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誤的行為舉動。

     ⑥祿位不替:俸祿和官位不會被廢除。

    替,衰落、廢除的意思。

     ⑦讵:豈,怎麼。

     ⑧審:仔細推敲、思考。

     【譯文】 子貢詢問孔子說:“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臣子聽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誠,這有什麼需要懷疑的嗎?”孔子說:“子貢,你的見識實在是太粗淺了!你是不知道啊,過去賢明的君主治理大國,如果能有七位直言敢谏的臣子,那麼君王就不會作出錯誤的行為。

    普通的小國,如果有五位直言敢谏的臣子,那麼國家社稷就不會出現危機;那些大戶人家,如果有三位直言敢谏的人,那麼這個家庭就會一直興盛不衰;父親有敢于進言的兒子,就不會陷入無禮的行為之中;士人有敢于直言的朋友,就不會做一些不仁義的事情。

    因此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怎麼能稱之為孝道呢?臣子聽從君主的命令,怎麼能稱之為忠誠呢?那些能夠仔細研究、認真思考,有選擇地聽從命令才能稱之為孝,稱之為忠貞。

    ” 【原文】 子路盛服①見于孔子。

    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②?夫江始出于岷山③,其源可以濫觞④,及其至于江津⑤,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今爾衣服既盛,顔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子路趨而出⑥,改服而入,蓋自若也。

    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奮于言者華⑦,奮于行者伐⑧,夫色智而有能者⑨,小人也。

    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⑩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惡不足哉!” 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隐之可也;國有道,則衮冕而執玉?。

    ” 【注釋】 ①盛服:穿着華麗的服裝。

     ②由:子路名仲由。

    倨倨:神氣傲慢的樣子, ③岷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境内,古人認為長江發源于此。

     ④濫觞:指江水發源處水流很小,剛好能浮起酒杯。

    觞,酒杯。

     ⑤江津:江邊渡口。

     ⑥趨而出:快步走出,這種動作表示對孔子的恭敬。

     ⑦奮于言者華:話多的人通常華而不實。

     ⑧奮于行者伐:費盡心思做事的人總是自我誇耀。

    伐,自誇。

     ⑨色智而有能者:本身有智慧和能力,全都在臉上表現出來。

     ⑩要:關鍵之處、要害。

     ?至:極限、最高準則。

     ?披褐而懷玉:穿着樸素懷中卻抱着美玉。

    比喻一個人身份地位雖然卑微,卻有特殊的才能和品德。

     ?衮冕而執玉:穿着高官的衣服戴着貴族的帽子,拿着玉制的手版。

    比喻在朝做官。

     【譯文】 子路穿着華麗的服裝來見孔子。

    孔子說:“仲由,你穿得這樣華美,神氣傲慢是為了什麼呢?那長江發源于岷山,源頭水流隻能浮起酒杯,等到水流流到江邊渡口時,不并船,不躲避風浪就無法渡河,并不隻是因為下流的流水太多?現在你穿着這樣華美的衣服,顔色這樣豔麗,普天之下,還有誰願意将你的缺點告訴你呢?” 子路快步走出大殿,換了一套衣服重新來到殿上,神情自在。

    孔子說:“仲由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話多的人通常華而不實,喜歡表現自己辦事能力的人常常自我誇耀,那些有能力和智慧卻體現在臉上的人,都是小人。

    因此,君子知道就說知道,這正是說話的關鍵之處。

    做不到就說做不到,這是行為的最高準則。

    說話掌握要害,那就是有智慧的人。

    做事有原則,那就是仁義之士。

    既仁義又有智慧,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呢?” 子路請教孔子說:“有一個人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卻有特殊的才能品德,他應該怎麼做?”孔子說:“如果國家動蕩不安,就可以隐居不仕。

    如果國家政治清明,就入朝為官。

    ” 好生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

    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①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

    ”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②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于異類③,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

    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 【注釋】 ①以:因為。

     ②替:廢除。

     ③異類:四方的少數民族。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以前舜戴什麼樣的帽子呢?”孔子沒有回答。

    魯哀公說:“我問你話你卻不回答,是因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因為你問的問題不是大問題,所以剛才我在思考怎麼回答呢。

    ”魯哀公說:“什麼算是大問題呢?”孔子說:“舜當君王的時候,他實行的政治是愛惜生靈而厭惡殘殺的。

    任用賢能的人而廢除不稱職的人。

    他的德行像天地一樣虛靜無為,教化百姓像四季生養萬物一樣無聲無息。

    因此,四海之内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擴大到了其他的民族。

    鳳凰盤旋麒麟來到,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所感化。

    沒有其他的原因,都是因為他愛惜生靈的原因。

    您不問這些,卻問他戴的帽子,因此我才遲遲回答。

    ” 【原文】 孔子讀史,至楚複陳,喟然歎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①,不能達其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

    ” 【注釋】 ①匪:通“非”,不是。

    申叔:申叔時。

     【譯文】 孔子讀史書,讀到楚國恢複陳國的時候,深深地感歎說:“楚王真是賢明啊!不看重擁有一千輛戰車的陳國,卻重視一句話的誠信,如果不是申叔時的忠信,就不能把道理講明白。

    如果不是楚莊王這樣賢明的人,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勸告的。

    ” 【原文】 孔子嘗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①有不平之狀。

    子張②進曰:“師聞蔔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夫質也,白宜正白,黑宜正黑,今得《贲》,非吾兆也。

    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

    ”孔子曰:“吾于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 【注釋】 ①愀然:憂心的表情。

     ②子張:孔子的弟子颛孫師,字子張。

     【譯文】 孔子常常自己蔔卦,得到了個《贲》卦,臉上露出不平靜的表情。

    子張上前說:“我聽說占蔔的人如果得到贲卦的話,就是吉祥的征兆。

    但是老師為什麼會有憂慮的表情呢?”孔子回答說:“因為卦象中有一半是離象吧。

    《周易》中記載,山下有火就是《贲》卦,這不是顔色純正的好卦象。

    從本質上來說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這才叫顔色純正。

    如今得到《贲》卦,不是我理想的吉兆。

    我聽說紅色的漆器就不用紋飾了,白玉用不着雕飾,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的本質就非常好了,不用再修飾了。

    ”孔子說:“我看到一棵甘棠樹,因為它長在宗廟之内而尊敬它,思念某個人就必然尊敬他種的樹木,尊敬他就必定尊敬他的神位,這是常理。

    ” 【原文】 子路戎服①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②,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③,而知千裡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④,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⑤以受教。

    ” 楚恭王出遊,亡烏嗥之弓⑥,左右請求之。

    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為魯司寇⑦,斷獄訟皆進衆議者而問之⑧,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雲雲如是,然後夫子曰:“當從某子幾是⑨。

    ” 【注釋】 ①戎服:穿着作戰用的軍裝。

    這裡名詞作動詞翻譯。

     ②忠以為質:把忠誠當作本性。

    質,本體、本性。

     ③環堵之室:比喻一個很小的房間。

    環堵,四面各有一堵牆。

    堵,古代牆壁的建築單位,長高各一丈的牆為一堵。

     ④侵暴:侵犯殘暴。

    固:限制、控制。

     ⑤攝齊:提起衣擺。

    古時候,官員的衣擺都很長,為了防止跌倒,他們在升堂的時候通常都會提起衣擺。

    後來用這個詞來表示恭敬有禮的态度。

     ⑥烏嗥之弓:良弓的名字。

     ⑦司寇:官名,早在夏商朝就已經出現,周朝時,司寇是六卿之一,春秋列國也多有設置。

    主要負責掌管刑獄、糾察等。

     ⑧斷:判定、裁決。

    獄訟:官司紛争。

    進:請進、請來。

     ⑨幾是:基本正确。

    幾,接近、差不多。

     【譯文】 子路穿着軍裝去見孔子,并且拔出劍跳起劍舞,對孔子說:“古代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嗎?”孔子說:“古代的君子,忠誠是他們的本性,仁德是他們的護衛,不走出鬥室卻能知道千裡之外的事情,有不好的事情或人就用忠誠來感化他,有侵犯暴力的事情或人就用仁德來限制他,又何必需要用劍呢?”子路說:“我到今天才聽到老師的一番話,請允許我提起自己的衣擺,恭恭敬敬地聽從您的教誨。

    ” 楚恭王外出狩獵,丢失了一張弓,侍從請求楚恭王同意他們外出尋找。

    楚恭王說:“不要找了,楚王丢的弓,楚國人撿到,又何必去尋找呢?”孔子聽說這件事,遺憾楚恭王的胸襟還不夠大,不是說人丢了弓,又被人撿到,何必一定要是楚國人呢。

     孔子在魯國擔任司寇,判定官司紛争的時候,總是請來很多人一起讨論,然後孔子詢問說:“你認為怎麼樣?你認為該如何判決?”人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以後,孔子說:“應該聽從某人的意見,他的判決基本是正确的。

    ” 【原文】 孔子問漆雕憑①曰:“子事臧文仲、武仲及孺子容②,此三大夫孰賢?”對曰:“臧氏家有守龜③焉,名曰蔡,文仲三年而為一兆④,武仲三年而為二兆,孺子容三年而為三兆,憑從此之見,若問三人之賢與不賢,所未敢識也。

    ”孔子曰:“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顯⑤;言人之過也,微而著⑥。

    智而不能及,明而不能見,孰克如此?” 魯公索氏,将祭而亡⑦其牲。

    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将亡。

    ”後一年而亡。

    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知其将亡,何也?”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⑧于其親,将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

    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虛芮⑨二國争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⑩仁人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

    虛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履君子之庭。

    ”遂自相與而退,鹹以所争之田為閑田。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 【注釋】 ①漆雕憑:人名,漆雕是複姓。

     ②臧文仲:臧孫辰,魯國大夫,姬姓,谥号文。

    武仲:臧孫纥,魯國大夫,谥号武。

    孺子容:魯國大夫。

     ③守龜:古代天子或諸侯占蔔都用龜甲,據《周禮》記載,這種占蔔龜甲由專門人掌管,因此也稱守龜。

     ④三年而為一兆:三年占蔔一次。

    兆,占蔔吉兇。

     ⑤隐而顯:隐蔽卻又很明顯。

     ⑥微而著:細微卻又很清楚。

     ⑦亡:丢失。

     ⑧自盡:自己盡孝道。

     ⑨虛芮:春秋時期兩個諸侯小國。

     ⑩西伯:周文王。

     ?質:辨别。

     ?畔:田地之間的邊界。

     ?吾侪:我們這些人。

     ?加:趕上、超過。

     【譯文】 孔子詢問漆雕憑說:“你曾經服侍過臧文仲、武仲以及孺子容三位大夫,他們三個人誰最賢能?”漆雕憑回答說:“臧家有掌管守龜的人,名叫蔡。

    臧文仲每三年占蔔一次吉兇,武仲每三年占蔔兩次,而孺子容每三年占蔔三次。

    我隻是根據這些看到他們的行為。

    如果要問三個人之中誰賢能誰不賢能,我實在無法分辨。

    ”孔子說:“漆雕憑是真君子啊!他誇獎别人的優點,雖然很隐蔽卻又很明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