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關燈
小
中
大
【注釋】
①道:通“導”,教導、教化。
②聽:斷決。
獄:案件。
③慢:松弛。
④教:教化。
刑:刑罰。
⑤尚:表彰、推崇。
⑥若是:如此、這樣。
⑦試:用。
⑧錯:擱置不用。
⑨不勝:不可勝數。
⑩重載:載重的車子。
陟:登上。
【譯文】 冉有将季孫氏的話講給孔子聽,孔子聽後歎息道:“哎!身居高位的人沒有履行自己教導百姓的職責,反而濫殺百姓,這樣的做法違背常理。
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卻又去随意處理官司,這樣做就是濫殺無辜。
三軍遭遇大敗,不能亂殺士兵;違法犯罪案件不斷出現,但不能靠嚴酷的刑罰來制止,這是什麼原因呢?統治者不能教化百姓,罪責不在百姓身上。
如果法令松弛,對人的懲罰卻很嚴厲,這就是殘害生靈;随便橫征暴斂,就是殘暴的表現;不教化百姓卻要求百姓遵守禮法,這就是暴虐的表現。
隻有在施政的時候不再有這三種弊病,才可以使用刑罰。
《尚書》說:‘刑罰講究恰如其分,不能随心所欲,始終要慎重,讓百姓心悅誠服。
’必須教化為先刑罰為後。
如果陳說了道義,百姓還不信服,那就對賢德的人加以表彰,以此鼓勵其他的人從善,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就放棄種種說教,如果這些都不行的話,那就用法令的威力震懾他們,讓他們害怕。
如此這樣施政三年,老百姓的行為就能夠規矩了。
至于那些頑冥不化之徒,就可以對其使用刑罰了。
這樣一來,百姓也就知道他們的罪過都是在哪裡了。
《詩經》中說:‘輔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
’能做到這些的話,也就用不着威懾,刑法也就不用使用了。
但是如今社會卻不是這樣,教化紊亂,刑罰繁多,很多百姓都感到迷惑,仿佛掉進了陷阱。
緊跟着官吏又用刑罰去制裁他們。
因此刑罰越多,盜賊就越來越猖狂。
三尺高的阻礙,即便是空車也很難登上去,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太過陡峭。
百仞的高山,載着很重東西的車子也能夠登上,什麼原因呢?這是由于山雖高但坡緩,車子慢慢就可以上去。
如今社會道德已經敗壞很久了,即使有了刑法,百姓能做到不觸犯嗎?” 王言解 【原文】 孔子閑居,曾參侍。
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①也。
於②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③而化天下。
” 【注釋】 ①希:同稀,稀少。
②於:同“嗚”,歎詞,嗚呼。
③牖:窗戶。
【譯文】 孔子空閑在家,曾參侍坐。
孔子說:“曾參啊,現在的身居高位的人之中,隻能聽到士和大夫那些治國理政的言論,國君如何治理國家的言論那是幾乎聽不到的。
唉!我若将治國的道理講給國君聽,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教化天下了。
” 【原文】 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
”孔子又不應。
曾子肅然而懼,摳衣①而退,負席②而立。
【注釋】 ①摳衣:提起衣服。
②負席:負,背靠着。
席,座位。
【譯文】 曾子站起來,離開坐席問:“請問什麼是國君治國的道理呢?”孔子沒有回答。
曾子說:“看到老師有空閑,所以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就請教了。
”孔子還是沒有回答。
曾子肅然生畏,提起衣服前襟有禮貌地退下去了,背靠着座位站立。
【原文】 有頃①,孔子歎息,顧②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③所聞而學焉。
”子曰:“居,吾語汝。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雖④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⑤裡。
雖有博地衆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緻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⑥千裡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财不費。
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 【注釋】 ①有頃:一會兒。
②顧:回頭。
③因:通過。
④雖:即使。
⑤道:行駛。
⑥折沖:打敗敵人。
沖,兵車。
【譯文】 一會兒,孔子發出一聲歎息。
回頭對曾子說:“曾參,可以和你談論古代明君治國之道嗎?”曾參說:“我不敢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已經完備了,我請求通過聽老師的講解來學習。
”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
道是用來表明德行的,德行是用來尊崇道義的。
所以缺少了德行,道義就不會被尊崇;缺少了道義,德行就不能彰顯。
即使擁有全國最好的馬,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方法馴服、駕馭,訓練它駕車那麼它也是不會在道路上行進。
即使有廣博的土地、衆多的國民,如果不用一定的方法治理,那麼就不能取得霸王的事業。
因此,過去賢明的君王在國内實行‘七教’,在國外實行‘三至’。
‘七教’實行得好,那麼守國應該沒有問題了;‘三至’實行了,就可以征讨其他國家了。
賢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保衛本國,一定要在千裡之外打敗敵人;征讨他國,就一定勝利歸來。
因此,在國内實行‘七教’,在位者可以不必勞苦;在國外實行‘三至’,就不會在外交上浪費财物。
這就是賢明君王的做法。
” 【原文】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如此,何①上之勞乎?政之不中②,君之患③也,令之不行④,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而稅⑤,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⑥,此則生财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财之費乎?” 【注釋】 ①何:什麼。
②中:太平。
③患:憂慮,擔心。
④行:實行。
⑤若乃:如果。
十一而稅: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
⑥譏:查看,檢查。
廛:集市中堆積、儲藏貨物的房子。
引申為市場。
【譯文】 曾參說:“不勞苦、不破費就可以稱為賢明的君王了嗎?老師可以講給我聽嗎?”孔子說:“以前,舜帝的左右有禹和臯陶輔佐,不用離開坐席,天下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像這樣,君王有什麼勞苦的呢?政治不清明,是君王所擔憂的;政令不能有效實行,是臣下的罪過。
如果隻向百姓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每年百姓勞役的時間不超過三天,按照一定的時令讓百姓入山打獵、入湖打魚而不濫征捐稅,關卡市場也不濫收稅賦。
這些都是國家生财之道,賢明的君王會控制使用這些手段,又怎麼會浪費民力财力呢?” 【原文】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①?”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②孝,上尊齒則下益悌③,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隐④,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則本正矣。
凡上者,民之表⑤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⑥仁于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⑦,民敦俗樸⑧,男悫⑨而女貞,六者,教之緻⑩也。
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 【注釋】 ①敢問:請問。
謂:叫作。
②益:更加。
③齒:代指年長的人。
悌:尊敬兄長。
④隐:歸隐。
⑤表:表率。
⑥立:樹立。
⑦信:誠信。
⑧敦:敦厚。
樸:淳樸。
⑨悫:誠實、謹慎。
⑩緻:結果。
?布:布施、推廣。
?等:劃分等級。
【譯文】 曾參說:“請問什麼是七教呢?”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麼百姓就更加講孝道;在上位的人遵從長幼次序,那麼百姓中弟弟就更加尊敬兄長;在上位的人樂善好施,那麼百姓就更加寬容待人;上位的人親近賢人那麼百姓們就會選擇良友;上位的人親近有德行的人,那麼百姓中就不會有人歸隐山林了;在上位的人厭惡貪婪,那麼百姓中就會把争論當成恥辱;在上位的人廉潔謙讓,那麼百姓中就會以不重視禮節為恥。
這就叫作七教。
七教是治理人民的基本原則。
政教安定了,那麼就把握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了。
在上位的人是下民的表率,表率正,那麼還有什麼不正呢?因此君王首先用仁的标準要求自己,這樣大夫就會忠于職守而士就會誠信,民風淳樸,男子忠厚而女子忠貞。
這六個方面是教化達到的效果,把它應用到四方之政,沒有人埋怨,把它貫徹到一般百姓家裡也不會覺得行不通。
用禮儀劃分等級,用道義立身,遵守禮、義來做事,那麼百姓抛棄惡念,就像用熱水灌洗積雪一樣簡單了。
” 【原文】 曾子曰:“道則至①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參以為姑止②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隐③,暴民無所伏④。
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⑤,進用⑥賢良,退貶不肖⑦,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
哀鳏寡⑧,養孤獨,恤⑨貧窮,誘⑩孝悌,選才能。
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内無刑民矣。
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矣。
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
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緻也。
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
周制,三百步為裡,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裡而都,封百裡而有國,乃為福積資裘焉。
恤行者之有亡。
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
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
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
征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
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
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覆。
如饑而食,如渴而飲。
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
故視遠若迩?,非道迩也,見明德也。
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裡之外者也。
” 【注釋】 ①至:達到極點,很好。
②姑止:僅僅這些。
③隐:埋沒。
④伏:隐藏。
⑤有司:官員。
省:省察。
時:按照一定的時候。
⑥進用:推薦。
⑦不肖:不稱職,沒有能力的。
⑧鳏寡:老年喪妻稱為鳏,老年喪夫稱為寡。
⑨恤:憐恤,體恤。
⑩誘:教導。
?從:服從。
?施:措施。
?布:伸開、伸展。
?尋:度量單位,兩臂伸開為一尋。
?斯:這。
?弋:以繩系箭而射。
?盈:充盈、填滿。
?征斂:征收賦稅。
?慘怛:悲慘的事情。
?覆:實現,兌現。
?迩:近。
?折沖:打敗敵人。
沖,兵車。
【譯文】 曾參說:“這種治國之道是非常好的,隻是我還不是很明白。
”孔子說:“你以為僅僅是這些嗎?還有呢。
以前賢明的君王治理人民,制定法令,把土地分封下去,派官吏去管理。
這樣賢良的人就不會被埋沒,殘暴的小人沒有藏身之處。
派主管官員經常去考察民情,舉薦賢才,罷免不稱職的官員,這樣以後賢良的人就會感到愉快,而不稱職的官吏就會有所畏懼。
同情鳏夫寡妻,養活老年無所養之人和孤兒,憐恤窮苦的人,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選拔有才能的人。
做到了這七點,那麼全國之内,就沒有人受刑罰了。
在上位的人親近百姓,像手腳愛護自己的胸腹一樣。
百姓親近在上位的人,就像幼童依戀慈愛的母親一樣。
上下之間相親相愛,百姓就會遵從法令,法令就能有效執行。
百姓感激君王的恩德,身邊的人都歡心服從,遠方的人就會來投奔,這是政令達到的效果。
伸開手指就會知道寸有多長,伸開手掌就知道尺有多長,伸開胳膊就知道尋有多長。
這就是身邊的準則。
周代的制度是以三百步為一裡,一千步見方為一井,三井為一埒,三埒為一矩,五十平方裡的地方可以建大城市,分封一百平方裡的地方可以建立一個諸侯國。
這些都是謀求幸福,積累生活資料的基本條件。
關心在路上奔波的行人有無行資。
因此遠方的小國和華夏大國雖然穿戴不同,說話也不一樣,但是小國沒有不來朝服的。
所以說,即使沒有市場,但是百姓卻不缺乏生活物資。
即使沒有刑罰,百姓也不會作亂。
打獵并不是為了使宮室充盈;向百姓征收賦稅并不是為了充實府庫。
遇到天災人禍就會用國庫的糧食補給缺少糧食的百姓,用禮來節制奢侈浪費,多多地樹立誠信而少用文飾,國家的法可以得到遵守,君王的言論可以實現,他的行徑可以讓人遵從。
這樣以後,就像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百姓信任君王,就像寒暑随四季變化一樣。
所以說百姓覺得君王就在身邊,不是因為離君王道路近,而是四海之内都散布了他聖明的教化。
因此不用發動軍事就能樹立威信,不用利誘就能讓百姓親近,并且百姓都會感激君王的恩惠。
這就是賢明君王守國的方法,能在千裡之外打敗敵人。
” 孝經傳曾 曾子陪孔子坐,于是孔子告訴曾參有關天子、諸侯、大夫以及庶人孝的道理,天子到庶人,孝無始無終。
【原文】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①而天下治,至賞不費②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明王笃行③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④,及其所在焉。
然後因⑤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
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
’此三者鹹⑥通,然後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⑦。
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内供命⑧而已矣。
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财。
故明王之政,猶時雨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
是故行施彌⑩博,得親彌衆。
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 【注釋】 ①讓:謙讓。
②費:破費财物。
③笃行:忠實地執行。
④數:定數、命運。
⑤因:通過。
⑥鹹:都。
⑦官能:任用有賢能的人。
⑧供命:聽從命令。
⑨時雨:及時雨。
⑩彌:更加。
?衽席:朝堂舉辦宴席的時候所設的座位。
【譯文】 曾參說:“請問什麼叫作三至呢?”孔子說:“最好的禮儀是不必互相謙讓天下就能治理好的,最高的賞賜是不用破費财物天下的士人就會喜悅的,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能使百姓和睦相處的。
賢明的君王忠誠地實行三至,所以天下其他的君王,都可以了解;天下的士人,都可以當作臣子;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役使。
”曾參說:“請問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古代賢明的君王,一定知道天下所有賢良人才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還知道他們實際的才能,還知道他們的命運,他們所在的地方。
等到一定的時候,通過适當的爵位讓他們得到尊貴的地位,這就叫作最好的禮儀是不必互相謙讓就能治理好天下的。
用天下的利祿來讓天下的士人富足,這就叫作最高的賞賜是不用破費财物天下的士人就會喜悅的。
這樣以後,天下的百姓就會講究名譽,這就叫作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相處的。
所以說:‘通
②聽:斷決。
獄:案件。
③慢:松弛。
④教:教化。
刑:刑罰。
⑤尚:表彰、推崇。
⑥若是:如此、這樣。
⑦試:用。
⑧錯:擱置不用。
⑨不勝:不可勝數。
⑩重載:載重的車子。
陟:登上。
【譯文】 冉有将季孫氏的話講給孔子聽,孔子聽後歎息道:“哎!身居高位的人沒有履行自己教導百姓的職責,反而濫殺百姓,這樣的做法違背常理。
如果身居高位的人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卻又去随意處理官司,這樣做就是濫殺無辜。
三軍遭遇大敗,不能亂殺士兵;違法犯罪案件不斷出現,但不能靠嚴酷的刑罰來制止,這是什麼原因呢?統治者不能教化百姓,罪責不在百姓身上。
如果法令松弛,對人的懲罰卻很嚴厲,這就是殘害生靈;随便橫征暴斂,就是殘暴的表現;不教化百姓卻要求百姓遵守禮法,這就是暴虐的表現。
隻有在施政的時候不再有這三種弊病,才可以使用刑罰。
《尚書》說:‘刑罰講究恰如其分,不能随心所欲,始終要慎重,讓百姓心悅誠服。
’必須教化為先刑罰為後。
如果陳說了道義,百姓還不信服,那就對賢德的人加以表彰,以此鼓勵其他的人從善,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就放棄種種說教,如果這些都不行的話,那就用法令的威力震懾他們,讓他們害怕。
如此這樣施政三年,老百姓的行為就能夠規矩了。
至于那些頑冥不化之徒,就可以對其使用刑罰了。
這樣一來,百姓也就知道他們的罪過都是在哪裡了。
《詩經》中說:‘輔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
’能做到這些的話,也就用不着威懾,刑法也就不用使用了。
但是如今社會卻不是這樣,教化紊亂,刑罰繁多,很多百姓都感到迷惑,仿佛掉進了陷阱。
緊跟着官吏又用刑罰去制裁他們。
因此刑罰越多,盜賊就越來越猖狂。
三尺高的阻礙,即便是空車也很難登上去,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太過陡峭。
百仞的高山,載着很重東西的車子也能夠登上,什麼原因呢?這是由于山雖高但坡緩,車子慢慢就可以上去。
如今社會道德已經敗壞很久了,即使有了刑法,百姓能做到不觸犯嗎?” 王言解 【原文】 孔子閑居,曾參侍。
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①也。
於②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③而化天下。
” 【注釋】 ①希:同稀,稀少。
②於:同“嗚”,歎詞,嗚呼。
③牖:窗戶。
【譯文】 孔子空閑在家,曾參侍坐。
孔子說:“曾參啊,現在的身居高位的人之中,隻能聽到士和大夫那些治國理政的言論,國君如何治理國家的言論那是幾乎聽不到的。
唉!我若将治國的道理講給國君聽,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教化天下了。
” 【原文】 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
”孔子又不應。
曾子肅然而懼,摳衣①而退,負席②而立。
【注釋】 ①摳衣:提起衣服。
②負席:負,背靠着。
席,座位。
【譯文】 曾子站起來,離開坐席問:“請問什麼是國君治國的道理呢?”孔子沒有回答。
曾子說:“看到老師有空閑,所以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就請教了。
”孔子還是沒有回答。
曾子肅然生畏,提起衣服前襟有禮貌地退下去了,背靠着座位站立。
【原文】 有頃①,孔子歎息,顧②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③所聞而學焉。
”子曰:“居,吾語汝。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雖④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⑤裡。
雖有博地衆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緻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⑥千裡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财不費。
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 【注釋】 ①有頃:一會兒。
②顧:回頭。
③因:通過。
④雖:即使。
⑤道:行駛。
⑥折沖:打敗敵人。
沖,兵車。
【譯文】 一會兒,孔子發出一聲歎息。
回頭對曾子說:“曾參,可以和你談論古代明君治國之道嗎?”曾參說:“我不敢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已經完備了,我請求通過聽老師的講解來學習。
”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
道是用來表明德行的,德行是用來尊崇道義的。
所以缺少了德行,道義就不會被尊崇;缺少了道義,德行就不能彰顯。
即使擁有全國最好的馬,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方法馴服、駕馭,訓練它駕車那麼它也是不會在道路上行進。
即使有廣博的土地、衆多的國民,如果不用一定的方法治理,那麼就不能取得霸王的事業。
因此,過去賢明的君王在國内實行‘七教’,在國外實行‘三至’。
‘七教’實行得好,那麼守國應該沒有問題了;‘三至’實行了,就可以征讨其他國家了。
賢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保衛本國,一定要在千裡之外打敗敵人;征讨他國,就一定勝利歸來。
因此,在國内實行‘七教’,在位者可以不必勞苦;在國外實行‘三至’,就不會在外交上浪費财物。
這就是賢明君王的做法。
” 【原文】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臯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如此,何①上之勞乎?政之不中②,君之患③也,令之不行④,臣之罪也。
若乃十一而稅⑤,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⑥,此則生财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财之費乎?” 【注釋】 ①何:什麼。
②中:太平。
③患:憂慮,擔心。
④行:實行。
⑤若乃:如果。
十一而稅: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
⑥譏:查看,檢查。
廛:集市中堆積、儲藏貨物的房子。
引申為市場。
【譯文】 曾參說:“不勞苦、不破費就可以稱為賢明的君王了嗎?老師可以講給我聽嗎?”孔子說:“以前,舜帝的左右有禹和臯陶輔佐,不用離開坐席,天下就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了。
像這樣,君王有什麼勞苦的呢?政治不清明,是君王所擔憂的;政令不能有效實行,是臣下的罪過。
如果隻向百姓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每年百姓勞役的時間不超過三天,按照一定的時令讓百姓入山打獵、入湖打魚而不濫征捐稅,關卡市場也不濫收稅賦。
這些都是國家生财之道,賢明的君王會控制使用這些手段,又怎麼會浪費民力财力呢?” 【原文】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①?”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②孝,上尊齒則下益悌③,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隐④,上惡貪則下恥争,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政教定,則本正矣。
凡上者,民之表⑤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⑥仁于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⑦,民敦俗樸⑧,男悫⑨而女貞,六者,教之緻⑩也。
布?諸天下四方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 【注釋】 ①敢問:請問。
謂:叫作。
②益:更加。
③齒:代指年長的人。
悌:尊敬兄長。
④隐:歸隐。
⑤表:表率。
⑥立:樹立。
⑦信:誠信。
⑧敦:敦厚。
樸:淳樸。
⑨悫:誠實、謹慎。
⑩緻:結果。
?布:布施、推廣。
?等:劃分等級。
【譯文】 曾參說:“請問什麼是七教呢?”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麼百姓就更加講孝道;在上位的人遵從長幼次序,那麼百姓中弟弟就更加尊敬兄長;在上位的人樂善好施,那麼百姓就更加寬容待人;上位的人親近賢人那麼百姓們就會選擇良友;上位的人親近有德行的人,那麼百姓中就不會有人歸隐山林了;在上位的人厭惡貪婪,那麼百姓中就會把争論當成恥辱;在上位的人廉潔謙讓,那麼百姓中就會以不重視禮節為恥。
這就叫作七教。
七教是治理人民的基本原則。
政教安定了,那麼就把握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了。
在上位的人是下民的表率,表率正,那麼還有什麼不正呢?因此君王首先用仁的标準要求自己,這樣大夫就會忠于職守而士就會誠信,民風淳樸,男子忠厚而女子忠貞。
這六個方面是教化達到的效果,把它應用到四方之政,沒有人埋怨,把它貫徹到一般百姓家裡也不會覺得行不通。
用禮儀劃分等級,用道義立身,遵守禮、義來做事,那麼百姓抛棄惡念,就像用熱水灌洗積雪一樣簡單了。
” 【原文】 曾子曰:“道則至①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參以為姑止②乎?又有焉。
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隐③,暴民無所伏④。
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⑤,進用⑥賢良,退貶不肖⑦,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
哀鳏寡⑧,養孤獨,恤⑨貧窮,誘⑩孝悌,選才能。
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内無刑民矣。
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矣。
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
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行,民懷其德,近者悅服,遠者來附,政之緻也。
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
周制,三百步為裡,千步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裡而都,封百裡而有國,乃為福積資裘焉。
恤行者之有亡。
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
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
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
征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
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
其禮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覆。
如饑而食,如渴而飲。
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
故視遠若迩?,非道迩也,見明德也。
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此之謂明王之守,折沖?千裡之外者也。
” 【注釋】 ①至:達到極點,很好。
②姑止:僅僅這些。
③隐:埋沒。
④伏:隐藏。
⑤有司:官員。
省:省察。
時:按照一定的時候。
⑥進用:推薦。
⑦不肖:不稱職,沒有能力的。
⑧鳏寡:老年喪妻稱為鳏,老年喪夫稱為寡。
⑨恤:憐恤,體恤。
⑩誘:教導。
?從:服從。
?施:措施。
?布:伸開、伸展。
?尋:度量單位,兩臂伸開為一尋。
?斯:這。
?弋:以繩系箭而射。
?盈:充盈、填滿。
?征斂:征收賦稅。
?慘怛:悲慘的事情。
?覆:實現,兌現。
?迩:近。
?折沖:打敗敵人。
沖,兵車。
【譯文】 曾參說:“這種治國之道是非常好的,隻是我還不是很明白。
”孔子說:“你以為僅僅是這些嗎?還有呢。
以前賢明的君王治理人民,制定法令,把土地分封下去,派官吏去管理。
這樣賢良的人就不會被埋沒,殘暴的小人沒有藏身之處。
派主管官員經常去考察民情,舉薦賢才,罷免不稱職的官員,這樣以後賢良的人就會感到愉快,而不稱職的官吏就會有所畏懼。
同情鳏夫寡妻,養活老年無所養之人和孤兒,憐恤窮苦的人,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選拔有才能的人。
做到了這七點,那麼全國之内,就沒有人受刑罰了。
在上位的人親近百姓,像手腳愛護自己的胸腹一樣。
百姓親近在上位的人,就像幼童依戀慈愛的母親一樣。
上下之間相親相愛,百姓就會遵從法令,法令就能有效執行。
百姓感激君王的恩德,身邊的人都歡心服從,遠方的人就會來投奔,這是政令達到的效果。
伸開手指就會知道寸有多長,伸開手掌就知道尺有多長,伸開胳膊就知道尋有多長。
這就是身邊的準則。
周代的制度是以三百步為一裡,一千步見方為一井,三井為一埒,三埒為一矩,五十平方裡的地方可以建大城市,分封一百平方裡的地方可以建立一個諸侯國。
這些都是謀求幸福,積累生活資料的基本條件。
關心在路上奔波的行人有無行資。
因此遠方的小國和華夏大國雖然穿戴不同,說話也不一樣,但是小國沒有不來朝服的。
所以說,即使沒有市場,但是百姓卻不缺乏生活物資。
即使沒有刑罰,百姓也不會作亂。
打獵并不是為了使宮室充盈;向百姓征收賦稅并不是為了充實府庫。
遇到天災人禍就會用國庫的糧食補給缺少糧食的百姓,用禮來節制奢侈浪費,多多地樹立誠信而少用文飾,國家的法可以得到遵守,君王的言論可以實現,他的行徑可以讓人遵從。
這樣以後,就像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百姓信任君王,就像寒暑随四季變化一樣。
所以說百姓覺得君王就在身邊,不是因為離君王道路近,而是四海之内都散布了他聖明的教化。
因此不用發動軍事就能樹立威信,不用利誘就能讓百姓親近,并且百姓都會感激君王的恩惠。
這就是賢明君王守國的方法,能在千裡之外打敗敵人。
” 孝經傳曾 曾子陪孔子坐,于是孔子告訴曾參有關天子、諸侯、大夫以及庶人孝的道理,天子到庶人,孝無始無終。
【原文】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①而天下治,至賞不費②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明王笃行③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④,及其所在焉。
然後因⑤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
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
’此三者鹹⑥通,然後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⑦。
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内供命⑧而已矣。
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财。
故明王之政,猶時雨⑨之降,降至則民悅矣。
是故行施彌⑩博,得親彌衆。
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 【注釋】 ①讓:謙讓。
②費:破費财物。
③笃行:忠實地執行。
④數:定數、命運。
⑤因:通過。
⑥鹹:都。
⑦官能:任用有賢能的人。
⑧供命:聽從命令。
⑨時雨:及時雨。
⑩彌:更加。
?衽席:朝堂舉辦宴席的時候所設的座位。
【譯文】 曾參說:“請問什麼叫作三至呢?”孔子說:“最好的禮儀是不必互相謙讓天下就能治理好的,最高的賞賜是不用破費财物天下的士人就會喜悅的,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能使百姓和睦相處的。
賢明的君王忠誠地實行三至,所以天下其他的君王,都可以了解;天下的士人,都可以當作臣子;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役使。
”曾參說:“請問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古代賢明的君王,一定知道天下所有賢良人才的名字,既知道他們的名字,還知道他們實際的才能,還知道他們的命運,他們所在的地方。
等到一定的時候,通過适當的爵位讓他們得到尊貴的地位,這就叫作最好的禮儀是不必互相謙讓就能治理好天下的。
用天下的利祿來讓天下的士人富足,這就叫作最高的賞賜是不用破費财物天下的士人就會喜悅的。
這樣以後,天下的百姓就會講究名譽,這就叫作最好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相處的。
所以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