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曾子跟着孔子到齊國,齊景公用對待下卿的禮遇聘請曾子,曾子态度很堅決地推辭掉了。
曾參快要離開齊國的時候,晏嬰給他送行,說:“我聽說,君子贈送别人錢财,還不如贈送别人好的建議。
現在有一根生長了三年的蘭草根,用鹿肉的湯浸泡它,泡好後吃它,味道十分鮮美,可以用來交換一匹馬。
這不是因為蘭草本身就有鮮美的味道,而是用來浸泡它的鹿肉湯味道鮮美,所以希望你明白那是鹿肉湯的作用。
君子居住的時候往往要挑選好的地方。
出去遊玩的時候也選擇對的方向,做官一定要選擇君主。
選擇君主的原因是尋求官職,選擇方向的原因是修養道行。
改變風氣和風俗習慣的人,喜好改變本性,能夠不謹慎嗎?”孔子聽到晏子這番話,說:“晏子說的話,是君子的話啊。
依傍富人,當然不會貧困。
馬蚿腳斷了還能行走,為什麼呢?因為它輔助的腳多。
” 【原文】 孔子曰:“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①,可謂知言矣;言而衆向②之,可謂知時矣。
是故以富而能富人③者,欲貧不可得也;以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
” 【注釋】 ①逆:違背道理。
②向:響應。
③富人:使人富。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份富貴卻能謙恭地對待别人,什麼人會不尊敬他?自己富貴卻愛護别人,什麼人會不親近他?講話的時候不違背道理,可以稱得上會講話了;說出的話大家都認可,可以稱得上懂得把握時機了。
所以自己富足的時候也能讓别人富足,想貧困都不可能;自己尊貴的時候也能讓别人尊貴,想卑賤都不可能;自己通達卻能使别人通達,想窮困都不可能。
” 【原文】 孔子曰:“中人之情也①,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
是故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令。
此言疾之難忍,急之難行也。
故君子不急斷②,不急制③。
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積有數,車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④也。
夫度量不可不明,是中人所由⑤之令。
” 【注釋】 ①中人:普通人。
情:情形。
②斷:決斷。
③制:制定規則。
④原:根本方法。
⑤由:遵守。
【譯文】 孔子說:“普通人的情況大緻一樣,有多餘的東西就奢侈浪費,不充足就會節儉,不禁止就行為過度,沒有限度的時候就會放縱自己的行為,随心所欲就會失敗。
所以被鞭打的孩子不會聽從父親的教導,受到刑罰處罰的百姓不會聽從君主的命令。
這就是所謂動作太快就難以讓人接受,命令下達太急就難以實行。
所以君子不急于決斷,不急于制定規則。
飲食的時候要适量,着裝的時候有節制,居室有限度,積蓄要有一定的數額,車輛和器具有限量,這些就是防止災難的根本方法。
法規禁令不能不明确,這是普通人遵守的教令。
” 【原文】 孔子曰:“巧①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
以愚者反之。
是以非其人,告之弗②聽;非其地,樹之弗生。
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夫處重③擅寵,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
位高則危,任重則崩,可立而待。
” 【注釋】 ①巧:工巧。
②弗:不。
③重:要位。
【譯文】 孔子說:“靈巧而且喜歡思考的人一定可以攻堅,勇敢而且喜歡詢問必定勝利;智慧而且喜歡謀劃必定成功。
笨人剛好相反。
因此,不是他喜歡的人,告訴他也不聽;不是合适的地,種上樹也不長。
得到稱心如意的人,就像堆聚沙子,淋了雨也不會散;不是他稱心如意的人,就像對待聾子,敲鼓也沒用。
身處要位而受專寵,專門幹嫉賢妒能的事,這是笨人的常情。
地位高貴就危險,任務繁重就要崩潰,可以立馬見到這樣的結果。
” 【原文】 孔子曰:“舟非水不行①,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②。
是故君子不可不嚴③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
” 【注釋】 ①行:離開,行走。
②傾:使國家滅亡。
③嚴:嚴謹。
【譯文】 孔子說:“船離開水的時候就不能前行,水進入船艙,船就會沉沒。
君主遠離了百姓就治理不好國家,百姓犯上作亂的時候就會使國家滅亡。
所以君子不能不嚴謹,小人不能不統一。
” 【原文】 齊高庭問于孔子曰:“庭不曠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精氣以問事君子之道,願夫子告之。
”孔子曰:“貞以幹①之,敬以輔之,施仁無倦,見君子則舉②之,見小人則退③之。
去汝惡心而忠與之。
效其行,修其禮,千裡之外,親如兄弟。
行不效,禮不修,則對門不汝通矣。
夫終日言,不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之患,唯智者能之。
故自修者必恐懼以除患,恭敬以避難者也。
終日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 【注釋】 ①幹:主幹。
②舉:舉薦。
③退:罷免。
【譯文】 齊高庭向孔子問道:“我翻越過高山,不遠千裡而來,身穿草編織成的衣服,拿着禮物,真心誠意地前來于此,向您詢問侍奉君子的方法,希望您能夠告訴我。
”孔子回答說:“以忠貞為主幹,恭敬地輔助他,施行仁義的時候要不知疲倦,看到君子就要舉薦他,看到小人就要罷免他。
去除不好的心思而将忠心貢獻給他。
效仿他的言行,學習他的禮儀,即便是相隔千裡,也能夠親如兄弟。
如果不效仿其言行,不學習其禮儀,那麼即便是對門的人也不會和你有往來。
整天都在說話,也不要遺忘自己的擔憂;整天都在做事,也不要遺忘自己的憂慮,唯有聰慧的人才能夠做到這些。
因此修養自身的人必定會心懷恐懼以消除禍患,恭敬節儉以避開災難。
整天都在做好事,一句話卻能夠将他毀掉,因此說話能夠不謹慎嗎?” 辯物 【原文】 季桓子穿①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使②問孔子曰:“吾穿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聞者,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魍魉③,水之怪龍、罔象④,土之怪羵羊⑤也。
” 【注釋】 ①穿:打井、挖井。
②使使:派遣使者。
③夔、魍魉:夔,傳說中的單足獸。
魍魉,山中精怪。
④罔象:水怪的一種。
⑤羵羊:土怪。
【譯文】 季桓子派人打井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土缶,裡面有一隻羊,就派遣使者前去向孔子詢問,說:“我在費地打井的時候,在井中得到了一隻狗,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根據我所知道的,得到的應該是羊吧。
我聽說山林中的精怪有夔以及魍魉,水中的精怪有龍和罔象,土中的精怪則是羵羊。
” 【原文】 吳伐越,隳①會稽,獲巨骨一節,專車②焉。
吳子使來聘于魯,且問之孔子,命使者曰:“無以吾命也。
”賓既将事,乃發币于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③。
既徹俎而燕④,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如為大?”孔子曰:“丘聞之昔禹緻群臣于會稽之山,防風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焉。
此為大矣。
”客曰:“敢問誰守為神?”孔子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
社稷之守為公侯,山川之祀者為諸侯,皆屬于王。
”客曰:“防風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為添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瞿氏,今曰大人。
”客曰:“人長之極幾何?”孔子曰:“焦僥氏⑤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
” 【注釋】 ①隳:毀壞。
②專車:裝了滿滿一車。
③爵之:倒酒給他喝。
④徹:同“撤”,撤走。
俎: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器具。
燕:同“宴”,宴飲。
⑤焦僥氏:古時西南少數民族的另一種稱呼。
【譯文】 吳國攻伐越國的時候,毀壞了會稽山,得到了一節巨大的骨頭,裝了滿滿的一車。
吳國的君主派人前往魯國去問候魯國的國君,并向孔子詢問這件事,吳王對使者說:“(關于詢問骨頭這件事)不要說是我的命令。
”使者問候完魯君以後,就将所帶的禮物送給魯國的各位大夫。
到了孔子跟前時,孔子飲了一杯酒。
禮儀完畢以後,那些盛祭品的器具被撤去,開始了宴飲。
使者便拿着骨頭問孔子道:“敢問您什麼樣的骨頭才是大的呢?”孔子說:“我聽說,以前大禹在會稽山上召集群臣,防風氏來的最晚,大禹就殺了他,他的骨頭有整整一車那麼大,那就是最大的了。
”使者問道:“敢問守護的神靈是誰呢?”孔子說:“山川的神靈是足夠用來整治天下的,也就是守護神。
諸侯當中隻祭祀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才是諸侯,他們都隸屬于君王。
”使者又問道:“防風氏所守護的是哪裡呢?”孔子說:“防風氏是汪芒國的君王,守護的是嵎山,姓氏為添。
在虞、夏、商三朝時是汪芒氏,在周代是長瞿氏,現在則稱為大人。
”使者又問道:“人的身體最高的有多高呢?”孔子說:“焦僥氏的身體高三尺,是最矮的,最高的不超過十尺,這是極限了。
” 【原文】 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①,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②。
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
孔子曰:“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之矢。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③來貢,而無忘職業。
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④德之緻遠物也,以示後人,使永鑒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
’以分大姬⑤,配胡公而封諸陳。
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⑥親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⑦也,故分陳以肅慎氏貢焉。
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
”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注釋】 ①上館:上等旅館。
②咫:長度單位,八寸為一咫。
③方賄:當地的特産。
④令:美好的。
⑤大姬:周武王的女兒。
⑥展:展示、表示。
⑦服:服從。
【譯文】 孔子在陳國的時候,陳惠公将他安置在上等旅館中。
當時有一隻隼栖息并死在陳惠公的庭院中,射死它的箭很特别,箭杆是用楛木制成的,箭頭則是石頭做的,長度有一尺八寸。
陳惠公便派人拿着這隻隼去孔子所住的旅館中詢問。
孔子說:“這隻隼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啊。
這是肅慎氏的箭。
以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時候,打通了各個少數民族之間往來的道路,讓他們各自進貢當地的特産,并且告誡他們不要忘記自己所從事的職務。
于是肅慎氏就進貢了這支箭,它是楛木制成的箭杆,石頭制成的箭頭,長度有一尺八寸。
周武王想要以此來昭示後世人,并成為後人永遠的借鑒,于是就在箭末端刻着:‘肅慎氏貢楛矢。
’并将箭賞賜給了自己的女兒大姬。
後來大姬被許配給封地在陳的胡公(箭也随之到了陳)。
古時候将珍寶美玉分給同姓之家,以表示彼此關系的親密。
将遠方進貢的物品分給異姓之國,是要他們不要忘記服從。
因此就将肅慎氏進貢的箭分給了陳國。
如果您派人到府庫中去查找的話,是能夠找到的。
”陳惠公就派人去府庫中查找,在一個金屬匣子裡找到了,和孔子所說的相同。
【原文】 郯子朝魯,魯人問曰:“少昊氏以鳥名官,何也?”對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①而雲名。
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龍,其義一也。
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适至,是以紀之于鳥,故為鳥師而鳥名。
自颛顼氏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
曾參快要離開齊國的時候,晏嬰給他送行,說:“我聽說,君子贈送别人錢财,還不如贈送别人好的建議。
現在有一根生長了三年的蘭草根,用鹿肉的湯浸泡它,泡好後吃它,味道十分鮮美,可以用來交換一匹馬。
這不是因為蘭草本身就有鮮美的味道,而是用來浸泡它的鹿肉湯味道鮮美,所以希望你明白那是鹿肉湯的作用。
君子居住的時候往往要挑選好的地方。
出去遊玩的時候也選擇對的方向,做官一定要選擇君主。
選擇君主的原因是尋求官職,選擇方向的原因是修養道行。
改變風氣和風俗習慣的人,喜好改變本性,能夠不謹慎嗎?”孔子聽到晏子這番話,說:“晏子說的話,是君子的話啊。
依傍富人,當然不會貧困。
馬蚿腳斷了還能行走,為什麼呢?因為它輔助的腳多。
” 【原文】 孔子曰:“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①,可謂知言矣;言而衆向②之,可謂知時矣。
是故以富而能富人③者,欲貧不可得也;以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
” 【注釋】 ①逆:違背道理。
②向:響應。
③富人:使人富。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份富貴卻能謙恭地對待别人,什麼人會不尊敬他?自己富貴卻愛護别人,什麼人會不親近他?講話的時候不違背道理,可以稱得上會講話了;說出的話大家都認可,可以稱得上懂得把握時機了。
所以自己富足的時候也能讓别人富足,想貧困都不可能;自己尊貴的時候也能讓别人尊貴,想卑賤都不可能;自己通達卻能使别人通達,想窮困都不可能。
” 【原文】 孔子曰:“中人之情也①,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
是故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令。
此言疾之難忍,急之難行也。
故君子不急斷②,不急制③。
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積有數,車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④也。
夫度量不可不明,是中人所由⑤之令。
” 【注釋】 ①中人:普通人。
情:情形。
②斷:決斷。
③制:制定規則。
④原:根本方法。
⑤由:遵守。
【譯文】 孔子說:“普通人的情況大緻一樣,有多餘的東西就奢侈浪費,不充足就會節儉,不禁止就行為過度,沒有限度的時候就會放縱自己的行為,随心所欲就會失敗。
所以被鞭打的孩子不會聽從父親的教導,受到刑罰處罰的百姓不會聽從君主的命令。
這就是所謂動作太快就難以讓人接受,命令下達太急就難以實行。
所以君子不急于決斷,不急于制定規則。
飲食的時候要适量,着裝的時候有節制,居室有限度,積蓄要有一定的數額,車輛和器具有限量,這些就是防止災難的根本方法。
法規禁令不能不明确,這是普通人遵守的教令。
” 【原文】 孔子曰:“巧①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
以愚者反之。
是以非其人,告之弗②聽;非其地,樹之弗生。
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夫處重③擅寵,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
位高則危,任重則崩,可立而待。
” 【注釋】 ①巧:工巧。
②弗:不。
③重:要位。
【譯文】 孔子說:“靈巧而且喜歡思考的人一定可以攻堅,勇敢而且喜歡詢問必定勝利;智慧而且喜歡謀劃必定成功。
笨人剛好相反。
因此,不是他喜歡的人,告訴他也不聽;不是合适的地,種上樹也不長。
得到稱心如意的人,就像堆聚沙子,淋了雨也不會散;不是他稱心如意的人,就像對待聾子,敲鼓也沒用。
身處要位而受專寵,專門幹嫉賢妒能的事,這是笨人的常情。
地位高貴就危險,任務繁重就要崩潰,可以立馬見到這樣的結果。
” 【原文】 孔子曰:“舟非水不行①,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②。
是故君子不可不嚴③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
” 【注釋】 ①行:離開,行走。
②傾:使國家滅亡。
③嚴:嚴謹。
【譯文】 孔子說:“船離開水的時候就不能前行,水進入船艙,船就會沉沒。
君主遠離了百姓就治理不好國家,百姓犯上作亂的時候就會使國家滅亡。
所以君子不能不嚴謹,小人不能不統一。
” 【原文】 齊高庭問于孔子曰:“庭不曠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贽,精氣以問事君子之道,願夫子告之。
”孔子曰:“貞以幹①之,敬以輔之,施仁無倦,見君子則舉②之,見小人則退③之。
去汝惡心而忠與之。
效其行,修其禮,千裡之外,親如兄弟。
行不效,禮不修,則對門不汝通矣。
夫終日言,不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之患,唯智者能之。
故自修者必恐懼以除患,恭敬以避難者也。
終日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 【注釋】 ①幹:主幹。
②舉:舉薦。
③退:罷免。
【譯文】 齊高庭向孔子問道:“我翻越過高山,不遠千裡而來,身穿草編織成的衣服,拿着禮物,真心誠意地前來于此,向您詢問侍奉君子的方法,希望您能夠告訴我。
”孔子回答說:“以忠貞為主幹,恭敬地輔助他,施行仁義的時候要不知疲倦,看到君子就要舉薦他,看到小人就要罷免他。
去除不好的心思而将忠心貢獻給他。
效仿他的言行,學習他的禮儀,即便是相隔千裡,也能夠親如兄弟。
如果不效仿其言行,不學習其禮儀,那麼即便是對門的人也不會和你有往來。
整天都在說話,也不要遺忘自己的擔憂;整天都在做事,也不要遺忘自己的憂慮,唯有聰慧的人才能夠做到這些。
因此修養自身的人必定會心懷恐懼以消除禍患,恭敬節儉以避開災難。
整天都在做好事,一句話卻能夠将他毀掉,因此說話能夠不謹慎嗎?” 辯物 【原文】 季桓子穿①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使②問孔子曰:“吾穿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孔子曰:“丘之所聞者,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魍魉③,水之怪龍、罔象④,土之怪羵羊⑤也。
” 【注釋】 ①穿:打井、挖井。
②使使:派遣使者。
③夔、魍魉:夔,傳說中的單足獸。
魍魉,山中精怪。
④罔象:水怪的一種。
⑤羵羊:土怪。
【譯文】 季桓子派人打井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土缶,裡面有一隻羊,就派遣使者前去向孔子詢問,說:“我在費地打井的時候,在井中得到了一隻狗,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回答說:“根據我所知道的,得到的應該是羊吧。
我聽說山林中的精怪有夔以及魍魉,水中的精怪有龍和罔象,土中的精怪則是羵羊。
” 【原文】 吳伐越,隳①會稽,獲巨骨一節,專車②焉。
吳子使來聘于魯,且問之孔子,命使者曰:“無以吾命也。
”賓既将事,乃發币于大夫,及孔子,孔子爵之③。
既徹俎而燕④,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如為大?”孔子曰:“丘聞之昔禹緻群臣于會稽之山,防風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焉。
此為大矣。
”客曰:“敢問誰守為神?”孔子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
社稷之守為公侯,山川之祀者為諸侯,皆屬于王。
”客曰:“防風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為添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瞿氏,今曰大人。
”客曰:“人長之極幾何?”孔子曰:“焦僥氏⑤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數之極也。
” 【注釋】 ①隳:毀壞。
②專車:裝了滿滿一車。
③爵之:倒酒給他喝。
④徹:同“撤”,撤走。
俎: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器具。
燕:同“宴”,宴飲。
⑤焦僥氏:古時西南少數民族的另一種稱呼。
【譯文】 吳國攻伐越國的時候,毀壞了會稽山,得到了一節巨大的骨頭,裝了滿滿的一車。
吳國的君主派人前往魯國去問候魯國的國君,并向孔子詢問這件事,吳王對使者說:“(關于詢問骨頭這件事)不要說是我的命令。
”使者問候完魯君以後,就将所帶的禮物送給魯國的各位大夫。
到了孔子跟前時,孔子飲了一杯酒。
禮儀完畢以後,那些盛祭品的器具被撤去,開始了宴飲。
使者便拿着骨頭問孔子道:“敢問您什麼樣的骨頭才是大的呢?”孔子說:“我聽說,以前大禹在會稽山上召集群臣,防風氏來的最晚,大禹就殺了他,他的骨頭有整整一車那麼大,那就是最大的了。
”使者問道:“敢問守護的神靈是誰呢?”孔子說:“山川的神靈是足夠用來整治天下的,也就是守護神。
諸侯當中隻祭祀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才是諸侯,他們都隸屬于君王。
”使者又問道:“防風氏所守護的是哪裡呢?”孔子說:“防風氏是汪芒國的君王,守護的是嵎山,姓氏為添。
在虞、夏、商三朝時是汪芒氏,在周代是長瞿氏,現在則稱為大人。
”使者又問道:“人的身體最高的有多高呢?”孔子說:“焦僥氏的身體高三尺,是最矮的,最高的不超過十尺,這是極限了。
” 【原文】 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①,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②。
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
孔子曰:“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之矢。
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③來貢,而無忘職業。
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先王欲昭其令④德之緻遠物也,以示後人,使永鑒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
’以分大姬⑤,配胡公而封諸陳。
古者分同姓以珍玉,所以展⑥親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所以無忘服⑦也,故分陳以肅慎氏貢焉。
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
”公使人求,得之金牍,如之。
【注釋】 ①上館:上等旅館。
②咫:長度單位,八寸為一咫。
③方賄:當地的特産。
④令:美好的。
⑤大姬:周武王的女兒。
⑥展:展示、表示。
⑦服:服從。
【譯文】 孔子在陳國的時候,陳惠公将他安置在上等旅館中。
當時有一隻隼栖息并死在陳惠公的庭院中,射死它的箭很特别,箭杆是用楛木制成的,箭頭則是石頭做的,長度有一尺八寸。
陳惠公便派人拿着這隻隼去孔子所住的旅館中詢問。
孔子說:“這隻隼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啊。
這是肅慎氏的箭。
以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時候,打通了各個少數民族之間往來的道路,讓他們各自進貢當地的特産,并且告誡他們不要忘記自己所從事的職務。
于是肅慎氏就進貢了這支箭,它是楛木制成的箭杆,石頭制成的箭頭,長度有一尺八寸。
周武王想要以此來昭示後世人,并成為後人永遠的借鑒,于是就在箭末端刻着:‘肅慎氏貢楛矢。
’并将箭賞賜給了自己的女兒大姬。
後來大姬被許配給封地在陳的胡公(箭也随之到了陳)。
古時候将珍寶美玉分給同姓之家,以表示彼此關系的親密。
将遠方進貢的物品分給異姓之國,是要他們不要忘記服從。
因此就将肅慎氏進貢的箭分給了陳國。
如果您派人到府庫中去查找的話,是能夠找到的。
”陳惠公就派人去府庫中查找,在一個金屬匣子裡找到了,和孔子所說的相同。
【原文】 郯子朝魯,魯人問曰:“少昊氏以鳥名官,何也?”對曰:“吾祖也,我知之,昔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①而雲名。
炎帝以火,共工以水,大昊以龍,其義一也。
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适至,是以紀之于鳥,故為鳥師而鳥名。
自颛顼氏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