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七
關燈
小
中
大
造化,陰陽交合,鬼神交會,是五行中的靈秀之氣。
上天秉持陽性,太陽和星辰照射着大地,大地秉持陰性,承載着高山大川。
五行在四季裡傳播,與四季相和而後産生十二個月。
因此每逢十五月亮圓滿,而再過十五天月亮便殘缺。
五行交替循環、生生不息,互為終結。
五行四氣十二月,相互交替成為主體;五聲六律十二管,相互交替成為主音;五味六和十二食,相互交替成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相互交替成為主色。
因此人類,是天地的重心所在,是五行之首,能享用美食、辨别聲音及穿着彩色衣服而生活。
【原文】 “聖人作則①,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日星為紀,以月為量②,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③,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
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④;以陰陽為端,故人情可睹⑤;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以日星為紀,故業可别;以月為量,故功有藝⑥;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⑦;五行以為質,故事可複⑧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⑨;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⑩;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故龍以為畜,而魚鲔不谂?;鳳以為畜,而鳥不{羽氐}?;麟以為畜,而獸不{犭戉}?;龜以為畜,而人情不失。
“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禦,事有職,禮有序,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廟,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
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蔔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違?也,以守至正?。
是以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
故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
【注釋】 ①作則:制定法則。
②量:限度。
③器:工具。
④舉:包容。
⑤情可睹:可以看見真實的情況。
⑥功有藝:功業有準則,有規矩。
藝,這裡是準則的意思。
⑦事有守:遵守規則辦事。
⑧事可複:事情可以周而複始,循環往複。
⑨考:成效。
⑩奧:古人祭祀時,設神主或尊者居坐于房屋的西南角。
這裡引申為主要對象。
?鲔:古書上指鲟魚。
谂:深藏。
?{羽氐}:飛走。
?{犭戉}:逃跑。
?蓍龜:占蔔用的蓍草和龜甲。
?瘗:埋葬、掩埋。
缯:古時對絲織品的總稱。
?宣:宣示。
祝嘏:祭祀的時候負責緻祝福祈禱之辭以及傳達神的指示的人。
?定天位:确定上天至高無上的地位。
?列地利:彰顯大地給予人類的諸多好處。
?禘:盛大祭祀。
?本仁:以仁義為本。
?旅:祭祀。
?傧:尊敬、敬重。
?本事:以事為本。
?宗祝:宗伯和太祝,他們都是主管祭祀的官員。
?三老:古時負責掌管教化的鄉官。
?瞽:本義是瞎眼,因為古代任用盲人為樂官,所以以此來代稱樂官。
侑:協助、陪伴。
?無違:指心無雜念,專心緻志。
?至正:極為純正、非常端正的态度。
?百貨可極:百種事物就能物盡所用。
?服:信服。
【譯文】 “聖人制定法則,一定要以天地為根本,以陰陽為兩端,以四季變化為根本,以太陽星辰為綱紀,以月亮為限度,鬼神是徒屬,五行是根本,禮制是工具,人情為田地,四靈為飼養的動物。
以天地為根本,因此包羅萬象;以陰陽為兩端,因此可以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以四季變化為根本,因此可以勸勉人們努力耕作;以太陽星辰為綱紀,因此可以辨别各種事務;以十二個月作為标準,就可以追求功業有限度;以鬼神為徒屬,因此能夠按章辦事;以五行為根本,因此事情可以循環往複;以禮制為工具,因此做事卓有成效;以人情為田地,因此人自身成為主要對象;以四靈為家畜,因此食物有了來源。
什麼是四靈?麒麟、鳳凰、龜、龍叫作四靈。
因此,以龍為家畜,那麼魚類就不會深藏水底;以鳳凰為家畜,鳥類就不會飛走;以麒麟為家畜,獸類就不會逃跑;以龜為家畜,人情就不會出現差錯。
“先王用蓍草和龜甲進行占蔔,來安排祭祀活動,埋藏絲織品,祝嘏向神明宣示祝辭,設定制度,因此國家才會有禮制,官員才會有限制,事情才會有職守,禮節才會有秩序。
先代的君王擔心禮制無法傳達給天下人,因此在郊外祭祀上天,這是在确定上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帝王在國都祭祀社神,這是在彰顯土地給人類帶來的好處;祭祀祖廟,是在宣傳以仁為本的孝道;祭祀山川,是在表示敬重神鬼;祭五祀,是為了顯示以事情本源為本。
因此宗祝在廟中負責祭祀,三公在朝中輔佐君王,三老在鄉間掌管教學,君王前有負責占蔔的術士,後有負責記錄曆史的史官,占蔔的術士與樂師,全都陪伴在君王左右。
君王專心緻志處理政事,這才是保持最純正态度的方法。
因此在郊外祭祀,神明就會各司其職;祭祀社神,就能物盡其用;在祖廟祭祀,孝順仁慈之道就會讓人們服從;祭祀五祀,正确的法令制度就會紛紛被效仿。
因此,郊祀、社祀、宗廟祭祀、祖廟祭祀、山川祭祀、五祀這些祭祀中,仁義得以修正,禮制也得以寄托其中。
【原文】 “夫禮必本于太一①,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②,協于分藝③,其居于人也,曰養④。
所以講信修睦⑤,而固人之肌膚之會⑥,筋骸之束⑦也;所以養生送死⑧,事鬼神之大端⑨;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窦⑩。
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之于人,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聖人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
“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故禮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焉;義者藝之分?,仁之節?,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失之者喪;仁者義之本,順之體?,得之者尊。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為禮而不本于義,猶耕而不種;為義而不講于學,猶種而不耨;講之以學,而不合以仁,猶耨而不獲;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不肥?。
【注釋】 ①太一:指形成天地的元氣。
②官:取法、效法。
天:天之道。
③協于分藝:符合分界的準則。
協,符合。
④養:修身養性。
⑤講信修睦:講究誠信,謀求和睦。
⑥固:堅固、增強。
肌膚之會:肌膚的會合融合。
⑦筋骸之束:使筋骨得到約束。
⑧養生送死:指兒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殡葬。
⑨大端:重要事情。
⑩大窦:引申為主要通道。
?已:停止、廢止。
?糱:同“蘖”,原指樹木長出的新芽,這裡是酒曲的意思。
?柄:根本。
?講學:講解研習。
耨:除草。
?本仁:以仁愛為根本;立足于仁愛。
聚:彙集,引申為收獲。
?播樂:傳播音樂。
安:安定、安心。
?“協諸”句:符合義理協調的就是禮制。
第一個“協”,符合的意思。
第二個“協”,協調的意思。
?起:創建制定。
?藝:标準。
分:區分、辨别。
?仁之節:衡量仁義的尺度。
節,節度。
?順之體:調和天理人性的體現。
順,調和。
?耜:古人的翻地工具铧,泛指農具。
?肥:肥胖,這裡是指營養均衡,茁壯成長。
【譯文】 “那禮一定是發源于形成天地的元氣,經過分化成為天和地,運轉出現陰和陽,交替變化形成一年四季,陳列顯現成為鬼神。
它降到人間稱為命令,這是取法于天道,符合分界法則的。
對于人來說,禮可以修養身心,因此講究誠信,謀求和睦,并堅固人的肌膚,約束人的筋骨;因此養生送死,尊敬地侍奉鬼神是一件重要事情,這是能夠通達上天的道義,調和人情的重要通道。
隻有聖人才知道禮是不能夠廢棄的。
所以那些遭到破壞,以緻家破人亡的國家,一定早就失去了禮。
對于人來說,禮如同釀酒用的酒曲,君子講禮,所以更加醇厚,小人不講禮,所以更加淺薄。
聖明的君主會以修正義理為根本,以禮為序,來治理人情。
“人情就如同聖明君主的田地,用修正禮義來耕種,用陳述義理來播種,用講解研習來除草,用以仁為本來收獲,傳播音樂而讓人獲得安甯。
因此禮實際上就是義的果實,符合義理協調的就是禮。
即使先代君主沒有的禮也可以通過義來創建。
義是區分是非對錯的标準,是衡量仁愛的節度。
符合于義,重視仁愛,做到這些,國家就會強盛,做不到這些,國家就會衰敗。
仁愛是義的根本,順應天理人情,做到這些,就會受到尊重。
因此,如果不用禮來治理國家,就如同耕地沒有農具;隻有禮而不以義為本,就如同耕地之後沒有播種;制義理卻不加以研習,如同播種後卻不除草;講解研習卻不以仁愛來會合,如同除草了卻不收獲;以仁愛會合卻不能用音樂來使人們安定,如同收獲了卻不食用;用音樂來使人安定卻不能做到調和,如同食用食物卻沒能健康成長。
【原文】 “四體既正①,膚革充盈②,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而小臣廉,官職相序③,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諸侯以禮相與④,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⑤,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是謂大順。
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⑥也。
故事大積焉而不苑⑦,并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⑧,連而不相及⑨,動而不相害,此順之至也。
明于順,然後乃能守危⑩。
夫禮之不同不豐不殺?,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冬合男女,春頒爵位,必當年德?,皆所謂順也。
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近郊,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
則是無故?,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 【注釋】 ①四體既正:人的四肢正常。
正,正常。
②膚革充盈:肌膚豐潤有彈性。
膚革,皮膚的表裡、肌膚。
③相序:相互安排合情合理。
④相與:互相交往。
⑤以信相考:把信用作為成效。
⑥常:常理。
⑦大積:很多事情堆積到一起。
不苑:不郁結。
⑧茂而有間:繁茂卻彼此有間隔。
⑨連而不相及:彼此有聯系卻不相互幹擾。
⑩守危:守住高位臨危不亂。
?不豐殺:不多不少。
豐,豐富。
殺,減少。
?必當年德:年齡和德行一定要相當。
年德,年齡和德行。
?必順:一定要順應自然之道。
?愛:吝惜。
道:這裡指萬物的本源。
?醴泉:甘洌的泉水。
?器車:器具和車輛。
?河出馬圖:用典。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一匹龍馬馱着一幅圖在黃河上出現,伏羲氏按照龍馬背負的圖,畫出八卦,這幅圖即稱“河圖”。
典故與大禹治水時,洛水驚現背上九道花紋的神龜如出一轍。
後人認為,“河出圖”、“洛出書”,都是在位統治者政治清明的體現。
?無故:沒有其他原因。
【譯文】 “人的四肢正常,肌膚豐潤有彈性,人就健康了;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妻和氣,家庭就興旺了;大臣守法,小臣廉潔,官員職位安排合情合理,君臣相互匡正,國家就強盛了;君主把德行當作車輛,用樂制來駕馭,諸侯之間以禮相處,大夫之間根據法紀排序,士人之間把信用作為成效,百姓之間和睦相處,天下就昌盛了。
這就是所說的大順。
大順是養生送死、侍奉鬼神的常道。
因此事情堆積到一起卻不郁郁寡歡,一起去做事卻不出現差錯,細微的事情卻不遺忘。
遇事深究而通達,繁茂卻彼此有間隔,相互聯系卻又互不幹擾,一起行動卻不相互妨害,這就是大順的最高境界。
明白了大順的道理,這樣就能守住高位臨危不亂了。
那禮是有所不同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這樣才能維持人情調,化解危機。
“居住在山上的人不讓他搬到水邊居住,習慣居住在岸邊的人不讓他到田地中居住。
使用水、火、金、木等物質,飲食一定要順應四季變化。
冬季适合男女婚嫁,春季要頒發爵位,年齡和德行一定要相當,這些都符合順的要求,使用百姓也一定要順應自然之道。
因此沒有旱澇蟲災,百姓就不會饑餓,民間就不會出現反常的狀況和疾病。
上天不吝惜萬物的本源,大地不吝惜自己的寶藏,人不吝惜自己的感情。
因此上天會下雨,大地會湧出甘泉,高山會出産器具和車輛,黃河裡會出現河圖,鳳凰、麒麟全都出現在郊外的草澤地,龜和龍也都出現在宮廷及池沼中。
其他鳥獸及卵胎,都可以俯身觀看到。
這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先代君王能夠遵循禮的要求,通達義理,遵循誠信從而達到大順。
這就是大順的結果。
”
上天秉持陽性,太陽和星辰照射着大地,大地秉持陰性,承載着高山大川。
五行在四季裡傳播,與四季相和而後産生十二個月。
因此每逢十五月亮圓滿,而再過十五天月亮便殘缺。
五行交替循環、生生不息,互為終結。
五行四氣十二月,相互交替成為主體;五聲六律十二管,相互交替成為主音;五味六和十二食,相互交替成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相互交替成為主色。
因此人類,是天地的重心所在,是五行之首,能享用美食、辨别聲音及穿着彩色衣服而生活。
【原文】 “聖人作則①,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日星為紀,以月為量②,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③,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
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④;以陰陽為端,故人情可睹⑤;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以日星為紀,故業可别;以月為量,故功有藝⑥;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⑦;五行以為質,故事可複⑧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⑨;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⑩;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故龍以為畜,而魚鲔不谂?;鳳以為畜,而鳥不{羽氐}?;麟以為畜,而獸不{犭戉}?;龜以為畜,而人情不失。
“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禦,事有職,禮有序,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禘?祖廟,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傧?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
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蔔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違?也,以守至正?。
是以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
故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
【注釋】 ①作則:制定法則。
②量:限度。
③器:工具。
④舉:包容。
⑤情可睹:可以看見真實的情況。
⑥功有藝:功業有準則,有規矩。
藝,這裡是準則的意思。
⑦事有守:遵守規則辦事。
⑧事可複:事情可以周而複始,循環往複。
⑨考:成效。
⑩奧:古人祭祀時,設神主或尊者居坐于房屋的西南角。
這裡引申為主要對象。
?鲔:古書上指鲟魚。
谂:深藏。
?{羽氐}:飛走。
?{犭戉}:逃跑。
?蓍龜:占蔔用的蓍草和龜甲。
?瘗:埋葬、掩埋。
缯:古時對絲織品的總稱。
?宣:宣示。
祝嘏:祭祀的時候負責緻祝福祈禱之辭以及傳達神的指示的人。
?定天位:确定上天至高無上的地位。
?列地利:彰顯大地給予人類的諸多好處。
?禘:盛大祭祀。
?本仁:以仁義為本。
?旅:祭祀。
?傧:尊敬、敬重。
?本事:以事為本。
?宗祝:宗伯和太祝,他們都是主管祭祀的官員。
?三老:古時負責掌管教化的鄉官。
?瞽:本義是瞎眼,因為古代任用盲人為樂官,所以以此來代稱樂官。
侑:協助、陪伴。
?無違:指心無雜念,專心緻志。
?至正:極為純正、非常端正的态度。
?百貨可極:百種事物就能物盡所用。
?服:信服。
【譯文】 “聖人制定法則,一定要以天地為根本,以陰陽為兩端,以四季變化為根本,以太陽星辰為綱紀,以月亮為限度,鬼神是徒屬,五行是根本,禮制是工具,人情為田地,四靈為飼養的動物。
以天地為根本,因此包羅萬象;以陰陽為兩端,因此可以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以四季變化為根本,因此可以勸勉人們努力耕作;以太陽星辰為綱紀,因此可以辨别各種事務;以十二個月作為标準,就可以追求功業有限度;以鬼神為徒屬,因此能夠按章辦事;以五行為根本,因此事情可以循環往複;以禮制為工具,因此做事卓有成效;以人情為田地,因此人自身成為主要對象;以四靈為家畜,因此食物有了來源。
什麼是四靈?麒麟、鳳凰、龜、龍叫作四靈。
因此,以龍為家畜,那麼魚類就不會深藏水底;以鳳凰為家畜,鳥類就不會飛走;以麒麟為家畜,獸類就不會逃跑;以龜為家畜,人情就不會出現差錯。
“先王用蓍草和龜甲進行占蔔,來安排祭祀活動,埋藏絲織品,祝嘏向神明宣示祝辭,設定制度,因此國家才會有禮制,官員才會有限制,事情才會有職守,禮節才會有秩序。
先代的君王擔心禮制無法傳達給天下人,因此在郊外祭祀上天,這是在确定上天至高無上的地位;帝王在國都祭祀社神,這是在彰顯土地給人類帶來的好處;祭祀祖廟,是在宣傳以仁為本的孝道;祭祀山川,是在表示敬重神鬼;祭五祀,是為了顯示以事情本源為本。
因此宗祝在廟中負責祭祀,三公在朝中輔佐君王,三老在鄉間掌管教學,君王前有負責占蔔的術士,後有負責記錄曆史的史官,占蔔的術士與樂師,全都陪伴在君王左右。
君王專心緻志處理政事,這才是保持最純正态度的方法。
因此在郊外祭祀,神明就會各司其職;祭祀社神,就能物盡其用;在祖廟祭祀,孝順仁慈之道就會讓人們服從;祭祀五祀,正确的法令制度就會紛紛被效仿。
因此,郊祀、社祀、宗廟祭祀、祖廟祭祀、山川祭祀、五祀這些祭祀中,仁義得以修正,禮制也得以寄托其中。
【原文】 “夫禮必本于太一①,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②,協于分藝③,其居于人也,曰養④。
所以講信修睦⑤,而固人之肌膚之會⑥,筋骸之束⑦也;所以養生送死⑧,事鬼神之大端⑨;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窦⑩。
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之于人,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聖人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
“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故禮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焉;義者藝之分?,仁之節?,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失之者喪;仁者義之本,順之體?,得之者尊。
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為禮而不本于義,猶耕而不種;為義而不講于學,猶種而不耨;講之以學,而不合以仁,猶耨而不獲;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不肥?。
【注釋】 ①太一:指形成天地的元氣。
②官:取法、效法。
天:天之道。
③協于分藝:符合分界的準則。
協,符合。
④養:修身養性。
⑤講信修睦:講究誠信,謀求和睦。
⑥固:堅固、增強。
肌膚之會:肌膚的會合融合。
⑦筋骸之束:使筋骨得到約束。
⑧養生送死:指兒女對父母的贍養和殡葬。
⑨大端:重要事情。
⑩大窦:引申為主要通道。
?已:停止、廢止。
?糱:同“蘖”,原指樹木長出的新芽,這裡是酒曲的意思。
?柄:根本。
?講學:講解研習。
耨:除草。
?本仁:以仁愛為根本;立足于仁愛。
聚:彙集,引申為收獲。
?播樂:傳播音樂。
安:安定、安心。
?“協諸”句:符合義理協調的就是禮制。
第一個“協”,符合的意思。
第二個“協”,協調的意思。
?起:創建制定。
?藝:标準。
分:區分、辨别。
?仁之節:衡量仁義的尺度。
節,節度。
?順之體:調和天理人性的體現。
順,調和。
?耜:古人的翻地工具铧,泛指農具。
?肥:肥胖,這裡是指營養均衡,茁壯成長。
【譯文】 “那禮一定是發源于形成天地的元氣,經過分化成為天和地,運轉出現陰和陽,交替變化形成一年四季,陳列顯現成為鬼神。
它降到人間稱為命令,這是取法于天道,符合分界法則的。
對于人來說,禮可以修養身心,因此講究誠信,謀求和睦,并堅固人的肌膚,約束人的筋骨;因此養生送死,尊敬地侍奉鬼神是一件重要事情,這是能夠通達上天的道義,調和人情的重要通道。
隻有聖人才知道禮是不能夠廢棄的。
所以那些遭到破壞,以緻家破人亡的國家,一定早就失去了禮。
對于人來說,禮如同釀酒用的酒曲,君子講禮,所以更加醇厚,小人不講禮,所以更加淺薄。
聖明的君主會以修正義理為根本,以禮為序,來治理人情。
“人情就如同聖明君主的田地,用修正禮義來耕種,用陳述義理來播種,用講解研習來除草,用以仁為本來收獲,傳播音樂而讓人獲得安甯。
因此禮實際上就是義的果實,符合義理協調的就是禮。
即使先代君主沒有的禮也可以通過義來創建。
義是區分是非對錯的标準,是衡量仁愛的節度。
符合于義,重視仁愛,做到這些,國家就會強盛,做不到這些,國家就會衰敗。
仁愛是義的根本,順應天理人情,做到這些,就會受到尊重。
因此,如果不用禮來治理國家,就如同耕地沒有農具;隻有禮而不以義為本,就如同耕地之後沒有播種;制義理卻不加以研習,如同播種後卻不除草;講解研習卻不以仁愛來會合,如同除草了卻不收獲;以仁愛會合卻不能用音樂來使人們安定,如同收獲了卻不食用;用音樂來使人安定卻不能做到調和,如同食用食物卻沒能健康成長。
【原文】 “四體既正①,膚革充盈②,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而小臣廉,官職相序③,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禦,諸侯以禮相與④,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⑤,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是謂大順。
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⑥也。
故事大積焉而不苑⑦,并行而不謬,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⑧,連而不相及⑨,動而不相害,此順之至也。
明于順,然後乃能守危⑩。
夫禮之不同不豐不殺?,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冬合男女,春頒爵位,必當年德?,皆所謂順也。
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
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近郊,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
則是無故?,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 【注釋】 ①四體既正:人的四肢正常。
正,正常。
②膚革充盈:肌膚豐潤有彈性。
膚革,皮膚的表裡、肌膚。
③相序:相互安排合情合理。
④相與:互相交往。
⑤以信相考:把信用作為成效。
⑥常:常理。
⑦大積:很多事情堆積到一起。
不苑:不郁結。
⑧茂而有間:繁茂卻彼此有間隔。
⑨連而不相及:彼此有聯系卻不相互幹擾。
⑩守危:守住高位臨危不亂。
?不豐殺:不多不少。
豐,豐富。
殺,減少。
?必當年德:年齡和德行一定要相當。
年德,年齡和德行。
?必順:一定要順應自然之道。
?愛:吝惜。
道:這裡指萬物的本源。
?醴泉:甘洌的泉水。
?器車:器具和車輛。
?河出馬圖:用典。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一匹龍馬馱着一幅圖在黃河上出現,伏羲氏按照龍馬背負的圖,畫出八卦,這幅圖即稱“河圖”。
典故與大禹治水時,洛水驚現背上九道花紋的神龜如出一轍。
後人認為,“河出圖”、“洛出書”,都是在位統治者政治清明的體現。
?無故:沒有其他原因。
【譯文】 “人的四肢正常,肌膚豐潤有彈性,人就健康了;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妻和氣,家庭就興旺了;大臣守法,小臣廉潔,官員職位安排合情合理,君臣相互匡正,國家就強盛了;君主把德行當作車輛,用樂制來駕馭,諸侯之間以禮相處,大夫之間根據法紀排序,士人之間把信用作為成效,百姓之間和睦相處,天下就昌盛了。
這就是所說的大順。
大順是養生送死、侍奉鬼神的常道。
因此事情堆積到一起卻不郁郁寡歡,一起去做事卻不出現差錯,細微的事情卻不遺忘。
遇事深究而通達,繁茂卻彼此有間隔,相互聯系卻又互不幹擾,一起行動卻不相互妨害,這就是大順的最高境界。
明白了大順的道理,這樣就能守住高位臨危不亂了。
那禮是有所不同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這樣才能維持人情調,化解危機。
“居住在山上的人不讓他搬到水邊居住,習慣居住在岸邊的人不讓他到田地中居住。
使用水、火、金、木等物質,飲食一定要順應四季變化。
冬季适合男女婚嫁,春季要頒發爵位,年齡和德行一定要相當,這些都符合順的要求,使用百姓也一定要順應自然之道。
因此沒有旱澇蟲災,百姓就不會饑餓,民間就不會出現反常的狀況和疾病。
上天不吝惜萬物的本源,大地不吝惜自己的寶藏,人不吝惜自己的感情。
因此上天會下雨,大地會湧出甘泉,高山會出産器具和車輛,黃河裡會出現河圖,鳳凰、麒麟全都出現在郊外的草澤地,龜和龍也都出現在宮廷及池沼中。
其他鳥獸及卵胎,都可以俯身觀看到。
這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先代君王能夠遵循禮的要求,通達義理,遵循誠信從而達到大順。
這就是大順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