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訂本略注第二

關燈
遺牲畜者,亦於其地之敍。

    三日而舉之。

     傳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通無。

    者使有,利者使阜,起其價以徵之。

    害者使亡,靡者使微。

    抑其價以卻之。

     傳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

     説國兇荒、劄喪,則市無征,而作布。

    多鑄泉以裕民。

     傳凡市僞飾之禁,此禁令之傳,如《王制》所禁。

    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賈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

    皆取十二之數以法月。

     傳市刑,此政刑之傳。

    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撲罰,其附於刑者歸於士。

     説國君過市,則刑人赦。

    夫人過市,罰一幕。

    世子過市,罰一帟。

    命夫過市,罰一蓋。

    命婦過市,罰一帷。

     聯凡會同、師、役,市司帥賈師而從,治其市政,掌其賣儥之事。

     經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傳凡賣儥者質劑焉。

     説大市以質,小市以劑。

     傳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此《帝典》同度量之傳。

    壹其淳制,淳讀爲純,謂幅廣,制謂匹長。

    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

    《王制》所禁,不中度量,不粥於市者,甚詳。

     説凡治質劑者,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

    以遠近爲期限。

    期内聽,聽其訟。

    期外不聽。

     經廛人掌斂市絘布、如店房稅。

    總布、如城門統稅。

    質布、質劑稅。

    罰布、質人所罰犯禁之泉。

    廛布,貨賄諸物、邸舍之稅。

    而入於泉府。

     傳凡屠者,斂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以備器用。

     傳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於膳府。

    膳夫掌之。

     經胥師各掌其次司市所經之介次。

    之政令,而平其貨賄,憲刑禁焉。

     傳察其詐僞、飾行儥慝者而誅罰之,聽其小治、小訟而斷之。

    如今巡警分區之所司。

     經賈師各掌其次所涖之介次。

    之貨賄之治。

     傳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賈,讀價。

    然後令市。

     聯凡天患,禁貴儥者,使有恒賈。

    米穀食用,禁其昂價。

     説四時之珍異亦如之。

     傳凡國之賣儥,各帥其屬而嗣掌其月。

     聯凡師役、會同,亦如之。

     經司虣掌憲市之禁令。

     傳禁其鬭囂者,與其虣亂者,出入相陵犯者,以屬遊飲食於市者。

    若不可禁,則搏而戮之。

    今警察之幹涉,即師此法。

     經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不物,如《王制》「用器、兵車不中度,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五穀不時,果實未熟木不中伐,禽獸魚鼈不中殺」之類。

    而搏之。

     傳掌執市之盜賊以徇,且刑之。

     經胥各掌其所治之政。

    如今之分區巡警。

     傳執鞭度而巡其前,掌其坐作、出入之禁令,襲掩捕也。

    其不正者。

     説凡有罪者,撻戮而罰之。

     經肆長各掌其肆之政令。

     傳陳其貨賄,名相近者相遠也,名似而實殊者,使之别異。

    實相近者相邇也,實相同者使聚一肆。

    而平正之。

     説斂其總布,掌其戒禁。

    ○從司市至此皆市政。

     經泉府掌以市之征布。

    所征之市泉。

     傳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以其賈讀價。

    買之,物楬而書之,以待不時而買者。

     説買者各從其抵,抵通柢,本也。

    本即所屬主吏、有司也。

    都鄙從其主,國人、郊人從其有司,然後予之。

     聯凡賒者,祭祀無過旬日,喪紀無過三月。

     傳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

     説以國服爲之息。

    如莽時民貸以治産業者,但計贏所得受息,無過歲什一。

     傳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

     説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經司門掌授管鍵,以啓閉國門。

     傳幾出入不物者,異言異服。

    正其貨賄。

    正讀爲征。

     説凡財物犯禁者舉之,如《王制》所禁。

    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

     聯祭祀之牛牲繫焉,監門養之。

     傳凡歲時之門,《月令》「春祀戶」。

    受其餘。

     聯凡四方之賓客造焉,則以告。

     經司關掌國貨之節,如今商家之貨券。

    以聯門市。

    檢查貨券,以通於司門、司市。

     傳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説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

     傳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注之。

     説國兇劄,則無關門之征,猶幾。

     聯凡四方之賓客叩關,則爲之告。

    有外内之送令,則以節傳出内之。

    《國語》: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

    按《國語》乃《春秋》傳,而引《周官》,可見《周禮》在《左氏》之先,爲聖門所傳。

     經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

     傳守邦國者内八州之方伯。

    用玉節,守都鄙者外十二州牧。

    用角節。

     聯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

    用函器盛此節。

     傳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

     説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

    無節者,有幾則不達。

     經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

     傳造縣鄙形體之灋。

    五家爲鄰,以五起例。

    五鄰爲裡,○二十五家。

    四裡爲酇,一百家。

    五酇爲鄙,五百家。

    五鄙爲縣,二千五百家。

    五縣爲遂。

    萬二千五百家。

    ○此制以家數計,由少增多,由近而遠。

    《莽傳》以雒陽諸郡縣合爲六遂,師用此制,與下夫間有遂不同,故此爲《洛誥》東京之制。

     説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傳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寓兵於農。

    教之稼穡。

     説凡治野,以下劑以下田爲率。

    緻甿,甿通氓。

    以田裡安甿,以樂昏昏姻媒氏所掌。

    擾甿,以土宜教甿稼穡,以興耡利甿,以時器勸甿,以疆予任甿,疆予以田,《王制》無曠土,無遊民。

    以土均平政。

    政讀作徵。

     傳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

    由三等區爲九等,《禹貢》九州之田因有八十一等。

     説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

    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

    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

     傳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井田之制,方十夫必方三裡,而三分裡之一。

    百夫有洫,洫上有塗,方三十三裡而強。

    千夫有澮,澮上有道,方三百裡而強。

    萬夫有川,川上有路,方三千裡而強,爲一王之制。

    ○此段乃《帝謨》濬畎澮距川之説。

    以達於畿。

    井田之制,一夫百畮,由遂而澮道川路,由小而大,以至京畿,即九畿之國畿,爲《召誥》西京之制,兩京通畿,故兩遂之制不同。

     傳以歲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及其六畜、車輦,辨其老幼、廢疾與其施舍者,以頒職作事,以令貢賦,以令師田,以起政役。

     説若起野役,則令各帥其所治之民而至,以遂之大旗緻之,其不用命者誅之。

     聯凡國祭祀,共野牲,令野職。

     聯凡賓客,令脩野道而委積。

     聯大喪,帥六遂之役而緻之,掌其政令。

    及葬,帥而屬六綍,及窆,陳役。

     聯凡事緻野役,而師、田作野民,帥而至,掌其政、治禁令。

     經遂師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

     傳以時登其夫家之衆寡、六畜、車輦。

     説辨其施讀作「弛」。

    舍,與其可任者。

     傳經、牧其田野。

     説辨其可食者,下農夫食五人。

    周知其數而任之,以徵財征。

     傳作役事則聽其治訟,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

     聯凡國祭祀,審其誓戒,共其野牲入野職、野賦於玉府。

     聯賓客,則巡其道脩,庀其委積。

     聯大喪,使帥其屬以幄、帟先,道野役。

    及,抱磨,共丘籠及蜃車之役。

     聯軍旅、田獵,平野民,掌其禁注令,比敍其事而賞罰。

     經遂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

     傳以歲時稽其夫家之衆寡、六畜、田野。

     説辨其可任者與其可施舍者,以教稼穡,以稽功事。

    掌其政令戒禁,聽其治訟。

     傳令爲邑者,《書·康誥》「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召誥》、《洛誥》營建東西兩京都邑之事。

    歲終則會政緻事。

    歲終畢事,以備次年寅月大會同。

    正歲,邑居地中,頒曆天下,每方各有其歲之正。

    内州八正,以八節爲正;外州十二正,以鬥建爲正。

    簡稼器,修稼政。

    《書·帝典》「東作」,《月令》「孟春,王命布農事」。

    三歲大比,《帝典》「三載考績」。

    則帥其吏而興甿,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

     説凡爲邑者,以四達戒其功事,「匠人營國方九裡」,「國中九經九緯」。

    而誅賞廢興之。

     經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

     傳以頒田裡,以分職事。

     説掌其治訟,趨其稼事,而賞罰之。

     聯若將用野民,師、田、行、役、移執事,則帥而至,治其政令。

     説既役,則稽功會事而誅賞。

     經鄙師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與縣正互文見義。

     聯凡作民,則掌其戒令。

    以時數其衆庶,而察其媺惡而誅賞。

     傳歲終,則會其鄙之政而緻事。

     經酇長各掌其酇四裡一百家。

    之政令。

    與縣正、鄙長互文見義。

     傳以時校登其夫家,比其衆寡。

     聯以治其喪紀、祭祀之事。

     聯若作其民而用之,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

     傳若歲時簡器,與有司數之。

     説凡歲時之戒令,皆聽之,趨其耕耨,修其女功。

     經裡宰民爵,非實官。

    掌比其邑之衆寡,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