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訂本略注第二

關燈
以歲時合耦於耡,以治稼穡。

     説趨其耕耨,行其秩敍。

     傳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

     經鄰長民爵。

    掌相糾相受。

     傳凡邑中之政,相贊;徙於他邑,則從而授之。

     經旅師掌聚野之耡粟、井田什一之稅。

    屋粟、屋不毛者所罰。

    閒粟閒田所納之粟。

    而用之。

     傳以質劑緻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

     説凡用粟,春頒而秋斂之。

    《孟子》:「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 説凡新甿之治,皆聽之,使無征役,以地之媺惡爲之等。

     經稍人掌令丘乘之政令。

    丘乘,即春秋之丘甲。

    《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

    」《漢·刑法志》:「甸六十四井,有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幹戈備具。

    」 傳若有會同、師、田、行、役之事,則以縣師之灋稍人屬於縣師。

    作其同徒輂輦,縣師作其衆庶及馬牛、車輦。

    帥而以至,治其政令,以聽於司馬。

    地官中有屬於司馬者,故《周禮》用官聯,不用官屬。

     聯大喪,帥蜃車與其役以至,掌其政令,以聽於司徒。

    喪爲《王制》司徒所司六禮之一,地官亦以司徒代攝。

     經委人掌斂野之賦,斂薪芻。

    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

     傳以稍聚待賓客,以甸聚待羈旅。

    凡其餘讀作餘。

    聚,以待頒賜。

     聯以式灋共祭祀之薪蒸、木材。

    賓客,共其芻薪。

    喪紀,共其薪蒸,木材。

    軍旅,共其委積薪芻。

     説凡疏材,共野委兵器,與其野囿財用。

     説凡軍旅之賓客,館焉。

     經土均掌平土之政。

     傳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以和邦國、都鄙之政令、刑禁。

     聯與其施讀作弛。

    舍、《小宰》斂弛之聯事。

    禮俗、喪紀、祭祀。

     説皆以地媺惡爲輕重之灋而行之,掌其禁令。

     經草人掌土化之灋。

     傳以物地五物,五地。

    相其宜,職方内九,外十二州,所宜穀。

    而爲之種。

     説凡糞種,以下農學辨壅料之灋。

    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鹹澙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彊用蕡,輕爂用犬。

    共九種,與《禹貢》九州、九土相符,又「庶土交正」。

     經稻人掌稼下地。

    下地者,低下多水之地。

    以地球論,惟南半球多水,故《典謨》命禹專治南半球。

     傳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帝謨》濬甽澮。

    以涉揚其芟作田。

    此爲農田大興水利,即《禹貢》滌九川、陂九澤以後之事。

     説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聯旱暵,共其雩斂;喪紀,共其葦事。

     經土訓屬於職方。

    掌道地圖,周知天下土地之圖。

    以詔地事,告王以人民、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

    道地慝,周知其利害。

    慝即害也。

    以辨地物内九,外十二州之其利、其畜、其穀。

    而原其生,各地生物各有時。

    以詔地求。

    即地球。

    《大司徒》所謂地域廣輪,古文省作求,今作球。

     聯王讀作皇。

    巡守,十二歲巡守殷國,即周徧地球。

    則夾王車。

     經誦訓掌道方志,辨方正位,内八州、外十二州,以幹支爲嶽牧之符記,即方志。

    志,記也。

    以詔觀事;《易·觀卦》:省方觀民之事。

    掌道方慝,《王制》:凡居民,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

    以詔辟忌。

    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傳以知地俗。

    民生其間者異俗,又修其教,不異其俗。

     聯王皇。

    巡守,則夾王車。

     經山虞掌山林之政令,山林警察。

    物爲之厲,而爲之守禁。

     傳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

    《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

    」 説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

     説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

    春秋之斬木,不入禁。

     説凡竊木者,有刑罰。

     聯若祭山林,則爲主,而脩除,且蹕。

     聯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及弊田,田者止也。

    植虞旗於中,緻禽而珥焉。

    珥者,取禽左耳以效功。

     經林衡屬於山虞。

    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森林警察。

     傳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

     説若斬木材,則受灋於山虞,而掌其政令。

     經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而平其守。

    水道警察。

     傳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而誅罰之。

     聯祭祀、賓客,共川奠。

     經澤虞屬於川衡,如巡警分區。

    掌國澤之政令,爲之厲禁。

     傳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之於玉府,頒其餘於萬民。

     聯凡祭祀、賓客,共澤物之奠。

     聯喪紀,共其葦蒲之奠。

     聯若大田獵,則萊澤野。

    及弊田,植虞旌以屬禽。

     經迹人掌邦田之地政,田獵之事。

    爲之厲禁而守之。

     傳凡田獵者受令焉,禁麛卵者,與其毒矢射者。

     經卝人掌金玉錫石之地,而爲之禁厲以守之。

    礦務警察。

     傳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巡其禁令。

     經角人掌以時徵齒、角、凡骨物於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

     傳以度量受之,以共財用。

     經羽人掌以時徵羽翮之政於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

     傳凡受羽,十羽爲審注,百羽爲摶,十摶爲縳。

     經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於山農。

     傳凡葛征,徵艸貢之材於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

     説以權度受之。

     經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

     傳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

     經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

     傳以時入之,以權量受之,以共邦之用。

     説凡炭灰之事。

     經掌荼掌以時聚荼。

     聯以共喪事。

     傳徵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

     説凡畜聚之物。

     經掌蜃掌斂互物蜃物,以共闉壙之蜃。

     聯祭祀,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

     經囿人掌囿遊之獸禁。

     傳牧百獸。

     聯祭祀、喪紀、賓客,共其生獸、死獸之物。

     經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

     傳以時斂而藏之。

     聯凡祭祀、賓客,共其果蓏。

     説享,亦如之。

     經廪人掌九穀之數,九州之穀,説詳職方氏。

    以待國之匪頒、賙賜、稍食。

     傳以歲之上下數邦用,以知足否,以詔穀用,以治年之兇豐。

     説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

    若食不能人二鬴,則令邦移民就穀,詔王殺邦用。

     聯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

     聯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經舍人掌平宮中之政。

     傳分其財守,以灋掌其出入。

     聯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

    賓客,亦如之。

    共其禮車米、筥米、芻、禾。

     聯喪紀,共飯米、熬穀。

     傳以歲時縣穜稑之種,懸之使風氣燥達。

    以共王後之春獻種。

     傳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

     傳歲終,則會計其政。

     經倉人掌粟入之藏。

     傳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

     説若穀不足,則止餘灋用。

    有餘則藏之,以待兇而頒之。

     聯凡國之大事,共道路之穀積、食飲之具。

     經司祿闕。

     經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種。

     傳周知其名,與其所宜地,如《職方》内九州、外十二州所宜穀。

    以爲灋,而縣於邑閭。

    此專爲典謨開闢南服而言,爲司空治水後後稷教稼穡之事。

     説巡野觀稼,以年之上下出斂灋。

     傳掌均萬民之食,而賙其急,而平其興。

     經舂人掌共米物。

     聯祭祀,共其齍盛之米。

     聯賓客,共其牢禮之米。

     傳凡饗食,共其食米。

     説掌凡米事。

     經人掌凡祭祀共盛。

     傳共王及後之六食。

    皇用六法六宗。

    ○按:祭祀爲職事共六,食爲水職。

     聯凡賓客,共其簠簋之實。

     説饗食,亦如之。

     經槀人「槀」一作「犒」。

    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

     傳若饗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

     聯掌豢祭祀之犬。

     注 據《周禮·地官司徒》,「其屬」下脫「而掌邦教」四字,當補。

     注 七曰:原作「七月」,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興:原脫,據《周禮·地官司徒》補。

     注 客:原脫,據《周禮·地官司徒》補。

     注 掌:原作「長」,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事:原作「祭祀」,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祀:原作「祭」,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域:原脫,據《周禮·地官司徒》補。

     注 其:原作「之」,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政:原作「役」,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曰:原作「月」,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曰:原作「月」,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肆:原作「市」,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出:原脫,據《周禮·地官司徒》補。

     注 禁:原作「戒」,據《周禮·地官司徒》改。

     注 爲審:二字原脫,據《周禮·地官司徒》補。