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常所說的天下最仁愛的人,能夠團結天下最親近的人;天下最賢明的人,能夠舉薦天下最有賢能的人。

    ’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就可以征讨其他國家了。

    因此仁愛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夠愛人,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夠知道賢人,賢明的執政者最重要的是能夠讓賢人做合适的官職。

    有領土的君王,如果可以實行這三個方面,那麼天下的人,就都會聽從君王的吩咐。

    賢明的君王征讨的國家,必定是政教缺失的地方,因此誅滅那裡的國君,改變那裡的政教,安慰那裡的人民而不奪取他們的财物。

    所以賢明君王的政令,就像及時的降雨,一旦降落百姓就會很高興。

    因此,政策施行得更為廣博,親近的百姓更為衆多,這就叫作輕松勝利地征讨他國。

    ” 大婚解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

    公曰:“敢問人道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①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②而對。

    人道,政為大。

    夫政者,正也。

    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

    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

    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别、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③從之。

    ”公曰:“寡人④雖無能也,願知所以行三者之道,可得聞乎?”孔子對曰:“古之政愛人為大。

    所以治愛人,禮為大。

    所以治禮,敬為大。

    敬之至矣,大婚⑤為大。

    大婚至矣,冕⑥而親迎者,敬之也。

    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則是遺親也。

    弗親弗敬,弗尊也。

    愛與敬,其政之本與⑦?” 【注釋】 ①愀然作色:臉色變得嚴肅的樣子。

     ②無辭:不推辭。

     ③庶物:一般的事物。

     ④寡人:君王、諸侯、大夫的自稱。

     ⑤大婚:帝王的婚姻。

     ⑥冕:帽子,這裡用作動詞,戴着禮帽。

     ⑦與:通“欤”,句末語氣詞。

     【譯文】 孔子陪伴魯哀公坐着。

    魯哀公問道:“請問人道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孔子嚴肅地回答說:“您能問到這個問題,那就是對百姓很大的恩惠了,所以我不敢不回答。

    人道中最重要的是政事。

    所謂政,就是正。

    君王如果做得正,百姓就會随之做得正。

    君王的所作所為是百姓仿效的對象。

    君王如果做得不正的話,百姓又和他學什麼呢?”魯哀公說:“那麼請問怎樣治理政事呢?”孔子回答說:“夫婦有别,男女要相親,君臣相互信任,這三點做到了,其他的事情就都能做好了。

    ”魯哀公說:“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是我想要知道實行這三點的方法。

    可以聽聽嗎?”孔子回答說:“古代的政事,最重要的是愛人。

    愛人最重要的是制定禮儀。

    制定禮儀最重要的有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最重要的君王諸侯的婚姻。

    結婚的時候,君王要穿禮服戴禮帽親自迎接。

    親自迎娶,是最為尊敬的做法。

    因此君子提倡用尊敬來求親,舍棄尊敬就是不想求親。

    不親近不敬畏,就是不尊敬。

    愛和尊敬,大概是為政最根本的吧?” 【原文】 公曰:“寡人願有言也。

    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①,以繼②先聖之後,以為天下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公曰:“寡人實固③,不固安得④聞此言乎!寡人欲問,不能為辭⑤,請少進。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大婚,萬世之嗣也。

    君何謂已重焉?”孔子遂⑥言曰:“内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則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故為政先乎禮,禮其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⑦明王,必敬妻子⑧也,蓋有道焉。

    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敬也者,敬身為大。

    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

    傷其親,是傷本也。

    傷其本,則支從之而亡。

    三者,百姓之象⑨也。

    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以修此三者,則大化忾⑩乎天下矣。

    昔太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

    ” 【注釋】 ①合二姓之好:把兩種血統融合起來,指成為姻親。

     ②繼:延續。

     ③固:鄙陋。

     ④安得:怎麼能夠。

     ⑤不能為辭:不考慮措辭。

     ⑥遂:于是。

     ⑦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⑧妻子:妻子和兒女。

     ⑨象:表率。

     ⑩忾:通行。

     【譯文】 魯哀公說:“我還有一句話問您,君王諸侯穿着禮服親自迎娶,是不是太隆重了?”孔子嚴肅地回答道:“促成兩家的美好姻緣,以便延續祖宗的後嗣,以擔當天下宗廟社稷的大任,您怎麼能說太隆重了呢?”魯哀公說:“我實在是淺陋。

    如果不是淺陋的話,又怎麼能聽到夫子這樣的言論呢?我隻是想要發問,沒有考慮措辭,請夫子給我講解一下吧。

    ”孔子說:“天地之氣如果不能很好地交合,那麼萬物就不能生長。

    君王諸侯的婚姻,是延續子嗣萬代的,您怎麼能說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說:“夫婦對内主持宗廟禮儀,那就足以和天地之神相配。

    對外遵從正言教化的禮儀,樹立上下相敬的風氣。

    那麼假使人們做出恥辱的事情,那也是可以補救的。

    國家如果招緻恥辱,也是可以再度興盛的。

    因此,要治理政事必須以禮為先。

    禮是政事的根本。

    ”孔子又說:“以前夏、商、周三代的賢明君王,必定尊敬妻子和兒女,這是有道理的。

    妻子,是侍奉宗祧的主體,兒子是延續後代的,能不尊敬嗎?因此君子沒有不尊敬妻子兒女的。

    要做到尊敬,最重要的是尊敬自身。

    因為自己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能不尊敬自己嗎?如果不尊敬自己,就是傷了親人的倫常。

    傷害了倫常,就傷了宗族的根本。

    傷了宗族的根本,那麼本支就會随之消亡。

    這三點是百姓的表率。

    愛護尊敬自己從而尊敬他人,愛護尊敬自己的兒女從而尊敬他人的兒女,愛護尊敬自己的妻子從而尊敬他人的妻子。

    君王做到了這三點,就可以把他的仁德推廣到天下了。

    以前太王的治國之道就是這樣的,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①則民作辭,過行②則民作則。

    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恭敬以從命。

    若是,則可謂能敬其身,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何謂成其親?”孔子對曰:“君子者,乃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

    ”孔子遂言曰:“愛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

    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

    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

    不能樂天,則不能成其身。

    ”公曰:“敢問何能成其身?”孔子對曰:“夫其行己不過乎物,謂之成身。

    不過乎,合天道也。

    ”公曰:“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曰:“貴其不已③也。

    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閉而能久,是天道也。

    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

    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且愚冥,幸煩子之于心。

    ”孔子蹴然④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

    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

    此謂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聞如此言,無如後罪何?”孔子對曰:“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 【注釋】 ①過言:言語過失。

     ②過行:行為過失。

     ③已:停止。

     ④蹴然:不安的樣子。

     【譯文】 魯哀公說:“請問怎樣才算是尊敬自己呢?”孔子回答說:“君王的言論有過失的話百姓之間就會興起言辭虛浮的作風;君王做事有過失那麼百姓也會這樣。

    君王言語行為沒有過失,那麼百姓就會恭敬地聽從君王的政令。

    像這樣就可以說是尊敬自己了,尊敬自己然後就能使他的親人成為有名望的人了。

    ”魯哀公說:“那麼什麼叫作使他的親人成為有名望的人呢?”孔子回答說:“君子是人們中有名望的人。

    百姓把他叫作君子,就是把他的親人當作有名望的人,而他是有名望的人的兒子。

    ”孔子接着說:“關注政事卻不能愛護百姓,就不能保護自身。

    不能保護自身就不能使他的領土安定,免不了流亡在外,沒有安定的居處,就不能無憂無慮了。

    不能無憂無慮,就不能成就自己了。

    ”魯哀公說:“請問怎樣才能成就自己呢?”孔子回答說:“一個人的行為能不越軌,就叫作成就自己。

    不越軌是與天道相合的。

    ”魯哀公說:“君子為什麼要這麼看重天道呢?”孔子說:“是因為看重天道運行永不停息。

    比如日月從東向西相繼運行而不停止,這就是天道。

    運行無阻而能長久,這就是天道。

    什麼也不做,但是各種事物都能自然生成,這就是天道。

    已經成形的事物使它清晰,這就是天道。

    ”魯哀公說:“我非常愚鈍,有勞先生費心了。

    ”孔子恭敬地離開坐席回答說:“仁人做事不越軌,孝子最重要的是侍奉親人,因此仁人侍奉親人就像侍奉天地一樣,侍奉天地像侍奉親人一樣,這就是孝子做到了自己該做的。

    ”魯哀公說:“我已經聽了這樣宏大的言論,不知道我以後還會犯下罪行嗎?”孔子回答說:“您能夠說到這個話題,就是臣下的福分了。

    ” 儒行解 【原文】 孔子在衛,冉求言于季孫曰①:“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

    今孔子在衛,衛将用之。

    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請以重币迎之。

    ”季孫以告哀公,公從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館焉。

    公自阼階,孔子賓階,升堂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②之衣。

    長居宋,冠章甫③之冠。

    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

    丘未知其為儒服也。

    ”公曰:“敢問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之則留仆④未可以對。

    ” 儒服儒行 魯哀公問孔子穿的是不是儒服,孔子說君子靠的是自己的博學,服裝隻是入鄉随俗,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儒服。

    魯哀公又問儒行,孔子詳細介紹了儒者自立、近情、剛毅等十幾種操行。

     【注釋】 ①冉求:孔子的學生,名求,字子有。

    季孫:魯國的大夫,在魯國專權。

     ②逢掖:寬袖的衣服,古代儒者穿的衣服。

     ③章甫:禮帽。

     ④留仆:使太仆長時間侍奉,比喻時間之長。

    仆,太仆,國君身邊的侍禦者。

     【譯文】 孔子在衛國,冉求對季孫氏說:“現在國家有賢人卻不重用,這樣的話想要把國家治理好,就像停下腳步卻想要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做不到的。

    現在孔子在衛國,衛國将要重用他。

    自己國家的人才卻要讓給鄰國,很難說您是有智謀的。

    我請求您用豐厚的聘禮迎接孔子回來。

    ”季孫把這話告訴了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冉求的建議。

    孔子回來之後,居住在魯哀公招待客人的館舍中。

    魯哀公在大堂東面的台階上迎接孔子,孔子在西側台階上晉見哀公,到大堂裡面,孔子侍立一邊。

    魯哀公問道:“先生穿的衣服是儒服嗎?”孔子回答說:“我年少的時候住在魯國,穿着寬袖的衣服。

    長大後居住在宋國,就戴着殷朝曾流行的黑色的禮帽。

    我聽說,君子學問廣博,服裝是入鄉随俗的。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儒服。

    ”魯哀公說:“請問什麼是儒者的行為?”孔子說:“簡單地說就不能說完整,詳細地說則很長時間也說不完。

    ” 【原文】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①,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順,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大則如威,小則如愧,難進而易退,粥粥②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忠正,道塗不争險易之利,冬夏不争陰陽之和。

    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其備預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财貨而不貪,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衆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③;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④,禮義以為幹橹⑤;戴仁而行,抱德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荜門圭窬⑥,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谄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遊以法;慕賢而容衆,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⑦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砥厲⑧廉隅,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锱铢⑨,弗肯臣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别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

    其交有如此者。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⑩于貧賤,不充诎?于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

    曰:“終殁吾世,弗敢複以儒為戲矣。

    ” 【注釋】 ①席上之珍: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德行才能,就像席上珍貴的菜肴一樣。

    聘:任用。

     ②粥粥:軟弱的樣子。

     ③溽:油膩。

     ④甲胄:盔甲。

     ⑤幹橹:盾牌。

     ⑥荜門:荊條編織的門。

    圭窬:門旁邊像圭形的小窗戶。

     ⑦翹:觀望等待。

     ⑧砥厲:鍛煉。

     ⑨锱铢: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

     ⑩隕獲:堕落。

     ?充诎:洋洋自得。

     【譯文】 魯哀公命人擺設坐席。

    孔子在旁侍坐,說:“儒者就像宴席上的珍品一樣等待君王聘用,早晚勤奮學習等待别人來問,内懷忠信等待别人薦舉,勉力做事等待别人錄用。

    他們是這樣立身行事的。

    儒者穿着适宜,行動順從禮儀規範。

    做大事推讓,讓人覺得很傲慢;做小事也推讓,讓人覺得虛僞。

    做大事謹慎小心,好像心裡十分害怕。

    做小事也從不輕慢,好像内心很愧疚。

    讓他們前進很難,退步卻很容易,讓人覺得他們特别無能。

    他們的外表就是這樣的。

    儒者的日常生活也讓一般人難以企及。

    他們坐立總是畢恭畢敬,說話講究誠信,做事一定正直不屈。

    走路時不和别人争着走省力易行的小路,冬天不和人搶暖的地方,夏天不和人搶陰涼的地方。

    珍惜生命以圖成就大事,保養身體以待有所作為。

    儒者就是這樣預先準備的。

    儒者不以金玉為寶,而把忠信當作最好的寶貝。

    不搶占土地,卻把仁義當作土地。

    不追求多多積蓄财富,而把積累知識當作财富。

    這種人十分難得卻很容易供養,容易供養卻難以據為己有。

    不到一定的時候不輕易出仕,這不叫難得嗎?不符合義的行為不做,這難道不叫難以據為己有嗎?首先勞作然後獲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