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關燈
白的。

    ” 【原文】 子貢問治民于孔子。

    子曰:“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馬①。

    ”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②禦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

    如之何其無畏也?” 【注釋】 ①懔懔:緊張恐懼的樣子。

    扞馬:駕馬。

     ②通達:交通暢達的地方。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人民的方法。

    孔子說:“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馬一樣恐懼緊張。

    ”子貢說:“為什麼要這樣敬畏呢?”孔子說:“駕馭奔馬是否通達順暢,關鍵在于人,用正确的方法引導馬匹,它才會聽我的話;不用正确的方法引導它,它就是我的仇人。

    怎麼能不敬畏呢?” 【原文】 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

    子貢贖之,辭而不取金。

    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

    夫聖人之舉事①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②之于百姓,非獨适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魯人不複贖人于諸侯。

    ” 【注釋】 ①舉事:做事情。

     ②施:施行、推廣。

     【譯文】 魯國的法律規定,從其他諸侯國回臣妾的人,都從國庫中拿錢。

    子貢贖回了臣妾沒有從國庫拿錢。

    孔子聽說了就說:“賜做錯了。

    聖人的為人行事,是會移風易俗的,他的教導可以推廣到百姓之中,不隻是适用于他一人而已。

    如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贖回臣妾接受國家的錢就是不廉潔,那麼人們又拿什麼去贖人呢?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會從其他諸侯國那裡贖回臣妾了。

    ” 【原文】 子路治蒲,請見于孔子,曰:“由願受教于夫子。

    ”子曰:“蒲其何如?”對曰:“邑多壯士,又難治也。

    ”子曰:“然,吾語爾,恭而敬,可以攝①勇;寬而正,可以懷②強;愛而恕,可以容困;溫而斷,可以抑奸。

    如此而加之,則正不難矣。

    ” 【注釋】 ①攝:通“懾”,震懾,使人害怕。

     ②懷:安撫。

     【譯文】 子路治理蒲地,請求拜見孔子說:“我希望得到老師的指教。

    ”孔子說:“蒲地這個地方怎樣呢?”子路回答說:“蒲邑有很多勇猛的人士,治理很困難。

    ”孔子說:“這樣的話,我告訴你。

    态度謙恭,尊敬他人,就可以震懾住勇猛的人了;政治寬松公正,就可以安撫強人。

    愛護寬恕别人,就可以容納困窘的人;政治溫和但果斷就可以抑制壞人。

    這樣治理人民,那麼就不難于治理好蒲地了。

    ” 三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①,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

    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 【注釋】 ①求其使:讓他做事情。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恕:有國君但不去侍奉的,豢養家臣是要求他為你做事,這不是恕;有父母而不奉養,養育孩子是為了讓他們報答,這不是恕;有兄長卻不尊敬,要求弟弟對自己順從,這不是恕。

    讀書人能明白這三恕的本質,就可以端正行為了。

    ”孔子說:“君子有三思,不可以不審察。

    少年的時候不學習,長大了沒有養活自身的能力;年紀大了,不教導子孫,死了之後沒有人思念;富有卻不施舍窮人,不救助窮人。

    因此君子小的時候考慮到以後的事情就熱愛學習了,老的時候想到死後的事情就會教導子孫了,富有的時候想到有朝一日也許會貧窮就知道施舍窮人了。

    ” 【原文】 伯常骞問于孔子曰:“骞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敢問正道宜行,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

    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隐,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

    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

    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奇偉不稽①,則道不信。

    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

    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剛折者不終,徑易者則數②傷,浩倨③者則不親,就利者則無不弊。

    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後,見像④而勿強,陳道而勿怫⑤。

    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 【注釋】 ①稽:考核,核查。

     ②數:屢次,多次。

     ③浩倨:傲慢無禮。

     ④像:法令。

     ⑤怫:違背。

     【譯文】 伯常骞問孔子說:“我本來是周國的一名低賤的小吏,不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想要向您學習。

    請問:想要按照正道來處世,但是不被世人容納。

    想要違背正道來處世,自己又于心不忍。

    我現在想要做到既要自己不窮困,也要彰顯德行,有辦法可以做到嗎?”孔子說:“你問得很好。

    我聽到的言論中,還沒有像你的問題這樣論證巧妙又有說服力的。

    我曾經聽過君子談論道時說,聽衆如果不清楚道,那麼道就不能被接受。

    如果把道解釋得奇特怪異無法查核,那麼人們就不會相信道。

    又聽君子談論事的時候說,制度沒有一定的規範,那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政治太清楚明白,百姓就不能安定。

    又聽到君子談論志向的時候說,剛強的人不會得到好下場,平易近人的人就容易被傷害,傲慢無禮的人沒有人親近,貪求利益的人沒有不失敗的。

    又聽說那些善于處世的君子,他們幹輕閑的活的時候不和人争搶,幹重活的時候不會躲在後面,推行法令的時候不強迫别人接受,自己宣揚道并且不會違背。

    這四個方面,是我所聽說的。

    ” 【原文】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①焉。

    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②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

    ”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

    ”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

    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 【注釋】 ①欹器:傾斜的禮器。

     ②宥:通“右”,右邊。

     【譯文】 孔子參觀魯桓公的廟堂,看到了一個傾斜的禮器。

    孔子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呢?”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大概是國君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

    ”孔子說:“我曾經聽說國君在座位右邊的欹器,裡面什麼也沒有的話就會傾斜,裡面盛放的水正好的話就會端正,太滿的話就會傾倒。

    賢明的君主把這個當作對自己的警戒,因此常常放在座位的旁邊。

    ”孔子回頭對弟子說:“試着往裡面倒些水。

    ”弟子倒水,正好的時候,容器立起來了,再滿的時候就倒下了。

    孔子感慨地說:“唉!哪有什麼東西太滿的話不傾倒的呢?”子路上前說:“請問怎樣才能保持最滿而不傾倒呢?”孔子說:“有聰明睿智的才能,卻表現得愚鈍;功蓋天下,卻表現得很謙讓;勇猛無比,卻表現得很怯懦;非常富有,卻表現得很謙卑。

    這就是用後退一步再後退一步的謙虛退讓來保持盈滿的方法。

    ” 【原文】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

    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①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②,此似正;綽約③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挈,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 【注釋】 ①倨:高。

     ②概:古代用容器量東西的時候用來刮平裡面所盛東西的木片。

     ③綽約:柔軟的樣子。

     【譯文】 孔子看着向東流去的河水。

    子貢問道:“君子每逢遇到大水,就會駐足觀看,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因為它永不停息,并且滋養萬物卻不居功。

    水就像道德一樣,在高低曲直的地上流動遵從一定的道理,這就像義一樣;浩浩蕩蕩沒有盡頭,這也像道一樣;流下百仞之高的山谷也無所畏懼,這就好像人的勇敢;用水衡量别的東西必定公平,這就像法令一樣;在容器中裝滿水卻不用概來抹平,這就像公正的人一樣;雖然柔軟但是無處不到,這像明察的人一樣;一定是發源于東方,這就像人的意志必有所準一樣;把東西放入水中,萬物就得到了淨化,這就像是善于教化的人一樣。

    水有這樣的德行,所以君子見了水,總要觀看的。

    ” 【原文】 子貢觀于魯廟之北堂,出而問于孔子曰:“向①也賜觀于太廟之堂,未既辍,還瞻北蓋②,皆斷焉。

    彼将有說耶?匠過之也。

    ”孔子曰:“太廟之堂,官緻良工之匠,匠緻良材,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尚有說也。

    ” 【注釋】 ①向:以前。

     ②還:回頭,回來。

    蓋:門。

     【譯文】 子貢參觀魯廟的北堂,出來之後問孔子說:“以前我觀看太廟的殿堂,還沒看完,回頭看見北門,發現是用一塊塊斷的木闆拼接起來的。

    這有什麼說法嗎?還是出于工匠的過失呢?”孔子說:“建造太廟的殿堂的時候,選擇的都是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工匠極盡巧力,是為了能保持得長久。

    因此,這扇門用木闆拼接一定有特定的理由。

    ” 【原文】 孔子曰:“吾有所恥,有所鄙,有所殆。

    夫幼而不能強學,老而無以教,吾恥之;去①其鄉事君而達,卒②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

    ” 【注釋】 ①去:離開。

     ②卒:通“猝”,突然。

     【譯文】 孔子說:“我有所羞恥,有所鄙視,有所擔憂。

    幼小的時候不努力學習,老的時候不教導子孫,我為這種人感到羞恥;離開家鄉侍奉君主從而發達了,猛然遇到故人,沒有憶舊的話,這種人我鄙視他;有些人和小人混在一起而不願親近賢能的人,我為這些人感到擔憂。

    ” 【原文】 子路見于①孔子。

    孔子曰:“智者若何②?仁者若何?”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

    ”子曰:“可謂士矣。

    ”子路出,子貢入,問亦如之。

    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

    ”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出,顔回入,問亦如之。

    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 【注釋】 ①見于:被召見。

     ②若何:怎麼樣。

     【譯文】 子路被孔子召見。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怎樣啊?仁德的人又怎樣啊?”子路回答說:“有智慧的人使别人知道自己,仁德的人使别人愛自己。

    ”孔子說:“可以稱為士了。

    ”子路出去之後,子貢被召見。

    孔子也問他這個問題。

    子貢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知道别人,仁德的人愛護别人。

    ”孔子說:“可以稱為士了。

    ”子貢出去之後,顔回被召見。

    孔子又問他這個問題。

    顔回回答說:“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愛惜自己。

    ”孔子說:“可以稱為士中的君子了。

    ”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①乎?奚②疑焉。

    ”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

    昔者明王萬乘之國③,有争臣④七人,則主無過舉⑤;千乘之國,有争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則祿位不替⑥;父有争子,不陷無禮;士有争友,不行不義。

    故子從父命,奚讵⑦為孝?臣從君命,奚讵為貞?夫能審⑧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

    ” 【注釋】 ①貞:忠貞不渝,堅定而有節操。

     ②奚:文言文中常用的疑問代詞,與“何”意思相近,為什麼、有什麼。

     ③萬乘之國:古時候尤其是春秋時期,評價一個國家的大小,通常看它擁有多少輛戰車,萬乘之國屬于很大的國家了。

    乘,四匹馬拉的車。

     ④争臣:同“诤臣”,能夠直言敢谏的臣子。

     ⑤過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