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七

關燈
其親,各子其子。

    貨則為己,力則為人。

    大人世及以為常,城郭溝池以為固。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未有不謹②于禮。

    禮之所興③,與天地并。

    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④。

    ” 【注釋】 ①隐:隐藏,消失。

     ②謹:謹慎。

     ③興:興旺發達。

     ④殃:災難,禍害。

     【譯文】 “現在大道已經沒有了,天下的人都有自己的家,侍奉自己的親人,養育自己的子女。

    賣東西所得财物也都成自己的了,希望别人而不是自己出力。

    官員職位世襲的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修建城牆護城河作為防禦的工具。

    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都是這個時代被推選上君王的,他們沒有不小心謹慎遵守禮的。

    禮的興旺發達,是和天地一起的。

    如果一個君王在位期間不遵守禮,那麼就會有災禍。

    ” 【原文】 言偃複問曰:“如此乎,禮之急①也?”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②天之道,以治人之情③,列④其鬼神,達于喪、祭、鄉射、冠、婚、朝聘⑤。

    故聖人以禮示⑥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⑦矣。

    ” 【注釋】 ①急:急需,緊急。

     ②承:遵循。

     ③治:治理。

    情:性情。

     ④列:參驗。

     ⑤達:通達,貫徹。

    喪:喪禮。

    祭:祭神或者祭祖先。

    鄉射:鄉間的射禮。

    冠:男子的加冠禮。

    婚:婚禮。

    朝聘:諸侯定期朝見天子之禮。

     ⑥示:展示,昭示。

     ⑦正:合規範。

     【譯文】 言偃又問道:“這樣一來,禮就是很急需的吧?”孔子說道:“禮就是先王用來遵循天道治理人們的性情的。

    它參驗于鬼神,在喪、祭、鄉射、冠、婚、朝聘上都貫徹了。

    因此聖人以禮來昭示天下,那樣天下國家才能通過禮合乎規範。

    ” 【原文】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①禮,何也?”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②周道,幽厲傷也③,吾舍魯何适④?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⑤,周公其已衰矣。

    杞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⑥也。

    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

    周公攝政緻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

    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⑦,而祝嘏莫敢易其常法⑧,是謂大嘉。

     【注釋】 ①由:遵循。

     ②觀:考察。

     ③幽厲:周幽王和周厲王,都是暴戾昏庸的君主。

    傷:敗壞。

     ④适:到,去。

     ⑤郊:郊祭,即在郊外祭天地。

    禘:在宗廟中祭祖先。

    非禮:不符合禮儀。

     ⑥守:保留。

     ⑦典:制度,法則。

     ⑧祝嘏:祭祀時緻祈禱詞和傳達神靈意旨的人。

    易:改變。

     【譯文】 言偃說:“現在的當權者沒有人遵循禮,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哎呀,悲哀啊!我考察了周代的制度,禮從周幽王和周厲王的時候就被敗壞了,我舍棄了魯國又能到哪裡去呢?魯國所舉行的郊祭和禘祭的儀式也都是不合于周禮的,周公訂立的禮已經衰敗了。

    杞國人祭天是為了祭大禹,宋國人祭天是為了祭契,這是由于他們是夏、商兩代天子的後裔,因此能保留着天子的職事。

    周公代行執政而天下得以太平,因此對他才用和天子一樣的禮儀。

    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尊奉着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也不敢妄自改變原有的制度,這就稱之為大嘉。

     【原文】 “今使祝嘏辭說徒藏于宗祝巫史①,非禮也,是謂幽國②;醆斝及屍君③,非禮也,是謂僭④君;冕弁⑤兵車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大夫具官⑥,祭器不假⑦,聲樂皆具⑧,非禮也,是為亂國。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

    三年之喪,與新有婚者,期⑨不使也。

    以衰裳⑩入朝,與家仆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臣與君共國?;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天子适?諸侯,必舍其宗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谑?。

     【注釋】 ①宗祝巫史:宗,宗伯,掌管宗廟的祭祀禮儀。

    祝,太祝,掌管祭祀祈禱。

    巫,巫官,掌管占蔔以及鬼神之事。

    史,史官,掌管祭祀時的記事。

     ②幽國:典禮制度幽昧不明的國家。

     ③醆斝:古代的兩種酒器名。

    屍君:獻屍。

     ④僭:超越。

     ⑤冕弁:禮帽和禮服。

     ⑥具官:設立各項官職。

     ⑦假:借。

     ⑧聲樂:樂器。

    具:具備。

     ⑨期:期間。

     ⑩衰裳:喪服。

     ?齊齒:平等。

     ?共國:共同占有國家。

     ?處:安置。

     ?采:采邑,也就是封地。

     ?适:到。

     ?禮籍:典章禮制。

     ?谑:玩笑。

     【譯文】 “如今讓祝嘏辭說隻藏到宗伯、太祝、巫官、史官家中,這不符合禮,這就是所謂的國家幽昧不明;醆斝是先王所用的酒器,諸侯用來獻屍,這不符合禮,這就是所謂的僭越國君;冕弁兵車私自藏在大夫家中,這不符合禮,這就是所謂的威脅國君;大夫家中設立各種官職,祭器齊備,聲樂俱全,這不符合禮,這就是所謂的悖亂國家綱紀。

    因此,受命于國君為官的稱為臣,受命于大夫做事的稱為仆。

    處于服三年之喪以及剛剛結婚的,在服喪和婚期的時間内,給他們假期,不要因公事而任用他們。

    穿着喪服入朝,或者在家和奴仆雜役一起并行,這些都是不符合禮的,這就是所謂的國君和臣子一同占有國家;天子擁有田地以安置自己的子孫,諸侯有國以安置自己的子孫,大夫有封地以安置自己的子孫,這就是所謂的制度;天子到諸侯國去,必須要住在諸侯的祖廟中,如果不依照典章禮制進到祖廟,那就叫作天子敗壞法紀;諸侯如果不是探看病人或者吊喪,就随便進入到大臣家中,那就叫作君和臣開玩笑。

     【原文】 “故夫禮者,君之柄①,所以别嫌明微,傧②鬼神,考③制度,别仁義,立政教,安君臣上下也。

    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

    刑肅而俗弊則法無常,法無常則禮無别,禮無别則士不事,民不歸,是謂疵國。

     【注釋】 ①柄:根本。

     ②傧:接引客人。

     ③考:考察。

     【譯文】 “君王用禮來治理國家,禮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是用來辨别是非,明察細微之處的,迎敬鬼神,考正國家制度,施行仁義道德,樹立政令和教化,使君臣上下的關系安定和諧。

    所以,政令不正确的話,君王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君王的地位受到威脅了,大臣們就會違背朝綱,小官員們就會濫用權力。

    刑法嚴厲,但是社會風俗卻很敗壞,政令就會變化無常,法令不正常的話,禮節就沒有了秩序可言,禮節沒有了秩序的話,讀書人就沒辦法按照禮法行事,百姓就不會歸順,這樣的國家是有問題的。

     【原文】 “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①,必本之天效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效地②,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③,降于五祀④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固⑤也。

    聖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處其所存⑥,禮之序也,翫⑦其所樂,民之治也。

    天生時,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政⑧用之,所以立于無過之地。

     【注釋】 ①藏身:托身、委身。

     ②命:命令。

    社:社神,這裡指土地。

    效地:效法土地。

     ③興作:興建。

     ④五祀:指的是祭祀的五行之神,包括門神、戶神、竈神、土地神及宅神。

     ⑤固:穩固、牢固。

     ⑥存:存在的事物。

     ⑦翫:同“玩”,鑽研研習。

     ⑧政:通“正”,正确的、恰當的。

     【譯文】 “因此政治是國君所托身的保證,一定要效法上天來下達命令,命令下達于土地就叫作效法土地,命令下達于祖廟就叫作仁義,命令下達于山川就叫作興建,命令下達于五祀就叫作制度,這就是聖人能夠穩固托身于政治的原因。

    聖明的人在天地之間參悟,然後與鬼神一起治理政事。

    處理所有存在的事物,是禮制的秩序,研習百姓的喜好,才能治理好百姓。

    上天有四季之分,土地生育資财,人是父母生養老師教導的,這四方面,君主如果能夠恰當運用,就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 景公尊讓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請孔子先驅而行,孔子再三謙讓,景公問孔子為什麼不先行,孔子說:“讓我先行,是你的恩賜,但我怎敢以平民與國君相比?如果先行,不符合禮儀吧。

    ” 【原文】 “君者,人所則①,非則人者也;人所養②,非養人者也;人所事③,非事人者也。

    夫君者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④,事人則失位⑤。

    故百姓則君以自治,養君以自安,事君以自顯。

    是以禮達而分定⑥,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是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凡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⑦為一人,非意⑧之,必知其情,從于其義,明于其利,達⑨于其患,然後能為之。

     【注釋】 ①則:效法尊崇。

     ②養:供養。

     ③事:服侍。

     ④不足:不能滿足。

     ⑤失位:失去地位。

     ⑥禮達:達于禮,即知禮。

    分定:職分确定。

     ⑦中國:此處指天下人。

     ⑧意:通“臆”,臆想。

     ⑨達:知曉,通達。

     【譯文】 “君王是衆人所效法尊崇的,而不是尊崇效法别人的人;國君是衆人所供養的,而不是供養别人的人;國君是衆人侍奉的人,而不是侍奉别人的人。

    對于君王來說,效仿别人的話那自己就一定有過失,奉養别人的話那自己就不能滿足百姓的要求,侍奉别人的話那自己就會失去職位。

    因此老百姓尊崇效法國君以管理自己,奉養君王以安定自己,侍奉君王以顯達自己。

    因此懂得了禮,每個人的職分就得以确定了。

    每個人都樂于為君王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恥于苟且偷生,因此國君運用他們的智慧而去除他們的狡詐,任用他們的勇猛而去除他們的魯莽沖動,任用他們的仁愛而去除他們的貪欲。

    國家出現了禍患,君王為了國家而死稱之為義;大夫為了宗廟而死稱之為變。

    所以聖人能将全天下治理得如同一家,将全天下人治理得如同一個人,這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

    他必須要懂得人的性情,通曉義理,明白利害,而後才可以做到這些。

     【原文】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争奪相殺,謂之人患;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争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欲惡者,人之大端①,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天地之德②,陰陽之交③,鬼神之會④,五行之秀⑤。

    天秉陽⑥,垂日星⑦,地秉陰,載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四氣⑧而後月生,是以三五而盈⑨,三五而缺,五行之動⑩,共相竭?也。

    五行四氣十二月,還相為本?;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主?。

    故人者,天地之心,而五行之端,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注釋】 ①大端:這裡是主要内容的意思。

     ②德:功德。

     ③交:交合。

     ④會:會合、相合。

     ⑤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秀:靈秀。

     ⑥天秉陽:上天秉持陽性。

     ⑦垂日星:太陽和星辰照射着大地。

     ⑧四氣:四季。

     ⑨三五而盈:月亮每逢十五的時候就會變圓。

     ⑩動:五行的交替循環、生生不息。

     ?竭:盡。

     ?還相為本:循環交替成為主體。

    還,循環、交替。

    本,主體。

     ?五聲:即五音,宮、商、角、徵、羽。

    六律:古代音律,一共十二個,因為陰陽各六律,所以古書中通常稱為六律。

    十二管:指十二種樂器的名字。

     ?宮:宮聲,指音樂。

     ?五味:酸、甜、苦、辣、鹹。

    六和:泛指多種美味。

    十二食:指人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吃的各種食物。

     ?質:主味。

     ?五色:赤、青、黃、白、黑五種顔色。

    六章:六種花紋。

    十二衣:人在一年十二個月裡所穿的不同衣服。

     ?主:主色。

     ?食味:食用美味。

    别聲:辨别聲音。

    被色:穿着彩色的衣服。

    被,同“披”,穿着。

     【譯文】 “什麼是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不用學習天生就會。

    什麼是人義?父親慈愛,兒子孝順,兄長善良,弟弟恭敬,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愛,年幼的人順從,君主仁愛,臣子忠誠,這十個方面稱之為人義。

    講究誠信謀求和睦,稱之為人利。

    互相争奪互相殺害,稱之為人患。

    因此,聖人才治理人的七情,修正人的十義,重視誠信,重視親情,崇尚禮讓,摒棄争奪。

    如果沒有禮制,又如何來治理國家呢?飲食及男女情事,是人們最大的欲望所在。

    死亡貧窮和痛苦,是人們最厭惡的地方。

    欲望、厭惡是人們産生禍端的主要内容。

    人們将它們隐藏在内心之中,沒有辦法揣測度量。

    喜愛、厭惡也都在人心中,不在神色上顯現。

    想要全部了解透徹,除了禮制還有什麼能做到呢? “因此人類,是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