
?自取:自己造成、自己獲得的。
?不失:不懲罰。
?遽:繁忙于。
充禮:充分學習禮儀之道。
?備禮:完備的禮儀。
?免席:避席,指離開座位。
古人席地而坐,起身時離開自己的席位,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譯文】 冉有詢問孔子說:“先代君王制定法律,使刑罰不加到大夫身上,禮儀不用到平民身上。
既然這樣,那麼大夫犯下罪行,不能施加刑罰,平民百姓犯下刑罰,就不能用禮法來約束了嗎?”孔子說:“不是這樣的。
大凡治理君子,都要用禮來制約他的心,這是因為他們屬于懂得廉恥之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