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說别人的過失,雖然很細微卻又很清楚。
為人聰明令他人望塵莫及,道理講述得清楚明白又不會讓人直接看出他的觀點,誰能達到漆雕憑這樣?” 魯國的公索氏即将祭祀祖先的時候,準備用來祭祀的犧牲不見了,孔子得知這件事,說:“公索氏兩年之内就會滅亡。
”事情剛過一年,公索氏就滅亡了。
孔子的門生請教孔子說:“以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犧牲,先生就知道公索氏一定會滅亡,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祭祀,是孝順的子孫向父母盡孝道的行為,祭祀之前卻将牲畜丢失,那麼公索氏在其他方面一定丢失了更多的東西。
如果這樣的情形還不會滅亡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 虞國、芮國兩個國家因為一處田産而打官司,接連很多年都沒有作出判決,于是他們說:“周文王仁德,我們為什麼不去請他為我們做出裁決?”他們來到周文王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彼此謙讓田地邊界,路上行走的人相互謙讓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行走,頭發斑白的老人沒有提着重東西的;來到周朝的朝廷,士人互相謙讓讓其他人擔任大夫,大夫互相謙讓讓别人擔任上卿。
虞國、芮國國君說:“哎,我們這類人真是小人啊!沒有資格踏進周文王這樣的朝廷。
”于是,他們遠離周文王朝廷返回自己的國家,然後都将一直争論不休的那塊田地當作閑田處理了。
孔子說:“從這件事來看,周文王的治國之道,實在沒人能超過。
不強制下達命令而讓他人自覺遵從,不反複說教而讓百姓自動聽從君主的話,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
” 【原文】 曾子曰:“狎甚則相簡①,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
”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也!” 哀公問曰:“紳委章甫②,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介胃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
且臣聞之,好肆③不守折,而長者不為市。
竊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
”孔子謂子路曰:“見長者而不盡其辭,雖有風雨,吾不能入其門矣。
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 【注釋】 ①狎:親密。
簡:簡慢,怠慢。
②委:周代的一種黑色帽子。
章甫:一種禮帽。
③肆:店鋪。
【譯文】 曾子說:“太親近的話就會互相怠慢,太莊重的話就不親近,因此君子的親近程度足以讓别人樂于和他交往,他們的莊重又足以讓人保持對他的禮貌。
”孔子聽說了之後說道:“弟子們記住吧,誰說曾參不懂得禮呢!” 魯哀公問道:“腰上系着大帶子,戴着禮帽,這對于增加一個人的仁德有作用嗎?”孔子臉色大變回答道:“您怎麼能這樣說呢?穿着孝衣拿着喪棒的人,他們的意志不在音樂上,不是聽不到,而是因為身上的妝飾讓他們這樣的;穿着禮服的人,容貌不能輕慢不敬,不是他們本性矜持莊重,是他們的服飾讓他們這樣的;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人,不會怯懦退縮,不是他們本身勇敢無比,是服飾讓他們這樣的。
并且我聽說,喜歡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潔,因此德高望重的人不做生意。
思量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無益的,這就是君子有智慧的原因。
”孔子對子路說:“看到德高望重的人而不盡力稱頌,即使遇到風雨,我也不能到他家裡避雨去了。
因此君子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去尊敬人,小人就不能。
” 【原文】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遜①以為勇。
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從已。
”孔子曰:“君子三患②: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③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
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寡均④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
” 【注釋】 ①遜:馴服、謙恭。
②患:擔憂。
③弗:不能。
④衆寡均:一樣多少。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用心來引導耳朵和眼睛,把樹立道義作為勇敢;小人則用耳朵和眼睛引導内心,把不順從當作勇敢。
所以說别人輕視自己不要怨恨他,别人重視自己,就可以跟着他學習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患:沒有聽說的道理擔心不能聽到;聽到之後,擔心自己學不會;學會之後,擔心自己不能付諸行動。
有仁德但是不說仁德的話語,君子是以此為恥的;有了仁德的言論但是沒有仁德的行為,君子以此為恥;得到仁德之後,又失去了,君子以此為恥;土地寬廣,但是百姓卻不多,君子以此為恥;和别人一樣努力,但是别人的功效卻是自己的幾倍,君子以此為恥。
” 【原文】 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嫠婦①亦獨處一室。
夜暴風雨至,嫠婦室壞,趨而托焉。
魯人閉戶而不納,嫠婦自牖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
”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②,國人不稱其亂。
”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
吾将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 【注釋】 ①嫠婦:寡婦。
②妪:懷抱,愛撫。
不逮門:無家可歸的意思。
【譯文】 魯國有個人獨自在家,鄰居家裡有一個寡婦,也是一人獨自在家。
有一天夜裡,暴風雨突然降臨了,寡婦的房子壞了,急忙跑到鄰居家裡寄身。
這個魯人關着大門不讓她進來。
寡婦透過窗戶對他說:“你怎麼這麼不仁道,不讓我進來?”魯人說:“我聽說男人和女人不到六十就不在一間屋子裡居住,現在你還年輕我也年輕,因此不敢讓你進門。
”寡婦說:“你為什麼不學習柳下惠呢?他懷抱無家可歸的女子,全國沒有說他亂了禮法的。
”魯人說:“柳下惠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卻不能。
我用我不能做到的,學習柳下惠可以做到的。
”孔子聽說之後說:“太好了!學柳下惠的人沒有像魯人這樣的。
希望達到最好的境界而不沿襲柳下惠的行為,可以說是非常有智慧的。
” 【原文】 孔子曰:“小辯害義①,小言破道②,《關雎》③興于鳥而君子美之,取④其雄雌之有别;《鹿鳴》⑤興于獸,而君子大⑥之,取其得食而相呼。
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氣⑦,則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臻⑧。
【注釋】 ①小辯害義:花言巧語會有損仁義。
小辯,花言巧語。
②小言破道:不合大道的言論會破壞大道。
小言,與大道不相符的言論。
③《關雎》:《詩經·周南》的第一篇詩,是一首贊美愛情的詩,以“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為開頭。
④取:選擇,這裡是看重的意思。
⑤《鹿鳴》:《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名詩,是一首吟誦宴飲之詩。
全詩共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都以“呦呦鹿鳴”開頭。
⑥大:誇獎、贊美。
⑦強氣:桀骜不馴的脾氣。
⑧刑戮薦臻:殺身之禍會接踵而來。
臻,到來、來到。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損害仁義,與大道不相符的言論會破壞道義。
《關雎》以鳥作為起興之筆并且君子都稱贊它,是因為人們看重了詩中所寫的雎鸠有雌雄之分。
《鹿鳴》以獸起興,君子稱贊它是看重詩中所寫的鹿在找到食物以後能夠呼喚彼此。
如果因為詩中有鳥獸的名字就嫌棄它們,這顯然是不對的。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如果為人桀骜不馴,就會不得善終;小人如果桀骜不馴,殺身之禍便會接踵而來。
” 【原文】 “《豳詩》①曰:‘殆②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③,綢缪牖戶④,今汝下民,或敢侮餘。
’”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後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⑤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⑥,敦以德讓⑦,其樹根置本,備豫⑧遠矣。
初,大王都豳⑨,狄人⑩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屬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
吾聞之君子不以所養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遂獨與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
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
’從之如歸市?焉。
天之與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惡能侮。
“《鄁詩》?曰:‘執辔如組?,兩骖如儛?。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總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動于近,行于遠也。
執此法以禦民,豈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注釋】 ①《豳詩》:指的是《詩經·豳風·鸱鸮》,這首詩描述的是一隻孤單無助的母鳥的遭遇。
②殆:趁着、趕着。
③徹彼桑土:取來築巢用的桑枝和泥土。
徹,通“撤”。
④綢缪牖戶:修葺窗子和門。
綢缪,緊密纏繞,這裡是修整的意思。
⑤公劉:古代周族的領袖,相傳是後稷的曾孫。
他身為首領,不貪圖享受,緻力民生,是明君的典範。
⑥大王亶甫:即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
大,通“太”。
⑦敦以德讓:仁德和謙讓更加敦厚。
敦,厚。
⑧備豫:也作“備預”,準備、防備。
⑨大王都豳:太王亶父在豳城定都。
豳,地名,在今陝西省彬縣。
⑩狄人:古時稱中國北方的民族,即《詩經》中所說的玁狁。
?皮币:動物的皮毛和布帛。
?耆老:老年人。
?不以所養而害人:不因供養人的土地而傷害他人。
所養,指供養人類的土地。
?大姜:亶父的妻子,姜姓。
大,通“太”。
?邑:名詞用作動詞,建立都邑。
?歸市:走向集市,形容人非常多。
?武庚:商纣王之子,名祿父,周朝時,曾起兵作亂。
?《鄁詩》:《詩經·邶風》。
?執辔:手握馬缰駕車。
辔,馬的缰繩。
組:絲織的帶子。
?兩骖如儛:拉車的兩隻邊馬好像在跳舞一樣。
?總纰:編制制造。
總,原作{禾忽},成捆的禾草,名詞用作動詞。
?成文:形成花紋。
文,通“紋”,花紋。
?竿旄:為招納賢者而揭旄于竿。
比喻禮待賢者。
【譯文】 “《豳詩》中說:“趁天還沒有陰還沒有下雨,趕緊取來築巢用的桑枝和泥土,修葺窗子和門戶,如今樹下的人們,誰還敢來欺負我。
”孔子說:“國家如果真的能達到這首詩中所說的治理水平,就算是有人想要侮辱它,又怎麼可能呢?周朝從後稷開始,一點一滴地積累功德,才有了後來的爵位和土地。
後稷的曾孫公劉素來以仁義為重。
等到太王亶父治理國家的時候,加倍重視仁德和謙讓,樹立出一個良好的根基,為遙遠的以後做好準備。
當初,太王将都邑定在豳地,北方的狄人時常來侵犯。
太王用動物的皮毛和布帛去事奉狄人,無法免受侵犯;太王又用珠寶美玉去事奉狄人,仍然無法免除被犯。
因此,族中的老年人告訴太王說,他們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
我聽說君子不會因為土地而侵害他人。
你們又何必擔心沒有人當首領呢?于是,太王與妻子太姜離開了豳地。
他們跨越了梁山,在岐山下建立都邑。
豳地人說:‘太王是一個仁德的君主,我們不能失去這樣一個賢明的君主。
’于是大家一起前往岐山投奔太王。
上天庇佑周朝,百姓與商朝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
如果這樣還不能君臨天下,還從來沒有過。
那祿父又怎麼能侮辱到周朝呢?” “《鄁詩》中說:‘手裡拿着缰繩和絲帶,兩匹骖馬如同在舞蹈一樣。
’”孔子說:“寫出這首詩的人,了解政治吧!編織寬帶子的人,在這裡進行編織制造,在另一個地方編成花紋。
也就是說在附近動手編織,然後流傳到遠方。
用這種方法來治理百姓,怎麼會不能教化呢?禮賢下士的忠告,這是最關鍵的了。
”
為人聰明令他人望塵莫及,道理講述得清楚明白又不會讓人直接看出他的觀點,誰能達到漆雕憑這樣?” 魯國的公索氏即将祭祀祖先的時候,準備用來祭祀的犧牲不見了,孔子得知這件事,說:“公索氏兩年之内就會滅亡。
”事情剛過一年,公索氏就滅亡了。
孔子的門生請教孔子說:“以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犧牲,先生就知道公索氏一定會滅亡,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祭祀,是孝順的子孫向父母盡孝道的行為,祭祀之前卻将牲畜丢失,那麼公索氏在其他方面一定丢失了更多的東西。
如果這樣的情形還不會滅亡的,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 虞國、芮國兩個國家因為一處田産而打官司,接連很多年都沒有作出判決,于是他們說:“周文王仁德,我們為什麼不去請他為我們做出裁決?”他們來到周文王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彼此謙讓田地邊界,路上行走的人相互謙讓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行走,頭發斑白的老人沒有提着重東西的;來到周朝的朝廷,士人互相謙讓讓其他人擔任大夫,大夫互相謙讓讓别人擔任上卿。
虞國、芮國國君說:“哎,我們這類人真是小人啊!沒有資格踏進周文王這樣的朝廷。
”于是,他們遠離周文王朝廷返回自己的國家,然後都将一直争論不休的那塊田地當作閑田處理了。
孔子說:“從這件事來看,周文王的治國之道,實在沒人能超過。
不強制下達命令而讓他人自覺遵從,不反複說教而讓百姓自動聽從君主的話,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
” 【原文】 曾子曰:“狎甚則相簡①,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
”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也!” 哀公問曰:“紳委章甫②,有益于仁乎?”孔子作色而對曰:“君胡然焉,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樂,非耳弗聞,服使然也;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介胃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
且臣聞之,好肆③不守折,而長者不為市。
竊夫其有益與無益,君子所以知。
”孔子謂子路曰:“見長者而不盡其辭,雖有風雨,吾不能入其門矣。
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
” 【注釋】 ①狎:親密。
簡:簡慢,怠慢。
②委:周代的一種黑色帽子。
章甫:一種禮帽。
③肆:店鋪。
【譯文】 曾子說:“太親近的話就會互相怠慢,太莊重的話就不親近,因此君子的親近程度足以讓别人樂于和他交往,他們的莊重又足以讓人保持對他的禮貌。
”孔子聽說了之後說道:“弟子們記住吧,誰說曾參不懂得禮呢!” 魯哀公問道:“腰上系着大帶子,戴着禮帽,這對于增加一個人的仁德有作用嗎?”孔子臉色大變回答道:“您怎麼能這樣說呢?穿着孝衣拿着喪棒的人,他們的意志不在音樂上,不是聽不到,而是因為身上的妝飾讓他們這樣的;穿着禮服的人,容貌不能輕慢不敬,不是他們本性矜持莊重,是他們的服飾讓他們這樣的;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人,不會怯懦退縮,不是他們本身勇敢無比,是服飾讓他們這樣的。
并且我聽說,喜歡做生意的人不能保持廉潔,因此德高望重的人不做生意。
思量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無益的,這就是君子有智慧的原因。
”孔子對子路說:“看到德高望重的人而不盡力稱頌,即使遇到風雨,我也不能到他家裡避雨去了。
因此君子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去尊敬人,小人就不能。
” 【原文】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遜①以為勇。
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從已。
”孔子曰:“君子三患②: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③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
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寡均④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
” 【注釋】 ①遜:馴服、謙恭。
②患:擔憂。
③弗:不能。
④衆寡均:一樣多少。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用心來引導耳朵和眼睛,把樹立道義作為勇敢;小人則用耳朵和眼睛引導内心,把不順從當作勇敢。
所以說别人輕視自己不要怨恨他,别人重視自己,就可以跟着他學習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患:沒有聽說的道理擔心不能聽到;聽到之後,擔心自己學不會;學會之後,擔心自己不能付諸行動。
有仁德但是不說仁德的話語,君子是以此為恥的;有了仁德的言論但是沒有仁德的行為,君子以此為恥;得到仁德之後,又失去了,君子以此為恥;土地寬廣,但是百姓卻不多,君子以此為恥;和别人一樣努力,但是别人的功效卻是自己的幾倍,君子以此為恥。
” 【原文】 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嫠婦①亦獨處一室。
夜暴風雨至,嫠婦室壞,趨而托焉。
魯人閉戶而不納,嫠婦自牖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納爾也。
”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②,國人不稱其亂。
”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
吾将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 【注釋】 ①嫠婦:寡婦。
②妪:懷抱,愛撫。
不逮門:無家可歸的意思。
【譯文】 魯國有個人獨自在家,鄰居家裡有一個寡婦,也是一人獨自在家。
有一天夜裡,暴風雨突然降臨了,寡婦的房子壞了,急忙跑到鄰居家裡寄身。
這個魯人關着大門不讓她進來。
寡婦透過窗戶對他說:“你怎麼這麼不仁道,不讓我進來?”魯人說:“我聽說男人和女人不到六十就不在一間屋子裡居住,現在你還年輕我也年輕,因此不敢讓你進門。
”寡婦說:“你為什麼不學習柳下惠呢?他懷抱無家可歸的女子,全國沒有說他亂了禮法的。
”魯人說:“柳下惠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卻不能。
我用我不能做到的,學習柳下惠可以做到的。
”孔子聽說之後說:“太好了!學柳下惠的人沒有像魯人這樣的。
希望達到最好的境界而不沿襲柳下惠的行為,可以說是非常有智慧的。
” 【原文】 孔子曰:“小辯害義①,小言破道②,《關雎》③興于鳥而君子美之,取④其雄雌之有别;《鹿鳴》⑤興于獸,而君子大⑥之,取其得食而相呼。
若以鳥獸之名嫌之,固不可行也。
”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氣⑦,則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臻⑧。
【注釋】 ①小辯害義:花言巧語會有損仁義。
小辯,花言巧語。
②小言破道:不合大道的言論會破壞大道。
小言,與大道不相符的言論。
③《關雎》:《詩經·周南》的第一篇詩,是一首贊美愛情的詩,以“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為開頭。
④取:選擇,這裡是看重的意思。
⑤《鹿鳴》:《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名詩,是一首吟誦宴飲之詩。
全詩共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都以“呦呦鹿鳴”開頭。
⑥大:誇獎、贊美。
⑦強氣:桀骜不馴的脾氣。
⑧刑戮薦臻:殺身之禍會接踵而來。
臻,到來、來到。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損害仁義,與大道不相符的言論會破壞道義。
《關雎》以鳥作為起興之筆并且君子都稱贊它,是因為人們看重了詩中所寫的雎鸠有雌雄之分。
《鹿鳴》以獸起興,君子稱贊它是看重詩中所寫的鹿在找到食物以後能夠呼喚彼此。
如果因為詩中有鳥獸的名字就嫌棄它們,這顯然是不對的。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如果為人桀骜不馴,就會不得善終;小人如果桀骜不馴,殺身之禍便會接踵而來。
” 【原文】 “《豳詩》①曰:‘殆②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③,綢缪牖戶④,今汝下民,或敢侮餘。
’”孔子曰:“能治國家之如此,雖欲侮之,豈可得乎?周自後稷,積行累功,以有爵土,公劉⑤重之以仁,及至大王亶甫⑥,敦以德讓⑦,其樹根置本,備豫⑧遠矣。
初,大王都豳⑨,狄人⑩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于是屬耆老?而告之,所欲吾土地。
吾聞之君子不以所養而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遂獨與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
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
’從之如歸市?焉。
天之與周,民之去殷久矣,若此而不能王天下,未之有也,武庚?惡能侮。
“《鄁詩》?曰:‘執辔如組?,兩骖如儛?。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政乎!夫為組者,總纰?于此,成文?于彼,言其動于近,行于遠也。
執此法以禦民,豈不化乎!竿旄?之忠告至矣哉!” 【注釋】 ①《豳詩》:指的是《詩經·豳風·鸱鸮》,這首詩描述的是一隻孤單無助的母鳥的遭遇。
②殆:趁着、趕着。
③徹彼桑土:取來築巢用的桑枝和泥土。
徹,通“撤”。
④綢缪牖戶:修葺窗子和門。
綢缪,緊密纏繞,這裡是修整的意思。
⑤公劉:古代周族的領袖,相傳是後稷的曾孫。
他身為首領,不貪圖享受,緻力民生,是明君的典範。
⑥大王亶甫:即亶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
大,通“太”。
⑦敦以德讓:仁德和謙讓更加敦厚。
敦,厚。
⑧備豫:也作“備預”,準備、防備。
⑨大王都豳:太王亶父在豳城定都。
豳,地名,在今陝西省彬縣。
⑩狄人:古時稱中國北方的民族,即《詩經》中所說的玁狁。
?皮币:動物的皮毛和布帛。
?耆老:老年人。
?不以所養而害人:不因供養人的土地而傷害他人。
所養,指供養人類的土地。
?大姜:亶父的妻子,姜姓。
大,通“太”。
?邑:名詞用作動詞,建立都邑。
?歸市:走向集市,形容人非常多。
?武庚:商纣王之子,名祿父,周朝時,曾起兵作亂。
?《鄁詩》:《詩經·邶風》。
?執辔:手握馬缰駕車。
辔,馬的缰繩。
組:絲織的帶子。
?兩骖如儛:拉車的兩隻邊馬好像在跳舞一樣。
?總纰:編制制造。
總,原作{禾忽},成捆的禾草,名詞用作動詞。
?成文:形成花紋。
文,通“紋”,花紋。
?竿旄:為招納賢者而揭旄于竿。
比喻禮待賢者。
【譯文】 “《豳詩》中說:“趁天還沒有陰還沒有下雨,趕緊取來築巢用的桑枝和泥土,修葺窗子和門戶,如今樹下的人們,誰還敢來欺負我。
”孔子說:“國家如果真的能達到這首詩中所說的治理水平,就算是有人想要侮辱它,又怎麼可能呢?周朝從後稷開始,一點一滴地積累功德,才有了後來的爵位和土地。
後稷的曾孫公劉素來以仁義為重。
等到太王亶父治理國家的時候,加倍重視仁德和謙讓,樹立出一個良好的根基,為遙遠的以後做好準備。
當初,太王将都邑定在豳地,北方的狄人時常來侵犯。
太王用動物的皮毛和布帛去事奉狄人,無法免受侵犯;太王又用珠寶美玉去事奉狄人,仍然無法免除被犯。
因此,族中的老年人告訴太王說,他們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
我聽說君子不會因為土地而侵害他人。
你們又何必擔心沒有人當首領呢?于是,太王與妻子太姜離開了豳地。
他們跨越了梁山,在岐山下建立都邑。
豳地人說:‘太王是一個仁德的君主,我們不能失去這樣一個賢明的君主。
’于是大家一起前往岐山投奔太王。
上天庇佑周朝,百姓與商朝離心離德,已經很久了。
如果這樣還不能君臨天下,還從來沒有過。
那祿父又怎麼能侮辱到周朝呢?” “《鄁詩》中說:‘手裡拿着缰繩和絲帶,兩匹骖馬如同在舞蹈一樣。
’”孔子說:“寫出這首詩的人,了解政治吧!編織寬帶子的人,在這裡進行編織制造,在另一個地方編成花紋。
也就是說在附近動手編織,然後流傳到遠方。
用這種方法來治理百姓,怎麼會不能教化呢?禮賢下士的忠告,這是最關鍵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