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孔子聞之,遂見郯子而學焉。

    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②,學在四夷,猶信。

    ” 【注釋】 ①師:長。

     ②官:官學。

     【譯文】 郯國的國君去朝拜魯國,魯人問道:“少昊氏用鳥的名字來封官,是什麼原因呢?”郯子回答說:“少昊氏是我的祖先,我知道其中的原因。

    以前黃帝用雲來任命官職,因此百官之長都用雲來命名。

    炎帝是用火來命名官職,共工是用水來命名官職,太昊是用龍來命名官職,意義都是一樣的。

    我的高祖少昊摯在建國時,正好有鳳鳥飛過,因此便設立鳥的長官并以鳥來命名官職。

    自從颛顼氏以後,不能用原來的祥瑞來命名了,就用近處的事物來命名,因此就設立百姓的長官并用百姓的事物來命名,這是因為不能(用原來的方式命名)的緣故。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馬上去拜見郯子并向他學習。

    而後告訴别人說:“我聽說天子的官學喪失了以後,學問就隻能存在于諸侯的小國中了。

    這些話是真實的。

    ” 【原文】 邾隐公朝于魯,子貢觀焉。

    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

    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将有死亡焉。

    夫禮,生死存亡之體①。

    将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戎,于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②,心以亡矣。

    嘉事不體③,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④也。

    驕近亂,替近疾。

    君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又邾子出奔⑤。

    孔子曰:“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 【注釋】 ①體:根本。

     ②不度:不合禮法。

     ③嘉事:指朝禮。

    體:禮。

     ④替:衰落,衰弱。

     ⑤奔:逃。

     【譯文】 邾隐公到魯國朝拜,子貢在一旁觀看。

    邾隐公高高地拿着進獻的玉站立着,仰着頭,定公低着身子接受玉,低着頭。

    子貢說:“從禮節上來看,這兩個君王大概是要死了。

    禮是生死存亡的根本,率領手下的人和他人打交道,進退俯仰都要取之于法度。

    朝拜祭祀以及殡葬征戰都要從中看到禮節。

    如今是正月的互相朝拜,卻都不符合法度,連禮節的核心都喪失了,朝禮也不符合禮,如何能夠長久呢?頭高仰顯示驕傲;頭低俯,顯示衰落。

    驕傲就近于作亂,衰落就近于疾病。

    君王為主人,難道是要先滅亡嗎?”夏季的五月,定公死了,邾隐公也從魯國逃走了。

    孔子說:“子貢說中了不幸的事,這是子貢多嘴。

    ” 【原文】 孔子在陳,陳侯就之燕遊①焉。

    行路之人雲:“魯司铎災及宗廟。

    ”以告孔子。

    子曰:“所及者,其桓、僖之廟。

    ”陳侯曰:“何以知之?”子曰:“禮,祖有功而宗有德,故不毀其廟焉。

    今桓、僖之親盡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廟,而魯不毀,是以天災加②之。

    ”三日,魯使至,問焉③,則桓、僖也。

    陳侯謂子貢曰:“吾乃今知聖人之可貴。

    ”對曰:“君之知之可矣,未若專其道而行其化之善也。

    ” 【注釋】 ①燕遊:宴飲遊玩。

     ②加:施加。

     ③焉:代詞,代指之前所說的事。

     【譯文】 孔子在陳國,陳侯和他一起宴飲遊玩。

    路上的行人說道:“魯國司铎的火災殃及了宗廟。

    ”有人将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火災所殃及的,大概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廟吧。

    ”陳侯問道:“您是怎麼知道的呢?”孔子說:“按照禮儀來說,祖宗有功德的話,宗廟就不會被毀壞。

    而今桓公和僖公曆時久遠,和後世的親屬關系已超過了五代,而他們自身的功德又不足以保全他們的宗廟。

    但魯國沒有毀掉它,因此上天就将火災加于其上。

    ”過了三天,魯國的使者到來,問起這件事,果然火災所殃及的就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廟。

    陳侯對子貢說:“我現在才知道聖人是多麼值得敬重。

    ”子貢回答說:“您知道了聖人的可貴,不如專門采取其道并推行其教化更好些。

    ” 【原文】 陽虎既奔齊,自齊奔晉,适①趙氏。

    孔子聞之,謂子路曰:“趙氏其世②有亂乎?”子路曰:“權不在焉,豈能為亂?”孔子曰:“非汝所知。

    夫陽虎親③富而不親仁,有寵于季孫,又将殺之,不克④而奔,求容⑤于齊。

    齊人囚之,乃亡歸晉,是齊、魯二國,已去其疾。

    趙簡子好利而多信⑥,必溺⑦其說而從其謀,禍敗所終,非一世可知也。

    ” 【注釋】 ①适:到。

     ②世:後世。

     ③親:依附。

     ④克:成功。

     ⑤求容:博取歡心。

     ⑥多信:容易輕信。

     ⑦溺:迷惑。

     【譯文】 季孫氏的家臣陽虎逃到齊國以後,又從齊國逃到了晉國,到了趙簡子之處。

    孔子聽說這件事以後,對子路說:“趙簡子的後代大概是要有動亂了。

    ”子路說:“政權沒有掌握在他們手中,怎能不動亂呢?”孔子說:“事情并不是你所知道的那樣。

    陽虎依附富貴之人卻不親近于仁人,得到了季桓子的寵愛,卻又想要謀害季桓子,沒能成功就逃走了。

    想要去博取齊國的歡心,被齊人關了起來,他便又逃到晉國。

    這麼一來,齊國和魯國都已經去除了禍患。

    趙簡子喜好小利并且容易輕信,一定會被他的言論所迷惑,并聽從他的陰謀,最後一定會招緻禍敗,這不是從一代就可以知道的。

    ” 【原文】 季康子問于孔子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而猶有螽①,何也?”孔子對曰:“丘聞之:火伏②而後蟄者畢。

    今火猶西流,司曆過③也。

    ”季康子曰:“所失者幾月也?”孔子曰:“于夏十月,火既沒矣。

    今火見,再失閏也。

    ” 【注釋】 ①螽:一種蝗蟲,蠶食莊稼。

     ②火伏:心星潛伏。

    火,星宿名,又稱大火,心星。

     ③過:過錯。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道:“現在是周曆的十二月,夏曆的十月,卻還有蝗災,是什麼緣故呢?”孔子對他說:“我聽說,心星潛伏以後蟄蟲就沒有了。

    現在心星還在向西流動,這是司曆官的過錯。

    ”季康子說:“是在哪一月錯了呢?”孔子說:“在夏曆的十月,心星潛伏了以後,現在又見到了心星,這是兩次未置閏的結果。

    ” 【原文】 吳王夫差将與哀公見晉侯,子服景伯①對使者曰:“王合②諸侯,則伯率侯牧以見于王,伯合諸侯,則侯率子男以見于伯。

    今諸侯會而君與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也。

    且執事③以伯召諸侯,而以侯終之,何利之有焉?”吳人乃止,既而悔之,遂囚景伯。

    伯謂大宰嚭④曰:“魯将以十月上辛⑤,有事于上帝⑥,先王,季辛而畢。

    何也世有職焉,自襄已來未之改也,若其不會,則祝宗⑦将曰吳實然。

    ”嚭言于夫差,歸之。

    子貢聞之,見于孔子曰:“子服氏之子拙于說矣⑧,以實獲囚,以詐得免。

    ”孔子曰:“吳子為夷德⑨可欺而不可以實,是聽者之蔽,非說者之拙也。

    ” 【注釋】 ①子服景伯:魯國大夫,複姓子服,名何,谥号景,伯是古代的一個爵位,古時候自天子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合:會合。

     ③執事:對對方的敬稱,這裡指吳王。

     ④大宰嚭:本名伯嚭,春秋時吳國的宰相。

    大,通“太”。

     ⑤上辛:農曆每月上旬的辛日。

     ⑥有事:祭祀、禱告。

    上帝:天帝。

     ⑦祝宗:向祖宗祈福禱告。

     ⑧子服氏之子:指的是子服景伯。

    拙:不擅長。

     ⑨夷德:少數民族的秉性。

     【譯文】 吳王夫差即将與魯哀公一起會見晉國諸侯。

    子服景伯對吳國使者說:“君王會合諸侯,那麼諸侯之長就會帶領諸侯長官前去與君王見面,諸侯之長想要會合諸侯,那麼侯爵就會率領子爵、男爵前去與伯爵見面。

    現在諸侯會合,吳王要同我們的國君一起去會見晉國君王,那麼晉國君王就成了諸侯之長了。

    而且,吳王以伯爵的身份召集諸侯,最終卻以侯爵身份結束會面,有什麼好處呢?”于是吳國人決定停止這次活動,事情過後,吳國又非常後悔沒有參加會合,于是将子服景伯囚禁起來。

    子服景伯對太宰嚭說:“魯國将在十月上辛祭祀天帝、先王,祭祀活動一直到季辛日結束。

    我們家族世世代代都有官職,自從魯襄公開始,從來沒有改變過,如果我現在不去參加祭祀,那麼我在向祖先禱告的時候将會實話實說,是吳國将我囚禁起來導緻我無法參與祭天儀式的。

    ”太宰嚭将這些話轉達給吳王夫差,夫差命人釋放了子服景伯。

    子貢得知這件事,前來拜見孔子說:“子服景伯不擅長言辭,因為說實話而被關押,卻因為說假話而得以赦免。

    ”孔子說:“吳王夫差有少數民族的秉性,他們可以被欺騙卻無法聽實話,這是聽話之人受到蒙蔽,并不是說話的人不擅長言辭。

    ” 【原文】 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采薪①于大野,獲麟焉。

    折其前左足,載以歸。

    叔孫以為不祥,棄之于郭外。

    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

    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孫聞之,然後取之。

    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

    出非其時而見害②,吾是以傷焉。

    ” 【注釋】 ①薪:木柴。

     ②害:遇害。

     【譯文】 叔孫氏的車夫名字叫鉏商,在野外打柴,捉到了一隻麒麟,就将它前面的左腳折斷,用車子将它帶了回來。

    叔孫氏看到了以後,認為不祥,就讓人将麒麟扔到了城外。

    并派人去問孔子說:“形狀像獐子卻又有角,是什麼呢?”孔子就前去觀看,看了以後說道:“這是麒麟啊,它為什麼來這裡呢?它為什麼來這裡呢?”他将衣袖翻過來擦拭臉上的淚水,淚水将衣袖都沾濕了。

    叔孫氏聽到這件事後,就将麒麟又取了回來。

    子貢問孔子說:“先生您為什麼哭泣呢?”孔子回答說:“麒麟的降臨是聖明君王出現的征兆,然而現在它的出現卻不是時候,反倒遇到了傷害,因此我為之傷心。

    ” 西狩獲麟 魯人在西郊打獵獲得一隻麒麟,孔子感念于此,停止了寫《春秋》。

    孔子說,麒麟是仁義之獸,一出現就死了,道也要完了。

     哀公問政 【原文】 哀公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①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③,其人亡則其政息。

    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夫政者,猶蒲盧④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于得人。

    取人以身,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⑤;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⑥,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

    禮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⑦。

    天下之達道⑧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⑨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實固⑩不足以成之也。

    ” 【注釋】 ①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

     ②布:記載。

    方策:木闆和竹簡。

     ③舉:施行。

     ④蒲盧:一種容易生長的野草。

     ⑤親親:愛自己的親人。

    大:重要。

     ⑥殺:減退。

     ⑦天:天理。

     ⑧達道:天下所通行的道理。

     ⑨一:專一。

     ⑩固:原本。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如何治國。

    孔子回答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現在還記載在木闆和竹簡上。

    當他們在的時候,政策能得以實施,當他們不在了的時候,政策也就不被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