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關燈
子張上前說:“請問什麼是禮呢?”孔子說:“禮是處理事情的方法,君子辦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處理的辦法。

    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禮,就好像盲人沒有了帶路的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裡找一夜的東西,沒有蠟燭能看見什麼?所以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禮,手和腳都不知道往哪裡放,耳朵和眼睛感知不到任何東西,前進、後退、作揖、謙讓都失去了尺度。

    ” 【原文】 “是以其居處,長幼失其别①,閨門②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③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勢④,宮室失其度,鼎俎⑤失其象,物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轼,鬼神失其享,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⑥,百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

    加于身而措⑦于前,凡衆之動其宜。

    如此,則無以祖洽⑧四海。

    ” 【注釋】 ①别:區别。

     ②閨門:表示關系很近,同族之間。

     ③戎事:戰争。

     ④勢:形勢,情況。

     ⑤鼎俎:祭祀用的器具。

     ⑥黨:關系很好的朋友。

     ⑦措:施行。

     ⑧祖洽:治理好。

     【譯文】 “所以,長期這樣下去,長和幼就沒有什麼區别,家族之間就沒有往昔的安定團結,朝廷上的官制就失去了應有的秩序,打獵和作戰的時候就會失去應有的策略,軍隊就會失去有利的形勢,宮室就會失去應有的準則,祭祀用的器具就會失去原有的标準,耕種作物就會失去原有的時節,享樂就會失去應有的節制,車輛失去了規格,鬼神沒有了祭品,喪事失去應有的悲哀,辯論的時候沒有擁護的人,官員們失職,國家的大政方針得不到實施。

    禮沒有加在自身和眼前的事情上,衆多的變動和時事不再适宜。

    這樣的話,國家就不能治理好。

    ” 【原文】 子曰:“慎聽之,汝三人者,吾語汝,禮猶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苟知此矣,雖在畎畝①之中,事之,聖人矣。

    兩君相見,揖讓而入,入門而懸興②,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阕③,下管④《象》舞,《夏籥》序興,陳其薦俎⑤,序其禮樂,備其百官。

    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

    行中規,旋⑥中矩,銮和中《采荠》。

    客出以《雍》⑦,徹⑧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于禮焉。

    入門而金⑨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

    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夫禮者,理也;樂者,節⑩也。

    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不能《詩》?,于禮謬?;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

    ”子貢作?而問曰:“然則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

    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

    夫夔達于樂而不達于禮,是以傳于此名也。

    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三子者既得聞此論于夫子也,煥若發蒙?焉。

     【注釋】 ①畎畝:田間。

     ②懸興:懸,代指所懸挂的鐘鼓。

    興,興奏。

     ③樂阕:音樂停止。

    阕,停止。

     ④下管:堂下吹奏管樂。

     ⑤俎:古代祭祀時用來裝載祭品的器物。

     ⑥旋:周旋。

     ⑦雍:古代宴會結束時所奏的樂曲名。

     ⑧徹:通“撤”,撤除。

     ⑨金:金屬類的樂器。

     ⑩節:節制。

     ?動:舉動,行動。

     ?詩:專指《詩經》。

     ?謬:差錯。

     ?素:單調,單一。

     ?薄:淺薄。

     ?虛:虛假。

     ?作:站起。

     ?偏:偏頗。

     ?蒙:蒙昧。

     【譯文】 孔子說:“你們三個人仔細聽着,我告訴你們,禮一共有九項,而大飨之禮有四項。

    如果知道了這些禮,即使是身在田野之間,遵從了這些禮也會成為聖人。

    兩個國家的君王相見,進入城門時應當相互作揖謙讓,進入以後鐘鼓應當齊鳴,兩個人相互作揖謙讓着登上大堂,登上大堂以後鐘鼓之聲就應當停止,堂下的管樂《象》的樂曲開始奏起,接着是《夏籥》的樂曲奏起,将祭祀用的器物陳列好,按照禮樂的次序安排儀式,百官執事也都應當準備好。

    這樣一來,君子才能夠從中看到仁愛的精神。

    行動周旋都符合規矩,車上的鈴铛也和《采荠》的樂曲相合。

    客人離開時,奏起《雍》的樂曲以送别,撤除供品時奏起《振》曲和《羽》曲,所以君子沒有一件事是不符合禮的。

    進門時鳴金,表示歡迎之情;登堂時唱起《清廟》之歌,表示贊美其功德之意;堂下吹奏《象》的樂曲,表示祖先的功業。

    因此古代的君子,相見時不必用言語表達親近敬愛之意,用禮樂就可以互相傳達了。

    禮就是道理,樂就是節制。

    不合理的事就不能去做,不加節制的事不能幹。

    不知道《詩經》的,禮節上就會出現謬誤;不懂得樂的,禮節上就會很單一;道德淺薄的話,禮節也會變得虛假。

    ”子貢站起來問道:“按這麼說來夔對禮精通了嗎?”孔子說道:“你所說的夔是古代的人嗎?對于上古時代的人啊,精通于禮而不精通音樂的,叫作質樸,精通音樂而不精通禮的,叫作偏頗。

    夔精通于音樂而不精通于禮,所以流傳下來的隻是精通于音樂的名聲。

    古代的人,各種制度都存在于禮中,修飾制度靠禮,施行制度就應當靠人了。

    ”三個人聽了老師的這番話以後,都豁然開朗,蒙昧盡釋了。

     【原文】 子夏侍①坐于孔子,曰:“敢問《詩》雲‘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達于禮樂之源③,以緻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

    四方有敗④,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 【注釋】 ①侍:侍奉,服侍。

     ②恺悌:性情溫和,親近待人。

     ③達:通達,熟知。

    源:源泉。

     ④敗:災難,禍害。

     【譯文】 子夏侍奉孔子坐着,說:“請問《詩經》上說:‘親近待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被人稱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說:“百姓的父母,一定知道禮節的根源,緻力于五至,實行三無,用以善及天下。

    四方有難的時候,一定最先知道,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百姓的父母。

    ” 【原文】 子夏曰:“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詩》禮相成①,哀樂相生②,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志氣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謂五至矣。

    ”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子夏曰:“敢問三無何《詩》近③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④,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⑤,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扶伏⑥救之,無服之喪也。

    ” 【注釋】 ①相成:二者相輔相成。

     ②相生:關系緊密,互相産生。

     ③近:相似。

     ④夙夜:早晚。

    基:通“其”。

    宥:寬宥。

    密:甯靜。

     ⑤威儀逮逮:儀容莊嚴而又典雅。

    逮逮,雍容典雅的樣子。

     ⑥扶伏:急忙。

     【譯文】 子夏說:“請教老師什麼是五至?”孔子說:“情志所到達的境界,《詩經》中的詩句也達到了;詩句所達到的境界,禮儀也做到了;禮儀所達到的境界,樂曲也達到了;樂曲所達到的境界,哀痛也可以達到。

    《詩經》和禮是相輔相成的,哀和樂也是互相産生的,因此擦亮眼睛仔細觀察,也看不到這些,側耳仔細聆聽,也聽不到這些,意志氣息充塞于天地之間,在五湖四海中流動,這就是所說的五至。

    ” 子夏說:“請教老師什麼是三無?”孔子曰:“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儀式的禮儀,沒有喪服的喪事,稱之為三無。

    ”子夏說:“請問三無與《詩經》中的哪句詩最相似?”孔子說:“早晚待命,寬宥而又甯靜,這是沒有聲音的音樂;儀容莊嚴而又典雅,讓人無可挑剔,這是沒有儀式的禮儀;隻要百姓有喪事,立即去救濟他們,這就是沒有喪服的喪事。

    ” 【原文】 子夏曰:“言則美矣,大矣,言盡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謂其然?吾語汝,其義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①;無服之喪,内恕孔哀②。

    無聲之樂,所願必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施及萬邦。

    既然而又奉之以三無私,而勞天下,此之謂五起。

    ” 子夏曰:“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③,湯降不遲,聖敬日跻④,昭假遲遲⑤,上帝是祇⑥。

    帝命式于九圍⑦。

    ’是湯之德也。

    ”子夏蹶然⑧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 【注釋】 ①遲遲:形容從容不迫的樣子。

     ②内恕孔哀:内心寬厚十分悲傷。

    孔,非常。

     ③至于湯齊:到商湯的時候,心意與上天一樣仁慈。

     ④聖敬日跻:商湯的聖德像太陽一樣高。

    跻,上升。

     ⑤昭假:像神明禱告,以昭示其真誠崇敬之心。

     ⑥祇:敬重。

     ⑦九圍:九州,泛指天下。

     ⑧蹶然:馬上、立即。

     【譯文】 子夏說:“您的話說得太美了,太偉大了,說到這裡已經說完了嗎?”孔子說:“為什麼這樣說?我告訴你,其中的含義還有五起。

    ”子夏說:“什麼是五起?”孔子說:“沒有聲音的音樂,不會違背自己的心志;沒有儀式的禮儀,更顯莊重有加;沒有喪服的喪禮,更顯示出内心的悲傷。

    沒有聲音的音樂,心中所想一定會實現;沒有儀式的禮儀,會君臣同心;沒有喪服的喪禮,能夠以德安撫萬邦。

    這樣,那麼又有三無私的精神來事奉、治理天下,這就是所說的五起。

    ” 子夏說:“什麼是三無私?”孔子說:“上天毫無偏私地覆蓋萬物,大地毫無偏私地承載萬物,太陽和月亮毫無偏私地照耀萬物。

    這些在《詩經》上這樣說:‘到商湯的時候,不違背天地的命令,心意始終與天帝相同,湯王降世的正是時候,偉大的聖德同太陽一樣高,虔誠地向神明禱告,崇敬高高在上的天帝。

    天帝命他統治四方。

    ’這是商湯的德行啊。

    ”子夏突然站起身來,背靠着牆站立說:“我一定不敢忘記老師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