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了。
上天的大道就在于迅速地化生萬物,人的道就在于勤于政事,地的道在于迅速地讓植物生長。
治理天下就像是蒲盧一樣,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潤才能成長,因此治理國家就在于要得到民心。
看一個人的賢和不肖要以他自身的修養為依據,修養自身要靠仁。
仁,就是做人的道理,愛自己的親人是最重要的;義就是應當做的事,尊敬賢能的人是最重要的。
從近到遠,由親到疏,有輕重次序地孝敬親人,尊敬賢能,這是禮儀所産生的依據。
禮是治理天下的根基,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養己身,想着要修養己身,就不可以不侍奉雙親;想着要侍奉雙親就不可以不了解他人;想着要了解他人就不可以不懂得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條,用來實現的方法有三種。
這五條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
這五點是天下所通行的道理。
智慧、仁義、勇敢是天下通行的道德,用以實現的方法就是專一。
有的人是生下來就知道,有的人是通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是經過艱難的探索才知道,而等到他們知道以後,就是一樣的了。
有的人是安心地去實行,有的人是順利地得以施行,有的人是勉力而為得以施行,等到他們成功的時候就又都是一樣的了。
”魯哀公說:“您說得很好,我實在是做不到啊。
” 【原文】 孔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①,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重庶民也,來百工也,柔②遠人也,懷③諸侯也。
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④,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⑤,來百工則财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注釋】 ①經:經久不變的常道。
②柔:籠絡。
③懷:安撫。
④眩:迷惑不明。
⑤勸:勉力而為。
【譯文】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近似于有智慧,努力學習就近似于有仁義,知道羞恥就近似于勇敢。
知道這三方面,就知道了修養身心的方法了;知道修養身心的方法,就知道治理民衆的方法了;知道了治理民衆的方法就能夠完成治理天下的大業了。
”魯哀公說:“治理政事到了這個地步大概就可以了吧?”孔子說:“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種,即修養身心,尊敬賢能,侍奉雙親,尊敬大臣,體察群臣,愛護百姓,招徕各種手藝人,籠絡遠方的少數民族,安撫諸侯。
修養身心就能夠建立起道,尊敬賢能就不會有困惑,侍奉雙親就不會造成兄弟間的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受到迷惑,體諒群臣,士子們的回報就會隆重,愛護百姓,百姓就會勉力而為,招徕各種手藝人,财用器物就會很充足,籠絡遠方的少數民族,四方之人就會前來歸依,安撫諸侯,全天下人都會敬重他。
” 【原文】 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齋①潔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财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笃親親也;官盛②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③月試,饩廪稱事④,所以來百工⑤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⑥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⑦則立,不豫則廢⑧。
言前定則不跲⑨,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順于親,不信于友矣;順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誠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⑩道,聖人之所以定體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注釋】 ①齋:齋戒。
②官盛:官員衆多。
③省:考察。
④饩:饋贈。
稱:相稱。
⑤百工:古時各種工匠的統稱。
⑥矜:憐惜、憐憫。
⑦豫:同“預”,事先準備。
⑧廢:失敗。
⑨跲:跌倒。
⑩中:符合。
【譯文】 魯哀公問道:“該怎麼做呢?”孔子說:“齋戒整潔以後,穿上正式的服裝,不符合禮的就不去做,這是用來修身的方法;去除讒言遠離美色,看輕錢财而珍視德行,這是用來尊賢的方法;根據他們的才能授予他們官爵,增加他們的俸祿,尊重他們的好惡,這是用來真誠地對待親人的方法;分配給他們很多的官員供他們任用,這是用來敬重大臣的方法;給忠信的人以豐厚的俸祿,這是用來勉勵士人的方法;在征收賦稅的時候減輕他們的負擔,這是用來愛護百姓的方法;經常對他們進行考察,按照他們創造的成果給予相應的回報,這是用來招徕百工的方法;迎接前來的人,歡送離開的人,表彰那些有才能的人,憐憫那些沒有才能的人,這是用來安撫遠方的人的方法;賜給那些已經消亡的朝代的後人以封地,振興那些荒廢了的邦城,治理亂政扶持危政,朝拜拜訪都有規定的日期,賜給諸侯的禮物要豐厚,接受的禮物要微薄,這是用來安撫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種,用以實現的方法卻是一樣的。
凡事預先做了準備的話,就能夠做成,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言語事先準備好就不會有差錯,事情事先準備好就不會陷入困境,行動事先确定好就不會造成痛苦,道義事先思量好就不會陷入不得志的境地。
處在下位不被上面的人所知曉,就不能得到人民并治理他們;能被上面的人任用卻不能被友人信任,就不是真正的被上面的人任用;能讓友人信任卻不順從父母,就不算是被友人信任;順從父母自身卻不忠誠,也就不能算是順從父母;自身能夠忠誠,卻不懂得善行,就不算是自身忠誠。
忠誠,是天下最大的道;能夠忠誠,就是為人處世的準則。
而忠誠是不需要經過努力也不需要經過思考就可以達到的,一切從容就自然會符合于道義,這是由聖人自身所體現出來的。
忠誠就是讓人選擇為善并且堅持不懈。
” 【原文】 公曰:“子之教寡人備①矣,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
民既孝于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聞此言也,懼不能果②行而獲罪咎。
” 【注釋】 ①備:完備、齊全。
②果:事情得以實現。
【譯文】 魯哀公說:“您教給我的已經很齊全了,敢問您該從哪裡入手實行呢?”孔子說:“樹立仁愛應當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這就能夠教給百姓和睦;樹立恭敬應當從尊敬長者做起,這樣可以教給百姓順從;教導百姓和睦的話,百姓就會樂意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親人;教導人們恭敬的話,百姓就會樂于聽從命令。
百姓既懂得孝敬父母親人,又樂于聽從命令,用這種方法去治理天下,那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了。
”魯哀公說:“我已經聽到了這些話,卻又擔心自己做不到而犯錯誤。
” 【原文】 宰我①問于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
”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魂,氣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
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②之,教之至也。
骨肉斃于下③,化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此神之著也④。
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⑤,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⑥,春秋祭祀,以别親疏,教民反古複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焉,教以二端⑦,二端既立,報以二禮⑧,建設朝事,燔燎羶芗⑨,所以報氣也。
薦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⑩,所以報魄也。
此教民修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盡也。
此之謂大教。
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
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顔色者,其唯文王與?《詩》雲:‘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則文王之謂與。
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緻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飨之必樂,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為能得之矣。
” 【注釋】 ①宰我:宰予,字子我,孔子的一個門生,以善辯聞名。
②享:祭祀、拜祭。
③骨肉斃于下:骨頭和肉埋在地下。
斃,死去。
④神之著:神的顯露。
著,顯露、流露。
⑤極:禮儀規定。
⑥宗祧:指宗廟。
祧,遠祖的廟宇。
⑦二端:指死生二事。
⑧二禮:這裡指的是黍、稷兩樣祭祀用的祭品。
⑨燔燎羶芗:燒柴祭天時五谷的香氣,特指黍、稷兩種祭品的香氣。
⑩郁鬯:香酒。
?諱:避忌。
這裡指文王的父母名字。
?“明發”兩句:深深懷念父母,夜不能寐,心裡隻是想着雙親。
源自《詩經·小雅·小宛》。
明發,曙光初露的黎明。
【譯文】 宰我詢問孔子說:“我聽說過鬼神的名字卻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請教先生鬼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說:“人天生既有氣又有魄,所說的氣,指的是人體内旺盛的精力,魄是鬼充盛的外在表現形式。
人既然可以出生也一定會死亡,死後一定會歸為塵土,這就是所說的鬼,人的魂和氣會回歸到天上,這就是所說的神,人們将鬼和神放在一起來祭祀,達到了教化的極緻。
骨頭和肉身埋葬到地下,化成田間的泥土,他們的氣會向上揚發散到天空之中,這就是神的顯露。
聖明的人借助萬物的精氣來制定一定的禮儀規定。
表面上将他們稱作鬼神,實際上是用這些來作為百姓教化的規則和準繩,而且這樣做還不夠,他們還建築起宮殿,設置廟宇,每逢春秋都會祭祀鬼神,以此來區别親疏遠近,教化百姓返璞歸真,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生命的來源。
百姓能夠服從教化迅速執行命令,教他們如何面對死生兩件人生大事,明白這兩件事後,便用二禮來祭祀報答祖先,建立設置朝拜事宜禮節,進獻五谷,這是報答祖先的鬼魂的。
進獻黍稷,再擺放上煮熟的動物肝髒、肺髒等美味,配上濃郁的香酒,這是用來報答祖先的神靈的。
教化百姓修正自己的本性,回到最初崇尚仁愛,對上對下全都用真感情,這就達到了禮的最高境界了。
“君子崇尚遠古回複初始,不忘記自己生命的源頭,因此要對祖先畢恭畢敬,顯示自己對祖先的親情,竭盡全力做事,不敢不盡力,這就達到了大教化。
古時周文王祭祀祖先時,事奉死去的雙親如同他們活着的時候一樣,甚至因為思念死去的人而痛不欲生,每逢忌日一定哀痛不已,提起去世雙親的名字就如同見到他們本人一樣。
文王親自祭祀,實在是忠誠啊!思念深切,好像看見了至親的人一樣。
祭祀時候想要看見親人樣子的人,是隻有文王一人嗎?《詩經》說:‘深深懷念父母,夜不能寐,心裡隻是想着雙親。
’說的就是文王。
第二天将要舉行祭祀,頭天晚上一直到天蒙蒙亮都無法入睡,因為思念親人,對親人恭敬有加,請求他們能夠出現,接着又反複思念起來。
等到祭祀當天,總是喜憂參半,想到親人可以吃到祭品就很高興,到了祭祀的地方,就十分悲痛。
這正是孝子的情懷,文王的确做到了這一點啊!”
上天的大道就在于迅速地化生萬物,人的道就在于勤于政事,地的道在于迅速地讓植物生長。
治理天下就像是蒲盧一樣,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潤才能成長,因此治理國家就在于要得到民心。
看一個人的賢和不肖要以他自身的修養為依據,修養自身要靠仁。
仁,就是做人的道理,愛自己的親人是最重要的;義就是應當做的事,尊敬賢能的人是最重要的。
從近到遠,由親到疏,有輕重次序地孝敬親人,尊敬賢能,這是禮儀所産生的依據。
禮是治理天下的根基,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養己身,想着要修養己身,就不可以不侍奉雙親;想着要侍奉雙親就不可以不了解他人;想着要了解他人就不可以不懂得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條,用來實現的方法有三種。
這五條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
這五點是天下所通行的道理。
智慧、仁義、勇敢是天下通行的道德,用以實現的方法就是專一。
有的人是生下來就知道,有的人是通過學習才知道,有的人是經過艱難的探索才知道,而等到他們知道以後,就是一樣的了。
有的人是安心地去實行,有的人是順利地得以施行,有的人是勉力而為得以施行,等到他們成功的時候就又都是一樣的了。
”魯哀公說:“您說得很好,我實在是做不到啊。
” 【原文】 孔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公曰:“政其盡此而已乎?”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①,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重庶民也,來百工也,柔②遠人也,懷③諸侯也。
夫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④,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⑤,來百工則财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注釋】 ①經:經久不變的常道。
②柔:籠絡。
③懷:安撫。
④眩:迷惑不明。
⑤勸:勉力而為。
【譯文】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近似于有智慧,努力學習就近似于有仁義,知道羞恥就近似于勇敢。
知道這三方面,就知道了修養身心的方法了;知道修養身心的方法,就知道治理民衆的方法了;知道了治理民衆的方法就能夠完成治理天下的大業了。
”魯哀公說:“治理政事到了這個地步大概就可以了吧?”孔子說:“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種,即修養身心,尊敬賢能,侍奉雙親,尊敬大臣,體察群臣,愛護百姓,招徕各種手藝人,籠絡遠方的少數民族,安撫諸侯。
修養身心就能夠建立起道,尊敬賢能就不會有困惑,侍奉雙親就不會造成兄弟間的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受到迷惑,體諒群臣,士子們的回報就會隆重,愛護百姓,百姓就會勉力而為,招徕各種手藝人,财用器物就會很充足,籠絡遠方的少數民族,四方之人就會前來歸依,安撫諸侯,全天下人都會敬重他。
” 【原文】 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齋①潔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财而貴德,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笃親親也;官盛②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③月試,饩廪稱事④,所以來百工⑤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⑥不能,所以綏遠人也;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⑦則立,不豫則廢⑧。
言前定則不跲⑨,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不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順于親,不信于友矣;順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于善,不誠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夫誠弗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⑩道,聖人之所以定體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注釋】 ①齋:齋戒。
②官盛:官員衆多。
③省:考察。
④饩:饋贈。
稱:相稱。
⑤百工:古時各種工匠的統稱。
⑥矜:憐惜、憐憫。
⑦豫:同“預”,事先準備。
⑧廢:失敗。
⑨跲:跌倒。
⑩中:符合。
【譯文】 魯哀公問道:“該怎麼做呢?”孔子說:“齋戒整潔以後,穿上正式的服裝,不符合禮的就不去做,這是用來修身的方法;去除讒言遠離美色,看輕錢财而珍視德行,這是用來尊賢的方法;根據他們的才能授予他們官爵,增加他們的俸祿,尊重他們的好惡,這是用來真誠地對待親人的方法;分配給他們很多的官員供他們任用,這是用來敬重大臣的方法;給忠信的人以豐厚的俸祿,這是用來勉勵士人的方法;在征收賦稅的時候減輕他們的負擔,這是用來愛護百姓的方法;經常對他們進行考察,按照他們創造的成果給予相應的回報,這是用來招徕百工的方法;迎接前來的人,歡送離開的人,表彰那些有才能的人,憐憫那些沒有才能的人,這是用來安撫遠方的人的方法;賜給那些已經消亡的朝代的後人以封地,振興那些荒廢了的邦城,治理亂政扶持危政,朝拜拜訪都有規定的日期,賜給諸侯的禮物要豐厚,接受的禮物要微薄,這是用來安撫諸侯的方法。
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九種,用以實現的方法卻是一樣的。
凡事預先做了準備的話,就能夠做成,沒有準備就會失敗。
言語事先準備好就不會有差錯,事情事先準備好就不會陷入困境,行動事先确定好就不會造成痛苦,道義事先思量好就不會陷入不得志的境地。
處在下位不被上面的人所知曉,就不能得到人民并治理他們;能被上面的人任用卻不能被友人信任,就不是真正的被上面的人任用;能讓友人信任卻不順從父母,就不算是被友人信任;順從父母自身卻不忠誠,也就不能算是順從父母;自身能夠忠誠,卻不懂得善行,就不算是自身忠誠。
忠誠,是天下最大的道;能夠忠誠,就是為人處世的準則。
而忠誠是不需要經過努力也不需要經過思考就可以達到的,一切從容就自然會符合于道義,這是由聖人自身所體現出來的。
忠誠就是讓人選擇為善并且堅持不懈。
” 【原文】 公曰:“子之教寡人備①矣,敢問行之所始。
”孔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
民既孝于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
”公曰:“寡人既得聞此言也,懼不能果②行而獲罪咎。
” 【注釋】 ①備:完備、齊全。
②果:事情得以實現。
【譯文】 魯哀公說:“您教給我的已經很齊全了,敢問您該從哪裡入手實行呢?”孔子說:“樹立仁愛應當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這就能夠教給百姓和睦;樹立恭敬應當從尊敬長者做起,這樣可以教給百姓順從;教導百姓和睦的話,百姓就會樂意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及親人;教導人們恭敬的話,百姓就會樂于聽從命令。
百姓既懂得孝敬父母親人,又樂于聽從命令,用這種方法去治理天下,那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了。
”魯哀公說:“我已經聽到了這些話,卻又擔心自己做不到而犯錯誤。
” 【原文】 宰我①問于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
”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魂,氣者,神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
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②之,教之至也。
骨肉斃于下③,化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此神之著也④。
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⑤,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⑥,春秋祭祀,以别親疏,教民反古複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衆之服自此故聽且速焉,教以二端⑦,二端既立,報以二禮⑧,建設朝事,燔燎羶芗⑨,所以報氣也。
薦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⑩,所以報魄也。
此教民修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君子反古複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緻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盡也。
此之謂大教。
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
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顔色者,其唯文王與?《詩》雲:‘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則文王之謂與。
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緻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飨之必樂,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為能得之矣。
” 【注釋】 ①宰我:宰予,字子我,孔子的一個門生,以善辯聞名。
②享:祭祀、拜祭。
③骨肉斃于下:骨頭和肉埋在地下。
斃,死去。
④神之著:神的顯露。
著,顯露、流露。
⑤極:禮儀規定。
⑥宗祧:指宗廟。
祧,遠祖的廟宇。
⑦二端:指死生二事。
⑧二禮:這裡指的是黍、稷兩樣祭祀用的祭品。
⑨燔燎羶芗:燒柴祭天時五谷的香氣,特指黍、稷兩種祭品的香氣。
⑩郁鬯:香酒。
?諱:避忌。
這裡指文王的父母名字。
?“明發”兩句:深深懷念父母,夜不能寐,心裡隻是想着雙親。
源自《詩經·小雅·小宛》。
明發,曙光初露的黎明。
【譯文】 宰我詢問孔子說:“我聽說過鬼神的名字卻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請教先生鬼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說:“人天生既有氣又有魄,所說的氣,指的是人體内旺盛的精力,魄是鬼充盛的外在表現形式。
人既然可以出生也一定會死亡,死後一定會歸為塵土,這就是所說的鬼,人的魂和氣會回歸到天上,這就是所說的神,人們将鬼和神放在一起來祭祀,達到了教化的極緻。
骨頭和肉身埋葬到地下,化成田間的泥土,他們的氣會向上揚發散到天空之中,這就是神的顯露。
聖明的人借助萬物的精氣來制定一定的禮儀規定。
表面上将他們稱作鬼神,實際上是用這些來作為百姓教化的規則和準繩,而且這樣做還不夠,他們還建築起宮殿,設置廟宇,每逢春秋都會祭祀鬼神,以此來區别親疏遠近,教化百姓返璞歸真,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生命的來源。
百姓能夠服從教化迅速執行命令,教他們如何面對死生兩件人生大事,明白這兩件事後,便用二禮來祭祀報答祖先,建立設置朝拜事宜禮節,進獻五谷,這是報答祖先的鬼魂的。
進獻黍稷,再擺放上煮熟的動物肝髒、肺髒等美味,配上濃郁的香酒,這是用來報答祖先的神靈的。
教化百姓修正自己的本性,回到最初崇尚仁愛,對上對下全都用真感情,這就達到了禮的最高境界了。
“君子崇尚遠古回複初始,不忘記自己生命的源頭,因此要對祖先畢恭畢敬,顯示自己對祖先的親情,竭盡全力做事,不敢不盡力,這就達到了大教化。
古時周文王祭祀祖先時,事奉死去的雙親如同他們活着的時候一樣,甚至因為思念死去的人而痛不欲生,每逢忌日一定哀痛不已,提起去世雙親的名字就如同見到他們本人一樣。
文王親自祭祀,實在是忠誠啊!思念深切,好像看見了至親的人一樣。
祭祀時候想要看見親人樣子的人,是隻有文王一人嗎?《詩經》說:‘深深懷念父母,夜不能寐,心裡隻是想着雙親。
’說的就是文王。
第二天将要舉行祭祀,頭天晚上一直到天蒙蒙亮都無法入睡,因為思念親人,對親人恭敬有加,請求他們能夠出現,接着又反複思念起來。
等到祭祀當天,總是喜憂參半,想到親人可以吃到祭品就很高興,到了祭祀的地方,就十分悲痛。
這正是孝子的情懷,文王的确做到了這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