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關燈
小
中
大
?喪父長子:失去父親家庭中的長女。
?有所取而無所歸:迎娶的時候父母健在,而後父母兄弟全都去世,如果被休,無家可回。
?共更三年之喪:指公婆去世,妻子與丈夫一起服喪三年。
【譯文】 魯哀公說:“男子十六歲開始精氣通暢,女子十四歲就可以生育,這個時候就能生孩子了。
但是禮教上卻說,男子三十歲有妻子,女子二十歲有丈夫,這難道不是晚了嗎?”孔子說:“那禮教上所說的是最晚的年齡,不能超過這個年齡。
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就可以做父親了。
女子十五歲可以出嫁,成為婦人了。
從此往後,男子女子便可以自由成婚。
衆生閉塞于陰,而陰正是化生養育的開始。
所以聖明的人明白适時地讓男女成婚,順應自然之道。
霜降的時候女子女工恰好完成,嫁娶的人這時便開始做準備了。
冰雪消融的時候開始忙于農耕養蠶,婚禮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舉行。
男子是順應天道的萬物之長,男子應該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知道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可以說;知道什麼事能成功,什麼事不能成功。
所以仔細思考事情的類别從而明白其中的差别,稱之為智慧,這就是普通男子的品德。
女子是順應男子的教化并且按照這些道理做事的人。
因此不應該獨立自主,而應該遵守三從的規矩:年幼的時候聽從父親和兄長的話,已經出嫁後聽從丈夫的話,丈夫死後聽從兒子的話,一定不要有改嫁的現象。
教令規定女子不可以走出家門,隻能在家中負責供應酒菜;在大門容止不能不符合禮儀,不可以走太遠去奔喪。
所有的事都不可以擅自做主,不可以自己出門行走,凡事都要經過詢問得到允許後才能做,有話要經過同意才能說,白天不可以在庭院裡遊玩,夜晚行走一定要打着燈籠,這就是尋常女子的品德。
”于是孔子說:“有五種女子不能娶:逆德人家的女子,關系混亂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曾經受過刑罰、形體有損壞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患有重病人家的女子,失去父親人家的長女。
出嫁婦人有七種情況要被休,有三種情況不可以被休。
七種被休的情況:不聽從公婆教導的女子,沒有兒子的女子,行為淫亂不守婦道的女子,有嫉妒心理的女子,患有重病的女子,喜歡搬弄他人是非的女子,有偷盜行為的女子。
三種不可以休妻的情況:出嫁時父母雙全,後來父母至親都不在人世的女子,如果被休,她們将無家可歸,此其一;與丈夫一起為公婆服喪三年的女子,此其二;出嫁時丈夫一貧如洗,後來丈夫家境富裕的女子,此其三。
以上所有内容,正是聖明的人順應男女之間的關系,重視婚姻的開始。
” 【原文】 孔子曰:“禮之所以象五行①也,其義四時②也,故喪禮有舉焉,有恩有義,有節有權③。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母斬衰④三年,以恩制⑤者也;門内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掩恩,資⑥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貴貴⑦,義之大也,故為君亦服衰三年,以義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練⑧,毀不滅性⑨,不以死傷生,喪不過三年,齊衰⑩不補,墳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凡此以節制者也;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百官備,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身自執事行者,面垢?而已。
此以權制者也。
親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憂哀之殺也,聖人因殺以制節也。
” 【注釋】 ①五行:這裡的“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好德行。
②四時:四季。
③有節有權:有禮節有權力。
④斬衰:喪服的名字,“衰”同“缞”。
它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種喪服,用粗麻布做成。
⑤制:規定。
⑥資:取。
⑦尊尊貴貴:尊重身份尊貴的人。
第二個“貴”、第二個“尊”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尊貴的人。
⑧練:古祭祀名,古時候,父母去世的第十三個月穿戴練冠在家廟中進行祭祀。
⑨毀不滅性:哀痛不要過分,以至于失去本性。
毀,服喪時過于哀痛。
⑩齊衰:一作“齊缞”,五服中位于第二位。
?素琴:沒有裝飾的琴,典出于一則關于陶淵明的記載,《宋書·陶潛傳》曰:“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适,則撫弄以寄其意。
” ?扶而起:指天子及諸侯。
?杖而起:指卿大夫。
?面垢:臉上帶有髒東西,指平民百姓。
【譯文】 孔子說:“禮的制定依據仁、義、禮、智、信五行,道義的制定是效法四季,因此舉行喪禮的時候,不僅有恩,而且有義,有禮節又有權力。
恩情越重,喪服的規格也越高,因此為父母要服斬衰三年,這是因為恩情規定的;家庭内部恩情要比仁義重要,家庭以外仁義要比恩情重要,用事奉父親的态度來事奉君主,要恭敬有加,尊重身份尊貴的人,這是以仁義為大,因此為君主服喪也要三年,這是仁義所規定的;三天後才能吃飯,三個月後才能沐浴,适時戴練冠祭祀,不要過度哀傷以至于失去本性,不要因為已經去世的人而傷害活着的人,服喪最多不超過三年,所穿的齊缞破了也不可以縫補,墳墓不可以修葺,等到服喪期滿,要彈奏素琴,顯示服喪已經結束,這些都是有一定禮節規定的;用事奉父親的恭敬态度來事奉母親,對他們同樣敬愛。
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沒有兩個君主,家裡沒有兩位同等地位的尊長,都是由一個人來主宰。
因此父親健在為母親服喪期間,要讓人看出沒有兩個尊者。
有文武百官,有上百物件,不需要說話就有人将事情做好的,是天子和諸侯;說完話後事情就能辦好的,是卿大夫;需要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将事情辦好的,是尋常百姓。
這是權力的規定。
親人去世,三天内不能怠慢,三個月内不可以懈怠,期間悲痛哭号,三年内憂心忡忡,這樣以後才能停止哀傷。
這就是聖人用來制定禮節的規定。
” 論禮 【原文】 孔子閑居,子張、子貢、言遊侍,論及于禮。
孔子曰:“居①,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②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③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④,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子貢曰:“敢問将何以為此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
”子貢退,言遊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
”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⑤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⑥之禮,所以仁昭穆⑦也;饋奠⑧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飨⑨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飨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
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⑩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
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轼,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
加于身而措?于前,凡衆之動,得其宜也。
” 【注釋】 ①居:坐下。
②周流:廣泛流傳。
③中:符合。
④給:谄媚的意思。
⑤郊社:對天地的祭祀,在周代,冬至那天在南郊祭天稱之為“郊”,夏至那天在北郊祭地稱之為“社”,合稱“郊社”。
⑥禘嘗:禘,在夏季舉行的祭祀,是宗廟的四時祭之一。
嘗,秋季的祭祀。
⑦昭穆: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宗廟的次序是,始祖居中,接下來的父子尊為昭穆,居左的為“昭”,居右的為“穆”。
⑧饋奠:饋,贈送。
奠,祭。
⑨射飨:射,鄉射之禮。
飨,拿酒食等物去款待他人。
⑩三族:父、子、孫三代。
?宮室:在古代泛指一切房屋。
度:法度。
?鼎俎:一種祭器。
象:形制。
?喪紀:喪事。
?黨:同夥的人。
?體:禮儀。
?措:運用。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閑居,子張、子貢、言遊在一旁侍坐,他們在談話中說到了禮。
孔子說:“你們三個人坐下來,我來告訴你們,禮是無所不在的。
”子貢隔着坐席問道:請問禮是什麼樣的呢?”孔子回答說:“誠敬卻不符合禮的叫作粗野,謙恭卻不符合禮的叫作谄媚,勇猛而不符合禮的叫作忤逆。
”孔子又說:“谄媚很容易将仁慈仁德混淆。
”子貢問道:“請問怎麼做才符合禮呢?”孔子回答說:“禮啊,是可以讓一切行為都恰到好處的依據。
”子貢退下後,言遊上前問道:“請問禮就是去掉壞的保全好的嗎?”孔子回答說:“是的。
”子貢問道:“如何做呢?”孔子說:“郊社的祭天地之禮,是為了讓鬼神得到仁愛;禘嘗的祭秋夏之禮,是為了讓祖先得到仁愛;饋奠之禮是為了讓死者得到仁愛;鄉射時的酒食款待,是為了讓鄉人得到仁愛;用酒食款待人的禮,是為了讓賓客得到仁愛。
明白了郊社之禮、禘嘗之禮,治理國家就能像在手掌上指畫一樣容易了。
因此,日常生活有了禮,長輩和後輩間就分辨清楚了。
家庭内部有了禮,家族三代間就能和睦相處。
朝廷有了禮,官爵職位就有了次序。
田獵時有了禮,軍事活動就可以娴熟自如了。
軍隊中有了禮,戰功就得以建立。
因此建造房屋應當遵循其法度,所用的祭器也應當符合其形制,萬物都各得其時,音樂符合其節奏,車輛有适合的規格,鬼神都得到祭祀,喪事都有适度的悲哀,辯論遊說都有和自己相合的人,百官都遵循禮儀,政事得以順利施行。
将各種禮儀施加到自身和眼前的事情上,所有人的舉動就都能夠适宜了。
” 【原文】 言遊退,子張進曰:“敢問禮何謂①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②,伥伥③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④,進退揖讓無所制⑤。
【注釋】 ①何謂:是什麼。
②瞽:盲人。
相:扶持,給盲人領路的人。
③伥伥:不知所措的樣子。
④加:感知,感受。
⑤制:規矩,規則。
【譯文】 言遊退下,
?有所取而無所歸:迎娶的時候父母健在,而後父母兄弟全都去世,如果被休,無家可回。
?共更三年之喪:指公婆去世,妻子與丈夫一起服喪三年。
【譯文】 魯哀公說:“男子十六歲開始精氣通暢,女子十四歲就可以生育,這個時候就能生孩子了。
但是禮教上卻說,男子三十歲有妻子,女子二十歲有丈夫,這難道不是晚了嗎?”孔子說:“那禮教上所說的是最晚的年齡,不能超過這個年齡。
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就可以做父親了。
女子十五歲可以出嫁,成為婦人了。
從此往後,男子女子便可以自由成婚。
衆生閉塞于陰,而陰正是化生養育的開始。
所以聖明的人明白适時地讓男女成婚,順應自然之道。
霜降的時候女子女工恰好完成,嫁娶的人這時便開始做準備了。
冰雪消融的時候開始忙于農耕養蠶,婚禮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舉行。
男子是順應天道的萬物之長,男子應該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知道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可以說;知道什麼事能成功,什麼事不能成功。
所以仔細思考事情的類别從而明白其中的差别,稱之為智慧,這就是普通男子的品德。
女子是順應男子的教化并且按照這些道理做事的人。
因此不應該獨立自主,而應該遵守三從的規矩:年幼的時候聽從父親和兄長的話,已經出嫁後聽從丈夫的話,丈夫死後聽從兒子的話,一定不要有改嫁的現象。
教令規定女子不可以走出家門,隻能在家中負責供應酒菜;在大門容止不能不符合禮儀,不可以走太遠去奔喪。
所有的事都不可以擅自做主,不可以自己出門行走,凡事都要經過詢問得到允許後才能做,有話要經過同意才能說,白天不可以在庭院裡遊玩,夜晚行走一定要打着燈籠,這就是尋常女子的品德。
”于是孔子說:“有五種女子不能娶:逆德人家的女子,關系混亂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曾經受過刑罰、形體有損壞人家的女子,家中有人患有重病人家的女子,失去父親人家的長女。
出嫁婦人有七種情況要被休,有三種情況不可以被休。
七種被休的情況:不聽從公婆教導的女子,沒有兒子的女子,行為淫亂不守婦道的女子,有嫉妒心理的女子,患有重病的女子,喜歡搬弄他人是非的女子,有偷盜行為的女子。
三種不可以休妻的情況:出嫁時父母雙全,後來父母至親都不在人世的女子,如果被休,她們将無家可歸,此其一;與丈夫一起為公婆服喪三年的女子,此其二;出嫁時丈夫一貧如洗,後來丈夫家境富裕的女子,此其三。
以上所有内容,正是聖明的人順應男女之間的關系,重視婚姻的開始。
” 【原文】 孔子曰:“禮之所以象五行①也,其義四時②也,故喪禮有舉焉,有恩有義,有節有權③。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母斬衰④三年,以恩制⑤者也;門内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掩恩,資⑥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尊尊貴貴⑦,義之大也,故為君亦服衰三年,以義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練⑧,毀不滅性⑨,不以死傷生,喪不過三年,齊衰⑩不補,墳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凡此以節制者也;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百官備,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身自執事行者,面垢?而已。
此以權制者也。
親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憂哀之殺也,聖人因殺以制節也。
” 【注釋】 ①五行:這裡的“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五種美好德行。
②四時:四季。
③有節有權:有禮節有權力。
④斬衰:喪服的名字,“衰”同“缞”。
它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種喪服,用粗麻布做成。
⑤制:規定。
⑥資:取。
⑦尊尊貴貴:尊重身份尊貴的人。
第二個“貴”、第二個“尊”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尊貴的人。
⑧練:古祭祀名,古時候,父母去世的第十三個月穿戴練冠在家廟中進行祭祀。
⑨毀不滅性:哀痛不要過分,以至于失去本性。
毀,服喪時過于哀痛。
⑩齊衰:一作“齊缞”,五服中位于第二位。
?素琴:沒有裝飾的琴,典出于一則關于陶淵明的記載,《宋書·陶潛傳》曰:“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适,則撫弄以寄其意。
” ?扶而起:指天子及諸侯。
?杖而起:指卿大夫。
?面垢:臉上帶有髒東西,指平民百姓。
【譯文】 孔子說:“禮的制定依據仁、義、禮、智、信五行,道義的制定是效法四季,因此舉行喪禮的時候,不僅有恩,而且有義,有禮節又有權力。
恩情越重,喪服的規格也越高,因此為父母要服斬衰三年,這是因為恩情規定的;家庭内部恩情要比仁義重要,家庭以外仁義要比恩情重要,用事奉父親的态度來事奉君主,要恭敬有加,尊重身份尊貴的人,這是以仁義為大,因此為君主服喪也要三年,這是仁義所規定的;三天後才能吃飯,三個月後才能沐浴,适時戴練冠祭祀,不要過度哀傷以至于失去本性,不要因為已經去世的人而傷害活着的人,服喪最多不超過三年,所穿的齊缞破了也不可以縫補,墳墓不可以修葺,等到服喪期滿,要彈奏素琴,顯示服喪已經結束,這些都是有一定禮節規定的;用事奉父親的恭敬态度來事奉母親,對他們同樣敬愛。
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國家沒有兩個君主,家裡沒有兩位同等地位的尊長,都是由一個人來主宰。
因此父親健在為母親服喪期間,要讓人看出沒有兩個尊者。
有文武百官,有上百物件,不需要說話就有人将事情做好的,是天子和諸侯;說完話後事情就能辦好的,是卿大夫;需要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将事情辦好的,是尋常百姓。
這是權力的規定。
親人去世,三天内不能怠慢,三個月内不可以懈怠,期間悲痛哭号,三年内憂心忡忡,這樣以後才能停止哀傷。
這就是聖人用來制定禮節的規定。
” 論禮 【原文】 孔子閑居,子張、子貢、言遊侍,論及于禮。
孔子曰:“居①,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②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③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④,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子貢曰:“敢問将何以為此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制中也。
”子貢退,言遊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
”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⑤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⑥之禮,所以仁昭穆⑦也;饋奠⑧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飨⑨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飨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
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⑩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
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轼,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
加于身而措?于前,凡衆之動,得其宜也。
” 【注釋】 ①居:坐下。
②周流:廣泛流傳。
③中:符合。
④給:谄媚的意思。
⑤郊社:對天地的祭祀,在周代,冬至那天在南郊祭天稱之為“郊”,夏至那天在北郊祭地稱之為“社”,合稱“郊社”。
⑥禘嘗:禘,在夏季舉行的祭祀,是宗廟的四時祭之一。
嘗,秋季的祭祀。
⑦昭穆: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宗廟的次序是,始祖居中,接下來的父子尊為昭穆,居左的為“昭”,居右的為“穆”。
⑧饋奠:饋,贈送。
奠,祭。
⑨射飨:射,鄉射之禮。
飨,拿酒食等物去款待他人。
⑩三族:父、子、孫三代。
?宮室:在古代泛指一切房屋。
度:法度。
?鼎俎:一種祭器。
象:形制。
?喪紀:喪事。
?黨:同夥的人。
?體:禮儀。
?措:運用。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閑居,子張、子貢、言遊在一旁侍坐,他們在談話中說到了禮。
孔子說:“你們三個人坐下來,我來告訴你們,禮是無所不在的。
”子貢隔着坐席問道:請問禮是什麼樣的呢?”孔子回答說:“誠敬卻不符合禮的叫作粗野,謙恭卻不符合禮的叫作谄媚,勇猛而不符合禮的叫作忤逆。
”孔子又說:“谄媚很容易将仁慈仁德混淆。
”子貢問道:“請問怎麼做才符合禮呢?”孔子回答說:“禮啊,是可以讓一切行為都恰到好處的依據。
”子貢退下後,言遊上前問道:“請問禮就是去掉壞的保全好的嗎?”孔子回答說:“是的。
”子貢問道:“如何做呢?”孔子說:“郊社的祭天地之禮,是為了讓鬼神得到仁愛;禘嘗的祭秋夏之禮,是為了讓祖先得到仁愛;饋奠之禮是為了讓死者得到仁愛;鄉射時的酒食款待,是為了讓鄉人得到仁愛;用酒食款待人的禮,是為了讓賓客得到仁愛。
明白了郊社之禮、禘嘗之禮,治理國家就能像在手掌上指畫一樣容易了。
因此,日常生活有了禮,長輩和後輩間就分辨清楚了。
家庭内部有了禮,家族三代間就能和睦相處。
朝廷有了禮,官爵職位就有了次序。
田獵時有了禮,軍事活動就可以娴熟自如了。
軍隊中有了禮,戰功就得以建立。
因此建造房屋應當遵循其法度,所用的祭器也應當符合其形制,萬物都各得其時,音樂符合其節奏,車輛有适合的規格,鬼神都得到祭祀,喪事都有适度的悲哀,辯論遊說都有和自己相合的人,百官都遵循禮儀,政事得以順利施行。
将各種禮儀施加到自身和眼前的事情上,所有人的舉動就都能夠适宜了。
” 【原文】 言遊退,子張進曰:“敢問禮何謂①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②,伥伥③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④,進退揖讓無所制⑤。
【注釋】 ①何謂:是什麼。
②瞽:盲人。
相:扶持,給盲人領路的人。
③伥伥:不知所措的樣子。
④加:感知,感受。
⑤制:規矩,規則。
【譯文】 言遊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